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6-20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6-20集)

凈空法師主講 

第16集

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經本第三十七頁。

【4、用功最要是作觀,作觀即是改變想法、看法,凡夫見思皆不離執著,即是錯誤。】

這一部經講了這麼多天,諸位同修若是沒有缺席的話,大概這個意思都能夠體會到,知道妄想執著之嚴重。我們不僅是現前受到傷害,無量劫來,對我們傷害最大的、最嚴重的,無過於此。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這個道理,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想真有一個成就,成就實在講是無比的殊勝。就以最現實的話來說,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會得到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就要把世尊的教誨,認真的去思惟,認真去想一想,想通了當然我們就會很認真的去奉行、去照做。世法、出世法這些名相都是假名,有沒有這些事實?事實有的,怎麼有的?都在觀念上,一個錯誤的觀念,你就製造六道輪迴,永遠不能擺脫六道輪迴,這叫世間,世間是這個意思。如果你看破、放下,你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那就叫做出世間。所以出世間、世間,在乎我們一念之間。因此,修行用功最要緊的就是作觀,前面講觀照、照住、照見,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大小乘佛法,各宗各派都離不開這個原則。

什麼叫做「作觀」,這是佛學的一個名詞,古人有種種解釋,但是我們愈看愈迷惑,所以名相名詞的術語,正確的解釋對我們初學人來說,似乎相當的困難。這個地方解釋得簡單,也容易明了,就是改變想法,改變看法,「觀」實在就是觀念。「觀念」兩個字,分開來講,觀是看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念是想法,你怎麼個看法,怎麼個想法。「凡夫見思」,見是見解,就是看法,思就是想法,「皆不離執著」,那個病就在此地,總離不開分別、執著。佛在這一部經,為我們指示出來,這是錯誤,嚴重的錯誤。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一切法所說的,都不外是這個事實真相,叫我們先要認識清楚,妄想、執著是錯誤的。實在講,見思煩惱的根源就是從這個地方生出來,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知道之後,要認真把它轉移,也就是把它斷除,斷除不如說轉移來得切實。

【5、吾人終日所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然此實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乃無常、苦、空、無我聲,當體即空。則空有不著,乃是般若波羅蜜多聲。】

「吾人終日所聞」,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這些話特別是我們住在都市,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幾乎沒中斷過,所接觸的境界。「然此實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我們聽到是車聲、是人聲,是許許多多很多種的這些音聲,我們現在講的噪音。修行人把觀念轉過來之後,他們聽的跟我們聽的不一樣,我們聽的是許許多多的噪音,他們所聽到的是說法的音聲,法音宣流,果然就不相同了。「乃無常、苦、空、無我聲」,這種情形幾乎有一點像佛經上講極樂世界的狀況,這看你能不能轉得過來,你仔細觀察音聲。所以佛門用這個觀字用得好,觀是不用心意識,用你的清凈心、真實智慧去觀察,確實是無常,在這個境界裡面展現出無常、苦、空、無我。

這是舉一個例子,我們所聞。從這個例子當中,我們要深深體會到,不僅是所聞,我們所見到的,見到一切人,見到一切事,見到一切物,就擺在我們眼前,人事物是不是無常的,你能夠看出無常,你比過去就進步很多了。過去你迷在裡頭,你不曉得,現在你能夠看出無常,高明太多了!你看到苦空,不少人生活很辛苦,很明顯的我們見到。這個世間有不少大富長者,他生活怎麼樣?你仔細觀察,他苦不苦?他那個苦處比貧窮人還要苦,你有沒有見到?不要以為他吃得很好,穿得很好,住大房子,出門有名牌轎車,你要知道他那一點點享受,他要付出多少代價,他比一般人苦!我們一般人出門自由自在,那些有錢的人出門要請好多保鏢,那根本就很苦!他哪有我們這麼自由。你才曉得真苦,沒有一個不苦!你有沒有看出來?再往深處看,看到究竟處,一場空!這個空不是到他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才空,當下即空,你就看出來,當體即空!

你要是把這些事實都看清楚,這些事實就在眼前。我們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從來沒離開,從來沒有中斷過;換句話說,就是在眼前,就是看不出來,這叫迷惑,這叫顛倒!我們不能不承認自己迷惑。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才沒有妄想,才沒有執著,他才能真正徹底放下,放得那麼乾乾凈凈,顯示出的生活,真正得大自在!這個大自在就是真實的幸福美滿,沒有一絲毫的缺陷。我們要學就學這些,如何能叫我們現前的生活,過得跟佛菩薩一樣,你學佛才叫真的學到,你沒空過,真的學到,真得受用了。

「空有不著,乃是般若波羅蜜多聲」,聲是究竟圓滿智慧之聲。你的般若波羅蜜,究竟圓滿的智慧,從這個地方顯現出來。眼見色在色相裡面顯現出來,鼻聞香在香味裡面顯示出來,顯示出來是無上甚深的微妙法。金剛般若波羅蜜,就在見色聞聲之中。佛法到哪裡去求,你想想到哪裡去求?

【6、此經經文,乃至一切大乘經,無論何句,皆可作觀。行住坐卧,不離這個,則受用無窮。】

不僅是《金剛經》的任何一句經文,實在講只要是佛說的任何大乘經典,「無論何句,皆可作觀」,我們都可以拿來,改變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的想法、看法。佛說得太多太多了,所說的這些法裡面,也可以說有總有別,「總」就是從根本上說的,基本的原理原則,那個很好用;如果說「別」,那就是特別對治某一個毛病的。要知道世尊說法的善巧,說法的方便,我們在一些經典裡面應當怎樣來取捨。《金剛經》上,每一句都能作觀。在本經最後,佛跟我們講了一個總綱領,二句一偈,這就是總說,二句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它是總綱領,總治一切病,不是治一樣病、兩樣病。不取於相,就是不著相,對於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不要執著色相,耳聞聲不要執著聲相,鼻嗅香不要執著香的相,乃至於意知法不執著法相。外不著相,內如如不動,內不動心,就成功了。真的是大乘佛法自始至終,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金剛經》上兩句話說出來了。

要怎樣才能達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你就要問,我們現在為什麼會著相,為什麼會動心?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外面這些相是真的,以為自己這個身心也是真的,我可以得到它,我可以享受它,以為如此!所以你見色聞聲就動心,你就要執著,毛病在此地,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佛又說一偈,讓我們從這個偈子裡面,去體會到一切萬法的真相。這首偈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包括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都是假的,都是比喻那個夢。露跟電短暫,說明這個假相是很短暫的,一剎那就沒有了。你了解事實真相,你自然就不執著,自然就不會動心。不執著,不會被外境誘惑;不動心,你才能保持你真實的智慧,因為清凈心起作用是般若智慧,那是照見。曉得有總有別,我們抓住總綱領。對別說的這些經句,觀察自己的毛病、習氣之所在,可以針對自己的毛病,選擇幾條來作觀,這樣下手功夫就會很得力,得清凈心。

「行住坐卧,不離這個」,這一句很要緊!因為要改變我們的觀念、思想,那個時間要長,要綿密不可以間斷。必須要知道,我們的妄想、我們的煩惱,是無量劫到今天從來沒有間斷過,所以它的力量非常之強,我們今天念幾句佛法,是若有若無斷斷續續,你要想把妄想執著打掉,那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堅持,決定不能放鬆,行住坐卧,不離這個。「則受用無窮」,你得的好處、得的利益,真是無有窮盡。什麼時候得到?現在就得到,一用功夫就得到了。如果功夫不夾雜、不間斷,在一般狀況之下,三個月,那個境界可以說是你自己完全能夠覺察得到,三個月境界就開始轉了,法喜充滿你就得到了。

