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二四一卷——第一二五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四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千界,偈頌第三首看起:
【解脫明行者。無數無等倫。世間諸因量。求過不可得。】
這首偈如果從字面上來說,最簡單的解釋,一個修行人證得解脫,在前面跟諸位講了,「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換句話說,煩惱障跟所知障都斷了,這時候智慧開了。『明行』就是智慧,我們下面要做個簡單的說明。這樣的人『無數無等倫』,「數」是數量,「倫」是同類,沒有能跟他相等的。經文在這個地方是講究竟圓滿的果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不能跟佛完全一樣,只能說等覺,等於佛,他並不是真佛,等於佛,比佛次一等,所以如來果地上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如來,常說諸佛如來,如果諸佛都稱為果地上的,究竟果地上的,有多少?「無數」,這個數是數量,沒有數量,第一義;有數量是第二義!為什麼說沒有數量?有數量,你們諸位想想看,你妄想執著沒斷!在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哪裡有數量!用現代科學家的話來說,在這個境界裡頭,宇宙之間的一切都等於零,這個無數就是零!一起心動念,就有數量,佛法講落在第二義了。
『世間諸因量』,「諸因量」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邏輯,佛法講「因明」,辯證法,這一類都叫做科學的方法。世間所有一切科學的方法都用不上,所以你想找他的過失找不到,因為他一切等於零,哪裡有過失!落在二、三就有過失。我們凡夫有過失,你起心動念、你分別執著,那免不了過失。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到哪裡去找過?這是這首偈表面的意思。真正沒有過失,清涼大師說得好,只有如來究竟果地一人,就是證得這個果位上的這個人;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免不了有過失。所以古人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個話說得好!我們自己不必掩飾,我有沒有過失?當然有,為什麼?你不是究竟佛果。觀音菩薩是等覺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彌勒都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尚且有過,何況以下。
聖賢之所以為聖賢,就是他不隱諱,他有過失他能發露,就是他能公開,絕不掩飾,現在人講掩飾;他能改過,改過就是大聖大賢。凡夫為什麼修行不能證果、不能開悟?有過失總想盡方法來掩蓋,不讓人知道。不讓人知道,阿賴耶識裡頭這惡業的種子永遠存在,什麼時候遇到緣它就起現行;起現行就是我們今天講發作了,遇到緣它就發作了。這是我們生生世世在苦修都出不了輪迴,我們也生生世世都在念佛,希望求生凈土,但是始終去不成。佛沒有來接引,死了還是搞六道輪迴,原因要知道!所以,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經不能不讀,你讀經才明理,你才曉得應該怎麼做,在一切時一切處,永遠保持你的清凈、平等、覺,你就對了!
前面我們把「解脫」兩個字簡單介紹過,清涼大師在《鈔》裡面,《鈔》是解釋《疏》的,我們昨天沒有用他的《鈔》,只用他的《疏》,就是「貪瞋痴心永斷滅故,心善解脫,於一切法,知無障礙故,慧善解脫」,我們只講這兩句。這兩句他在《鈔》裡頭有註解,引經據典注得很好,我們把他的註解念一遍。因為他引的《涅盤經》二十五,不必我們去查經,這是替我們初學來說,大師很慈悲,把經論裡面這些經文、註解都抄在後面,我們念一念。
「先釋解脫德,引於涅盤,略有二種,即二十五經」,就是《涅盤》第二十五卷,「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八功德中」一個意思,抄在這個地方。「經雲,云何菩薩心善解脫,貪瞋痴心永斷滅故,是名菩薩心善解脫」,這是引用《涅盤經》上的。說「若瑜伽八十五」,這就是《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八十五就是第八十五卷,有這麼一段話,「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這說的比較詳細。第一,「於諸行遍了知故」,智慧開了。諸行,我們總的來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你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動作是身的行為;諸行雖多,歸納起來總不外乎這三大類。我們凡夫這三大類都不明了,叫無明。
我們要仔細思惟觀察,很多人說話,他不曉得他說的是什麼;他一切造作,他也不知道他造作的是什麼;起心動念妄念紛飛,他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我這些話乍聽好象很難懂,「怎麼不知道?我清清楚楚,我明明白白」!早年李老師教導大專學生,就是剛剛接觸佛法,他編了個教材,「慈光大專講座」裡頭用的,這很多人曉得,叫十四講,《佛學概要十四講》,教導我們怎樣觀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我們要沒有聽到這個,都是以為自己很聰明,聽到佛法里這一講,才知道自己不行。佛法教我們觀察世出世間法,至少你要從八個方面去觀察。這誰懂?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能從八個方面去觀察嗎?哪八個方面?不知道。
這八個方面分三個組,第一是體、相、用,我們懂不懂?體是理,理體、性體;相是現相;用是作用。第二是因、緣、果。第三是理、事。這就不容易了!你從這八個方面觀察清楚,而且這個觀察的時間是一剎那。這是什麼?你對於一切現相粗知,粗淺的知識。深入一層,這八個裡面每個字又有八個,八八六十四!體裡面有體相用,體裡頭有因緣果,體裡面有事有理;相裡頭有體相用,相裡頭有因緣果,相裡頭也有事也有理,每個字裡頭有八個。這是什麼?你看東西很深入了,深入一層。你比凡夫確實是高明,凡夫只看表面,表面是八方面,你深入一層,六十四面。這六十四面裡頭,每一面裡頭又有八個,其深無底。什麼人才看得透徹(透徹是沒有邊際,深廣無際)?如來果地。
我們聽了這個話,對於佛菩薩才五體投地,不能不佩服。我們差太遠,不要說一層深入我們做不到,表面這八面我們都見不到。佛說我們愚痴,我們同意了,我承認,我是愚痴,哪裡能跟他們比!最低的比,起碼的比,起碼的人家看六十四面,你不明了,你不知道佛法的深妙!我們常常讚歎博大精深,我們聽的耳熟,自己也會說,究竟博大精深在哪裡,不知道!什麼地方博大?什麼地方精深?不知道!初淺的介紹我們體會到少分,真的是博大精深。所以,「於諸行遍了知故」,這還得了!法身菩薩入這個境界,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知道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都是法身菩薩,再往上去就是佛。所以佛才究竟明了,這地方講「遍了知故」,這是講究竟佛果。
現在讀經的人少,講經的人更少,有機緣聽到佛法的也不多,所以世人對於佛法誤會很深。我們算是入了門,入門的人應當有義務、有責任把佛法介紹給大家。你看這麼好的東西,真的是叫寶!法寶,世間什麼樣的珍寶都比不上。這個法寶我們如果要得到,它是真的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不但眼前生活問題、工作問題、處事待人接物問題,這叫雞毛蒜皮,小問題。大的問題,是生死的問題解決了,煩惱的問題解決了,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真相明了了,這個大事!怎麼能不學?怎麼能不認真的去學習?你不肯學習,對這個沒有興趣,你是對這門東西無知,你不識貨,世出世法沒辦法相比的,寶!怎麼能不要?這叫真智慧,真實智慧。
第二句講,「於彼相應煩惱斷得作證故」,相應是與心相應,這是《瑜伽師地論》的。《瑜伽師地論》是相宗最主要的一部經典,與八識相應。我們知道唯識經論裡面講煩惱,把煩惱歸納,歸納到最後,二十六個;根本煩惱六個,大隨煩惱八個,中隨煩惱二個,小隨煩惱十個,總共是二十六個煩惱。這二十六個煩惱與八識相應,但是每一識裡面配的多少不一樣。第六意識是圓滿的,二十六個統統具足,不但二十六個統統具足,五十一個心所法,第六意識也是全部具足。在法身菩薩、如來果地,他們真的斷盡了,斷盡在一般大乘教裡面,像在《華嚴》、《法華》裡面講的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煩惱確實沒有了,變成智慧了。你要問怎麼轉的?我簡單的告訴你,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轉過來了。
我們有時候也做到,為什麼智慧不能現前?我們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保不住。這一念確實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第二念又起來了,真的叫無常,保不住。能保住就叫定,保不住不叫定,叫舍受。五種受裡面,苦樂憂喜舍,叫舍受,暫時舍了,接著它又起現行,這是凡夫境界。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講修行,修行並沒有一定的形象,真修行要著重於實質,那就是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懂得不執著、不分別。高級的是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說老實話,我們六道凡夫是根本做不到,你要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是圓教初住菩薩,他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能做到不執著、不分別,相似位了,不是真的,是相似。要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什麼都看得慣,不要執著。學什麼?自在、隨緣。
知道我們人的一生當中,什麼最重要?修自己的清凈心最重要。你想想看,「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這真心,分別、執著統統把它破壞了。你有分別執著,你心誠沒有、清凈沒有、平等沒有、正覺沒有、慈悲也沒有了;只要一有分別執著,你的菩提心全破了。全破了那個心叫輪迴心,無論你做什麼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行善,六道裡面三善道,你作惡,六道裡頭三惡道,出不了六道!你要想出六道,你一定要懂得、練習,我不執著,我不分別,我看什麼都好。
最平常的,飲食!過去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給我講過幾次,我的印象很深刻。廣洽法師,因為弘一法師常常提到他,老朋友,在一生當中的知交,難得,老朋友。所以,我們知道有廣洽是在弘一大師文章裡面看到。我到新加坡,難得,跟他老人家見了面,也非常歡喜。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弘一大師有幾次到新加坡,都住在廣洽法師的道場,他道場不大,小廟。我們現在在新加坡也建立一個凈宗學會,跟我們凈宗學會很近,走路五分鐘,隔一條馬路,就到他的小廟,我去參觀過。
弘一法師到新加坡,他的旅行我們知道,他不喜歡很多人去接他,要是很多很多人去歡迎、歡送,他不去了。一生喜歡清凈。那時候沒有飛機,坐船,下了船之後,一兩個人去接他,跟大眾見面都在小廟裡頭;離開送他,也只有一兩個人,他不讓人接送,清凈,永遠保持清凈。吃飯一點都不講究,那就是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他做了功夫。人家說:法師,這菜太咸了。他笑笑:好,很好,咸有鹹的味道!不拒絕。太淡了。好,淡有淡的味道。從來沒有說哪樣東西不好吃,只要你供養他的,你去看他,都吃得很歡喜,沒有挑剔。
他的身體從年輕的時候就不是很好,在我們現在來講,可能是缺少運動。他是個讀書人,身體一直都不很好,在我們現在講,飲食起居他也不重視,所以他老人家走的時候,六十多一點,他就走了。雖然住世時間不長,他在佛教界有很大的影響,非常值得人敬佩,那就是他是真干!諸位都曉得,他是花花公子出身,花花公子到最後回頭是岸,能夠持戒、念佛、真干,這種人在歷史上都不多。所以,這種都是顯示給大家作證,他煩惱沒有了,所以他能轉境界。確確實實,有煩惱轉不了境界,沒有煩惱能轉境界。
非常明顯的,這是我們一般人決定學不到的。在民國初年,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很多人稱他作金山活佛。我看過他一些故事,最早我在台灣看到是煮雲法師寫的。煮雲法師跟他沒見過面,到處打聽,他喜歡打聽,遇到凡是在鎮江金山寺住過的,他一定向他請教:你知不知道金山活佛過去這些神通的故事?他聽了之後就記下來,寫了一本書。以後還有一位法師,名字我一下想不起來,也寫了一本,這個法師跟金山活佛在一起住過,對他的事情了解得比較正確。他那是真斷盡了,真的是煩惱斷盡了。金山活佛一年到頭就穿一件衣服,從來不洗的,邋邋遢遢,破破爛爛,就像濟公活佛差不多,是這一類的人物。一生沒有洗過澡,也沒有第二件衣服換,身上什麼也沒有。人家供養他的鈔票,他怎麼樣?他把它吃掉。你看我們一般講鈔票,每個人摸,多少細菌,他把它吃掉。天天到外面遊盪,真的度化不少眾生,達官貴人他認識的很多。確確實實他有能力,知道你心裡想什麼。
我想起這位法師,樂觀法師,樂觀法師跟他在一起住過。我那時候知道這一樁事情,沒有在意,要是現在樂觀在,我一定要請樂觀給我們講講妙善法師的故事。樂觀法師最初見面的時候,他很年輕,看到這個和尚不守規矩、不持戒,很輕慢,就有點瞧不起。結果妙善法師跟大家談話的時候,就把他心裡的念頭講出來,他就嚇到:我心裡想的他怎麼知道!以後慢慢知道,他真有神通,你起心動念他知道,你想做什麼他都曉得,說法契機。給人治病,治病也很奇怪,跟濟公一樣,用什麼葯給他吃?身上髒東西搓一搓、捏一捏,給人吃。你聞聞看,異香,真的把你的病治好了。金山活佛好象是《神異錄》,我們也曾經念過,確實知道過去未來,示現的是瘋瘋癲癲的。這都是屬於示現作證,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轉。經常地上那些垃圾他撿來吃,最奇怪的是破銅爛鐵他撿起來也吃掉了,近代人!他往生的時候好象是抗戰的時候,抗戰的時候他在緬甸,往生的時候在緬甸。這就是真正得心善解脫的樣子,這是第二個現相。
第三個「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愛住就是講貪瞋痴,他沒有了。下面引用的,「經雲,云何菩薩慧善解脫,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知無障礙,是名菩薩慧善解脫,因慧解脫,昔所不聞,而今得聞,昔所不見,而今得見,昔所不至,而今得至」,這個利益就太殊勝了。我們讀這個經文,知道這個道理、這樁事情,我們對於阿難集結經典是毫無疑問,這懷疑就斷了。對祖師大德的翻譯,我們也不會有疑問:他有沒有翻譯錯?為什麼?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們,中國人有福報,梵文經典傳到中國,翻成中文。當時這些翻譯的三藏法師,最低的果位都是三果聖人,都是修行證果之人,不是凡人,他怎麼會翻錯!我們今天翻譯確實沒有把握,為什麼?你是凡夫,你煩惱沒斷,你習氣沒有斷,你智慧沒有開;換句話說,肯定翻錯。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能不能解如來真實義?得到煩惱斷、智慧開,修行證果。
所以在這一點,李老師常說,外國就比不上中國,中國祖師大德裡頭,有這麼多諸佛菩薩再來的,真正修行證果的。現在佛法也傳到外國,也翻成外國文,外國文的經典跟中國文的經典不能比。我們今天講是文化不相同,在佛法裡面講,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這是不能不知道。所以你真正得心解脫、慧解脫,心解脫,要斷煩惱,慧解脫,要破所知障。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兩種障礙除掉,得大自在!我們常說福慧增長,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福慧自然。你看,「昔所不聞,而今得聞」,這個話很少人懂,你過去沒有聽到的,現在聽到了。這個話怎麼說?
我們中國歷史上所記載,智者大師,學佛人都知道,天台家的祖師。天台大師當年在世,讀《法華經》,讀經入定了,不是現在聽講打瞌睡,他入定了。經上記載得很清楚這一段故事,他讀到「藥王品」,讀「藥王品」,讀到這一段他老人家入定了。出定之後他告訴大家,他在定中見到世尊在靈鷲山還在講《法華經》,他說「法華一會,至今未散」;換句話說,他入定的時候,定裡面我們曉得沒有時間,定裡面沒有空間。這就是現在外國人所研究得到的資訊,在某種條件之下,空間等於零,時間等於零,沒有時空。所以他親見靈山一會,「昔所未聞,而今得聞」。煩惱障盡了,就得定,所知障盡了,就開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講經說法,你都能參與,親身參與,昔所未見,而今得見,昔所未聞,而今得聞。「昔所不至」,不至就是你沒有達到,就是你沒有證到這個境界,現在你統統能夠證得,你想想看這個多殊勝!
由此可知,你會學佛,你會學了,真正學什麼?斷煩惱、破所知障。章嘉大師當年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破所知障,放得下是破煩惱障。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教我布施,布施就是舍,舍後面就有得。得的是什麼?「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你就得到了!所以他下面有解釋,「釋曰」,這是解釋,「心善解脫,即滅定障」,定障沒有了,「慧善解脫,即脫智障」,即脫就是脫離,智障是所知障,「二障既除,翛然無系,故名解脫」。「涅盤下經重複問起,以顯前義謂心定有貪等,則不可脫」,這不是不須脫,是不可脫,這要特別注意,「定無貪等,即不須脫,欲明相有性無,此二無礙,方名解脫」,這是大菩薩的境界,這是什麼?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真實的果位,相對的法門是相似的果位,是六道十法界,沒有脫離十法界;換句話說,它是相對的,脫離十法界,那叫真解脫。
我們讀了這些經論,祖師大德給我們解釋,我們應當要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知道怎樣修。修的方法,佛教菩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六個方法、六個綱領,我們大乘法裡面稱為六波羅蜜,菩薩日常生活、修行六個大綱。你要真干!處眾,跟大眾相處,佛給我們講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修什麼?就是這十條。十條,六度是自修,四攝是處事待人接物,圓圓滿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自利利他,所以圓滿功德。四攝六度每個人都知道,你不會做,你沒有用上,從來沒有用上,很可惜。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我們看《疏》,《鈔》裡面的內容很豐富,我想同學們自己去看就可以,我會把大意跟諸位介紹出來。《疏》裡面接著介紹「明行」,這個字在我們《纂要》本子裡面,它是木刻版本,你看它在右上角圈了個圈,這是念去聲,去聲念「恨」。念「恨」當動詞講,換句話說,就是行為,我們今天講行為,這是動詞,不是名詞;如果念行,這是名詞,這個地方是動詞。「言明行者,即般若德」,這一句講的是般若,前面講解脫,解脫、般若,還有一個法身,三德!法身在哪裡?法身在前面一首偈;前面一首偈,我、我所空寂,顯法身德。
我在講經的時候,過去也說過多次,我們的心裏面離妄想、分別、執著,心跟太空,現在講太空,佛法里講法界,虛空、法界融成一體,虛空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只要你離妄想、分別、執著,虛空法界是心,自心相。剎土、眾生,虛空法界裡面無量無邊的星系、星球,星系、星球里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是什麼?是自身相,法身。法性遍虛空法界,法身也遍虛空法界,法性沒有形相,法身有形相,顯示法性、法身裡面具足這三德,解脫德、般若德。這是把「明行」表的意思說出來了,三德之一。
下面,「若作明行足釋」,明行足是佛的十種德號裡面的一種。如果把它解釋為「明行足」,足,就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明行達到了圓滿。這樣解釋,就不是般若德,是什麼?是「禪慧德」。這是我們要明了的,就是此地經文裡面講的明行,不是禪慧德,它是般若德,我們不能把它當作十號之一來看,這樣就清楚了。
下面他引用「瑜伽三十八」,《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八卷,「明謂三明,行謂止觀二品」,這個解釋就清楚了。佛家講三明六通,菩薩講六通,如來果地上不講六通講三明。由此可知,六通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就叫明。六通裡面特別提出三條,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漏盡,漏是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斷盡了。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等覺菩薩無明煩惱還有一品沒有斷盡,所以他不能叫明。如來果地上統統斷盡了,斷盡了稱明。所以「三明」裡頭用天眼、他心、漏盡來做代表,實際上就是六通達到究竟圓滿,這稱之為明。
行,止觀。止觀我們大家都曉得,大乘法裡面的修行兩大綱領,止觀就是禪定。禪定的意思,六祖大師依《金剛般若》的義理來跟我們解釋,如如不動是定,了了分明是觀。《金剛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是禪定,所以禪慧跟般若的意思不一樣,那是禪慧,所以止觀是屬於禪慧。六祖一生用的功夫,他的下手之處就是《金剛經》末後這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能夠落實在他的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正修禪。了了分明,從定開慧,慧開了,起作用了,叫照見,觀就是照見。我們念《心經》,《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稱「觀自在」,是講菩薩自己修行成就;講「觀世音」,是講菩薩觀察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眾生的音聲,他聽到了,他看到了,看叫觀,聽也叫觀。為什麼?他沒有通過妄想分別執著,都叫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叫觀,用一個字,而不用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屬於意識裡頭的。轉識成智都用觀,不僅眼觀,耳也是觀,鼻、舌、身、意都是觀。觀就自在,見聞覺知不自在,因為你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會自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觀,你就得大自在了。
「照見五蘊皆空」,《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五蘊皆空是諸法實相。就像《金剛經》上講的,五蘊是什麼?「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凡夫不知道,執著以為是真的,在這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造成了大錯特錯。菩薩知道這是夢幻泡影,所以菩薩永遠保持清凈、平等、覺,這個得大自在。果,果是對世間人所講的,「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統統沒有。告訴你什麼?告訴你苦樂憂喜舍都沒有,這是你自己真正得度了。從生死這個岸度到大涅盤的彼岸,大涅盤的彼岸裡頭覓生死了不可得,覓煩惱、菩提也了不可得;到那個地方不但世法沒有了,佛法也沒有了,世法佛法也了不可得。為什麼?這就是今天科學家講,在某種條件之下,一切諸法等於零,就入這個境界,這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回歸到零。
零與十法界依正莊嚴妨不妨礙,它又不妨礙,這像什麼?就像我們今天看的電視螢光幕一樣。零是什麼?零就是螢光幕,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螢幕裡面現的影像。影像跟螢光幕沖不衝突?不起衝突。螢光幕是零,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森羅萬象,森羅萬象跟零絕對不起衝突。只要你不執著,螢光幕裡面森羅萬象都是等於零;你要一執著,你把螢光幕忘掉了,迷失了,你注意力完全在現相的變化,我們凡夫錯就錯在這裡。菩薩高明,他高明在他曉得螢幕裡面的現相是虛妄的,凡所現相皆是虛妄。什麼東西是真的?能現相的螢光幕是真的。螢光幕什麼都沒有,不現相的時候沒有,現相的時候也沒有。為什麼?它沒有染著。我們把電源一關,螢光幕上就沒有了,不落痕迹。所以,我們用心,要用真心,真心就是螢光幕,礙不礙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妨礙。一天到晚在這裡面,一塵不染,禪宗古大德常講,「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我們拿螢幕跟裡面的現相,你就明白了。電視開二十四小時,一天開到晚,裡面千變萬化,電視螢幕有沒有沾染一點點?絲毫沒有沾染。這不沾染的,真心;現相的,妄心。再跟你講,真妄不二,真不妨礙妄,妄也不妨礙真。
我過去也曾經有一度,好象是在台北華藏圖書館講經的時候,我教人看電視修行。你要會看,會看,看電視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會看!不會看,他哭你也哭,他笑你也笑,傻瓜一個。什麼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任何一法你要是會,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古大德勘驗學人常常問「你會么」,這個話意思深長,只要你會!真會是《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要不會,處處成障。你念《華嚴經》,你聽《華嚴經》,你不會,你不會念、不會看、不會聽,念多了變成什麼?變成所知障。聽到別人言行跟經上講的不大對,你生煩惱,你起煩惱障,那你不會!不會全是障礙,會了,全是《大方廣佛華嚴》,全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會不會怎麼形成的?這首偈講得很好,你貪瞋痴沒斷,你就不會。為什麼?你心沒解脫。於一切法,你分別、執著,你慧沒有解脫。我們還是用電視螢幕,這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你常常看電視螢幕上畫面,電視螢幕比喻講那是真的,永恆不變;畫面是假的,為什麼?生滅無常。你看,真的跟假的是在一起,沒有離開,真妄和合,真妄是一不是二,妙,妙在此地。你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人就叫佛菩薩;不知道事實真相,迷在相裡頭,凡夫!凡夫認假不認真。佛菩薩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假不礙真,真不礙假,真假是一不是二。這個高明,高明極了!會學就要這些地方學,學的什麼?學的要應用在生活上,你的生活怎麼不快樂,怎麼不幸福!今天家裡沒有米煮飯了,窮到這樣子,快樂!決定不生煩惱,決定不受世間貧富貴賤的影響,絲毫沒有,我說那是幻相。日常生活所需隨手拈來,這個情形就像澳洲中央地帶的土著,你們看《曠野的聲音》報告裡頭,你就看出來,真自在,隨手拈來!
此地講的「三明」,跟一般大乘經上講的不一樣。它這個地方講的三明,第一是「菩薩明」,第二是「佛明」,第三是「無明明」。大師有解釋,「菩薩明者,即是般若波羅蜜,佛明者,即是佛眼」,這個地方要注意到,說佛眼,五眼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金剛經》上講的「五眼圓明」,成佛眼。「無明明者,即畢竟空,然皆般若因果,理智異耳」,實在講這三個明是一樁事情,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一個得到,三個都具足。是從「般若」因上講、果上講、理上講,所以有三個意思。菩薩明是從因上講,佛明是從果上講,無明明是從理跟智上講,統統是「般若」所說的。
「般若」講的畢竟空,確確實實是諸法實相,你要真正能有少分體會,你這一生生活得就非常快樂、非常幸福。你要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這一生,你就是今天講貴為天子,古時候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快不快樂?不快樂。有沒有幸福?沒有。現在是貴為總統、貴為部長,擁有億萬財富,他快不快樂?不快樂,他不幸福,而且還很容易再造罪業,《地藏經》上講,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一生壽命不長,死了之後,麻煩可大了!佛天天勸告,奈何世人不聽,不能奉行。這個經上講的是究竟圓滿,你知道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相,《大般若經》上所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話!
真正修行人,契入境界的時候,世尊這幾句話就是他修學的中心綱領。在哪裡修?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包括自己的心,心就是念頭,念頭不是真心,就是我們今天拿影像跟電視螢幕來講,念頭還是影像,不是這個螢幕。為什麼?念頭有生滅,電視螢光幕沒有生滅;念頭是動的,螢幕是靜的。我們的身、我們的心都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無所有,都是畢竟空、不可得,這一定要知道。無所有,你以為有,你就錯了;不可得,你一定要得,那你就苦死了;畢竟空,你以為它不空,你以為它實有,全都錯了,你看錯了,你想錯了。看錯、想錯了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造業了;看錯、想錯是迷惑,分別執著就造業,你造業你怎麼能脫離果報!
佛菩薩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九法界,他也起心動念,他也分別執著,難道他不造業嗎?他真的不造業。為什麼?他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很透徹,所以說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做等於沒有做,沒有做等於在做,這個話不懂!做是什麼?跟大家一樣,現的現相在做,他到十法界來,當然他要示現,現相,這是示現的。像釋迦牟尼佛,他也示現個人身,他也有父母,示現八相成道,這是示相。但是他沒有忘了真性,就好象我們看螢幕一樣,他知道他跟螢光幕的關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是幻相,性是真性!真性裡頭沒有相,能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那種分別執著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眾生沒有覺悟,不了解事實真相,眾生要都覺悟了,佛就不現相,佛也沒法說了。
你還沒有覺悟,他給你現相;你雖然覺悟,沒有圓滿,他也給你現相,達到究竟圓滿的時候叫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裡頭沒有相。就好象我們看電視把電源斷掉,剩下來就是螢光幕,螢光幕就是常寂光,沒有現相,這是真如,這是本性。不但沒有惡,善也沒有,是非、真妄、善惡統統都沒有。悟入境界的人,我們在禪宗語錄讀到,祖師說你那個境界說來我聽聽,「說似一法即不中」,說不出來,無論說什麼都沒有辦法說到恰到好處。老師聽了點點頭,給他印證。確實,能說得出的是相對的。你譬如說大,大跟小是一對;說長,長跟短;說天,天跟地;說人,人跟物;說我,我跟他,它總是相對的。所以你想想,離開一切相對之法,你說一句給我聽聽看,說不出來了;相對就不是真的。離開生滅法,你說一句來給我聽聽看,說不出來;所有一切法都是生滅的。現在科學家證實了,連虛空都是生滅法,生滅法就叫做有為法,這我們要曉得。
註解裡面再說,這裡講的明行足,這是足的意思。「足有二義」,第一是「腳足義,約因」,第二是「圓足義,約果,此文略無」,這是解釋明行足。通常講明行足,足是圓滿的意思,滿足。腳足的意思,從因上講,這是你起步走了,要用夏蓮居老居士常講的,真干!真干是因,圓足是果。你要不真干,沒有辦法契入境界。我們就是講念佛往生,你也得真干,你不真干,去不了。真正求往生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學最重要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你懂不懂?我現在不問你能不能做到,先問你懂不懂?你不懂你怎麼會做?你盲修瞎練。哪一個盲修瞎練會成功的?這八個字的意思你要懂!
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我們講過太多遍了。這些年來,大概最近十幾年,我用「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說明菩提心,這十個字你統統具足,發菩提心。我們起心動念與真誠相不相應?與清凈相不相應?與平等相不相應?與正覺相不相應?與慈悲相不相應?你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你的心虛偽、虛假,你的心染污,你的心不平,你的心愚痴,你的心自私自利;換句話說,發菩提心沒有。沒有菩提心,一向專念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所以你要懂得,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得沒錯,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你一生一句佛號沒念過,臨命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那是什麼人?具足菩提心的人!你可不能誤會。《無量壽經》裡面,你看看「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不是講得很清楚嗎?沒騙你!你自己疏忽了、看錯了,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能怪佛。
用心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用這種心對人,別人對我用什麼心不要去管他。為什麼?他是凡夫,他是搞六道的。我現在不想再搞六道輪迴,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我要不用真心就去不了,不相應!念佛堂裡頭一天念二十四小時,念個幾十年不中斷,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我跟你講老實話。具足菩提心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人要做好人,不要做惡人,好人處處與人方便,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處處障礙別人,處處給別人不方便,這個人不能往生;《古蘭經》裡面這種人不能生到天國。修行不聽經、不讀經、不明理,都是屬於盲修瞎練,都是屬於迷信。日常生活當中,自己要認真反省,每一天還是隨順煩惱習氣,這怎麼得了!
真修行,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在什麼地方修功夫最容易得力?在人事上,處事待人接物。世間人常講,做事難,做人更難。我們講到八苦,八苦裡頭最苦的是「怨憎會」,冤家對頭常常碰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找麻煩,這麼多人看不慣你、看不順眼你?過去無量劫中結的怨。老子所說的,「和大怨,必有餘怨」,當時我們是發生衝突,經過人家調解,化解了;事情是化解了,心裏面的忿恨沒化解。心裏面的忿恨這是業,業會帶得去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冤業會跟著你生生世世,遇到緣,又碰到了,又碰到它就起現行,就這麼回事情。所以雞毛蒜皮的小事會引起很大衝突,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的怨恨,沒有化解掉。化解阿賴耶識裡面的業習種子,要靠智慧;定功是伏住,不能化解,慧開了之後,化解了。就是現前要害我、要殺我、要把我整死,我對他一點怨恨心沒有。這是什麼?這是你內心裏面多生多劫的宿怨化解了。這個我們自己值得慶幸,修行畢竟是有點功夫了,功夫就從這個地方看。
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我也常常引用《八大人覺經》上,「不念舊惡」,這是講這一生當中,過去他對我不好,不把它放在心上。「不憎惡人」,看到現在很多造作罪業、作惡的人,沒有瞋恚心,看到他們不生瞋恚心。我還加了一句話,「不說他過」,絕不說別人的過失。「和平立至」,現在我們不是求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和平嗎?衝突真的會化解,和平馬上就會來,就會落實。我在很多國際和平會議裡頭,我都說這四句,「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說人過,和平立至」,我講這十六個字。
我們自己修行,你說有沒有把握往生?我肯定跟大家說,我往生有把握,靠得住!我憑什麼?是不是我的佛號念多了?不是。展開《無量壽經》、大乘經典的時候,我跟經上講的相應,憑這個。大乘經教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書,我拿到了這個保證書,你們保證書沒有拿到。不是說經本在你手上你就拿到,這不算,你的心跟它相應就拿到,心不相應,你沒拿到。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有沒有做到?我跟你說我做到了。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我做到了,這是《無量壽經》教給我們往生重要綱領,「發菩提心」,我這一句做到了。下面「一向專念」,那就輕而易舉。最難的是上面這一句「發菩提心」,你要真心待人!就是你要用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處事待人接物。人家用的是完全是相反,我們明了,我還是用真誠;人家相反,他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我雖有慈悲心,我幫不了他。為什麼?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不是不慈悲,我天天都在講。
雖然天天都在講經,很多人,我聽說、我也知道,「法師今天在講經,那是講某個人的,不是講我的」,你說有什麼法子!所以我曾經講過,哪個人直下承當,他得利益。這種錯會意思的,不是你們現前幾個人,自古以來就有。我年輕時候跟李老師學教,我跟李老師的時候三十歲。我們同學當中,「今天老師罵人,罵某個人的,那是講某人的,不是講我的」。老師是不是講那個人?未必!有些聽眾聽到老師今天罵人,「老師今天又罵我了」,好,他得利益。為什麼?這種人聽經叫直下承當。他天天來接受教訓,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自新,他有成就。凡是嬉皮笑臉,「今天老師講別人,講那個人、講那個人」,與自己不相干,他聽一輩子經,一句也沒聽進去。為什麼?他都是講別人,都不是講我的。
我曾經跟諸位說過,善財童子為什麼一生成佛,就是善財童子把佛陀的教誨是字字句句都是教我的,與別人都不相干,他一生成佛了。不但是佛菩薩字字句句教我,所有一切眾生,我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全是教我的。所以他不要等來生,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圓滿菩提。道理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
「無數無等倫,世間諸因量,求過不可得」,註解裡頭跟我前面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四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千界,偈頌第四首看起,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佛非世間蘊,界處生死法,數法不能成,故號人師子。】
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為我們提示的,這首偈「讚歎佛超絕三科德」,三科就是蘊、界、處,佛是超越了。
昨天有個同學提出一個問題,「佛是什麼,魔是什麼」,我沒有解答。這個問題是個很普通的問題,但是也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不但一般社會上的大眾不知道什麼叫佛,對於魔也是模模糊糊不太清楚。學佛同修裡面,我相信大多數也搞不清楚,提起佛,就想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金色的塑像,就想到佛像。說到魔,一定是妖魔鬼怪,青面獠牙很恐怖的,你都會想到這些。這個想法,你也不能說錯,可是也不能說對,這是個非常粗顯的表象,你要懂得它的內涵,它究竟含的什麼意思。我們這首偈,實在講跟上下連起來統統講的是佛。佛這個字明白之後,與佛相反的就叫做魔,所以你認識一面,兩面都明了;你要是認識魔,魔的反面就是佛,一體之二面。給你講真話,真話是無佛亦無魔,那就跟你講真話。真話你不懂,你無法體會!佛跟魔真叫一體之兩面。
我們就先來講講「佛」。佛這個名詞,諸位在三皈依裡面,你念到「皈依佛陀」,如果具足翻譯,後頭還有個尾音,佛陀耶,這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譯。為什麼要這樣翻譯?印度的文化跟中國不同,有些中國文字裡面的含義梵文沒有,沒有就沒有法子翻。同樣一個道理,梵文裡面有些意思,在中國文字裡頭找不到,沒有,沒有也沒有法子翻。所以,佛經傳到中國,在譯經場所裡面,那時候稱為「譯經院」,就造了不少新字。這個「佛」字就是屬於新字之一,在中國古時候沒有這個字。中國古時候有「弗」這個字,沒有人字邊,這是古時候就有的,有「弗」字。印度這個佛是人,就用中國這個「弗」的音,再加一個「人」,所以這是新字。翻譯佛經的時候就造了不少的新字。
這個新字只是音,意思要加以解釋。最平常的說法是智、是覺,它的本意是智慧,智慧的作用是覺悟。智,我們中國有這個字,覺,也有這個字,那翻「智覺」不就行了嗎?何必還要搞個佛陀耶?中國雖然有智、有覺,但是「智覺」的意思沒有辦法跟梵文「佛陀」的意思完全相當,所以還是不行。它這個智裡面講有三種智,覺裡頭也有講三種覺,我們的智跟覺沒有這樣的意思在裡頭。三種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諸位查佛學辭典你都能查得到,古來大德註解佛經注佛字,都講得很詳細。這是有三種智,我們中國的「智」裡頭沒有這三種講法。
什麼叫「一切智」?一切智是通達明了宇宙萬有的本體,現在哲學裡面講的本體論。實在說,哲學裡面的本體,真的是「論」,在討論,有沒有結果?到現在還沒結果。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討論、研討宇宙人生的本體到現在沒有結論,有很多種說法,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它也能說出一套道理,但是不能叫人信服。「佛」這個意思,「智」裡頭第一個就是本體,也就是宇宙萬有的根源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的根源是什麼?佛法講是「空」,現代科學家發現了。昆士蘭大學的鐘老師鍾茂森居士,在我們這邊做了一次報告,他從網路上看到美國太空總署發表的最新的科學報告,裡面講三樁事情,就有一樁事情講到這個。「有」從哪裡來的,宇宙萬有從哪裡來的?從「空」來的。無中生有,有還歸無,這個說法跟佛「一切智」的意思非常接近。
宇宙萬有是從空來的,所以空不等於無,空能生有。連虛空都是空生的,所以空不是虛空,虛空在我們佛法里稱作「頑空」。頑是什麼意思?冥頑不靈。所以,虛空不是真的。佛法特別講這個空叫真空,真空,就是不是我們現在這個空間,我們現在這個空間是真空變現出來的。這個空裡面,就是變現出的頑空裡面,科學家最近也發現,空間沒有遠近,在某種條件之下,空間等於零;時間,在某種條件之下,時間也等於零。時間等於零,就沒有先後,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空間等於零,就沒有距離,像《彌陀經》上講的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佛國土多遠?就在此地。你們做「三時繫念」,中峰禪師開示裡頭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此方」,你想想這兩句話的味道,不就是現代科學家才發現的!這是事實。
我們從史傳裡面,《高僧傳》、《居士傳》,你去看,歷代中國、外國許許多多修行證果的人,他具備了這個條件。那就是沒有空間、沒有時間,他能到過去,也能到未來,我們現在講神通!他念頭想在哪個地方,他就在這個境界裡頭,沒有遠近。一念想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一念想娑婆,又到這兒來了。不但有這個能力,他有千百億化身,哪個世界都有他,過去有他、未來也有他,妙不可言!這絕對不是科幻說法,這是事實真相!
這是一切智,一切智是「萬法皆空」。你要曉得這個空不是無,這個空是《般若經》上所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空有是一不是二,相有體空。相有,你可以欣賞、可以享受,你決定不能控制,你決定得不到。就像我們看螢光幕、看電影一樣,你可以欣賞,螢光幕裡頭一切東西,你一樣都拿不到。會的人,六根接觸這個境界裡面開悟了;不覺的人,在這個境界裡面迷惑了,他愈迷愈深。覺就叫佛,迷就叫魔。這是第一個,一切智。
第二個意思,叫「道種智」。道種智是講相、講現象,一切智是講本體,我們用哲學的名詞來講。「道」是道理,「種」是種種,就是宇宙萬有(種種就是萬有)這些現象是什麼道理生出來的、出現的,或者是出生的?這種智慧,就是你完全通達明了了,你就是道種智。在佛法裡面講,阿羅漢就證得一切智,他沒有道種智。阿羅漢知道萬法皆空,他萬緣放下,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但是你要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他不知道。他懂得本體,他不知道現象。
菩薩智慧比阿羅漢高,菩薩是更進一步,對於萬有的真相,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他明白了。「有」是怎麼回事情?無中生有,有還歸無。有無是同時的,不是先有「無」,後有「有」,然後又先有有,又回到無,沒有這麼啰嗦,同時同處。這說起來我們真是不好懂,為什麼?同時同處,為什麼又說無中生有?無是能生,有是所生,這不是明明有先後嗎?有還歸無,有是先在,無是沒有,是在後,不都是有先後嗎?沒錯,理上是如此,事上連痕迹都找不到。為什麼?速度太快了,這就是講生滅。
物質現象,空寂是法性,法性它會變成現相,就是變成物質;變成物質,物質立刻就消失,又回歸自性。速度之快,我們在講席裡頭跟諸位做過多次報告,是億萬分之一秒,你怎麼知道它生滅?所以佛經上常講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有生滅,如果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這個話不叫廢話嗎?毫無意義的話。確實有生滅,生滅太快太快,不是我們能覺察得到。在佛經裡面講,什麼人才能覺察到物質的生滅?大乘經佛講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菩薩心如止水,完全在寂靜的境界裡面,才看到阿賴耶識裡面業習種子波動的現象,我們現在用這個名詞大家容易懂,在佛法裡面講叫「起現行」。這就是科學家講的,在某種條件之下,能量變成了物質。我們講法性,他講能量,我們講現行,他講物質,名詞不一樣,說的是一樁事情。
這個現象發生了,發生很快,一個一個是相續相,我們今天看到的是相續相,所以現在用電視螢幕、電腦螢幕是最容易體會到。電影還不行,電影只能夠在裡面體會到什麼?生滅,體會到這個現象。相續,很粗顯的,但是都沒有像現在電視、電腦螢光幕那麼樣的深刻。為什麼?我們現在曉得電視跟電腦這個畫面是什麼東西?點。真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是由點組成的線,相續的點變成線,相續的線就變成畫面。因為它的速度太快,所以你看到好象真的像平常六根接觸的境界。你不知道螢光幕上這個現相,每個點剎那生滅,它存在的時間確確實實是,我們現在講電、電磁、光。光,我們曉得,一秒鐘它的速度是
所以,這個畫面速度之快,真的是億億萬分之一秒,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是幻相。如果你在億億萬分之一秒的速度上觀察,你就看不到這個畫面,你看到一個點生,一個點滅,一個點生,一個點滅,你會看到這個現象;這個現象就是佛經上講的,阿賴耶識裡面業習種子波動的現象。你就曉得菩薩那個功夫不是阿羅漢,阿羅漢的定才九次第定,所以他只知道萬法皆空,他不知道這個現象怎麼來的,他不曉得。菩薩到深定的時候,而不是普通菩薩,七地以上,《彌陀經》上說得好,阿惟越致菩薩。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自己要非常慶幸,幸運!我念佛要是真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叫難信之法,這叫不可思議。所以,這個法門很多很多聲聞、緣覺、菩薩都不相信,普通一個人要修行到七地、八地,談何容易!真的是無量劫。無量劫修行,入初住,從初住到如來地是三大阿僧祇劫,到七地是兩個阿僧祇劫,你怎麼這麼容易?這一生,幾十年、幾年的時間,你就證得這個果位,誰相信!世尊在一切經裡頭沒這個說法,只有在凈土經裡面才講,所以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的法門,這個法門是無比殊勝的法門。十方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不是阿彌陀佛自己讚歎自己,是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人能遇到這個法門,無比的幸運!為什麼?你能快速的證得阿惟越致,證得阿惟越致,你才能夠知道諸法實相。不容易,真正不容易!這是菩薩位次。
還有一個智,叫「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什麼意思?本體跟現象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深。為什麼?本體是能現,現象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是一不是二,這裡頭就沒有能所。真的不好懂!法性、法相,能生、所生,不對立。哲學是對立的,是相對的,有能、有所。佛法裡頭有能、有所,能所不對立,能所是統一的,這是哲學裡頭沒有的。所以,歐陽竟無先生早年的時候,他才跟大家說出來,「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他怎麼說?佛法就是佛法,不可以說它是宗教,也不可以說它是哲學,它是人生所必需!我們今天說法跟他老人家講的不一樣,他說不是宗教,不是哲學,到底是什麼,他沒有說出來。我們今天肯定的說出來,「佛法是教育」!用現在的話來說,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它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包羅。我們是從歐陽大師的基礎上,求得這樣一個結論。這個很難懂!
