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僅僅用十二支就可以代替生死流轉?——十二支緣起(續)
為什麼僅僅用十二支就可以代替生死流轉?——十二支緣起(續)
有人問,這個十二支還不夠,為什麼?無明之前還有沒有?肯定還有,那麼你還要加了;老死之後還有沒有?生死就完了,到了老死後當然還有,那麼還要加。前面要加一支,後面再加一支,十四支了。那麼前面加了一支,它的前面還有沒有?當然還有,那麼後面加了一支之後,它的後面還有沒有?當然還有,那就是說你這個十二支不夠,你要加很多,這個加也加不完,你把十二支來代替我們的生死流轉好像有問題吧?
這裡我們就解釋這個問題。我們說無明,它是煩惱,煩惱前面哪些能生煩惱的,我們從這個裡邊來看:在中間的愛、取是煩惱。
這裡很明顯看到,煩惱可以從哪些生?取從愛生,煩惱從愛生,從煩惱生,愛從受生,煩惱從果生。那麼既然無明是煩惱,前面當然有它的因,是煩惱也好,是果也好,不要寫了,為什麼?我們的中間愛、取是煩惱,它前面的——取的煩惱的因是愛,愛的煩惱的因是受,它一個是煩惱一個是果,已經寫好了。無明就是愛或者是取,那麼既然愛取前面的支已經給你寫清楚了,無明就不要寫了,無明前面你把中間一比,你就看出來無明並不是第一支,無明前面還有東西,還有東西要不要寫上去?不要寫,為什麼?中間的愛、取就是無明,愛、取前面既然有煩惱有果,是愛、取的因,那麼無明的因已經在中間,表現出來了,不要再寫了,不要重複了,所以這個十二支非常巧妙。
那麼老死,我們說老死,十二支,它該後邊還要寫了,這輩子的老死是不是下輩子不感果,不招煩惱了?決定還有!那麼老死是果,我們看一看,果——從中間那個識、名色、六處、觸、受都是果,果後邊可以生煩惱,那麼就是老死既然是果,它後邊生煩惱這一支要不要寫?不要寫,果可以生果: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都是果生果,那麼老死是果,老死後面當然還有很多東西要生出來,那麼要不要寫?不要寫,中間已經給你寫好了: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就是果生果的東西,老死就是前面的,那麼中間一些你去一比就看出來了,那麼還有受是果,生愛,愛是煩惱,老死是果,老死也能生煩惱,從中間這八支一比,老死後面的東西,在中間也寫出來了,老死後邊也不要再寫了。
所以這十二支,無窮無盡的流轉生死的支,都寫在裡邊了。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一個方法,但是我們想你們要當下體會這個,可能腦筋不一定馬上接受得了,但是你回去,好好地把《俱舍》拿出來看一看,沒有《俱舍》的,我們的《基本三學》裡邊也講了一點。那麼《俱舍》裡邊一個頌我給你們念一下,那就是解釋這個問題的,它有這一個頌,是總結這十二個緣起的:「三煩惱二業,七事亦名果」,這十二支,三支是煩惱,二支是業,七支——七個事情,就是另外七支,是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這個就是說我們這個十二支,前際是略因,後際是略果,那麼因為後際的生、老死只有兩支,而我們中間的識、名色、六處、觸、受、取、愛有支——後際是略果,前面是略因,無明一支煩惱,中間有兩支煩惱——愛、取,所以說「略果及略因」,雖然是略,你中間一比,也可以看清楚了,不要再重複了,這是十二支一個簡略的方式。
另外一個無始無終的問題。這十二支的關係,我們看一看,「從惑生惑業」,從煩惱可以生煩惱,或者生業。煩惱生煩惱,大家找找看,哪一支?我講是講過了,就看你們是不是能夠很快地領會。十二支裡邊哪一支是煩惱生煩惱的?愛、取,愛生取是煩惱生煩惱。
