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鐵馬冰河W:英雄末路:可歌可泣李定國

    李定國,字寧宇,明末陝西榆林人(一說延安人)。李定國自幼家貧,十歲時加入張獻忠農軍,因機敏靈活,精於騎射,作戰勇猛,被張獻忠收為義子。成年後,李定國表現的很是出類拔萃,他驍勇善戰,有智謀,人送綽號「萬人敵」、「小尉遲」。張獻忠有四個養子,按年齒排序依次是: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這四太保都很有能耐,被視作張獻忠麾下四大猛將。這四人都是久歷行伍、萬軍中敢斬將奪旗的虎賁之士,但若論智勇雙全,則首推李定國。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屢仆屢起的張獻忠佔據武昌,稱大西王。 

 

   李定國因功被封平西將軍。不久,大西軍攻克長沙,宣布免徵錢糧三年,一時間應者雲集,聲勢大振。之後,大西軍遭遇明悍將左良玉、鄭崇儉部瘋狂夾擊,接連慘敗,傷亡極重,不得已轉戰四川,後張獻忠利用明軍內部矛盾,用甘詞厚幣成功離間左良玉與督師楊嗣昌的關係,遂一舉攻陷成都。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國。大西軍在四川與明軍鏖戰四年,殺戮非常慘重,張獻忠也做了許多壞事,很多地方赤地千里,竟絕了人煙。

 

   1646年(清順治三年),清軍南下,前鋒已進逼四川。張獻忠放棄成都,率部北上拒清。在西充打箭爐,大西軍與循跡而來的清軍前哨狹路相逢,猝不及防的八大王張獻忠被清將一箭射落馬下。張獻忠臨死前,將剩下的五、六萬人馬交給孫可望、李定國二人率領,並叮囑二人,如今的勁敵是滿清而非大明,切不可降清,一定要聯明抗清。

 

    張獻忠的四個養子中,孫可望居長,老二李定國驍勇有謀,且屢立戰功,在軍中威望甚高。孫可望極富個人野心,對悍勇無匹的李定國十分嫉妒,因此他處處刁難、打壓李定國。李定國始終以大局為重,盡量忍耐、退讓。

 

     隆武、魯王兩個南明政權先後敗亡,兩廣地區的明朝官員瞿式耜、丁魁楚、張同敝等人擁立桂王(永明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稱帝,年號永曆,史稱永曆帝。

 

     彼時,清軍已經在湖北九宮山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李自成不知所蹤。清軍得勝後正大舉南下,兩廣及西南諸省岌岌可危。永曆政權內部的一些大臣,如大學士瞿式耜、督師何騰蛟,兩廣總督丁魁楚,力主與曾經的死敵捐棄前嫌,建議聯合李自成、張獻忠余部共同抗清,發憤圖強,再圖恢復中原。1647年初冬,明督師何騰蛟聯合大順軍高一功、郝永忠部,在廣西全州設伏大勝清軍;瞿式耜、何騰蛟、張同敝等也在桂林頑強拒敵,與敵軍浴血苦戰長達四年,並兩次(也有三次一說)擊潰了攻城的清軍。

 

    南明軍隊聯合農民軍殘部數戰數捷,一時間威名大震,兩廣、湖南、江西、雲、貴、川等省都紛紛歸屬永曆政權,抗清形勢一時大好。可惜,永曆政權內部不團結,值此兵凶戰危之際依然不忘內鬥,永曆帝如驚弓之鳥,一逃再逃,清軍乘機大舉反攻,並於1649年佔領湖南全境,督師何騰蛟在湘潭被俘遇害。清軍再接再厲,在明降將、清封定南王的孔有德督率下,於同年攻克廣西省城桂林,南明吏部、兵部尚書兼廣西巡撫的瞿式耜、總督張同敝被俘拒降,慘遭殺害。

  

     孫可望把南明永曆帝接到貴州,他欲效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只想將永曆牢牢控制住,實現他獨霸西南、割據一方的野心。至於張獻忠臨死前叮囑他一定要聯合明軍攜手抗清的大事,早被他拋諸腦後。

 

    此時的李定國,率部在雲南攻城拔地,他連戰連捷,連下十餘州郡,他招兵買馬,訓練士卒,還派人赴緬甸採購大象,組建了一支衝鋒陷陣的「特種部隊」——象軍。清順治四年(1646年),李定國被永曆帝封為安西王。同時,孫可望受封平東王,劉文秀、艾能奇分別稱撫南王、定北王。

 

    李定國努力經營雲南,最大限度地減輕賦稅,促進生產,有力地保證了大軍出征所需的物資供給。公元1652年,李定國見時機已到,開始兵分兩路出雲南,對清軍發起攻擊,一路攻四川,一路攻湖南。李定國親率東路軍攻湖南,大軍行前,李定國再三嚴申軍紀:不得濫殺無辜,不放火,不姦淫,不搶耕牛,不奪民財。李定國的安西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很受百姓擁戴,一路打了不少勝仗。

