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兵微講:五千年中華兵器全展這裡都有了!

「冷兵器時代」是一個專有名詞,指從原始社會時期出現兵器開始到火藥發明並廣泛應用於戰爭的這段時期。大致可以劃分為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考古資料顯示,弓箭出現是兩萬年前的事,而最早出現的被箭鏃射中的人骨則是出土於距今6494±300年的邳縣大墩子墓地。所以,冷兵器時代的起源我們有一個大略的時間概念,而結束時間則是唐末,那個時候火藥開始應用於戰爭。

史前人類用的兵器是什麼樣的?我們不妨從格鬥兵器、遠射兵器和防護裝具說起。距今3萬年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鏃表明那個時期遠射兵器弓箭已經開始出現,並且可以確定用來狩獵。格鬥兵器則主要是號稱萬能的石斧和最原始的矛,也就是一端削尖的木棒。可能是從動物靠厚重的皮毛保護自己的得到啟示,原始的戰士也懂得用各種材料保護自己,是為原始甲胄。商周時期,隨著青銅鑄造工業的進步,青銅被大量用來製造兵器,河南殷墟出土的婦好墓和亞址墓堪稱兩個地下武器庫,兩墓均出土數百件青銅兵器,從這兩個墓中,我們可以一窺殷商的兵器發展情況。大量的考古發現證明,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兵器是青銅戈和干,干就是盾牌,用現在的話說,它們是商軍的制式裝備,西周也延續了這一傳統,遠射兵器弓箭已經升級為青銅箭鏃,大大增強了殺傷力。周代出現了戟、劍和弩機,不過主要兵器仍是干戈。商周時期不能不提車戰。車戰起源何時尚無定論,不過,從殷墟發現的大規模車馬坑和眾多的戰車、兵器可知最遲在商代晚期已經出現了車戰,只是並非主力部隊,主力仍是步兵。商代戰車為雙馬雙輪,三名乘員,射手在左,武士在右,中間為御手,在當時戰車具有的強大機動性和衝擊力帶給步兵的心裡震撼如何,一戰時德國步兵深有體會,德軍見到英軍坦克時立馬就潰不成軍,紛紛逃跑。車戰的黃金時期則是兩周時期,甚至出現了外被護甲的裝甲戰車,此時戰車發展為四馬並駕,車戰兵器組合為矛、戟、劍、盾和弓箭。戰車已經成為絕對的主力部隊,以至於描述戰車數量的單位「乘」成為國力的象徵,有所謂「千乘之國」乃至「萬乘之國」。

東周晚期,車戰開始衰落,步兵興起,劍的作用變大,這從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爭相以佩劍為榮可以一窺端倪。當時,北方仍有較大規模的車戰,而南方水網縱橫,戰爭以步兵近身格鬥為主,劍成為主要兵器。東周時期弩開始裝備部隊,有人認為這是導致戰車衰落的原因之一,弩的大規模使用使箭如雨下真正成為現實,想像一下,在遮天蔽日的箭雨下,偌大的戰車無異於最好的活靶,戰車曾經稱雄戰場的速度和衝擊力顯得如此的虛弱無力。先秦時期一直到魏晉時期,800多年間軍隊的格鬥兵器一直是戟,那什麼是戟呢?簡單說來就是矛和戈的結合體,春秋戰國是青銅戟的使用高峰期,而秦漢時期鐵制戟是步兵和騎兵的主要格鬥兵器,東漢時呂布、典韋、甘寧等名將均是使戟的好手。十六國時期戟開始衰落,至唐朝,除去唐初薛仁貴使戟,已經完全不見戟的出現。騎兵的出現也是軍事史上的重大變革,組建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則首推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他推行「胡服騎射」,從此騎兵大規模馳騁於戰國的各個戰場,這個時期騎兵僅起著輔助作用,可能用來衝擊敵人的陣型,主要殺傷靠後面的步兵和戰車。騎兵成為絕對的戰場主力還是得到了西漢時期。從秦始皇陵中步兵佔大多數到周亞夫大墓中4個步兵俑坑和6個騎兵俑坑的組合可以看出騎兵的作用日益變大。武帝時期為了抵禦匈奴動輒幾十萬騎兵部隊的進攻,漢武帝著手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為了獲得良馬甚至不惜發動對西域大宛國的戰爭。當時,西漢騎兵的兵器主要是長戟、環首刀和馬矟,主要靠速度增加劈砍的力度。從秦始皇陵和各個漢代大墓的陪葬品情況看,秦漢時期軍隊的武器變化不大,步兵主所用武器有戈、矛、戟、劍、刀、弓、弩.....不過秦朝好像更鐘情於青銅兵器,而漢朝已經是鋼鐵兵器。

