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裝腔指南

我國第一個關於茶的傳說里,茶葉並不是泡在水裡喝下去的。

據《神農本草經》里記載,這個叫神農的二貨,胡亂吃了很多的草,肚中不適,成了倒卧,躺在樹下胡言亂語。

碰巧看見身邊有一顆植物,上面的白花開的低調又無辜。當時的他就發揚了 「記吃不記打」的優良傳統,那一剎那天地萬物化作烏有,眼前只有這株草,張嘴便嚼了起來。誰知竟然容光煥發滿血復活,自此稱為茶。放到今天應該就是知乎上「作為一個作死小能手是怎樣的體驗」的高贊答案了。

中國俗語中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足見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

這也不難理解。那時能用來裝X的確實不多。玩遍了琴棋書畫,膩味了鬥雞斗狗,總要有一點超凡脫俗的事兒來顯出自己的品味。咋整?咱們就來論道談茶。打個比方,當你身邊的親朋好友同事顯擺小孩報了奧數繪畫彈琴跆拳道等各種學習班後,你此時沉默幾秒,放出必殺技:犬子正跟京城一退休的古玩大師,擺弄點修文物的小玩意。。。

所以,茶這個最早只是和尚給白開水加點味的東東,一躍成為正宗國產的逼格符號,被上到朝廷,下到城鄉結合部土豪的認可。

不喝茶的人總覺得自己跟茶沒有什麼交集,早餐攤兒上的茶葉蛋表示很受傷。

初級ber一般還沒有明顯的偏好某一種茶,但能對紅茶綠茶黑茶如數家珍,知道用飽滿來形容湯色,生津回甘來形容口感。但卻在茶具上通常難有作為,馬克杯保溫杯解決一切。

我希望有一壺好茶,溫潤了年華,讓我可以笑看人生,就像時間把悲劇變成喜劇

中級ber不需要去猜茶葉的時節與好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如同非洲的角馬,追隨大自然的腳步,四川峨眉、福建安溪,杭州獅峰,武夷山下,茶山裡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林間的小路記得比小區停車場還清楚。手機永遠不在服務區,跟當地的茶農一起下地喂蚊子,與寺里的方丈談笑風生。後山上一定有一棵茶樹是自己買下的,合影、留念,但不發朋友圈。回家時牛皮紙包好,麻繩繫緊,再三叮囑秘書好好安放。

這批群體最愛的就是諸如分辨綠茶的明前明後,布朗還是南糯的普洱等等等等。每當猜中,便如分辨出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一般,甚是得意。

高級ber已經逐漸觸摸到了「道」的邊緣。開始在泡茶中琢磨「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上師是必定要結交的,區別在於是龍泉寺還是東林寺的。作為每年國際「無我」茶會的常客,日常生活通常用「吃茶」這種充滿禪性的語言,絕不庸俗地說出「喝茶」這種充滿屌絲氣息的詞語。

家中一定是有專門的茶室,紅木茶桌、孟宗竹茶盤、博古架、老鐵壺缺一不可。茶具一定是區分使用,熟知綠茶需用玻璃杯,烏龍茶宜用紫砂壺,鐵觀音必須用蓋碗……此外,香筒、香爐、盤珠絕不能含糊,心經也需得備上一套。出門在外,甭管是掏出普通的小紙包、古色古香的小木盒,還是貼身內衣里拿出的一塑料袋,旁人知道:那裡頭準是好茶,沒錯!

每當月朗星稀,高級ber俯瞰整座城市,遠處的車水馬龍幻作腦海中的交杯換盞,身邊茶香襲來,不禁感嘆:這座城市特別冷,孤獨的人總是要喝茶。

至於頂級Ber,早已是江湖中的傳說。他們通常穿一水的青色大馬褂子,留著山羊鬍子丸子頭,隨手拎一黑褐色半透明的大罐子。盤著核桃打著響嗝兒,一轉眼就消失在人群中。

那罐子里裝的到底是什麼茶?誰也不知道。

其實不管怎麼裝,茶葉好不好,其中的味道都只有自己知道。真正愛茶之人,不是為了裝逼,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積極追尋一種品質生活的態度。甭管是新朋還是老友,其中情誼,盡在此杯中升華。好茶不等人,趁著喝明前茶最好的時機,來上一杯竹葉青的綠茶,輕輕地聞,慢慢地品,這才是當下的正經事兒。

竹葉青春茶上市


推薦閱讀:

移動互聯網運維裝腔指南

TAG:裝腔 | 茶道 | 裝腔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