【7、讀經,是經轉我。作觀,則為轉經。經轉我,則以經轉移凡情。我轉經,則常生智慧,更為重要功夫。】

這一段講了兩個層次的功夫效果。我們入門下手,讀經,從這裡下手。讀經的目的在哪裡?就是前面講的作觀,改變我們想法、看法。用讀經的方法,改變我們的想法、看法,這就是經轉我。用經轉變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初學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入門。至於「我轉經」,要是入門就是這樣的,我們在中國歷史上只看到一個人,六祖惠能大師。惠能以前沒有,一個也沒有,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發現一個,所以這個人不能學他。這三千年來,億萬人學佛才只有一個,我們怎麼能跟他學?所以那是特殊的例子,不能學,我們還是要循規蹈矩,從讀經下手。功夫做到相當的程度,也能夠進入第二個層次,轉經。

所謂轉經,就是教下裡面所講大開圓解。什麼叫做大開圓解?大家都知道,參禪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用參究的方法,豁然開悟了,明心見性;教下教你讀經,用讀經的方法,讀到功夫純熟之後,也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樣的。你要曉得,用的方法手段不一樣,那個功夫累積,那是定功,達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所以教下講大開圓解,到大開圓解的時候,就是我轉經了,那就不是經轉我。我們念佛,你用持名的方法,行!你用觀想的方法也行,用觀像的方法也行,你用讀經的方法也行,我每天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都可以,念經就是念佛,也行。念到事一心不亂,得念佛三昧,念到理一心不亂,開悟了,明心見性,到那個時候就轉經。轉經的時候是什麼現象?智慧現前。智慧現前的現象,那個樣子,你沒有見聞的時候,你心是清凈的,心是不動的,你一聽統統明了了,那就是智慧現前。

像《壇經》裡面,六祖不認識字,《法華經》沒聽說過,法達是念《法華經》的,六祖說:「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法達只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聽了之後,「好了!後頭不要念了」,全都明白了,那就叫「我轉經」。世出世間法,今天科學家費多少心血,集多少人的力量,發現許許多多新科技的科學技術。如果是一個開悟的人,他一聽、一看,他全都會了,不但會了,比你還會得多,你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他完全都曉得。我們要問,這些佛菩薩為什麼不發展高科技給我們受用?佛菩薩真有能力,為什麼不肯發展?這一樁事情不要問別人,問諸葛亮就知道了,我說的話是真話。

你們讀《三國志》,《三國志》是《二十五史》裡面的一部書,諸葛亮的確很有科學頭腦,他發明的木牛流馬,就是機械化的運輸,可惜沒有詳細記載,不知道他用什麼動力。現在的車輛動力都是用石油,那個時候沒有石油,他用什麼東西做動力?能夠用機械運輸,雖然每天走的路不多,走三、四十里,那也相當可觀。這些技術,他為什麼不傳下來?他死了,他也把它毀掉,為什麼不留給後世?這是他的大慈悲心。諸位曉得,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科技文明發展歷史不到一百年,發展的結果怎麼樣?再過五十年人類就要毀滅了。如果科技從那個時候開始不斷的發展,這個地球早就完蛋了。他們大慈大悲,所以不願意把這些東西說出來,道理在此地。這是諸佛菩薩,不但有大智慧,而且有大慈悲心。科技給我們帶來是一些方便,換句話說,我們付出的代價,諸位要是細心想一想,得不償失。現在表面上所看到的,地球上生態環境被破壞了,嚴重的污染,每天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動物,有一百多種絕跡。每天都這樣子,這還得了,有增無減!再加上這個社會人心,貪瞋痴慢,加速度的在增長,整個社會動亂不安,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人心惶惶,沒有一絲毫安全感,哪裡有生活的樂趣?這就是說我們付的代價太慘重,我們得到的便利太小,得不償失。這就是諸佛菩薩、古聖先賢,他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不肯為的所以然道理,真正是慈愛一切眾生。

【8、古德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真。若一覓真,即成為妄。必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現。】

「但求息妄,莫更覓真。若一覓真,即成為妄。」這在修行過程當中,是一句非常重要的開示。所以古人教人修行,就是說:你就一直去,不要回頭,不要猶豫,自然就成功了。譬如叫你念佛,念佛會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聽到了,認真念佛了。念佛求什麼?先求功夫成片,念了幾年,功夫還沒成片,再念幾年還不成片,念一輩子也不會成片。為什麼原因?因為你有一個功夫成片的妄念在當中夾雜著,所以它不能成片。你有一個求一心不亂這個雜念在裡面,夾雜在裡頭,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不能求真!妄去掉真就現前,你何必再求真?求真就是一個妄想。你要想證果、要想成佛,有一個念頭「我要成佛」,你就決定成不了佛,你有個念頭「我要證阿羅漢」,你算了,你這一輩子證不了阿羅漢。阿羅漢、菩薩、佛都是成就的正果,正果裡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你老是還有一個妄想、妄念存在心裡,你怎麼能成正果?所以這個要緊,「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妄去了就是真。

「必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現。」像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從哪裡來的?就是那個妄一分一分的斷,妄斷一分,真就現一分。好像一面鏡子,這個鏡子蓋了很多灰塵,都不起作用了,我們去擦它,我們擦掉一塊髒的東西,那一塊就現前,它就起作用,就照了!再多擦一點,它那光明又多透一點,就是這麼個道理。只要除妄就行!妄一定是漸漸除,不可能一下就除乾凈,所以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這樣分的。愈是高位的菩薩,他那個妄就愈少,留得愈少;愈是位次低的,他那個妄還留得很多,就這麼個道理。所以妄心分分除,真心分分現。

【9、妄心是無明、妄想、煩惱。真心是覺、正、清凈。】

這個也要把它辨別清楚,哪是妄心?無明是什麼意思?無明就是不明白。對人、對事、對物,對過去、對現在、對未來,樣樣都不明了,這就叫無明。無明要是明了,明了就是智慧現前,就是樣樣都明白,樣樣都明了,那就叫明了。從一個自然現象上來說,因為我們有無明,真的是無明,我們的太空一片漆黑。現在太空人飛到月亮,到星球探險,知道太空是黑暗的,為什麼是黑暗?無明!如果你的心明了,不需要太陽、月亮、燈光,這個天空是光明的。所以,天空為什麼是黑的?我們的心黑,所以天空是黑的,因為無明!

這個事實,諸位可以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看到。虛雲老和尚禪定是有相當的功夫,開悟不開悟我們不曉得,禪定的功夫他是真有。他常常也打坐,十天半個月,一出定的時候,他覺得才幾分鐘。有一年過年的時候,年前,他住小茅蓬,在鍋裡面煮著芋頭,還沒燒開,他在旁邊打坐入定,是真的入定了。這一入定就入了二十多天,年都過去了,他也不曉得。有一些人到他茅蓬來看他,跟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了個引磬在他耳朵邊敲,這一敲的時候他就出定了,出定了看到他們來,你們來得很好,我剛剛燒芋頭,大家一起吃。結果一看,那個芋頭都長草、都長毛了。他想,怎麼回事?人家就告訴他:年早就過了。他說:不會吧!我覺得才十幾分鐘。他在定裡面感覺得十幾分鐘,實際上過了二十多天。虛雲老和尚生平像這些事情很多,常常一入定都很多天。年譜裡頭記載的,有這麼一樁事情。我看《年譜》是剛剛學佛的時候,喜歡看這些東西。差不多有三十多年沒看了,不過這一段故事印象很深,諸位要去查查,不曉得它在哪一年的。

有一年也是,有一次他是黃昏的時候,要走回去他自己的茅蓬,大概路相當長,他老人家年歲也大了,慢慢走,一個人走。走到半路,遇到兩個出家人,彼此都認識的。這兩個出家人,每一個人手上拿了一個燈籠,看到虛雲老和尚,「老法師,怎麼天這麼黑,你還一個人走路!」虛雲老和尚一直走,他心是定的,心是清凈的,所以那個光明永遠保持那個樣子。在他沒有感覺到天是黑暗的,經過他們兩個人一提,說天已經黑了,他一愣住,天立刻就黑下來。所以,天空的黑暗不是真的,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老和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那個天空永遠是明亮的;人家一提,他馬上又分別、執著了,就黑暗了。

