《太上感應篇》講解四(凈空法師主講)

太上感應篇》講解四(凈空法師主講)

雙擊自動滾屏 發布者:管理員 www.510817.com www.25768.com

太上感應篇(第二七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27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修積存誠,經文裡面兩句話: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這兩句話,實在講是做人學佛的根本。世出世間的聖賢教導一切眾生,第一重要就是教我們有能力辨別善惡。佛法教學目標有三個層次,我們在講經當中也常常提起,第一個階段是教人「斷惡修善」,第二個階段是教人「破迷開悟」,第三個階段是「轉凡成聖」。它的根本在現前我們第一個階段,如果我們對於善惡都不能認識,惡怎麼能斷?善怎麼能修?所以有能力辨別清楚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就是佛家講的開悟,真正的開悟了。可是這兩個字,實實在在不容易搞清楚,我們要不在這上下功夫,佛法修學第一個目標,我們就很難達到。第一個目標達到,才決定不墮三惡道。

這兩個字如何辨別?這本書裡頭就是一個標準,是一個很好的標準,從原理原則上來說,它把善惡這兩方面說盡了。但是我們現代人粗心大意,即使將這篇文章念上三千遍,也未必有能力辨別善惡。所以惡不容易斷除,善很難修積,道理在此地。我們念佛要想求生凈土,這兩個字都搞不清,那是迷惑。心裏面迷惑,惡業還繼續造,你口沒有造、身沒有造,你意在造,念念與惡相應,與善不相應,這樣念佛對於往生就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印光大師一生當中,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他非常重視,在那個年代翻印流通了三百多萬冊,確實叫人驚訝!他為什麼要這麼作法?目的無非是挽救劫運,幫助念佛人平平安安的得生凈土。古德常常勸導人「持戒念佛」,你把這三本書,分量不大,理解透徹,信受奉行,就叫做持戒,念佛才能往生。

《彙編》裡面,批註說得多、說得詳細,舉出許許多多的例子來證明。這些事例,說老實話舉不盡的,這裡面所舉的一些人,不過是萬分之一二而已。如果我們留意的話,就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仔細觀察,善惡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心思細密的人了如指掌。我們有過失,什麼過失最嚴重?還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使我們對於是非善惡蒙蔽,看不清楚,把斷惡修善這樣重要的教誨疏忽了。所以這一生縱然緣份不錯,得人身,遇佛法,尤其遇到凈宗殊勝的法門,可是在這一生當中依然不能成就,你說多麼可惜!世間再沒有一樁事情,比這個更可惜了,我們自己心裡頭要明白。

要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修行」這兩個字,它的意思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行是行為,行為佛法裡面把它分為三大類:身、語、意。身體的造作,一舉一動,身業的行為;口是言語;意是思想見解,你的想法、看法,這是意的行為。三業行為當中,最重要的是意業,起心動念。如果我們心念,念念為利益眾生,這是善;如果念念為利益自己,這就是惡;利益自己,也還利益眾生,這是惡中有善;利益一切眾生,這裡面還帶著自己,這是善中有惡;都要能夠辨別清楚,斷惡修善你才有個入門之處。一定要曉得人生苦短,佛在經上常講,「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真正明白人,他會掌握著這個機會,抓緊這個緣份,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善惡是三界之內,三界之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超越三界就不可能。諸位要知道,有一些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好象什麼道理也不懂,臨終念佛能夠自在往生,不說過去,說現在。現在還有不少人,我所聽到的總有幾十個人,臨終的時候預知時至,清清楚楚,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瑞相希有。好象看他們,對這些道理都不太清楚,實際上,人家已經萬緣放下。你再仔細去觀察他,他心地一片慈悲,真的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所以才有這個瑞相。如果帶著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往生也有,這樣的瑞相就沒有了。感應這樁事情,微妙之極,我們要細心觀察、細心體會,認真努力的奉行,對自己決定有好處。不明白這個道理,以為自己在行善,以為自己已經離開惡業,這種錯覺常常見到,普遍的存在。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各個階層,真是古人所謂的「積非成是」;大家都錯了,大家都錯就對了。在世法裡面,也許勉強可以這麼說,可是在因果、在佛法裡面決定錯誤,不是大家錯了就對了,因果不會饒過你的,天地鬼神不會饒過你的。

批註裡面舉的例子很多,譬如說財,財的正用是幫助社會,尤其是苦難的眾生。我們看古往前賢,他們是怎麼樣面對著這個問題。你積財的多寡,是你所修的福報。一個明白人、覺悟的人,只取所需,自己所需要的。而且一個有慈悲心的人、有愛心的人,自己的生活都非常節儉,多餘的財富都能夠幫助別人。社會人士尚且如是,何況學佛的?但是世間學佛的好人也有,譬如說修財布施,像印光法師,印光法師一生印經布施,在那個時代。現代比過去進步多了,除了佛經之外,有錄音帶、有錄像帶,現在還有CD跟VCD,都算是流通佛法的工具,佛弟子稱之為法寶。印光大師接受四眾弟子們的供養,供養的錢自己一分都沒有用,專門來做這個事情,一生就做這一樁事情。

他做的方式很好,我想流通的辦法不是他老人家訂出來,一定是他下面人訂出來。他流通有完全免費贈與,對於那些沒有力量買書的人,生活比較困難的人,完全免費;生活稍微富裕一點的人,他收半價流通;很富裕的人,他是成本流通;半價是成本的一半。由此可知,成本流通,他也不在那裡去賺一分錢。為什麼是這個作法?其目的不外是,這是一個種福的機會,給你種福的機會,不讓你錯過,是這個意思;決定沒有在這裡,說有賺錢。現在有些信徒,有這種錯誤觀念,我們把賺來的錢做成本,再製作、再印刷流通。這個念頭,你們說對不對?不能說不對,也不能說全對。世俗的眼光,做生意買賣這個概念是對的,佛法裡面是不對的。

佛法裡頭,諸位要知道,財用是用不完的、用不盡的,你何必要賺這一點小錢?佛法後台是諸佛如來,那個福報世間沒有人能夠比。諸位都不必看別的,你只要冷靜看看我這一生所做的,我從來沒有去賣過一本書,別說成本,成本百分之一我也不收,你看看錢愈來愈多,書愈印愈多,這不是很好的證明嗎?居士林,你們在那裡,每天三餐飯,還兩道點心,每天五次供養。現在我看吃飯的人愈來愈多了,李居士告訴我,每天平均吃飯的人有八百人,我看現在一千人都不止。沒有問人家要一分錢,愈吃愈多;我們這些佛法流通,愈流通愈多;三寶威神加持,不可思議。如果我們連這一點信心都沒有,我們就錯了。

所以講到文裡面,『不履邪徑,不欺暗室』,「邪」跟「暗」意思很深很廣,非常微密,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要從微密的地方去做起。真正的善行,真誠的善心,為佛菩薩工作,為一切苦難眾生服務,自然能得佛力加持,自然得到天龍善神幫助。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一切苦難眾生,希望這些眾生都能因此而得度。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二八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28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修學的根本,就是如何真正做到誠敬之心,對於是非、邪正、善惡,要有很清楚的辨別。這樁事情本來就不容易,古時候有很好的教育,雖然古代學校並不普及,但是作父母的都會教導兒女,責任感跟現代人不一樣,古人一般都非常重視;社會的風氣淳厚,普遍的存在著倫理道德的概念。而中國古時候聖賢人的教導,我們在《五種遺規》裡面可以看到,現在送給諸位的《禮記菁華錄》,這裡面也能夠看到。可是民國以來,古時候教學的理念被否定,普遍的接受西方人的觀念,西方人是個功利主義,對於倫理道德他們認識不清楚,中國受這個影響很大。於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從小沒有人教,沒有人講,社會也不注重、也不提倡。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這是在裡面,五欲六塵在外面誘惑,怎麼能不動心?怎麼能不起念頭?這個環境當中,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那就不是凡夫了,這個人決定是佛菩薩再來的。如果是凡夫,不可能。所以這樁事情,只有少數讀古書的老先生們偶爾還談談,佛門裡面老和尚講經說法,也偶爾提到一些,往後就很難講了。