 

     李定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拿下湖南的沅州、靖州後,他偵探到駐守桂林的清軍大舉北上增援,桂北防守空虛薄弱,決定兵分三路突襲桂林。後來敵情突變,他改變之前部署,當機立斷,集中力量,閃擊桂林。

 

   駐守桂林的清軍主帥是定南王孔有德,聽說李定國的軍隊自北洶洶來犯,他急忙點齊人馬,大軍匆匆離開桂林,北上興安,準備搶佔戰略要地嚴關。

 

    史料記載,1652年農曆七月初一,李定國的南明軍與清軍在古嚴關展開血戰,雙方你爭我奪,殺得難分難解,勢呈膠著。突然,彤雲密布,大雨如注,雷鳴電閃,李定國陣營中一隊龐然大物一衝而上,原來是南明軍秘密武器象軍殺將出來。清軍的戰馬聽到戰象嘶吼,又不曾見過如此巨獸,驚得亂蹦亂跳,騎手控制不住,於是自相踐踏,陣腳大亂。見戰場形勢極度有利,李定國指揮士兵奮勇突前,沖入清軍隊伍中大砍大殺,直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漂杵,清軍殘餘士卒狼狽而逃。

 

    孔有德領著潰卒倉惶南逃,驚魂未定地回到桂林。李定國乘勝追擊,大軍尾隨清軍也來到桂林城下,旋即不舍晝夜展開圍攻。孔有德親自登上城頭指揮守御。李軍將士們架起雲梯,冒著密如飛蝗的箭雨,不停扔下的滾木礌石,一波接一波的捨命攻城,終於打下一方缺口,攻下了桂林城。清定南王孔有德額頭中箭,忙奪路沖回王府。聽到滿城巷戰的鳴鏑聲,孔有德徹底絕望了,他命人縱起火來,然後帶領家小一起衝進雄雄烈火中自焚而死。據說孔府滿門只有小丫頭孔四貞被一個家人護著衝出,後乘亂逃出桂林城,再後來竟演繹出一段跌宕起伏、大開大合的驚險傳奇。當然,這已是後話。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靖江王府被大火毀於一旦,只留石質基礎與幾口古井默默佇立在殘垣斷壁間。

 

   李定國出雲南後,一路摧枯拉朽,表現出驚人的戰鬥力,如今又攻陷廣西省城桂林,引起清廷震動,清軍更是畏之如虎。之後,李定國又一鼓作氣,揮兵南下取柳州、梧州,接著北上陷衡州、長沙、江西吉安,大軍兵鋒所指,銳不可當。

 

    清廷見南方數省,盡成李定國禁臠,唯恐如此下去,局面不可收拾。親王愛新覺羅·尼堪百戰功高,是員赫赫有名的虎將,加上新近剛在湖南討平孫可望的部隊,銳氣正盛,清廷遂派他率十萬滿漢精銳氣勢洶洶地殺將過來。李定國見尼堪勢大,於是主動避其鋒芒,大軍撤到衡州一帶設伏。尼堪銜枚疾進,在衡州城外與李軍遭遇,雙方搏殺四晝夜,端的是屍積如山,血流成河。李定國下令佯裝敗退後撤,臨撤前還故意丟下數百匹戰馬、幾頭戰象迷惑清軍,尼堪不知是計,督促清軍追殲潰敵,不小心進到了李定國事先設下的包圍圈裡,明軍吶喊著四下里一齊殺出,圍住清軍如砍瓜切菜一般狂砍爛剁,十萬八旗勁旅、漢軍綠營居然全軍覆沒,就連不可一世的驍將尼堪也死於亂軍之中。尼堪是努爾哈赤的嫡孫,正宗清皇室血脈,他的死預示著戰場形勢更加詭譎莫測,勝利的天枰似乎朝著有利於南明的方向傾斜。

 

    李定國一連擊斃兩位親王,消滅了數十萬清軍,取得了自清軍入關以來與敵殺傷最巨、戰果最輝煌的一次大勝。李定國信心大增,他準備以廣西、湖南為基地,積極進取,他甚至與幕僚反覆論證,擬定了發兵奪取南京的作戰計劃。 

 

    南明史記,李定國佔領桂林後,曾經設宴犒勞南明諸臣。席間,李定國略帶傷感地說:「南宋亡於崖山,文天祥、陸秀夫寧死不屈、殺身成仁,十餘萬軍民蹈海共赴國難,英雄的氣節固然可以光耀千秋,但吾輩報效國家,卻不希望這樣的局面重演啊」!