所以佛經上說,諸佛菩薩所住的叫大光明藏,我們相信,佛菩薩那個虛空一片光明。我們今天的光明是得自太陽、月亮、燈光,這三樣東西拿出來,太虛空的真面目就顯露出來了。一片黑暗,無明!無明要是斷掉了,那個現象就很清楚,晚上跟白天一樣明亮,不需要日月燈光,那個時候就是你的無明破掉了。這個不是普通菩薩,佛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不行,辟支佛也不行,權教菩薩也不行,沒破無明,換句話說,他不藉日月燈光,他還是住在黑暗當中。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不需要日月燈光,自性的光明透露出來了。光明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我們是自性裡面本有的光明被障礙住,透不出來,才看到一片黑暗的現象。所以妄心是無明,妄想是煩惱,這些東西的根都是無明。「真心是覺、正、清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就是正知正見,也就是說對宇宙人生的觀察是真實正確的,沒有錯誤,沒有偏差,這才叫做正知正見;經論裡頭也說之為佛知佛見,跟佛菩薩的知見完全相同。清凈,清凈心。這是真心,這是真實的智慧。

【10、但不著相,則色即是空,相即是性。性相圓融,無礙自在。】

前面說了這麼多,都是真實的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迷失太久了,佛說的事實真相,我們聽起來非常的生疏,要如何能夠契入,也能夠證得?佛教給我們,只要你不著相就行了,就像本經末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著相就是不取相。能夠不取相,不執著一切相,才曉得色即是空,色就是色相,包括所有一切現象,一切現象當體即空。這個空的確不太好懂,為什麼?空不當作無講,我們一般人講空,空是什麼都沒有了才叫空。佛法裡頭這個空不是當作無,不是說沒有。這個空,空是有,空跟有是一不是二。相有體空,雖然是有相,但是它沒有自體,體是空的,所有一切物相沒有一個是例外的。所以說萬法皆空,都是從體上說的。體與用從來沒有離開,體用是一不是二,體雖然永恆不變,那個相剎那轉變,所以它是轉變,它也不會消滅的,它只是會轉變。

所以相就是性,性相圓融,為什麼說圓融?圓融是沒有妨礙。不變的性,不妨礙會變的相;剎那生滅的相,剎那生滅,生滅就是變,變得太厲害,變得太快速了,不妨礙永恆不變的性體,決定沒有妨礙,這才叫圓融。所以清涼大師解釋《華嚴》,為我們說出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他所講的是「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說了四個無礙,叫「四無礙法界」。四無礙法界說的什麼?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的現象,是四種無礙。回過頭來觀察我們的法界,這四樣統統有礙,事有礙,理也有礙,理事當然就更有礙,事事的障礙就太大太大了,愈來愈嚴重。一真法界里這四個都沒有障礙,叫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那才叫自在,有障礙都不自在。無障礙才叫做解脫。大乘佛法里常講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脫,必須到無障礙才真正的解脫。說來說去,說真的都是自己性德圓滿的顯露而已;一真法界,無障礙的法界,全是自性本有的德能,不是從外面來的。實在講境隨心轉,連太虛空都是自性變現的,都隨自性來轉。我們自性迷了,太虛空是黑暗的,自性覺了,太虛空是光明的,連整個太虛空都隨我們的心在轉。修行人不能不知道這個事實,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

二四、生信 揀示根機 問

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尊者聽佛的說法,對於這些理事自然是徹底明白了,他得的是無量的歡喜。這向世尊請教,提出一個問題,這一問與我們大有關係。我們知道須菩提尊者是佛菩薩再來的、應化的,佛講《金剛般若》,他一接觸就完全通達,這可想而知。我們有沒有資格聽《金剛般若》?有沒有資格學《金剛般若》?我們今天這個疑問問誰?誰能為我們解答?尊者很慈悲,三千年前就曉得我們現在的心理,他老人家代我們啟請,代我們提出這個問題了。所以他問得好,他說:有沒有眾生聽到佛在金剛般若會上說的這些話,真相信嗎?實信就是真的相信,這裡頭不帶懷疑,真實的相信。

【1、『章句』二字,指上文所說道理。『實信』,是能了解如是言說之真實義。】

「章句」,章是講章法,我們今天講的段落,大段落裡面分中段落,中段落裡面分小段落,叫章法,句是文句;通常我們稱為文章。文以載道,文章里包含著許多道理在其中。這個地方「章句」兩個字,就是指前面佛所講的道理,所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原理原則。「實信,是能了解如是言說之真實義。」像我們每天講經之前,我們要唱三聲「本師釋迦牟尼佛」,這是禮節,表示我們不忘本。這個經典法門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今天研究、讀誦、講解,不能忘記他,念念不忘老師。更重要的我們的心行也要學老師,跟老師一樣,希望得感應,老師來加持我們。如果得不到諸佛菩薩的加持,說實實在在的話,《金剛經》再有詳細的註解,我們也講不出來,不靠佛不行!要真心的投靠,這就是皈依三寶。真心投靠,一定是依教奉行。佛講的你不明白,做不到,那依靠什麼?一定是我明白了,我認真努力在做,盡心儘力的在做,這樣才能夠與佛菩薩取得感應,感應道交。道場這麼多聽眾,如果得不到三寶的加持,不要說我來講經,佛親自來講,你也聽不懂。你今天能夠聽懂,聽得很歡喜,誰的力量?三寶加持,這個很重要。當然我們自己有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這是基礎,雖有善根福德,不蒙三寶加持,我們沒有辦法搞清楚、搞明白。所以你們能夠聽清楚、聽明白,這個道場三寶加持。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就是虔誠恭敬的求加持。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此地講的「實信」。我們沒有把佛的意思解錯,沒有會錯意,這是實信。

【2、世尊所說,甚深、甚深。一切眾生,聞者自然生信,然能『生實信』者不多,必上根利智也。】

「世尊所說甚深」,這是真的,每一字、每一句其深無底。「一切眾生,聞者自然生信。」佛是大聖人,佛沒有妄語,佛不欺騙眾生,所以佛的話值得我們相信。「然能生實信者不多」,這是真的。今天皈依佛門的人很多,學佛的人很多,為什麼你不肯依教奉行?問你信不信佛?我信佛,我是佛教徒,我是很虔誠的佛教徒,「佛講的話不知道,佛教我怎麼做我沒做」,這能算是虔誠的佛教徒嗎?所以你才曉得「生實信」不容易!生實信一定是徹底了解,依教奉行,那才叫真的信。

「必上根利智」,這不是普通人,上上根人,這個上根利智是兩種人。上上根人是他有大善根、大福德。有一些,還真不少,自古以來就有,有沒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一聽佛這麼說他就真做,不要說是凈土經,《金剛經》都不少!自古以來聽到《金剛經》上講的,他真做!聽說《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他從此以後再也不打妄想,他真干,他的心馬上就清凈,馬上就生智慧。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的,古人真有。我們今天聽說三心不可得,還照樣打妄想,這個沒有法子,無可奈何,這就是我們不是上根!所以這個上根不是指你受多少教育,你讀了多少書,不是指這個,他真的一下就能領悟,立刻就能接受。利智是真實聰明智慧的人,他一聽佛所講的全都明白了。一個是聽佛所說的並沒有明白,沒有明白他就肯做,那是真正可貴,真正不容易,他真得受用。這兩種人得大利益,他能夠生實信。尊者這一問,實在講就是替我們問的。我們看底下世尊答覆的,就知道般若會上的當機,所謂當機就是有資格學《金剛般若》的,大概我們也有分。