從這個現象,我們真正體會到,世尊為什麼法運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一個階段不如一個階段,每況愈下,這個原因我們總算是明白了。善法沒人教導,實在是不是沒有人教,沒有人肯聽,沒有人肯學,沒有人肯接受。所以諸佛菩薩幫助眾生,必須要用另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那是極高度的智慧,而且是難度高,效果也不大,這就是「四攝法」裡面的「利行」、「同事」,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業,就是繼承這個理念,繼承這個道統,捨己為人,這是就世間一般人的理念來說,自己要做重大的犧牲,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為什麼?為求一切眾生的幸福。

這幾年我們在各地方講經說法,把總題目採取北師大老師們提出的兩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兩句話,確實就是菩薩心、菩薩行。師是表率,范是好樣子,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跟現代世間人做個好榜樣?要為別人做好榜樣,自己一定要遵守倫理道德,要遵守聖賢人的教誨。所以經要熟讀,理要深思,然後將聖賢的教誨落實。世間人可以過富裕的生活,可以享受世間人所謂的樂趣,這個樂趣的後果如何,有沒有想到?他們沒有想到,我們想到了。如果這種享受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諸位要知道,這個享受是短暫的,佛經裡頭有比喻叫「刀頭舐蜜」,不值得的。所以諸佛菩薩為我們的示現,都是示現苦行,很有道理。示現苦行的目的,給諸位說,是為了末法時期的眾生。佛在正法時候,就給末法時期眾生做好榜樣,告訴我們唯有過這種生活、這種行持,我們的德行才能保得住。

欲不可縱。古人講,情慾從極微之處生起來。剛剛生容易控制,凈宗的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念「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微細的念頭打掉。要知道利害得失,這在經上常常跟同學們說,我們無量劫在生死裡頭流轉,求出無期,苦不堪言。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佛法裡面最殊勝的凈宗法門,這就是說明在這一生當中,有機會超越六道輪迴,有機會脫離十法界,這個機會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後,我們能不能脫離?關鍵在一念之間。這一念要保住,念念覺悟。為什麼教你念佛?念佛就是保住念念覺悟。念佛的人多,成就的人畢竟是少數。為什麼多數人不能成就?他不知道利害,利害得失他沒搞清楚,所以他的念頭還是系在五欲六塵上,不能徹底放下,這樣把一生的機會錯過了,非常可惜!為什麼天天要讀經,天天要講經?實際上道理很簡單,就是怕我們忘掉,就是怕我們一時大意,又把事情做錯了;天天講。

我們培訓班人數雖然不多,我們繼承諸佛菩薩的使命,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介紹給一切大眾。我們要想幫助別人,首先自己得搞清楚、搞明白、搞透徹,才有能力幫助人。這個事情,佛家常講,這是「無量功德」。如果我們自己不明白、不透徹,怎麼能幫助別人?所以天天講,天天研究討論,還壓不住自己的煩惱,這才曉得自己煩惱習氣是多麼的深重。這個時候怎麼辦?再努力,鍥而不捨。我們培訓班的同學,比一般學佛的人,這個緣要殊勝得太多了。我們每天都很認真努力在做,李木源居士非常發心,楊厝港這個道場,他們學校沒找到地方,現在還不能搬遷,我們一時不能使用。他急著培訓班第五屆一定要辦;昨天告訴我,把我們會所對面杜氏宗祠第二層樓租下來了。我昨天去看,場所很好、很理想,每個月租金是兩千六百塊錢,不算貴,就在我們對面,照顧非常方便。第五屆,我們可以收三十位學生。爾後中國到這邊來參加培訓的學生,一律由北京「中國佛協」指派,我們不招生。新的同學來了,我們的研究討論一定要加強,時間也要長,全心全力把這樁事情做好。

如何教學?我要跟你們同學們在一起來研究討論。我們採取輔導的制度,華嚴班的同學們,每一位同學輔導兩個初學的同學。練習講經的場地不夠,我們還要另外去找,多找幾個講經的場地,分開來實習,希望在短時間能夠收到成效。我們所傳授的是講台的技術,我所給諸位同學提示的,德行比技術還重要。這是早年我在《內典》修學要領裡面說過,德行佔百分之九十,技術充其量不過佔百分之十而已。德行的修養,一定要靠自己,這樁事情別人幫不上忙,這些技巧別人可以幫助你。修養自己的德行,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了。大家現在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自始至終每一品都說到;說得最多,說得最具體,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些教誨,在佛法裡面叫「行」法;佛法有四大類:「教理行果」,這是行法,行法一定要落實,修行的方法,如果不落實,那是白說了。不落實,決定得不到受用。唯有落實之後,你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那是「果」。所以「教理行果」雖然說的是四樁事,實際上是一樁,一而四,四而一。《感應篇》底下一句教給我們:

【積德累功。】

小注裡面第一句話,就給我們解釋什麼叫德?什麼叫功?存心是德,落實在事相上這叫功。所以德不積就不厚,功不累就不大。我們看諸佛菩薩,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他們所做的這四個字包括盡了,他們所做的就是「積功累德」。為誰積功?為誰累德?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這才真正是大德大功。我們要效法諸佛菩薩,諸佛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做?他了解一個事實真相,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所以他才做。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才有妄想分別執著,只顧一身,不顧大眾,總以為一身跟大眾是兩回事情。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他,不曉得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實實在在是自害,只有利他才是自利;自利之害就是六道輪迴,就是三途惡道。

這一部《感應篇彙編》裡面內容非常豐富,批註引證,這個本子也是經過好幾代不斷的增加。今天我們看的這個本子,相當完善的本子,多讀,多想想,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學佛、學菩薩從這個地方學起。我們的心像不像菩薩?我們的行為像不像菩薩?常常想著。起心動念立刻就知道,我這個念頭佛菩薩許不許可?我這個話該不該說?我這個事情該不該做?這是個標準,《感應篇彙編》是最低的標準,學佛就從這個地方學起。印祖一生極力提倡,道理就在此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二九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29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在:

【積德累功。】

這一句,《彙編》批註第一段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人都喜歡做好事,也都期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有所建樹,有所成就;而往往都是自己因循苟且,不能夠奮發而墮落了。所以此地教導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訂一個期限,必須在這個期限之內完成,這樣子才有進步。譬如讀書,我這一部書要用多少時間把它讀完,這樣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是無限長的時間,人心就渙散了,精神意志就不能集中,所以許許多多人失敗是這個原因。所以學,它有學期,有期限的。我們上學念書也是如此,你念大學四年的期限,你要把它念完,這才能畢業。世出世間一切事,都要立一個期限,如期完成。『積德累功』也是如此,一天能做一件善事,三年就可以完成一千樁善事,這所謂是「日行一善」。如果能夠精進努力,希望每天多做一些善事,像了凡先生最初發願做三千樁善事,十年才完成;第二次發願,行三千樁善事,三年就完成了。這就是一定要有一個期限。