在大乘佛法裡面,古來祖師大德常講,「識得一,萬事畢」。整個宇宙是一,一就是裡頭沒有二,沒有對立,二就對立了。所以,自性是究竟圓滿的、和諧的,自性現一切萬法,變現出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所變現的一切現象是一,是沒有對立的,是和諧的。我們一對立,就是魔,就不是佛!佛,我們可以簡單說,就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你違背了真相就是魔。完全回歸到真相,與真相完全相應,這叫佛;與真相不相應,這就叫魔。所以真相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念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佛。違背了真相,你現在會起心動念,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就是魔。這是把佛跟魔的真正的意思說出來了。由此可知,一切眾生,你不是佛就是魔,不是魔就是佛,沒有當中的。
我們自己本人,我們的本性是佛,你看《三字經》上,儒家教童蒙,「人之初,性本善」,本善是佛。「苟不教,性乃遷」,那就是魔。遷是什麼?產生變化,跟你本性不一樣了,這是習性。所以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是佛,習相遠就是魔,那就是習性。由此可知,我們的本性是佛,我們的習性是魔,這就說我們自己!不但六道眾生,九法界眾生都是一樣,論本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論習性,一切眾生統統都變成魔!佛菩薩大慈大悲,在九法界裡面示現,來教導我們,教化我們。其目的何在?叫我們把習性放下,回歸到自性,這就叫超凡入聖,這就叫破迷開悟。我們如果不能夠回頭,所謂回頭是岸,不能夠把本性找回來,麻煩就深了。為什麼?你愈迷愈深。迷了,你是煩惱當家作主,妄想、分別、執著當家作主,你的思想錯誤、見解錯誤、行為錯誤,造這一切錯誤叫造業,在作罪。罪業,在十法界裡頭往下墜落,下面是地獄,最下面是地獄。十法界有沒有?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法性裡頭沒有,從哪裡變的?習性裡頭變出來的,本性裡頭沒有,習性裡頭有;佛性裡頭沒有,煩惱裡頭有。所以只要你有自私自利,你有名聞利養,你有貪瞋痴慢,這個東西就有,它就從這裡變現出來。
現在有三個同學,把全部的時間、精力幫助我,查經,查《大藏經》裡面地獄的果報,《大藏經》裡頭,佛講的地獄裡面的業因果報。預計兩個星期,大概可以把經典裡面這些統統可以查出來。我想這個資料很豐富,佛講得很微細,你真正了解了,那叫寒毛直豎。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地藏經》上講,「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你才懂得這兩句話。否則的話,你天天念,你聽我講都聽不懂,不知道這個話講的是什麼意思。你要把《大藏經》上這些統統看過之後,你才曉得這兩句話真正義趣在哪裡。這對我們現在人來講太重要了,所以我統統要把它抄出來,抄出來然後印成一本,這是「諸經集佛說地獄」,諸經集合佛講地獄的,我統統彙集在一起,將來印成一本。我會很快把它印出來,配合「地獄變相圖」做為參考資料,很重要!
你要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每天在這個世間真叫混日子。古人講醉生夢死,這個形容是非常恰當,一點都不過分。所以,明白這些事情就叫做佛,不明白就是魔。魔是折磨的意思,折磨就是苦,生活過得很苦,日子過得很苦,這是磨,折磨,不快樂,身心都受折磨。心要開悟,你就快樂了。所以《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學裡頭有法喜充滿,愈學愈快樂,你是真正得智慧,真正覺悟了,愈學愈快樂。快樂得連吃飯、睡覺都忘掉,法喜充滿!是這麼個道理。迷惑的眾生,苦!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一剎那也離不開貪瞋痴慢,這就是受折磨,精神受折磨,身體受折磨。
我們同學當中,確實有不少身體不好,常常有病痛,一般人常講業障現前。這句話不能說全對,也不能說不對。業障有宿世的,有過去世的,有現在造的,你現在生活習慣不好,飲食起居沒有留意,也是業障。傷風感冒又何嘗不是業障!都是飲食起居沒有留意。有這麼一個身體,身體是臭皮囊,這個東西雖然不是真的,佛菩薩也叫我們借假修真,這是假的,我們要藉這假的東西去找到真的東西,你沒有這個假的東西還不行!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法性,真的就是佛。我們要從這個假的,現在這個假的是魔,怎麼樣把魔變成佛,變成之後,然後佛在大經上常講,「無佛亦無魔」。這個境界最低的是圓初住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性現前。這時候一切都跟法性相應,沒有絲毫違背,我們稱他作佛,雖沒有到究竟圓滿,分證佛,分證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佛,不是真佛,跟佛很接近,相似;天台大師講「六即佛」裡頭相似即佛。法身菩薩是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沒有圓滿,所以叫分證。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四十一個位次分證即佛,最後是究竟即佛,那是究竟圓滿。也就是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斷盡,這就成了究竟即佛。
無明的頭數,諸位要是想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佛學大辭典你們去查,查「無明」這一條裡面就引用許多經論裡面所講的,給你一條一條的說明。像這些,我們在講經裡頭往往就省略了,有資料可以查考。我們講,著重在義理、著重在啟悟,啟發你覺悟,著重在這裡,這些名相術語有資料可以查,通常我們都把它省略。我當年在李老師會下,李老師對這名相不講解的。為什麼?要你自己去查。講解,你是不費力得到的,不費力得到,很容易忘掉,你得不到受用。自己一定要去下功夫,你的記憶就深:這東西查過的,費了很多時間。像現在我們要解釋、講解地獄,就不能不查經,把經典裡面有關講到地獄的統統要找出來,要做這個功夫。做這個功夫,這印象深刻,你這一生一世永遠不會忘記,你了解這裡頭的業因果報;換句話說,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人、對事、對物,你一定有高度的警覺心。
楊老師現在負這個責任,給我搜集這些資料。她告訴我,單單講妄語,妄語的果報就不可思議,太多太多了。為什麼妄語會有這麼多不同的果報?不同的地獄?你妄語的因不一樣,妄語的緣不一樣,你妄語的心態不一樣,妄語的影響不一樣,你妄語對眾生受災害不一樣,所以果報一樣一樣都有差別。從這個地方我們想到古人一句話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前是什麼?前面業因給你定的。古人又說,你自作自受,一點都沒錯。不是佛菩薩給你受的,也不是閻羅王、小鬼給你受的,自作自受。地獄從哪裡來的?是你的惡業變現出來的。你要沒有惡業,你怎麼找也找不到地獄,你沒有這個業;你有這個業,自然變現在面前。
十法界依正莊嚴同一個道理,什麼樣的業因變現什麼樣的果報。我們眼前所受的統統都是!是個虛幻的現象,虛幻你不能說有,不能說無。為什麼?相有,性無;事有,理無。我們沒有契入境界,給你是這個說法。入了境界,入了境界是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應化在六道三途,普度眾生。他住在哪裡?前面跟諸位講過,他住無住涅盤。我們住哪裡?我們住生死煩惱。住生死煩惱是魔,住無住涅盤是佛,這是給你說明什麼叫佛,什麼叫魔。
說真的,佛跟魔就是一體,一體的兩面,覺了叫做佛,迷了叫做魔;依智慧是佛,依愚痴是魔。所以我們怎樣轉痴(貪瞋痴),轉痴為智,轉迷為覺,一定能轉,為什麼?它是一體。好象我們這個杯子,這一邊,這是迷,這是愚,這是魔;這一邊,這是佛,就看你會不會轉了,它是一體,不是兩樁事情。所以真正通達之後,告訴你,無佛亦無魔。這是對明白人、真正覺悟的人說,他沒有。給你講佛跟魔,你都還執著,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才跟你說。這些說法統統叫方便說。真實說,真實說一句話都沒有,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現在時間到了,這一個小時就跟你說明什麼叫佛,什麼叫魔,對於初學的人來講非常重要。這個三種智,佛的智是叫一切種智,三種覺裡面,叫覺行圓滿;阿羅漢是自覺,菩薩是自覺覺他,佛是覺行圓滿。所以「佛」裡頭,有三個智的意思、三個覺的意思。魔,恰恰就是無知、愚痴、不覺,不覺、愚痴就是魔。我們學佛的人,學佛,對「佛」的意思不能不清楚,要不清楚,叫迷信!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第四首偈頌:
【佛非世間蘊,界處生死法。】
我這樣念,意思就更清楚、更明了。佛這個字的意思我們懂得,底下就很容易明白。『非』就是「不是」,佛不是世間法裡面的『蘊、界、處生死法』。什麼叫「蘊」?什麼叫「界」?什麼叫「處」?清涼大師有註解,總的來說,「蘊、界、處」是佛在講經說法為了方便起見所說的名相,把宇宙之間一切法歸納。最簡單的歸納,五蘊,蘊就是五蘊,界就是十八界,處就是十二處,歸納成這三大類。歸納一類就行了,何必歸納三類?這是便利聽眾根性不相同,有上中下三等根性。上根的,你簡單說一說,他就通了,所謂是一聞千悟,聞一知十,絕不啰嗦。中等根性的人講得太簡略他聽不懂,他不能接受,所以對中等根性的人講十二處。下根人還不行,講十二處還聽不懂,換句話說,還得啰嗦,還得詳細一點,講十八界。這是為什麼要分成這三大類,道理在此地。另外從眾生根性,愛好各有不同,有人喜歡聽簡單的、聽扼要的,有人喜歡聽詳細的,這是需要不一樣,所以也分為三種說法。這三種就是略說、廣說,有簡略、有廣、有細說。
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說的,「蘊者聚義」。蘊是什麼意思?蘊是集聚;換句話說,就不是一個單單的,我們講緣生,眾緣和合,這是蘊的意思。「謂是有為生死果相」,這是把蘊的意思說出來。要知道蘊有五種,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都是有為法,都是生死的果相,或者我們說生滅的果相。色是我們的身,現在講物質;受、想、行、識,這是精神。我們佛法裡頭歸納到最簡單,只有兩個字:色、心。五蘊裡面,色說得簡單,只說一個字,物質方面只說一個字;精神方面,心法,說了四個,受、想、行、識,說了四個。經教里,佛講五蘊是對迷色法輕、迷心法重者而說;迷色法輕,簡單說就行,迷心法重,要詳細說,所以心法講四個,受想行識。
諸位要曉得,我們這個肉身是個生滅法,這個地方講得好,「生死果相」,生死不是說你斷了氣叫死,現在就是生死。我常常講的粗相,你看看你晚上睡覺睡著了,不就死掉了?第二天早晨醒過來,你又活了,這是說什麼?一天一個生死,這說得粗;細說,細說是剎那生死。這個道理,現在學過科學的人知道,我們身體真是無數細胞組成的,講無數細胞這都是粗相。細胞是怎麼形成的?那就講到原子、電子、粒子,愈講就愈細。我們就說粗相,細胞。細胞大家曉得,新陳代謝,永遠沒有間斷的,在一切時、一切處,我們身體裡頭,老的細胞死掉,新的細胞形成,新陳代謝。新陳代謝,你想想看,是不是個生死果相?我們凡夫粗心大意,不覺察,不能覺察。只要你細心去觀察,不難看出來,知道這個身體剎那生滅,從來沒有一分一秒停止過,一分一秒都不停止。
這個現象誰能覺察?大家都忘掉,粗心大意,誰想到這個事情!真正要想到、觀察這個事情,才想到無常,身都保不住了,何況身外之物!這樣你才能真正放下。你現在放不下,就是執著,你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堅固執著,執著就苦!執著是什麼?受!受是心法,不是色法,色法裡頭沒有受。江本勝博士,用水的實驗,水是礦物,它只是色,它沒有心,它有見聞覺知,它也有感受,它起這個變化,但是它沒有受想行識,它是隨著外面境界產生變化,所以叫礦物。了解事實真相,這才真正能放得下。心法裡面第一個是受,受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感受,或者說得大家更容易了解,你的享受,享受裡頭有苦受、有樂受,苦、樂再分,那就非常複雜了。
我們人,不但是人,六道、十法界都不例外,你到哪一道,你為什麼原因會到這一道?佛講,業力!這個業力叫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這個業叫引業。可是到這一道之後,你這一生的享受,是苦受還是樂受,這一生的享受,那個業叫滿業,圓滿的滿,叫滿業。所以,我們每個人到這個世間來,都是得人身,引業相同;每個人享受、遭遇不一樣,滿業不相同。滿業是你過去所造的善業跟惡業,你造的善業,那你享福,你造的惡業,那你受罪。每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造的善惡業不一樣,也不是完全都是善,也不是完全都是惡,總是善惡混雜,那就看你是善多,是惡多。善多惡少,那你這一生當中你的享受就樂多苦少;如果你造作的是惡多善少,那這一生當中,你所受的是苦多樂少,原因是在此地。都是自己造自己受,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那你的罪就更重,來世就更糟糕了,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無量劫以來,我們是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都是迷惑顛倒,所以有意無意跟一切人一切物,物是什麼?多半指動物、鬼神,有意無意跟這些結了怨。尤其是現代人,現在人不讀聖賢書,不懂得做人,所以非常容易得罪人,非常容易傷害這些畜生,容易得罪鬼神,這個事情麻煩了,將來無論到哪一道裡頭,你的果報決定是苦多樂少。所以我們要常常想到,我們最重要是跟一切人往來,我以善心,我對人好,我將來得的果報樂多苦少。我現在看這個人不如意,看那個事情看不習慣,將來我的果報是苦多樂少,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受的,沒有人給你受。
如果別人能給我們受,這就好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都給我們樂,不會給我們苦。諸佛菩薩辦不到,這是你自己作自己受,佛菩薩沒有辦法。你說哪個人給我苦受,他要有這個能力的話,那魔王、惡鬼可以天天整人,他不能,他沒有這個權,也沒有這個能力。一切眾生,你一生所造,都是你自己前世所造你感得的。不但佛這麼說,儒、道都是這麼說法,現在連外國人,你們現在學英語,念的課本是凱西的報告,連凱西也是這個說法,他沒有念過中國書。你看他報告裡面說得很詳細,說得很清楚,這個世間每個人在一生當中,絕對不可能有一樁事情是突發的,不可能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因的,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有前因後果,前因是過去,後果是來世,因果通三世。
曉得這個道理,我們自自然然就會化解怨結。這個怨結是什麼?怨結就是衝突,衝突都是過去生中的怨,怨恨,這一生遇到了,當然余恨還在,余怨,這就是老子所講的,「和大怨,必有餘怨」。現在碰到,小小的雞毛蒜皮小事情,非常不高興,這樣什麼?這就把怨恨增長,來生的果報就更痛苦,這又何必!佛菩薩常常教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所以聰明人、覺悟人、明白人解怨釋結,遇到這個機緣,化解,千萬不要再結。怎麼化解?遇到,很不高興,馬上就曉得,過去世的冤業,余怨。現在我怎麼辦?我學了佛,我忍受,我以善心善意寬待他,來接待他,他的怨恨也就化解。來生來世碰到是好朋友,你有困難他會幫助你,他不找你麻煩。所以這是受,都是屬於果報,色是果報,受也是果報。
想、行、識,都從果上說的,但是你要知道果里有因,因里有果,因果也分不開。受,前五識;想,第六識,想是什麼?妄想、分別是屬於想。執著是屬於行,行的意思是念念不斷,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念頭非常微細,這第七識,第七識是執著,所以行就是執著的意思,堅固的執著。這個執著裡面,唯識經論裡面常講,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就是「我」,一切眾生執著這個色身是我,所以他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輪迴,堅固的執著。有這個色身是我,那附屬的就是「我所」,我、我所,這凡夫,有這樣堅固的執著,非常麻煩。真正覺悟,把這個就放下了,放下,轉識成智,開始轉。不分別了,不分別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諸位要曉得,只要有我就不平等,就有高下,無我才平等。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不分別了,不分別你突然聰明了,你能夠看到諸法實相;你有分別心,你決定見不到諸法實相。分別跟執著常常是連起來的,同時起來的,事實真相你看不到,你所看到的全是錯誤的,錯覺。所以這個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在日常生活當中提高警覺。
佛法裡面講修行,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總的樞紐,叫「止觀」。我也跟諸位說過,止觀就是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看得破,放得下」。他那個時候要跟我講止觀,那我一點都不懂,為什麼?沒有入佛門!真是初學,開始學,哪裡懂得什麼叫止觀!所以他老人家高,你看止觀他換個話說,看破,看破是「觀」;放下,放下是「止」,這兩句話我們就很容易懂了,這就是接引眾生的善巧。初學不要用佛學名詞,一定要他能夠聽得懂,他能理解,才能得利益。講出許許多多佛學名詞,名詞再加以解釋,愈解釋愈繁瑣,這都是我們常常遇到的,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啰嗦!你去向他請教,他給你講一、兩個鐘點,你不知道講什麼東西,你抓不到重點。真正大善知識,言語簡單,你跟他坐兩、三個小時只給你說幾句話,這幾句話你一生受用不盡。真有功夫,真有學問,真有修養,不一樣,言語真的不在多。
識,我們一般講落印象,這個很糟糕,這就是果,果相;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落印象。落印象加深了分別、執著,這個果是什麼?心不能解脫。不知道這個身體,這個色相的真相,在色上不能解脫;所以受想行識這四個東西使你心不能解脫,那麻煩了。我們學佛,朝暮課誦裡面一般都念《心經》,很難得,《心經》裡面提醒,「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智慧!真實智慧你才看到,心、色(這把整個宇宙都包括了,不是屬於心,就是屬於色)皆是空寂,不是實在的。有相,無性;有事,無理,我們現在講,有形相、有現象,沒有實體。這是真的,沒有實體,所以「當體即空」,真的像《金剛經》上所說「夢幻泡影」。佛教我們,一切有為法,五蘊是有為法,十二處、十八界統統是有為法,這裡講的是「謂是有為生死果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確確實實「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什麼人能看出這個?破一品無明的人親自看到,對於佛經上所講的完全肯定,「佛說的沒錯,我看到了」。我們今天還沒看透!
往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我講經的時候曾經用比喻,讓大家看電視。你們每天都看電視,你能在電視裡面看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覺悟了。雖然沒有真的悟入,能夠達到相似境界,可以入相似位;入相似位,對我們現前受用那就太大了。你看電影裡面,相是幻相,不是真的。你再回過頭來,迴光返照,我們現前這個世界,跟電視螢幕上的幻相完全一樣,絕對不是真的,你要把它當真,你虧就吃大了。電視我們知道,我們把開關一關,電視馬上沒有了,容易發現它是幻相。我們每天晚上睡著了,躺在床上睡著了,不就像電視電源關掉一樣嗎?兩個眼睛閉住,這世界就沒有了;耳朵塞住,音聲沒有了。怎麼會存在?確確實實沒有了。
有人說,「你閉了你沒有,那別人有」,沒錯,那是他現的境界,我是我現的境界,我現的境界跟他的境界不一樣。雖然好象那個相完全是一樣,這是同分妄見,是一樣,同分妄見裡頭別業妄見不一樣。我們同樣看這個東西,我們的看法、想法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有人看到這個現象很歡喜,有人看到現象很悲哀,那叫別業,不是一樁事情。佛法裡面講法界,法界真的是無量無邊,現在科學裡面講空間維次,他也承認空間維次是無量無邊的,無數的。為什麼?我們每個念頭都不一樣,前念跟後念不相同,這個要懂。「蘊」是集聚的意思,這一句我們說得比較細一點。
下面就比較容易懂了。「界者,種族義,謂是愛著生死因相」。界是十八界,十八界是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六識,也是講這個六根,名詞相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根跟六塵合起來,這是十二處,加上六塵,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十八界。這是族義,族是族類,我們今天講,不同的族群。現在我們講多元文化,多半是講不同的族群,我常常舉比喻,在身上講,眼是個族群、耳是個族群、鼻是個族群。為什麼?從一身上來觀察,你容易覺悟。從外表看,眼、耳、鼻、舌、身,你在外面看。內裡面去看,五臟六腑,心、肝、脾、胃,一個器官就是一個族群、一個族類,你看這些族類自然和睦,自然互助合作,他不衝突!所以和平是自性裡面的性德,他本來就和,本來就平,平是平等,沒有哪個大哪個小。少哪個也不行,平等的,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
宇宙原本就是和諧的,原本就是融通的,原本就是包容的,原本就是合作的。我們今天如果與這個道相反了,原來本有的這叫道,與道相應這是德。本來是包容的,現在我們心量很小,不能包容對方,這是錯了,無德。對這個道,事實真相不明了,我們起心動念,想法、看法跟真相完全相違背。本來是互助合作的,現在我們不肯互助合作,本來是互相尊重的,我們互相不尊重,麻煩就來了。如果在一個人身上,我們所有器官,就是各個族類不合作了,六根、六塵、六識不和,這人就生病,嚴重的時候,死亡了。死亡怎麼樣?同歸於盡。今天地球上就產生這個毛病,與道(就是自然的法則)完全相違背。
我講的這個話,你要是再細細想想,你把它擴張,擴張到這個地球。人各個器官不合作,決定死亡,地球上居住的這些人,如果不能夠包容,不能夠互相尊重,不能夠和睦相處,不能夠相敬相愛,不能互助合作,災難來的時候同歸於盡。你問這災難怎麼來的?自作自受,你違背了自然的法則。地球原本是和睦的,你怎麼能違背?聖人教人,教什麼?就是把這些事實真相給你講清楚,給你說明白,然後勸導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生活行為,都要跟大自然的法則相應,決定不要違背,這就是德,道德。道要明,德要修,明道履德,履是行的意思,得要落實。宇宙和諧,我們一身和諧,我們這個地球和諧,大宇宙和諧,這真正幸福美滿。這是十八界的意思,界是個界限。
講處,處就是十二處;六根、六識,加上六塵就是十八界,這是把整個宇宙全都包括了。這個講得最詳細,六根裡面,眼、耳、鼻、舌、身,再加上意,意根。六識裡面,前面五識屬於心法,前面五根是屬於色法。所以十法界裡面,六塵加上五根,色法講十一個;你看看,五蘊裡面色法只講一個,十八界裡頭色法講十一個。心法講七個,六識是心,六根裡面的意根是心,是心法。所以心法講七個,色法講十一個,講得詳細。這個對於下根人講的,細說。
處是對中等人講的,十二處,六塵、六根。六塵跟六根,六根前面眼、耳、鼻、舌、身根都是屬於色法,所以色法講十一個,心法講一個。那我們就曉得,這種人的根性一定是對色迷得很重,對心迷得比較輕,所以佛對色法就細說,對心法就略說。這些講經說法的方法,這都屬於原則上的方法,我們要學。你遇到有人來向你請教,提出問題,你先觀察,他迷得深的地方要細講,迷得淺的地方略略帶過就行。法師講經,升座之後,先要觀看聽眾,這個老師都教過,觀機!觀察聽眾裡面的根性。從面孔能夠看出來,聰明的、愚痴的;從年齡,年齡大的、年輕的;還有從職業、教育程度。方方面面你都觀察到,然後你就曉得這個經怎麼講法,講是活的,不是死的。
我們看這段文,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處者,生門義,謂諸識內外緣相」。蘊、處、界,大同小異,這是它的異相,不相同的地方,我們都要懂得,聚義、種族義、生門義,生門是出入。外面六塵從六根進去,裡面的六識從六根出去的,所以有進出的意思,把它比喻個門,門戶。這個門是專門講的六根,根門!底下說,引用《俱舍論》上的話,「俱舍論雲,愚根樂三故,說蘊處界三」。愚就是眾生,六道眾生沒智慧,所以他喜歡這三種說法,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喜歡說什麼,佛就給你說什麼。佛說法決不是「我有東西要教給你」,那你完全就錯了,佛沒有,佛什麼都沒有。所說的全是你自己需要,你有感,佛就有應。這個境界一般人也聽不懂,所以佛在經典上用的比喻,用擊鼓、撞鐘,用這個來做比喻。
眾生提出問題來問,就像你擊鼓、撞鐘,你是有為的。而佛菩薩應是無為,所以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換句話說,凡夫提出問題是有心的,佛菩薩回應,答覆你,是無心的。因為無心,所以「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這很難懂。這叫什麼?不二法門。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住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他沒有對立,他說九法界眾生都是對立的。愈往上面去,這個對立就愈模糊,不是沒有,還有,也就是他很淡。愈往下面去愈嚴重,所以餓鬼的分別、執著比我們人還要嚴重。
這次廬江縣的城隍也來了,他告訴我們幾樁事情,合情合理。他說我們每天播放講經,供養這些鬼神,鬼神非常歡喜。他透個訊息給我,希望在播放講經的時候,最好我們人少在那個地方走動。為什麼?對他們干擾。這個我就想起來,我們中國諺語常講,「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所以我們播放影帶來供養他們,我們走動太多,他不安,這講的合情合理。所以我們就另外辟一個教室,裡面供一個總牌位,專門播放講經供養他們,這個他們歡喜。所以這個大的,像祖先紀念堂,是我們大眾在一起活動。專門供養這些祖先、鬼神,供養他們,念佛號供養他們,講經供養他們另外再一個教室。這個教室人不進去,進去只有燒香,燒香進去,再就是換錄相帶的時候進去,不是這個不進去。進去的人不要太多,不干擾他們,對他們的尊重,很有道理。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如果是同修們在家裡放的時候,你在睡覺之前就播放。播放的時候聲音調得最小,我們聽不見,他們聽得見。但是不能關起來,聲音關起來對他們是不恭敬,很小的聲音,不妨礙我們睡覺,這樣我們很安靜,他們也很安靜。不要怕,「我播放這個,鬼神都到我家裡來了」,那都是善神,會保佑你的家庭。有時候好象也出了異象,有人看到很多鬼神,叫你不安,你要反省。為什麼?一定這個時候你對他沒有禮貌,你對他不恭敬,他也顯示一點給你看,讓你有警覺心,絕對不會害你,你放心就是了,不會害你的。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四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千界,偈頌第四首看起:
【佛非世間蘊。界處生死法。數法不能成。故號人師子。】
前面我們講佛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的大意,給諸位介紹出來。偈頌裡面跟我們說的,這些都是生死法,就是五蘊、十八界、十二處都是屬於有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滅,生滅細相剎那不住,這是我們一般人沒有法子覺察到的。因為我們確確實實一般常講的粗心大意,跟華嚴境界一比,確實是心太粗,太大意了。就在眼前的,你就看不出來,所看的全把事實真相看錯了,扭曲了事實真相。我們看的是相續相,誤以為相續是真實,這個錯得太離譜了,所以才發生有蘊、有界、有處。這些東西統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實際理地,就是自性,真如自性裡面確確實實沒有這些東西。眼前這些現象、幻相?幻相,自性裡頭還是沒有,這個一定要知道。自性是清凈寂滅相,就是十法界諸相發揮,還是清凈寂滅相。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見到了,我們見到的是森羅萬象,變幻無窮,同樣在面前,人家見不二相,我們見到森羅萬象,這就是覺、迷現量境界不相同。所以這是有為法,生死法就是有為法。
第三句說『數法不能成』,這個「數」就是數量。在我們世間,數學是科學之母。學科學的,基礎都是數學,數學不好就不能學科學。許許多多的發明都是先在數學裡面推算到有這種可能,然後去找、去探索,果然就發現了。在太空物理上,行星,自古以來只知道是有五星,金、木、水、火、土,這是古人已經發現的。像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這都是最近發現的。怎麼發現的?是先從數學裡面推斷,感覺得星球運行的時候有了特殊狀況,這個狀況,可能這個地方有個行星,行星有引力。所以都是從數學上推算,然後去找,果然找到。還有行星裡面的衛星,許多行星、衛星也是先從數學上、理論上發現了,然後才知道。
古人對數學也非常重視,中國數學之母是《易經》。看相、算命、看風水,看你的家運,看國運,看整個世界,叫世運,能不能預知?能。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預言,根據什麼?幾乎完全根據數學,它落在數裡頭,數法。諸位讀《了凡四訓》,你看袁了凡的命被孔先生算得那麼準確,真正算出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每年收入多少,在那個時候是算稻米,算米,給你算多少石多少斗。了凡先生到了一年,仔細統計一下,一點都不錯。你這一年(他是個讀書人,讀書人是求功名)參加考試,你考到第幾名也一點都不錯,所以了凡先生才完全相信。相信之後怎麼樣?把分別、執著全放下了。為什麼?想也沒用處,決不是你自己打妄想,用什麼手段可以能夠爭取到的,沒有。
所以《了凡四訓》要大量提倡,為什麼?現在人多半是非分之想,造成社會的動亂。如果每個人都安分守己,都知道一生是命定的,你這一生,作官,你做到什麼等級,命里註定的,你還爭個什麼?你從事於工商業,賺錢,你每一年賺多少錢,也是命里註定的,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手段,你總不能超越你的命運。那個不善的手段,把你命中所有的折損了,佛法裡面講虧折了。你命裡頭有財富,今年一定能夠賺一億,你這麼大的福報!因為你用種種不正當的手段你去營利,所謂是損人利己,那好了,你今年一年所賺的可能只有一半,打了對摺。你要是說你也不做善事,也不做惡事,你的命運一定是準確的,也不會增長一點,也不會虧減一點,命中注定,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你這一生當中。連一生當中害個小病,都是命里註定的,什麼時候死也是命里註定。孔先生算了凡先生五十三歲,連他死的日期、時辰都告訴他,不可思議,這是什麼原因?數!
他遇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給他那一番的開示,那是大學問!把他這個結解開了。你是個凡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哪裡會沒有數?這段經文裡面講,你只要逃不過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你就落在數裡頭。數是什麼?有為法就有數。有數的時候遇到高明的人,他就能算得很準確,從個人的命運算到整個世界的世運。不但算到整個世界,他能夠推算到太陽系,能夠推算到銀河系。為什麼?這都是有為法,都逃不過「數」!在江湖裡面那些看相算命的,未必有這個學問,未必有這個能力,所以他說的未必可靠,我遇到很多。我懂得這個原理,這是要真正的學問。江湖這些術士,他的目的是靠這個生活,賺一點錢,並不是真正從事於這個學術的研究。像孔先生,他不是為賺錢的,這是一門學問,他在這上下功夫。他講到《皇極經世書》,《皇極》是講到世運,推算到世運,要講預言,這是中國最古老的預言。
雲谷禪師跟他這一解釋,我們就明白了,依照數理推算的,那是個常數。一般人的命運為什麼被人算得那麼准?算得那麼准,雲谷禪師笑,這是凡夫,你的命被人算那麼准。換句話說,你一生沒有什麼大善,也沒有什麼大惡。這個常數每天隨著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時時刻刻都有加減乘除;你做了善事,加一點,你做了不善事情,減一點,天天都有加減乘除;大善大惡就是乘除,小善小惡就是加減。你的加減乘除幅度都不大,都在你的標準線的上下不多,這個命運就算得很準確。如果大善大惡,就不準確了,大善是增加的太多,大惡是減的太多,就不準確了。命裡面算你的壽命是一百歲,你的壽命可能到六十、七十就沒有了,就死了。那是什麼?是大幅度的折壽,那就是造的大不善。如果你要是天天行善,行大善,了凡先生以後就是這樣的,他壽命五十三歲,你看看他活到七十四歲,壽命增加二十年。那個二十年不是他命裡頭常數,那是變數,他能多活二十年。五十三,七十四,多活了二十一年。
《了凡四訓》不能不讀!你看我這一生當中勸初學的同學,初學的同修常常問我:我初學佛法,應該從哪裡開始?我都是教人從《了凡四訓》開始。我自己接觸到佛法這些典籍,頭一本就是《了凡四訓》,給我影響很大。我讀了《了凡四訓》之後,那本書在以前是很薄的小本子,「台灣印經處」流通的。朱鏡宙老居士主持台灣印經處,台灣印經處實在講也沒地方,他老人家到處奔波,勸人捐一點錢。捐助了之後就印,一本、兩本就出來了,相當艱苦!我認識他的時候,大概他印了有幾十種,大概有三、四十種,他每一種都送一冊給我。頭一本送給我的就是《了凡四訓》,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一遍一遍的看,我記得我看了三十多遍。好象是在兩三個月當中,我把這本書看了三十遍,印象深刻,知道命可以改。我年輕的時候也很多人給我算命,命很不好,前世沒修福,這一生當中貧窮下賤,壽命又短,算我的壽命四十五歲。不止一個,許許多多人算,大致上講的都相同。我也沒有求長壽,知道自己壽命只有四十五歲,遇到佛法,就念佛求往生,希望四十五歲能夠往生。
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不但佛法有相當的造詣,儒、道他也通,他對於常常接近的學生都很清楚。他曾經告訴我,他說他看同學當中面相很薄的,沒有福報,短命的、沒有壽命,老師都勸這種人出來學講經,我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學講經是最有效的方法改變你的命運。你每天在這裡讀誦、研究、學習、為人演說,福慧天天增。心善、思想善、行為善,不作惡,所以你命中的數只有往上增,不會往下虧損。弘法利生是第一殊勝,第一有效。我們那些同學當中,一看面就很薄,就是沒有福報,就是個短命相,他老人家都把這些人叫來參加經學班。他老人家自己親自指導,逼著我們上台講經,我也是參加這個班裡面出來的。
這個班只辦了兩年,培養了二十多個學生,這二十多個學生都能夠上台,也都有上台講經的經驗。那個時候台中蓮社的佛法非常興旺,從南到北有二十七個布教所。李老師把它取個名字叫「布教所」,那是我們學生輪流去講經的地方。每個布教所我們去講經,聽眾少則二、三十個人,多有七、八十個人,不一定。北面到新竹,南面到鹿港,差不多是台灣地區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樣子,是台中蓮社活動的範圍。這是老師的慈悲,用這個方法來改造你的命運。沒福,教你修福,沒有壽命、短命,教你修長壽,就跟雲谷禪師給袁了凡的開示沒有兩樣。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數法」,你要曉得有常數、有變數。
我們常常講,這是古今中外好多預言都講,現在世界上有災難。我看西方的預言,最早講災難是在哪一年?一九九九年、兩千年。所以九九年、兩千年這個時代,全世界相信預言的人、相信宗教的人,那時候都虔誠祈禱。這兩年過來了,沒災難!於是許多人對於古老的預言不相信:這個東西不可靠。不是沒有災難,古老預言推算的是常數,因為全世界善心的人都在祈禱,就造成了變數。千萬不要說「祈禱是沒有用處的」,那你就錯了。你看看江本勝博士,他做水實驗的時候,他的報告裡頭他曾經做祈禱的實驗,這個報告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有科學根據。我讀了之後,我懂得,我覺得他做得太好了,給我們證實語言不是虛假的。
我們看他在日本琵琶湖,琵琶湖是很大的一個大湖,他在一個小的水灣,這個小灣湖水很骯臟、不幹凈,而且有波浪。他找了幾十個人,請了一個法師帶著大家一起在湖面前祈禱。祈禱,他也不是念什麼咒語,大家心想著湖,眼睛看著湖,在這裡祈求「湖水乾淨了、湖水乾淨了」。這一個意念、這一個言詞,「湖水乾淨了」,祈禱了三、四十分鐘。過了三天之後再去看,那個湖水果然乾淨了,波浪沒有了,水平如鏡,真有效果。他在祈禱之前照了照片,祈禱的時候也照了照片,祈禱之後三天又照了照片,湖水乾淨了,染污東西不見,水平了。這就是什麼?原來這一塊湖水不幹凈,常數;幾十個人集中心力去祈禱,是個變數。
另外他又做了個實驗,他在他自己辦公桌放了一瓶水,這個水是自來水裡接來的,放了一瓶水在他辦公桌上。他通知他的會員,他的會員散布在全日本各個地區,通知他們在同樣的時間,中午十二點,同樣的時間,每個人都對著(他住在東京)他住的這個地方,都對著這個方向,一心一意的來祈禱。對著這杯水,他不是念咒,說什麼?「你很乾凈,我很喜歡你」,就這麼簡簡單單的,這個意念、這個言語,祈禱的時間十分鐘。祈禱完了之後,他把這個水放在冰庫裡面讓它結成冰,在顯微鏡之下看的時候,結晶非常之美。他都做了實驗,在沒有祈禱之前,這個水給它冷凍結晶,看它的結晶;經過祈禱之後,那個結晶圖片很美很美,他出版的書上諸位都能看到。這就是說明一個常數、一個變數。
所以,千萬不要誤會:災難沒有了!你要曉得,這個世間人有許多善心人士天天在祈禱。我們學佛的人,多少同學、同修早晚課都迴向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希望災難能夠化解,能夠推遲。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天天在做,不但是佛教,其他宗教也在祈禱,這是個很大的變數!我們從江本勝博士的實驗肯定了,有常數、有變數。我們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自己應當覺悟,從今而後,我們要遵從佛陀教誨,「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那我們就大幅度的增長了。善業增長,我們縱然是不好的命運,會轉變成最好的命運,自己轉!決定有效。
這樁事情我自己給同學們現身說法,我沒有福報,真的是沒有福報。你們諸位看看我出家時候的照片,你就看到了。什麼時候轉過來?四十多歲。四十五歲那年害一場病,害了一個月,沒死。病好之後,福慧自己能夠覺察得到,年年增長。有一年我遇到甘珠活佛,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大我十幾歲。見到我的時候,特別老遠就招呼我:來!來!來!我們坐在一起。我就問他:佛爺,你叫我有什麼事情?他說:我跟你講,你這些年講經弘法功德很大,你的命運全轉過來了!我說:我的命運本來怎麼樣?他說:本來你一點福報都沒有,我們大家背後都議論你,在你面前不好意思講,你有一點聰明智慧,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些當面講可以,我很清楚,我知道自己。他說:以後你有很大的福報,你有很長的壽命。那時候跟我講,統統轉過來了。很可惜的是,到第二年他老人家就過世了,這是個密宗的大德,是個好人,傳授密宗的時候不欺騙人,規規矩矩,我認識他很多年。所以這是講到「數」。
數,是你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你的。從什麼地方造的?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我們一般講的引業、滿業,你這一世來受報,這叫宿命。佛家承認宿命,但是宿命是可以改變的,不是不能改變。像袁了凡先生那種態度,那就完全沒有變,十幾二十年,年年所遭遇的跟孔先生算的對照,完全相同。所以他就懷疑,一個人人生在世,命運都是註定的,所以他非常消極,每天也不看書,天天在靜坐,靜坐的時候什麼都不想。所以他跟雲谷禪師兩個人在禪堂裡面,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妄想。雲谷禪師感覺很驚訝,這是一般凡夫做不到的。就問他:你這三天三夜,我看你不起一個妄念,這什麼原因?你修的什麼法門?他講了個老實話,他說:我也沒有修什麼法門,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這二十多年來統統都準確,我就不想,想也沒用處。雲谷禪師聽了就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是凡夫。了凡先生向他請教,他就把他這個結解開了:你每天不思善、不思惡,永遠保持常數,真的靈得很、准得很。
所以,雲谷禪師教他斷惡修善,教他真正懺悔,想想一生有什麼習氣、有什麼毛病,痛改前非。雲谷禪師慈悲,給他一本「功過格」,叫他每天照功過格上改,天天反省,天天改過。他這一做,沒做多久,做了一年就有效果,參加考試的時候名次就提升了,原來名次是第三名,他考到第一名。這就是命中注定第三名是常數,提升到第一名是變數。所以他就相信了,不但自己斷惡修善,他的太太,他命里沒有兒子,以後有了個兒子。這一家人天天乾的工作,就是改過、修善,所以袁家後代的子孫到現在都很好。
最近還有一位老先生,八十多歲了,了凡先生的後代,還是住在老家。給我寫過一封信,希望我將來有機會的時候,能到他們家裡去看看,了凡先生的墳墓還在。我們現在做了兩套了凡先生的連續劇,北京做的是四片光碟,馬來西亞做的是兩片。我希望是到他那裡訪問的時候,把了凡先生的墳墓,他這些文物,我們照一照,都放在這個光碟的後面。告訴人家這不是寓言,確有其人,確有其事,他的後代都還在,而且現在他的墳墓都列入國家文物來保護。
佛、法身菩薩、權教菩薩,權教菩薩里有一部分,超越了「蘊、界、處」,我們講修行證果。阿羅漢超越六道了,超越六道,數法再也不能夠拘束他,你用數法拘束他就不靈了。你看看相、算命的有人說,給出家人看相有時候不靈。為什麼?他的加減乘除太大,就是變數太大。出家人真正修行、真正依教奉行的,變數大,不準!有一年,館長跟瑞三煤礦的李太太,遇到一個在台灣算命算得很好的,好象在關西,很有名,我沒有去見過。她們把我的生辰八字給那個人算,那個人算了之後就皺眉頭,就問館長、問李太太,他說:這個人還在嗎?照他的算,這個人不在了。好象那個時候我五十多歲。「四十五歲該死了,他怎麼還在?」「在!」很奇怪,然後算命的問她:他是幹什麼的?她說:他是出家人。那就不準,出家人不準,一般的時候,這個八字,都不在了。
出家人要不是真正修、真正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也不行。我一同出家的,三個老同參,三個人命運相同,同時受戒。四十五歲那一年二月,法融法師走了;五月,明演法師走了;七月我生病了,我就知道,那兩個都走了,該輪到我了。所以我生了一場病,沒有看醫生,也沒有吃藥。為什麼?我知道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你壽命到了!所以那一個月當中,我天天念佛求生凈土,那個時候台灣大學有四個學生來照顧我,輪流來照顧。一個多月的時候,病好了,每天只吃一點稀飯、鹹菜,油都不敢吃,喝水,念佛、拜佛,求往生。我們三個人命運相同,都出家了,那兩個過不去。
所以,圓初住菩薩「蘊、界、處」全部超越了,他們超越十法界,住在哪裡?住一真法界。真正入不二法門,契入華嚴境界,何況諸佛如來!所以法身大士「數法不能成」,這個世間的數法,有為法的數法,對他完全失效,再高深的數學到他那裡都沒用處,等於零。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的修行人,雖然沒有破無明,沒有證法身,但是他每天所乾的是斷惡修善,雖然還不能夠超越數法,那個數算不準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為什麼算不準?就是變數太大,你用這個數理,常數去算,算不出來,變數太大。這就是連我們人間,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六道裡面的凡夫,只要天天在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這就是我們每天生活當中最大的一樁大事!反省、改過、自新。自己不知道自己過失,看到別人過失,想想我有沒有?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直下承當」!不要以為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錯了!與我相干。看到別人好的地方,我要反省:這個好,我有沒有?我要沒有,我學。看到人家過失:這個過失我有,我要改;我要是沒有,我希望永遠不會犯這個過失。這就是夫子講的「三人行,必得吾師」,善財童子就是這樣學習的態度,一生圓滿成佛。
末後這一句,『故號人師子』。人中之獅子,獅子是獸中之王,佛是人中之王,法王,他不是人王,他是法王,於法自在。《疏》裡頭末後有一句,「如來妙色長安隱故」,《鈔》裡面小字末後引用一首偈,這是《涅盤經》里的一首偈,這首偈我在此地念一念,「妙色湛然常安隱,不為時節劫數遷,大聖曠劫行慈悲,獲得金剛不壞體」,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學。大聖就是佛,佛是生生世世累劫在修行。修什麼?諸位要記住,「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兩句話代表了整個的佛法。如果人家問你:佛法是什麼?「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諸佛修這個成佛的,菩薩修這個成菩薩的。由此可知,慈悲、方便是性德。沒有慈悲心,你修行永遠不能成就;不能給別人方便,你累劫修行也不會有進步。念佛,給諸位說,沒有慈悲、沒有方便不能往生。這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講的多,李老師不是講別人,台中蓮社的同學,念佛人!他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兩、三個,萬分之二、三,不成比例。什麼原因?沒有慈悲心,不懂得給人方便。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下面第五首偈:
【其性本空寂。內外俱解脫。離一切妄念。無等法如是。】
這首偈讚歎「佛超離根境德」,佛超離根境。接著我們看《疏》裡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的,「境智雙寂,契彼性空,根塵兩亡,內外解脫,亦常照內外,脫於無知,空尚不存,妄從何起」。疏文雖然不多,講得很清楚,我們不能不學,一定要認真努力來學習。
在前一首偈末後,我們看到有四句偈,這四句很好,希望我們都能把它記住。這四句偈是,「妙色湛然常安隱」,這讚歎佛的,你看大乘經上常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為時節劫數遷」,這一句是怎麼說?我們隨著年月日會老化,一年比一年老,佛菩薩跟時間脫離關係了,永遠不老,永遠沒有變化,這都是事實真相。他怎麼成就的?第三句說出他的業因,「曠劫行慈悲」。慈悲,諸位總要記住,我們平常講得很多,菩提心。有體、有用,菩提心的體是真誠;自受用是清凈、平等、正覺;他受用是慈悲。雖然講五個,每一條都具足其他四個,少一個都不叫慈悲心。所以慈悲裡面有真誠、有清凈、有平等、有正覺,真慈悲!菩提心的落實就是方便,所以處處要給人方便,可別找人麻煩,不要障礙別人。處處給人不方便,果報裡頭,你將來事事都有障礙。為什麼?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你辦事情的人,人家也給你不方便,你知道那是什麼?那是果報,自然的感應。我們希望一切人都能夠方便對我,我要以方便對一切人,學佛的人不能不懂這個道理。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都證得金剛不壞身,從哪裡修的?菩提心裡頭修的。
這首偈一開頭講到『其性』,「其性」就是真如本性,這是體,現在科學家講能量。能量是自然的,不是生滅法,也不是因緣生的,所有一切統統加不上,就像前面這首偈子所說的,「數法不能成」。為什麼?它沒有因,它也沒有果,沒有生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什麼都加不上,佛家講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它是空寂。清涼大師怕我們後學連他的《疏》都看不懂,所以他慈悲,再用《鈔》來解釋《疏》。《鈔》裡面就講得清楚,「佛超絕根境」,這是大德,超越根境。超越根境,《鈔》裡頭講,「即其性本空寂」,這句話,其性本空寂,根、塵都不能夠拘束他。《鈔》裡頭說,「偈初句,何法不寂,獨嘆如來,故疏答雲境智雙寂,契彼性空,故為佛德」。性空是道,道是自然而然的法則,佛法常講法爾如是,真正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與道就相應了,就是此地講的相契;你有思,你有議,我們平常講,你還起心,你還動念,與道就不相契。在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其性本空寂」時常在你眼前,從來沒有離開你過,這正是《鈔》裡頭所講的「何法不寂」,哪一法不寂?法法皆空寂。
「獨嘆如來」,如來跟一切諸法的寂滅相完全相應了,圓滿相應;法身菩薩雖相應不圓滿,凡夫是背道而馳。所以,註解裡面這兩句話就講得非常好,「境智雙寂,契彼性空」,這是我們在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看到的。他後頭結語就是「故為佛德」,佛的大德是什麼?大德就是這八個字。這個大德我們有沒有?有,道跟德我們都有,從來沒離開。凡是能夠離開的不是道,道怎麼能離開?我們用個比喻來說,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絕對比喻不到真實。我們用什麼東西來做比喻?我們用空間來做比喻。誰能夠離開虛空?沒有辦法,不能離開虛空,那虛空就是道,道是須臾、就是剎那你也沒辦法離開。這是什麼?這就是「其性本空寂」,我們就是一剎那,我們常講億萬分之一秒,你都不能離開。它是本體,它是能現,你沒法子離開它,道。我們今天變成什麼?我們把那個道忘掉了,完全不知道有道的存在,就是自性存在,不知道有自性存在,不知道自性是空寂。所以佛在經上常講,我們這些凡夫迷失了自性,這個話你要會聽,迷失,不是真的失了,迷失。
我們做學生的時代,正好中國對日本抗戰,八年抗戰,我們是流亡學生,過得很辛苦。學生都是遠離家庭,所以學校收容,學校是國家辦的,我們住在學校里,吃學校的,穿的衣服是學校發的,都是國家養我們。早晨起床,在那個時候的規矩,一定要升旗,參加升旗典禮。學校里穿的是制服,制服有戴帽子。起床號一吹,趕緊爬起來,洗個臉,跑步到操場參加升旗典禮。常常有這種事情發生,同學帽子、服裝都整齊了,到處找,急得不得了:你們有沒有看到我帽子?人家跟他說:你帽子不在頭上嗎?一摸,果然在。這叫什麼?迷失。用這個來做比喻,你能夠體會到。我們的自性空寂沒有丟掉,迷了,就好象學生早晨升旗典禮,戴了帽子到處找帽子。找不到,急得不得了,還到處去問人。人家說:你頭上戴的不就是的嗎?什麼時候戴在頭上的?忘掉了。佛在《楞嚴經》上講迷頭認影,跟這個例子非常相似。
所以講迷失,不是真的失掉。真如本性剎那不能離開的,億萬分之一秒你也沒有辦法離開它的,它怎麼會失掉?所以說迷失,雖然沒有失掉,但是你自己不知道,等於失掉。你看頭上戴上帽子,自己不知道頭上帽子,到處去找,找得滿身大汗,急得不得了,就是這個樣子,凡夫就是這樣的。這是說佛清清楚楚、明明了瞭,與空寂的自性完全相應,這就是大德。自性本空寂,這是大道、正道,與它相應(契就是相應)這是大德。從這個地方體會什麼叫道德,「道德」這兩個字的意思我們就清楚、就明了了。
下面說,「所以無心於物,境則未亡,攝境歸心,心又未寂」,這就是講我們修行過程。我們今天真能做到這個,這是相似位,很難得!聲聞、緣覺、權教菩薩,現在我們一般講四聖法界,這是四聖法界的境界,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無心於物」,這就是我們常講萬緣放下,不要把這些萬事萬物放在心上。為什麼不能放在心上?佛給我們說了,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切有為法」就是萬事萬物,「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要把它放在心上。為什麼?我們才跟法性相應。雖然不放在心上,外頭境界未亡,外面境界在,只是你對它很淡薄了。你是不是真的把它看空了?沒有,說實在話,淡薄了。
「攝境歸心」,這功夫又進一步了,確確實實這是接近於覺悟的境界,但是還沒有悟,在開悟的邊緣上。為什麼不開悟?「心又未寂」。怎麼叫攝境歸心?我們講很粗顯的話,境是物質,心是能量,心是能現,物質境界是所現,能現是真的,所現是假的。科學家今天發現的說這個話好,「無中生有」,「無」就是此地講空寂,空寂就是自性,空寂裡面現相,這不是講唯心所現嗎!雖現相,這個相立刻又回歸到空寂,就是說相就沒有了,回歸到空寂,就是這個物體又回歸成能量,這就是攝境歸心。
可是你心沒有寂,沒有寂是什麼?它繼續不斷的還現相,也就是前面念頭滅,後面念頭就生了,前面的相滅了,後面的相又生了,這是我們講相續相,相續不斷!要記住是相續不斷,不是那個相不滅,相真是剎那生滅,永遠是剎那生滅,它是相續不斷。就如同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腦的螢光幕,這裡面的音聲、畫面,音聲畫面是以極快速的速度,由點組成線,由線組成面,我們看到的是相續相。其實每一個點,不要說面,不要說線,每一個點剎那生滅。這個生滅,我在前面跟諸位舉了個例子,那個時間之快,是億萬分之一秒,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不能覺察。我們從螢光幕上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然後你回過頭來看,我們現實的這個境界跟螢光幕上一模一樣。你從這裡覺悟到,我們眼前這個現實世界,螢光幕是平面的,我們現在是個立體的,除了平面跟立體,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所以佛講,這個現相是夢幻泡影,決定不是真實的。不是真實的,你把它當作真實,錯了。你還在這裡面起妄想、分別、執著,你不叫迷惑顛倒嗎!
