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一定要用節拍器嗎

 最近有點鬱悶 不知節拍器該不該買?很糾結?

看了這篇文章好像又該買,很糾結?

節奏的定義:音的長短、強弱有組織的進行叫做節奏。節奏是音樂在時間上的組織。

節拍的定義:相同時值的 強拍與弱拍有規律 的循環出現。

節奏和節拍總是同時存在。脫離節拍的節奏極少,如散板。

這些都基於對時間的精確感受和控制,節奏比節拍更靈活,但是比例仍然是基於嚴格的時間控制和布局,這個時間比例是長是短都要感受明確,如果是短長短,那前後兩個短要相同或相近,內心要非常明確。

所以音樂家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每一塊磚需要多長的時間是需要反覆磨礪的。

節奏感不是憑空而來的,做體操、學游泳、學跳舞都需要節拍,節拍和節奏是兩碼事,但是同源,不可分離的。我們可以理解為:節拍是每小節的強弱規律,節奏就是每個樂句的強弱規律。節拍是固死的單一強弱規律,節奏是靈動、更龐大的強弱規律。

節奏是一種頻率,在這種勻速的頻率下所有的耗力都是最自然、最小的,沒有良好的節奏感就無法做到輕鬆,音樂是無法延展的,音樂就是用音符記錄我們平時的行為,快速是激動的,慢速的平靜或憂傷的,這和我們生活中的情緒是吻合的。而要用主觀意識去保持一個穩定的情緒頻率就需要藉助一個標尺,長期在標尺中放鬆、均勻,慢慢才能達到身心節奏的均衡。

很多學生彈《哈農》為什麼彈的死去活來?因為沒有節拍器,沒有節奏感的平衡。轉到我手上的學生,我首先通過節拍器矯治節奏感,讓他感覺如同發獃時候腳的勻速擺動一樣,這樣耗力就減到極限了。我學生們常常說:「呀!以前我彈連續彈三條,小臂快燒起來了,現在彈十條都沒以前那麼累!」以前我常笑稱有些學生手臂灼熱的程度可以讓我煎荷包蛋作為教學早點,通過嚴格節拍器使用以後,如今不用節拍器也能快速就能進入節奏勻速中,但是我仍要求課下要時而用節拍器矯正自己游弋或變型的節奏感。

學生的節奏感為什麼不穩?

音樂的核心和美術一樣,是玩幻覺。如同畢加索的「立體派風格」和莫奈的「印象派」那樣,對於事物的記錄產生新的魔術,超越了平面所記錄的內容。

音樂中,每個音都有一個流向,就如同我們說:「在——」感覺這個字就是有無限期待跟隨其後的,然後我們會聽到:「在—— 茫 茫 的 」,「茫茫」二字有明顯的延展感,「大海」是一個單詞,「海」的音高要沉下去,顯示海的萬丈深邃,銜接要流暢一些,按音樂的話說按照這個節奏:

「在- -茫茫的大海上」

「在」—— 3拍

「茫茫的」——每字1拍,

「大海」——兩個8分音符,各半拍。

「上」——1拍,可作無限延長。

大家看,每個字的處理,時值不是相同,因為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期待空間,有的時間停頓長,有的要緊緻。

音符也是同樣的道理。

這又涉及到音樂的本源就是調性。

簡單的介紹一下,以後有時間再專程講。

我們平時彈音階就是為了鞏固調性。在調中,我們有兩種類別構成,造成了音樂的流動:

我來拿C大調作為例子

1.正音級和副音級:一級、四級、五級,餘下的就是副音級:二級、三級、六級、七級。

我們簡單的理解:正音級就是第一個音上的正三和弦135,第四個音上的461,第五個音上的572.