在佛法裡面,念佛法門是剋期求證,經上給我們舉的例子,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大乘經往往講的十日、百日,百日就是三個月,這樣才見到顯著的效果。凈宗,諸位常常聽到佛七的法事,有七天,實際上佛在經上講的七天是七晝夜。我們現在七天念佛,依舊感覺到非常的鬆散,原因就是沒有完完全全做到,不是七天七夜。七天七夜專心一致,一定會有感應,會有成就。要真正把萬緣放下,功夫才能夠得力,稍稍有一點夾雜,功夫就不得力了。今天有個同學證暘師,他問了個問題,他的問題就是說在念佛堂里功夫不得力。他沒有仔細去反省,不得力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夾雜,再就是疑惑。現在因為講堂天天講經,疑惑問題不大,夾雜的問題大。只要有一絲毫的夾雜,心裡頭沒有放下,就有許多障礙,我們講的魔障,魔障現前。徹底放下,在念佛堂裡面七天七夜,如果能像袁了凡那個樣子,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哪有功夫不得力的道理?所以要放下,放不下我們吃虧就大了,所以要發勇猛心,真信心,精進努力。

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地方勸導我們不要吝財,要歡喜布施。布施就是把吝財這個念頭放下了,歡喜布施。不要怕別人譏笑,我們就懷疑了。有一些人不明了這個道理,這種譏笑是屬於誤會,有一種人是屬於嫉妒有意來障礙、來破壞,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存心,用的是什麼心,我們一概不予理會。我們所依據的是經教,是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到我們真正有成績拿出來的時候,這些人自然慚愧了。所以絕不怕別人譏笑,動搖了我們的信心,更應當努力的奮發。實在講,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是私慾,自私自利,愛欲、嗜好放不下,這才是我們真正的障礙。我們要常常反省,我們這個障礙究竟在什麼地方?找到之後,要徹底把它放下,要有個勇猛心來對治,我們菩提道上障礙就減輕了。

佛經裡面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遇到佛法機緣相當不容易。自己一個人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所以古大德提倡共修,共修是依眾靠眾,靠大眾來勉勵自己,來警策自己,這是個對治的好辦法,所以才有大眾在一起共修。澳洲布里斯本的凈宗學會,下個月七月十八號,開始打十個佛七,七十天。這七十天的佛七,我們是日夜不間斷,每天二十四小時念佛,這樣念七十天,最近他們在積極籌備。佛七當中除澳洲當地,各個地區有念佛同修來參加,也有從新加坡去的,從台灣去的,從香港、從美國去的,我們歡迎,真正發心,一切放下好好的用功。

批註裡面有幾句話,我在這裡念一念大家聽聽。他說「不要空為美言而實行不副」,希望我們都能夠說到做到,要有恆心,要始終如一。許許多多的人,開頭還不錯很象樣,但是時間久了,就懈怠了,就放逸了。我們不避嫌疑,也不避冤枉,不因循,不間斷,世出世間法,諸位都要曉得,所謂「好事多磨」。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魔王波旬就跟佛陀說得很清楚。魔有意要破壞佛法,用什麼方法?末法時期魔王叫他的魔子魔孫都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佛法。世尊聽了這個話之後流眼淚,一句話不說。所以我們今天要想真正用功,真正修行,障礙的人很多,包括我們佛門自己的人。自己人是誰?我們曉得是波旬的子孫,他們出家不是為別的,就是為了破壞佛法的;我們心裡清楚,心裡明白。佛告訴我們,對於這些人要用什麼態度?「默擯」,默擯就是不理會。我們自己用我們自己的功,不理會他就好。

不因循、不間斷,不求名、不求利,老老實實,也不求果報。凡是遇到一切利益社會的事,利益眾生的事,我們很認真努力去做。有的時候還要委屈婉轉去做,避免障礙;近代的大德教導我們,低姿態去做。為什麼一樁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情,還要低姿態去做?避免一些嫉妒障礙。我們最近發心幫助澳洲那邊一個老人院,這個事情沒做成功,什麼原因?障礙的人太多了。這是我們自己的疏忽,如果當時低姿態來做這種事情,這事情就做圓滿了。這是給我一個很好的教訓,也真正證實了「好事多磨」,我們有很深的體會。細細想想古聖先賢的教訓,真是大學問,真實經驗之談,不能不讀,應當依教奉行,要認真的去學習。

在古代中國民間都曉得有一個竇燕山,《三字經》上有,「教五子,名俱揚」。竇燕山這個人是五代時候的人,他在三十歲的時候都還沒有兒子,這在古人就生煩惱了,結婚多年沒有小孩。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他的祖父告訴他,他說:你命裡頭沒有兒子,而且會短命;就教他:你要修善,要積德、要累功,要修積功德。他自從在夢中祖父教導之後,他就非常認真努力,命里沒有兒子,以後有五個兒子,這是求得的。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樣,袁了凡先生命裡頭沒有兒子,以後他有兩個兒子,證實了「有求必應」,這才是求得。所以求,要以善心善行,要以真實功德做求的本錢。你沒有善心善行,沒有功德,你拿什麼去求?決定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天天磕個頭,燒幾支香,供一點香花水果,就求到,沒那麼便宜的,一定要認真修行。

「有求必應」這個道理,是因果的道理。所謂是「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有求必應」是這麼一個道理。佛法也不能違背這個道理,佛教導我們求,都是教我們發心,發菩提心。教導我們去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不要去做利益自己的事情,這樣才是真正的斷惡修善。為自己利益是惡邊事,為社會、為眾生那些利益,那才是善邊事,斷惡修善的意義我們才能體會。能夠損己利人這是大善,果報不需要求,自然現前,善因善果。如果我們所作所為,對社會、對眾生是不利的、是有害的,對自己是有利益的,眼前你雖然得到一點小利益,大災難就在後面。最大的災難,是死後三途的苦報,決定不能夠避免。這些道理,現在人懂得的愈來愈少。這些事實真相,佛在經論裡面雖然說出來,現代人展開經卷看看,笑笑這是迷信,他不能接受;等到自己死了以後墮落三途,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所以「積德累功」,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是這樣教導我們,我們應當相信。相信的人,奉行的人,有福!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三十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30

各位同學,大家好!前面講到:

【積德累功。】

在《彙編》解釋裡面,引用了《了凡四訓》裡面「積善」的一段話。這一大段,過去雖然講過很多遍,還是要常常講。為什麼?雖然講過,我們沒有做到。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要多想一想,要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來,把做不到的原因消除掉,我們才有救。否則的話,眼看著我們前途一片黑暗,就要走向三途,要走向地獄。這一些都是事實,而我們往往把它疏忽掉了,我們沒有走菩提道,我們是走三惡道,所以這一番開示就非常重要了。節錄的文很長,我們只採取辨別善惡的幾條,跟大家再一次的來研究。

《了凡四訓》裡面講,「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端就是端正的行為,曲就是不端正的行為;「有陰有陽」,陽是你行善大家都知道,受社會大眾的讚歎,陰是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天地鬼神對你的報答非常豐厚;「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他說了這麼多,幫助我們辨別。「善惡」兩個字看起來好象很容易,實際上很難辨別;所感得的果報,吉凶禍福,非常微妙;前面我們讀過,正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個人一生、生生世世就是一個因果報應;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今天我們講到這個地球、這個世界,諸位細細去思惟觀察,又何嘗不是因緣果報?所以佛家用「因果」兩個字,概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世間法是因緣果報,出世間法也不例外,經論裡面常講「佛法因緣生」。透徹因緣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迷而不覺,這個人就叫凡夫。