二五、答 揀能信之機

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這個答覆很好。佛告訴須菩提,你可別小看一切眾生。不僅說現前大眾,對世尊所說的能真正相信,即使到末法時期,這個後五百年指我們現在,現在這個時代有沒有能夠真相信的?有!什麼人真相信?佛在此地說出這個條件,持戒修福,這是佛所講的條件。只要真正喜歡持戒修福,他就會真的相信。我們看底下詳細說明。

【1、『莫作是說』,不但現在大眾能生實信。即『如來滅後』至『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其他即不能。】

「莫作是說,不但現在大眾能生實信。」這個現在就是當時,釋迦牟尼佛講經的當時,在會的這些大眾。「即如來滅後至後五百歲」。後五百歲,在大乘經裡面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法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五百年以後;另外一個說法,五個五百年,以五百年做一個階段,第五個五百年叫「後五百歲」。所以這個經文不是「五百歲後」,如果說五百歲後,那當然是五百年以後。後五百歲:第一個五百,第二個五百,第三個五百,第四個五百,第五個五百,以後那就算是後五百歲了。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外國人考證的是二千五百多年,也正好五個五百年了。如果照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這些老法師們,他們都用中國記載。中國記載世尊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換句話說,第六個五百年都過去了,現在是第七個五百年的開端,去佛的時間很久了。「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其他即不能。」換句話說,不能持戒、不肯修福,對佛所講的這些,生實信的就不可能,必須他是一個持戒修福之人,那就很可能真的會相信。

【2、『為實』,言能明了此經道理,從此用功,全恃『以此為實』。不可輕忽眾生。】

「為實」,以此為實。「言能明了此經道理」,他讀了這部經,聽了這部經,他真的明白了,真正覺悟了。「從此用功,全恃以此為實。」這就是說,這個人修行,在修行的原理原則,他完全遵守釋迦牟尼佛《金剛經》上的教訓。遵守這個原則,以此為實。守住這樣的原理原則,決定不會錯的。「不可輕視眾生」,當然須菩提不會輕視眾生,怕的是我們輕視眾生,須菩提代表我們。世尊告訴須菩提不可輕視眾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小看了別人,小看了眾生,這些眾生裡頭真正了不起的,真正值得諸佛菩薩讚歎的,意思在這個地方。

【3、『莫作是說』一語,正對弘揚大乘佛法之人而言。要竭力弘揚般若法門。】

在大乘經當中,自古以來這些法師們講經說法最怕講般若,原因在哪裡?般若很難講。講得不好怕人家產生誤會,一切都著空,那就真的糟糕了。佛門常說著有還有救,著空沒救!怕的是講般若經,意思錯會了就著空。墮惡取空,墮惡取空的人,因果報應都不相信。畢竟空,一切都空的,我今天造什麼罪業也畢竟空,那他就可以無惡不造,那還得了?所以古大德,從唐、宋就很謹慎,很少講這種經。可是般若也不能不講,般若開智慧。這是極力勸著要弘揚大乘佛法、弘揚般若。我們從世尊四十九年說法能夠體會到,世尊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幾乎占他一生講經一半的時間,才知道這個法門的重要性。因此善講般若的古今大德們,都從般若導歸凈土,這的確是高明,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空有兩邊都不著,而能夠叫我們在一生當中得真實的利益。

【4、揀擇持戒修福之根基,從實踐上用功,何慮聞者不生實信。】

須菩提請問的言詞的含義,是擔心沒有人能夠真的相信,辜負釋迦牟尼佛的開導。世尊選擇的對象,什麼樣的條件能夠接受如是的大法,他選擇的是持戒修福。持戒修福,都是老老實實去做,從實踐上用功,這樣的人不會落空,不會墮在惡取空,不會撥無因果,這樣的人是般若會上的當機者。這個意思後面我們還要詳細說。

【5、如來滅後,正法千年,初五百年,解脫堅固;次五百年,禪定堅固。像法千年,初五百年,多聞堅固;次五百年,塔寺堅固。末法萬年,初五百年,鬥爭堅固。本經『後五百歲』,正指此時。】

這一段我們要解釋五五百年。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分三個階段: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總共是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間就沒有佛法了,進入到滅法。再要等底下一尊佛出世|彌勒佛,彌勒現在是等覺菩薩,將來他到我們這個世間,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這個世間才又有佛法。彌勒佛什麼時候到我們這個世間來降生?世尊有一部經說得很清楚,《彌勒下生經》,就講彌勒菩薩將來下生時候的那個狀況。經上明白告訴我們,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能降生。五十六億七千萬年,諸位想想看,跟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這一比較才曉得,有佛法的這個時間好短!我們能夠生在這一個段落裡頭,那就好幸運,真的是中了特獎,怎麼那麼巧就生在這個時候,不前不後。前面時間也非常非常長,後面也是那麼長,沒有佛法。沒有佛法那個時候,縱然你得人身,你也是白過了一生,原因在哪裡?沒有機會脫離生死輪迴,聞佛法最大的利益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你就沒這個機會了。這是說明有佛法的時間很短,一萬二千年太短太短了,我們要非常珍惜,要感覺到無比的幸運。

世間無論什麼事情,說老實話都不重要,沒有佛法要緊。今天晚上這兩小時,你不要來聽經,有個機會今天一晚可以賺一千萬,你要不要去?如果聽說一千萬趕緊去了,這兩個小時不要緊,那你就依舊搞生死輪迴,那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這樣的事情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搞得太多遍了,那個經驗還不夠嗎?不能再搞了,再搞不得了!了生死重要!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重要了。所以要曉得,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是空的,你要在那裡面去執著,虧就吃大了,這是一定要覺悟。唯獨佛法是真的,幫助我們開悟,幫助我們認識一切事實真相。彌勒菩薩何以要那麼久才到世間來?這是有道理的。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內院。兜率天人的壽命四千歲,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四千歲,也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算,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四千歲。可是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四百年,你一算就算出來了。他那個天的壽命到了,才下生到這個地方來示現作佛,所以四千乘三百六十五,再乘四百,他們一天我們人間四百年。所以諸位想一想,兜率天人看我們這個人間的人,縱然活上一百歲,要用我們這裡來說才幾個鐘點,一天是二十四個小時,四分之一,六個小時,多可憐!朝生暮死還十二個小時,朝生暮死還要打個對摺,何況你還活不到一百歲。如果是活個五十歲的話,那在兜率天看起來兩個鐘點。這些地方都可以作觀,你想想人有什麼意思?

我到這邊來幾天,許居士很難得很照顧我,每天買報紙給我看,我展開報紙看什麼?看訃文。你們看報紙,天天看,天天去翻,年輕人二十、三十的好多,七十、八十的很少,沒幾個!你這樣子每天看,那也是作觀,那也是作觀想,提高你的警覺性。知道人生一場空!一場夢!在這裡面再去追求一切享受,患得患失,佛說:錯到底了!覺悟的人回過頭來老實念佛,修我們自己的清凈心,修清凈心就是修金剛般若,清凈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

世尊法運三個時期。正法一千年,「初五百年,解脫堅固」,這個去佛很近,一般修行都能證果。解脫是講證果,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真的有證果之人。「次五百年,禪定堅固」,換句話說,證果的人就少了。為什麼?這個社會愈骯臟,污染愈嚴重,障礙愈多,他證果就很難。得禪定,行!他可以得禪定,將來就是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像法千年」,第二個階段是像法,去佛遠了,法逐漸變質,也就是不純了;有一些東西後人摻雜在裡面,有假的佛法摻雜在裡面。雖然不純,那個變質還不太大,所以像是相似,還滿像樣子。在這個階段當中,「初五百年,多聞堅固」,這就是得禪定的人不多。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來,正好是像法時期。佛法到中國來是像法的初期,因此在中國禪的風很盛,都是那個時期留下來的。但是在中國最輝煌的成就,就是多聞堅固。歷代的高僧大德,講經說法著書。我們今天展開這一部《大藏經》,連同歷代古德的著書,差不多將近八萬卷,而實際的經典沒有那麼多,實際經典大概不到五千卷,後來祖師大德著書分量就非常可觀了。多聞,大家都在研究討論,講經說法,天花亂墜,多聞堅固。學問上成就了,自己真正修持上,連禪定都得不到。由此可知,如果禪定得不到,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他的果報在欲界天。這說明了,正法的末後五百年,多半都是生色界天、無色界天。像法時期的人,那個功夫色界天去不了,都是欲界天。再往後去,欲界天也沒分了。