這三個和弦的不同變化和轉位是我們語言的主語、謂語、賓語。構成音樂的骨幹內容。

(所謂轉位就是把最低的第一個個音向上移高八度,和舊有的二音和三音重新構成的和弦,比如:135是正一級,351就是第一轉位,513就是第二轉位,在轉位就沒有了,因為又回到135了。這裡說的音的順序都是從低音到高音的)

2.穩定音和不穩定音:一級和弦的所有成員135就是穩定音,其餘的2467是不穩定音。含有不穩定音的因素的音樂會向穩定音流動,稱為「音樂的自然傾向」。就比如「在」單字說出來總是感覺話語沒有結束,非要到「大海」才感覺心裡踏實明白了。

我們孩子平時彈的和弦就是一級和弦的各種轉位。

就是這樣的兩種力量讓音樂充滿了魔力和激流澎湃的動力,所以如果不了解調性,就無法知道主音級和副音級,也分不清楚哪些是穩定音和不穩定音。那麼就不知道音要流到哪裡,我是該「P」還是該「f」,為什麼我要在這裡「f」,為什麼我要在那裡「P」。這都是有原因的。我們不能亂強調重音,如同我們說:「吃飯了嗎?」我們絕對不會說:「吃飯了嗎?」,強調尾音「嗎」,大家不要冒著生命危險模仿,那是會被關到瘋人院去的。因為「嗎」不是談話主要的內容,不是主音級,不能「f」。

因為有了這些流動和更多奇幻的音樂表現,音樂充滿了誘惑力,容易讓我們沒有自律能力的孩子們被妖惑:比如,越往高音越容易快,為什麼?我們生活里吵架的時候,聲音是越來越高亢、越來越強(f)、語速是越來越快(accel),而不是越來越低沉,因此,聲音越來越高就容易伴隨著情緒的激動。所以孩子越往高音彈就越搶節奏、越往高就越快(accel),如果力量足夠使,孩子還會越彈越強(cresc)。這些標語如果在譜面上沒有特意標識,是不允許這樣演奏的。再比如,我們在琴鍵上以同樣時值長度彈奏一個最高音,和一個最低音,兩個彈完後,感覺留在心中的是低音,而高音的印象太淺容易被遺忘,並且聽起來低音更長一些,這是因為低音的弦只有一根,非常粗,震動頻率慢,消失的慢,而高音的弦雖然有三根,但是太細了,震動頻率快而短,所以消失的快。孩子彈奏的時候,如同修行不夠的小沙彌,容易被這些流動反而被攪進去,而不是在音樂河流去縈繞這些流動欣賞風景。

所以必須有一個「金剛經」來幫助他們去欣賞這些流動,但不被流動吞噬。就是——節拍器!

可能剛開始的時候,節拍器破壞孩子無法投身於這些誘人絢爛的魔術,在互動上被限制,但是這才能保護孩子能沿著河流岸開心縱情欣賞風景,而不是縱身投河。

史蘭倩斯卡在《指尖下的音樂》就強調多次使用節拍器和介紹如何通過使用電子節拍器在保持肌肉鬆弛狀態下速度的極限提高,其中還提到「肖邦深深感到這個問題普遍存在於鋼琴彈奏者身上,因此他強烈的認為,練習時應該使用節拍器」。

我曾經說過,女性從事教育比男性更容易保持客觀,因為女性是感情動物,而男性是社會動物,樂於公開炫耀和顯示自己(和雄性動物喜歡炫耀自己的皮毛和力量一樣,只是炫耀更傾向內在力量和能力),這一方面也是造成頂級層面大師多是男性的原因,但也在教育方向留下很多迥然不同、石破天驚的過激看法和觀點。因此大家可以聽到很多大師對節拍器的看法,但沒有一個從來不用節拍器、從來不數拍的人成為鋼琴家的。

在寺廟,大家沒有注意過僧人為什麼要敲木魚??

都已經六根清凈的人了,攪活樂器幹嘛??

因為僧人每天要誦讀大量的經文,並且是大量重複,所以念珠可以讓自己內心知道遍數,而木魚就是節拍器,通過節拍的自然穩定,保持誦讀經文的均勻速度,這樣不容易累,可以長時間堅持下來。如果沒有木魚,無盡頭的念,累的時候容易慢,焦灼的時候容易快,是非常耗力的,估計念不到一個小時都要「圓寂」了。