了凡先生就他自己一生修學的心得,寫了這十條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必須要細讀深思,奠定學佛做人的根基,善莫大焉。他有幾句話說得很好,「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業,枉費苦心,無益也」,這幾句話說得好,這是真實的教誨,是他自己一生真實的心得。你想斷惡修善,你對於斷惡修善的道理不夠透徹,不能明了,往往自己以為是做了好事,其實是造業。這種現象,古今中外時時可以見到。尤其是近代,近代人不讀古書,我們要曉得,古書上的記載是歷史的經驗,幾千年代代相傳的經驗,它的差誤不大,可信度很高。如果我們憑藉自己一生的經驗,你一生也不過是幾十年的經驗而已,比起人家幾千年的經驗,差遠了。往往是自以為是,自以為善,造作感召來的災禍,自己不承認;這是天然災害,一下就把這個責任推出去,好象與自己不相干,自己是個大善人,不知道自己造孽。

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世間吉凶禍福誰造的?覺悟的人曉得是自己造的,迷惑的人把這個責任推給別人,與我不相干。覺悟的人知道是自己造的,自己沒有做好,自己疏忽了。尤其是在今天,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足為世人做好榜樣,這就是自己造孽,我們做得不夠好。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也是這麼感嘆,自己做得還不夠好,不能感化世人;佛菩薩將責任歸自己,成就自己的大德。為什麼佛菩薩不能度世人?佛家常講末法時期「法弱魔強」,魔也做種種示現。魔以種種誘惑,世間人煩惱業習深重,迷惑顛倒,認假不認真,魔投其所好。魔教人什麼?教人貪瞋痴,教人自私自利。佛的教法恰好跟這個相反,世間人難接受,這是我們現前的事實真相。佛家也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眾生不能回頭,佛沒有能力幫助他;真正肯回頭,佛才能幫助他。不肯回頭,佛還是做種種示現,依舊是苦心的啟發,希望他回頭。這是佛家的大慈大悲,所謂「佛氏門中,不舍一人」。

他在真假裡面,舉了一個例子。說過去有些念書人,去看中峰和尚;中峰和尚是元朝時候人。以前讀書人,多多少少都會涉獵佛家的經典。他們向中峰禪師請教,佛家講善惡,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他說現在看到有人行善,可是家道很衰;而有人作惡,家業非常興旺。他說看到這些現象,佛家講善惡報應,假的不是真的。中峰禪師回答的幾句話很好,他說:凡夫,你的情識沒有斷乾淨,煩惱習氣你都還在,智慧沒開,道眼未開,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這種顛倒是非,往往有之。而自己不知道反省,不曉得回頭,反而怨天尤人,說老天爺不公平,沒有報應,這個錯了。中峰禪師這個說法正確。

「善惡」兩個字,好象我們大家都認識,其實不認識。幾個人真正懂得善惡,真正懂得善惡的人,才會斷惡修善。今天他沒有辦法做到斷惡修善,這兩個字不認識。這兩個字的意思深廣無際,你能懂得多少?於是這些學生們就問中峰禪師:你的看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中峰禪師就問他,他說:打人罵人是惡,讚歎人、禮敬人是善,你說對不對?他們都點頭,是,對。中峰禪師講:錯了,你只是看在相上,現相上,你沒有仔細觀察。如果這個人是真心愛護他,打他罵他是叫他回頭,那打他罵他是善。讚歎他、禮敬他,如果是巴結他,有求於他,賄賂他,那是惡,不是善。單單從外表形式上你看不出來,你要深一層的去觀察,你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貪財、妄取這是惡,廉潔、有操守這是善,從表面上看。中峰禪師答覆搖頭,未必然也。善惡有個標準,不算是很高的標準,是個普通的標準,我們要曉得:凡是有益於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眾生,就叫善,只要是有益的,打他罵他也是善;凡是有益於自己的,就是惡。巴結人,諂媚人,那一種禮敬是惡。為什麼?求自己的名聞利養,是為私,不是為公。

世間人往往只看表面,沒有看到用心。世出世間聖賢都教給我們怎樣用心,如何能存好心;這個心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別人。念念要存這種心,你的行就善了,如果念念為自己,這個心就是惡,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做種種好事還是惡,諺語所謂是「沽名釣譽」,不是真善;死了之後還是要入三途,人天都沒份。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人天要是沒有份的話,諸位想想,你還能生極樂世界嗎?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大善,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只要心真意誠,放心大膽做去,不要有顧忌;我好心做這樁事情,那個錢被別人亂用了。事情沒做成功,那是他的事情,那不是我的事情,各人有各人的果報。

前一個時期,我從澳洲回來,李會長告訴我,福建有一個寺廟,和尚為了貪財,老和尚身上有錢,把老和尚殺了,盜取老和尚人民幣三十萬逃走了,逃到北方去了;可是沒有多久,這個人被抓回來了,抓回來之後當然是死刑。這個寺廟,這些錢財是我們這邊談禪老法師布施的,是給他建寺用的。談禪法師知道這個事情,點頭,罪有應得,各人是各人的果報。談禪法師發心建寺,純善,沒有一點惡意噁心;你們見財起意,殺人竊盜,那是你們的罪行,決定不是談禪法師有意陷害人。這裡頭一些善惡果報,我們要清楚。何況談禪法師送這些錢的時候,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布施給你是我的因果,你們自己的造作,將來所受的果報是你們的因果。這個話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報應,誰也代替不了誰。

所以念念為利益眾生,這個心是善心、是好心,決定沒有私慾在其中,決不求報答,這是真善。而且行善沒有條件,無條件是真善,有條件是假善,不是真善。今天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做一點好事都附帶很多條件,所以果報不好。凡是無條件的布施,無條件的供養,自己心地清凈,無為而為,果報厚,福報大。這些理,佛經裡面講得多,儒家、道家講得也不少;這些事,古今中外,如果我們冷靜一點、客觀一點,在現實環境裡面,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真正要想行善,要在心地上做功夫,《無量壽經》的經題好,「清凈、平等、覺」,起心動念與這五個字相應,言語造作與這五個字相應,是真善。如果與這五個字相違背,善就不真、就不純。如何能與這五個字相應?這是我們要明了的、要學習的,不僅是在菩提道上奠定了根基,在做人的道理上,這也是根本。所以這兩個字,我們不能不多用一點時間來討論。我們依了凡居士這個綱領,做一番研究的功夫,以這個為基礎,再推而廣之,斷惡修善,積德累功,可能會收到一點效果。要不細參深究,恐怕我們把「善惡」兩個字搞顛倒了,造一身的罪業,自己還以為在修善,那就大錯特錯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三一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31

各位同學,大家好!昨天講到《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善有真假」,我們介紹過了。第二個「善有端曲」,端是端正,曲是委曲。什麼叫做端正?實在說,一個覺悟的人、明白人,他的善惡標準,跟我們世間人不一樣。而實在講,善惡標準差別很多,從佛法裡面來說,「四教」差別就不相同。在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換句話說,就有五十一種不同的標準。世出世間聖人,給我們講的多半是講原理原則,這些話裡面意思很深很廣,要細心的去體會,要在生活裡面去實踐,從實踐當中你會有更深的觀察。然後才曉得,古聖先賢典籍之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才能夠體會佛所講的一切法博大精深。說到端曲,這裡面說了幾個原則,非常重要。你的心正,你的行就正;心不正,做出那個樣子,怎麼做也不正,也是彎曲的,所以根源在心地。了凡先生給我們提了三個原則,第一個「純是濟世之心」,我們有沒有?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念念為眾生,特別是為苦難的眾生。

