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成語與中華民族思維方式(學術隨筆)
《周易》成語與中華民族思維方式(學術隨筆)
寧佐權《 人民日報 》( 2010年07月16日 07 版)
《周易》之所以能對後世產生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它所蘊涵的思維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並逐漸滲透到民眾的深層意識和日常生活中。《周易》所蘊涵的思維方式,體現在許多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成語之中。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經傳。這些成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取象思維、辯證思維與中和思維。
取象思維。取象思維以具體事物為載體,靠想像去推知抽象事理,是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思維方式。它是我國原始先民認識外部世界、把握自然規律以服務於自身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始。「枯楊生稊」就屬於用這種取象思維構成的成語。《周易·大過》中有:「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這裡將自然界枯老的楊樹生長出嫩芽與人間的老夫娶少妻聯繫起來,取其相似點進行想像,然後比附推論出「無不利」的結論。由《周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一句濃縮而成的「仰觀俯察」這一成語,也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用這種取象思維方式構成的成語,在《周易》中俯拾皆是,如「藏器待時」、「群龍無首」、「水火不容」、 「龍吟虎嘯」等。
辯證思維。中國具有非常悠久的辯證思維傳統,而《周易》應該是其最初源頭。《易經》試圖用兩個具有對立性質的事物以及它們之間的排列組合來概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種種現象。這是以理性思維方式掌握世界的開始,其中就包含著許多樸素的辯證思維因素。《易傳》則把潛藏於《易經》中樸素的辯證思維因素揭示出來,孕育成了中華民族辯證思維的雛形。源自《周易》的許多成語都蘊涵著這種辯證思維方式,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超智慧。例如,「否極泰來」、「日中則昃,月盈則食」、「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居安思危」等成語,把「否」和「泰」、「盈」和「食」、「平」和「陂」、「往」和「復」、「安」和「危」等互相對立的概念聯繫起來,指出了對立面的互相轉化。這就是從自然變遷和人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哲理智慧。《周易》中蘊涵著這種辯證思維方式的成語還有不少,如「革故鼎新」、「周而復始」、「數往知來」等,或從事物發展的趨勢、或從事物發展變化的形態、或從事物數量變化的狀態來說明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既對立又統一的存在方式。
中和思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諧、和洽。中和思維,是指在觀察分析和研究處理問題時注重事物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關係的和諧、平衡狀態,不偏執、不過激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式同樣發端於《周易》。《周易》中有許多成語就蘊涵著中和思維方式,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和諧、平衡的嚮往與維護。比如,由《周易·繫辭上》「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而形成的成語「剛柔相濟」,意思是剛強的與柔和的事物互相調和補充,使之恰到好處。另外,像《周易·謙》中有:「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這句話包含了兩條成語:「裒多益寡」意思是說從多的一方取出一部分,加之於少的一方;「稱物平施」意思是說稱一稱東西的輕重,平均分配於人。類似體現中和思維的成語在《周易》中還有不少。
推薦閱讀:
※清明祭祖最好的方式
※12星座的"壁咚"方式,霸道強勢OR羞於言表...
※女人優雅的生活方式
※健康PK好聽 給寶寶起名字的方式有哪些
※男友還留著前任的聯繫方式,一般會有這五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