有些人沒有把節拍器的用途和使用狀態弄清楚,感覺是一個東西在管制自己,總是和它對抗;要麼就是使用時間太短了,勻速的感覺還沒有靜下來掌握體會,就莽撞的說節拍器不好。比如彈《哈農》第一條,我讓學生不要想像節拍器是另一個人在用拍子掐著彈琴者的脖子,而要感覺1345 6543中,1這一拍彈重,6這一拍彈重,那麼就好像左端和右端都掛著兩個響鑼,左端的1起重拍把左邊的鑼 擊響,右端的6 起重拍把右邊的鑼 擊響,這樣就是力量來回在兩端的鑼之間如同穩沉地擺動,感覺是自己在擊鑼,而不是節拍器發出聲音,節拍器的這個聲音是自己的一部分,我提醒學生的時候也不說「壓拍」而是強化著說:「去擊鑼」。佛語「不要有分別心,不要有對立感」,我們把事物首先就有了控制和被控制的對立感,自然就是抵觸了,如果感覺是自己的一部分,這樣就能把節拍的固死強弱體會成自身的強弱,這裡就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在左右來回擺動的時候不可能是絕對均勻時值的,而是富有生命力的細微差別,這就是一種節奏感,也就是節拍活了。

這涉及到鋼琴的本質,鋼琴的本質是右腦的訓練,所謂右腦的練習就是「程序性運動」而不是「主觀控制著運動」,說簡單一些,就是腦袋不怎麼想,自然而然的彈出來,而不是腦袋飛速運轉的想「哎呀,下個音是那個鍵???」,所以要基於長時間的重複練習。只有長時間的重複,腦袋才會慢慢被催眠、放鬆,身體的肌肉也一併放鬆,如同我們發獃時走路的狀態一樣,進入「程序性運動」,如同被輸入程序一樣,不用費力思考也能均勻速度的繼續行為,鋼琴要說難,唯一難的就在這點——要放鬆的「程序運動」還要優美、有起伏流動。因此不重複、不分段、不分手,這些都是無法學好鋼琴的。

做到這點以後,才真的不是「用腦子」彈,而是「用心」彈了。佛家說:「不要用腦袋想事情,要用心想事情」,其實就是一個左腦邏輯思維(用腦袋),與多信息量並存的右腦思維(用心)的一個告誡。我認為非常正確。

如果不能從「左腦」模式轉變到「右腦」模式,學琴鋼琴的方向是有誤區的。說到底就是要多重複、多打磨每一粒音符。

所以,孩子們雖然不喜歡節拍器,但是我建議在手指練習的時候需要嚴格按節拍器來,每周如果練六天,至少有四天需要在節拍器的同步中彈奏練指法。感受「擊鑼」的過程。在練習新的樂曲的時候,之前讓孩子大體感受音樂旋律的走向(第一天),然後開始分手、合手,初期至少需要節拍器定位的,最少也要用節拍器各走10~20遍,如此保持二天(第二天和第三天),後幾天練習樂曲可不強求,保持這樣的體會和經歷應該是使用節拍器的底線了。只要在練指法的時候節拍器使用,正確演奏的時間超過10分鐘,這樣堅持下來,相信節奏感是能建立起來的。

只要意識到節拍器的使用就行。在練指法、哈農這些練習中是可以大膽使用。

節拍器優點很多,但是它的副作用就是切割樂句的流向,所以在初期開始感受樂曲旋律的歌唱性和完整性時,可以不用,讓孩子得以安靜的感受樂曲的形象,中期等熟練後再校對幾次,用個一二天,讓孩子在這個速度和感覺中能穩定下來,然後後期可以停用,進一步熟練和背譜讓孩子的樂感自然流露。

這三步走,就如同馴馬似的,讓馬先走,然後勒勒馬嚼子矯正方向,在讓馬繼續走。節拍器就是馬嚼子,隨時勒著馬走不了,但是沒有這個方向盤,馬的方向會失控。

在音樂學院從來沒聽說過誰沒有用過節拍器。不論是哪個系的。也沒有聽說有「節拍感覺」。

中國鋼琴教育普及就是缺乏基本的節奏感和對調性的感受。

我是一個對教學很保守的人,不說激進的話,今天就冒然地保守莽撞一回。

再次再次的強調!

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堅持到底的。 
推薦閱讀:

太極跑,愛上你的節拍器!

TAG:鋼琴 | 節拍 | 節拍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