佛法教人不是教別的,明了事實真相而已。真相大白之後,你的心定了,再不攀緣了,你的心跟自性相應,這個境界就是佛家講的,你成佛了。成佛就是你成就了真實的功德,真實的功德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此地講的你相應了,「契彼性空」。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有兩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契彼性空。他說了兩句,這個地方四個字,他能說得出這兩句,我們就肯定他明心見性了,他要不明心見性,這兩句話說不出來。
所以是「攝境歸心,心又未寂」,心未寂是什麼?就是心裡有念頭,就是我們講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波動,這個波動是極其微細的波動,凡夫不能覺察。不但凡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在大經上講,三賢位的菩薩都不能覺察,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六地,也不能覺察,到七地菩薩覺察到一點,八地菩薩才真正覺察到。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講心也空寂,你就曉得,心空寂與法性不能說圓滿相應,可以說大致上圓滿相應;就是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可以說得上相應。究竟圓滿相應是如來果位,佛的果位。
所以有修行,古大德常常講,修什麼?清凈心!尤其是念佛人,你憑什麼往生?心凈則佛土凈。所以念佛,不是佛號念得多。什麼叫功夫得力?念到心清凈叫得力。但是你要知道,清凈心就是真誠心,清凈心就是平等心,清凈心就是正覺心,清凈心就是慈悲心。我說了這五句,五句是一個心,一個得到,其他的四個圓滿具足。你說我心真誠了,真誠一定慈悲,真誠一定覺悟,真誠一定清凈、平等。你說我心真誠,慈悲心還沒有發出來,你的心是妄心,決不是真誠。為什麼?真誠是性德,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都是性德。
而真誠就是空寂,這個你要懂得。你看曾國藩先生讀書筆記,他對於真誠的解釋。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一念不生是空寂,也就是說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是誠,這是真誠,起心動念,誠就沒有了,這是菩提心之體,有體才有用。用裡頭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有自受用當然有他受用,有他受用當然有自受用,但是用不離體,沒有體哪來的用!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就會修了,我們一般講,你會用功了。功在哪裡用?功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你工作裡面去用,在你待人接物裡面去用;生活、工作偏重在清凈、平等、覺,處事待人接物偏重在大慈大悲。自受用、他受用都落實在方便,所以說「方便為門」。方是方法,便是便宜,這兩個字用現在話來解釋,就是最合適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什麼情況之下用什麼方法最合適,這叫方便。大開方便之門,就是對一切法你所處置的,處置得最善、最好,沒有絲毫欠缺,叫方便,方便是真實智慧的落實。
說來說去,歸根究柢,還是個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從哪裡修?實在講,真實智慧是修不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般若智慧。從什麼地方可以能夠再恢復?現在我們迷失了,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持戒、修定、開慧,你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了。它現在有障礙,用什麼東西把這個障礙去掉?用戒、用定,這才曉得戒律重要!你要不認真持戒,你不會得定;你不能得定,你不會開智慧。智慧絕對不是說你讀經讀得多,聽經聽得多。讀經多、聽經多也有用處,這是從前李老師教我的。因為我在沒有親近他老人家之前,曾經跟懺雲法師住過五個月的茅蓬,多少受點影響。懺雲法師持戒很嚴、很清凈,所以我對於戒律重視,人就變得很拘謹。老師就跟我說,「你這種修行的方法,自修可以,當自了漢行,你不能度化眾生」。
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說「戒定固然重要,聽經聞法、為人演說可以幫助你定慧」。他舉了個例子,「你按戒定去修行,持戒修定,如果說你十年能開智慧,現在加一點經教在裡面,可能五年你智慧就開了,幫著你提前」,我明白這個道理了。一般人修持是很重要,讀經聞法也重要。以後我們讀《金剛經》,《金剛經》上大家常常念得很熟悉的,佛在這個經,這個經不長,只有五千多字,佛說了十幾遍,「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就是戒定,「持」是保持,你有恆心、有毅力,你不能中斷。後頭有個「讀誦」,後面又有「為人演說」,特別是最後一個「說」。說是什麼?說就是講經說法。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自己早一天悟入,教下講大開圓解,宗門講大徹大悟;你要想早一天大開圓解、大徹大悟,這八個字就是秘訣。戒定慧三學你要接受,你要保持,你要依教奉行,然後再就是加強,讀誦是加強。表演是什麼?你要把你所修的、所學的都落實到生活當中,落實到工作,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你做出來給別人看,這叫演。演還不算,還要為人講解,這樣子你的戒定慧三學與時俱增,你就是年年增長;三學增上,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求的。三學怎樣能不斷往上提升?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可是我們在這個經文裡面你要注意,如果你境沒有亡,心未寂,你在六道,你很難超越六道。如果這個心放下了,境也亡掉了,那恭喜你,你在教下必定大開圓解,你在宗門決定大徹大悟。這是什麼?這就是屬於放下,真正能看破,真正能放下。所以他後面說,「今佛雙亡寂照」,特地用佛來做例子,今佛雙亡寂照。「雙亡寂照」是《疏鈔》里有,《疏鈔》這裡有個小注,「雙亡,南續金無」,就是《南藏》、《續藏》這些藏經裡頭沒有這兩個字。李長者的《合論》,道霈法師,這個地方道霈法師是讀過《疏鈔》的,他這兩個字也透露,應當要有,佛雙亡寂照,寂照兩邊都離開,「方契性空」。
如果你還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跟照還有,還沒有把它離開,沒有放下,你是權教菩薩;也就是說,你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照我們果位上來講,你是十信位的菩薩,這個大家就好懂了。從初信到十信寂照未亡,寂照雙亡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就是圓教初住,超越十法界,你就升到一真法界,那個完全不一樣了,你是分證位的佛。這個地方是講究竟圓滿位佛,所以說的很高。我們要向佛學習,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修什麼最重要?修清凈心最重要。清凈心就是不染污,我們心裡頭有我、有我所,就不清凈。為什麼?自性清凈心裡沒有我,也沒有我所。還有自私自利,不清凈;還有是非人我,不清凈;名聞利養沒有放下,不清凈;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沒有放下,不清凈;還有貪瞋痴慢,還有嫉妒障礙,不清凈,清凈心沒有了。清凈心沒有,佛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為什麼?西方世界是凈土,與凈土相應的是清凈心。
為什麼諸佛如來、祖師大德都教我們念佛?念佛是個方法,目的是把清凈心念出來,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譬如說,我見到一切人事物,生起貪愛的心,「南無阿彌陀佛」,把那個貪愛的心念掉。我見到冤家對頭,我起瞋恨心了,「南無阿彌陀佛」,把那個瞋恚的心念掉,這叫念佛。念佛就是把清凈心念出來,把不清凈的東西統統打掉,這叫會念。不是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生貪瞋痴慢,那就錯了。那就叫什麼?夾雜!覺明妙行菩薩教我們念佛的三要訣,第一是「不懷疑」,第二是「不夾雜」,第三是「不間斷」,他說九個字: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九個字,實在講就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念佛方法的四個字的註解。大勢至菩薩教我們「凈念相繼」,講四個字;他講九個字,講清楚了。什麼叫凈念?不懷疑、不夾雜,那個念才叫凈念。相繼就是不間斷。我們今天念佛,與這個相應不相應?如果與這個不相應,你的功夫怎麼會得力?你念了這麼多年的佛,連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心裏面還是是非人我,還是有貪瞋痴慢,這怎麼行?
有人是真想修,我遇到太多了。早年在台灣、在美國,都遇到有真正想修行的人,問我:法師,修行從哪裡修起?你要修清凈心,修凈念。我教他一個方法,從哪裡下手?怨親平等。修清凈心的方法很多,這也是個方法。他說,怎麼修法?我說,你常常想想,你這一生當中,對哪個人最不滿意,你最討厭他、最恨他。你在你佛堂的佛像旁邊給他供個長生牌位,你拜佛也拜他,希望說把這個冤家變成親家。我恨他、討厭他,慢慢變成我不討厭、不恨他,我還很尊敬他。從這個方法修。他真干,過了兩、三年碰到我的時候,說:法師,我已經照你方法去做了,可是現在我看到他,還是有一點恨他的意思,這怎麼辦?我就說,行,你的功夫已經慢慢得力了,還不到家,你才幹了三年,再干三年。一定要達到我看到他,聽人家說到他,一點怨恨心都沒有了;不但沒有怨恨心,對他自自然然生起恭敬心。
這是無量法門裡頭的一個法門,怨親平等。從這個地方修清凈心,心凈則佛土凈。你對你的冤家對頭都沒有怨恨,你裡面的余怨化解了,往後生生世世就不會冤冤相報,就斷掉了。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冤親債主不會來障礙,不會來找麻煩。你自己有能力把它化解,最高明的方法。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樣樣平等,飲食起居裡頭不再挑剔,什麼都好,什麼樣的菜飯都好,能把所有一切的味轉變成一味。境隨心轉,你用你修行的功夫去轉境界,什麼樣的菜飯都好吃,都吃得很開心;什麼樣的衣服都好穿,都穿得很舒服,一絲毫挑剔沒有,就是說分別、執著沒有了。有分別、執著,不行,他還是要挑剔;離一切分別、執著,挑剔沒有了。
我們在弘一大師身上看到了。弘一大師年輕的時候樣樣考究,那個分別、執著是一般人的多少倍,他到最後能夠統統放下,非常不容易!我聽說他在日本讀書的時候,他跟朋友約定,這個朋友到他這兒來看他,約定八點鐘,准八點。這個朋友遲到了兩三分鐘,他不開門,把他臭罵一頓,你不守時間。你說這麼執著!他到晚年學佛的時候那麼樣隨和,完全變成兩個人,這值得我們尊敬。他覺悟得快,他改得快,改得很徹底。現在時間到了,註解裡面我們講到「境智雙寂,契彼性空」,「根塵兩亡,內外解脫」,這句句都重要,句句都是我們應當要認真學習的。現在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四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千界,偈頌第五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其性本空寂。內外俱解脫。離一切妄念。無等法如是。】
這首偈前面兩句,上一次講過,因為時間到了,只講到自性本空,就是自性空寂。『內外俱解脫』,我們今天來談談這一句。「內」是根,「外」是塵,內六根,外六塵,六根、六塵在空寂自性裡面本來沒有。現在有沒有?還是沒有,永遠都不會有。所以前面一首偈講得好,蘊、界、處都是生死法,都是有為法;自性空寂是無為法,無為法是真的,永恆不變。佛法講真妄,它的定義,凡是會變,就是有生有滅,有來有去,這是有為法,這是妄,不是真的。永恆不變,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所以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才叫是真的。哪一個法具備這些條件?自性具備,所以自性是真的,自性是空、是寂。所有一切相對的,我們講對立的,都不存在,這就是說明法界是和睦的。
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和是大德,是宇宙之間的大德,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永恆不變,和!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的聖人也知道,孔子讚歎《易經》。《易經》裡面講的太和,太和就是此地所講的『性本空寂』。「空寂」才真正和,為什麼?它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整個宇宙是一體,這才叫太和。人迷失了自性,就是迷失了太和,所以起心動念,人與人、人與事、人與天地萬物,真的叫無緣無故生起矛盾,無緣無故起了對立。這是什麼原因?佛法講的好,叫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就又生六粗。聖賢人明白,能夠隨順太和。太和是道,在中國儒、釋、道,道家裡面講的道;太和是道,我們佛法講自性,自性就是道。隨順,隨順就是德,所以隨順是中和。
你看看中,中是什麼意思?不偏、不邪,就叫中,稍稍有一點偏差,就不和。永遠保持一個中,佛法裡面講中道,儒家講中庸,庸就是很平常,很平常它跟道相應。太和是理,永恆不變的真理,它是和睦。我們能夠用中,在佛法講用中道,不偏不邪,與太和相應,這是德;無量無邊的德行,這個中是根。最後聖賢人教給我們,你要能夠永遠保持,你就能夠契入太和,契入太和就成佛了。我們大乘佛法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就是你契入太和了,你的心、你的行,跟太和融成一體。中峰禪師講(這是你們很熟很熟,你們常常做三時繫念),「我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心」,「此土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此土」,這個話是契入太和;如果不能契入太和,這個話說不出來。所以,能說得出這個話,我們就知道中峰禪師明心見性了,中峰禪師是法身菩薩。
那四十一位菩薩,他到底是哪個地位,這不是我們凡夫能知道的。但是我們聽他這個說法,肯定他是法身菩薩,他是明心見性,他已經契入。我們要想契入,你就一定要懂得中道。那我再問你,何謂中道?這我們平常常常勸勉同學,於一切人事物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中。為什麼?分別就偏了,執著就邪了,不是中,有分別、執著就不中。離分別、執著是中道,中道一定是與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相應。所以行中道,決定是菩提心。諸位你把這些東西統統都連起來,連儒、釋、道,把全世界其他宗教典籍也連起來,真的是一不是二。
所以我說,我參加世界上和平運動,我常常在講,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都是一家人。宗教裡面講創造宇宙唯一的真神,真神就是太和,真神就是本性,性本善,性本凈,性本空,性本寂,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一定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造作都要與它相應,這個人叫行道;行道,這就是德。道、德落實了,落實在我心裡,落實在我身體,落實在我生活,落實在我行為,落實在我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修!所以,六根、六塵、六識都不是真的,這都是有為法。我們修學大乘,尤其是修凈土,對於經教多半都不會深入去研究,知道個大概就行,抓到這個總綱領就成功了。這些微細的部分,到極樂世界再學,現在不找自己麻煩。但是這個綱領、意趣一定要很清楚、很明了,要真干!
這樣念佛就相應,古德常說,「一念相應念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說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般人念佛不能成就,他不相應,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他不知道這些原理、原則。雖然念阿彌陀佛念的很勤快,好象是很虔誠,心裏面妄想、雜念、煩惱太多,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煩惱作主。怎麼呢?在一切人事物當中,這個我喜歡,那些我討厭,這就煩惱作主,中道沒有了。儒家講的中庸沒有了,佛法講中道沒有了,這怎麼行?具體講,講用中,我們講得具體一點,用中就是用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都是中道,是中道的面面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華嚴經》裡面常講的,一處相應,處處相應。
所以根塵是可以放下的,這個放下,不是說我這六根不要了,六根不要,人不就死了!死了並沒有放下,外國人講你還有個靈性,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他還執著!把身體燒成灰了,你那個靈魂還執著,沒有放下,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因此,放下是心理上不再執著、不再分別,這個色身,色身沒有關係,不礙!《華嚴》到最後給你講的,理無礙,事無礙(事就是事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東西不是真正障礙,真正障礙是迷,是你不知道事實真相,那是一切障礙的根源,迷!我們求學,我們學道,目的何在?目的在破迷開悟。果然迷關破了,大徹大悟,然後你才曉得,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沒有衝突,沒有障礙。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整個宇宙和諧,然後你才曉得我們整個身體和諧。身體裡面,眼、耳、鼻、舌、五臟六腑和諧的,你身體健康,健康長壽。整個地球和諧的,整個宇宙是和諧的,地球的和諧是極樂世界,我們居住在極樂世界,宇宙和諧是華藏世界。
所以,這「根塵兩亡」這句話要善於體會,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不是根塵都不要,諸佛菩薩給我們說法的時候,他根塵在,他不是不要。他要沒有這個東西,他就不能度眾生,他就不能演說,演跟說都要根塵。由此可知,怎麼叫兩亡?不著根塵,不離根塵,不即不離。我們要把這個本事學會,這個人生得大自在,真快樂!於一切法不即不離,這就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所以什麼樣的過失都沒有,他空有兩邊不住。
他與自性空寂完全相應,這個境界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上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你想想看,根是一物,塵是一物,本來無一物。六祖說這個話的時候,他跟我們一樣,他有人身,人身確實具足了六根,外面環境確實具足六塵,可見得「本來無一物」是從性分上說的。但是你要曉得,性相是一不是二,這當下是什麼境界?當下是事事無礙的境界,他證得了。他跟我們在一起,我們手牽著手,他住事事無礙的境界;我們是凡夫,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沒有離開,我們住的是處處成障的世界,就是無論幹什麼都是障礙,迷;他覺,我迷。你看,覺不礙迷,迷也不礙覺,他覺,他沒有妨礙我迷;我迷,我也沒有妨礙他覺,覺者自覺,迷者自迷。明眼人看,迷悟不二,佛在旁邊看到你們兩個人,迷悟不二。
所以世出世間第一大樂、第一幸福是什麼?學佛!我永遠感謝我的老師,他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今年學佛五十三年,這個最高享受的境界沒有止境,我這個享受是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我永遠感謝老師,要不是他給我指點,我這一生絕對不會接觸佛教。因為年輕時對它有成見,聽一般人講這是迷信,我也認為它是迷信,所以沒有這個意願去接觸它。一般人要給我來講佛教,我還有一套歪理去跟他辯駁,我有辯才,他辯不過我,我這個人很難度。做學生的時代,我常常上基督教的教堂,我有幾個朋友,是同學,是很虔誠的基督教徒,人非常好。他們都關照我,待我都非常好,所以禮拜天我跟他們一起去上教堂,回來我也讀《聖經》。幾個月之後,他們要我去受洗,我提出,就是我看《聖經》,提出好象是有七十多個問題。我有疑問,我說如果牧師統統能給我解答,解答得我很滿意,我就受洗;他不能解答,暫時我不受洗。他們看到我這些問題,說我是魔鬼,沒法子度。成見很深,非常固執。
以後到台灣,我在工作單位上的長官、同事都知道,都知道我很頑固,自己成見很深。所以以後我學了佛,出了家,大家都非常驚訝。佛教裡頭一定有好東西,否則的話,他怎麼會相信?所以,我這一剃頭,一出家,我那個機關裡頭上上下下三百多人,對佛教就有很好的印象。我一句話不要說,自然就有很好的印象。我是很頑固的人,很不容易接受別人意見的人,居然接受佛教,還真的把頭剃了,出了家。我完全沒有忌諱,出家之後,我還回到我的老單位常常去玩玩,去看看他們。
所以實實在在講,境界不一樣,能夠和睦相處在一處,境界各個不相同,各個不相礙。和平哪有不能落實的道理!和平要如何能落實?除了教育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而且這個教育,不是少數人的教育。在古時候的社會,帝王專治的時代,只要少數統治人明了、覺悟就行了,整個世間人都得福。現在是民主自由開放,少數統治者明了沒用處。所以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教化眾生的對象是全民教育。好在現在全民教育不難,用網際網路、用衛星電視就能做到。
可是世界上人口將近七十億,我們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今天的教學要多元化,要用多種的語言,要用多種的教材。不管教材有多少、語言有多少,但是方向、目標決定是相同,那就是「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們說這八個字,諸位就曉得,這八個字是與自性空寂、與大道、與神聖是完全相應的。人能行道,走到哪個地方都走得通。儘管文化不相同,宗教信仰不一樣,他都歡迎你,都不把你當外人,你履行在道德上,這通,暢通無阻。不但你在人間、在這個地球上暢通無阻,你在九法界裡頭也暢通無阻。現在科學家講,在不同維次空間也暢通無阻,這才真正顯示出道學之尊貴,怎麼能不學!
所以我們對六根不再執著、不再分別,內解脫了。外面的六塵也不再分別,也不再執著,離分別、執著,真的離了,放下了。但是跟一般人往來,往來還一樣,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你要不隨順,你就跟這些眾生格格不入,就產生障礙,所以隨緣,隨緣就沒有障礙。你說這是一枝筆,我隨順你,我也說這是一枝筆,衝突就沒有。你執著這是一枝筆,我一定說這不是的,這不是筆,我們兩個不就要打架,衝突就發生了;隨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真正放下的人他懂得什麼?不但筆這個名不可得,相也不可得。《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真的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凡夫怎麼會知道?我們現在大乘經讀多了,雖然沒有悟入,接近了,相似了,我們明白這個理。對事的看法慢慢在轉變,知道所有一切現象「夢幻泡影」,事相有,體性無,體性是空寂的。性空,相有;理空,事有。但是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它沒有妨礙,理事無礙,性相無礙。這愈講愈深,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用,用中。中有沒有?中也沒有,你可不能分別有個中,執著有個中,那你就錯了。所以在大乘法里常講,「兩邊不著,中道不存」,兩邊離開了,你還執著個中道,你又有個執著,總是不能完全放下。所以清涼在此地跟我們講,「根塵兩亡,內外解脫」。內不再分別、執著根,內解脫;外不再執著六塵,外解脫了。內外都解脫,這是什麼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但是這個地方經文不是講法身菩薩,是講諸佛如來,是講的佛,最高的果位。
這八個字「即上句釋下句」,上句是「根塵兩亡」,下面是「內外解脫」,根塵兩亡,內外才解脫,根跟塵沒有完全放下,你內外都有煩惱纏縛。你看看我們現在,內受六根,眼耳鼻舌身這六根,裡面還有五臟六腑,我們受他的拘束,不自在。飲食起居稍微不小心,哪個地方就出毛病,我們就要受痛苦了,這是你內沒有解脫。外面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看到之後生煩惱,你外沒有解脫。外面的情形複雜,裡面情形是也不簡單!
要怎樣才能解脫?清涼在此地跟我們說的好,「由契性空,故亡根塵」,這就是教給我們方法。所以你一定要知道真性,知道你的自性,自性空寂,「清凈心中,一法不立」,這就相應。可是下面還有一句話,「清凈心中,一法不舍」,「舍」、「立」統統離開,清凈心才真正現前。在哪裡?就在現前,就是整個的宇宙人生。千經萬論,無量無邊無數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就說這個,沒有別的;千言萬語,千經萬論都是說這麼一樁事情。你要是明了了,豁然大悟,一通一切通達,什麼障礙都沒有;一迷一切迷。這個事情不但做難,理解都難,都不容易,這是真的。
你聽了這句話,你真的明白了嗎?恐怕是愈聽愈迷惑,愈聽愈不懂,愈聽疑問愈多。不聽好象沒事,愈聽愈麻煩,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自古以來,諸佛菩薩講經說法,這一類的聽眾佔大多數!所以,世尊教學就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世尊這一生的教學,首先示現成道,成道之後,你看二七日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這部經講的是什麼?如來自己親證的境界。和盤托出,一絲毫隱藏都沒有,全部都展現在你前面。除了法身菩薩之外,十法界的人都不懂,何況六道裡頭的人道!這再從菩提樹下出定,起定,到鹿野苑給五比丘說法,說小法、說四諦法;也就是說,我要幫助這些眾生真正覺悟,他迷得太深了,迷得太久了。我們現在要辦學來教他,從哪裡辦起?從幼稚園辦起。慢慢教,有耐心的教。
「阿含」十二年,這個十二年就是佛法的小學,幼稚園、小學。等到這個基礎奠定了,可以再提升一點,「方等」。「方等」八年,好象辦中學。方等跟前面阿含二十年,這二十年是奠基礎,有二十年的基礎才開始學大乘,般若、智慧,才給你講這個課程,「般若」講二十二年。諸位想想,前面二十年的基礎,現在正規修學又二十二年,總共就四十二年,最後「法華涅盤」八年。所以佛講經說法,我們一般講四十九年,中國人連頭帶尾是五十年,三十歲開始說法,八十歲圓寂。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外國人算十足年齡,釋迦牟尼佛七十九歲圓寂的。
這就是慢慢來,漸漸給你提升,五十年的教學,學生也不錯,學生居然也就聽了五十年的課。所以現在一切經一開端都把這些學生列在前面,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眾,給我們做示範的。老師肯教,學生肯學,一生的時間就在干這一樁事情。學生學到一個階段,他的德行、他的學問能夠教別人,佛也常常派他們到各個地方去講經說法,去教學,教學相長。佛很開明,佛不現神通,佛確實有能力分身,他不現。他讓這些學生出去,四面八方,哪個地方有請,他就派,自己不能去,派學生去。但是派出去的學生,在各個地區講經說法,每年一定有三個月回到釋迦牟尼佛的身邊聽佛講經,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謂是進修教育。
你看看,這些人在外面也是老師,教學生,學生有放假的時候,老師不放假,老師放假的時候他就進修。這個時間就是「夏安居」,印度是熱帶,夏天熱,而且是雨季,出門不方便。所以這三個月,雨季這三個月統統都回到釋迦牟尼佛身邊,再教育。今天有很多提倡進修教育,進修教育,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提倡,都是做在現代人的前面。特別是科學技術,從事於科學技術工作的這些人員,我們在美國看到,大公司工程師、經理他們常常短期受訓,再教育。因為科學技術真正是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三個月你不再去進修的話,你就趕不上,你就被淘汰掉。所以每兩、三個月都要去學習,參加短期班,最短的一個星期,長的兩、三個星期,這是進修教育!我們佛門最先提倡。
所以,夏安居就是做老師的人統統回來,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他們在九個月當中教學,所遇到的一些問題,遇到一些困難,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釋迦牟尼佛一一為他們解答,這都在經典上記錄的。我們要懂,我們要學!我們要把世尊當年那些教學的方法、理念,要活活潑潑的展示給現代人看。那是佛教!佛教決不是天天念經、拜佛、搞超度這些事,不是這些。至於超度這種事情,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完全沒有,佛法傳到中國早期也沒有,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以前道安老法師在世的時候,這個問題我請教過他,我對這個也茫然無知。老和尚對我很好,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怎麼發生的?他告訴我,他說這個事情發生大概是在唐朝。
唐朝,我們一般人都曉得有個唐明皇,就是他那個時代。他因為寵愛楊貴妃,最後出了事情。楊貴妃勾結了安祿山,所以安史之亂,幾乎唐朝被人家滅亡。得力於郭子儀,郭子儀是大將,把這個亂平定了,楊貴妃也自殺。所以在許許多多主要的戰場,死亡的人很多,明皇就想到,用什麼方法來超度、安慰這些。所以國家做了就像追悼會一樣,每個大戰場建一個寺廟,這個寺廟叫「開元寺」。你們到中國大陸,很多地方你看到開元寺,開元寺就是為追悼安史之亂這些死亡的軍民,讓這些法師每天在那裡修持,給他們修福,給他們迴向。國家這麼一提倡,好了,人民總是追隨著皇帝,皇帝提倡。於是家裡的老人過世,也請法師來做追悼的儀式,大概是這樣演變出來的。道安法師跟我講的,這也有道理。
在這個之前,沒有,我們佛教史裡頭沒有記載。演變到近代,最近這一百五十年、兩百五十年當中,這變成佛門裡主要的,喧賓奪主,本來佛教寺院都是教學。我們應該怎樣把釋迦牟尼佛的道風恢復,這是我們四眾弟子的責任、使命。對於今天我們講化解衝突,講促進安定和平,我相信有一定的效果。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看,「根塵兩亡,內外解脫」。清涼大師在《鈔》裡面,這個文我們念一遍,他文並不長,寫得非常好,確實我們學佛的人要常常記在心上,時常提起觀照功夫,這就是真修行。「由契性空,故亡根塵」,所以與自性空寂一定要相應,這是《金剛經》上常常講的。中國從前學佛,不論在家出家,對《金剛經》非常重視,是很有道理的。《金剛經》上最重要的開示,也並不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前面經文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句句都是真實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只要抓住這幾句話,盡形壽依教奉行,利益無邊。
我們怎樣能夠把根塵斷掉?這一句話叫「由契性空」。你不能契入,由契性空就是明心見性。我們雖然沒有辦法做到,但是要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去精進,那就對了。下手的方法,經論上講得很多。我們凈宗成立之後,在真正修行的綱領上,我們舉了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跟性德都相應,「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五科,我們也講過幾次,也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要緊的是怎樣去落實,你不去做,沒有用處。
下面,大師跟我們說明所以然的道理。為什麼一定要契入自性?你根塵才真正脫掉,擺脫掉。他說,「心所知法,一切皆空,故亡塵也」,佛家常講萬法皆空,這就變成老生常談了。《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是真正參透,真正明白了,你對於這一切境界裡頭,一切人、事、物,你的心就平了。為什麼?不再計較,不再執著;不計較、不執著,才叫做隨緣。你還要計較,還要執著,你不隨緣!你不自在!這個塵能脫掉。
下面說,「能知之心,亦不可得」,能知的心是妄心。就是能夠分別,能分別、能執著的,怎麼知道亦不可得?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去找心,心在哪裡?阿難很不錯,比我們高明多了。我們說老實話,我們找不到七處,他還能說出七處,都被釋迦牟尼佛否定。阿難慌了,這樣一來我不是沒有心了!心到底在哪裡?你看世尊叫他去找心,心在哪裡?世尊沒有說真心、妄心,不管是真心也好,妄心也好,在哪裡?告訴你,真心、妄心都了不可得。現在科學家講,真心、妄心都是能量,不是物質,是能量。能量遍虛空法界,所以你不能說它在哪個地方,你要說它在哪個地方,你錯誤。你說在身體裡面,那身體外面?你說我在身體外面,那身體裡面?你不能執著一處。
心在哪裡?心在一切處。遍法界、虛空界,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就對了。它是能現能變,真心能現,妄心能變,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沒有迷的時候叫真心,迷的時候叫妄心,所以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心沒有迷悟,這要知道。心要有迷悟的話,這個心就不能叫真心,就不能叫本性,它沒有迷悟。迷悟在人,迷悟不是心。你迷了,佛法裡頭講,「一念妄動,而有無明」,就是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的時候,你一念妄動。一念妄動是什麼?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這是迷妄的根源。你怎麼迷的?就這麼迷的。迷有沒有因?沒有因。什麼原因迷的?幾時迷的?迷沒有時間,就在當下。一覺悟,也在當下,與時間、空間不相干。你還常常問,什麼原因迷的?有原因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迷是迷妄,不是真的。真的,真的是永恆不變,換句話說,你就永遠不能覺悟。
十法界依正莊嚴有沒有?有。怎麼來的?迷變現出來。永嘉大師講得真好,「夢裡明明有六趣」,你迷了,你在作夢。醒過來,覺了,覺了就沒有了;所以一覺之後,十法界依正莊嚴沒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覺悟就是一真法界。迷了,把一真法界就變成夢中境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我們現在為了要解釋「地獄變相圖」,我們也成立一個「地獄調查小組」,這幾天已經正式開始工作,大概需要兩個星期的時間。我們在哪裡調查?《大藏經》。現在發現世尊在《大藏經》裡面講地獄講得很多,講得非常詳細。調查小組工作人員看了這個經文告訴我,寒毛直豎,才知道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地獄有沒有?地獄沒有。地獄是夢中境界,「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包括地獄道,「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地獄的境界完全是自己業報現前,你有這個業它就會現。
這個業可麻煩了,不要說過去生,這一生所造的就不得了。這才了解十殿閻王,十個殿,每個殿裡頭有很多有相同的地獄。譬如說妄語,妄語在很多殿裡面,都有造口業的地獄。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你妄語的動機不一樣,目的不一樣,方法不一樣,對象不一樣,所以很多。你的動機很多,你的手段很多,你的目標很多,受害人很多,所以好多好多個地獄裡頭都有。哪一類的歸哪一類去報,逃不了!受害的人愈多,受害的時間愈久,你受罪報的時間就愈長,你受的刑罰就愈重,真的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我們經過這幾天的調查,就是查《大藏經》,我自己深深感觸到,人生在世,真的是有必要把《大藏經》從頭到尾看一遍。古人講閱藏,閱藏多半是什麼?多半是閉關,閉關三年,三年的時間,一天至少是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看《藏經》。現在我們這個《藏經》的本子,《龍藏》好,字大,雖然是縮小了,字還是很大,差不多是我們現在講的三號字的樣子,二號字、三號字,你看起來醒目,不會累。尤其紙張是米黃色的,不刺眼睛。最近我們又將《龍藏》重新編目,便於考查。在過去,《大藏經》編目編得最好的是日本的《大正藏》,所以一般學者要引用佛經,查佛經裡面的資料,都願意用《大正藏》。我們現在想重新編目,至少能夠跟《大正藏》相彷彿,以後查《大藏經》就不用《大正藏》,用《龍藏》就好了。新的編目的《龍藏》,我們很快就可以印出來。我們這次發心印一千套,我們也會贈送國內五百套,另外五百套在海外流通。有這麼好的目錄、編號,查考非常方便。
一個人在一生,能把《大藏經》好好的去看一遍,真是無量的福報,才了解佛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現在我們就搜集《大藏經》裡面有關地獄的開示,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的開示,我們全部把它搜集起來。搜集起來的時候,我是準備把它印成單行本,《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這個書的名字我也想出來了,《諸經佛說地獄集要》。因為我們不是印全經,往往這個全經裡頭只有一品講地獄。像《地藏經》裡面,「地獄名號品」,光講地獄的部分我們把它節錄下來。同時,我們也看到天堂,佛講天堂也講得很詳細,天堂可以附在這個後面。也是個對比!你願意下地獄,你還是願意上天堂?這裡頭是兩門,前面是地獄門,後面是天堂門。我相信對於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學佛的同修有很大的利益,因為一般人叫你去查《大藏經》,你都找不到,不曉得在哪部經裡頭,現在我們先從目錄,然後看經文,幾乎把這個統統都抄出來了。
所以這裡講,「能知之心,亦不可得」。禪宗公案,三心不可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根離了,「故亡根也。由內亡故,根不能系。由外亡故,境豈能牽」,這個系跟牽都是煩惱,內外系縛都斷掉了!「真解脫也,斯乃解脫惑障」,這個惑就是見思煩惱,你才能真斷得了。
《疏》裡面下一句,「亦常照內外,脫於無知」,這句話重要。要是根、塵兩邊都離開,人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了?很多人有這個疑惑。那不變成愚痴、白痴?白痴是不是菩薩,白痴是不是佛?不是的。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明了,常照!自性,自性空寂,「空寂」兩個字的意思要曉得,空不是無。空是什麼?它什麼都沒有。沒有的是什麼?就是我們六根接觸不到。你眼看不見,耳聽不見,乃至於你心裡想都想不到,沒有辦法想,所以叫不可思議。它是活的,它是存在,它不是死的。為什麼?它有靈知,叫靈明覺知,這是自性里本具的,自性本具無量智慧。靈明覺知!自性本具無量的德相。這是自然的,大乘經上常講,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空寂就起照的作用,這個照是智,智照,自性的智照。自性智照,無所不知,所以常照內外,脫於無知,它不是無知。
清涼這個註解說得好,「此智障解脫」,智障是所知障,前面是煩惱障,前面講的是煩惱障,煩惱障解脫了,所知障也解脫了。上面是「根塵兩亡,內外解脫」,這是寂。現在講的「亦常照內外,脫於無知」,這是照。寂是體,照是用;照是體,寂是用,它這個體用可以互相用的,都能講得通。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為什麼根性不相同?無始劫以來,你修學的方法不一樣。有人著重在修定,那就是寂而常照。有人著重在學教,著重在學教的,就是照而常寂,所以不是一樣的,這是根性不相同、方法不一樣,但是效果完全相同。到最後,寂跟照是一不是二,寂照不二,寂照雙融,那就是契入境界,入不二法門;因為寂跟照是二,寂照融了,就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見性。所以在教下稱為大開圓解,在宗門稱為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跟大開圓解是一樁事情、一個境界,但是它們入門的方法不一樣。教下是照而常寂,這樣入進去的;宗門是寂而常照,這兒入進去的。我們曉得,不管用什麼法門,最後都是明心見性。
我們念佛也不例外,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法門,是兼而有之。你看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寂,這念佛三昧。可是念佛的人也要研究教理,幫助你提升境界,幫助你快速契入。所以在念佛法門裡面,「寂照」、「照寂」統統有,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從前念佛的人成就容易,現在念佛人成就難,難在什麼地方?我們應當能夠理解,難在現代人,我們所處的環境,障緣太多。什麼障緣?誘惑!環境裡頭,你所接觸到的、你所看的、你所聽的,全是五欲六塵的誘惑,你能夠禁得起誘惑嗎?財、色、名、食、睡,那個誘惑的手段,幾乎達到了極處,過去聽都沒有聽說過的!