煩惱生業的——取生有,無明生行,都是煩惱生業。煩惱既能生業,能生煩惱,那就是說煩惱是有因的,就是煩惱哪裡來的?從煩惱來的,或者從果來的。那麼無明這一支是煩惱,那麼我們從中間的一比,從中間的八支一比,知道無明前面肯定還有煩惱,還有果,那麼無明前面要不要寫?中間已經告訴你了,前面就不要再寫了,前面寫,寫不完了。這十二支中間,無明是煩惱,就是中間的愛取,愛取前面既然有東西,無明前面的東西,就在愛取前面,給你表現出來了,不要再寫了,所以前面——無明前面不要加了。
下邊——這兩句沒有關係的,我們就略掉了——「從事事惑生」,果——事就是果,果可以生果,也可以生煩惱,那麼我們說果生果的是什麼?我們也講過,哪些是果生果的,那很多啊。(中間對答略)。只要是果生果——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全部是果生果,所以果生果的例子很多;那果生煩惱的——受緣愛,果生煩惱。那麼就是說,果,本身,從中間這個八支來看,能生煩惱能生果,那麼老死是果,老死後邊的東西就在中間比出來了,老死後面不要加了。
所以這十二支,把整個的無始無終的生死全部表達完了,十三支也不要。你說無邊無際,你要加起來加不完的,無明前面加一支,這個前面還好加,再加再加……,加不完,老死後面加一支,再加之後,還要加,哪個生死有完的呢?只要你沒有成阿羅漢,永遠在裡邊,加不完地加。但是這十二支,它把前中後一分,前面的無明就是中間的愛取,愛取前面既然有東西,無明前面東西已經告訴你了,就在中間。那麼後面的老死就是這裡的識、名色、六處、觸、受,老死後面有什麼?有的東西也在中間告訴你了,老死之後也不要加了。
所以這個裡邊的巧妙,只有佛才想得出來,這個十二支是佛說的,只有佛菩薩才能安排這樣巧妙的法相。這個裡邊就是說從三際的分,裡邊就把第一個問題解釋了,為什麼前際後際那麼略?它告訴你了,前際後際的東西,在中間給你打開了,所以說雖然略,實際上廣,一樣廣。再一個問題,前際要不要加?後際要不要加?不要加,從中間一比,前面的東西也在前面給你告訴你了,後邊「老死」生的東西,也在中間告訴你了,「老死」後頭也不要加支了。
這個十二緣起是初步的,是這麼巧妙,那麼以後的變化還多。我們今天就介紹初步的十二緣起。我們這個十二緣起,說個老實話,哪一本介紹初級的佛教知識的都會有這個:十二支緣起,什麼什麼的,把人生分了幾個階段,這麼看看,哪個看得懂,但是裡邊的一些巧妙東西一般就不介紹了。這個是根據《俱舍》的,我們先初步講一下,《俱舍》是根本教,根本的模式,這個我們先拿出來看一看。然後,變化的模式還多,唯識的有唯識的樣子,中觀的有中觀的樣子,乃至各式各樣變化很多了,以後慢慢都會碰到,都會出現。
大家《菩提道次第廣論》每個人都有吧,那裡的十二緣起你們去對照一下,不一樣了,它講的又是深一層了。它講的為什麼要深一層?主要的就是要把懺悔業障的作用表達出來,因為這個十二支基本的模式大家都知道了,也不要重複了,而它強調的就是說你造了業之後,能引支有了,但能生支還沒有,可以不感果。
這個裡邊,一個十二因緣的樣子,又進一層地發揮了一層的道理,就是業造了之後是不是決定要感果?有這個問題在這裡頭。這個原則這裡也講了,上一次開頭不是講了嘛?煩惱跟業是感果的因緣,中間主要的是煩惱,如果煩惱滅掉了之後,縱然你有點業存在,也可以不感果。就利用這個原則,《廣論》裡邊就把十二支因緣用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這兩個方式來講,就強調這個業能不能懺悔了,不產生果。是強調這個道理,這是十二因緣的又深一段的解釋了。
(節選《印度佛教史分期略說-第三講》)
推薦閱讀:
※【子平金鑒】生死訣 第五十八
※關於生死、時間、宇宙的秘密,我藏在這24幅畫里 | 美好首發
※盲派推生死訣
※夫妻年齡相差十歲以上(比如老夫少妻),幾十年以後年齡大的一方去世了怎麼辦?
※HIV感染者與健康人的陰陽戀:你不介意我的病,還向我求婚
TAG: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