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期:怎樣練好孫式太極拳之基本步法
作者/雷世泰 ⊙ 編輯/張宏婉
導讀:雷老師的文章確實不錯,但很多拳友「並不買帳」,閱者並不多見,一換另外作者文章,倒顯得多些,對此,小編略感遺憾!但介紹好文章是小編初衷,我將繼續我的堅持,哪怕文章一時不被些許拳友看好!!不記初心,繼續前行!
怎樣練好孫式太極拳之基本步法
在站樁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就要開步練拳。孫式拳因為是活步的,所以要專門練習一下進退的步法,掌握最基本的移動重心的方法,這樣在後面的套路練習中才不會顧此失彼,手足無措。
首先談重心。首先需要區別支撐與發力的不同狀態, 兩者的重心位置是不同的。作為支撐腳的重心當然是放在腳跟上,前面已經講過,不但要坐住而且要坐滿。那麼在發力時重心應該放在腳的什麼位置?是腳掌?還是腳跟?大部分人可能會回答,後腳發力時當然在後腳跟上。不對,正確的位置是在腳心,也就是「足踏湧泉穴」。站樁的時候把重心完全放在後腳跟上,這只是一面,另一面還要用意念將全腳緊貼住地,有如章魚的吸盤一樣吸在地上,而不是飄浮抓不住地。
具休方法是,先坐滿在腳跟上,然後用意念把重心領到湧泉穴上。換句話說,實際支撐力當然主要在後腳跟上,而意念則要在湧泉穴上。這樣在發力時重心從腳跟前移到湧泉穴就很方便,湧泉穴向下一漲,彈力就出來了。
有了以上的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探討進退的步法。
前進時的重心是如何移動的,也就是步子是如何邁的?拳中的行進和平常走路是有差別的,平常走路有起伏,而且重心是隨著向前邁步的腳就出去並隨著落地的,這在拳術中被稱為「跳井」。在拳中行進邁步要求平穩而有力,平穩就是身體不能有忽高忽低的起伏,可以有上起或下挫之意但不可有形;有力就是如有重物加身,或推、或拖、或負,或者有如在水中行走,向前邁步有阻力,如不用力蹬則無法移動。
具體來講,向前邁步時,腳要儘可能擦著地面出,但不可綳著腳面向前,而是要腳跟向下蹬住勁,腳尖向上勾著,此時後腳的重心不可移動,仍在湧泉穴上。待前腳跟一落地,後腳開始發力,重心前移,從湧泉穴移到腳掌。此時後腿不可有往下坐的感覺,而是向下跪(有如清朝單腿下跪打千),這樣向前蹬的力量整。
隨著後腳蹬,身體重心逐漸前移,前腳掌逐次落下,如車輪滾動落下,而後腳同時從腳跟逐次抬起。兩者是同步的,待前腳掌完全落下,後腳也恰好蹬完。此時須前腳用力向後拔勁,腰和兩胯都要儘力抽住勁,把身體繼續拉到前面的腳上,而後腳則勾著腳尖擦著地向前腳靠攏,或繼續向前邁,或跟在前腳之後停住,視動作而定。
總之,不論動作的快慢,不論步子的大小,都要把重心控制在自己的腳下,使之在自己的兩腳間滾動,不使自己失重。此式的難點在於蹬和跟的時機,蹬的過了,跟的晚了,變成弓箭步,後腿過於直,則跟步變成拖步;而跟的早了,蹬勁沒有完全發出,變成了跳。以前者較為普遍,克服的方法是後腳的蹬勁和前腳的拔勁,要銜接得恰到好處、天衣無縫。此種步伐可稱之為「前滾後拔」,與孫式八卦的「蹚泥步」完全一致。
後退步亦然。向後邁出後退腳時,前腳穩住重心不可動,後腳腳尖先落地,然後前腳重心從湧泉穴後移至腳跟,並開始發力後蹬,後腳逐次由腳尖到腳掌到腳跟下落,而同時前腳則逐次抬起,待身體重心到達後腳湧泉穴時,開始靠肩胯的抽縮力把前腳擦著地撤回,腳尖仍不可綳著,也不可用力勾著,總要自然為好。重心仍如前進步一樣在兩腳間滾動。
此種前進後退的步法,和形意拳、八卦拳是相同的。在打形意拳時,無論多大的步子,總要等前腳落地後腳才能離地前跟(除要求躥蹦跳躍者外),而不可兩腳同時離地使重心懸空失重。形意拳的許多步子都要求前腿用力向後拔勁,典型的如劈拳,起鑽之式,前手鑽出時,前腳墊步,為「起如挑擔」,此時後腳前蹬,而前腳後蹬,方有上起之意;落翻之式,後腳繼續蹬勁,而等重心一旦到了前腳湧泉穴上,前腳開始向後抽拔,而後腳向前腳跟步;這與太極拳的要領是完全一致的。
八卦拳更是如此,每走一步,都有後腳蹬與前腳扒同時用力,這一點是和平常走路不同的。八卦要「行若蹚泥」,就是走起來腿上要有阻力,如在水中行走,或如推拖有輪之重物,腳下若不抓地用力,就走不動,雖用力,卻又從容而平穩,如船行水上。把太極拳前進的步子連續做下去,即與八卦拳相同。
橫向移動時(如雲手),兩腳的動作與前後相同,也是在地上滾動而行,只是把前後滾變為左右滾。
[本文來自《孫氏內家拳通論》,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丁酉雞年正月二十869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