現在我們到鬧區裡面去走的時候,觸目驚心。你在家裡頭,你打開電視,打開收音機,你看看報紙、雜誌,幾乎全面都在誘惑你,都在勾引你的貪瞋痴慢,生在這個環境當中。所以我常常講,你真正要把這句佛號念好,這種外緣一定要斷。所以我們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不看雜誌,這些東西全部跟它絕緣。如果我們要天天看,你能保得住不受誘惑嗎?保不住,保不住就大幅度的墮落,墮落之後再要拉起來,可不是簡單事情!不容易,自己要懂得防範。
我們到澳洲來,為什麼這個道場不建立在布里斯本,不建立在雪梨,要到圖文巴這個地方來?真正的原因,就是盡量避免染污。這個小城染污少,娛樂場所沒有。這個小城居民只有八萬人,多半都是退休的。退休的,在這兒讀書的,這邊學校多,中學有二十多,將近三十個中學,大學是全世界遠程教學最著名的。所以這個小城裡面,四分之一的人口,就是將近兩萬人,從事於教學,就是從事於教育工作,包括讀書學生。我們選擇這個地方,就是跟外面誘惑大幅度的減少。往裡面去當然更清凈,我到裡頭去過,再開車開一、兩個小時,那真是更清凈。小鎮,小鎮里小店只有三、五家,我都去看過。但是我們這麼一個團體,飲食起居要採購太不方便,所以才選擇在這個地方。真正修行,當然愈往裡面去愈好,人跡不到。
印光大師講的小道場,那個小道場最多不超過十個人,三、五個人住在一塊共修,正好。我那時候早年剛剛跟出家人懺雲法師接觸,在埔里住小茅蓬,小茅蓬裡面只有五個人,三個出家人,兩個在家人。那時候我最年輕,我變成照顧這四個人,四個人三個出家的,懺雲法師、達宗法師、菩妙法師,在家人朱鏡宙老居士,那個時候七十歲了,總不能叫他工作!我那時候三十歲,所以照顧這個小茅蓬就我這一個義工。小茅蓬裡面人都持午,所以晚上是不做飯。早晨,我們住茅蓬,住山上,山上那時候沒有電,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水,山上有泉水,也有一段距離,我們就砍竹子,把竹子節打通,把泉水從山上引下來,像自來水一樣。可是常常山上有野獸,野獸有時候把我們水管破壞了,所以常常要去檢查,把它再接好,水就接下來。可是沒有電,要用燒灶,要去撿柴火,山上柴火很多,不必要去砍柴,地下去撿這些掉下來的樹枝就很好燒。自己種一點菜,全是我一個人搞。偶爾山上來幾個客人,我也能夠搞一桌菜出來。我在那邊住了半年。
所以,像那種小茅蓬修行,那是非常非常理想的,人少。平常沒有聲音,大家見面也不講話,都是念佛。共修,只有早課跟晚課,其餘的時候都是自己修行,你自己讀經、拜佛、念佛,五個人各人修各人的。達宗法師專門拜佛,一天拜一千兩百拜。我在那個地方,剛剛出家,懺雲法師說,多拜佛消業障,所以我每天拜八百拜。這個八百拜就是早晨拜三百拜,晚上拜三百拜,中午吃了飯之後,飯後是散步、經行、念佛,念完之後,大概散步是要半個小時,拜兩百拜,中午有個很短的時間休息。所以小道場真有成就,大道場人多,是非多,事多,搞熱鬧。所以印光大師的開示,我是非常非常重視,但是我沒有聽到有人能夠依教奉行。看看我將來在中國大陸有沒有緣,如果有緣,我會帶領,建小道場。人多,各人建各人道場,彼此不要往來,我們都遵照印光大師的教誨。
聽經,將來聽經會很方便。為什麼?網路、衛星愈來愈普遍。我想在中國慢慢也會開放,因為中國加入世貿,資訊的傳播也一定會開放。有了這個方便,我們就可以能夠每天在電視、在網路上聽經,我想聽經兩個小時到四個小時,天天聽,不能間斷。除聽經之外,就念佛,哪有不成就!我們看《凈土聖賢錄》,看《往生傳》,許許多多這些念佛的人都是不超過三年,三年到五年這麼一段時間,念佛往生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我相信能夠把外緣統統放下,專心念佛,三年真的可以往生,你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可以自在往生,雖然還有壽命,不要了。可以預知時至,自己想走,真能走得了,不生病,沒有病苦,走的時候,如入禪定。
為什麼別人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沒有別的,別人真干,我們想干又不肯干,所以你做不到。想干,你真肯干,各個成就。古人所講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這話是真的。李老師講,「一萬個人修行,真正能去的,只有二、三人」,那是什麼?大多數人心口相違,嘴巴里想去,心裡又貪戀這個世界,樣樣放不下,所以他去不了。萬修萬人去的,身口相應,真想去,真願意去,真能放下,他就去了,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古德跟李老師所講的沒有矛盾。這是講到「內外常照」,那你智慧就開了,所知障破了。二障破了,得到真解脫,這在念佛法門裡面,叫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
我們再看他最後兩句,這兩句重要,「寂照無二,真佛心也」!真佛心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你的真心顯露,你的妄心沒有了,就是真心裏面那個迷惑、妄想沒有了,你的真心顯露,真心就是佛心。所以到寂照無二,真心就顯。寂照還有二,照不是寂,寂不是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入這個境界,但是寂照還不能融合成一體,這個境界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還差那麼一點。到真正了解寂照是一不是二,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這個境界就是宗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凈土宗的理一心不亂。我們念佛要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去精進,這就對了。
真正要想成就,要想快速成就,小道場。所以印祖常說,李老師當年也常常給我講,道場人不能多,三、五個人修行是比什麼都好,這三、五個什麼?真正志同道合,真成就了。你搞那麼多人幹什麼?熱鬧,意見多,口舌多,煩惱多,整個擾亂了!怎麼能成就!我們在此地得好好想想,大家要真想干,勢必在這個清凈環境距離遠一點,建小道場,三、五個人志同道合,我們成就你。我們學院是接引,這個地方是搞熱鬧的道場,真正修行,再往鄉下
前幾天悟庄來告訴我,說有一塊地三百多個英畝,是在保護區,只准建一棟房子,可以種植。我當時就說買下來,它的價錢很便宜,只要二、三十萬,買下來。結果去遲了,被人家買去。所以有這種機會的時候,我們可以買。為什麼?我們只要建一棟房子,這棟房子只要住五、六個人,做為真正修行的道場,真修行,真希望了生死。澳洲是開放的,你要聽經,只要裝個天線,像我們這樣裝個圓形的天線,你就能收到我們講經。現在雖然二十四小時講經,希望你們專聽《無量壽經》、《華嚴經》,或者專聽《華嚴經》,或者專聽《無量壽經》,每天聽兩個小時,其他的時間念佛。大家在一塊少說話,多念佛,多拜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這樣的小道場是我們的附屬道場,我們建個五個、六個,不多,真正成就人念佛往生作佛,福德無量無邊;我不說功德,福德,你們真的修福了。這個道場一定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我們在這裡做,等於是做了個典型,做了個模範,希望我們這個模式,能夠在全世界推動,真干!把世緣一切放下。這些人修行,好象什麼事都不幹,對國家、對社會有什麼好處?有好處。他們在真正修行,往生不退成佛,每天以這個功德迴向給社會,迴向給這個地區,迴向給這個世界,這是為眾生祈福,為國家祈福。這個事情雍正皇帝知道,你看他上諭裡面寫的,不要認為這些修行人好象都是逃避現實的,對於國家、對於社會有好處,他們在祈禱、祈福。所以雍正說,對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擁護,一定要照顧。他懂、他內行!他儒、釋、道三教都通。這是到寂照不二的時候,真心就現前,你的分別、妄想真斷了。
末後這一句,「空尚不存,妄從何起」,這句話說得好!這是「舉況釋第三句」,就是『離一切妄念,無等法如是』。「空為所契,尚不當心,妄念空華,豈當佛意」,這四句偈好。空是空寂,是自性,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它是能量,它不是物質,所以我們稱它為空。我們修行,終極的目標就是與空寂的自性相契。「尚不當心」,自性的空寂沒有名,沒有相。沒有名,我們給它取一個假名,稱它為真心,稱它為自性,實際上自性跟真心都沒有。所以六祖講「本來無一物」,你把它說成真心,錯了,你把它說成本性,也錯了,你把它說成空寂,也錯了,它什麼都沒有!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所有一切妄念,我們這些所建立的名相,你能夠想的,想得出來的,你能夠說得出來的,都是妄想、分別、執著。這些是什麼?空華!妄念是空華。「豈當佛意」,佛沒有這個意思,這總結結得好,「無等法如是」。
他的後面把我們前面這四句,四個偈子,做了個總結,這個總結很好。「又上四偈,初一」,就是「我性未曾有,我所亦空寂」,這首偈是講的「法身」。法身是「常」的意思,真常,它不生不滅。次一首,就是「解脫明行者,無數無等倫」,這首偈「無過」,「世間諸因量,求過不可得」,無過就「樂」!所以,常、樂看到了。再一首偈,「數不能成,故自在稱我」,就是「佛非世間蘊,界處生死法」,所以「數法不能成」,他不落在數裡頭。這就是真的自在,自在是「我」。我們剛剛念的這首偈,「其性本空寂,內外俱解脫」,這是解脫,「解脫故凈」。你看這是自性,自性本有的常、樂、我、凈,這叫四凈德。所以「法身」有常樂我凈,「般若」有常樂我凈,「解脫」有常樂我凈。常樂我凈是真有,但是迷了之後,十法界、六道裡頭有名無實,有常樂我凈之名,無常樂我凈之實,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可是世間一切是虛妄的,決定能斷。法性裡面的般若、德相是真實的,你一定可以證得。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統統證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生到華藏世界,華藏跟極樂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從另一個途徑,從其他的途徑我們決定不能成功,這個途徑是非常穩當,非常可靠,這個法門我們就走定了,我們有把握這一生當中能成就。萬緣放下,一切人、事、物隨緣,絕不攀緣;隨緣就是什麼都好,不要去計較。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四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千界,偈頌第六首看起:
【體性常不動,無我無來去,而能悟世間,無邊悉調伏。】
這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這個後面五首,從第六到第十,說的是「即體悲用中」。這一共有五首,第一首就是這首偈,這第六偈是第一首,是「不動普應德」,前面兩句講「不動」,後面兩句講「普應」。他有個提示,「二我永亡,稱性不動,智周法界,何有去來」。經常在一起學習的同學們,看到清涼大師的註解,大意我想都能夠體會得到。
這首偈,我們在今天來讀,就有很多的感慨。為什麼?今天的世界可以說動亂到極處,完全失去了正常的秩序。也就是說大幅度的脫離道德的軌道。不但人世間大亂,連我們居住的環境也亂了,風不調,雨不順,氣候顯著的反常,這個統統是脫離道德軌道所產生的現象。這些現象,我們可以從江本勝博士對水結晶觀察裡面發現到。整個宇宙,在《華嚴經》裡面講,都是活的。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都是唯心所現,這個心就是法性。法性的本能有見聞覺知,本性本具的性德,我們從現相上來說有色聲香味。這些東西,這個色聲香味,完全與有情眾生的思想、行為的凈穢、善惡有密切的關聯。人心凈善,風調雨順,一切正常;人心穢惡,一切都反常。我們今天以為這是自然的災害,不是,自然災害也是人為的。只有佛法裡頭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佛法講境隨心轉,我們外面的物質環境是隨心的念頭在轉。
佛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所以近代這些志士仁人,都在用心尋求怎樣化解衝突,如何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都在這兒努力。你看這個經上,「而能悟世間,無邊悉調伏」,調是調解、調順;伏是降伏,用我們最俗的話來說,心服口服。何以能伏?理!這有道理,人不能不服理。如果道理都丟在一邊,這個不得了,這問題嚴重了。所以這首偈我們念起來很感慨。我們先看這首偈的內容,然後再想想,這首偈我們應該怎樣學習。
『體性常不動』,這是要悟,「體」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本體是什麼?本體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空寂,所以它「不動」,永遠不動。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超越空間維次,它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大小就是沒有空間,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時間、空間跟體性來說,時間、空間等於零,虛幻而無實;體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我們現在科學家講這是能量。這個能量有沒有發現?好象是有那麼一點意思,但是真正還沒有確定,還不能夠確定,所以科學家還在摸索,還在懷疑。
佛告訴我們,這是能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能變一切境界,所以是境隨心轉,隨著妄想、分別、執著轉。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裡面所形容的是一真法界,「往生經」裡面所說的是一真法界。「往生經」就是《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那個裡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所顯現出來的色聲香味美不勝收,美好到極處。所以世尊為我們介紹,稱那個叫極樂世界,性德圓滿的顯現,沒有絲毫扭曲,沒有絲毫變化,所以稱為一真。
我們今天住的世間,生活的環境,佛法裡面稱為十法界,我們是十法界裡頭人法界。人裡面又有十法界,那我們在人裡面是哪個法界,你得自己去想。人法界裡頭,有人中之佛,有人中菩薩,有人中聲聞,有人中緣覺,有人中之天(天人),有人中之人,有人中修羅,有人中畜生,有人中餓鬼,有人中地獄。我們又是屬於哪一界?自己要很認真冷靜去反省、去觀察。然後,就是佛教導我們的,佛教導我們終極的目標,是把我們的境界向上提升。如果我們是人中三途,學了佛之後,能夠提升到人中之人,能夠提升到人中之天。這是什麼?這是佛法裡面講的花報。像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我們這個業報身了了之後,來生就是果報現前。我們這一生,花報是人中之人,來生還得人身,來生比這一生一定要殊勝,福報要大、智慧增長,來生福。
如果我們現在能夠提升到人中之天,那好,來生一定生天;看自己的功夫、修行,古人講,功行!你來生是生欲界天、色界天,還是無色界天;人中之天。如果我們這一生能夠把自己提升到人中之佛,我們來生決定作佛。念佛求生西方,穩穩噹噹,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是人中人、天往生的。人中的聲聞、緣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人中之佛、人中之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花報、果報相應,一點都不差。
要怎樣把自己提升到人中的佛、菩薩?佛高,我們說菩薩。菩薩修六度萬行,菩薩用菩提心,發菩提心,也就是用真心,不用妄心。心地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內修六度,這是自己的功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對外是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們常講,講的遍數太多了。念念行行與這個相應,人中之菩薩。人中之人,是修五戒十善。人中之天,是修上品十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佛在經典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要去干。
能夠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人中之佛,這個高!我們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怎麼做法?夏蓮居老居士講得好,他老人家教我們的,給諸位說,他不是開玩笑的,不是隨便說的。夏蓮居老居士肯定是佛菩薩再來的,決定不是凡人,他是來度我們的。為我們會集大本《無量壽經》,會集得好,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靠這個會集本得度。印光大師指導我們修行的態度,我們要遵守,那就是什麼?小道場,大成就。你能不能願意搞個小道場,三個人、五個人在一起修行?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跟懺雲老法師在台灣埔里住茅蓬,五個人,我非常懷念那個時候的小道場,五個人!他那個小茅蓬有六個房間,一個人一個房間,六個房間有一個房間做倉庫,五個房間住人,一個小佛堂,五個人修的一個小佛堂,一個廚房,簡簡單單。廁所是在茅蓬外面,不跟茅蓬在一起,外面,上廁所的時候要出去。那真的是茅蓬,牆是竹籬笆編的,竹籬笆外麵糊一層水泥。裡面好象是石灰,裡面是白的,外面是灰色的,上面蓋的是茅蓬,非常簡陋。地是泥土地,沒有鋪水泥,只有佛堂鋪地板,好拜佛,那麼樣的簡陋,五個人修行。只要有一個年輕的發心,一面在那裡修行,一面在那邊做義工護持,就夠了。幫助大家燒飯,洗衣服,小環境,整理起來很容易,工作量並不算太多。所以印祖提出這個我很喜歡,沒聽說有人做,我很希望我有這個緣分帶頭來做,就從我們圖文巴凈宗學院做起,小茅蓬,小精舍,真正成就人。
如何能夠把心定下來?真正離起心動念很難,就是不分別、不執著,夏蓮居老居士說,「三年不說話」,他老人家下一句很有意思,「保證開悟」!但是這三年不說話,你要知道,這是外表,如果心裏面妄想、雜念很多,這沒有用處;里外要一致,這才管用。三年不說話這是外表,裡面,心裏面呢?心裏面一切都放下,真的叫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心裏面一天到晚,一會想這個,一會想那個,雖然不說話,不說話怎麼樣?寫紙條。沒有用,費事!那個不行。六根真的把這個六塵環境放下,不再沾染,不再接觸,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每天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這樣三年,真的,行!小茅蓬,人少,沒有是非,沒有爭論,那就到不動心了。起心動念,微細的有,粗的沒有了。
『無我無來去』,這是深定,這不是淺的功夫,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這樣的人要是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我們只要真正能做到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就有大受用。
後面兩句,普應。註解裡面,前面兩句講不動,不動是禪定,我們用念佛的方法能做到心不動,這叫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禪定,用念佛的方法修成禪定,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有淺深不同,大分,「理一心不亂」,這是高等功夫;「事一心不亂」,中等功夫;「功夫成片」,是下等功夫,這三等功夫。功夫成片,這裡面執著很淡薄了,不再執著,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中等功夫,事一心不亂,分別也沒有了,執著、分別都沒有,生方便有餘土。上等功夫,就是此地講的「無我無來去」,法身菩薩,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同樣修念佛三昧,時間多長?三年。看你自己功夫淺深,准能往生。生到哪一土、什麼樣的品位,這是個人功行不相同,要靠你自己努力精進。
下面是普應。普應當然是講上等功夫的人。定生慧,定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而能悟世間』,這個世間是講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不明了的,悟是明了,依正莊嚴統統明了。我們在講席裡頭常說,十法界裡面的性相、理事、因果通達明了,這不是學的,不是在經教上學的,是你悟入佛境界。這個功夫,這個不動,或者這個三昧,這種功夫是高級的,不是凡聖同居土的,也不是方便有餘土的,他們還沒有這個能力,這是實報莊嚴土。
『無邊悉調伏』,無邊悉調伏,這個話是什麼意思?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普應」,十法界的眾生有感,這個佛菩薩就來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有這個神通、能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八相成道,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這個身相。佛身都能現,其他就不必說了,菩薩身、聲聞身、緣覺身、人天身、童男童女身,什麼身他都能現。所以我們要曉得,佛菩薩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有時候真的來試驗試驗我們,我們肉眼無知,常常得罪佛菩薩。
早年,我的老師,是我在抗戰時期在國立第三中學念書,我們的校長周邦道先生。以後他在台灣,也住在台中,我跟李老師學教的時候,我們就常常見面。我的師母周夫人,她就是得罪了佛菩薩。抗戰勝利之後,他們住在南京,她住的房子很大,我曾經去看過。房子外面有庭院,真的有大門、二門,才到她居住的這個房子裡面。中國古人講的,大戶人家,庭院深深,大門跟她自己住的地方相去有相當的距離。這一天,周師母在家裡,忽然來了個出家人,化緣的。那個時候她不信佛,也沒接觸過佛法。我們師母心地非常慈悲,是標準的好人,我們同學沒有不讚歎的。她確實能夠捨己為人,對學生照顧得無微不至,我們是終身感激,念念不忘。在那個時代,我們很苦,她照顧我們,比自己父母還周到,這真正是令人終身不忘。
看到這個出家人來化緣,化什麼?想化五斤香油。她沒有給他。沒給他,這和尚就走了。走了之後,她突然想起來,這和尚怎麼來的?我家院子這麼大,大門沒有開,他怎麼進來的?走了之後,不見了,門也沒有開,他怎麼走的?懷疑了好多年,解不開。到台中,遇到李老師,周老師、師母兩個人都常常聽李老師講經,都學佛了,皈依了。有一天就把這個事情問李老師,她說這怎麼回事情?李老師告訴她,那是九華山地藏菩薩化身,你跟佛法有緣,他來化緣你沒有能給他。她後悔得不得了!這是顯示出諸佛菩薩無時無處不現身,只是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不知道那是菩薩,等到你知道了,後悔莫及。不要說開智慧,連種一點福都沒種上。所以周師母以後終身念地藏菩薩,念《地藏菩薩本願經》。
在台中那麼多年,她的大悲水是出了名的,真能治病。你拿一杯水,她拿在手上念三遍大悲咒,那個水就靈了。這個道理,我們從江本勝博士水結晶實驗裡面,我們得到證明。為什麼?師母是真正的大悲心,那不是假的。真實大悲心加持,所以這杯水管用。你自己念大悲咒,沒有大悲心,就不靈。要有大悲心,念大悲咒,這個咒就靈,不可思議。所以,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方法來度就用什麼方法。「無邊悉調伏」,無量無邊眾生沒有不受調伏的。調是對心,心開意解,開悟,覺悟了;伏是講行,所有煩惱都伏住,調伏是對解行的。這是這首偈的大意。
我們看看,清涼大師後面有簡單的註解。「二我永亡,稱性不動」,這是理一心不亂。這個二我就是本經所說的「我」與「我所」。我不再分別、執著,我所有的也不再分別、執著,一切都隨緣,所以他才能到不動心,就是清凈心才能現前。「智周法界」,清凈心生智慧,清凈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智周法界。「何有去來」,所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完全契入,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他的智慧觀察一切眾生,能夠看到眾生過去世,阿羅漢能看到你過去世五百世,這五百世的因果他能看得出來,所以他說法契機。菩薩的境界就更高,你過去生中幾千世、幾萬世他都看清楚,他都明了,所以說法契機,眾生容易度。不像凡夫,凡夫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神通。
現前眾生福薄,這是真的,佛菩薩在不在這個世間?也應化在這個世間。福薄,變成怎麼樣?變成不能說法。現在這個世間不能說真話,說真話人家罵你,人家不相信,毀謗你、侮辱你。大家都說假的,你也得要說假的。佛菩薩在這個時代教化眾生難,太難太難了!但是要幫助人,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我們要能夠接受,能讀聖賢書,還是可以找到適當的方法。譬如老子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這句話對我們現前社會,真是非常切實的描繪。現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真的是很大的怨恨。這個怨恨怎麼能和解?聯合國和平組織針對這個事情做了幾十年,效果不彰。他沒有念過《老子》,老子講「和大怨」,眼前是和,簽了條約,放下武器,握手言和了,內心裡頭還有餘怨、余恨沒了!這不是個好辦法。老子的話就這個意思。
所以古德讀老子這段話之後,有很多人提出他的心得、他的見解。有人說,你只知道「和大怨」,化解這個大的怨恨,你沒有認真去反省、檢討這大怨從哪裡來的。就是你以大公無私的心行來調和,兩方面都接受了,兩方面都有餘怨,都有餘恨,這老子所說的。我們學佛、修道之人,對於問題的觀察比較深入。怨恨屬於貪瞋痴,怨恨絕對不離開貪瞋痴,怨恨生於情執,我們用佛法講,怨恨生於三毒。三毒從哪裡來的?三毒是迷失了心性,把自性本具戒定慧這三德迷了之後,就變成貪瞋痴三毒。這是我們學大乘教的人,佛在經上常講,我們才明了。要調解,把余怨拔除,這才是好事,才真正和了,這不太容易!把人內心貪瞋痴給化解,轉變為戒定慧三德,這要靠什麼?這要靠講經說法才能辦得到。所以,「和大怨,必使無怨」,唯有提倡道德教育,神聖的教育。
聯合國搞了這麼多年,這麼多人在搞,就是沒有把這個根本找出來,沒有從根本上下手。根本上下手,真的,今天講教育,真困難,教育全部崩潰。中國人是最重視教育,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正式制定教育政策。在諸子百家裡面細心的選擇,選出孔孟(就是儒家)做為國家教學的正統政策,國家認真的來推行。到漢明帝,佛教傳到中國來了,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社會上才有三教這個名詞,三教就是儒、釋、道,或者稱三家,或者稱三教。這個教就是我們今天講學派,還不是講宗教。宗教在中國這個名稱是很晚很晚,大概在清朝中葉才有宗教這個名詞。宗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沒有。我聽老一輩的人講,宗教最初這個名詞傳到中國來,是從日本傳進來的,而日本是從西方傳進來,所以中國沒有宗教這個名詞。佛教里本身稱宗教,但是跟現在這個宗教的定義完全不相同。佛家稱宗教,因為它有宗門、教下,所以稱「宗」,宗是專門講禪宗;「教」,禪宗之外的都叫教,都叫教下。所以這十個宗派,禪稱宗,其他九個都稱教,宗門、教下,不是現在宗教的意思。這些常識我們都要有。
所以這個源,怨恨的來源,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迷失了自性。現在中國重視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從前是私塾,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現在我們講宗教教育,就是儒、釋、道三家的教育,這四種教育並行,社會安定,天下太平。今天在全世界,四種教育都沒有了,所以家不成家,國不像國,苦不堪言!我們生在這個亂世,史無前例。要想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除了宗教教育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所以我在全世界跟許多族群,也跟許多宗教,乃至於國家的領導人接觸,我是大力在勸導怎樣來推動宗教教育,希望宗教教育能夠再恢復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學校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這個樣子和平才能落實。所以我讀這首偈,我的感觸很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七首偈頌:
【常樂觀寂滅,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增減,現無量神力。】
前面一首,是講到心不動的時候,到寂靜的時候,清凈心生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那是真實智慧。這首偈,是講清凈心能現無量的德能,神通、神力。有智慧、有能力,這才能幫助十法界苦難眾生。單單有慈悲心,想幫助一切眾生,沒有智慧、沒有能力,用盡了心思,收不到效果,所謂是徒勞而無功,這話古人說的。所以,要幫助苦難眾生,只有一個方法,自己認真修行。修行一定要依佛陀的教誨,不能有自己的意思,不能有違背。為什麼?自己全是妄想,全是錯誤,可是自己偏偏又不承認,對佛菩薩教誨又抱著一個半信半疑的態度,怎麼能有成就!有再大的好心,也成不了好事,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這首偈說的是「動寂無二德」,動寂不二。四句,前面三句「入寂」,後面一句「起用」,起用就是動;換句話說,前面三句是自受用,末後一句是他受用。必須自己有成就,才能幫助別人,這一定的道理,所以自受用這裡說得多。首先先決的條件,『常樂觀寂滅』,「常」是恆常,「樂」是愛好、喜歡,觀察「寂滅」。這就是我們一般常講好靜,喜歡清凈;心清凈,身清凈,生活環境清凈。心清凈,要少分別、少執著,把分別、執著要盡量的把它減少;身清凈,對於一切的染污要懂得遠離。
所以修道的人,不僅僅是佛家,在中國,修道的道士,甚至於我們看看外國宗教。我有一年在洛杉磯一個廣播電台裡面,那邊同學邀請我參加座談會。有個基督教修道院的院長,帶了七、八個院士,開了一輛大車,他是聽到我的名,非常希望跟我見面。到洛杉磯來,也參加我們電視的討論會,我非常感動。我說你們開幾個鐘點的車?開八個鐘點,這個距離就相當遠。他們是住在鄉下,非常清凈,真正修道的都喜歡找一個清凈環境,遠離都市,遠離村莊。中國從前儒跟道家建道場,都找到深山,人跡不到。你要上那個山,山上有小路,你得要走路,至少要走兩、三個小時,你沒有那個耐心,你不願意到那裡去。兩、三個小時,是常常走山的人,普通一般人要三、四個小時,你才能到高山裡面看到他的道場。這是什麼?我們的身要遠離一切干擾,身寂靜,居住環境寂靜,喜歡清凈寂滅,容易修道。要是喜歡熱鬧,喜歡繁華,我們一般講這個人有紅塵福,沒有辦法修行;修行人要享清福,清福就是遠離繁華熱鬧的場所。
「常樂」,就是非常喜歡,對於熱鬧繁華,人多事多,不歡喜,現在講,不能接受。歡喜清凈寂滅,這先決條件,我們說你這個心能不能靜得下來。一天不見人、不說話,你能做得到做不到?所以,住山、住茅蓬只有幾個人,言語確實少。沒有事情,大家見面合個掌,一句話不說,各人用各人的功夫。見面,合個掌,點點頭,有事情才講幾句話,長話短說,絕對沒有去聊天的,也沒有什麼研究討論的。難得,真正難得有一、兩個問題請教請教,很少!我住在台中跟李老師一個星期見三次面,一年當中難得有幾次有問題向他請教的,難得有幾次。
所以,你的心常常在定中,你真修道。念念不要去想是非人我,不要去想五欲六塵,不要去想名聞利養,一切憂慮、牽掛、得失統統放下,只留一個阿彌陀佛。每天觀想阿彌陀佛,我們不是參禪,我們是念佛,我們也靜坐,我們靜坐念佛,憶佛、念佛。我們拜佛,我們觀看佛像,那是觀像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一天到晚除了睡覺之外,就干這個事情。三、五個人在一起生活,互相照顧,互相勉勵,互相警策,好事!各個功夫都得力。所以,修行成敗的關鍵,實在講是你修學的心態,方法還是在其次。環境是緣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德行,德行從哪裡表現?言語少、妄想少、分別少、執著少,跟一切人和睦相處。
下面這一句,『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增減』,你什麼時候能夠看到一切人一相、一切事一相、一切萬物一相,這個高明,這個功夫很容易得力。什麼叫「一相」?清涼大師有註解,「一相是表」,外表,「所謂無相。無二是遮,體不可分」。遮就是止的意思,一相是叫你觀,遮就是止,這就是叫你修止觀,有止有觀。觀一切法,怎麼會生一相?你要不會觀,你就用《金剛經》上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無相」,虛妄就是無相;或者「凡所有相,皆是夢幻泡影」,這是事實,這是真的,這是諸佛菩薩所見的。他見到這個是諸法實相,實相如是,我們應當要學習。
特別是觀怨親平等,你遇到這個冤家對頭,宿世的余怨。我們用老子的話來說,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余怨,所以這一世因緣聚會碰頭了,芝麻粒的小事情,會起很大的衝突,這叫無緣無故。我們凡夫看是無緣無故,他自己也不曉得,實際上是什麼?過去生中的余怨,只要一點點小事情引一引,火就發起來,就能把事情鬧僵了。這個事實真相,你看連美國預言家凱西,我們現在用他這個報告作英語課本,他說得好。世間所有一切人,在他一生當中,決定沒有突發的事情,沒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原因的事情,統統與過去相關,與來世相關。所以我們常常要想到,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世麻煩很大,所以聰明人這個怨要把它化解。我們今天常常說消弭衝突,這是學校常常講的,從事於和平工作的這些教授。我不用消弭,我用「化解」,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我常講。
可是最重要的,是怎樣化解我們宿世余怨,把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這些冤家對頭、怨懟,怎麼能把這個問題化解?這個問題化解了,你才能幫助這個社會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如果內心這個問題不能化解,你有什麼力量化解別人的衝突?這就是我們在這個經上讀到的,你沒有智慧、你沒有德能,你就不能解決這個嚴重問題,和解兩方面的怨恨。小的怨恨,小的也是大怨恨,我們講殺父之仇;大的,大的是國與國,國與國的戰爭,你來調和。雖然調和了,都是表面的,余怨在。過不了幾年,或者過個十年、二十年,這兩國又會爆發大戰,余怨在!怎麼樣能把余怨化解?所以要做這個大事情,先要把自己宿世的怨懟,這個余怨化解掉。
從哪裡化解起?先從自己本身化解。我要求對方化解,難,不容易,從我本身化解。本身要是化解了,對方見了面,他有餘怨,余怨一定有挑釁,挑釁都是小事情。我們怎麼樣?一笑了之。不當回事情,不會因小事而惹成大的對立,造成大的誤會,就不會了。什麼事情一笑了之!尤其修學大乘的,一相無相,哪有不能化解的!真的化解掉了。「一相無有二,其心不增減」,不增不減,那個心就是正常的心,就是平等心;有增有減,就不平等,就不正常。必然是過去的余怨,現在遇到這個緣,又發展成大的怨恨、大的衝突。
中國諺語常講,這都是智慧的言語,「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是化余怨的方法。是從自己本身做起,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做起,處事待人接物姿勢要低,惹起麻煩的時候,都是貢高我慢,所謂是不能忍讓。你只要能忍、能讓,什麼都化解了,再大的怨恨都化解;化解之後再見面,朋友了。對人,知道任何一個人都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不定在哪一世有緣又碰到一起。碰到一起,機緣也是不容易。我們曉得,人死了之後,輪迴有六道,到底到哪一道去,各人造的業不一樣。人道的壽命不長,其他任何一道,壽命都比人道長,要是走了不同的道,你想想看,什麼時候又搞到一道聚會?非常難得。過去世的極大的冤家,我們這一生碰到也要珍惜,好不容易遇到。何必要兩個作對,彼此兩方面都痛苦?為什麼不和解?我們互助合作,我們雙方都快樂!所以你總要想通,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最怕的是鑽牛角尖想不開,那就苦了。自己苦,也叫別人辛苦,這又何必!
所以,「和大怨,不使有餘怨」,真的,只有覺悟,覺悟可貴。要求覺悟之道,佛法確實是第一法門。不是其他的沒有,其他的有,佛法講得多,佛法講得詳細,它有圓滿的理論,它有周詳的方法。理明白了,你的信心、願心建立。細密的方法懂得了,你知道怎樣去做。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覺悟的心,覺悟的心就是真誠,真誠心起作用,對自己就是清凈、平等、正覺,對別人就是慈悲。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那是完全講對人,處事待人接物要慈悲,要用最妥善的方法。人與人之相接,特別是在這個時代,姿勢愈低愈好,愈謙虛愈好。特別是言語、文字,常常是因為言語、文字讓別人產生誤會,結下的怨恨。今生的怨恨跟過去余怨有密切關聯,現在的怨恨與來世的衝突又有密切的關係,今生的怨恨是因,來生的衝突一定有緣。緣、衝突,那是現行,講因緣果,現行是果,衝突爆發了。小衝突是兩個人,鬥爭;大衝突是兩個國家戰爭,絕對不是好事情。
喜歡清凈的人,不容易衝突。能夠常常觀察諸法實相的人,心裡頭沒有餘怨,心地清凈,一片慈悲。他對於十法界裡面情形,清清楚楚,明明了瞭。即使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也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尊重你,決定隨順你。我遇到一些靈媒,這鬼神附身的,也跟我透了一些訊息,我曾經跟諸位報告,因為經文講到「常數」跟「變數」,這講世界的災難。預言裡面講的常數,可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還有不少善人,真正在斷惡修善,積功累德,能夠把這個災難推遲,能夠把這個災難化解。所以有很多預言不靈,不是沒有,不是不靈,這是常數裡頭有變數。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發心救苦救難,能不能做?能做。怎麼做法?認真的修行,認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提升自己的靈性,提升自己的德行,把自己修持的,如諸佛菩薩教誨,全都迴向給一切苦難眾生,真有用!
所以,我看到江本勝博士,他們對琵琶湖的污水祈禱,三天之後,果然這個水就清凈了,我有很深的體會,這跟佛法講的完全相應,境隨心轉。我們以極善的心,這幾年我們提出純凈純善,做為我自己修行的目標。我也同時勉勵一切同學,我們共同向這個目標邁進,我們修「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十幾年前提出來,我依照這個目標修行。這十幾年之後,我們就更精簡了,從這個走上「純凈純善」,「不容毫分不凈夾雜,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心純凈,行純善。純到極處,就是一相無二相,其心不動搖,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常住真心」現前了。常住真心沒有生滅,常住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法性,就是法身,就是空寂。生滅都沒有,哪來的增減!它起作用的時候,展現出無量無邊的神通妙用。清涼在這裡注得很好,我們要常常觀察,一相無二相。尤其是無二說得好,無二,「體不可分」,體不可分就是同一個心現的,同一個識變的,阿賴耶識。
末那、意識,一切眾生各個不相同。但是阿賴耶識跟前五識,一切眾生差別不大。最大的、最不同的就是第六、第七,第六是分別,第七是執著,這是一切眾生各個不相同。阿賴耶里含藏種子,前五識說實實在在話是自性的反應,就跟水實驗結晶的反應是相同的,它沒有意識,它沒有末那識。那你問它有沒有阿賴耶?有!阿賴耶決定有,唯識所變,沒有阿賴耶識它從哪來的!它怎麼會變成這樣子!唯識所變。所以它有反應,我們以善心對它,對花草說,「我很喜歡你,我很愛你」,它每天就生長得很活潑、很美,它給你欣賞。你說,「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它就垂頭喪氣,精神就沒有了。所以,宇宙是活的,不是死的,整個宇宙是活活潑潑的,與我們思想、念頭感應道交。你看看,動物、植物、礦物跟我們都起感應道交,天地鬼神哪有不起感應道交的道理!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是最敏捷、最快速了。眾生有求是感,諸佛有應,有感就有應,『現無量神力』,感應那麼快速。實在講,十法界里都離不開感應。
這幾天,我們在《大藏經》查地獄,地獄裡面的現相是不是感應?是感應,惡業的感應,惡業業力變現出來的。天堂呢?天堂是自己善業變現出來的。實際上,自性空寂當中,哪裡有什麼天堂、地獄!古大德說得很清楚,「覺後空空無大千」,無大千就是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大千裡面就是包括六道跟十法界。這個東西本來沒有,是業力感應變現出來的,善業感應的三善道、感應的四聖法界;惡業感應的三惡道、感應的阿修羅道。雖然有這些相,能感的業力、所感的境界皆是虛妄,一念回心,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就像做夢一樣,一下醒來,夢中境界馬上沒有了。所以佛給我們講回頭是岸,你要知道回頭。
「現無量神力」。他這個註解,後面我們也把它念一念,「又無二者」,這無二第二個解釋,「非對有說無也」,如果對有說無,這個有、無是相對的,此地無二不是相對的。無二,前面講的是一體,體不可分,不就是一體嗎?所以從體上講是一,不是二,相上看是二,體上是一,所以它不是有無,這個意思說說就行了。「觀無始終,故心不增減」,無始終就是超越時間。前面「一相無有二」,空間沒有了;「其心不增減」,時間沒有了。這是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的意思,正是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時間跟空間在某種條件之下等於零。這個時候什麼?這時候就是一相現前,一相是實相,一相就是一真法界。你只要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決定不會失去,那就恭喜你,我們俗話裡面講,你成佛了,你超凡入聖了。一得永遠不失,一覺永遠不再迷。
這個事情自古以來,真的不少人疑惑,連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都疑惑。富樓那尊者曾經請教佛陀,他說我們凡夫修行,好不容易把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斷了,證得無上佛果。他說要請問世尊,成了佛之後,還會不會又起煩惱、又墮落?就是說,你得到無上菩提會不會還失掉,退失掉、退轉?佛舉了個比喻,好比真金在礦裡面,礦裡面那就像我們現在凡夫。礦比喻什麼?煩惱,真金比喻我們的佛性,我們的真如本性。多生多劫修行,就好象在冶煉,把礦沙冶煉,使沙子淘汰掉,就是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去掉,淘汰掉,真金出現了,純金。煉成純金之後,佛說這個金不會再變成礦。用這個比喻來告訴他,成佛之後,絕對不會再墮落成凡夫。
所以佛法裡面講三不退,三種不退都得到了是圓教初住菩薩,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是證三不退的菩薩;雖證三不退,不圓。凈土法門常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圓」這個字差別就太大了。在華嚴會上,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都是證三不退的菩薩,不能講圓。什麼人才講圓?七地菩薩才可以說圓,所以說圓證三不退是七地以上,七地以上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圓證三不退,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這樁事情我們要特別珍惜,你要修其他的法門,真難!凈土法門一生可以成就,為什麼不幹!為什麼你還會受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的干擾?實在講它來干擾,是你有心接受,你才受干擾;你要是無心,什麼樣眼花撩亂也干擾不了你。古大德常常講「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那就是功夫。花花世界,沒事,一點不干擾。大災大難,整個地球崩潰了,與我不相干,於我ㄧ絲毫都損傷不了,那就是片葉不沾身。理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了。真的是不退轉,一得永得,不會再失。
「三輪之化,雲無量力」。這後面「現無量神力」。什麼叫三輪?輪代表圓滿,可以說在一切形相當中,圓是最圓滿的。在大乘佛法里,它代表空有不二,空有一如,就是此地講一相無二相。一相是什麼?圓心。二、三是什麼?圓周。圓周是動的,圓心不動;圓周有,圓心空,空有是一。用這個空寂代表真心、本體,圓周代表現相,宇宙是一體,一相無二相。這樣一來,一切萬物跟我是一體,還有什麼過不去的?還有什麼好分別的?我就是吃一點虧,上一點當,受一點冤屈,自己人!就好象是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樣,相親相愛,這有什麼關係!互助合作,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它自自然然,本來就是這樣,這是性德。我們今天性德迷失了,才講這些,覺悟了,還有這些廢話嗎?統統都沒有了。心清凈,口也清凈,口清凈是一句話都沒有,所以佛跟佛在一塊,絕對沒有一句話。
三輪是身、語、意,這叫三輪。心跟宇宙、一切眾生合成一體;口決定是善言,給人說好話;身一定做好事,決定是利益一切眾生,我們現在講的捨己為人,肯定是這樣的。為什麼?人跟我是一,不是二。現在的現象,現在是人跟我是二,不是一,完全顛倒,完全錯誤,所以才搞的有糾紛,才搞的天下大亂。誰受苦?自己受苦,自作自受。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四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千界,偈頌第八首看起:
【不作諸眾生,業報因緣行,而能了無礙,善逝法如是。】
這首偈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很簡單,「無染了機」。文字雖然很簡單,把這首偈的宗旨完全說出來了,前面兩句是無染,第三句是觀機。這對於特別是菩薩,菩薩要教化眾生,我們學佛,總希望大家真正發心直下承當,學菩薩。菩薩不但要度自己,而且要度眾生,度眾生比度自己還要重要。我們看到菩薩的行持,無不是捨己為人,使我們初學的人看到之後,常常感到疑惑。因為初學常常聽說「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佛在經上常講的。你自己沒有度,你怎麼能度得了別人?所以我們開始學,總是有很多人對於這句話沒有能透徹了解,總是覺得自己還沒有開悟,還沒有見性,甚至於還沒有得念佛三昧,功夫成片都沒得到,我怎麼能度人?把度人的事情丟在一邊,專門搞自度。在理論上講沒錯,事上講也能講得通。但是這樣做了幾年,做了幾十年,依然沒有效果,於是對於佛菩薩的教誨就開始疑惑,那不靈。
這一樁事情,問題究竟發生在哪裡?聰明人要找障礙的原因,把這個障礙的原因找出來,再把原因消除,這路不就走通了嗎?可是能有這種思想行為的人真的不多。我們在初學總是免不了有這些概念,講經,這是菩薩事業,大菩薩的事業,誰有資格講經?明心見性的人才能講經。這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說:我們哪有資格講經,沒有開悟哪有資格講經。所以他叫我們學講經,什麼原因?現在這個世間沒有人講經,我們學了這一點再不出來講,要等到開悟出來講,大概這個世界已經毀滅掉,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怎麼辦?所以李老師教導我們,我們哪裡是講經,我們是講註解,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講註解。註解裡面,我們能看得懂的地方我們講,看不懂的地方、有懷疑的地方我們不講,不講沒錯,頂多說你那裡漏掉了,是,是漏掉,漏掉沒錯。強不知以為知,那就是過失,那就大錯了。這種情形,老師教導我們之後,我們以後看古人的註解,古人這個註疏,往往看到這個經文應該是有很多意思,但是他輕描淡寫幾句帶過,沒有詳細的注出來。我們問老師,老師笑笑:他這一段,他也不清楚,所以就不解釋了。對的,這個態度正確。這我們要不親近李老師,哪裡懂得這裡頭的門道!