現在世間災難,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嚴重。災難是怎麼形成的?固然說共業所感。共業又是怎麼形成的?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謂的「失教」,失去了教育,沒有人教他。沒有人教他,當然他就隨順煩惱,隨順私慾,這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從來沒有想到過別人,這個業造得重。我昨天在此地報紙上,我很少看報,偶爾看一個標題,是台灣墮胎今年有四十萬次,去年是三十二萬,增長八萬次,這個不得了。墮胎在佛法裡面,佛所講決定墮地獄,殺人罪。你就曉得一年殺四十萬人,去年殺三十二萬人,這些冤魂、冤家債主在社會上擾亂,你的社會怎麼會太平?怎麼可能安定?鬼神在作亂,太可怕了。

這確確實實我們沒有盡到教學的責任。古時候,家裡面有父母教誨,在學校裡面有老師教導。古時候的教育跟現在教育不一樣,現在的教育是傳授技術能力,是傳授這些,是技術工藝。古時候的教育是教你怎麼做人,教你怎麼處世,教你如何過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不但這一生享福,來生還享福,生生世世不失福報,這是古人的教育。我們看看,現代教育教的是什麼?只圖眼前一點點小利,不要說來生了,來年的利益都不知道,都沒有顧到。這樣的人生,諸位想想有什麼意思?每一天造作極重的罪業,將來的前途是在三惡道。惡道的狀況,諸位經典念得很多,經典上決定沒有欺騙人的話。《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句句真實。我們有沒有覺察到地獄的可怕,惡道的恐怖,眼前這一點便宜算什麼,眼前吃一點虧又算什麼,要多想一想前途。所以聖人教導我們「積德累功」,積德就是存好心,累功就是說好話、行好事,好就是善,念念要存一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利益別人的心。如果有一念為自己,就不善;這講端曲,那就是曲,不是端。要存這個心,要做這些事情。

第二,念念要有一個真正愛護別人的心,像慈母愛護他的子女。特別是在童子兩三歲的時候,父母愛護,父母照顧,能不能將這種愛心,擴大到愛護一切眾生。說實在的話,現在作父母,愛護兒女的心比不上過去。因為現在父母多半自己都有職業,都有工作,往往將子女委託給家裡雇的傭人去照顧。諸位想想有沒有愛心?談不上愛心。將來兒女長大有沒有親情?親情要打很大的折扣。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極力的主張,婦女她最偉大的事業,她對於一切眾生,對於國家社會,對於民族,最大的貢獻就是照顧子女,全心全力照顧、培養他,你的子女賢慧,你的子女明達,就是國家社會的棟樑。怎麼培育的?母親培育的。印祖說,現在婦女最偉大的事業她不去做,她放棄了,她在社會上找個小工作,這叫顛倒。所以聖賢人是非的標準,跟我們世間人確實不一樣,他看得遠、看得深。

母愛、親情是從小培養的。兒童感化在一個人一生過程當中,最深刻的一個階段,千萬不要以為小孩子無知,你就錯了,你這個想法、看法完全錯了。他雖然小,一歲、兩歲,甚至於還不會講話,他看在眼裡,聽在耳里,所謂「少成若天性」。現在社會夫妻離異的太多,沒有兒女那還罷了,有兒女,這對於兒女是最大的傷害,產生最不好的印象。他不曉得離婚果報之可怕,他沒有對社會、沒有對世界安全負責任。古時候,我們有聽說結婚,從來沒有聽說過離婚,沒聽說過。所以那個社會安定,長治久安,道理在哪裡?道理在美滿的家庭,所以才有安定繁榮的社會,才有富強的國家。現在沒有人教了,沒人懂這些道理。偶爾看看古書,說這個東西過去了,不合時宜,應該淘汰。這些東西淘汰,我們現在受的是什麼?天災人禍。世間有許多人說世界末日,捨棄聖賢的教誨,世界末日就現前了。所以有真正愛護別人的心,真正照顧別人的心。

第三是講誠敬。純是真誠、恭敬心,這是端,你所行一切善業與聖賢相同。如果與這個相反、相違背,沒有誠意,沒有敬意,沒有愛心,沒有一個真正濟世幫助別人的心,所修一切善法都不端。這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根本沒有受過這個教育,從來沒有聽人講過,已經被習俗感染了,積非為是,今天聽了這個說法覺得很奇怪。你過去世有善根福德,聽到覺得沒錯,可是依舊做不到。做不到什麼?看看社會大眾不是這個作法,我要這樣做,那我不就吃虧了,一點虧都不肯吃。為什麼不肯吃虧?自私自利的念頭太強了,念念是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諸佛菩薩、世間賢聖,是把眾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跟我們恰恰相反。人家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願意吃虧,願意犧牲奉獻,這是佛菩薩。這個作法不吃虧,後福無窮。你今天占別人一點便宜,眼前好象得一點利益,後面禍患無窮,必墮三途。墮三途容易,離開三途可不容易,你長劫輪迴,長劫受苦。

第三講「善有陰陽」。陰陽好懂,你行善別人都知道,這是叫陽善;你作惡,把惡事隱瞞,盡量掩飾,不讓人知道,這個惡叫陰惡。我們要是幹些陽善陰惡的事情,那不得了,三途裡面最苦的地獄果報,乾地獄事。所以聖人教給我們,要隱惡揚善,要積陰德。做一切善事,不必讓人知道,這個善才積得厚,果報殊勝;造的惡事,應當要讓人知道。佛教給我們「發露懺悔」,一絲毫都不隱瞞,完全說出來,受社會大眾的指責,指責就是果報,報掉了。惡報掉了,善藏在裡面,這個福多厚。可是世間人恰恰跟這個相反,做的壞事隱瞞,好事恨不得大家統統知道,各個讚歎他,一報就完了。所以善積不住,惡積的非常堅牢,他將來要受什麼果報,這不必說就知道了。

佛教我們懺悔,孔老夫子教我們改過,宗教裡面也教給我們懺悔告解;我們對於這些教誨,裡頭真正的意思不懂。如果你懂得,就像我們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你真正了知,你就會依教奉行。你還做不到,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你不了解、不明白,依舊還做糊塗事;別人給你指出,你還不服,你還要狡辯。佛法也顧到人情面子,接受別人批評,佛指定了一個日子,夏安居圓滿的時候,「自恣法會」。在這個會上,可以接受任何一個人指責你的過失,但是在平時都是叫你自己懺悔,沒有別人說你。其實別人說我們,好!幫助我們求懺悔,那是真正的善知識。可是有幾個人願意接受別人說自己過失,不但收不到正面效果,反而結了冤讎,所以世間人互相見面,只有讚歎,沒有說過的。所以從前說過,誰?父母、老師,他有責任教導你,看到你有過失,他給你說。同學當中都很少說過失的,何況外人,不願意跟人家結怨。佛法裡面只有「自恣」這一天,一年當中只有這一天。所以我們要明了、要知道,善要怎麼積,功要怎麼樣去累,如何斷惡修善,成就自己真正的福德身,你的生活就幸福、就自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太上感應篇﹝第三二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32

諸位同學,大家好!在

【積德累功。】

這一句,《彙編》裡面,引用《了凡四訓》所講的「積善之方」。一個修行人,修行人就是立志要做一個好人,把不好的行為修正過來。要真正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對於善惡要有能力辨別清楚。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接著下面講,還有是、還有非,還有偏正,還有半滿,你要認識不清楚,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種事常常有,很可能就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一生希求的是斷惡修善,而實際上所做的是斷善修惡,恰恰相反。這是佛在經論里,我們常常看到,世尊很感慨的說「可憐憫者」,這些人真正可憐,連個是非善惡都辨別不清楚。李老師過去說得更令人深省,不但是邪正是非你沒有能力,利害擺在眼前,你都不認識。所以造業,受極苦的報應。