「次五百年,塔寺堅固」,蓋廟,到處蓋大道場。經典也放下,不要去研究了,太麻煩,太費腦子了,天天蓋廟莊嚴道場,搞這個。所以中國許多寺院叢林道場,這個時候蓋的,真的跟佛講的一樣,沒錯!真被佛說中了。「塔寺堅固」,造寺、造佛像,這個有福報,這個福報是人天福報。這個福報是愈來愈低,從欲界天降下來,這種福報好的是四王天、忉利天,次一等的人間享福。

「末法萬年」,末法一萬年。「初五百年,鬥爭堅固」,五個五百年,開始鬥爭了。現在第六個五百年了,第七個五百年開端了,鬥爭是愈來愈堅固。將來果報在哪裡?如果不念佛求往生,果報就在三惡道,人道都沒有了。這是從六道裡面去觀察,每況愈下,往下降,他不是往上升!這是說的事實真相,諸位想一想,可怕不可怕!必須理透徹,事實真相明白了,我們才會真正想到,我自己要走一條什麼路,這個才有辦法。今天除了念佛求生凈土,沒第二條路好走。證果不可能,得禪定也不可能,修福也不可能,眼看著擺在面前的,那就是三途。將來到哪裡去?地獄、餓鬼、畜生,就這三條路。愈看愈可怕,你不念佛就不得了!不往生就不得了!這是真實的事情。

「本經後五百歲,正指此時」,就是指鬥爭堅固的時代。這個鬥爭堅固並不只佛門一處,整個世界,每個角落都鬥爭。國家跟國家鬥爭,團體跟團體鬥爭,家庭裡面夫妻兩個都鬥爭,這有什麼辦法?這沒有辦法!真是嚴重!所以這樣一個社會,作人都沒有意思,這是事實。幸虧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能夠聞到如來正法,這真是一線生機,一線的光明,我們要把握住。這真是大好的機會,我們可以擺脫六道輪迴,真正的脫離苦海。出去再來了,那就不怕了,再來是佛菩薩,乘願再來,來度眾生的,不是自己來受罪的。

【6、凡夫能持戒,方能離外染。如不持戒,則心不清凈。不能攝心一處,不能作觀,如何能生般若。則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條件。】

這個條件他具足。持戒修福這四個字,真正的意思我們要懂。持戒就是守法。現在這個社會,人都不守法,不但不守法,社會上反而鼓勵你不守法,認為不守法才是英雄好漢,才是現代人;你要是守法,你頭腦舊了、落伍了,你跟不上時代了。你說這麻煩不麻煩!這個問題多嚴重。在這麼一個時代當中,你還喜歡守法,還情願守法,你就曉得你的善根多深厚;我們講這是天性,沒人教你,沒人鼓勵你。從這個地方顯示出,無量無邊的善根福德因緣。修福,喜歡做善事,喜歡做好事。現在這個社會,每個人都顧自己,自私自利,你還能夠捨己幫助別人,這要不是過去生中,多善根多福德,你怎麼講法?說不出道理出來。這樣人才能夠接受如來的大法,大法就是一生成佛的修行方法。一生之中決定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大法。有這樣深厚善根的人,他能夠離外染,也就是說外面這個環境再惡劣,他不受影響,他能夠保持他心地清凈,能保持他的善良,能夠保持著守法的信念。

「如不持戒,則心不清凈。」人不肯守規矩,不肯守法,他的心當然不清凈。「不能攝心一處」,攝心一處是得定,那他當然不行。大乘法裡面,修行的原則是講觀照,他決定提不起觀照的功夫。也就是說,無論是佛法、是世法,他接觸總是迷而不覺,總是染而不凈,這就沒有辦法接受佛法。「如何能生般若」,他的智慧決定不能現前。所以持戒修福,是成佛的基本條件。我們學佛能不能成就,看看自己有沒有具備這個條件,守法的條件,歡喜修善的條件,願意做好事,願意行善事,自己心地清凈一無所求。如果做好事還有條件,還有所求,那就不是好事,那個不是真的持戒修善。持戒修善是對自己一無所求,出自於天性,這才是真正的條件。

【7、持戒,必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不住於相,則持戒者最宜。不入斷滅相,則修福者最宜。】

「持戒,必少欲知足」,這個人煩惱輕。一個守法的人,他跟別人不一樣,別人是全心全力在追求財富,追求享受,持戒的人他不求這些,他的生活能過得去就可以了。縱然福報很大,命裡面有的,有很多,他也不享受,他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別人去享受,這是持戒的人。「修福,必深信因果」,修福的人一定相信因果報應。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金剛經》教給我們原則,「不住於相,行於布施」。「不住於相,則持戒者最宜。」容易,佛教給他這個方法,他行,他能接受,他也很願意做。他本身具備這個條件,他就相應,他做起來不難。「不入斷滅相,則修福者最宜。」斷滅是空,決定不落空。一個人喜歡做善事,喜歡做好事,這個人怎麼會住空!住空是什麼都不想做了,什麼也不肯做了,那個人就住空了。所以修福的人,他天天都想做好事,天天做善事。

過去了凡先生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他的條件也就是持戒修福,他確實是這個條件,他守法、守規矩,真的是少欲知足。雲谷禪師也看到這個人可教!可教的那個條件,就是守規矩、守法、肯修善,這種人就可教。佛菩薩不肯捨棄他,一定要幫助他,要教導他,他具備這個條件。接受雲谷禪師教導之後,真的他是日行一善。以後這個善的果報現前了,信心具足,有一天做十幾樁善事的,他拚命做了,認真去做了,這就對了,決定不落空!心地清凈,不圖享受,知足常樂,不著有;又肯努力做善事,不著空。空有兩邊不住,與《金剛經》上所講的理論與方法都相應,他怎麼不相信!當然生實信。世尊把這個道理說出來,為什麼會生實信,道理在此地。我們想想,確實很合情、合理、合法。要緊的,回過頭來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反省,我們有沒有具備這兩個基本條件。有具備,要認真努力,你有成就的可能。沒有具備,你有緣聽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經,也不簡單。換句話說,你的善根福德雖然還沒有成熟,接近成熟,好好努力培養一下就成熟了。我們大家統統都有分。今天就講到這裡。

第17集

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經本第四十頁。

【8、持戒能捨世間之欲,修福能捨自己之財。以財、法、無畏施之於人,正是修般若即在持戒、修福下手。】

前面說過,持戒的人必定是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世間種種的享受他能夠放下,實在講這才是真正的有福。一個人到中年以後,會深深的體驗到,真實的福報就是身心健康、生活愉快,這才是真正的福報。福報決定不是有財富、有地位,世間人看錯了,以為有財富是福報,有地位是福報,其實不然。一生之中要是生活不快樂,縱然有財富,富而不樂,反而不如貧而樂,那個人生有價值、有意義得多了,這是要有相當智慧就能夠觀察得出來。