李老師當年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走這條路,自己讀誦、念佛,等到我們自己開悟,他舉個例子,這樣做法,很認真的做,依教奉行,十年之後你能開悟。再舉例子說,如果你要學經教,你天天能講經,在幫助別人,可能你這個開悟就提早了,五年就開悟。我想想這是有道理,能夠自行化他並重。專門講經,自己不修行,這不能成就。講到最後就變成老油條了,就變成胡說八道,那要造罪過的。真有這種人,學會講經,專門講給別人聽,自己完全不能夠依教奉行,甚至於自己對佛經還懷疑,「講給別人聽的,不是講給我聽的,佛講這些話,是講他們,不是對我講」,這種心態,就是天天講經說法,自己的心行完全不相應,最後還是墮地獄。這個話不是我說的,乾隆年代灌頂法師說的。
灌頂法師在中國佛教史上很有名,通宗通教,顯密融通,了不起的大德,他留下來的著作非常豐富,收集在《卍續藏》裡面大概有二十多種。我學《楞嚴》的時候,讀他的註解,《楞嚴經灌頂疏》。我在他《觀無量壽佛經疏》裡面,看到一句很重要的開示,我講經常常介紹給同學們。他這一句話就是古人講的,「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他把這裡面的道理,一句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講消業障,最重的業障,世尊所講的一切經、一切咒、一切懺儀都沒有辦法消除掉,極重的業障,最後還有一個能徹底消除,念佛!這話不容易說出。這就說出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但是沒有人曉得,包括許許多多念佛人都不知道。
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得了。我們以後在這個經教漸漸契入,才真的恍然大悟,肯定隋唐大德們所說的,這一句名號,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綱領,一切法的精髓在這一句佛號上。實際上,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法界一切眾生所說一切佛法裡面的精髓,看起來好象太平常。阿彌陀佛名號,在台灣那個地方,台灣學佛的風氣比較盛,到處都貼上,隨便在哪裡,你都能看到「南無阿彌陀佛」。怎麼樣?不識貨,沒有認真的去學習。這一句名號是個總綱,總的前提,總的原則。你要通宗通教,你才真正認識這六個字,你才真正曉得這一句名號是無上的法寶。有緣眾生抓到這個,一生成就。
這兩天,有三、四天了,我們有幾個同學全心全力在查《大藏經》,把《大藏經》裡面世尊所講地獄這些事情統統抄出來,找出來、抄出來。現在看到經文裡頭講的五逆十惡罪,你過去生中造的,你這一生所造的,只要懺悔,業障都能消除。真心懺悔,認錯,我錯了,後不再做了,確實那個惡報決定減輕,所以重罪輕報,輕罪就化解。懺悔的功德、力量不可思議!如果隱瞞自己造作的罪業,不肯懺悔,那他的罪就重了。由此可知,人只要一口氣沒斷,到臨終的時候覺悟了,徹底懺悔,都能往生。《凈土聖賢錄》、《往生傳》有很多這個例子。所以人有沒有福報,要看緣分,臨終的時候真正有福報,頭腦清楚,遇到善知識開導,跟他說他馬上能接受,馬上就能夠依教奉行、就能夠覺悟,造極重罪業,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細心想一想,它有道理。
你看永嘉大師《證道歌》上這兩句話,這兩句話不是凡人能說得出來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天堂、地獄、六道、三途、十法界,有沒有?沒有,這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自性空寂之中,沒有這些東西。這都從哪來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變現出來的。這就是《華嚴經》後面所講的「唯識所變」,識就是妄心,識是有為法。你們看《百法明門論》前面九十四條,九十四法都是有為法,九十四條分作四類,第一是心法,心法頭一個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前五識,叫八識;第二個是心所法,五十一個心所法;第三個是色法,第四個是不相應行法,這都叫有為法,總共九十四。有為法是識變的,唯識所變。自性清凈心當中所現的相,那是一真法界,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真的,迷了之後就像作夢,夢中境界。
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夢到下地獄了,醒來之後,地獄沒有了,醒就是覺悟。懺悔的人就開始覺悟,不通懺悔的人,他還沒覺悟。懺悔的人放心大膽把自己的過失說給別人聽,叫發露懺悔,絕不隱瞞。迷惑的人,怕自己的罪過讓別人知道,想盡方法來掩飾,那是迷得深、迷得重。也就是說他作惡夢他不會醒,醒不過來。如果到他知道做錯了,不怕別人責備,這個人開始覺悟了,這個人回頭了,一下醒過來之後,不但地獄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沒有,他一覺的時候就到了一真法界。那當然最容易、最穩當的地方是極樂世界。所以過去造什麼樣的重業都不要怕,不要擔心,不要害怕,要緊的是回頭是岸。真正懺悔就是這個意思。
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因為我那個時候的生活非常艱苦,大師教我修福。修福怎麼修?修布施。自己生活很苦,他說你一個月省個一塊錢、兩塊錢總可以,這個行,能辦得到。真心布施,一文、兩文果報都不可思議,到以後我們讀《了凡四訓》的時候看到。《了凡四訓》,你看這裡面講的有一段,有一個女孩子家境很貧窮,到一個寺廟拜佛,非常感動,身上只有兩文錢,兩文錢就供養,住持老和尚給她迴向。誠心!以後她做了王妃,福報現前了,再到這個寺廟裡來拜佛還願,帶了一千兩黃金來供養。老和尚看看她,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她就很奇怪,她就請老和尚來請教,她說:你記不記得我年輕的時候家裡很苦,我兩文錢在這裡布施,老和尚你親自給我迴向,今天我帶這麼多錢來供養,你怎麼叫你徒弟代你來迴向?老和尚就說:當時你那個兩文錢,你的心真誠,今天你雖然帶千兩黃金,你的心不誠,你這個千兩黃金供養的功德不如那兩文錢,我讓我的徒弟來給你迴向,足夠了。
由此可知,培真實的福報不在供養多少,在你那個真誠心。所以修善造罪,頭一個關鍵的問題,你的用心。你用的是什麼心?你要用的是真誠心,我們常講,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用的這個心,真的是一塊錢的功德遍法界虛空界。你用的心跟這個完全相反,虛偽、染污、不平、高下,自己覺得很了不起,貢高我慢,沒有把別人看在眼裡,你用這種心,你布施億萬的財富,你得的福很小。這個才有道理,為什麼?窮人能培福,要不然這個世間只有富人培福,富人福報愈來愈大,那窮人愈來愈窮,這不合理。所以窮人的心真誠培福,往往來生他有大福。現在這些富人都是貢高我慢,養尊處優,自以為是,他雖然到處也修福,來生他的福報平平的,這是天道。
在此地經文上,『不作諸眾生,業報因緣行』。這是教我們,我們不要做一切眾生那種修福,眾生迷而不覺,他修善,修極大的善,說實在的話不能超過欲界天。為什麼?欲沒有斷。貪圖世間的財色名食睡,我們常講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沒有斷,所以他的業報最高欲界天。為什麼?色界天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了,他放下了。欲界有六層,愈往上面去愈淡薄。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你說男女之欲,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四王天、忉利天跟我們人間沒有兩樣,但是愈往上面去真的是愈淡薄。到夜摩天,夜摩天有男女,只有擁抱,這個欲就是擁抱。再往上面去,兜率天,這是握手;化樂天,這是相視,就是彼此互相看,感覺得很歡喜;到他化自在天更淡薄了,他化自在天也有男女,只是見面點點頭微笑而已。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想到,我們的修行修到最好,你能夠到欲界天哪一層?
貪慾重的人墮到地獄,這我們在佛經上看到,《玉曆寶鈔》上沒有這麼詳細。在地獄裡面,情慾重的人也看到裡面有美女,你去抱,這一抱是刀山、是劍樹,你把刀山劍樹看成美女,它變幻成美女,一抱刑罰就上身,脫離都脫不了。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夢幻泡影,幻化,不是真的,迷惑、造作業力變現的。六道裡面,上面的三界,色界跟無色界,那是禪定的境界,你不是真正修禪定的。禪,禪定有定共戒,什麼叫定共戒?人入在禪定裡面決定不犯過失,一切戒你絕對都不會犯,所以叫定共戒,那個持戒是圓滿的。人要到覺悟了,開悟了,禪宗常說,大家都很熟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境界里叫道共戒,比定共戒又高了,你得道了,就是你智慧現前,從定這開悟,智慧現前。智慧現前裡面,一切惡業不但不造,念頭都不起,這叫道共戒。人家不談什麼持戒不持戒,不談,惡的念頭都沒有,真的是純凈純善。這個地方所講的都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法身菩薩境界是道共戒,所以說「不作諸眾生,業報因緣行」,他當然不會墮落,不會墮落到十法界,更不會墮落到六道三途,他不會墮落,這就是不染。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
怎樣修不染?其實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你執著就染污,你不執著就不染,你分別就染,分別染得輕,執著染得重。我們既然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執著它幹什麼?你還分別它幹什麼?一切事隨緣,隨緣就是大開方便之門。方就是我們今天講方式、方法,我跟人相處,我跟萬物相處,相處的方式,相處的方法;便,便就是當前最適合的。什麼樣才叫當前最適合的?不引發眾生的煩惱,那就是最合適的,令一切眾生皆大歡喜。佛菩薩就是這麼做!所以不管怎麼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你做得對,好,你做得不對,也好。你誠心誠意請教,教你;你不是誠心誠意來請教,敷衍幾句,方便之門。
我在台中十年,我真學了一些東西,看李老師教學,他怎麼樣對學生;看李老師應酬,他怎樣接待這些賓客;看李老師辦事,我們在這裡頭長時間的觀察,了解他老人家智慧。智慧落實,智慧就是方便,「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不是誠心誠意,沒有這種誠意的人,老師為什麼不教他?我那個時候就有這個念頭,老師不慈悲。我沒有問,老師看出我的疑惑,有一次特別叫我到旁邊,告訴我,他說沒有誠意的人他來問問題,可以不答,為什麼?你答覆他,他也沒有用,他聽不進去,他聽不懂,根本就不能夠依教奉行,這樣你跟他講解,叫廢話,我才明白。誠心誠意來求教的人,你要不教他,你不慈悲。我們才曉得他這個接引眾生,真的是大慈大悲,是有原則的。
當時我最不解的一個問題,就是李老師開經學班,教導我們怎樣講演、怎樣講經。他編了兩份教材,一個是《實用講演術》,一個是《內典講座之研究》,那是教講經的方法。這兩樣東西印成一個小冊,真的是簡單扼要,寫得太好了。他老人家只印了三百本,裝在一個小箱子裡頭,放在自己床下面,不流通。我說:這麼好的東西,這個要不肯流通,是不是叫吝法?經學班的同學(二十多個同學)他都不給,只是在裡面大概是六、七個人的樣子,不到十個人,拿到他這一本書。當然我,他是給我了,像徐醒民、周家麟,有幾個人拿到,不到十個人;不給,藏起來。在當時,這個經學班二十多個同學,選了個班長,選兩個副班長,來做輔導,選了我做班長。我做班長,我總要把這些方法來傳授傳授,但是老師書不發不給,我就跟老師商量,我把老師這個東西編了一套大綱給老師看,我說:我照這個大綱講行不行?書我也收起不給他們看。老師點頭,行,可以,所以那個時候用油印。我把它編成表解、編成大綱來跟同學們講。
為什麼不流通?老師以後告訴我,他說不是吝法,他說現在不能流通,流通之後會帶來麻煩,那就是他的麻煩。為什麼?他說你不懂得這一套規矩,你去聽人家講經,某人講得不錯,很好,好在哪裡你不知道;這個人講經講得不好,哪些不好你也不知道,你沒有個標準。這個東西你拿到手的時候,這就等於有個尺寸你去量人家,他講的哪些好,一點一點把它真的能說出來,哪些地方講不好,也一條一條把它講出來,這一比對,不對。這樣一來,很多人拿到這個,他自己不會講經,他會去批評別人。這些法師大德們講經,你要這樣批評,你這個批評誰教你的?李炳南老居士的冊子在我手上,人家就恨透李老師,不是替他找麻煩嗎?所以這個東西是他活著在世的時候絕不流通,什麼時候流通?他不在世的時候就可以流通,再找不到他的麻煩,他已經走了。
有些東西當時可以流通,有些東西一定要往生之後才可以流通,有道理,不吝法。可是我們台中有很多同學都誤會,「我們老師都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絕不流通」,對,有一些他是有這個顧忌,很有道理。所以他老人家往生,我把他這些東西大量印行流通,現在到處都找得到,我還講解過。我的講解,當時悟聞法師是我的學生,這個人年輕,很聰明,我教他做筆記,這個筆記做出來之後,就變成講記了。這個講記從頭到尾我看過,我刪改過,是這個小冊子的註解,學講經、學講演不能不讀這個書,不能不守這裡面的規矩。同時我們講演的時候也有錄相帶、有錄音帶,這是學講經的人必須要學習的。這個就等於一般學校老師,老師為什麼一定要師範大學畢業?師範大學裡頭有教學法,這個講經是講經法,有一套方法。
方法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可是我在教學的時候,我特彆強調,方法重要只佔百分之十,還有更重要的佔百分之九十,那是什麼?你的心態。你用什麼心?你是什麼態度?這個心態佔百分之九十。你是真心為佛法,為利益眾生,決不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這樣的心態,你縱然不懂方法,你也講得好,你也能夠攝受人心。如果你的心態是求名聞利養,是求享受,求自己的利益,你懂得這套方法,你也能講得很好,也能夠攝受人心,造作罪業。所以李老師一生傳這個是非常小心謹慎,做給我們後人看的。古聖先賢傳法,不得其人,寧可這個法失傳,不能夠亂傳,不無道理。
佛法的戒律,這是經論上佛講得很多,在家五戒、菩薩戒,這是可以廣傳,沒有限制的。出家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有限制,在家人不能看。沙彌戒在家人可以看,菩薩戒在家人可以看,唯獨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人不能看。為什麼?就跟李老師這個講經的規矩一樣,在家人看到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會批評出家人。批評出家人,不管他持戒不持戒,是他的事情,你批評人造罪業,是這麼個道理,不是有什麼秘密。總而言之,佛所講的都是防範你造業,所謂是防非止過,你看這個用意多好!我們不能夠不懂得。
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知道這個原則了,尤其要注意的,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一定要懂得防範一切衝突。小衝突起來了,馬上要把它化解,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不要讓衝突擴大,自己怎麼樣吃虧都行,就是不能把衝突擴大。這就是很大的功德,對這個社會安全、和平,你就做出了貢獻。都是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小事情上用心、著眼,決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不可以隨順自己的習氣。要知道社會安全重要,破壞社會的安全,破壞團體的秩序,這個罪都很重。我們能維持這個小團體,讓這個小團體裡面和睦,縱然有意見,很好的意見,要觀察他能不能接受,能接受,我們貢獻,不能接受,不說。適當的因緣,現在他不能接受,也許過幾個月他會接受,也許過幾年他會接受,什麼時候接受什麼時候給他說,不接受的時候,絕對不提。為什麼?這個時候你提出來,會引起他的反感。那說得不好聽,現在說出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變成一種衝突的挑釁,這就錯了。
所以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依智慧不依感情,這就是四依法裡面講的「依智不依識」,這一條很重要!永遠生活在理智,不要生活在感情的裡面;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不要生活在對立的世界。處處跟人對立,很糟糕,彼此雙方都痛苦。所以首先求自己不染著,就是盡量減少分別執著,時時刻刻留意化解一切衝突。古人講的話有道理,常常記在心裡,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無就清凈,無就真心現前。我們大乘教學了這麼多年,總要懂得這個意思。清凈心,智慧現前;智慧現前,你對於一切眾生的根性就能觀察,了如指掌。然後你跟每個人,善人處得好,惡人也處得好,仁人君子處得好,那些小人也處得好,你這才能夠教化一切眾生。一部分眾生處得好,另一部分眾生處得不好,你就沒有辦法教化一切眾生。實在講,跟你處得好的,你也沒有法子教化他。跟什麼人都能和睦相處,跟妖魔鬼怪也能和睦相處,自己清凈不染,智慧能夠揀別。
『善逝法如是』。「善逝」,是佛十個號之一。他為什麼不用諸佛法如是、如來法如是,如來也是十號之一,調御法如是,他都沒有用這個,他用善逝。逝是滅,從內心裏面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這叫真正善逝。所有一切衝突,從我自己這一邊化解了,這叫善逝,不是從對方那裡化解,對方化解不掉的。自己這一邊化解了,對方自然就化解,這個叫善逝。這個逝就是滅的意思,滅煩惱,滅衝突,滅爭執,滅是非,滅善惡,都從自己清凈心裏面去做,才能達到圓滿功德。總而言之,自己心地不清凈、不真誠,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用如來的這些方法,你去學,你也學不像;佛菩薩做得好,你做就做不好。用這個名詞太好了,「善逝法如是」。我們應當要學習,要把它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的生活就幸福、就圓滿、就自在。無論在亂世、在危邦,你都是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九首偈頌:
【種種諸眾生,流轉於十方,如來不分別,度脫無邊類。】
這些經文都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認真學習的。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只說了四個字,「度心平等」,度眾生的心平等。前面兩句是講眾生,『種種諸眾生,流轉於十方』,這兩句的境界無限的深廣。「種種」是講這裡頭的種類太多太多、太複雜了。經教裡面常說的十法界,一般在講席裡面介紹這個十法界,多半是指娑婆世界的十法界。《華嚴經》此地講的,那就不是一個佛世界,是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種類太多沒有法子想像。我們把範圍縮小,我們今天只講這個地球,地球上種種諸眾生,在我們地球上也是流轉於十方。
在這個地方,首先我們要把「眾生」這個名詞做個簡單的介紹。眾生不是說人,人是屬於眾生,但是眾生不是說人。這話怎麼說?生就是生起的現象,我們這個人身是個現象,這現象怎麼生的?從哪來的?那就是「眾」,眾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眾緣,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許許多多的條件,具足之後這個現象就發生,少一個條件都不能發生。佛家講緣,我們今天講條件。現象之發生,《華嚴經》上說,哪怕是一隻小螞蟻,一粒小微塵,我們肉眼都看不見,佛講無量因緣才生起的。哪有那麼簡單!無量因緣而生起的。這種極其微細之處,現代科學都沒有達到。今天科技,特別是物理走向兩個極端的方向,一個是往大,我們今天講太空物理,無限大。一個是走向小,走極端,量子力學,研究原子、電子、粒子,現在又發現比粒子更小的物質還存在,夸克。那這個《華嚴經》裡面講得太多了,《華嚴經》講這個大,現在太空物理跟《華嚴經》比較,那小巫見大巫,華嚴境界真的是不可思議;就是以量子力學來說,跟《華嚴》講的還是小巫見大巫。
科學怎麼研究,很難有實際的用途,《華嚴經》那個作用就微妙了,大小不二。極小的微塵裡面有世界,這個世界跟外面大世界一樣大,大世界沒有縮小,微塵沒有放大,居然無二無別,微塵裡面有世界,那個世界裡頭有一切諸佛菩薩、一切眾生,跟我們這個世界一樣。科學家雖然有這種說法,說是有一個無形的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或者是反面的世界,有這個說法。佛法不說無形也不說反面,佛法說世界是無有窮盡的。那個極小世界裡面,那個裡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我們這個人身、佛身、菩薩身,每一個世界裡頭都有。我們這一段快講完了,下面是「光照十千世界」,裡面又會看到文殊師利菩薩,又會看到金色世界,又會看到不動智如來,文殊菩薩無量無邊,哪個世界都有。我們有沒有?有。還微妙!
每個世界有六道,每個世界裡頭有我,我生,一切世界裡頭我統統都生了;我要是死的時候,所有一切世界這個我身都死了。妙不可言!你沒有法子想像。什麼道理?佛法裡頭一個術語叫「法爾如是」,自性本來是這個樣子的,這個不是有為法,不是人製造的,所謂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識的作用太大。所以「一迷一切迷,一覺一切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一般讀《華嚴經》的人讀到這些句子,實際上這些句子裡頭真正的意思,沒有辦法了解,你能夠了解的也只是皮毛而已,哪裡知道重重無盡的法界!而且這法界確實沒有大小,確實沒有先後,真的,時間跟空間在此地統統都沒有了,這叫一真。時間跟空間是夢裡頭才有,迷的時候有,覺的時候沒有。
所以我們六根的能力,只要是覺而不迷的時候,你見,見的是遍法界虛空界,聽,也是聽的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剎土,現在科學家講無量無邊不同維次的空間,你都能看見,沒有障礙。這裡面所有一切音聲你都能聽見,那是不是太吵、太亂了?這很奇怪,你想聽就聽到,不想聽就沒有聲音。正像我們用收音機一樣,我們想收聽哪個頻道,打開這個頻道的按鈕就聽到這個頻道,其他聲音聽不到。想聽另外一個聲音的時候,再按一個按鈕,這個地方聲音又聽不到,那個想聽的聲音就現前。我們現在用機器,法性裡頭不需要用機器,我們身體就是一個機器,這個機器非常靈敏。那我們在一生當中使用這個機器,好象只使用一、兩個頻道,很可惜。而不知道我們這個機器是萬能的,無所不能。現在我迷失了,不會用,就正如同我們現在最先進的攝影機,最先進的電視,我們沒有見過、沒有學過,拿到的時候不會用。有人給我們調好,告訴我們一個開關,打開就是這個頻道,我們會打開,不想看了,關掉頻道沒有了;再打開,還是這個頻道,就不懂得換一個。我們現在這六道眾生,實在講就變成這個樣子,不知道這個機器萬能。
佛菩薩知道,你看佛菩薩隨類化身,我們這個身也千變萬化,現在能力喪失,喪失叫迷失了,不是真的喪失。經上講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的智慧跟如來無二無別。我們的德,德是能力,能力萬德萬能,跟諸佛菩薩也沒有兩樣;相是相好,相好就是我們今天講福報,福報跟諸佛如來也沒有兩樣。現在迷失了自性,智慧、能力、福報全都沒有了。現在在六道裡頭,享的這一點福報是什麼?是臨時修的,告訴你這不是本有的,本有的太大,不可思議,臨時修的。就好象打零工,賺一點錢過日子,過得很辛苦。本有的是你家裡頭有金礦,有銀礦,有無量無邊的財寶。可是怎麼樣?你不知道,所以你一分錢也拿不到,不知道自己是宇宙之間第一個大富翁,不知道,現在過這麼苦的日子。所以佛經上常講可憐憫者,你真可憐。你要是沒有,過這辛苦日子,說你可憐,那是挖苦你,那是不可以這樣說的,那講得太過分。你家裡有無盡財寶,你在這裡打工,你不是可憐嗎?佛說話很風趣,很有味道,很幽默。
「流轉於十方」,這是講輪迴,六道裡頭輪迴是流轉十方,而六道又通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它是通的。所以經上常講地獄的壽命長,那這個世界壞掉的時候怎麼辦?世界的壽命並不長,世界有成住壞空,尤其是局部的。像現在科學家觀察太空,發現大星系裡面的小星系,小星系裡面的行星、恆星,常常發現有爆炸的。恆星爆炸,像太陽,太陽如果一爆炸,太陽系所有的行星都沒有,都會消失,這是一個小星系的生滅,幾乎在這個太空當中天天都有,小星系的生滅。這個地方沒有星星,沒有星系,突然發現有星,星星生了,這就看到星系的生滅,所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今天科學證明了。
人造業的業報,這星系的變化也是眾生的業報所變現的,這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永恆的,裡面沒有生滅,住在這裡面的眾生,像華藏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極樂世界,裡面都跟我們寫的,那個裡面的人都是無量壽,阿彌陀佛無量壽,所有一切生到極樂世界人都是無量壽。不但人無量壽,裡面的樹木花草也是無量壽。我們這邊的植物,春生夏長,秋天雕零,冬天樹葉都落了、都枯了,春天它又發芽了,它隨著季節產生變化;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樹永遠是那麼茂盛,永遠是那麼樣的美好,絕對不會有一片樹葉枯了掉下來,沒有,所以這個地下一塵不染。西方極樂世界的地是琉璃,我們人都喜歡綠色的,極樂世界地也是綠色的。琉璃就是我們現在世間人講的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極樂世界的人走在地上可以看到地心,看到地底,綠的。黃金為地,那是鋪路的,那是道路、馬路,那個馬路裡頭沒有車輛。我們這裡把黃金、把翡翠都看得很寶貴,翡翠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泥土,黃金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現在的柏油馬路。
那邊的宮殿就是居住的房屋,建築的材料都是七寶,自然的,不是人工造的。我們出家人,我們喜歡住個小茅蓬,茅草屋,西方極樂世界有,隨心所欲,那個茅草是什麼?茅草都是珍寶,不是真的茅草,珍寶。我們家鄉,我記得小時候我們住鄉下,我們住的是茅草屋,上面蓋的是什麼?稻草。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會看到稻草,那稻草一根一根,黃金;那土牆,土牆都是珍寶。唯心所現,心裏面是無量無邊的珍寶。人相貌之好,我們想像不到,我們怎麼畫也畫不出來。這個世間人講貴人貴相,相書裡面記載的貴人貴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古人,古印度跟中國都是這個說法。所以佛在那裡現相,就完全現你們覺得是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而實際上大乘經上告訴我們,諸佛報土,就是實報莊嚴土裡面的相,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想不出來,你怎麼能畫得出來?我們能畫得出來,是我們凡夫憑凡夫想像是這個樣子,實際上呢?跟實際那不能比。
所以眾生的意思我們要懂,它的意思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人是一個現象,所有一切動物也是現象,植物也是現象,礦物也是現象,這個大自然的景觀也是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虛空法界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統統叫眾生。所以這個眾生的意思就是把整個宇宙裡頭所有一切現象統統都包括了。「流轉於十方」。說了方,十方,當然在我們十法界裡面,十法界都是凡夫,六道裡面是內凡,四聖法界叫外凡,他沒有見性,沒有見性就叫凡夫,見性是聖人。十法界裡頭有空間、有時間,空間時間也是眾緣和合而生,你就曉得這個「種種諸眾生」這一句裡頭包括多麼大的範圍,多麼深廣的義趣。
第三句說『如來不分別』,這句話重要。既然不分別,哪裡還會有執著!如來應化在十法界,跟十法界的眾生和光同塵,示現跟他完全一樣;外表一樣,實際不一樣。外表一樣才能度眾生,所以『度脫無邊類』。外表不一樣,你就不能度。裡面要跟眾生一樣,那就完了,那是被眾生度跑掉了,哪裡能度眾生?裡面不一樣。這裡面不一樣就是說,應化在十法界,他自己實際上是住在一真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中峰禪師講:此處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此處。極樂世界的菩薩到這邊來應化,跟我們在一起,他住的極樂世界,我們住的娑婆穢土。他能看到我們的穢土,我們看不到他的金色世界。他看此地山河大地樹木花草,跟西方極樂世界無二無別,豈不是境隨心轉嗎?為什麼他看的是這樣?極樂世界是遍法界虛空界。心清凈,你就見到佛凈土。我們今天見不到佛凈土,怪誰?不能怪人,怪自己心不清凈。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本來面目障礙住了。你說這個多可惜!多可憐!
諸佛菩薩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他不起心,他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真正會修行的人修什麼?就修這四個「不」,四個不你都圓滿做到,相應了,恭喜你,你成佛。話說得很容易,說得很簡單,你做不到。這四個不,要從哪裡開始?要從不執著開始,不執著是最粗的煩惱。你為什麼天天會生煩惱?就是因為執著,你要不執著,你的煩惱會去掉一大半。如果你再能做到不分別,那幾乎你的煩惱就斷掉了,真的,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
所以你要是還有執著,你出不了六道。對什麼執著?這經上講得很好,「種種諸眾生」。種種諸眾生統統都不能執著,所以那個「眾生」的意思,你一定要清楚,眾生意思是包括了整個宇宙,我們常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不能執著,佛法也不能執著。所以佛在經上才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說這個意思就是佛法不能執著,佛法是講解脫的,執著你就不能解脫了。所以《金剛經》上舉的比喻,佛講的比喻講得好!好比渡河,渡河用個小船,這個小船是什麼?就是佛法。那是個工具,過了河還要不要?不能要,你要捨棄,你才能登到彼岸。你要是執著不肯捨棄,你永遠達不到彼岸。此岸是六道輪迴,彼岸是極樂世界,我們用這淺顯的比喻來說,你要執著的話,你永遠不能到極樂世界,你永遠還在娑婆世界搞輪迴,你怎麼能執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這一句話講得好。
什麼都不能執著,你的清凈心才現前。清凈心是真心,清凈心不但生智慧,清凈心生凈土,「心凈則佛土凈」。菩薩應化到世間來,為什麼他看這個世界山河大地清凈,一塵不染?他心清凈,境隨心轉。現在就是江本勝博士給我們實驗出來,科學的方法實驗出來,境隨心轉,我們深信不疑。所以我對他的貢獻很感激,難得我們也交了個朋友。
「如來不分別」,一定要用如來,因為不執著,不執著只能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六道外面是聲聞、緣覺、菩薩,還有佛,這個佛就是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賢首大師五教裡面所講的小教佛、始教佛。在天台六即位裡面是相似位,不是真的。不分別,就出了十法界,真佛了。這個真佛就是從圓教初住菩薩起,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佛。真佛就叫如來,所以圓教初住菩薩也叫如來,他可以在十法界用佛的身分出現,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現八相成道,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示現。分別斷了,於遍法界虛空界種種諸眾生不分別了,那當然更沒有執著。
你要是真會用功、真會修行,我們用什麼方法修?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方法,我們六根接觸外頭六塵境界,才動一個執著的念頭,「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執著打掉。才有分別念頭起來,「南無阿彌陀佛」,把分別念頭打掉,這是方法!這個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方法,這個方法最殊勝,為什麼?最簡單,最容易,男女老少都行。問題是,你會用!用在哪裡?就用在起心動念上。念頭才起,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起心動念,就是起分別執著這些念頭,當然會起,不起,你就不是凡夫了;不起,你就是聖人。你是凡夫,你肯定會起念頭,起念頭不怕,怕的是覺悟太遲,這一句佛號就是覺悟,我馬上把這一句佛號提起來,把這個妄念(這都叫妄想雜念)取而代之,心裡頭念念「阿彌陀佛」,這叫正念,念念是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好。你要說真的叫無念,無念做不到,無念那是法身菩薩才做到,我們做不到。我們只有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會了。
這個樣子真干,你幹上三年,你的心裡頭一片都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恭喜你,你得功夫成片,你得念佛三昧。就是功夫成片這個本事,你就能自在往生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雖然品位不高,不要緊,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你生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一生一切生,因為它四土在一起,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土融在一起,所以叫一生一切生,這是不可思議境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這個情形,世尊沒有講過,唯獨極樂世界特別,所以它真平等。這是當人的性德,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使這個無比殊勝境界現前。所以,十方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哪有「之王」呢?這是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諸佛讚歎的用意,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就是勸我們、鼓勵我們求生凈土,真正目的在此地。
我們明白了,要真干,不要辜負諸佛對我們的一番好意,這一番好意是無比的恩德,不可以錯過,要真干。你要問要干多久才能有成就?一般講要三年,三年就有成就。你不幹,那就沒有法子了。所以小道場、小茅蓬是最好的修學環境,萬緣放下,一心向佛。功夫能不能成功,就是看你放下多少。你要把執著放下,什麼都不執著,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學著什麼?隨一切眾生的緣,學著自己什麼?完全沒有成見,你就不會受境界的干擾了。
你還有稍稍分別執著,你必定受外面境界的干擾,也就是現在人講外面境界控制你。這個境界,我在前面跟諸位講過,什麼是佛?什麼是魔?你就明白了,你不是向佛,你一定是被魔控制,他干擾你,你一切聽命於他,你不敢違背他,他控制你。但是你要是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就沒有法子了,沒有辦法干擾你,沒有法子控制你,你就證得解脫,你心得清凈,清凈心生智慧,清凈心生福德。這個就不是打工,不是做小買賣賺錢生活,這是已經通了,你自家本有的寶藏自自然然顯露出來。
智慧德相是你本有的寶藏,很可惜妄想分別執著這三關把你障礙住了。這三個關不是別人設的,是你自己造成的,無量劫迷惑顛倒造成的。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你自己造成的,還是你自己去解決,諸佛如來雖然有神通道力、有慈悲,沒有辦法幫你解開。這什麼道理?三時繫念法事裡頭有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均衡的。眾生就是講的業力,《地藏經》上常說,業力之大能敵須彌,這是什麼力量?這真正的根源是自性,你迷了自性,迷了自性的時候,那個自性產生出來的力量是歪曲的,扭曲的,扭曲的力量還是不可思議。一定要覺悟,這個力量回歸到本位,回歸到正常。回歸到本位,回歸到正常,就是佛菩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原理原則我們通達了,現在差的是功夫,真實的功夫沒有別的,就是放下。
我學佛比一般同學、比一般道友(我們同輩分的,同年齡的)殊勝一點。原因在哪裡?原因在老師,所以老師對於我們一生修學的成敗,他是關鍵人物。你們學《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佛在這個經文開端就教你、勸導你,要親近明師;《華嚴經》文殊菩薩教善財要親近善友,道理就在此地。我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一開頭就教我看破放下,直截了當,真正是一絲毫委曲相都沒有,直截了當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明了,了解事實真相,可是你要不放下,你永遠不能明了,所以放下你才能看破,看破又幫助你更放下,放下又幫助你更看破。所以菩薩成佛,從初發心到無上道,修學真正的綱領就是這個,看破放下相輔相成,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像樓梯一樣,一層一層往上升,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麼簡單。
我自己感覺得非常幸運,遇到這個老師,一開頭就把這個方法傳給我。當時,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老師那個時候六十歲,六十還是六十一歲。我向他老人家請教,看破放下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布施是什麼?舍!真放下了。身外之物要能放得下,沒有絲毫留戀,然後把那個念頭也放下,你的心地才清凈,念頭不放下,你心不清凈。這是徹底放下了,這個樣子你就能「度脫無邊類」,自己修行成就了,就度了眾生,自他不二。為什麼?因為你的形象,這叫身教,一切人看到你了,他受感動,沒有看到你,聽到傳說,一個傳一個,一個傳一個,大家都知道,你能得大自在,你生活得很快樂、很幸福,都想跟你學。你有智慧,你有福報,從哪裡來的?看破放下來的。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福德。
我們學佛五十三年了,通過五十三年的實驗,這都是科學方法,實驗,果然靈驗,跟佛經上講的一樣,跟老師說的一樣,智慧增長,德能增長,福報增長,這相好就是福報,福報增長。世間人所求的,第一個是福報,第二個是聰明,第三個是健康長壽,我們沒有求,但是怎麼樣?自然得到。這就是通過五十三年的實驗,一點都不假。這一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四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千界偈頌最後一首看起:
【諸佛真金色。非有遍諸有。隨眾生心樂。為說寂滅法。】
這一首偈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說的是「無生現生,智契非有,悲心遍生,隨機引之,令歸常寂」。注得非常之好,把諸佛如來示現在十法界教化眾生,以及教化的終極目的,全都說出來了。
我們看經文,第一句『諸佛真金色』。這是贊佛偈裡面我們常常看到的。「金色」,是不是真的都是黃金這個顏色?這一點我們要明了,佛經裡面表法的義趣很多、很廣、很深。諸位想想,如果佛菩薩的臉都是像黃金一樣,黃黃的,你覺得這個好看嗎?所以真金色是表法,表什麼?永恆不變。這在金屬裡頭確確實實的,金銀銅鐵錫,在五金裡面金的顏色不變,像銀、銅、鐵、錫都會受氧化作用。我們常常遇到的,銀氧化變黑,銅變成銅綠,綠色的,深綠色的,都有氧化,都會變色。所以黃金人家看得那麼貴重,就是它不會氧化,它永遠保持它的色彩,不會變色。所以佛法裡面只要講到金,都是代表永恆不變,取這個意思。我們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在剎那變化,凡是有變化的就不是真的,佛法裡面講真假的標準,永恆不變是真,凡是會變的,這變的就是生滅法、生死法,都是虛幻不實。學佛,如果不懂得佛說話表法的意思,那你就許多地方都把佛法誤解了、曲解了。
諸佛這兩個字有廣義的說法、有狹義的說法。狹義的說法就是如來究竟果位,證得究竟果位的很多,不是一個,這稱諸佛。如果廣義的講法,這個「諸」字就包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真性,就是真金色,這就是他就不變了。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解釋諸佛,就是這個說法,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不像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離開十法界,住一真法界,十住菩薩住一真法界,真佛不是假佛。所以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第四十二個位次叫妙覺,那是究竟果位。所以此地這個諸佛有這兩種意思,兩種意思都是真金色來形容他。只要見性,性永恆不變。只要見性就證得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我們前面讀過。
『非有』這是諸佛,這個諸佛包括法身菩薩,確確實實非有。有是有為法,如來的果位,我們在百法裡面去看,百法裡面的無為法有六個,有為法九十四個,有生有滅;無為法六個,六個裡面只有一個是真正的無為法,其他五個是相似的,因為它確實有生滅,但是你看不到生滅的現象。譬如說,無為法裡頭有一個虛空無為,我們看這虛空,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看的這個虛空,跟三千年之後我們看這個虛空,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人事完全不一樣了。三千年前的人事跟今天人事完全不相同,山河大地也不一樣,所以滄海桑田。這都是會變的,會變的就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變的就是真。虛空不變,所以虛空沒有辦法算在有為裡頭,你就把它算成無為,但這無為是相似無為,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它在某一種情形之下等於零,虛空也等於零。什麼條件之下?法身菩薩所證得的,那就是條件,這個條件就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虛空沒有了,這個時候你才知道,它不是真正的無為法。
真正無為法只有一個,叫真如無為,這些法身菩薩他所證的就是真如無為。真如無為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時空,非有!他能『遍諸有』,哪個地方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遍法界虛空界一個都不漏。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所現的是有,是有為,他所現的色身是有為。但是他的能現跟所現是一又不是二。現身不現身,不是隨自己的意思,這一點諸位要知道,如果自己還有意思,那你就墮在有為裡頭。墮在有為,就是你墮在十法界,你墮在六道。六道眾生有自己的意思,要知道法身菩薩這個意思沒有了。為什麼?六根、六塵、六識都沒有,他都轉了,轉識成智。我們通常講意識,意識是第六識跟第七識,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法身菩薩沒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裡有感,哪裡有應。所以那個應是什麼?那個應完全是自然的,自自然然的應。你要問這是什麼原因?大乘經教里佛常說自性法爾如是,就是自性本來就是這樣,沒有原因,沒有理由。
如果要給你講事實真相,真相是因為宇宙是一體。經教裡頭佛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這裡頭有我、有你、有他,我們都在這一句話裡頭。那我們是凡夫,生死凡夫,怎麼是佛?三世凡夫里有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不都在裡頭嗎?三世佛是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一個也沒有漏,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麼?法性,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識是能變,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所變,能變是一,所變還會有差別嗎?能所是一不是二,只是十法界眾生迷了,不知道整個法界是一體,是自己性識變現出來的。如果知道了、覺悟了,就像諸佛菩薩一樣,法身菩薩一樣,他們知道、明白了,他對於整個宇宙的所有一切現象、眾生,在他心目當中,那就是自己,那還有分別嗎?所以這是真平等。
覺悟了,真平等才現前,無條件的慈悲才現前。沒覺,不行!沒覺的時候他不相信、不承認。覺悟了,蚊蟲螞蟻都是自己,是自性現的,識心變的。這一樁事情只有佛法裡頭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所以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誰能夠見到這個事實真相?見性的人。怎樣才見性,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斷了。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障礙除掉了,真性就現前。真性不是修得的。我們修什麼?除障礙而已。古人的比喻,比喻得好,比喻得容易懂。把自己的真性比喻作太陽,這白天的太陽。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比喻作什麼?比喻作雲彩,烏雲。烏雲把太陽遮住了,不是沒有太陽,是它遮住了,雖遮住也不礙起作用。陰天陽光減弱了,沒有晴天白日那麼樣的明亮,光度滅弱。我們今天在十法界,十法界就是自性光明減弱了,佛教導我們,只要把這烏雲趕走,太陽又現了。
只要把這三種障礙,一般大乘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障礙住,叫煩惱障。《華嚴經》裡面,用的名詞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兩個一對照我們就曉得,很容易明了,無明煩惱就是妄想,塵沙煩惱就是分別,見思煩惱就是執著。修行修什麼?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希望我們的執著一天比一天輕,斷是斷不了,因為你斷了,那你就成佛了,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很不容易斷。理論上講可以頓斷,一覺馬上就斷。可是我們的覺,正覺成分很微弱,這一念覺了,第二念又迷了,古人講的石火電光。石火現在沒有人懂得,石火是從前打火,用打火石,用一個鐵片打火,用這個方法取火,現在沒有了。電光,閃電。我這個年齡小時候,六、七歲的時候,住在農村,農村裡面取火依舊用火石,大概到我十一、二歲的時候就沒有了,淘汰掉了,用火柴,那就方便多。這個火非常微弱,很容易就熄滅。我們的覺性就像這個樣子,迷得太深,迷得太久,很不容易覺悟過來。
要怎樣能保住我們的覺性,讓覺性念念增長,讓煩惱天天減輕?只有一個辦法。你們想想什麼方法?世尊在世天天跟大家講經,一天講八個小時,講了五十年。這是什麼?這是正覺的熏陶,天天講。你看佛經裡面,我們發現的,跟中國古人的文章不一樣。中國人的文章標準是簡要詳明,最忌諱的是雷同,就是重複,沒有重複。簡單扼要,詳細又明白,好文章!代表作就是《古文觀止》,這本書裡頭,在古今文章裡頭選擇了三百多篇,代表作!確確實實是好文章,跟佛經不一樣。佛經怎麼樣?有重複,不厭其煩,你看佛經,佛經太啰嗦。為什麼?那就是一遍一遍的熏習,你熏習的遍數不夠,不起作用。我們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的熏習,你知道這從早到晚,從初一到
聽講經,我在年輕的時候學經教,我遇到許多年輕的法師,跟我年齡都差不多的,我們同時代的。提到某一部經,他很得意,這個經我聽過,我聽過一遍了,意思就是說,另外有法師講的我不必聽,這我已經聽過了。這樣的態度學佛,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古人講讀書千遍,我們今天要想自己開悟,你要不多聽,怎麼行?