宇宙人生、天地之間的事,不但佛法說得清楚、說得透徹;世間善人,世間的聖賢,也說得不少。他們說的這些是不是真話?自古至今,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中國的歷史是相當完整的,從夏商周三代一直到現代,都有詳實的記載,我們稱之為信事,可以採信的。尤其是對於因果報應的記載,更是詳實。從這些事實我們也證明,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真實不虛。

善惡裡面論是非,古人有個標準,他說「不論現行,而論流弊」,這個眼光就看得深,就看得遠了。到底是善是惡,不是看表面,不是看現前。流弊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對於社會、對於空間跟時間的影響力,要從這個地方來觀察;現前是善事、是好事,可是影響不好。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好事情,多少人讚歎;魏默深也會集《無量壽經》。王居士的會集本收在《龍藏》裡面,古時候的著書能夠入藏,那是大家公認的善本。為什麼印光大師對他有嚴厲的批評?批評裡面講,他將原譯本的字改動了,他改動的,改得好,這是善。印光大師說他是惡,惡在哪裡?印光大師看得是流弊,就是它的影響。王龍舒可以改經,我也可以改經,你也可以改經,每一個人都把經典不合自己意思,都把它改一改,這個經流傳到後代,就面目全非了。印光大師的反對,不是反對他不能會集,會集絕對不會反對的,不能改動經上的字。經上的字雖然用得不好,但是不能改。改的時候怕影響到;龍舒改沒有問題,人家有學問,有修持,確實改得好;我們後人看到他能改,我也能改,我念這個句子念不通,是我程度不夠,把這個難的改成容易的,隨自己意思來改,那還得了嗎?所以不能隨自己的意思,隨自己的意思,錯了。就是像龍舒、魏源這樣的大賢,印光大師還責備他們;但是他們對於凈宗,確實是有貢獻,功不可沒。

正因為如此,夏蓮居老居士才有第三個會集本出來,這個會集本,避免前面的過失,有前面會集的長處,沒有前面會集的缺點,所以大家稱它是善本,《無量壽經》的善本。這個善本有沒有好處?好處很多。最近這十幾年當中,全世界的學佛的同修,念佛的風氣帶起來了。怎麼帶起來的?夏老居士會集本帶起來的。許多人念這個本子,往生瑞相希有,我們親眼見到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地區,親耳所聞,太多太多了。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看是非,這是舉一樁事情。以此類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作所為,一定要細心觀察對於周邊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對後代的影響,這一般講對歷史的影響,我們要懂得。

再遠一點看,我們看孔老夫子那個時代,許多諸侯他們施政的表現,並不能盡如人意。夫子周遊列國,希望有諸侯能認識他,能重用他,他可以幫助諸侯治國平天下。他有智慧,他也有這個本事,可是諸侯接見他,對他都讚歎,沒有一個人用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去教書。我們要問一問,他為什麼不搞個革命?為什麼不把那箇舊政權推翻,取而代之?夫子不幹這個事情,不是他沒有能力。他的學生當中,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我們今天展開《論語》看看,各種人才都有。夫子是可以做,而且是個好事情,但是流弊不好,會造成歷史負面的影響。對於一個政權不滿意了,就要起來把它推翻,你要曉得多少人的生命財產,在你的一念之間消失掉了,這個罪過多重!滿足你一個人的慾望,讓多少人遭難,這個事情做不得。他施政雖然是不能盡如人意,還沒有到應當被推翻的時候,沒有到。湯武革命那是不得已,殷紂王實在太不象話了,不把百姓當作人看待,這是應該的。一個執政的人,沒有到這個時候。

諸佛菩薩、大聖大賢,都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善的設施慢慢的改。這都是懂得善惡,明白是非,人家看得遠、看得深,這是聖人。孔子雖然是一介平民,他的成就是教學,他的影響一直到今天,兩千五百多年了,而且廣及世界。在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提到孔老夫子,人都知道,都能生起尊敬之心。我們要想想,人家是怎麼看事情,是怎樣處理事情。所以似是而非,很不容易辨別。似善而惡,也有似惡而善,表面上看到不善,影響善。可見得聖賢人對於是非善惡,跟我們標準不一樣,我們要留意。

什麼叫偏正?這裡面也舉的有故事,舉的呂文懿公,當時的宰相,退休了。退休回家的時候,鄉里當然對他都尊敬。鄉下有個人喝酒喝醉了,對呂相爺很沒有禮貌,言語粗魯,侮辱宰相。宰相度量大,不計較他,算了,不要跟他計較,原諒他。過了一年之後,聽說這個人犯罪判了死刑,關到監牢獄裡去了。呂公這個時候感覺得很難過,當時他侮辱我,我要把他送到官裡面去治他的罪,他就不至於有今天,造這麼大的惡。當時只是一念仁厚之心,原諒他、饒恕他,不知道他以後做的是更大的過失。像這些地方,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常常見到。小過失不懲治,慢慢就養成他大惡,而且這個影響不好。養成人人敢作惡,這個社會怎麼能夠安定。

儒、佛是師道,今天我們極力提倡「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八個字是北京師範大學提出來的,我看到了,非常好,要把這八個字發揚光大,不限於北京城,我們要把它流通到全世界。我們天天在講,同學們天天也都在聽,有沒有這個意識?如果有這個意識,你就是積德,真實的德行,你心裡頭有了;你能把這個意識,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就是積功;積德累功是這樣成就的。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能不能給社會做一個好樣子?要存這個心,要這樣行事,你就對了。所以一定要想,我這個作法對社會有什麼影響?對於將來一些學人有些什麼影響?要常常想到這個地方。所以要知道,往往善行後面是惡事,不能不警覺。有一些惡行,後面後果很好,是善事,這所謂是「偏中有正」。善行後來影響不善,是正中有偏。眼前做的事不好,可是它的影響是好的,那就是偏中有正。

這些事情,如果沒有相當深的涵養,你怎麼能覺察得出來。而且這些事情,一接觸就要明了,不是事情過後才想到,那個來不及了。遇到事情就明白,能夠當機立斷,這是學問,這是真實的功夫,平時存養不夠深厚,臨事就免不了有過失,許許多多過失是無法彌補的。尤其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沒有人講道,也沒有人講理,亂世。亂世當中我們立志要想作好人,作聖賢,談何容易!這正是佛在經上常講,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做不到;希求是一樁事情,能不能滿願又是一樁事情。可是真正發願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都會有成就。只要不退心,好善好德的念不會退轉,這是因。緣是好學,真正肯好學,佛法里常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你就會得到佛菩薩的照顧。你有好的願,你不好學,不會成就;你好學,沒有大願,也不能成就;行願相資,這才能成就,這個道理佛經裡面講得太多太多。古今大聖大賢,我們從表面看,沒有一個不好學。諸佛菩薩是好學人的好榜樣,我們應當要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三三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33

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再談談,了凡先生所說的「善有半滿」。滿是圓滿,凡是不能圓滿的,達不到圓滿的標準,就叫做半。他舉《易經》上兩句話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修行人一定要牢牢的記住。總而言之,不積就不能滿,就達不到圓滿,所以教我們要「積德累功」。德行必須是念念不忘,時時刻刻存一個利益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心,必須把自利捨棄。一般人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不是沒有讀過聖賢書,許多讀聖賢書的人,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但是他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私慾沒能放下來。由此可知,自私自利,種種愛欲,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礙,世間福報也被它障礙住了。

眾生為什麼會墮三途?這裡面的因素,我們不難理解。佛經上對於三途地獄,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讀了、聽了,依舊不能夠提起警覺,這正所謂的是「麻木不仁」,只重視眼前的小利,不知道未來有大害。所以善惡利害、事實真理,幾個人能夠認識得清楚,幾個人能夠圓滿的做到?現代人他們做不到,說實在的話,也不能責備他們,也不能怪他們。為什麼?沒有人教他。這些大道理必須從小教起,所謂「少成若天性」,這很有道理。到中年、到老年,在社會染缸裡面已經被嚴重染污了,雖然聽到覺得是有理,也會點點頭,但是境緣現前,依舊是迷惑顛倒,依舊放不下。原因就是認知不夠透徹,才會有這個現象發生。由此可知,教學多麼重要!

