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艾灸除濕4法

  時入三月,春雨連綿,空氣中揮之不去的纏綿濕意,不僅衣服晾不幹,臉上油膩膩,就連身體也變得滯重酸痛,容易出現各種不適「濕症」。在這個潮濕的季節,用傳統的艾灸療法祛除體內濕氣效果最理想,可以起到預防各種疾病的作用。

  指導專家: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副主任潘俊輝

  一、春季濕氣重,易引發「濕症」

  在廣州,春季氣候溫暖潮濕,有著令人頭痛的梅雨季和回南天,濕氣來得非常重,身體也變得滯重酸痛,容易出現各種不適癥狀。

  中醫學認為,「濕邪」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 人體導致疾病。而濕邪通常有兩種,一是外濕,一種是內濕。外濕多因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所致;內濕則多由過度嗜酒或過食生冷,以致寒濕內侵脾陽失 運,濕自內生。總之無論哪種濕邪,都會使人出現食欲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癥狀,同時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發困、不想飲水等一系列「濕濁內 盛」癥狀。而眼下陰雨連綿的回南天,人們長期處於過度潮濕的環境中,稍不注意就容易造成濕邪入體而引發濕症。

  二、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有濕?

  如果最近兩周內常有以下表現,就說明體內有濕需要治療了。

  口中發黏舌苔膩:濕性黏膩,所以感受濕邪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口中發黏。這是因為濕邪入里傷及脾陽,脾運失常,而「脾又開竅於口」,所以導致食慾的改變和口味的異常。除口中發黏外,還應伴有吃什麼都沒胃口,苔很黏膩。膩而色白,為寒濕;膩而色黃,為濕熱。

  胸腹脹滿小便澀:濕為陰邪,易滯留臟腑經絡,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濕邪停於下焦,則小便短少而澀。

  頭部沉重四肢乏:濕性重濁,其特點就是沉重。頭為諸陽之會,濕困中焦,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因此,感受濕邪後,頭重頭沉猶如被布包裹之感。脾主肌肉和四肢,濕傷脾陽,可出現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四肢困重乏力。濕邪留滯於經絡,則關節疼痛。

  下肢浮腫便溏瀉: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朝輕暮重,大便不成形但黏而不清利,便完後感覺不爽。

  三、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時先灸左方,再灸右;

  2、艾灸後,不要立即冷水洗手或洗澡;

  3、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應按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進行;

  4、要循序漸進,初次施灸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以後再加大劑量;

  5、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暈灸癥狀後,要立即,並躺下靜卧,再加灸足三里,溫和灸10分鐘左右;

  6、艾灸後要喝較平常多量的溫開水(不可喝冷水或冰水);

  7、空腹及飯後一小時內不宜艾灸;

  8、脈搏每分鐘超過90次以上禁灸;

  9、身體發炎的部位禁灸。

  四、飲食配合

  平時飲食上盡量少吃或不吃寒冷油膩、甜食、飲酒外,可側重多吃些祛濕功效的食物,如薏米、冬瓜、赤小豆、白扁豆等。如濕邪較重可適當吃些中成藥治療,如二妙丸、平胃散、參苓白朮散等,每天服用1- 2次,一般連服5-7天即可。

  祛濕湯:

  健脾祛濕溫補湯

  材料:淮山10g,茯苓10g,溪黃草10g,豬骨若干(脾胃差的選豬肺、豬脾臟更佳)

  做法:整鍋煲老火湯

  和中化濕湯

  材料:木棉花15g,雞蛋花15g,槐花15g,薏米15g,豬肘瘦肉50g,炒扁豆15g,陳皮或砂仁6g

  做法:整鍋煲湯

  五、推薦4個養生穴位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

  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癥狀。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經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六、春季艾灸除濕效果最佳

  中醫認為,艾葉味苦,性辛溫,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及養生保健的作用,對春季除濕邪更是有它法所無法替代的良效。

  胃脾除濕: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鐘,或用艾罐灸20-30分鐘。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如果體內濕氣很重,腸胃不適,可每日或隔日1次,連續施灸2到3個周。養生保健可每周1-2次。

  推薦:李時珍極品無煙艾條、艾柱、艾灸盒

  頭暈頭痛、精神不振:用艾條溫和灸定神安眠:臨睡前用溫熱水泡腳10分鐘,擦乾後上床仰卧,由他人將清艾條點燃,對準足底湧泉穴施行溫和灸,雙足每穴各灸15-20分鐘。每日1次,7日為一療程。

  補腎固元:用艾條灸關元穴5-10分鐘,或用艾罐灸30-40分鐘。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將手四指併攏,置於臍下橫 量,在小指下緣處取穴。長期施灸有理氣和血、補腎固元之功效,能治療濕熱滯下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及婦科疾病。治療疾病隔日1次,連續施灸1個月。

  七、艾灸4個基本施法

  溫和灸

  將點燃的艾條對準治療或保健的穴位,距離皮膚3-5厘米左右。艾灸時,點燃的一端距離皮膚約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鐘左右,灸至皮膚溫熱發紅,有溫熱感,而又不致產生灼痛和燒傷皮膚為宜。

  迴旋灸

  將艾條點燃端先在選定的穴位熏灸,距離皮膚3厘米,至局部有灼熱感時,在此距離做平行往複迴旋施灸,以局部潮紅為度。

  間接灸

  施灸時,在皮膚與艾炷之間加上生薑、蒜片、食鹽、附子等物隔離,可以增強功效和減少刺激。生薑、附子可加強其溫陽補益的作用,多用於補虛助陽;鼓餅隔物灸則多用於散瀉毒邪。

  艾罐灸

  把艾葉磨碎了之後做成艾絨,裝進帶小孔金屬罐子里,點燃艾葉,把罐子裝入小布袋,再包一層毛巾,然後放在穴位上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發熱為宜。


推薦閱讀:

【胃病的艾灸療法 長期犯胃病的可以看看】
急性濕疹只艾灸了五天就不癢了,真實案例
艾灸的應用
科普艾灸的原理
如何鑒別蘄(qi)艾,蘄艾與普通艾的區別

TAG:春季 | 艾灸 | 除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