古大德,古來祖師大德當中,過去李老師告訴我,佛教十個宗派有個律宗,戒律,律宗的開山祖師是終南山的道宣律師。道宣律師聽《四分律》,聽二十遍。《四分律》的分量很多,線裝書堆在桌上,這麼高一堆,這麼高。線裝本二十多冊,《四分律藏》。講一遍,至少要四個月到六個月,這一遍才能講完,他老人家一生聽二十遍,成為一代的宗師。那個時候沒有我們現在這麼方便。我們就知道,哪個地方有大德講《四分律》,他一定去聽,再遠他都去。這個我們佛門叫討經單。你聽到這個道場有法師講這一部經,你想來聽這部經,從頭聽到尾,到這個道場來掛單,這叫討經單。除了聽經之外,也要常住給一份工作給你,義工,你不能在這白吃,執事里分配一個事情給你做,這個工作決定不妨礙你聽經的時間。所以從前寺院庵堂是學校,你到裡面是真正能學到東西。殿堂很多,首座和尚,分座講經,如果寺廟大,他有幾位法師同時講經,講堂不一樣,你喜歡聽哪一部經,你就到這個講堂。但是絕對不許可今天在這個講堂,明天在那個講堂,這不許可,那你什麼都學不成,你只能在一個講堂把這門功課學完。學習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這麼成功的。
諸佛菩薩應化,如是應化,他知道眾生的根性,『隨眾生心樂』,隨順眾生,你喜歡什麼法門,他就現什麼樣的身來給你講什麼樣的法門。中國在隋唐時代,唐朝中葉以前,初葉到中葉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十個宗派在那個時候出現,每一個寺院庵堂都有法師在那裡講經說法,這個時候你喜歡哪一個法門,你就到哪一個道場去學習。這最著名的《華嚴》,《華嚴》在五台山,所以五台山是華嚴宗,專門講《華嚴》;天台山在浙江專門講《法華》,都是專攻,一門專攻。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大慈恩寺窺基法師專講唯識,法相唯識;終南山道宣律師專講戒律;我們慧遠大師在廬山建蓮社,專修凈土。沒有雜修的,雜修不能成功,一定要專攻。先專,專能得定,能入三昧。你專攻《華嚴》,你得華嚴三昧,專攻《法華》得法華三昧,三昧就是得定,你的心契入境界,契入之後,這三昧就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門門都通,這個時候再涉獵其他各派各宗法門,全都通了。全通之後,還是弘一門,這叫大慈大悲。給初學人做榜樣,這樣才能學得成功。學多了不行,廣學多聞是大徹大悟之後的事情,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
四弘誓願裡面講的四個階段,「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發心,發心是第一個階段。「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煩惱就是見思、塵沙、無明,斷的方法很多,一般來講最普遍、最有效果的就是學習,儒家講「學而時習之」,你要學。天天聽經聞法,有疑了,常常要向老師、向同學請教,幫助你開智慧。一門幫助你得定,所以學,不能同時學兩門,決定是一門。一門講究重複,道宣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清涼給我們也做出最好的榜樣。
清涼大師,我們今天學《華嚴》,離不開他的《疏鈔》,他要不給我們提示,這個經文真的我們看不懂,哪裡知道經文裡頭字字句句有無量義。他老人家給我們示現,當年他在世,他學《華嚴》,以後講《華嚴》,一生講五十遍。五十遍怎麼個講法這樣大的經?四十跟八十合起來,除掉當中重複的,九十九卷。我想他老人家一年應當是講一遍,五十遍就五十年,一年講一遍。他的壽長,活了一百多歲。這是華嚴宗第四代的祖師,賢首國師的學生,以後他也是國師。這國師就是皇帝的老師,常常到宮廷裡面去講經。我估計就像世尊當年在世一樣,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這一部經講圓滿。
我當初學《華嚴》,發心講《華嚴》,也是用這個來做比例,我一天講兩個小時;一天講八個小時一年圓滿,一天講兩個小時四年圓滿,差不多。從前李老師也是用這樣的一個速度,一天兩個小時,四年可以把這部經講圓滿。但是不能像我這種講法,像我這種講法,講不完,我這個講法,現在估計我這部經講圓滿,現在才講到第九品,第九品大概是十三卷。九十九卷才講十三卷,已經講了一千多次,一次兩個小時,將近三千個小時。所以這部經用我現在的速度來講,一部經講圓滿大概要兩萬個小時,一年沒有法子,我們現在一天講四個小時,估計總要十年。所以清涼一生講五十遍,我是敬佩到極處。二十幾歲的時候就崇拜清涼大師。我出家,第一部得到的經書就是《華嚴經疏鈔》,因為我對它嚮往很久,向香港打聽,智開法師回我一封信說:有,現在我們這裡有兩套。我請了一套。以後大概是過了一、兩年之後,我又請了一套。李老師在台中講《華嚴經》,那一套送給李老師。這個經實實在在不容易,在這裡可以看到圓圓滿滿的佛法,一切諸佛佛法你都看到了。
佛有耐心,佛善於觀機,甚至於知道眾生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證果。在這一生能成就的,這叫根熟眾生,上上根人;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的,來生後世。對這個根性幫助他提升,幫助他加快速度,佛的心多慈悲。沒有善根的人,這個難了,給他種善根,慢慢等他回頭,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再來加油,再來幫助他,先給他種種子。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在佛門裡面修福報,那個福報也不可思議,自己不能開悟。譬如這些人,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只要你細心觀察,在佛門裡面甚至於出家了,對聽經沒有什麼興趣,對於常住的事情他非常熱心。這就是什麼?中根之人,這一生他不能成就,他這一生修福。
可是我們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很不好,這個時代人心不善,三業不凈,都造的是惡業。如果我們生在隋唐那個時代,沒有出離心,並不想去作佛、作菩薩,在佛門裡面修福報,雖出家不聽經、不聞法,不是認真修行,但是對於常住很熱心,去照顧,那都是修福,確實得人天福報。這我們在《高僧傳》裡面都看得很多。許多高僧轉世,轉到人間多半都是做富貴之人,有做帝王的,有做大臣的,有做地方官吏的,大富大貴,前世修來的,而且多半都是在佛門修來的。雖然在佛法不成就,他在佛門修福,阿賴耶識裡面有佛的種子。再過多少生、多少劫,不定什麼因緣回頭了,他真干,那一真干他就成就。
所以佛對於一切眾生,根熟的這一生當中必定幫助他成就,度他成佛。『為說寂滅法』。「為說寂滅法」,就是幫助他明心見性。在凈土裡面,幫助他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是寂滅法。中等根性的人,他這一生沒有辦法,你要幫他在這一生成就是幫不上,他沒個意思,那怎麼樣?增長他的善根。我們現在常講人生在世,明白的人、覺悟的人要懂得世緣帶不走的,要放下;受世緣的累贅,放不下,這是最愚痴的人,聰明人不幹這個事情。這一生當中什麼最重要?名聞利養不重要,榮華富貴不重要。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給我們看,他是王子,名聞利養、榮華富貴他統統都得到,他怎麼樣?全部丟掉,出家去修行,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能夠醒過來,不再搞這個東西。搞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生死業、輪迴業。
輪迴這麼苦了,你還不想出去嗎?現在連許多鬼神都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你還是貪戀世間名聞利養,還搞爭名奪利,那說老實話,你連鬼都不如!鬼都覺悟了,你怎麼會去干這種傻事?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把自己靈性向上提升,也就是悟性、德性,這是你帶得去的,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得人天,還希望繼續修行,你才能出脫得了。如果要是不繼續修行,念頭一錯,馬上就墮落,墮落得很快。所以我們的緣殊勝,無比的殊勝,這個道場天天講經,念佛堂念佛不間斷。念累了去休息,不要勉強,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這醒過來立刻進念佛堂。每天不是聽經就是念佛,這樣熏習才能把煩惱放下。不是這樣的熏習法,密集的熏習,長時間的熏習,不行。你想斷見思煩惱,想伏貪瞋痴慢,談何容易!
道場、善友是我們的增上緣,對我們這一生修學有沒有成就關係非常大。我們今天真的是幸運,遇到善知識,遇到好的護法,讓我們的功夫天天都在進步,而沒有退轉,幾十年不間斷才到這個境界。我們自己很清楚,再努力一下,再用功一下,我們就能往生,永脫六道輪迴,永遠超越十法界,這一生當中可以做得到,為什麼不幹?你所以有障礙,最大的障礙世緣,就是世間這個緣一定要看破,這個東西對我們是有害,百害而無一利。我們今天小道場,三、五個志同道合的天天在念佛,天天在研經、研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才是一生當中正經大事。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五大段光照十千世界,我們把前面長行文念一遍。長行文都是重複的,前面我們念過很多遍了,我們再念一遍:
【爾時光明過千世界。遍照東方十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講光明遍照。再看下面: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
這是佛光所照。
【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
這幾乎每個世界都不例外,我們要曉得這是自性法爾如是。但是說的數字都是大數,有沒有差別?有差別,大同小異。所以只講大的格局,小的就省略掉了。再看來參加法會的這些菩薩們:
【其大菩薩。謂文殊師利等。所從來國。謂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謂不動智如來等。】
這三句要略說一說,我們現在讀的這個經文,「光明覺品」,在《華嚴經》裡面,這一會是十信會,十信位菩薩,還沒有入住。那我們現在學到這個地方,我們有沒有契入十信位的菩薩?這是應該要提醒的。果然隨著《華嚴》這個經文境界向上提升,那這一部《華嚴經》我們學習圓滿,你就跟善財童子一樣,你就成佛了。善財童子的厲害就在此地,我們比不上他。
此地表法,我要說一說,有許多新的同學,前面沒有聽過。根本不動智佛,它都是在表法的。根本不動智佛是說什麼?是說我們自心分別性。就是一般上講的緣慮心,不是肉團心,肉團心這個心臟沒得用處。就是我們的分別心,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這個,這是識心,八識五十一心所,識心。識心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動智佛起作用,所以這個佛是我們自心分別性,它代表這個。金色世界是我們真心本性清凈無染的理體,金色不變,永恆不變,表這個意思。文殊師利菩薩代表自心妙慧,全是自己,都是你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往下我們再看到覺首菩薩等,十首菩薩是代表十信,是隨信心中理智現前。信因中契佛果法,我們現前這個因心與佛的果法相應,這叫心性,這個位次就是十信位的菩薩。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衡量我們自己現在的心,我們學佛的信心就不及格。所以我們今天講信佛,《華嚴經》的十信位,連初信都沒有。
初信位的菩薩就是聖人,他就不是凡夫了,為什麼?見思煩惱裡頭他的見惑斷了,再說得明白一點,他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見惑,身見這第一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相對。我常常講,我們修行很重要的是要把內心(我們自己內心),跟一切人事物對立的這個意念,要把它化解掉,你這個化解掉,你才是初信。這就是什麼?就是邊見破了,那還有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大類錯誤的見解,你統統都沒有了,這初信位的菩薩。思惑沒斷,就是錯誤的思想還有,但是錯誤的見解沒有了,見解修正過來,初信,初信就是聖人了。雖然他還是在六道,絕對不墮三惡道,什麼原因?他絕對不造三惡道的業,他在這個六道裡面,天上人間,不是在天上就是在人間,不在人間就在天上,他就是這兩道流轉,決不墮三惡道,決不墮修羅道,也就是說他得了保證。什麼時候再把思惑,這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斷掉,他就出六道輪迴,就證相似位;七信、八信、九信,這都是相似位。那在哪裡?在四聖法界。我們常講的聲聞、緣覺、菩薩、佛,因為他是大乘,大乘是菩薩,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位。在那個地方把塵沙煩惱斷掉了,再破一品無明,他就是法身菩薩。
所以不要看起來初信,初信就證位不退,絕對不會退轉作凡夫,等於說他已經上了學,他已經念一年級。十信是小學,他真正上小學一年級,他只會往上升,你念二年級,後念三年級,他慢慢上升。十信滿了就是十住,十住就好比是中學。十行,用我們現在學校的來說就好比是高中,十迴向是大學,十地是研究所,他只往前進,他不會往後退。那個進步確實有快慢,看他自己用功的勤惰,這菩薩也有,勤快的、勇猛精進的,他的進度就快;懈怠懶散一點的,他的進度就慢,但是他不會退轉。這是在此地特別為同學說明。我們自己現在是什麼位次?想想初信位,第一個位初信我們有沒有?初信位等於小乘的須陀洹。須陀洹也是破見惑,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初信菩薩也是的。但是初信菩薩的智慧比須陀洹高太多太多了,那須陀洹簡直不能跟他相比,這就是大小乘不一樣。我們現在一般講法心量不相同,大乘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小乘人這種堅固的執著很不容易突破。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
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的,就是『一切處』,一切處都有文殊師利菩薩。
【各於佛所同時發聲。說此頌言。】
這一段是第五段光照十千世界,也有十首頌。這十首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的是「明等菩提因行」。注意那個「等」字,如果要沒有這個等,那他就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菩提心發出來了,十信菩薩等於菩提心,菩提心沒有發出來,相似的,他的心是等於菩提心,真正菩提心現前那是圓教初住以上。等流、等同是這個意思。我們現在看這個偈頌:
【發起大悲心。救護諸眾生。永出人天眾。如是業應作。】
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礎上,我們的菩提心為什麼發不出來?有障礙。這個障礙是什麼?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你這個東西不斷,你菩提心不能現前。菩提心是真心,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我們迷失了自性,所以真心不見了,用的是妄心。現在佛教我們要學,雖然是妄心,學菩薩的真心,希望學得很像,菩薩的真心。菩提心是什麼?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五條我們統統都沒有,所以你自己要常常反省,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虛假不真實。怎麼叫虛假?你就從佛經上常講真妄的標準你去觀察,你就發現真心永恆不變,妄心是常常在變。我一會兒喜歡你,一會兒討厭你,一會兒對你很好,一會兒對你不滿意,妄心。如果是用真心,你的愛心、善意永恆不變。你對人,這個人惡意對我,我還是誠心誠意對他。這個人騙我,這個人侮辱我,這個人要殺害我,我對他還是一片真誠,那你就是菩提心。你如果隨著外面境界變化,你是妄心,妄心不是真心,妄心千變萬化,真心永恆不變,金色,用金做代表。我們能做到嗎?
眾生愚昧無知,常常作惡,他沒有回頭。菩薩是在正覺,眾生怎麼樣的惡劣態度對菩薩,菩薩如如不動,還是笑咪咪的。就像什麼?從前章嘉大師跟我講的比喻,佛像什麼?八十老翁有智慧、有道德;眾生是什麼?三歲小孩,他不懂事,他不知道你是什麼道德、學問、智慧,他不知道。這小朋友罵你幾句,小拳頭打你幾下,八十歲老頭還跟三歲小孩打一架嗎?還跟他吵嘴嗎?沒有這個道理。章嘉大師這個比喻給我印象很深。所以他老人家講,凡是吵,能夠互相吵,互相打起來,一般高。如果是有一個高有一個低,決定鬧不起來,為什麼?高的他會讓,他不跟你爭。只有兩個都迷惑,兩個都顛倒,一般程度,好,那他會打起來。
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拿這個標準觀察的時候,你才曉得,心地真正修菩提心,你的心我們不敢說一天比一天;一天比一天清凈,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那是什麼?那是善財童子,真正是上上根人,我們沒有法子。我們希望是一年比一年清凈,一月比一月清凈,你求生凈土有把握。一年比一年清凈也有把握,但是把握並不是很大,還要看臨終的時候的緣分。如果是一個月比一個月清凈,你是決定有把握,為什麼?心凈則佛土凈。
所以諸位同修要曉得,我們怎樣才能成就自己的清凈心?沒有別的,放下世緣。放下世緣,不是說這個世間事不做了,世間事有緣,對眾生有利益的還是要做,做怎麼樣?不放在心上。做是什麼?做是慈悲,你看看這個,『救護諸眾生,如是業應作』。你不做,不做,你就沒有慈悲心了。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要不要做?做了怎麼?做了人家還冤枉你,做了人家還罵你,做了人家還侮辱你,還要不要做?還是要做。他罵歸罵,侮辱歸侮辱,甚至於陷害歸陷害,他無知,他有災難。三歲小朋友無知,有災難,他對你很不高興,態度很惡劣,但是他現在非常危險,你要不要救他?你不能說,你對我不好,反正你掉在坑裡淹死了,你活該,我不會拉你一把,這不是菩薩。看他掉火坑,馬上把他拉起來,拉起來,罵我也沒有關係;總而言之,我救了你一條命,這是菩薩行。
清涼大師這裡有註解,我們把它註解念一下,然後我們再細細的來研究這一首偈,我們怎樣學習,這個才重要。「文有十行」,這個十行就是十首偈,經文有十首偈。「皆三句辨相」,這一首偈裡頭有四句,前面三句是講相,後面「一句勸修」,如是業應作,你看勸修。「雖皆作業,而展轉深細」。十信有十個位次,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十信,所以雖然都修這個法門,我們現在講都修學這個科目,內容不一樣。初信菩薩修這個,二信菩薩也修這個,十信菩薩還是修這個,展轉深細不相同,心境都不一樣。
下面說「略分為五」,這個五就是十首偈分五段。第一段「大悲下救業,不求自利,雲永出人天」。這一首就是五段裡面的第一段,第一段就是一首,內容大悲下救,菩薩覺悟了,不覺不肯放下。這個放下,就經教上來講,放下見惑,放下身見,放下邊見。放下身見,不執著這個肉身是我,不執著一切附屬於我,就我所有的不執著,我、我所不執著,這是第一個放下了。第二個放下就是我剛才講,內心裏面的矛盾,對一切人事物的對立放下了,身心和諧。真正放下,和諧了之後,這身心和諧血氣暢通,這人不生病。我們的病根是什麼?貪瞋痴三毒,裡面有三毒,外面有誘惑,內外有交感,哪有不生病的道理!所以學佛對於身心健康,那是大有幫助。
那麼放下成見,成見是什麼?我以為怎樣怎樣,這就是成見,我們常講某人成見很深,就是很執著,成見就是執著。放下成見,那個現象就是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成見很深的人是很不容易接受別人意見;換句話說,我是對的,你們都不如我,乃至於你們都是錯誤的,你們都是有缺陷的,我這個才是完美的,成見很深。見取見是對於果的成見,戒取見是對於因上的成見,一切事總不外乎因果。最後就是所有一切不是正見、正知正見的,我們都叫做邪見。這統統都放下了,所以圓初信的菩薩是正知正見,這一些錯誤的見解統統都沒有了。初信位的菩薩,你才入初信,我們用這個標準來自己反省檢點,我有沒有入初信位?入初信位,恭喜你,你真的上了佛教學校,一年級,佛教小學一年級。真正了不起,你是諸佛如來的學生。你必然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的尊敬,為什麼?龍天善神看到你,自嘆不如,你能放下,他們還沒有放下,所以天龍善神他是凡夫。
你看看不要說三惡道,欲界天,他為什麼生欲界?欲沒有斷掉,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能把這個執著放下,那個欲就去掉一大半,所以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人間天上生生世世他不迷惑,他都修行,他不會享人天富貴,不會受人天的誘惑,人家有這個本事,所以他只是節節上升,他不會退轉、不會墮落,這稱之為聖人。你看他們的行業,行業就是日常生活當中他幹些什麼,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最重要的擺在第一條,他有大悲心。這個大悲心,我們現在世間人講同情心、憐憫心,看到人家有苦有難自自然然去幫助他,不要等人家勸,不要等人家求你,主動去幫助他。為的是什麼?「救護諸眾生」。清涼在註解裡頭,不求自利。
世間人為什麼修行,修一輩子,甚至於修了生生世世,都沒有能夠證得這個位子,什麼原因?就是自利沒有忘記。起心動念我的利益、我的好處,於我沒有利益,於我沒有好處,這個事情我不幹。幫助別人也先考慮對我有沒有好處,沒有大悲心。有大悲心的人不考慮自己。所以我前面講,縱然是我幫助了個人,這個人還侮辱我,還害我,我要不要幫助他?我還是幫助他,我幫助他的心永遠不變,絕不因為他的態度而有影響,這樣的人在這個世間少,真的鳳毛麟角,這是什麼?初信位的菩薩。我們要深深反省我有沒有,我有沒有證得這個位次。
在佛法的學校裡面,我剛才講了,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小學一年級。小學一年級沒有進去,我們生生世世在佛門裡頭是幼稚園。想升一年級,總是不及格,總是進不去,這個原因你不能不知道。總的來說,這個原因就是自私的念頭太重,自私沒有不造罪業的。你造罪業說老實話,你不可能不墮地獄,地獄進去很容易,出來很難。從墮落地獄,到地獄出來,那不知道要多年!現在我們把在《大藏經》裡面,把世尊關於地獄的業因果報這些開示,我們全部把它節錄下來,我們要印單行本流通。實實在在難得,現在世間人不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如果知道事實真相,他起心動念一定會收斂,不敢做壞事,不敢害眾生。害眾生那個果報不得了。不要說是言語造作傷害眾生,動個不善的念頭都不得了,在地獄裡頭都要受果報。「我動這個惡念,別人不知道」,不知道還是要受果報。
所以我們今天學佛,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得到初信位。得到初信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十信位的菩薩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初住以上,實報莊嚴土。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生實報莊嚴土。你想想看,你要能夠入這個境界,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個品位,叫大幅度的提升。我們為什麼要貪戀這個世間?為什麼要去享受五欲六塵?五欲六塵佛在經上的比喻叫「刀口舐蜜」。這個比喻你想想看,那是一把非常鋒利的刀,刀刃上塗了一層蜜,蜜是甜的,只有無知的人才用舌頭去舔,甜頭嘗到了,舌頭沒有了。佛用這個比喻,非常可怕,非常恐怖,怎麼能幹這種傻事情?那麼你仔細再想想,人間五欲六塵這個樂你能享多少天?你在這一生你有多長的壽命,你能享幾天?細細算算這個帳,不值得。真的,極其愚痴的人他才幹。稍微頭腦清醒、聰明一點的人怎麼肯幹這種事情。你能放下,你就證得初信位,你就入佛門了。初信位才真正入佛門,正式入佛門。
你要曉得我們今天授三皈,給你這個三皈證書;受五戒,給你五戒證書;你出了家了,給你這一些這在從前是度牒,現在沒有度牒,出家受了大戒有證書給你,全是假的,統統是什麼?統統幼稚園小小班的文憑,社會上沒有人承認你的。圓教初信位這才是一年級,大乘佛教小學一年級,你這個學籍,承認你,幼稚園的成績沒有人承認你。
我們救護一切苦難眾生的心有沒有?救護苦難的大願,你怎麼救他?『永出人天眾』,永出人天,就是要幫助他出離六道輪迴,這才真正救了他。不是說今天他沒飯吃,我送飯給他吃;沒有衣穿,我送衣服給他穿;沒有房子住,我蓋個房子給他住,不是這個,這個你是救他一時之急,出不了六道三界,消不了業障,滅不了罪。誰能救他?佛菩薩能救他。佛的弟子要幫助佛菩薩,要效法佛菩薩,要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的事業就是度化眾生,不但是幫助一切眾生出輪迴,幫助一切眾生出十法界,幫助一切眾生證得究竟圓滿佛果,這是菩薩事業。那現在這是小菩薩,小菩薩真的能夠幫助眾生超越六道輪迴,那就不得了了,小菩薩能力可以做到,初信位這是小小菩薩。我們要把這一樁事情常常放在心上。
幫助眾生種種的緣,我們世間人講機會,你要認識。你要能認識機緣,你要能掌握機緣,當然更好的你要能夠創造機緣,這是真實智慧。機緣裡面,尤其叫增上緣,增上緣是什麼?我們救護苦難眾生,外面、外力的助緣,這個重要。無論幹什麼事情,靠一個人不行。譬如我們今天在此地,在網際網路、在衛星電視裡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網路需要很多人,人力、物力、財力,這才能做得到,這統統都是助緣,衛星電視也不例外。這一些人力、財力、物力,要靠許許多多人發心來護持,這統統都是助緣。中國古人說得好,「做事難,做人更難」。事情要做得順利,人際關係一定要好,你才有很多人幫助你,樂意幫助你。人緣不好,不給人結緣,誰肯幫助你?
我這一生,在這個世間到處講經弘法,大家都知道,我們佛門裡面老法師都不例外,都知道我的法緣好,也都稱讚,法緣怎麼好的、怎麼來的?李老師教的。我親近李老師,李老師這些話常常告訴我,至少說了十幾遍,印象深刻,「要結法緣」。因為我們學講經說法,要結法緣,你要不結法緣,你講得很好,講得天花亂墜,沒人聽,這不是你講得不好,你沒有法緣。你有智慧,你有道德,你沒有緣,你跟眾生沒有緣,成了佛也不能度眾生。這個話不是一般人說的,佛說的。你看佛在經上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人跟佛沒有緣,佛來度他,他不接受,他看到佛來,他掉頭就跑了,說明沒有緣。佛在經上,當年在世釋迦牟尼佛也舉了個例子,城東老母與釋迦牟尼佛沒有緣,遠遠看到釋迦牟尼佛,她就走叉路走掉了。釋迦牟尼佛有神通,這示現給弟子們看,在這個十字路上,佛就化身,化了四個身,這四條路上都有,這城東老母走到哪裡都看到釋迦牟尼佛,最後什麼?蹲到地上痛哭流涕,就是不聽,就是不肯接近,所以佛講的無緣。
我們這個學院到圖文巴時間並不長,我們跟當地政府居民都處得很好,什麼原因?結緣。這個地方慈善救護的事業,我們打聽有哪些,我們主動去做。所以我們一到這個地方,聽說這個地方有一個學校,我們就發心送獎學金。聽說這邊有一個醫院,而且圖文巴的居民貧富不均,懸殊很大,確實有很多很窮的人,也有些很富的人,很窮的人遇到生病的時候就很苦,我們主動送醫藥費。去年我們聽到此地有一個安寧中心,是由修女她們辦的,辦得非常好,我們去參觀過了。我們住在外國最擔心的,就是我們念佛人臨命終的時候怎麼辦?非常擔心,臨命終一送到醫院就糟糕了,醫院一死馬上送太平間,就完了。我們怎樣能照顧,這個臨終關懷照顧,安寧中心它就做這個工作。非常開放,你是佛教的,你就可以用佛教儀式;你是基督教的用基督教的儀式。它雖然是基督教的,並不一定要你用基督教,你信仰什麼宗教,你用你自己的宗教,它都為你服務,都為你照顧,太難得了。我們聽說它經濟上有困難,我們主動幫助它。
市長告訴我們這個地方青少年吸毒人很多,問題很嚴重,市政府辦了一個少年戒毒中心,正在籌款,我們也幫助它。不要人家來勸,不要人家來捐款,聽說這是救護諸眾生的事情,馬上去做。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去做。現在我們做的都是些小事情,與提升境界還都不相關。到什麼時候才相關?因為我們現在語言有障礙,我們的同學還不能夠用英語講經,這是你們要認真努力學習,希望在兩年之後,可以用英語講經,用英語講經,把佛法介紹給他們,這才能叫他永出人天眾。所以我們今天主要的,就是能懂得華語的人能得利益,不懂華語的人難。
我們《華嚴經》講了這麼多了,有沒有同學能夠用英語,翻成英語,用英語講一遍?這個附近印尼、華人佛教徒有七百多萬,這個網路跟衛星一點障礙都沒有,那邊收到都很清晰,能不能用印尼文來講《華嚴經》?能不能用馬來話講《華嚴經》?真的要你們同學們發心!這個就叫什麼?『發起大悲心』。我要很認真來學語言,我學好了之後,把這些經典,經典很深,我講的不深,把我講的這個用言語介紹給他,用文字介紹給他們;文字就是寫講記,言語就是作翻譯,可以流通光碟。這就是「如是業應作」。我們是以這個為主,其他的慈善事業是我們附帶的。這附帶的是廣結法緣,弘法利生是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真正救護一切眾生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你才有大悲心,你才是個大乘入門的學生。你要是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意願,你沒有入佛門。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四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頌第二首看起:
【意常信樂佛,其心不退轉,親近諸如來,如是業應作。】
向下這四首偈,第二到第五,清涼大師在科題裡面標的是「修智上攀業」。上攀,我們一般講高攀,向誰高攀?向如來高攀。換句話說,向自性高攀,向性德高攀。自性性德是本有的,這是無量劫來我們迷失了。如何讓性德恢復,這是我們當前重要的課題。我們應當怎樣學法?佛在此地教導我們四個中心的科目,這一首是講「信」,其次講「樂」,第三講「念」,第四講「學」,信、樂、念、學。信擺在第一,「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華嚴》上佛說的。如果沒有信心,那你想學習,你根都沒有。信,信進念定慧,五根,這是頭一個根;這個根沒有,什麼都沒有了。我們要想恢復智慧,這裡「修智」實在講,恢復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咱們得上攀,向如來學習,向法身菩薩學習;法身菩薩這四個科目不但是具足,都圓滿了。我們現在念的這一品經文是十信菩薩章,大乘佛法裡面的小學。我們現在一般小學是六年畢業;大乘佛法小學是十年畢業,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十信。
清涼在此地注得很好,這一首「長時修,常信不轉故」。這個不轉就是不退轉、不改變,信心堅定,信心堅固。佛法里常講「清凈信心」。而《金剛經》上講得就更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所以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不是修來的,智慧是你自家本有的,你自心裡頭本有的,多大多深?那是沒有邊際,不能夠想像的,跟十方如來完全相同。這樣大的智慧,這樣深的智慧,自己迷失自性,所以造成障礙,不能現前。你要是問,障礙是什麼?怎麼會有這種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現在的迷、不信,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首先就要建立信心,不僅僅是修凈土。諸位曉得凈土宗三個條件,信、願、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你具足這三個原則,無論從事哪個行業,或者研究什麼樣的學科,決定有成就。這三個條件,缺一個你都不能成就。不論是善法是惡法、是世法是佛法,造惡,他要沒有信心,他惡造不成。所以這個字裡面的範圍就太廣太大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但是今天清涼大師給我們指示的,我們要上攀向最高峰,這講攀緣,最高峰是如來究竟佛果,我們要往這上面學。古人講,講得好,最上學學不到,學不到,還能得到中。所以我們不能把標準降低,如果我們講到中,那學不到的時候就變成下了,我們一定標準要訂得高,這是教我們這個道理。
經文前面三句是辨相,末後一句是勸修。『意常信樂佛』,意是我們的心,心要常常信樂。樂是愛好,這個樂念去聲,我們這個本子,你看這個右上角圈了一個圈,念去聲。『其心不退轉』,你看,『親近諸如來』,這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現在這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我們見不到如來,不要說諸如來,一個如來你也見不到。這怎麼辦?實際上講,你要懂得這個經文裡面的義趣,他在此地沒有說親近諸佛土,沒有,沒有這麼說法;他沒有講諸佛,他講諸如來。
諸佛跟諸如來意思不一樣,講諸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諸如來是什麼意思?就是諸法實相,諸法實性。你要是懂得這個意思,你親近一切眾生的本性,本性是如來。《三字經》上頭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菩薩修行成佛,關鍵就在此地。他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假使說我們的境界是一個人,他接觸這個人是接觸這個人的本善、本性,而把他的習性、惡作放在一邊。這就是真跟妄,他的習性,他的惡作,那是妄,那不是真的,是假的;真的是他的本性,是他的本善,永恆不變,這就是我們佛經裡面講的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那這一切眾生的意思廣。不但一切人,一切動物,你要看本性,你從這裡著眼,花草樹木。在動物,我們稱佛性;在植物、在礦物、在自然現象,我們稱它作法性。諸位要曉得,法性的意思廣,法性包括佛性,佛性只是法性裡面的一分。哪一分?般若。般若是智、是覺。因此大乘教裡面,講法性講得多,法性把佛性都包括了。
如果你見到一切法的性,那就恭喜你,你成佛了,明心見性。你見一切人是見一切人的自性,見一切萬法是見一切萬法的法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親近諸如來。這個境界你就是法身菩薩,你的方向,你的目標,完全做對了,一絲毫錯誤都沒有。你能夠常作如是觀,把你一切錯誤的念頭統統都轉過來,整個宇宙是至善,儒家講的「止於至善」。那麼你的眼就是佛眼,佛眼看眾生,佛眼看宇宙,完全是佛的境界。沒有別的,轉境界而已!大乘教裡面這些教誨,佛常說。這是從理上說的。
事上講,我們怎樣親近諸如來?一切經典就是諸如來。我們每天讀誦經典就是親近諸如來,這從事上說,這大家好懂。我每天讀經一個小時,我就一個小時親近諸如來,我每天讀經兩個小時,就兩個小時親近諸如來。希望你能做到個「常」字,常字就是沒有間斷,日夜不間斷。「日夜不間斷,難!」不難,怎麼不難?譬如我每天讀經兩個小時,這很正常,其他的二十二個小時常常回味,常常想經裡面的意思,「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要不想經裡面的意思,經裡面的道理,經裡面的義趣,經裡面的教誨,你就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造輪迴業,往下墜落。想經裡面那些道理、那些境界是把你往上提升,上攀。妨不妨礙我們的工作生活?不妨礙。不但不妨礙,你能把經典這些大道理,這些原理原則統統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生活更美,生活更善。所以我常講,佛法是真正的生活藝術。我們開講《華嚴》,我們這個本子上面題的「現代生活藝術系列」。不管是大乘小乘,只要是佛菩薩的教誨,確實是高度的藝術。這裡面有真實的真善美慧,生活真善美慧,工作真善美慧,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真善美慧,你怎麼會厭倦?你怎麼會疲勞?你學這個東西愈學愈有精神,愈學愈快樂,這是實在的。
有同修來告訴我,在這個中國大陸,諸位知道有一個史居士他要發心出家、學講經,要找我給他剃度,我說我這一生不給人剃度。從前華藏圖書館在這裡出家的,實在講那都是韓館長剃度的;我代表她剃的,都是韓館長收的徒弟。我一生仰慕印光大師,效法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不建廟,一生不收剃度的弟子,而且一生不傳戒,印光大師給人家傳的只是三皈五戒,他是我們末法出家修行人最好的典範。我們過去講經是非常非常的辛苦,自己沒有道場,處處要看別人的臉色,二十年,借別人的道場,租別人的道場。總算是佛菩薩保佑,二十年講經沒有中斷。我講經二十年才有景美這個圖書館,圖書館不大,最初買的只是五十坪。五十坪要算平方米,兩百個平方米,台灣一坪是四個平方米,就那麼大的場所。以後慢慢再擴充,擴充到最後,我離開的時候是二百五十坪。有道場當然需要人,所以韓館長就收了一批人,這麼來的。我沒有想到她走得那麼早,走了之後,這些人當然我有義務照顧,所以在這個地方建了個道場。在這個以前,我們還都是寄人籬下,我們離開景美華藏圖書館之後,我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收容我們。
無論在什麼地方,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對於佛信心、愛好不因一切挫折影響。我們每天讀經,親近如來。每天在一起研究、討論、學習,從來沒有中斷過。你們要會看,你看到我從學佛到今天,五十三年。這五十三年前面七年是在家居士,我學佛七年出家的,出家就開始講經,所以講經到現在是四十五年,沒有中斷過,旅行都不中斷。我坐飛機不是讀經就是念佛,那是一個殊勝的緣分,在空中,我以讀經、念佛供養虛空界的神靈,九法界。早年我們常常飛台灣到美國,橫渡太平洋。太平洋上空,我們的佛號不間斷,你說這多殊勝!飛機上不必出聲,默念。你要真學。
我們每天在這地方共同學習,在這裡講經,你們聽經,你們是不是真聽?一面聽經,一面在那裡閑話,你沒有聽進去,你的精神意志不集中。我知不知道?我知道,說不說你?不說。為什麼不說?李老師教我不要說。我跟老師十年,我看得很清楚,真學的,老師真照顧,那個照顧就是有打有罵,沒有好的臉色給你看,那是什麼?那真教你。你不肯學的,你是來玩的。老師常這樣說,你是來玩的,你是來消遣的,到這個道場來消遣的,你不是真正來學的,隨你去。對你客客氣氣,你也歡歡喜喜,你什麼都學不到,這為什麼?你沒有信樂,你不具這個條件,那不可以責備你,責備你是跟你結冤讎,那又何必!