由此可知,古人常講的貧而樂,那叫享清福,清福高!紅塵裡面享受五欲六塵叫紅福,紅塵之福,紅福沒有不污染的,身心都污染,換句話說,那個福是享了,身心都不健康,這就是我們說的,他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簡直不能成比例。真正會享福的,真正會生活的,身心清凈,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煩惱,這個人過的是神仙生活,我們佛門裡面講佛菩薩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對於世間五欲六塵決定不追求。何況世尊在大乘經裡面,講得這麼清楚、這樣的透徹,那都是假的,緣聚緣散,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持戒的人行,持戒的人善根非常深厚,他在這個時代他歡喜守法,願意守規矩,循規蹈矩,這就是持戒之人。修福,實在講那也是大智慧!正是與修般若相應,般若是真實的智慧。福與大眾共享,這是真正的福報,這是真實福報。決定不能夠獨享,一家人獨享,一個集團的人獨享都不行,要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個人福報就大了,這個福報才叫真實的福報。在世間我們看到富貴之人,富是他擁有財富,貴是他得到地位。這種果報都是多生多劫修善積德而得來的,不是偶然的,一世、二世的修積得不到,果報沒有這樣殊勝,所以這是多生多劫的累積。這種情形只有佛眼看得清楚。

佛給我們提出警告,就在《金剛經》上,佛也說得很清楚:菩薩修福不應受福德,也就是說,世尊教導菩薩要修福不要享福,這個是真實的智慧。為什麼?我們仔細去觀察,讀歷史看古代,看報紙、看新聞,看現代,享大福報的人很容易造罪業。多生多劫修的福,這一生就報掉了,如果在這一生當中不能夠繼續再修福,往後的麻煩大了。有幾個人得福報的時候,肯繼續再修福?不多,真的不多!古時候還有,古時候因為都讀聖賢書,多少都受過聖賢教育的薰陶,還有智慧,還能夠辨別善惡是非,有能力辨別。所以有福報的人肯修福,歡喜修福,這是很難得的。現代人不讀聖賢書,不相信這個福報是命里有的,他以為他很能幹、有本事、運氣不錯,以為是這麼得來的,不知道得來的前面有深厚的因緣,因此得到之後就不懂得再去培福,福報享盡之後,惡業現前,果報就在三途。這是佛法裡面常說的三世怨,第一世多生多世在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造罪業,福享完了,第三世墮惡道去了,很冤枉!所以財法都要與大眾共享。

無畏施也離不開財、法,施財使人物質生活安定,他心得安定就是無畏施,法施使人明理,理明了之後心自然就安了。我們常講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道理得到了,明白了,道理明白了他心就安了。由此可知,無畏布施在手段上離不開財與法。所以世尊在本經只用一個布施,多次的為我們開示,教導我們「應無所住,而行布施」。這是說明修般若要具備這個條件,這就是本經教學的對象。

【9、諸惡莫作是持戒,眾善奉行是修福。謹小慎微,放下一切,是佛所揀定之機,必蒙佛加被。】

這不但是理,也是擺在我們現前的事實。這一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善跟惡的區別,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我們是學佛,而且是學的高級佛法,金剛般若是屬於高級佛法,不是初級、不是中級,因此這個標準就高了。惡的標準就是自利,凡是對自己有好處,要利益自己的都是惡;凡是能夠利益大眾的,這是善。而佛法講利益眾生,眾生現在得利益,來世也得利益,後世也得利益,那才叫真的善;現在得利益,來世不得利益,這個不叫善;現在不得利益,來世得利益,後世得利益,這個也叫善,善惡這樣分法。為什麼說利益自己的都叫做惡?《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顯,菩薩要破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才叫菩薩,才能達到菩薩的標準;如果念念為自己,諸位想想,我執就很重,我相怎麼能破得掉?所以他這個標準是建立在凡是助長我見、助長執著我相的都是惡,那就是障礙,障礙你達不到菩薩的標準,這哪裡是善?這當然是惡。諸惡莫作,那就是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不同於一般的標準,不但是跟世間的標準不一樣,跟一般佛法的標準也不一樣。善決定是利益眾生,唯有利益一切眾生,這個範圍像前面所說的,必定是盡虛空遍法界,那個眾善奉行要這樣的心量去做,為什麼?唯有這樣的心量,與自性就相應,那才叫真善。修行,我們用禪家的話來說,明心見性就不難了,你把明心見性的障礙統統都除掉了。由此可知,世尊在此地揀定持戒與修福,是非常有道理的。

「謹小慎微」,小是小善、小惡,小善也不捨棄,也要修;小惡雖然很小也不能做,也要把它斷掉。不能因為善小,不值得去做,那就錯了;惡小不礙事,不是大的惡事不礙事,這樣就錯了。為什麼?小的惡累積就變成大惡,小善累積就變成大善。雖然很微小的惡要斷,從哪裡斷?從起心動念當中斷,一絲毫不善的念頭都不可以有。「放下一切」,放下是真自在,放下才有真實的幸福,才是真實的智慧。佛選定這種人,認為這是般若會上的當機者。如果我們具備這個條件,必定蒙佛加持,決定得到一切諸佛的保佑,諸佛都護念。你想想看,菩薩、龍天善神,哪有不尊敬的道理?哪有不保護的道理?這個人才是聰明人,真正是自求多福。自求多福就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自求多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10、學佛者,定須行住坐卧,一切時、一切處,求三寶加被。即如念佛,念時心中一無所有,專精不雜,則得彌陀加被,成就三昧。應學愚夫愚婦之堅定信心。】

「學佛者,定須行住坐卧,一切時、一切處,求三寶加被。」這句話是真的,無論出家、在家,無論男女老少,一定念念求三寶保佑,這個很要緊,特別是在今天這個亂世。我們如果有一點成就,要求佛保佑,你的成就能保持,不要失掉;如果沒有成就,也要求佛菩薩加持,使我們能夠得到成就,世出世法都要求佛保佑。求佛怎麼個求法?真誠心、清凈心、慈悲心,這三心最重要。真誠、清凈、慈悲,一定就得佛保佑,要用這樣的心去求。「即如念佛,念時心中一無所有,專精不雜,則得彌陀加被,成就三昧。」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散心、亂心持名,所以沒有感應,這要覺悟。從今之後,我們把不能感應的這個毛病改過來。可是必須要曉得,念佛,我們也很想專精不雜,但是做不到,很難!自自然然雜念就來了,自然妄想就起來了。愈是怕妄想多,那個妄想愈多,這怎麼辦?一定要用方法對治。時間長容易打妄想,時間短有辦法。我們念一個鐘點的佛,沒有辦法,控制不住,會起很多妄想;我們念十分鐘,妄想當然也就少了。假如我們念一分鐘,一分鐘當中決定沒有妄想,可以做得到!那個沒有妄想的一分鐘得力了,得佛加持。

過去我傳給大家念佛的方法,十念法。十念法如果你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句不到一分鐘,心地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十念。這個十念當中,一個妄念都沒有,可以做得到,時間短。但是一天要念九次,不要以為時間短,念得很少,效果不可思議,只要你不間斷。我們看到許多同修,就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有很多人打電話寫信告訴我,兩個星期以後他就見效了,他就覺得很好,就來告訴我,很歡喜,這個方法好!縱然我們是老佛教徒,我們有早晚課,沒有關係,早晚課之外加這個十念法。

這個九次怎麼念?早晨起來洗臉之後,家裡如果有佛堂,在佛堂裡面,在佛像面前念這個十念;如果沒有供佛像,面向西方就可以了,心裡想著佛就行,這個太方便了。早晨起來一次,時間頂多一分鐘,這個功夫是真的、真實的,一點都不假。第二次,吃早飯的時候,在早餐之前,我們佛門弟子都會念供養咒,普通都是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然後再開動。其實這幾句供養咒有口無心,沒什麼大的效果,小孩、小朋友唱歌而已,不是真心的,不如恭恭敬敬念十句佛號,恭恭敬敬的十句佛號念下來之後再吃飯,用這個代替供養咒。你吃飯也會吃得很舒服,吃得很自在,也會幫助你良好的消化,那個功德不可思議。第三次,你上午上工的時候,你在工作之前把心定下來,念十句佛號再去做工;上午工作完畢了,放工的時候再念一次;中午吃飯念一次,下午上工放工各念一次;晚飯念一次,晚上睡覺之前念一次,九次。一次不要一分鐘,一天九次,一次都不能夠間斷,那個效果非常之好。