中國在古代,把教學真的看作人生第一樁大事,無論是家庭、無論是國家,所以民族能夠綿延幾千年,到今天它不會滅亡。我們再看西方過去新興的帝國,時間都不能維持長久就衰了,我們有沒有認真去觀察,興衰的因素是什麼?什麼道理興旺的,什麼道理又衰退了?中國是衰了一陣子,又何以能夠再復興?這個原因是文化的根很深。雖然在近代,大家看到西方人所謂洋槍大炮,屈服在武力之下,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可是中國畢竟還有些老人,他們心裡明白、心裡清楚,維繫著民族文化的命脈,等待機緣發揚光大。什麼叫機緣?大家醒悟過來了,能夠再接受,這就是機緣成熟。在中國這個大環境里,幾千年的熏陶,說實在話,容易覺悟。覺醒過來,這是中國人的福報。中國人有福,世界人就有福。古聖先賢的教誨,跟西方人的觀念確實不相同,中國自古以來就講「天下為公」,就講「仁民愛物」、「推己及人」,這個胸襟多麼廣大,成就圓滿的功德。所以縱然一時迷惑,短時間有災難,畢竟能夠恢復。

講到半滿,實在講都是在存心。批註裡面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個信徒,上廟裡面去燒香,供養兩文錢。兩文,現在人不懂了,什麼叫兩文?在清朝末年,十文錢才是一分,十分才是一角,你就曉得兩文錢是很少很少的。這是一個我們能夠想像得到家境非常清寒,但是她布施供養的心真誠,所以寺院裡面住持老和尚親自給她消災。到後來這個女施主發達了,再到寺廟裡面來燒香還願,這一次是供養千金,帶來很大的供養,老和尚只派了一個出家人給她消災。佛事做完之後,她就問老和尚,她說:我過去布施兩文錢,你老人家親自替我消災,現在我供養這麼多,你為什麼隨便派個出家人,好象來敷衍我?老和尚就說:過去你布施的雖然少,你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給你消災,對不起你;今天你布施供養雖然多,你心地的誠敬不如往年,隨便一個出家人給你消災就夠了。

半滿,我們在這裡看到,不在供養錢多少,不在這個,在心地的真誠。這個說法,好!不是有錢、有力量的就能修大功德,修圓滿功德,貧賤人就沒有機會修了。明白這個道理,貧賤人往往能修圓滿的功德,富貴人往往修積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通達事實真相,富貴人不會生生世世都富貴,貧賤人也不會生生世世都貧賤,貧賤人來生得富貴,富貴人來生轉貧賤。你問問這是什麼個道理?這一段所說的就是。在一個平常現象裡面,富貴人多驕慢,貧賤人多半謙虛恭敬。哪裡曉得謙敬是德,驕慢把福折了,所以怎麼修也只是一半,得不到圓滿。

他還舉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呂洞賓的故事,也值得我們深深反省。這是道教的,八仙之一。呂洞賓在早年遇到鍾離,那也是八仙之一。鍾離教呂洞賓一個法術,「點鐵成金」,你要布施救濟些窮苦人,你有這個本事就方便了。呂洞賓就問鍾離先生,他說:我點鐵成金,這個金會不會再變成鐵?鍾離告訴他:五百年之後,它才會變成鐵。呂洞賓一想,我這樣豈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後的那些人嗎?「這個法術不要,我不學了。」鍾離讚歎他,他說:修仙要積三千功德,你這一念心,這是好心,你三千功德就圓滿了。我想現代人沒有這個心,別說五百年後的人害他,他不負責任,眼前的人他都害。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體會到一樁事情,諸佛菩薩、神仙都是以愛心對人,千百年之後的眾生,都決定沒有一個傷害的念頭,何況現前?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末後他有個結論說得很好,要緊的是真誠心、清凈心、慈悲心,布施一分錢,可以消千劫之罪。由此可知,不在施捨的多少,在心念,真誠心。如果心地不真誠,雖然黃金萬鎰,這是講多;我們今天講,億萬的財富拿去布施供養,福只有一半,不圓滿。這個道理佛法講得清楚,真誠、清凈、慈悲不著相,正是佛法裡頭所說的「境隨心轉」,他的心量大,他心裏面沒有障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念念與虛空法界相應,這個功德就圓滿了。如果心裏面沒有捨棄妄想分別執著,心量窄小,所以是布施億萬金銀財寶,沒有辦法突破他的心量,所以他的福報不圓滿,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細細的去思惟,細細的去觀察。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無論財施、法施,一切施為都隨著心量周遍十方法界,成就的是大圓滿,念念大圓滿,事事大圓滿。我們如果連這個道理都不懂,怎麼個修法?所以學佛不能不明理,修福也不能不明理。

下面講「善有大小」,都在一念至誠之間來分辨。一念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個行就大;一念為自私自利,做再多的好事,這個善福也是小。《彙編》裡面引用了一個公案,宋朝的衛仲達。這一條公案,我們在許許多多典籍、古人筆記裡面見到,可見得衛仲達這個事情,知道的人很多很多。這個人官也做得很大,這是遇到這麼一個因緣,他被小鬼抓去見閻王,閻王叫判官把他的檔案搬出來。檔案分做兩部分:一部分是惡,一部分是善。惡的那一部分,分量太多太多;善只有一點點,善的檔案裡面只有一卷。閻王看到這個樣子就很不高興,吩咐判官拿秤來秤秤。結果他惡的檔案雖然多,真是太多太多了,善的檔案只有一張紙,他那一張紙比他那個惡重。

閻羅王看到這個現象,馬上笑容就露出來了,他說:你不錯。他就問判官,他說:我造的惡,我現在還不滿四十歲,我怎麼會造這麼多惡?判官告訴他:惡不一定是造的事,動一個惡念,陰曹地府裡頭都有記錄。他說:我那個善是什麼事情?他說:這個善是朝廷要興建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勞民傷財,你寫了一個奏章,勸勉皇帝不要做這個工程。他就說:皇帝沒有聽。判官講:雖然沒有聽,你這一念心是為群眾著想,不是為個人的利益,是為黎民百姓著想;多少黎民百姓,你以真誠心去關懷他,這個一念功德超過你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那一念善大了,平常那些惡念再多,小。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改過遷善,積德累功,我們就有信心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作法,曉得懺悔不難。無量劫來,衛仲達他不過是四十年累積的惡業,我們今天講無量劫積集的這些惡業,一念之間可以悔改。這一條公案,對於我們改過自新,懺罪求福,帶來了很大的信心。諸佛菩薩、天地神明所見的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希望我們要好好的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三四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34