所以老師一生不跟人結冤讎,你不肯學,來玩,讓你來玩,這個地方等於說遊樂場所,實際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真心在學,經聽了,聽不進去,所以心不在焉;身坐在這個地方,心不在焉,心裏面想東想西。你也有志同道合一同聽經,一同聊天。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就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有沒有?有。古今中外都在所不免。古時候這種人少,真正用功的人,這好學專心用功的人多。現在好學專心用功的人少,到道場裡面來消遣、來玩的人多,我們要了解這種狀況。
所以不要責備人,最重要的自己成就。佛門裡頭常講,這一樁事情「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公修,婆得不到,婆修,公也得不到,你懂得這個話的意思嗎?完全靠自己,誰都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說是來加持你、加被你,能不能加得上?說老實話,你用功才加得上,你不用功,加不上。佛菩薩用什麼東西加持我們?經教加持我們。經書,你們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本,你有沒有得到加持?你讀的時候,你聽的時候,你是不是真聽懂,是不是真正得到受用,那是加持。你心不在焉,信心不足,我們古人所講的「露水道心」,或有或無。這種信心,有的時候很短很少,無的時間很長,只能夠說在阿賴耶裡面種個善根而已,也是好事情。所以李老師也非常歡喜,總是種善根。你到這個道場來聽經,甚至於什麼?聽經打瞌睡,睡著了還打呼,李老師也高興。你不到別的地方去睡覺,你在這邊道場,聽經道場,也種善根,講這一堂經,或者你只聽到一句、聽到兩句也好,「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老師慈悲。真得受用的人,那是全神聚會,精神貫注,自始至終絲毫不懈,這是聽進去了。
這個心不退轉,那是長時間的考驗。我講經,在外國有時候住在人家同修家裡頭,外國跟中國環境不一樣,每個人都有很重的工作,閑暇的時間很少。所以在外國,說是天天講經那辦不到,一星期頂多兩天,多半是星期六、星期天他們放假有一點時間來聽,其他的五天就沒有了,可是我的經照講。那個時候並沒有錄相,並沒有這些網路的設施,我怎麼講?我一個小的錄音機隨身帶的,我就對我的錄音機講,講完之後,我放出來,我自己來聽,這是我年輕的時候,大概一直到五、六十歲,我要學!從前老師教我的。這是自古以來祖祖相傳常說,打拳的人拳不離手,天天要練;唱歌的、唱戲的天天要吊嗓子;講經,天天要上台,這老師教我們。沒有聽眾呢?沒有聽眾,古時候人對鏡子,每天對著一面鏡子,自己講,鏡子是能看到自己的表情,這樣練。我雖然不用鏡子,我們現在用錄音機,錄下來自己聽。有一個聽眾、兩個聽眾很好,沒有的時候我就用這個方法,沒有間斷過。這個方法裡頭有大樂趣,這個樂趣你們想像不到的,為什麼?你沒有嘗到過,法喜,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我能把我所學的這個佛法用在生活上,不但自己得樂,現在還能幫助別人。這些年來,我參與國際的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我用的是什麼?全是佛法。所接觸的這些都是世界上志士仁人、專家學者,我跟他們交談的時候,都能歡喜,都能接受。原先總以為好象這東西文化不相同,跟他們談的,他未必能接受,還都能接受。當然這也是佛菩薩加持,也是眾神加持,使我們的信心增長。
這一首偈裡頭的核心就是「信樂佛」,常信樂佛,對於佛的那個歡喜愛好,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夠代替。有佛菩薩,我們的生活美好,一天要是離開佛菩薩,我們就感覺到很痛苦,這個日子怎麼過。世間人跟我們的意趣不一樣,世間人大概是意常信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搞這些。這都是假的,這些東西不是常住的,它會失掉,失掉之後就苦不堪言。又何況這些東西在佛法講造業、造罪。業因罪報現前的時候,那真的是苦不堪言,三途地獄。
不契入境界,你的修學確實進進退退,甚至於許許多多學人中途退心。我也曾經見過中途改信別的宗教去了。這些現象我們看到、聽到了,不會感到奇怪。為什麼?他一開端他就沒入門,哪裡去找這麼好的機緣?就是生活學習的環境,天天用功不間斷,這找不到,這種環境真的是希有難逢。我對於護法感恩戴德,他照顧我一天,我一生都不會忘記他。我講經開講之前,我一定會念南無老師護法諸菩薩,這裡頭護法,照顧我一天的人都在裡面。人不可以忘恩負義,佛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後頭續一句「不說人過,知恩報恩」。永遠記住別人的好處,不要記別人的過失,我們的心多善!那都是佛在《十善業道經》教我們的,常念善法,念一切人善;思惟善法,想一切人的好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他過去對我好,現在對我不好,我只記好,不記不好。我們自己不斷向上提升,心安理得,確實常生智慧,福慧增長。
「親近諸如來」,你要是真正懂,這個真正懂,那你一定要讀《華嚴》,《華嚴》裡面講的諸如來就是法性。一切法,我們一般人看到是法相,這個相之體就是性,相是外表,它的理體就是法性,你從相上見性,這叫見性。為什麼我們見不到?我們現在的心不明,我們現在的心是染污的。像一面鏡子一樣,見性的時候,這個鏡子照見,照得清清楚楚。我們今天這一面鏡子,是很骯髒的東西塵垢把這個鏡子染污了,鏡子是有,照不見;不是它不能照,上頭有染污。我們把這個染污去掉,它這個照就恢復了,所以並沒有失掉。我們是一層迷惑把它障礙住,蓋住了,今天我們把這個迷惑去掉,我們的心恢復光明,明心就見性了。
所以你懂這個道理,天天要把心上面這一層污染,天天在洗。《無量壽經》上有一句「灑心易行」,這句話重要,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綱領一個原則。一定要把心裏面這些骯髒的東西洗刷掉。用什麼洗?經教。聽經明理,它就洗掉。從總的綱領上來說,我們的心不誠不敬,這是染污;虛情假意,嚴重的染污。想想我們曾經有沒有用真誠心對待一個人?細心去想想,沒有。對你父母都不是真誠心,再說得嚴格一點,對自己都沒有真誠心,那還有什麼話說。對自己都不誠,不真、不誠了,哪裡還能說對人、對一切萬物。這是根本。
根本迷了,究竟迷了,一迷一切迷。所以我們的心,染污的心不是清凈的,高下心不是平等的,迷惑顛倒心不是正覺的,自私自利心沒有慈悲。這是把我們的本善、把我們的心性障礙住了。心性像一面鏡子,裡面很厚很厚的塵垢,這是一絲毫的光都透不出來。學佛沒有別的,就是天天在磨鏡,把這個髒的東西磨掉,讓它恢復光明,那就見性了。你看外面所有一切境界,你從相上看到性,見到性之後,所有一切相都是美好的,你就看不到惡作。那個惡作是什麼?好象舞台上表演,小丑表演,一笑了之,表演的也很好,也值得欣賞,不是真的。那真正叫什麼?曇花一現,石火電光,決定不值得去思惟、去分別、去執著、去談論,不值得。所以對你的心境永遠不會產生任何影響,不會產生障礙,這個境界就是《華嚴》上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十法界依正莊嚴,事事無礙,不礙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妨礙十法界。再跟你說,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重疊在一起,根本就沒有界線,就是一念覺迷。由此可知,明心見性是多麼重要。十信位的菩薩正在修,這都是正在修學的原理原則。見了性,我塵垢去得差不多,放了一點光明,見到性,那就是法身菩薩。
所以這裡「親近諸如來」,太重要了。親近諸如來,我們用另外一句話來說,但是說,你會懂,好象是懂,真正意思你還是很難懂。諸如來就是大自然,你真能聽得懂我這句話的時候,你學佛是有了收穫,有心得。你聽不懂也是應當的,你學佛,什麼也沒有學到。大自然裡面,我們六根所接觸的,現象是法相,這個現象的理體是法性,法性就是諸如來。性是諸如來,相還有例外嗎?你想想看,相還有例外嗎?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到你見到性的時候,宇宙之間所有萬法,你成佛它跟你同時成佛,同圓種智!同時圓滿一切種智。這一句話真的是很難懂。
早年我教佛學院,佛學院的老師常常在議論這句話怎麼解釋,有情成佛,無情怎麼成佛?這個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怎麼成佛?你能體會到嗎?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整個宇宙,「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要是見了性,你就是見到真心。所有一切萬事萬物是心現的,「心」是一切萬物的本體,能現,「識」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所變的根源。它為什麼會變?你能把這個東西見到之後,能變的見到了,能現的見到了。所現所變跟能現能變是一不是二,這就是同圓種智,真的同,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所以見性之人眼目當中,一切眾生、山河大地是什麼?諸佛,未來佛。從他的境界裡面講,本來就是佛;從這些眾生境界說,糊塗佛!你現在迷惑顛倒,這糊塗佛的時候,清醒的佛有義務、有責任幫助你醒悟過來,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教化眾生。「親近諸如來」,他會做榜樣給我們看。不但是言教,身教,做出樣子來給你看。這些我們要學。『如是業應作』,這個「作」,就是應當要學。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三首偈頌:
【志樂佛功德,其心永不退,住於清涼慧,如是業應作。】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這首偈,「殷重修,志樂不退故,清涼慧者,無惑熱故」。大師的解釋說得很清楚,勸導我們要學。前面他在《鈔》裡面講,總說這一段,這十首偈前面說的分成五段,這是第二段,第二段就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首,這裡面講的信樂念學。《疏》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各別一行」,就是經文表面上看起來的,各別。另外一個意思「通修諸行」,這是有別有總。總,這是在初學,我們要知道。在深位,就是法身菩薩,那是一修一切修;那個一切,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真的,我們平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是同時學的,一修一切修,一切修一修。這怎麼說?一門,這裡面一定包括一切門,這個道理、理事,我們都要明白。
像我們修凈土的人,諸位都知道《無量壽經》裡面的四十八願,有人誤會了,四十八願他只修一願。現在在日本,流傳在香港,我在香港遇到,在台灣遇到,就是日本有個本願念佛法門,傳的也很多,在美國也有,我都遇到。他們只修第十八願,十八願就是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是古來祖師大德讚歎,這一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說得沒錯,祖師大德講得沒錯。可是你要曉得這一願裡面就包括其他四十七願,少一願,這一願就不圓滿,就有欠缺。如果你單獨只有這一願,其他的四十七願都沒有,這一願不能成立。你不懂這個道理,你把四十七願都丟掉,單單這一願,你將來不能往生。這不能往生,佛沒有騙你,祖師說這個話也沒有騙你,是你聽錯了,你把意思會錯了。一跟一切是一,這是一乘佛法。《華嚴經》是一乘教,究竟圓滿的大教,整個宇宙是一。這一裡面就包括一切,一法都不漏。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這個句子我們在這經裡面念過很多次。所以四十八願隨便哪一願,都圓圓滿滿具足其他的四十七願。
這個地方是教初信、初學,「信樂念學」這四,一就是四,四就是一。你信裡面沒有愛好,所以他頭一句,我們剛剛念過就是「意常信樂佛」,這裡頭就有樂。你信了,對它不喜歡、不愛好,這不叫信;那裡頭沒有念,你這個信也不圓滿、也不具足;你要不學,那你這個信跟不信有什麼兩樣?要統統具足,給你講解要分開來講。在「如是業應作」,那是一念圓滿,念念圓滿。這才叫相應。古人常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跟什麼相應?這一要跟一切相應,這才是佛。我們念佛,以四十八願做個比喻,這一願跟其他四十七願不相應,這不叫念佛。
菩薩修六度,這個諸位都知道,每一度都圓滿具足其他的五度。譬如講布施,布施裡頭有持戒,布施裡面有忍辱、有精進、有禪定、有般若,這才叫布施波羅蜜。布施裡頭只有一個布施,其他五個都沒有,這不叫布施波羅蜜,世間人的布施而已。世間人修布施跟菩薩修布施不一樣,菩薩布施一分錢,具足圓滿六波羅蜜,如果再給你展開的話,在《華嚴經》裡面,具足圓滿的十波羅蜜。十波羅蜜代表了菩薩法,無量無邊菩薩法,他統統具足,你說他功德大不大?你也去學,學布施,你也去布施個一文錢,但是你什麼都不具足,所以你沒有功德,你得的福很小,道理在此地,道理不能不明白。
這首偈清涼說得很好,「殷重修」,我們講認真、重視,決定不能夠輕忽,不能夠草率。這都是與前面接著來的,前面講你信佛,喜歡佛,喜歡佛什麼?喜歡佛的功德,『志』是立志,歡喜佛的功德。佛的功德無量無邊,究竟圓滿。我們從哪裡學起?從哪裡下手?諸佛如來,一樣的教導我們。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真正是入門的教誨。你看看佛教我們從哪裡入門?親近善知識,就是前面講的「親近諸如來」。從明師受戒,那個戒是教誡,要接受明師指導;那個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氣很大,知名度很高,不是的。他用光明的明,就是要找個明心見性的老師,你跟他學就對了。因為他見的性跟諸佛如來見的性是一個性,那麼他講的話跟諸佛如來的話,決定沒有衝突,言語雖然不一樣,意思決定相同,他真的見到了,因此他跟一切諸佛所說的沒有兩樣,佛佛道同。你見到的,我見到的是一樣,都是親見的。
你從哪裡學起?善友第一親。這關係我們的一生學佛成敗遲速,有很大的關係。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你會成功,你會快速,不走冤枉路。所以古時候要拜老師,要拜師。在過去世法出世法都講求師承,你的老師是誰,誰教你的,你的老師的老師又是誰;代代承傳,他有師承。現代社會對這個不重視了,老師的地位跟從前相比,一落千丈。以前做老師雖然很清苦,在社會地位崇高,帝王尊敬你,所以沒有人不尊敬。現在做老師的人很可憐,沒有人重視。現在重視的是你的權力、你的財富,現在人重視這個。你看從前這些財富,在社會上地位最低,你再有錢,你看以前的社會,士、農、工、商,地位最高的是讀書人,窮秀才;發大財的、擁有億萬財富的商人,在社會上地位是最末的。這裡頭都有道理在,大道理在。
所以頭一個要親近善友,這個善知識難遇,師生是緣分,宿世的緣分,所謂是可遇不可求,這一生有緣遇到了。你想求,到哪裡去求?學生求好老師不容易,好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來傳他的道更不容易,所以這是宿世的緣分。遇到之後,你的成功失敗,完全是在你修學的心態,你要誠心誠意去學習,對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決定不能看老師的過失。什麼原因?一看老師的過失,你對老師的信心就打折扣,與老師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與你自己的修學,虧吃大了,道理在此地。與老師、與別人都沒有關係,與你自己修學關係就太大太大,你對老師百分之百的崇敬,你就有百分之百的成就。印光大師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常常想到老師有過失,你對老師的信心不足,有懷疑,雖然用功,但是你所得到的東西打了很大的折扣。你對老師減少一分信心,就你的成就上減少一分,是這麼一個道理。老師有沒有過失,這個不必去理它。
你看看《華嚴經》上,《四十華嚴》,善財童子離開文殊菩薩出去參學,文殊菩薩對他的教誨,我們要記住。這個教誨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不見善知識過」,而且跟他說,從事上說,清涼大師在註解上講得清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縱然是孔子、老子、堯舜這大聖人,一生當中還是不免有過失,聖人!清涼大師把這個話,回頭一說,說過來;除非如來。要說沒有過失的人,只有究竟佛果,等覺菩薩不行,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過失,話說到這種地步;除了如來之外,沒有過失,誰能說沒有過失?那我們做學生的,我們看老師的過失,我們自己有沒有過失?說老實話,見別人過失,就是你自己最大的過失。為什麼見別人過失?你自己的煩惱習氣跟人家的不善業交感。如果你自己心地純凈純善,造作五逆十惡的人,你看他都沒有過失,境隨心轉。
你要是人家見到老師過失,或者別人說老師過失的時候,你對老師的信心就減輕,你是心被境界轉。但是心被境界轉的人太多太多了,凡夫!心不被境界動搖,這個人了不起,這個人肯定有成就。說人過失的人,特別是你跟這個老師學,他再來說這個老師的過失,來告訴你。那我們學佛的人知道,雖知道,我們心裡清楚,我們言語不說,那是什麼?那是魔來障礙你的,來破壞你的信心,來把你這個緣毀掉。誰吃虧?自己吃虧,老師沒有吃虧,別人也沒有吃虧,吃虧的是你,上當的是你自己,你自己聽信謠言,不認識真善知識,你虧吃大了。
我在學佛過程當中,我都跟諸位報告過,我遇到過。我親近方老師,方老師是桐城人,我們在台灣遇到有桐城的朋友,他說方老師年輕在家鄉造的什麼什麼,這個過失的地方說給我聽。我沒有在意,說老實話,我沒有聽進去。又何況中國諺語裡面常講「士別三日,刮目相看」。說讀書人,三天沒有見面,刮目相看,為什麼?他變了,進步了。你講他的過失是他年輕在家鄉的時候,那個時候不過十幾、二十歲,現在老師四十多歲,學問修養跟從前不一樣了,你還能把他十幾、二十歲的過失搬過來?這是大錯特錯。聖人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些讀書明理的人,天天在改過,天天在自新,天天在求進步。我們修學過程當中,自己能體驗到年年不一樣;二、三十年之後,自己能體會真的是月月不一樣,過而能改。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
清涼最後說得好,他說這善知識裡面,很多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大權應化,他那個過失有的時候是裝的,那個過失也能度一切眾生。我們不知道權實,不認識。像諸位曉得,大家知道濟公活佛是阿羅漢轉世的,他示現種種神通、神跡,那真的是度化很多眾生。你要說他吃狗肉,喝酒,不守清規,大權示現,你能跟他學嗎?你不能跟他學。
民國初年又出現一個,跟濟公幾乎沒有兩樣,金山活佛,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你能跟他學嗎?他一天到晚到處遊盪。出家人穿一件大褂,春夏秋冬就一件衣服,你能跟他學嗎?也是不守清規,一般人都看不慣他,可是有很多信徒對他非常崇拜。他真的救苦救難,你得的奇奇怪怪的病,你遇到他的時候他真給你治好,吃的什麼葯?就跟那濟公一樣,身上搓搓那汗垢,給他吃,他就吃好了,所以說是神通,他不要什麼草藥。我們看到一些記載,人家吃他身上髒的東西、垢的東西,那聞起來奇香,異香。從來不洗澡,一生不洗澡;衣服,一年到頭從來沒有洗過衣服,就那麼一件。春夏秋冬就那麼一件,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熱。做不到!地上撿到破銅爛鐵,他就吃下去,你行嗎?這是民國初年的事情,他過世往生是在抗戰時期。所以他那個傳奇故事很多。我們這個圖書館裡頭有,我們自己過去也印過兩次。
佛的功德,我們今天從經教上規規矩矩的來學,所有一切功德全是『佛功德』,我們從哪裡學起?我們從凈業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依教奉行是功,心地清凈,煩惱輕智慧長,那是德,要真學。你的功德就不斷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功德。受持三皈,就非常非常不容易。三皈這大家都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是表法的,佛是什麼?佛是覺是智。法是什麼?法是正知正見。僧是什麼?僧是清凈不染。所以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他就不用佛法僧,他用覺正凈。「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然後註解,「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你就懂得了。皈依,三皈是什麼?皈依覺正凈。我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一定要依靠覺,覺而不迷,那你就真的皈依佛;正而不邪,正知正見,沒有邪知邪見,那你就是皈依法;凈而不染,保持清凈不被一切染污,你就是皈依僧。這是三寶,你能做到嗎?
戒律,不說別的,五戒十善你能不能做到?這是基礎,根本的根本。最後一條,你這個基礎統統都有了,再勸你提升,「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那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跟這個心相應,你這是菩薩,這樣才能夠入十信位。十信位是相似的菩提心,不是真正菩提心,沒有發起來,正在學。認真努力學,這功夫到家了,什麼叫到家?虛偽沒有了,真誠現前;染污沒有了,清凈心現前;高下沒有了,平等心現前;愚痴沒有了,正覺心現前;自私自利沒有了,二我永亡,慈悲心現前。好了,你入住了,你十信圓滿,畢業了,你往上提升,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菩提心不發則已,一發他就是佛,就是我們一般講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是真佛不是假佛。這是我們略說佛功德。
這個心發了之後,後頭還有一句「深信因果」。我跟諸位講,這一句我搞了兩、三年才懂,什麼叫深信因果?早年一直對這一句懷疑,因為這一句是菩薩,這一句要放在第一福裡頭,第一條裡面,我一點疑惑都沒有。放在菩薩裡頭,我就有懷疑了,我說菩薩還不相信因果嗎?我們凡夫都相信因果報應,菩薩還不相信嗎?所以你怎麼想都想不通。這個凈業三福三條,第一條是人天,第二條是聲聞緣覺,是二乘,第三福是菩薩。菩薩不相信因果,還勸他深信因果。足足搞了三年,這才恍然開悟,那是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許多菩薩不知道!
深信因果,不是講別的因果,不是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個我們普通人都知道,念佛成佛,真的許許多多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想知道這個法門,沒有緣分,遇不到。這一句就是凈土法門,這深信因果就是凈土法門,勸一切菩薩發菩提心之後,歸心凈土。因為你發菩提心,具足了菩提心,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你都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樣的心去念佛,決定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成就不得了!這是諸佛菩薩真正的大慈悲,沒有人能夠比的,這個人就是所有一切菩薩、真正修行一切八萬四千法門的菩薩不能跟你比,慈悲到極處。
再接著說「讀誦大乘」,最後「勸進行者」,勸進什麼?度化別人,教別人,自行化他。你要把佛功德,告訴那些還沒有接觸到的人,或者接觸,對佛法沒有深究的人、半信半疑的人,你要去教導他們。所以凈業三福是修行的基礎,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以這個為根本、根基。所以佛後面講,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我們對這個要歡喜、愛好。歡喜愛好你是真學,真學,你就真得受用。
學東西快速成功得受用,秘訣就在這「樂」字。這樂是愛好、喜歡,你學這個東西,如果你沒有那麼樣的愛好,沒有那樣的歡喜心,你學就很困難。不喜歡,不想學,學得很勉強,怎麼能有成就?我們一般講心不在焉,你學習就很難有成就,縱然遇到好老師也沒有辦法教你,你對這課程沒有愛好。我們在學校讀書也都能夠看出來,學校裡面讀書課程很多,你對哪個課程有興趣,很喜歡,你這門課的成績一定特別好。這個課程你沒興趣,你不喜歡,你的成績一定很差。我們可以拿這個事實來印證這一首偈。
我從小念書,確確實實在一般講很聰明,記憶力好,理解力很好。可是課程裡面,真的,有興趣跟沒有興趣,大概我沒有興趣的那些課程,我的考試就是六十分到七十分,頂多七十分,但是最少不會少過六十分,就是決定及格,我能保持在這裡。有興趣的差不多都拿滿分,九十分以上。哪些東西有興趣的?從小的時候,作文有興趣,圖畫有興趣,我很喜歡畫畫;雕刻,我刻圖章,我小學五年級就刻圖章,對這個很有興趣;音樂很有興趣,這些有興趣的差不多都拿滿分。所以在學校我念書的時候,老師對我看也是怪怪的,你看主要的功課,他都沒有什麼大的興趣,不重要的他修學很濃厚。所以這是學東西,興趣真的是第一。我這些東西,學了佛之後把它丟掉了,畫,再也不畫了,刻圖章頂多是自己需要用的,我也不刻了。到這個地方來,楊老師她學過刻圖章,我看她刻的還可以,我教教她,現在有很多圖章她刻的,刻得不錯,這兩年很有進步。以前她告訴我,她刻一個圖章要兩、三天,現在一天大概刻五、六個圖章,進步多了。真正會刻的,一天刻十個不算多。她對這個有興趣,字也寫得不錯。所以我學佛之後,這個精神完全歸到佛法,才知道這裡頭其味無窮,快樂無比。
由於學佛,對於以前儒書裡頭,儒家東西很難體會的、理解的,學佛之後再去看都能貫通。道家的東西接觸比較少,這一接觸也絲毫沒有障礙。上一次我到北京買了一套《道藏輯要》,三十五函,這是線裝書,木刻本,我也常常在看。所以我看到雍正的上諭,在《道藏輯要》裡面有五篇。過去我們讀《十善業道經》,《十善業道經》前面有一篇上諭,這在《大藏經》裡面都有。古人編這個經的時候,把上諭代替做序文,但是它是節錄的,不是完整的。我這次在《道藏》裡面才看到完整的,這完整的我們也把它印出來。諸位現在都看到。後面雍正有八條,也是建議,也是勸勉,也是勉勵,儒、釋、道三教要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要互相毀謗。這一段東西,《十善業道經》前面省略了,所以我在《道藏》上看這一段全文,很難得。上一次我在此地跟諸位報告,講了兩個小時,兩個小時雖然講了很多,但是他這個全文大概只講到五分之一的樣子,後面還有很多好東西沒講到。
我讀到他這一篇序文之後,我感覺到現在世界上都在提倡多元文化,宗教要團結,族群要和睦,雍正那個時代就大力提倡,以帝王之尊來搞種族團結、宗教和睦。所以我說他是多元文化的首創人,他是個帶頭人,說得非常之好。那個時候中國只有三教,儒、釋、道三教,現在我們可以把他這個教誨擴大到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宗教,我們都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互相尊敬,互助合作,我們祈求化解一切誤會、矛盾、衝突,共同努力來締造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就有意義了。
這些無一不是佛功德。所以佛在此地的意思,就是覺性,就是覺悟,人覺悟之後,才有這些功德出現。人要迷了,那都是貪瞋痴慢,都是造作罪業。迷了,就是《地藏經》上說的,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覺了之後,那都是功德,沒有一樣不是功德,無量無邊功德在覺者的眼前,對一切眾生有利益,對自己呢?增長福慧,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在法身菩薩本分上來講,他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我們講這是做無量無邊功德,他有沒有這個念頭?他念頭都沒有,他做不做?天天做,沒有一天不在做。我們講為誰做的?為一切眾生做的,他連為一切眾生的念頭都沒有,才真清凈。這是我們凡夫永遠不能跟菩薩相比的,也就是我們念沒有忘,他這個念沒有了。
『其心永不退,住於清涼慧』。「清涼慧」是什麼?就是寂靜涅盤的境界,這個涅盤是無住涅盤,不住生死,不住涅盤。清涼在此地註解裡面講「無惑熱故」。惑是愚痴迷惑,熱是煩惱,就是貪瞋。無惑熱故,就是煩惱永遠斷盡了。轉煩惱為菩提,菩提是清涼慧,轉貪瞋為清涼,轉愚痴為智慧,他常住在這裡頭,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要用《金剛經》的話來說,不但四相沒有了,四見也沒有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都沒有了。這個境界是涅盤境界,這個清涼慧就是涅盤境界,但是同時他又現身,他又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在這個世間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苦難,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什麼?這不住涅盤;住於清涼慧,他不住生死,所以這叫無住涅盤。
不像二乘人,二乘人證得般涅盤,他住涅盤,他不到人間來。所以佛叫他們做自了漢。但是這個自了漢,實在講,佛說得好,他不是永久的自了漢,他是一個過渡時期,慢慢的他會覺悟,所謂轉小向大,肯定會轉小向大。那差不多要多久的時間?佛講兩萬大劫,阿羅漢證得偏真涅盤,兩萬大劫之後,他會回小向大,他會作菩薩。可是兩萬劫很長的時間,等於說他沒有進步,停止在那裡。辟支佛比他聰明,一萬劫,一萬劫他就回心轉意,回小向大。所以決定沒有定性羅漢,這佛在大乘經上給我們講的。小乘經裡面是講定性,那是責備他,那是教訓他,實際上不會的,兩萬劫一定會回小向大。所以,大乘經圓滿。這是我們應當學,『如是業應作』。「志樂佛功德」,就是要廣度眾生,自行化他,但是這裡頭重要的是要不退心,是要不退轉,自己呢?自己要住清涼慧,為什麼?住清涼慧才永遠不會退心,永遠不會改變,為什麼?你這個作,這裡頭有樂趣在、有法喜在,法喜充滿,無量的歡喜。佛經上常說「常生歡喜心」,這是一個動力在推動。這一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四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頌第四首看起:
【一切威儀中。常念佛功德。晝夜無暫斷。如是業應作。】
這是「修智上攀業」裡面第三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無間修,不暫斷故」。經文裡面明顯的教導我們『常念佛功德』。這四首偈,第一首講信,第二首講樂,這一首講念,都是講的佛功德。佛功德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善行善法與性德相應的就叫佛功德,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就稱之為煩惱魔事;與法性相應的,這叫功德,這叫佛事。由此可知,佛事跟魔事,功德跟煩惱,是相對的,覺了就是功德、就是佛事,迷了就是煩惱、就是魔事,就在覺迷!就自己性體現相上來說,無佛亦無魔,無煩惱也無菩提;換句話說,也無功德。這都是從相對上來建立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才能悟入究竟真實。這個真實就是性德,性德空寂!空寂後面還有兩個字,靈明。所以這空寂不是死的,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有靈,它有明,古人簡稱為空靈、寂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那才是究竟真實,法身菩薩所契入的境界。
這個地方第一句『一切威儀中』。一切威儀歸納不外乎四大類,行、住、坐、卧,我們的威德儀錶,表現在外面不外乎這四大類。行是你在行動,你走路,走路有走路的樣子,這是威儀。第二站立,站有站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睡覺有睡覺的樣子。古時候行住坐卧四威儀是從小就養成,大概在什麼時候?三、四歲的時候就教了。這正是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長大了,一生一舉一動自然合規矩。這些規矩都是童蒙教學當中學習的。
前清乾隆皇帝時候,兩廣總督陳弘謀先生,很難得,在做官的時候他編了一套書,叫《五種遺規》,遺就是威儀,規是規矩,五種。第一種童蒙遺規,集古聖先賢教童蒙的這些資料搜集起來,我們不能不學,不能不講究。現在我們出門,真的是走沒走的樣子,站沒有站的樣子,坐也不像坐的樣子,睡也沒有睡的樣子。《五種遺規》裡面是以世間的儀禮。我們佛門的威儀在《沙彌律儀》裡頭,沙彌戒,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這二十四門歸納起來也是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你不學就是你不懂規矩,人家一看,你沒有學過。現在真的沒地方學了,沒有人教了,那怎麼辦?我們自己要自修,自己要知道用功去讀誦。《沙彌律儀》我們學院每個星期都在學習,有講解,有研究討論,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威儀裡面所定的字字句句都是佛功德。出家人是以釋迦牟尼佛為標準,出家人的威儀就是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當中四威儀記錄下來的,這就成為出家人的戒律跟威儀。由此可知,佛門裡面的戒律、威儀,世尊當年在世是完全做到了。我們學戒,要常念佛功德,常念佛的行誼,這很重要。
現在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亂世,世間動亂到極處,中國歷史上過去沒有前例,外國歷史也沒有前例。倫理道德因著科學的進步,每一個人都以科學為標準,把古聖先賢的,都看作那是舊的東西,不適合現代的時代。雖然不適合現在的時代,李老師以前跟我們講,很感嘆的說,現在人不講禮,不學禮,也不要禮,可是怎麼樣?一個懂得禮的人,人人喜歡他,這是什麼原因?看到這個人有規矩,有模有樣,看得很舒服。由此可知,天良還沒有昧,就是說他還是有良心,看到好人一舉一動,他也肅然起敬。
早年我在台中求學,我請李老師講《禮記》,我請了五、六次他才答應。他告訴我:現在人不學禮了,你要我講這個幹什麼?《禮記》好象只給我們講了三篇,曲禮上、下。講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我們自己要記住,我們這堂課不是在學禮,為什麼?與禮那個水平相差太大了,現在這個社會的確不作興。那老師教,教的時候告訴我們,你們好好的學,目的在什麼?目的是將來你處事待人接物,不會叫人討厭你。我們跟李老師學禮目的就在此地,希望走到任何場合里,人家看到我們不討厭我們。對的,這真是正確。那我們是出家身分,出家身分走到任何地方,也不要叫人家毀謗佛法。一切人因我而毀謗佛法,我的罪過就重了,這是出家人為什麼要學《沙彌律儀》。
無論是在家、是出家,剛才我說過了,「禮」是從童蒙教起,三、四歲就開始學。那學什麼課本?《弟子規》。由此可知,《弟子規》是世出世間唯一的大根大本,你說我們要不要學?古人不講這個東西,為什麼?他從小都學過,不管你有沒有讀過書,你的老人都教過你,世世代代相傳,你的父母教過你,你的長輩教過你。我們住在鄉村,鄉村裡面這些老人跟我們非親非故,我們要是在一個場合,或者在路上遇到了,走路不像走路的樣子,站不像站的樣子,他就說:小孩,過來過來,他就教你。我們做小孩的人,不管這是生人或不認識的人,人家教給我,我們都接受,都規規矩矩站在那聽。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淳樸善良,你看看現在,時間並不算太長,半個世紀,我十歲離開家鄉,將近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社會風氣變成這個樣子,當時那些大人作夢都想不到,怎麼不叫人感慨!
今天我們要學佛,我們要成就,所以我非常非常重視《弟子規》,因為《弟子規》做不到,《沙彌律儀》也是假的,念念而已。念這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做不到,不能落實。陳弘謀先生的《五種遺規》,那當然更不能落實。真的這些東西,要想國家強大,社會安定和平,每個人都像個人樣子,這些課程比什麼都重要!
我在印度尼西亞去了兩趟,我就很有意思來推動這個倫理教學,伊斯蘭的倫理跟我們儒佛很接近。第二次到印尼正好遇到他們大選,所以我只訪問印度尼西亞的五個宗教,跟國家領導人就少見面了,他們忙這件事情。等到他們大選選定了,社會安定下來,再有機會去訪問,我還是繼續想勸導,希望印尼這個國家首先做、首先提倡,給全世界做一個最好的榜樣。第一次訪問的時候,我曾經跟副總統,跟他們國會的議長、人協的主席、宗教的領袖們,我都談過,都歡喜,都能接受。這是全民教育,全民教育課怎麼上?每一天用電視,國家的電視台,每天做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天天上課,天天講解。這樣你只要選十個、八個老師就行,組成這個小組來擔任,向全民教導倫理道德,教人怎麼做人。課程完全選擇聖賢人的教誨,我們今天說之為宗教教育。印尼有佛教、有儒教,他們叫孔教,好!可以用儒家的東西,佛家的東西,《古蘭經》,《新舊約》,從這裡面去取教材,選擇精華,針對現在社會的弊病。
今天社會,無論是以哪個宗教,就是以儒家來講,功德都沒有了。功德是正面的,現在我們看到全是反面的。家庭,你看看現在家庭做父母教兒女,從小就教他們競爭,「你在學校念書,一定要給我拿前三名」,提出這競爭。我們從前在學校念書,家長沒有這樣要求,我的父母對我的要求,年年能及格、能升級,就行了。不競爭,沒有競爭這個觀念,從小都學著忍讓。所以我念書,大概從來沒有拿過前十名,我是可以拿,沒有必要!我跟同學們說過,我的老師也非常喜歡我,聰明、有悟性。我考試決定是第一個繳卷,速度非常快,這我是在同學前面。我答題目,答完之後算一算夠六十分了,我就繳卷了,後面會做,不做了,去玩去,及格就行了。不是不能做,不想做,絕對沒有爭前幾名的念頭。我家裡的父母也不管我,家裡頭只要年年升級就好了,成績單寄回去,沒有紅的字就行了。所以我跟同學們說過,我喜歡的科目分數就很高,喜歡學,不喜歡這個東西,敷衍敷衍就行,決定會及格。這都是與過去教育有關係。
中國傳統教育沒有教人競爭的。現在家庭教競爭,這個競爭,從小四、五歲上幼稚園他就有壓力,還有什麼?家長要兒女多才多藝,學的東西太多。我們在美國住的時間很長,你看家長要求小孩,要學跳舞、要學彈琴、要學體育,總要學好多項目,這叫課外的這些活動,都給小孩增加壓力。這些都是什麼?都競爭,學會什麼?比賽,參加比賽,從小他頭腦裡頭就是競爭,競爭提升,到他將來,不要說到社會,大概到了初中、高中,升級了,從競爭慢慢升到鬥爭,將來踏進社會,從鬥爭就晉陞到戰爭,永遠生活在爭的世界裡頭,這怎麼得了!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社會變成了畸形。正常社會裡面都說禮讓、互助,德行修養稍為高一點的人都知道損己利人,不是損人利己,現在一般講的話,犧牲奉獻。自己再有能力,事業做得再好,收入再豐富,日常生活也是清茶淡飯,為什麼?最健康。收入有多餘的,多幫助一些苦難貧窮的人,這是中國人。
在中國歷史上典型的人物,范仲淹,我們印光大師最佩服的;蘇州人,他真正是儒佛都通。范仲淹是佛教徒,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他都做到,他都落實了。他得到功名富貴,但是他遠離名聞利養,自己過很清淡的生活,周濟貧苦的人,辦義學,替國家培養人材,所做的這些慈善事業都不是為自己,為社會、為鄉里、為國家。印光大師那個時代,在民國初年,從宋朝到民國初年,八百年他的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賢人。所以印祖說,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孔子,孔家之外,范仲淹是第二家,祖宗積德積得厚!范仲淹先生以身作則,這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的。今天我們念這一句經文,「常念佛功德」,范仲淹先生當之無愧,常念、常行。
我們要想做佛弟子,要想學習佛功德,你一定要知道從《弟子規》下手。我介紹這幾門功課,《弟子規》,陳弘謀的童蒙遺規,《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道教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都不長;《太上感應篇》一千三百多個字,《陰騭文》只有七百多個字;《沙彌律儀》,這幾樣東西是我們的基本課程。如果不認真的學,這些在佛法講屬於行經,經典有教、理、行、果,這是屬於「行」,就是你要做到。不是講你念得很熟,你都能夠記得,這沒用處,你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一定要落實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你要做到。這像一個中國人,像一個接受聖賢教誨的人。即使在今天亂世,大家把聖賢教誨都拋棄掉了,你真能做到,你無論在哪個地方,肯定受人歡迎。人人看到你,好人,在這個社會裡頭難得,對你有信心。表裡一如!這是什麼?這都叫佛功德,自性本有的功德。
我們從這個基礎向上提升,提升到成就諸佛如來圓滿功德,這了不起。可是你要記住,如果你沒有這個基礎,我跟你講的這點東西,你沒有這個基礎,諸佛如來的圓滿功德,你連邊都沾不上,你要有這個基礎。諸佛如來圓滿的功德怎麼個修法?念佛。我們今天念佛堂不是天天念佛嗎?沒有辦法成就圓滿功德。為什麼?你底下沒有根,這句佛號你也不會念。人家念佛,你看古大德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是一切諸佛圓滿功德就在這一句佛號裡頭,它相應。我們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古大德講你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不能不知道。
何以說念這六字洪名有這麼大的功德?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前面的序文,他那個序文寫得很長,裡面有一段很重要的話說。隋唐的高僧大德,那個時候是佛教黃金時代,日本、高麗(就是現在的韓國)都派許多留學生到中國來學,還有越南。這些中國、外國的高僧大德可能也是偶爾的機緣,一個動機,大家來探討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講的這麼多經。這麼多經典,哪一部經能夠代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那就是找個第一。於是乎,幾乎這些高僧大德公認,能代表整個佛法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稱為根本法輪,稱為經中之王,一切經稱為《華嚴》眷屬,《華嚴》稱為經中之王。《無量壽經》也是早期翻譯的,也是最早到中國來的。《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圓滿。所以這一句話讓人家馬上就想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凈宗的根本經,那他們就做比較,比較到最後這是非常明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是《華嚴》到最後是歸《無量壽》。《無量壽》是《華嚴經》的總結,這樣一來《無量壽經》就變成第一。《華嚴》是第一,《無量壽》是第一裡面的第一。
隋唐大德有一句話說得好:《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這個話說得好,《華嚴》、《法華》這是我們佛法裡面著名的,叫一乘大經。佛法分大乘、小乘,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這一乘。《法華》跟《華嚴》是一乘,一乘是佛乘,成佛的經,在大乘之上。古大德公認一乘經只有三部:《華嚴》、《法華》、《梵網經》。《梵網經》沒有完全到中國來,到中國來只是其中的一品,「菩薩心地品」。現在出家人受的菩薩戒,就是這一品裡面「菩薩戒品」。這樣把《無量壽經》真的是抬起來了,這不是一般人隨便說的,這也不是凈土宗祖師說的,是那個時代大家公認的。我們今天既了解這個事實,我們再深入去探索,現在夏蓮居的會集本,是僅存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真正是希有難逢,我們遇到了。
早年李老師在台中,把他自己宣講的經本;他自己這個經本他註解就注在經上,眉注,李老師講這個經是六十多歲,這個本子給我了。夏老這個本子將全經分為四十八品,他這部經會集的時候,從會集到定本,十年。十年當中經過很多次的刪改,最初會集的是三十七品,我想大概是用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最後在定本的時候,分為四十八品,應當是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現在我們的本子是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我們再找,當然這是第六品最重要,第六品就是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這是凈宗的核心。這四十八願裡面,哪一願最重要?我們再找,這也是隋唐時代古大德都公認的,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是講的什麼?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念佛!你想想看,這一句六字洪名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議。這就是把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搞到最後歸到一句。
隋唐時候這些大德是回歸到一部經,哪一部經?從《華嚴》、《法華》歸宿把《無量壽經》找出來了。我們再深入再去找,《無量壽經》裡面把這個名號找出來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今天再回過頭來觀察你就很清楚,四十八願就是這六字洪名的註解,你才曉得名號功德。而整部的《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註解,你們想想對不對?《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這話不是我說,也是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說的,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換句話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他把這三個經看成一部經。《華嚴》細說,《無量壽經》略說,只有廣略之不同,其他沒有兩樣,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
所以《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這是我在教學講經常常勸勉同學,你們學講《無量壽經》,要能把《無量壽經》講得精采,你一定要讀《華嚴》。為什麼?註解。你不讀《華嚴》,你《無量壽經》怎麼會講得好?《華嚴經》的修學,真的最簡單、最扼要的是《佛說阿彌陀經》。你要真正學《大方廣佛華嚴經》,落實在修行上,《彌陀經》就是。我們這樣反反覆覆的找出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就是現在的《大藏經》,全部的《大藏經》就是《華嚴經》的註解,這樣才顯示出那一句名號是尖端,總綱領、總原則。
《華嚴》是《大藏經》的綱領,《無量壽經》是《華嚴》的綱領,四十八願是《無量壽經》的綱領,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四十八願的綱領。你這麼才把尖端找出來了。這樣搞清楚,你才曉得古人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話我們常聽,誰知道它有什麼功德?它怎麼不可思議?你說不出來,你也不懂。反正是聽到這麼一句話,也會說,真正裡面的意思不明了。實在講,自己半信半疑。你要把這個搞清楚了,那這一句佛號你會死心塌地念到底。知道什麼?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四十八願,念這一句佛號就是《無量壽經》,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全部《華嚴經》,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全部《大藏經》;再一推廣,念這一句佛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遍法界虛空界為一切眾生所講的一切經,這一句名號。功德怎麼能思?怎麼能議?你還能說得出來嗎?
所以世尊在無量壽會裡面,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讚歎,你覺得恰當不恰當?有沒有過分?這是我們講到「常念佛功德」,你要不認識佛功德,什麼是佛功德,你從哪裡念起。《華嚴》裡面我們見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你想想這一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十地菩薩,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始、終這十一個位次,十地加等覺,他們用什麼功夫?就是一句佛號。所以真正「常念佛功德」做到圓滿。『晝夜無暫斷』,無斷,暫時間斷、剎那間斷都沒有,法身菩薩才做到。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末後這一句勸導我們,『如是業應作』。經教不明,不知道什麼叫功德;經教不通,不曉得怎麼樣念佛功德,所以不聽經不行。經真的要常聽,要認真的聽,聽個一次、兩次,不行。為什麼?你的煩惱習氣沒轉過來。換句話說,有些時候煩惱起現行,疑障起來,你會退轉。現在這個時代,現在人的根機學佛,每天聽經念佛,當然最理想的是能有四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這是最理想的,真正專修。上午聽經兩個小時,念佛四個小時,下午聽經兩個小時,念佛四個小時。天天不間斷,三年一定有成就。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偈頌第五首:
【觀無邊三世。學彼佛功德。常無厭倦心。如是業應作。】
這一首偈,在第二句裡頭,『學彼佛功德』。第一句很重要,『觀無邊三世』,這是個前提,無邊是講空間,三世是講時間,無量無邊的空間跟無窮無盡的三世,那麼「彼佛」你就曉得,那不是一尊佛,這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一切諸佛要是廣義的來講,就包含了一切法身菩薩,你看這個境界多麼深多麼廣,他顯示的就是究竟圓滿的性德。大經裡面佛常講,自性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你要常作如是觀,你要認真學習,終極的目標是要證得。
我們真的是無始劫以來就迷失了自性,迷得很深,迷的時間很長,所以現在遇到諸佛菩薩怎樣勸導我們,我們都沒辦法開悟。何以不能開悟?就是障礙不能放下,想不想放下?真想放下,偏偏就是放不下。從這些地方我們才能夠明了這業障是多麼深重。我想放下放不下,想離開離不開,業障深重從這個地方就顯示出來了。怎麼辦?慢慢來,不著急,決定要把它放下,決定要把它拋棄。用什麼方法?學!這個字的學問就大了。「學」這個字,它的本義是效法,我們今天講學習、仿效,效法誰?效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他們已經超越十法界了,不僅僅是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典型,我們要向他學習,現在人講要向他看齊,那你就對了,你的標準找對了。
你怎麼樣在這一生能成就?關鍵就在這個「學」字,你學習的心、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方法,這個重要。中國古老的諺語裡頭有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這個話我們要記住,不要認為我年歲大了,學東西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你把「好學」捨棄了,這太可惜了。在佛法裡面的學習,這後頭『常無厭倦心』,佛法修學,佛菩薩都知道,不是一生成就的,生生世世累劫修行,經上常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什麼?是法身菩薩。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一天起,三大阿僧祇劫成就圓滿的佛果。那是什麼?那就是斷最後四十一品無明要這麼長的時間。以前?以前沒有算進去,以前算進去是無量劫。這哪裡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一生一世,你已經覺得年歲大了,不要再學了,你怎麼能有成就?