 

    形勢一片大好,若能鼓起餘勇,追擊窮寇,他日恢復中原、從頭重拾舊山河也未可知。只可惜南明內部不團結,面對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有人心裡很不高興。孫可望得知李定國連戰連捷,陣斃數十萬清軍的消息,內心十分嫉妒他的節節勝利與崇高威望,他派人邀請李定國赴靖州議事,卻暗中埋伏下刀斧手,企圖害他性命。胸襟坦蕩的李定國不疑有詐,正準備欣然前往,幸好有孫可望手下人不忍同室操戈,飛馬密報,李定國方幸免於難。為避免衝突,李定國領軍退回廣西。此時的兩廣,清軍早已集結重兵布防,因此李定國的軍隊作戰不利,受了些損失。與此同時,孫可望派主力自貴州進入湖南,清軍也乘虛捲土重來,與孫可望部激烈鏖戰,想搶大功的孫可望遭遇慘敗,之前被李定國收復的許多城鎮都丟了。 

 

    李定國始終以大局為重,他始終想與孫可望和解,共同抵禦咄咄逼人的清軍。雙方軍隊的主力都是張獻忠大西軍的班底,互相為敵只會令親痛仇快。孫可望卻不這樣看,心地偏狹的他始終視李定國為競爭對手,無時無刻不想置他於死地。史載,1657年夏,李定國主動示好孫可望,他派員赴貴陽遊說,欲與孫講和,還將孫的家眷一同護送到貴陽。孫可望並不領情,反而依仗人多勢眾,傾巢來攻李定國。李定國不得已,只好列陣以待。不料,到了陣前,孫軍的許多將領臨陣倒戈,紛紛率部下歸順了李定國。孫可望眾叛親離,只帶20幾位親信落荒而逃,後狼狽逃到長沙,投降了清軍。

 

    孫可望叛亂,引發了南明政權的嚴重內耗,嚴重削弱了永曆這個本就羸弱小朝廷的軍事實力。1658年,清軍兵分三路,向雲南、貴州、四川發起攻擊。實力雄厚的明朝叛將吳三桂、洪承疇都參與了這次軍事行動。清軍一路勢如破竹,先定貴陽、重慶,兵鋒直指雲南。李定國審時度勢,並未與敵硬拼,他計劃將南明有生力量轉移到湘、桂交界處養精蓄銳,然後聯絡盤踞閩南的鄭成功部,待機發起反攻。李定國的計劃無疑是明智且正確的,但環繞在永曆帝身邊的一幫屑小之輩早已被嚇破了膽,他們不思振興,卻攛掇挾持永曆帝往南逃奔緬甸,妄想在異國他鄉的荒莽大山間苟延殘喘。

 

    風雨飄搖的永曆小朝廷,覆亡只在朝夕,李定國明知大廈將傾,自己一木難支,卻仍在孤軍奮戰,做著孤獨而絕望的努力。他的計劃無法得以實施,只得在雲南的荒山野嶺間左衝右突,頑強阻擊清軍,做著最後絕望而痛苦的掙扎。史載,李軍曾在騰衝以東、怒江以西約20里的磨盤山設下埋伏,準備全殲尾隨而來的大股清軍。誰料內部出了叛徒,那人找到清軍告密,李軍苦等多日,卻只消滅了一小部分清軍前鋒,雖然暫時滯遲了敵人的追擊,但自己也遭到重創。        

 

    李定國曾數次派人南下緬甸尋找永曆帝,希望接他回來重振旗鼓,但都無果。公元1661年,被清廷封為平西王的吳三桂率大軍浩浩蕩蕩的進入緬甸,用武力逼迫緬王交出永曆帝。吳三桂押著永曆帝朱由榔返回昆明後,馬上用弓弦絞死了他。最後一個南明政權灰滅,匆匆退出了歷史舞台。

 

    永曆已死,李定國沒了效忠的對象。他率殘部在滇南緬北的熱帶叢林里困獸猶鬥,並數次嚴拒清軍招降,這南明最後的孤臣,明知局勢早已不可為,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率殘部浴血抗爭,誓死不降。

  

     公元1662年6月,李定國病重,臨終前,他仍叮囑左右:「寧死荒丘,毋降也」!意思是:「寧願死在荒郊野外,也絕不要投降滿清」。據傳,如今緬北的果敢人,就是南明的遺民,抑或這群僻處異域的華夏子孫中也有李定國的子孫,在異國他鄉的荒丘間篳路藍縷,頑強拼搏,努力繁衍、生存至今。


推薦閱讀:

大明英烈---李定國
晉王李定國曾殺清廷兩親王收復七個省,李定國抗清與清廷不共戴天
如何評價李定國?
亂臣賊子如何匡扶天下?他殺人如麻,卻成了民族英雄!

TAG:英雄 | 李定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