各位同學,大家好!剛才我們在畫面上,看到悟永師到達拉斯去了。希望每一個地方都很認真努力的念佛,這是比什麼都重要。昨天我們講到對於善惡、禍福、利害的認知,這說了好幾次。其實這個問題是個大問題,決不是幾句話就能講清楚,尤其是對現代的一些眾生,要說得不清楚、不透徹,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古時候,佛菩薩、古聖先賢講經說法容易,言語都含蓄,點到為止,聽的人豁然大悟。現代眾生聰明好象是超過古人,智慧遠遠不如,其中的道理我們都要明了。

底下說「行善積德有難有易」,這個本子裡面舉出的例子,這是《了凡四訓》裡面的一些話。什麼叫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這是儒家教育。儒家所做的功夫,跟佛家講的修行,是一個意思。修行,行是行為,錯誤的行為,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錯誤的作法、說法,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什麼是錯誤?什麼是正當?正當是善,錯誤是惡,斷惡修善要在這裡下功夫。我們的惡習氣、惡毛病太多了,怎麼樣去改正?古聖先賢教人,要從最難克服的地方去下手。最難克服的地方,你能夠克服過來,其它的就容易了。儒、佛都掌握了這個原則,每一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自己要知道,自己要常常檢點,要常常反省,哪一樁是我最嚴重的毛病,我就從這個地方先下手。貪財的毛病,我就先從財布施下手;貪色的毛病,遠離色下手;總要曉得自己毛病在哪裡。知道自己的毛病,這個人就覺悟了,把毛病改正過來,那是真的功夫,功夫落實了,這是真修。

所以修行,諸位千萬不要搞錯,每天念幾卷經、念幾聲佛號,那叫修行?那是樣子,不是實質,要在實質上下功夫。形式是做給沒有學佛,還不知道修行的人,做樣子給他們看,是屬於度他的。實質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自利。沒有實質的自利,你做出個樣子給人看,人家一看就看穿了,假的不是真的,一文不值。這個假象只能騙世間愚人,這個世間真正有見識、有眼光、有德行的人,你怎麼能騙過他?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說你而已。為什麼不說你?說了沒用,說了造口業,說了你也不會聽,你也不會改,說你幹什麼?你真正能接受、能悔改,這些人會幫助你,會告訴你。不知道悔改,佛菩薩見到你也一句話都不說,不跟你做冤讎。

這裡面舉的一些公案,很值得我們反省。能改,是斷惡修善第一步功夫;更進一步要能忍,你的功夫才能保持不會失掉。所以菩薩六度裡面,布施能修福,忍辱能積德,修福而不能夠忍,福德雖然在,功德沒有了。我們大家都曉得,福德不能解決問題。生死事大,輪迴路險,你沒有真實功德怎麼辦?尤其在現在這個亂世,隨時隨處不定在什麼時候,不定遇什麼樣的災難,我們都會喪失生命。命喪之後到哪裡去?這是大問題。人有生決定有死,我們不要忌諱死,不要怕死,要以高度智慧面對現實,自求多福。真正通達佛法的人,佛法裡頭沒有生死,佛法里講的是轉變,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生死是個轉變。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不同時空的轉變,從人道轉到天道了,不同的時空。我們生活在三度空間,天人生活在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更高維次的空間,是轉變。三惡道的空間,比我們人間更苦。

佛家不僅講六道,而且講十法界。遇人身,聞佛法,這個緣不容易遇到,要珍惜這個緣份,認真努力做一個好的轉變。最殊勝的轉變,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得很詳細,第一殊勝無過於念佛,念佛往生不退作佛去了,這是無比殊勝的轉變,我們要清楚、要明白。不但世緣放下,徹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放下,以真誠無比清凈的心,信願念佛,我們這一生才決定成就。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哪裡?原因在你沒有放下,你心裡頭還有牽腸掛肚的事情,外緣還受種種誘惑,內外都不清凈,這樣念佛不能往生。所以修道的人生活愈簡單愈好。

前天李居士告訴我,我們將對面杜氏工會第二層樓租下來了,準備辦第五屆培訓班。我們這裡會所場地太小了,租了一個地方,我們需要去布置一下,準備傢具。李會長交代下來,一切要簡化,每個同學衣櫥、書架,愈簡單愈好,東西愈少愈好,正確的。古時候修行人,雖然不能做到三衣一缽,也多不了好多。我在年輕的時候出門,出遠門,那個時候上學念書,住在學校裡面,就是一個鋪蓋、一個包袱。包袱裡面就是幾件換洗衣服,幾本自己念的書。我一個鋪蓋,我都記得很清楚,三斤重。我母親給我準備的一床被子,那個被子三斤重,用個灰色的毯子,毯子是墊到底下的。那時候自己還帶個蚊帳,非常簡單,哪有現在這麼麻煩!我們生活在一起,所有需要參考資料有圖書室,圖書室裡面所有資料供給大眾使用,無需要自備。樣樣東西都自備,你說這個累不累人?增加身心的負擔,妨礙心地的清凈平等覺。我們追求的是清凈平等覺,但是在實際生活上,我們製造了許許多多的障礙,這個錯了。

我今天早晨還囑咐悟忍法師,我在五樓,有不少居士送些東西給我吃,送的供養的,一個冰箱放不下,放兩個冰箱,放得滿滿的,我跟你講這罪過。我們吃不了的,趕緊拿到三樓來供眾,不要放在冰箱,自己也不能吃,大家也不能吃,放在冰箱就爛掉了,那不叫造罪業嗎?我住在五樓,我們五樓上只有三個人在這裡住,用兩個冰箱太過分了。而且把冰箱裡面塞得滿滿的,人家來一看,這哪裡是修行人?這在造罪業,果報都在地獄。供眾是福報,我們需要吃的東西到三樓來拿,他也落得輕鬆,也落得自在。

古大德教我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最重要的是身心清凈,心凈則佛土凈,往生極樂世界這是重要條件。信願行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亂,求心地清凈,信願行達不到這個目標,得不到一心不亂,信願行落空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要明了。真學佛,真想往生,就要徹底放下,決定沒有留戀。念念想別人,念念想眾生,才能夠與佛菩薩的心愿相應;念念想自己,錯了。在家人想家庭,出家人想我們這個小道場、小團體,也錯了。所以修道而不能成就,不知道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常講的愛欲、嗜欲,嗜是嗜好,嗜好的慾望,貪愛的慾望,這是根本煩惱,這個東西不斷,你還會有什麼成就?要連根拔除。根是什麼?念頭,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念頭再也不會生起,這根拔掉了。

這是很難克服的一個關口,我們從難克的地方克服過去,種種貪愛、種種嗜好,都把它捨得乾乾淨淨,我們才能得清凈心。我們要隨順佛菩薩真實教誨,不能隨順世間情俗,隨順世間永遠不能夠脫離輪迴,隨順聖教決定得生凈土,你要認識不清楚、不明白,你就不知道如何取捨。我們看看現代這個世間,道場多,修行人多,無論在家、出家,由於信息的發達,科技的方便,但是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就?諸位想想看,還不就是這兩種毛病放不下,這兩個是病根。無量無邊的這些癥狀,都是從這個病根生起來的,我們能從病根上拔除,就得自在。這是講到克服自己的毛病習氣,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難能而可貴,容易的地方就好辦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轉載]傳喜法師:《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師利千臂千缽_正心古中醫
慈法法師: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三昧修持(1)
凈空法師: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十番顯見3(顯見不滅_竟)編號031a《楞嚴經》凈空老法師主講
附佛外道的達照法師(五)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