所以活到老學到老,這一句話是真理,我們要記住,要認真努力去干。不但這一生,從真正懂事,我要學到老,一口氣沒斷,我的學習不間斷,給一般學人做個好榜樣,天天在學,學不厭,教不倦。孔子,中國人稱為聖人,他的大德就是給我們做了一個好學的榜樣,我們要知道。在《論語》裡面我們讀到,他老人家求學的一個心得說出來跟弟子們分享,他說「吾嘗終日不食」,就是我曾經一天不吃飯;「終夜不寢」,一夜不睡覺;「以思」,我在那裡想,不食不眠,一天一夜認真在思考。想什麼?想世間一切事,想來想去「無益」。最後他得來一個結論,「不如學也」。有了這一句,我們就知道,他想的是世間各行各業,想什麼?我們要選擇哪一行,我們要從事哪一個行業,想來想去都不是真實的,沒有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是什麼?學。學什麼?學古人、學聖人,現在我們講古人、聖人,沒有人懂這個意思。我們換句話說,學做一個明白人。
宇宙之間一切事實真相,在佛法裡面講,性(體性)、現相、理、事、因、果,大概這六個字,把整個宇宙一切萬法都包括盡了,任何一法總出不了這六個字,你統統清楚,你統統明白,你做一個明白人。明白人,古時候稱為聖人,稱為神人、神聖,神聖就是對於宇宙人生事實真相通達明了。孔老夫子一生在學,他通達明了,所以我們稱他為聖人。這是夫子自己說的,最後的結論,不如學也。
古德又說「學」所以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教」能成就別人,教學,我們佛法裡面講「自行化他」,這裡頭最樂。所以,《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一句話怎麼講?我把我所學的,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了,習就是落實在生活當中,你學了如果跟我們的生活脫節了,你學的東西沒有用,所學非所用。你學的東西要用得上,你真正能享受得到,那這個就有用。就是我們講的實學,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學了有管用。用在日常生活,用在治家,用在工作辦事,用在處事待人接物,用在治國平天下,他學了管用。決不是學一些沒用的東西,所學非所用,聰明人決定不幹,為什麼?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學了沒用。
儒、釋、道這三教或者稱三家,都是講實學,不是談玄說妙。談玄說妙不切實際,那不是大乘佛法。夫子說「不亦說乎」,那是真的心得,你所學的統統都用在生活上,你真正得到了幸福美滿。從前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個最高的享受,豈不就是夫子所講的不亦說乎。不亦說乎就是,那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你的喜悅從哪來的?喜悅是你所明了的東西落實在生活上,所學跟實際生活融成一體,這裡頭其樂無窮。
「說」,這種喜樂是從內心裏面生的,跟樂不一樣。樂是外面境界刺激的,這是沒有外頭境界,從內心生的,悅。外面的?外面是樂,「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這些朋友是什麼?學生。你的德行學問成就了,有很多年輕人來向你請教,來跟你學習,朋友。朋是同學,老師是非常謙虛,決定不敢以「師」自稱,愈是德行高的、學問深的,愈謙虛,我怎麼能做你的老師?我們同學,歡迎你來一起學習。
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就是這麼謙虛。我們對他尊敬,真的是以他為老師,而他把我們看作同學,非常謙虛。跟我講:你到我這裡來,我只能教你五年。這樣的謙虛!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教我跟誰學?教我跟他老師學,他的老師是印光大師,給我講過幾次,以印光大師為老師。印光大師不在了,《文鈔》在,他把印光法師的《文鈔》送給我,那個時候只有兩集,就是正編跟續編,一共四冊,我還記得瑞成書局出版的。他把這套書送給我,要我好好的去讀,認真學習,依印光大師為老師。你看看人家的德行,一生決不以老師的身分自居,他是真正好老師,不以老師身分自居。實在講,這些都是教我們後學,不至於起貢高我慢,不敢瞧不起人,現在學了一點點,就自以為了不起,目空一切,錯了,這樣的心態,沒有不墮落的。所以好老師不僅是言教,身教。身教比言教還要重要,做榜樣給你看。
他老人家謙虛,只教我五年,五年之後我去找他,我說:老師,你教我的這些原則,我都遵守,守了五年,我覺得還不夠,我還要守五年。他笑笑,點點頭說:好。為什麼?五年的根沒有扎穩!所以我遵守他的原則十年。什麼原則?專聽他老人家一個人講經,除他老人家之外,什麼人講經都不能聽,就聽他一個人的。原來他給我限定的時間是五年,那我看的東西,無論是佛經或者是看一般的書籍,一定要向他稟告,他點頭同意,我才可以看,他要不同意,我不能看,決定遵守他的指導、他的教誨。最後一條是,我以前所學的他統統不承認,一切跟他從頭學起,完全接受他的教誨。這是什麼?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師承。我還沾一點師承的邊,大概從我以後,再也不可能有這種學生了。你到哪裡找一個學生對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
古時候的師承,標準就是五年,五年這根扎穩了,你可以出師。出師就是什麼?什麼人東西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你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你有這個能力,老師開放。為什麼前面五年要這麼嚴格約束你?你沒有這個能力,你聽到別人的話,會跟別人跑;你看到別人的書,你心會動搖。你沒有定力,你沒有智慧,你沒有能力辨別真假、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沒有能力辨別善惡,一學多了,亂了,一亂了之後,沒有辦法教,你已經亂掉了。所以真正善知識遇到一個好的學生,真肯教的時候,他全心全力教你,你傳道!傳道要什麼人?要一張白紙。就跟人家畫畫一樣、寫字一樣,他的作品能出來。如果你這張紙是一張很骯髒的紙,被人家塗了一塌糊塗的,再好的作品你都寫不出來。
我跟他學的時候很幸運,我的佛法前面只有一個老師,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我們李老師對他很佩服,在所有出家人當中,他對章嘉大師最尊敬。他說他的境界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但是至少他得到清涼自在。這是李老師的觀察。他心是清凈的,言語很少,威儀具足,我們前面講「常念佛功德」,一切威儀當中,他行住坐卧四威儀,從小養成的。一切時一切處,真的我們佛經里講的,龍象。「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兩句話我從章嘉大師身上看到的。一切時一切處,無論他行走、站在那裡、坐在那裡,都像在定中一樣,叫人肅然起敬。我們坐在那裡身會亂動,他從來不動,坐在那裡一個小時就是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就是兩個小時,他不動!從小訓練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受過嚴格的訓練。這些活佛,從前的活佛,現在的活佛我就不知道,恐怕比不上上一代。上一代活佛是從小選靈童,選出來之後就受嚴格的訓練,所以他受到人尊敬。章嘉是國師,我知道在清朝,過去幾世的章嘉大師都是帝王的老師,那威儀要不重不行。
所以「學」這是比什麼都重要。學要有緣分,師生是緣,不能強求,學生找一個老師也是緣分,宿世的緣分,不能強求。老師要找到ㄧ個真正能傳道的學生,也是緣分,諺語常講的「可遇不可求」。遇到什麼?年輕人、學生真正想學,真正肯學,具足學的條件,這相當不容易。今天具足學習的條件,學習的條件是什麼?一個是悟性,一個是記性;記性好,你能記得住,悟性好,一說你就通了,這是你學基本的兩個條件。有這兩個條件,那學習的態度,你對老師要尊重,對老師一定服從,百分之百服從,老師教你怎麼做,你要真正做到。你有悟性、有記性,你對老師不尊重,不能百分之百的服從,老師對你無可奈何,沒法子。想傳給你,無緣,沒有緣分。難!真正難。
所以你想想這幾個條件,對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尊師重道,自己具足了悟性跟記性,很難找到這種人。一個好老師一生當中,難得遇到一個、兩個,不是他不肯傳,找不到,真想傳。我們中國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話很有道理,你自己這一生有再大的成就,再殊勝的成就,如果後繼無人,你的成就等於零,你要有人接棒,要有傳人。那麼教學的就是要有學生,要有傳人,你沒有傳人,到你這一代就完了。你自己教得怎麼好,修得怎麼好,你死了就完了。這是什麼?這對不起老師,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自己。但是這個傳人可真的不容易,歷代真正好的善知識,一生遇不到傳人大有人在。這怎麼辦?有一個不得已補救的方法,著書,眼前我這一生找不到傳人了,也許後來有傳人,用這個方法傳到後代。
譬如李老師介紹我,以印光大師為師。印光大師已經往生了,我們到哪裡去找他?我們跟他書本上去學,對他書本的尊重就跟對老師一樣的尊重,百分之百的依從,沒有懷疑、沒有猶豫,書上怎麼講我就怎麼做。這個裡頭要有領悟,領悟就是什麼?做的時候是活活潑潑的,懂得他的意思,懂得在什麼狀況之下怎樣權變,善巧方便,不是死在句下。死在句下那就糟了,在事上行的時候很多地方行不通。通權達變,靈活運用,這對了!所以這要有悟性,沒有悟性,他學的東西學死了。學死了之後,李老師常講念書就變成書獃子,他記得很好,他講得很好,他不能用,遇到事情他不會辦事,不知道通權達變,就沒有悟性。所以這三個條件統統都具足,很不容易找到。
學古人,古時候就有例子。在中國史書上記載的,有明文記載的,第一個向古人學習的是孟子,學成功的。孟子學孔子,以孔子為老師,但是那時候孔子已經過世了。他是非常仰慕孔子,讀孔子的書,真的是讀一家之言,依一個老師;他不會學得很雜,不會學得很多,一家之言。遇到有疑難之處,就向孔子的學生請教,因為孟子跟孔子距離時間不太遠,所以孔子的學生跟他的年齡都差不多,比他大一點,大概是大個十幾歲、二十歲的樣子,向孔子學生請教,非常虛心。學孔子,他學成功了,學像了。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稱孔子為至聖,稱孟子為亞聖,他就是什麼?就是這三個條件。記性、悟性、學習的態度認真,超過孔子的學生,連孔子當年在世所教的學生,沒有一個能比得上孟子,孟子變成亞聖。他老人家開這個例子,這個例子以後稱為私淑弟子,就是你私自跟他學。
到以後用這個方法成就的,在歷史上有名的人不少,最顯著的漢朝的司馬遷,做《史記》。他也是學古人,他學誰?學左丘明。我們知道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的,做《左傳》。《春秋》是孔子做的,「傳」就是註解,他給《春秋》做註解。註解稱為傳,稱為傳這個意思就是說,傳是可以永遠傳下去,他注的一點沒有錯。所注的就是孔子的意思,任何人不用懷疑,你就依照這個學,一直可以傳下去。後人做註解不敢用傳,用「疏」,你看我們許多經都是用疏。疏是什麼?是很謙虛、很客氣,「我所註解的未必正確,請你們大家指教」,有這個意思。傳,沒有,「我這個註解決定正確,你們不用懷疑,照學」,這一個字關鍵在此地。所以後人不敢用傳,用疏。現在人更謙虛了,用講義,都不敢用疏。這也都是很老實,所解的意思未必是古人的原意。
我們今天自己寫的東西不敢用疏,那個「講記」的話,就是大家都可以批評,都可以指教,傳是不可以的。在佛法裡面有一個「論」,論跟儒家的傳的意思是一樣的,這裡面決定沒有客氣,也請你指教,沒有。論就是註解,這個註解絕對正確。凡是作「論」都不是凡夫,都是菩薩再來的;沒有證果的人不敢用這個字。菩薩用這個字,《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注的,《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注的,決定正確,跟佛說的一樣;絕對不許可你去什麼指教、討論,沒這個話的,跟佛經是一樣的。所以《左傳》列在十三經,五經裡頭、十三經裡頭都有,這是常識,我們不能不曉得。
所以司馬遷學左丘明,那這個時代相隔遠了,左丘明春秋時代,司馬遷漢朝。所以司馬遷學《左傳》,學得很成功,也學得很像,學古人學成功了。唐宋八大家,唐宋的文豪八大家,第一個韓愈,韓愈也是學古人,學司馬遷,學《史記》,都成功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沒有不成功的。在我們佛門裡面,明朝時候蕅益大師,他是私淑蓮池大師。他那個時候學佛,發憤用功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他對蓮池大師非常仰慕,專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他也成功了,他也變成凈土宗的祖師。這就是古人有這個例子。
我們在這一生中,沒有這個緣分,找不到善知識,可是我們具足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有記性,有悟性,真正能夠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跟一個人,或者學一部經、一部論,一遍一遍的學,一定要有悟處,沒有悟處的時候決定不放下,這樣就對了。你的時間,你的精力、精神,專註在這一樣東西,人會開悟!凡是不能開悟的,他心是散亂的。你這個心是集中的,心集中,在佛法裡面就叫禪定,就叫三昧,定能開慧,他怎麼會不成就。現在人犯的過失在哪裡?在廣學多聞,他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知道,結果學了一輩子,一樣也不行,一樣也不通,跟古人修學的態度不一樣。古人是專攻,《三字經》上講「教之道,貴以專」,現在人不專。
古人教學,在中國的教學至少是五千年的經驗,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這經驗太寶貴了,你要是捨棄,自己來搞一套,你這一套東西能不能禁得起歷史的考驗,這就是個大問題。現在人,有人提倡讀經,是好事情,教小朋友,可是他用的方法,他不是古人的方法。他教小朋友一下手就廣學多聞,選了十幾樣、二十樣,讓小朋友一天讀一樣,這不能成功。我們很清楚、很明了,為什麼?他的心思都是散亂的,他的精神、意志、思想都不能集中,一天換一樣。
我對於現在的教學有意見,這個意見不是現在,什麼時候?三、四十年之前,我跟李老師學經的時候,我有心得。我跟他,拜他做老師的時候,我沒有出家,我在家,我參加他的經學班。他的經學班裡面採取的教學方法,是私塾教學方法。雖然有二十多個學生,實際上他是教兩個人,這兩個學生是坐在他面前,面對面,其他的同學圍在周圍,等於是旁聽。輪流教,這兩個學生教了一部經,這一部經教完了,這兩個人等於說他的課程完了,第二個輪流過來。他學生的順序是跟老師時間的先後,先來的先教,後來的後教,我排在最後。
老師選的經都不長,但是教了你,你要上台去講,他在底下聽,我們的同學都是要去聽的;學習,大家在一塊學習,學講經。所以他老人家教的這些學生,我統統都聽,大概是什麼?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講普通話,一個學生講閩南話,兩個人上台好象是翻譯,實際上是用同一個教材,就是同一個講義。這個講義是學生自己寫的,兩份完全一樣,上台的時候好象是翻譯,其實是講一樣的東西,這就是一組。講幾次?最少不能少過三次,最多不可以超過十次,一個星期出去講一次,真的叫現炒現賣。不是說我這部經講完,你才出去講,不是。今天講這一段,過兩天就上台去講,人家問你後面?後面我還沒學到。這個教法。講,完全是覆講,老師怎麼講的你要把它記下來,上台去跟老師一樣講法,可以漏掉,不能增加。同學們哪裡能記得?但是老師講得很慢,讓你去寫筆記,筆記就是你的講記,這樣學出來的。
我那時一看這個班,我說:沒問題,老師,我可以參加。他本來要我學講經,我害怕,恐怕不行,他說:來來,你看看我們上課。頭一堂課上完之後,我就跟老師講:行,這班我可以參加。我比他們強多了,他們記不住,我能記住。所以加入那個班之後,我就變成所有同學的顧問,他們記不住都來問我。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們就曉得他怎麼學的。所有聽講同學都寫筆記,都寫,你聽到多少寫多少,聽完之後,筆記全部交給這兩個學講經的同學,給他做參考,他去整理去寫講記。他把講記一定要在一天之內把它完成,完成之後要覆講。就是正式上台講一次,對內講給我們同學聽,我們同學批評,我們同學幫助他修正,這樣子,第二次他再正式上台。這樣搞出來的,學的是真辛苦,我看是很輕鬆、很簡單,這個沒有問題。所以學的人真的是被逼上台的。
這樣在二年當中訓練了二十多個人,二十多個人就講十幾部經,二個人學一部經。所以我在沒有出家之前,一年三個月,我就學了十三部經。我在旁邊聽,我一聽就會,雖然台中沒有機會給我練講,我到別的地方都會講,講的頭頭是道。所以我這旁聽生,學了十三部經。一出家,我就教佛學院,教佛學院,我就把旁聽學習的東西拿出來賣。一個學期才教一部經,佛學院三年畢業,才講六部經,我學十三部經,一半還用不到。我那個教學輕鬆愉快,所以多餘的時間,我就找地方去講經,學習講經這個要找。怎麼找法?信徒當中有喜歡聽經的,我到他家裡去講給他聽,他家裡的家人、親戚、朋友,多十幾個人,少五、六個人,我這樣開始講;這家這部經講完了,到那一家去接頭了,我在那一家去講另外一部經。總而言之,講的時候不能中斷。最初開始學講,一個星期不能少過兩次,慢慢的增加,不能少過三次,最好的時候一個星期能講五次。好學,要不厭,要不倦,「常無厭倦心」,你才能夠學得成功。
現在學就方便多了,現在有錄音機,老師講的可以完全錄下來。李老師講經不準用錄音機,你要帶著錄音機,「我不講了」,一定要將錄音機關掉,放在桌上他看到了,你裡面的帶子拿出來,他才講。他是不許人錄音的,為什麼?錄音你學不到東西,你根本不想學,為什麼?我不注意聽沒有關係,我回家還可以再聽,就不行了。他就教你全神貫注聽他講,當時就要消化掉,這是他對於學生的要求。你沒有這個悟性的話,你寫筆記可以,不許可你用錄音,所以他老人家一生講經,沒有一套完整的錄音留下來,我們感覺得非常遺憾!筆記寫得最完整的是周家麟居士。我幾乎是沒有寫筆記,這是老師不準,因為我聽經,我坐的位子跟他就是面對面,我是坐第一個座位,這是他老人家指定的。所以我的一舉一動都在他眼睛底下,不準寫筆記,要我真正記住,真正能夠消化,就是你能夠悟解,他知道我有這個能力。所以我講的東西很活潑,寫筆記就比較上呆板。
這是這一首偈子裡面的大意,我也舉了許多自己修學的經驗,提供大家做參考。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無餘修,常遍學故」。無餘是專,常遍是永恆,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樣才能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二五0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十千世界偈頌第六首看起:
【觀身如實相。一切皆寂滅。離我無我著。如是業應作。】
這一首偈是偈頌裡面的第三段,第一段只有一首偈,是清涼大師給我們標的科題,「大悲下救業」,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第二段是「修智上攀業」,其實第一段就是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你要度眾生自己必須有智慧,必須有能力,如果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你雖有願,這個願也沒有法子落實。所以接著第二段,四首偈裡面就是修智上攀,以佛為我們的榜樣,為我們的目標,我們向佛學習。這四首偈第一首講信,信佛,第二首講愛好,第三首講念佛功德,第四首講學佛的功德。現在這是五段裡面第三段,「內照業」,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前面(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信、樂、念、學,沒有這個基礎,你沒法子內照。內照是智慧現前,《般若經》上講「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入佛知見,自己也度生死、證涅盤了。
菩薩所證得的涅盤都是無住涅盤,不住生死,不住涅盤,永恆,永遠沒有止境的幫助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眾生。雖然發願無止境的幫助別人,他不著相,真正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他能夠永遠是不疲不厭。我們凡夫做一點事情就累了,需要休息,需要調養,這是什麼原因?著了相。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你才會累,你才會疲倦。無我,做的工作做得再多,誰疲厭?厭倦疲勞找不到。這個境界是不思議的境界,這個事情就是性德的流露,沒有法子比喻,比喻都比喻不出來;像我們現在機器的運作,日夜不間斷,終年不間斷。但是機器有磨損、磨壞的時候,我們這個機器永遠不壞,金剛不壞身,但是有現有隱,我們一般人講有生有死有滅。這個現相是感應,眾生有感,這個相就現,眾生感消失掉了,這個相就滅了。現的時候不生,相壞了的時候不滅,這就叫實相。沒有智慧你沒有辦法觀察,有智慧,你就能觀察。所以此地講內照業。
這四首偈實際上只有前面三句,教我們怎樣去觀照,觀身實相。「觀身實相者,如凈名」,凈名是《維摩詰經》,「觀佛前際不來等,又如法華,不顛倒等」。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舉了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都是觀佛。現在在這個地方,教我們的尤其親切,教我們觀身。『觀身如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是寂滅,實相是無我,實相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真實相。實相在哪裡?就在我們現前,它是真相,它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凡夫見不到,見不到原因是什麼?著相,不著就見到了。什麼叫著相?分別是著相,執著是著相,起心動念也是著相。換句話說,你能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這六根對外面境界起作用的時候,只要你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實相。起心動念,實相就不見了,就見到什麼?妄相,把實相變成妄相。
所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把妄相又回歸到實相。理如是,一句話就交代清楚、就交代明白了,可是事實上,我們這個境界轉不來,轉不來是什麼?分別放不下,執著放不下,起心動念更不必說。我很想,真想放下,為什麼放不下?祖師大德教我們在這個狀況之下,你把放不下的因找出來,把這個因消除,那你就能放下了!這個因是什麼?內有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煩惱從哪裡起的?迷失自性。久遠劫就迷,所以講迷得太深,迷的時間太長。這就是我們一般籠統的來講,業障太重,這一句話是講得很籠統;習氣太深,真想放下,真正放不下,這是因。外面有緣,緣是什麼?緣是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誘惑你,這個東西很厲害,內跟外都叫魔。你看佛在楞嚴會上講五十種陰魔,內是什麼?五陰魔,煩惱魔。外面是天魔。什麼叫天魔?就是誘惑,把你裡面的魔誘惑出來跟它相應,裡應外合,你怎麼能放下?
我們明白這個原因,裡面這個魔,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怎樣把它消除?這要智慧,智照;要三昧,三昧能夠伏住。三昧就是定功,甚深的定功,雖有煩惱分別執著,它不起作用,它能在六根接觸境界不起。是不是滅掉了?沒有,只是定功伏住,定能伏,甚深禪定他就開智慧,慧能化解,化解就是什麼?轉煩惱成菩提,轉起心動念成法性,轉分別為般若,轉執著為解脫。如來果地上的法身、般若、解脫,原來迷了之後,就變成妄想分別執著。智慧開了之後,一覺悟,馬上恢復原狀,法身般若解脫。沒有智慧怎麼回來?
這個地方教我們怎樣觀身,經文講得深,我也常常教人觀身,但是我講得很淺,為什麼?我們的目的不一樣。這個地方經文是教我們成佛,這個目的太高、太殊勝了。我的目的是求眼前的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求眼前的社會安定和平。我不是講成佛,所以我們的目標不一樣。都從觀身上下手,觀身能開智慧。
我參加學校裡面消弭衝突、促進世界和平的研究討論,參加聯合國的會議,我都是教大家觀身,為什麼?身非常親切。世界動亂的根源是什麼?大家總覺得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起了衝突。在從前彼此互相不往來,相安無事,現在資訊發達,交通便捷,這一接觸,接觸之後,為了彼此利益就產生衝突。一般人以為衝突的原因在此地。他所看到的衝突,那是緣不是因。所以在緣上研究許許多多的方法,想來化解。而且這個化解衝突,幾乎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這些人都主張用激烈的方法,那就是報復,用戰爭做手段。通過這幾十年的實驗,現在這些人覺得戰爭沒有辦法解決,反而使衝突愈來愈多。搞了這麼多年,現在想到冷戰不能解決問題,熱戰也不能解決問題。我們中國人所講思盡還原,想來想去想不通,再回過頭,不用戰爭,用和平方法。這是最近這幾年。
從什麼時候這些很多專家學者提出來?911之後,真正做了一個反思,認為冷戰、熱戰不能解決問題。這是昆士蘭大學和平中心十幾位教授,邀請我參加他們的座談會,提出來希望用和平手段,不用戰爭手段。我先聽他們的報告,他們報告完之後要我發表意見,我聽了之後非常歡喜。為什麼?方向對了。戰爭,熱戰、冷戰只能加深仇恨,不能解決問題!縱然你有強大的武力,你能夠把人家的國家滅了,把他的族滅了,你沒有把那個人殺盡,留一個他都會報仇。所以恐怖襲擊,搞得全世界人心惶惶,這哪裡是解決問題?這就是老子所講的「和大怨」,兩國交戰這叫大怨,怨恨,你用武力征服了別人;「必有餘怨」,必然的,必定的,內心的怨恨化解不掉,叫余怨。這個余怨要是在宗教裡面講,宗教裡面講因果、講輪迴、講有來世,生生世世的麻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在中國學佛的人都知道,你們拜《慈悲三昧水懺》,三昧水懺的起因是什麼?悟達國師前世跟人結了冤讎,把人家害死了。他是冤枉死的,這個怨恨藏在他心中,生生世世都在找機會報復。悟達國師第二世他出家了,持戒修行得很不錯,真正出家持戒修行就有護法神保護,這個冤鬼不能貼身。他等待,真有耐心,一世、二世、三世、四世,這不容易,他每一世都出家。所以到唐朝的時候,這是第十世,十世都修行,所以他修行功夫高,這一世做了皇帝的老師,國師,悟達國師。由此可知,一個高僧大德不是一世修行,他累積十世。
這做了國師,皇帝老師,出家人當中是第一人,誰不尊敬!皇上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我們中國人講太師椅,這個太師椅是沉香雕的。我們知道沉香的價值了不起,沉水香,這香是木材,木材放在水裡會沉下去;你看一般木材放在水上,飄浮,它這會沉下去,現在聽說一斤都要好幾萬。這個沉香寶座,那還得了!皇上供養。他坐上這個寶座很得意,這一得意,完了,得意的時候就是很輕微的傲慢心,貢高我慢,很輕微的貢高我慢,護法神說他退墮了,護法神離開了。這冤家債主這下可逮住機會上身,上身長了個人面瘡,這個瘡幾乎要了他的命。
實在講,他十世修行的功夫沒有白費,他感應到一個阿羅漢,迦諾迦尊者。我們知道佛在經上講,阿羅漢的神通能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對於悟達國師十世修行,他很清楚,冤親債主時時在身邊圍繞著他,貼不近,不敢貼近是因為有護法神。這時候護法神看到他生煩惱,貪瞋痴慢起來了,雖然很微細,護法神不保護。悟達國師害了這個病毒,那是全國最高明的醫生來治都治不好,皇帝的老師,沒有人能治得好。他忽然想起來,他在年輕的時候曾經遇到一個生病的人,病得很嚴重,那個身上奇臭無比,沒有人敢接近他,他很慈悲去照顧這個人。這個人很感謝他,告訴他,你將來要遇到大災難,你來找我,我住在四川什麼地方,在山上,山上有兩棵松樹,你看到兩棵松樹,你在那裡敲,你就會看到我。他忽然想起這樁事情。他真的就到了四川,果然看到山上有兩棵松樹,他在那裡敲,敲這個松樹,豁然之間看到裡面有大道場,這是迦諾迦尊者的道場。那是阿羅漢示現的,看他有沒有慈悲心。尊者用三昧水來給他洗,把這個原因說出來,這個瘡是什麼人,是你在過去冤枉把他害死,他追隨你十世,你今天接受沉香寶座,這一念傲慢心起來,護法神離開。他慚愧得不得了。三昧水懺這麼因緣起來的。
你怎麼可以跟人結冤讎?這個冤讎結下,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怎麼能化解?什麼方法才能化解?大慈大悲,真實懺悔,大慈大悲。這個冤親債主,經過迦諾迦尊者的調解勸和,離開了,再也不報復,悟達國師人面瘡治好了。像這些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國歷史上記載很多。最顯著的例子,明朝方孝孺,方孝孺是來報怨的。
所以一家人,他能夠聚集成一家人,過去生中都有緣,緣很複雜,有善緣、有惡緣。所以佛講這一家父子,父子是什麼緣?佛說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是這四種關係,他不會到你家來。到你家來,肯定這四種關係。我們世間人,肉眼凡夫看不到前生前世,不知道。如果你的兒女,過去生中你跟他有恩,他是來報恩的,自自然然就是孝子賢孫,很好教,很聽話。如果那是報怨的,他是冤家債主,那就是有叛逆性,他不服你,他不聽你,處處給你找麻煩。討債的,看你欠他多少,如果欠他少的,幾歲、十幾歲他就死了,討債;你這十幾年為他所用的心血、所花的這些錢,他討完了,他走了。還債的,他將來成年之後,他一生會供養你,會照顧父母的生活,物質生活他照顧,絕對沒有孝順心,這還債的,你跟他沒有恩德。他欠你的債多,他供養就很豐厚,照顧很周到。如果欠的不多,他照顧你很平常,你的生活起居,他就像照顧一般貧民一樣,對你也很刻薄,讓你餓不死,凍不壞。你真正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現在社會上這些狀況你一看,全是佛經所說的,活的,經典是活的,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教給我們,教我們要覺悟,善緣要繼續能增長,惡緣要把它轉成善緣,這樣就好。把惡緣轉成善緣,就要靠教育,神聖的教育、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你說這多重要!如果把倫理道德、神聖的教育都舍掉了,這社會還得了嗎?縱然到人間來,得到人身了,你一生所過的日子跟餓鬼、地獄差不多。這些我們幾乎都親身體驗,也都看到聽到,人間地獄,生活得很苦、很痛苦。但是要不吃這些痛苦,你也不會學佛。很多人因為是吃盡苦頭,遇到佛法才認真學習,這一生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受這些辛苦也是增上緣,苦沒有白吃。如果遇不到佛法,真的這個苦,不但這個苦吃了之後,來生繼續還要吃苦,這個事情麻煩大了。
所以我教人觀身是調解糾紛,身這是自己,身體是許許多多器官組成的,器官是由細胞組成的。我們這個身就像地球一樣,每一個器官就像地球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族群、每一個宗教。眼、耳、鼻、舌、身不一樣,裡面心肝脾肺不一樣,器官不一樣,這是不同,但是它是一個身。你看這裡的每一個器官,雖然各個不相同,它沒有矛盾,它沒有對立,它密切的互助合作,所以這個人健康長壽。眼耳鼻舌沒有爭哪個第一,如果一爭,那就打架了,不合作,不合作毛病出來了。
我教人「觀身」是什麼?我們地球是一個身,我們都是地球人,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地球上,本來是和諧的,本來是互助合作。所以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相信賴,互助合作,這是本來的,原本就是這個樣子的,這是什麼?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生態平衡。你看看生態平衡裡面,是不是我們今天講的包容,互相包容,沒有彼此。尊重、信賴、關懷、照顧、互助合作,這叫什麼?這叫道。我跟大家講道德,這就是道,是自然的。你不能夠包容,你要排斥別人,這就違背了道。隨順道就是德,違背了道,那就是罪,德的反面就是罪業,你在造作罪業。為什麼?破壞道德。破壞道德是什麼?破壞自然的原則,大自然的運作是道,你把它破壞,你破壞的時候你就有災難。
所以我教人觀身,你看這個身上每一個器官,再細細一觀,每個細胞都那麼樣和諧,都那麼的合作,不分彼此。我們把身擴大是個地球,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上,為什麼不能夠包容別人?我們不能包容別人,就等於說我們身體的器官,我的眼睛不能包容耳朵,我要排斥它,不能包容鼻子,最後是什麼?這一身最好就一個眼睛,其他器官都不要,死路一條!
所以今天講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最重要的講包容、講合作。多元文化是道,是自然的,為什麼?我們一個身體就是多元的,不是一個單元。這還有什麼話說。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心量就大,放眼、起心動念為全世界的眾生著想,為什麼?全世界眾生跟我是一體。我們不講大,就講這個地球,整個地球是一體,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生物,包括花草樹木,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怎麼能不愛護?你怎麼可以隨意破壞?任意破壞,就是破壞生態平衡。破壞生態平衡,你就要遭難,你就要受報。
我舉例,現在有很多人破壞自己的生態平衡。最明顯的是什麼?整容院,整容就是破壞,你父母生的相貌,你覺得不好,你要到整容院去美容,用一些化學東西把它注射進去。頭幾天看起來很不錯,是不一樣了。可是過幾年之後,副作用起來了,帶給你一身的病,帶給你一輩子的痛苦,我都看到過的。特別是什麼?娛樂界、影劇界的男女都美容,都要化妝,所以我用他們來做比喻,破壞自然生態平衡,這都是沒智慧。四十歲以後災難就來了,他的副作用就起來了,就非常明顯,一身都是病。所以隨順自然是最健康、是最幸福的。
我們這個地球也是如此。古人,你看看千萬年來都是隨順自然,不破壞自然,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真的是安定和平。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到處我們要開發,開發是什麼?開發就是破壞地球生態平衡,災難來了。古迹,我們人居住在一個地方,居住幾十年,居住兩、三代,對這個地方有很深的感情,中國人常講落葉歸根,一生一世在外面飄流,最後總想到老家,為什麼?世世代代在那裡生長,根深、情深,這裡頭一磚一瓦都有很深長、很美的故事在裡頭。由此可知,這就是靈性,你怎麼能破壞!
我回到家鄉,抗戰勝利之後,我回到老家住兩個月,非常遺憾的是城牆拆掉了。我們家鄉那個小城是漢朝時候建的,兩千多年了,你看看這個歷史文物,到我們這一代不肖的子孫來破壞。所以在這一點,我不能不佩服日本人,不能不尊敬日本人,日本人懂得保存古迹。他要發展都市,他會在城外找個地方來發展,建新的都市,舊的保留。他要開闢道路,開個快速公路,他把古道也保持,種了很多樹木,新的道路在樹的那一邊,老的、舊的道路在樹的這一邊。我去看的時候很感動,連一條古道都把它保存,有價值。現在全世界觀光旅遊都會去看,看了之後,對於這個國家民族自然生起高度的尊敬心。這是他們的文化、是他們的歷史,他們能夠保存是他們的驕傲。回頭再看看我們,任意的毀壞,我們心裡難過;再恢復、再重建,那就是新城,古的東西沒有了。所以古老的這些東西,真的叫一磚一瓦都有靈性,這我們學佛的人說。用世間法的看法,是有它的歷史,那是歷史文物,有歷史文化的價值在裡頭,你怎麼能隨意把它毀掉?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重視他的歷史文化。我們到日本,實在講,我很尊敬日本人,你看他們住的房子,榻榻米式的房子。穿的衣服,叫吳服,日本人也叫和服,現在說吳服他們還都懂。吳服,春秋戰國吳王夫差,現在的江蘇,你就曉得它從哪傳出去,從中國傳去的。傳出去到日本,到現在還保持。他們很多大的節日,還穿這個服裝出來,我看了很感動。他的建築,民間這個房子都是兩千五百年前中國那種建築方式,所以說看中國文化到日本,在中國看不到,日本全都保留。生活方式、飲食起居,我們讀中國的禮,讀《儀禮》、讀《禮記》,很多東西不懂,到日本去看,原來是這樣的,他還保留著。我們不能不佩服,不能不尊敬,所以一到日本就像回到中國古時候一樣,我們的文化在自己的國土裡頭沒有了,到他那邊有。雖然二戰之後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也有很多的破壞,但是保存的,那是在我們國家是沒有法子跟他相比。所以懂得中國歷史文化,到日本去旅遊你有收穫。
所以,我今天教人家觀身,我有我的目標,這在佛法裡面也講了義。了義是眼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這是了義。這經裡面是向上一著,把我們的靈性往最高峰提升到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我們再談「觀身如實相」。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第六首的偈頌:
【觀身如實相。一切皆寂滅。離我無我著。如是業應作。】
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首先引用《凈名經》「見阿閦佛品」裡面的一段話。這一段話,佛問維摩詰居士,他說「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這是一句問話,問維摩居士,你想見如來,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觀如來。這個話用現在話就是這個說法。如果再說得白一點,你是怎麼看如來的?這大家就好懂,你去看如來,你是怎麼看法?維摩詰說「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這句話裡面的意思很深,其實我們知道維摩詰本身就是如來,他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兩尊佛,釋迦牟尼佛示現出家佛,維摩長者示現在家佛,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懂。
所以出家人,現在的出家人很糟糕,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總把在家居士看矮一等。錯了,這個錯誤的見解決定害你一生。為什麼?普賢菩薩十願,那是菩薩修行的綱領,你就統統做不到。他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你是瞧不起諸佛,害的你這一生當中,沒有辦法把境界往上提升。為什麼佛出現在世間一定是兩尊佛,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就是教你這個道理。你看看佛陀在世,釋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迦葉這些尊者見到維摩居士,你看看他行什麼禮?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他跟見釋迦牟尼佛的禮節沒有兩樣。
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大家都懂得,佛法是師道。歐陽竟無大師講得好,我記得好象是民國十二年,他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做了一次講演,那個講演曾經震撼中國的佛教界。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講得非常精采。他的學生王恩洋居士筆記,記錄下來做成講記。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看到他的講記。他就特彆強調佛法是師道,師道老師第一大,尊師重道!不是出家第一大,是老師第一大。你出了家,你還要跟在家居士學習,那個在家居士是你老師,我們稱老師稱和尚。
和尚,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也稱和尚。這個大家聽到就要奇怪,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看看孔德成先生,這是孔老夫子的後代,在台灣他是奉祀官,他送給李老師的題辭,我們就看過,落款是「雪廬大和尚」,雪廬是我們李老師的別號,他稱李老師稱大和尚,一點都沒錯。所以,法師、和尚不分在家出家,阿闍梨也不分在家出家;如果講比丘、比丘尼,那一定是出家人,這個在家人不能稱。你講經說法,居士身講經說法,那是法師;你傳道、傳教,那你就是和尚。和尚是印度話,阿闍梨也是印度話,它的意思,和尚的意思是親教師,就是直接傳法給我的,我對於這個人就稱和尚。我的佛法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李炳南老居士跟我的關係,我稱他作和尚;出家這些大德,你沒有教過我,我沒有跟你學過,我跟你沒有這個關係,我不稱你和尚。
所以稱你和尚,你是直接教導我的老師,你沒教過我書的,我不稱你老和尚。所以像現在在大學,大學裡面直接教導你的兩個人,一個是校長,校長雖然沒有上過課,他主持教育政策,你要學的哪些課程是經過他核准的,聘請哪些老師來教也是他聘請的,所以他是和尚。在學校裡面,譬如在研究所的指導教授是和尚,直接教你的。不是這種關係不稱和尚,不稱和尚稱什麼?稱老師、稱阿闍梨,不見得他是教我的。這個稱呼有差別。和尚稱呼是最親密的,真的是師徒,古人講的師徒如父子,直接教導的。直接教我的,我是出家人,直接教我的是在家人,他就是我的和尚,我對他的尊敬跟對佛一樣,你才能學到東西。如果一看,他是個在家人,我是出家人,那你就比我矮半截,你還能學到東西嗎?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要曉得師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你要懂這個道理。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弘揚佛法是有教無類,他的學生們到處講經說法,四面八方都去,不是只有一個中國。可是大乘佛法在中國生根,其他地方傳來沒有多久,以後都沒有了、都消失了。為什麼能在中國生根?中國的文化對它大有利益,中國利益是孝親尊師的文化。這在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之前,中國講孝親尊師已經講了兩千多年了,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所以說這塊土地就非常適合它生長。它到中國來之後,真的,茁壯、開花、結果,超過印度太多。
佛教在中國吸收了儒家的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文化,儒家也吸收了佛教的文化,道家也吸收了佛教的文化,三教彼此互相融入,成為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就是個多元文化,我們一定要了解。所以這個國家自古以來,就是許許多多不同的族群結合的,不同文化融合的,我們沒有排斥,都是彼此互相尊敬。今天全世界講安定和平,難怪英國湯恩比博士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英國人講的,在日本講的,跟池田大作博士講的。我在日本提了這個話,日本人都熟悉,都非常親切。
維摩早就成了佛,以居士身示現,所以當時兩尊佛住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維摩是用長者身,長者居士身度化眾生。這是說明,雖然出家了,我們的道德學問不足以為人師,還要學習,還要向人求學。求學不分出家在家,不分男女老少,他的年歲比我小,他真有德行,我也可以拜他為老師。她雖然是個童女,她真的修行開悟,明心見性了,我也應該去依她為師。這是歐陽大師講,老師第一大,這師道,尊師重道。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
維摩這個答覆都是教導我們。釋迦牟尼佛跟維摩居士,這兩個在演雙簧,教導我們,你看維摩答的,「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這就是觀到實相,實相是事實真相。前際不來就是前念不生,後際不去就是後際不滅。中間?中間是現在,現在不住。為什麼?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這是講什麼?講三際不可得。這是實相。從什麼地方觀?從自己本身觀,本身如是,佛亦如是,所有一切萬事萬物,沒有一法不如是,你就見到諸法實相,見到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你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就是《心經》觀自在菩薩常常教導我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三際不可得就是五蘊皆空。《金剛經》上講三心,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也不可得,跟《金剛經》講「三心不可得」的意思完全相同。
一般我們在看古大德註解裡面解釋這個,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未來還沒有來;現在,說現在已經過去了。這個說法是淺顯容易體會、容易懂,雖然懂得,實際上你並不懂,真的是似懂非懂,含含糊糊沒去深究,深究還是有問題。現在科學發達,我們借重科學來了解這個現相,確實讓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觀身還是不容易,我們現在看電視、看電影容易,從這裡來看,然後回歸來看自身,然後再看外面一切境界,你這麼一看法的時候,容易懂得多了。電影的銀幕,電視、網路的螢光幕上,這些色相、音聲,你仔細觀察,它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理上有,事上不可得。所以這個境界,大乘經上常講,非有非空、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中觀論》上講的。後面他也引了《中觀論》,這樣你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
事實真相是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眼前所有一切相,沒有一個相不是虛妄的。所以佛菩薩應化在其中,對於這一切相,他了解真相,所以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不會起心動念,那個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我們不曉得事實真相,以為這個幻相是真實的,以為它是實在的,所以在這個妄相裡面就起了心,起心動念。起什麼心?想佔有,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都是在作夢,都是妄想。為什麼?你身都不可得,你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什麼東西是真的?靈性是真的,法身般若解脫是真的,法身般若解脫裡面的四凈德是真的。你沒有見法身,沒有證得法身,那個「真的」沒分,你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生在虛幻的境界裡頭,正是《永嘉證道歌》上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無量劫來你做了個大夢,做到今天還沒有醒,還在夢中,還在繼續作夢。醒過來的境界,你茫然無知,你不知道,你要知道那個境界,你就醒過來了。你醒不過來。
《法華經》裡面這段比喻,「如法華,不顛倒等」,這段比喻,我就省略掉,清涼大師《疏鈔》裡面寫得很清楚,諸位自己可以參考。《中觀論》上這幾句話我們讀一讀。「中論法品雲,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盤,即上半也」。上半就是前面兩句,它這一段可以解釋,『觀身如實相,一切皆寂滅』。「又雲,諸佛或說我,或說於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即下半也」。這可以解釋下面這一句,就是『離我無我著』。末後一句那是勸我們學的,所以《中觀論》上這段文是解釋這三句經文,這個要說一說。清涼《疏》裡面的註解,注得很詳細,諸位可以做參考,我們只看論文。
「諸法實相」,先要把這個名詞定義搞清楚。「法」是佛門裡頭最常用的代名詞,它代表的是什麼?宇宙之間所有的一切,用一個字來做代表。這個所有一切通常把它歸納為六大類。一個是「性」,性就是理體,我們哲學裡面講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也就是整個宇宙萬有,包括虛空是從它那裡變現出來。外國宗教把這樁事情稱為上帝、稱為神,說宇宙是神造的,宇宙萬有、人都是神造的,都是上帝造的。在佛法裡頭,佛說的是個「性」,大乘經裡面常講的「法性」,法性能現一切相。相是現相,哲學裡面講的現象,本體現象。這個現相就是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包括我們今天講的各種不同維次的空間,這都是現相。這是性、相。第二對講理事。無論是什麼事都有理,無論是什麼理,它一定都有事,理事分不開,理裡頭有事,事裡頭有理,會學的人從事上見到理,從相上見到性;事上明理,相上見性。第三對因果。理裡頭有因果,事裡頭有因果。這六個字就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就全都包括了,那用一個字做代表,就用「法」。所以這個「法」把整個宇宙裡面性相、理事、因果,統統包括在其中。
諸法,諸是多,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叫諸法。實相是真相。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心行言語斷。心行是什麼?是你思惟、你去想像你想不到,真相你決定想不出來,你所想的都是妄相。因為心行裡面包括三樣東西,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心行,想不到,你怎麼分別都沒辦法,怎麼想像都想不到,不是你想像的。所以思惟達不到,科學的方法論在這個地方一點用都沒有。科學的方法論就是邏輯、因明、辯證法,到這個地方一點作用都沒有。言語不能說,你說不出來,這在佛法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起心就錯,動念就乖,要怎樣你才能見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言語更談不到,恍然大悟,你就見到了。
見到之後的人,在中國不少人見到,見到之後的人給我們說了一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能講得出來嗎?我們這裡一杯水,我喝了一口,你要問:這水什麼味道?熱不熱?你能講得出來嗎?講不出來。我講這水甜的,我講這水很熱,你要不嘗一口,你根本就不懂得我講甜是什麼個甜法,我跟你講熱,到底熱在什麼程度,你不知道;說了你還是不知道,必須你親自嘗一口,不必說你明白了。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明白?還不是真的明白。為什麼?每一個人體質不相同,所以每一個人感受並不是一樣的。譬如吃辣的,我們嘗到,不常吃辣的,吃一點點就覺得很辣,那個四川同胞他們吃辣的慣了,他吃我們的,這一點不辣。這就是不一樣,每個人都不一樣。你怎麼能了解諸法實相?所以實相只有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放下的時候,大家才一樣,你才能見到實相。所以這個境界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見到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那就是法身菩薩。
下面兩句是形容諸法實相是什麼,「無生亦無滅」。什麼無生無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我們前面講這六大類,性相、理事、因果。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確實不生不滅。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有一天速度超過了光速,我們現在知道光的速度是一秒鐘
「寂滅如涅盤」,清凈寂滅,涅盤就是清凈心。涅盤是古印度所有修行人共同追求的目標,所以它的講法,在古印度是宗教之國,每一個教派裡面對於涅盤的定義都不一樣。佛出世,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狀況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才把涅盤的意義說出來,「究竟涅盤」,這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清凈寂滅。所以「觀身如實相,一切皆寂滅」,從這兩句我們就曉得,能作如是觀者,能觀這個境界,這是什麼人?這是諸佛如來。次一等的,那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人的境界。
「一切皆寂滅」。一切皆寂滅,我們可以用《大般若經》上的話來說明,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總結,我把它總結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就是寂滅的意思。它這是一句,「一切皆寂滅」,就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懂得真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的心清凈了,真的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住涅盤;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隨緣應化,這是起作用。住寂滅不是沒有作用,沒有作用的話,這個寂滅還有什麼意思,那寂滅跟死亡真的沒有兩樣。他還活的,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雖然有應,他還是住涅盤。我們凡夫,從凡夫眼光,他來應的時候他不住涅盤,他到我們這來了,來教化眾生、來示現,不住涅盤。雖然在示現,他不住生死,為什麼?他心地清凈,他沒有生死業。他跟我們一天到晚在一起,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這叫什麼?這叫無住涅盤。不住生死,不住涅盤,真正寂滅相。所以這個境界是不思議境界,沒法子想像。
下面這一句,「離我無我著」。《中論》裡頭也有個解釋,「離我者,超凡夫」,凡夫執著有我,離我不是凡夫。「離無我者,超二乘」。你看凡夫執著有我,阿羅漢、辟支佛執著無我,無我是二乘。離我、離無我,離凡夫、離二乘,著是執著,這是真正大乘。大乘,他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表現在哪裡?表現在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雖然有應,他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是真善知識;他不生煩惱,性德裡面的法身、般若、解脫,常樂我凈,慈悲喜舍,完全在他身上表現無遺,雖然表現,一絲毫執著都沒有。所以現身,現即無現,無現即現;說法,說即無說,無說而說。這個意思深!會的人,會的人是法身菩薩,哪些法身菩薩?三賢位的法身菩薩,他們還要學,還不能離開老師,他怎麼學法?跟我們不一樣,他聽佛說法,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親近如來,見而無見,無見而見。見不見?見。聽不聽?聽。為什麼說無見無聽?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他跟法性的體,法性的體是寂滅,完全相應。《般若經》裡面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統統相應。我們今天得失沒有放下,還有得,還有失,他得失沒有了,這是我們要學的。
『如是業應作』,後頭這是教我們要學的。我們常常要用智慧來觀察,不能用情識,用情識,你就起妄想分別執著。用智慧,智慧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那就是真正般若的觀照。開始學叫觀照,功夫得力的時候叫照住,功夫得力了,照住是得定,定就開慧,慧一開了叫照見。《般若經》上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那是上乘功夫;中等的功夫是照住,照住的時候,你不動;下等的功夫,初學的時候,觀照。經上佛常常勸導我們「應作如是觀」,那是觀照,你應該要這樣看法,你就會不錯了,慢慢把功夫往上提升。佛在《金剛般若》上教我們四句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初學從這裡下手。所以修行沒有別的,宗門就是修的止觀,止觀也叫做禪。禪是印度話,禪那,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靜慮。靜就是止,慮就是觀,有止有觀,止觀同時。
推薦閱讀:
※空海法師:「四念處」修行方法簡介
※上慧下律法師講《楞嚴經》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第十套 8-2)下部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十六) —— 「第一稀有」與...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八)第一集) 凈空法師
※科注學習班(120集)開吉法師「念公《凈修捷要報恩談》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