這種念法,真的會「念時心中一無所有,專精不雜」,跟這個標準相應,「則得彌陀加被」,你一定得到阿彌陀佛加持保佑,「成就三昧」。由此可知,念佛對我們的工作不妨礙,對我們日常生活也不妨礙,有百利而無一害,為什麼不肯去修?「應學愚夫愚婦之堅定信心」,實在講,我們學佛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定,搖擺不定,比不上那些老阿公老阿婆;他們信心堅定,他們念佛真的念到心裡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往往成就的功夫是上上乘的功夫,非常的希有難得。

二六、示夙根之厚

經:【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世尊給我們明白的說出來了,持戒修福人,你說多難得,他們善根深厚,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此地所講的,跟世尊在《無量壽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我們應當要相信,特別的要相信自己,不是去相信別人。我們今天能夠在這個講堂坐兩個鐘頭,不是凡人,你要是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你怎麼能坐得住!我們這個座位不太舒服,你能坐得住。在這個地方就說明,善根深厚,這是講持戒修福的這個人,特別是在五五百年後的今天。

【1、此節文,正明持戒修福者,已具極長時之修習。是諸善合成之根,真是難能可貴。】

佛所講的就是指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不知道,不知道過去生中的事情,所以雖有善根,往往沒有遇到善緣,那也不起作用。有善根、有福德,遇不到善緣,那也很可惜,這一生又要空過了。《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可以,一定要遇到善緣。善緣有兩種:一種是遇到真善知識,使你接觸到正法,這是第一個要緊的條件;第二個,你遇到好的同參道友,彼此在一起互相勉勵,成就道業。這是我們常講的師友,有老師沒有好的同學很困難,菩提道上會非常辛苦。尤其在這個時代,《楞嚴經》上所講的:「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許多人都在說法,聽聽好像也滿有道理,其實似是而非。如果我們認識不清楚,意志不堅定,很容易動搖,很容易受他們的影響,變成自己修行的障礙。所以善知識跟好的同參道友,是我們這一生能否成就的重要因素。要知道自己善根非常深厚,決定不能夠自暴自棄,自暴自棄太可惜了!要把握這一生大好的因緣,決定要成就。憑什麼?憑我們過去生中深厚的善根,憑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有堅定的信願,沒有不成就的。

【2、今在又後之五百歲中,鬥爭至於極。竟能讀誦受持,必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資格。更宜用功,再求堅固,種得善根,當結善果。又有諸佛加被,何不自勉。】

「今在又後之五百歲中,鬥爭至於極」,今天這個鬥爭堅固,實在講是到了極處,到了非常嚴重的時候。「竟能讀誦受持」,你在這個環境裡面還能夠讀誦大乘,還能夠認真去修學。「必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資格。」必定是這樣的根基,這個根基難,這個根基就是前面講的無量劫培植的。在這個亂世當中,他的心還是這麼定,還是這樣的善良,還是這麼樣守規矩,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少欲知足,這是無量劫所培養的善根,這就是世尊在本經裡面所講的持戒修福者。

「更宜用功,再求堅固,種得善根,當結善果。」我們明白了,我們自己有這麼好的基礎,這叫真的覺悟了。覺悟之後一定是更用功、更努力,堅定自己的信心,堅定自己的願心,斷惡修善,這就是種得善根,念佛求生凈土,一定得生,那叫真正的善果,這個要知道。如果我們不求西方凈土,雖然有前面這樣深厚的善根基礎,一定要知道出不了三界,出三界太難太難!想想文殊、普賢菩薩們在華嚴會上,在華藏世界,華藏是一真法界,他們還念佛求生凈土,為的是什麼?我們今天要不希求凈土,豈不是大錯特錯!發這樣的心,你就得一切諸佛的護念,不僅是阿彌陀佛護念你,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得一切諸佛護念,何不自勉!應當勉勵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不再錯過,這個機會一定要把它抓住。

【3、勸人學佛,一定要勸他持戒修福,更要勸明般若,從速修學凈土,求生西方。須知般若與凈土,關係至深。】

這是真的,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具足真實般若智慧,沒有真實般若智慧,他不會選擇極樂世界。像文殊、普賢,那都是智慧第一,他們選擇的,你為什麼也選上?你的眼光跟他一樣,那不是簡單事!我們在座的同修,雖然不能說是諸上善人,不能說上善,但是可以說諸善人,這是可以能夠當得起的,都是善人。我們常常勸人學佛,好事!勸人學佛一定要勸他持戒修福,可是這兩樁事,在今天對一般人來講是太難太難了!所以在現代這個社會,我們勸人,首先告訴他,什麼是佛教,從認識佛教下手。不一定要勸他學佛,佛教是什麼,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以後再說,第一步接引要勸他認識佛教。我們有一個小冊子在外面跟大家結緣,這個小冊子,你們不必客氣,多拿幾本沒有關係,不要認為我拿多了,人家說我貪心,這沒有關係,你轉送給你的親戚朋友,把佛法介紹給他們,這是好事情。這個地方的書送完了,我們後面立刻就再印。先讓他知道佛教是什麼,然後再勸他學佛。我們這幾天所講的,也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學佛就是學過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過一個自在快樂的日子,學佛是學這個。學佛不迷信,學佛沒有壞處,對他的學業,對他的事業,都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不肯學?凡是不肯學的,都是對於佛法有很重的誤會,對佛法一無所知,這樣把機會當面錯過了,這很可惜!所以要勸他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規矩、要有法度;要知道修福,修福則是斷惡修善。

「更要勸明般若」,要勸他智慧重要。不能沒有智慧,沒有智慧解決不了問題;福報不行,福報再大都解決不了問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這個東西要智慧,「福不能救」,生死輪迴,福救不了你,可是慧能救你,所以說「智唯能度」,度就是幫助你度過生死苦海,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要智慧,福報沒有用處,再大的福報都不行,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不但生死不能解決,就是眼前的健康長壽,年齡大一點的衰老疾病,這些問題都不能解決,福報不能解決。不能說我錢很多就可以不生病,沒有這個道理。可是這個問題,智慧能解決。

有一些人看到我,向我請教:「法師,你的身體不錯,有沒有練什麼功?」以為我是練功的。我有一年在舊金山講經,聽眾裡面有一位是從中國來的,那真的是練功的,聽說是高段的功夫,而且有特異功能,特異功能就是我們一般講有神通。我在那裡連續講了好幾天,他每天都來聽。告訴聽眾說:這個法師的功夫是上乘的、高段的。搞得信徒來找我,「法師,人家說你是上乘功夫,你應該傳授給我們」。但是他說這個話,老實講也不假,可是也不是真的,《金剛經》講的「非假非真」。怎麼說非真?我從來沒有練過功,這講它不是真的。不假怎麼說?我心很清凈,這就不是假的。我常在講席上講,最高的原理是「心清凈」,心清凈身就清凈,沒有理由生病。所有疾病的根源,都是妄想煩惱變現出來的,你沒有妄想、沒有煩惱,你怎麼會生病?所以要曉得,一切疾病的根源在哪裡,你找到這個東西,這個比練功真的是高!練功,他妄想煩惱沒有斷盡,他有時候還會生病;妄想煩惱沒有了,根本就不會生病,道理在此地。這些道理,《金剛經》上講得多透徹,我們怎麼樣做都還在《金剛經》的範圍之內,沒有超越過去,全都在此地。所以智慧重要,我們要重視智慧超過福德,智慧非常重要。