說到兵器不得不提古代延續時間最長的兵器—弓,一直到了清朝的部隊中都有裝備。弓的製造在春秋時期達到高峰,並進化出了另一威力駭人的兵器—弩。弩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連發,優點是除了用臂力,還可以用腰力擊發以增強射程和殺傷力,不管在哪個朝代,兵器中弓弩都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三國時期諸葛亮改進出了十連發弩—諸葛連弩,如果把弓比作現代的步槍,那諸葛連弩就類似於現在的機槍了。從秦漢到魏晉再到十六國,古代兵器實際上沒有多大的變革,步兵仍是使用戟、矟、刀、盾、弓弩作戰,騎兵披鎧甲使馬矟、馬戟,只不過騎兵演變為重裝騎兵,不止人披甲,馬也全身披甲,防護性雖提高,但騎兵引以為傲的機動性與靈活性喪失,重裝騎兵成為了古代的坦克,最終只是曇花一現,馬上就被唐宋的輕裝騎兵所取代。

唐宋時期可以說是兵器發展的又一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唐軍的主要長柄格鬥兵器是槍,即以前的矛,短柄格鬥兵器是刀,騎兵近戰武器是馬矟,防護兵器是鎧甲和盾牌。出現了許多新型兵器如骨朵、錘、啄等。唐軍的單兵裝備號稱冷兵器時代最強,單兵弓弩配備率達到了120%,步兵配備長槍一把,陌刀一柄,弓一把,箭30,盾一面,這還只是輕步兵,重裝步兵裝備更為強大,遠不是秦漢軍隊可以比的。宋代的裝備並無多大不同,棒類兵器得到發展,鞭和鐧也成為流行的兵器,宋代過於強調步兵的作用,忽視騎兵的建設,在與西夏、遼、金、元等以騎兵為主少數民族政權作戰時敗多勝少,這也是一個繞不開的重大原因。

在唐末火器就開始應用於戰爭,火器與冷兵器時代從那個時候開始,但,唐末群雄割據,各個政權使用火器情況過於龐雜,而且篇幅有限,所以,我決定從唐末第一個統一政權宋朝開始說起。火器的發明得益於火藥的發明,火藥的發明則得益於中國古代一直存在的煉丹術。北宋初年,火器的生產和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並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北宋初年的軍事百科全書《武經總要》中記載的火炮、毒藥煙球、蒺藜火球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藥兵器。但這些火藥只是用來縱火、發煙和散毒,只是火藥應用的低級階段。宋朝建國以來的一系列戰爭推動了火器的發展,出現了火箭、霹靂炮、突火槍等火器,火器的原理簡單說來就是利用火藥爆炸產生的巨大推力將炮彈拋射出去,造成殺傷。火藥兵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兵器發展的新篇章。這個時候宋朝的武器裝備仍以冷兵器為主,火器為輔,近距離肉搏乃至遠距離以弓弩殺傷依然是軍隊的主要作戰模式,到了元朝,出現了現代意義上槍的雛形—火銃,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件元代銅火銃,不過元朝的主體是草原民族,騎射仍是根本,火銃更多的時候是充當攻城和守城的兵器。而火銃的大量使用和完善則到了明朝時期,明朝的皇帝很重視火器的發展,經常親自過問,如明成祖朱棣和嘉靖皇帝。明朝有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神機營就是火器營,專門使用火器作戰的部隊,由此可見明朝對火器的重視程度。明後期,中國政府不得不從國外吸收精品,仿製出「佛郎機」和「紅夷大炮」以及單兵使用的鳥銃。在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中,記載了他的部隊使用六種佛郎機。而且,明朝軍隊還配備了馬上佛郎機和水戰武器—水雷,當時給起了一個霸氣的名字—混江龍。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終明一代,雖然軍隊普遍裝備了各式火銃和火炮,而且當時的造炮造槍工藝也是世界一流水平,但原始火器存在的裝填費時、發射速度慢,射擊不準確也是當時無法克服的痼疾,因此它只是部分取代冷兵器,在整個明朝軍隊中,冷兵器仍然是作戰的主力。這種狀況也持續到清朝,直至清末仿照西洋各國編練的新軍建立,冷兵器才真正意義上退出中國兵器的舞台,火器成為戰爭的主力。

有清一代,從入主中原到1840年鴉片戰爭,清軍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的裝備中冷兵器始終佔有主要地位,雖然清初由於開明皇帝的提倡,造槍造炮工藝曾達到一個高峰期,但「騎射乃滿洲根本」的思想一致存在於滿洲統治者腦中,所以,清朝火器技術高峰時也沒有達到明朝的最高水平,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火器水平只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有一點倒退。當時清軍的裝備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鳥槍、銃槍、抬槍、火箭等火器,此外還有雲梯、藤牌、鹿角等。在康熙親征葛爾丹的古圖中,清軍騎兵一種是槍騎兵,手持長槍衝鋒,腰挎馬刀,背上背著弓箭;一種是騎兵射手,腰上有馬刀,手上有的是弓箭,有的是火繩槍。清初清軍的裝備和西歐相差並不是很大,我們的裝備大幅度落後於歐洲諸國是在西方工業革命後,也就是大約18世紀左右。


推薦閱讀:

中華智謀故事(2)陳平智取閼氏
中華母親節:寸草心報三春暉
陳家溝 傳揚中華神功的太極小鎮
中華醫藥欄目特色是什麼?
【轉載】中華大玄空(下篇)

TAG:中國 | 中華 | 這裡 | 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