「從速修學凈土」,修凈土要快,不能夠再遲了!我告訴諸位同修的,一天九次的「十念法」,這個十念法,很多書上都有,都附印在裡面,這個很好學,效果也很好。《金剛經》這個本子上有,希望諸位同修多帶幾本回家。人家如果再問的時候,問你:凈空法師身體很好,它是修什麼功的?你就把《金剛經》送給他,「他修金剛般若功」。所以,求生凈土很重要。要知道般若與凈土的關係是一而二,二而一,般若是開智慧的,凈土是歸宿,真實智慧的歸宿,也可以說凈土是般若真實的受用,不歸凈土得不到受用,一定要歸凈土。

【4、生西不是為自了,原為度眾生,方與彌陀本願相合,為滿大願,可證性故。般若與凈土,是一非二,有往生法門,方能成就般若法門。此文殊、龍樹、智者、永明諸大士,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

求生凈土是一樁很偉大的抱負,不平凡!為什麼要生極樂世界?是為了要度盡一切眾生,參加阿彌陀佛的集團,阿彌陀佛是領導人,他那個集團幹什麼?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要把他度盡,發這樣的大願!我們今天參加他的集團,從事於這個偉大的工作,真實的捨己為人,所以不是當自了漢,當自了漢去不了!聽說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莊嚴,那個地方不錯,可以去享福去了。存這樣的心,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也去不了,縱然念到一心不亂,也去不了,什麼原因?願力不相應,你的功夫夠,但是跟他志不同、道不合,這個去不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就是志同道合,同一個願望那才行,功夫差一點還不要緊,最重要的是願力相同,是為度眾生。我們看看《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知道,願願都是度眾生,願願幫助眾生圓成佛道。

我們念四十八願,要依照彌陀的願文,從我們自性裡面,把這個願發出來,發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完全相同,感應就不可思議了。我們每天念四十八願,不要以為我天天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不是自己的,這就不相應了。一定是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四十八願;自己的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相應,這就決定往生。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信,不見得有願;你有願一定有信。你信願具足,就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深淺」。諸位要記住,念佛功夫的深淺,不是說每天念佛號多少,沒說這個,與多少不相干。深淺怎麼說?功夫愈深心愈清凈;功夫淺,妄想雜念很多。妄想雜念愈多的人,功夫就愈淺;妄想雜念愈少,功夫就深了,這叫功夫。所以不在持名多少,在於你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這才是關鍵。要想功夫得力,要想念佛功夫深,用什麼方法?唯一的方法,看破放下。真能看破放下,自然功夫就深,自然妄想雜念就少。《金剛經》幫很大的忙,《金剛經》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這是要與彌陀本願相合。

為滿大願,證得圓滿的自性,就是成究竟圓滿的佛果。一般我們講成佛,天台家講佛有四種:有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你成的是哪一種佛?前面三種都不究竟,都不圓滿,唯獨圓教佛才是究竟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要成究竟圓滿的圓教佛果,他才能夠像阿彌陀佛一樣,普度一切眾生,才有這個能力。所以說為滿大願,為成佛故,我們是為這個緣故去往生的。

「般若與凈土,是一非二」,一樁事情,很多人不明暸,把它看作兩樁事情。學般若的輕視凈土,學凈土的不明般若,這個錯了,不曉得它是一樁事情。「有往生法門,方能成就般若法門。」換句話說,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圓滿的般若才能成就。「此文殊、龍樹、智者、永明諸大士,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這在此地舉幾個例子。文殊菩薩,世尊在一切大乘經中都告訴我們,菩薩之中,智慧第一是文殊師利菩薩,就如同小乘阿羅漢當中,智慧第一是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佛說《彌陀經》,單單叫舍利弗,他沒叫別人。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應該體會凈土與般若的關係。佛為什麼不叫別人,單單叫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沒有第一智慧,不能解凈土之理。所以《彌陀經》上,小乘排名第一個是舍利弗,菩薩第一個是文殊師利菩薩,這個顯示出凈土與般若關係的密切。文殊菩薩求生極樂世界。

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出現在印度。而龍樹菩薩,佛在大乘經裡面曾經預言過,我們佛門叫授記,現在講預言。佛說他滅度之後六百年,有龍樹出現於世弘揚大乘。所以龍樹是中國大乘八個宗派的共祖,每個宗派都有祖師,龍樹菩薩是八大宗共同的祖師,說明大乘八個宗是他老人家傳下來的,他求生凈土。大乘八個宗,我們應該都很清楚。在中國成立的華嚴宗也叫賢首宗,天台宗也叫法華宗,凈土宗是我們中國人建立的;與西方有關係的,從那邊傳過來的,有三論宗、法相宗、禪宗、律宗、密宗。八宗共祖,他老人家為什麼偏偏選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他沒有在密宗里即身成佛,他沒有在禪宗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最後念佛往生凈土。我們學佛對於這些事不能不留意。

我們涉獵經典不多,對佛法甚深的理論不甚明了,但是看看這些古來祖師大德,他們這些舉止動向,我們看到值得我們反省,應當好好去想想,他們的選擇會有錯嗎?所以這些祖師大德裡頭不提別人,單提龍樹菩薩,因為龍樹菩薩,任何一宗都尊敬他老人家,他都是祖師,他念佛求生凈土。在我們中國,智者大師、永明大師,皆發願往生。智者是天台大師,天台宗的,天台宗修法華三昧,修的是天台止觀,可是智者大師求生凈土,《往生傳》裡面有他,《凈土聖賢錄》也有他。到後世,幾乎天台宗歷代的祖師,多半都是念佛往生凈土。像近代諦閑老法師,這是清末民初天台大師,他的傳人寶靜法師、倓虛法師,這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都是念佛往生凈土,《近代往生錄》裡面我們都看到。不能說這些人沒有智慧!老實說這些人是通家,通宗通教,他們不會選擇錯的。永明大師,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過頭來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古人舉這四個人,用意很深。文殊,菩薩當中第一;龍樹,八宗共祖;智者代表教下,永明代表禪宗,宗門教下到最後統統歸凈土。你看看這個氣象多麼殊勝!「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我們看到這種氣象,還能不發願求生凈土嗎?不必再深究其理,看看這些人物,他們走這條路,我們跟進,想必不錯,這就對了!

【5、持戒修福,極不容易。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但種善根。可見欲成就般若法門,必須親近彌陀,實相般若方能現前。永明禪師云: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持戒修福,極不容易」,這是實話。「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但種善根」,比起《無量壽經》所說的阿闍王子這五百個人,善根深厚多了。世尊說他們這五百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這個數量相當可觀,在我們講善根相當深厚。聽了凈土法門喜歡,還沒想去,沒有發心求生凈土,你就曉得《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種善根、福德還是少,還不夠資格,真正要往生的那個善根、福德超過他們。此地講的就不一樣,供養無量千萬億佛,換句話說,比四百億超過太多了!我們勸人持戒修福,人家不能接受;勸人念佛,他不能接受,這是正常的現象,他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怎麼能怪他?這個事情不但我們幫不上忙,諸佛如來也幫不上忙。所以我們看了這個情形,點點頭心裡明白就好了,他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如果你把這個法門給他一介紹,他就相信就接受了,這個人了不起,就是經上講的,他已經在過去生中,那是善根非常深厚,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一聽就喜歡,一聽就相信、就接受、就肯干,佛在《無量壽經》上說這不是凡人。回過頭來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如果是這樣的人,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授記了,我們不是凡人。一聽就信,就歡喜、就接受、就真干,這就不是凡人。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換句話說,你已經接近這個標準,沒達到也差不多了,只要現在努力一點,用功一點,依照佛講的理論方法,認真的去修學,我相信很短的時間就達到了,就可以達到這個標準。

「可見欲成就般若法門,必須親近彌陀,實相般若,方能現前。」古來許許多多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的勸導學人。我們看到古聖先賢,人家就是這樣做法,親近阿彌陀佛,實相般若才能現前,實相般若現前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永明禪師云: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永明大師有四首偈,這是其中之一,四首偈是為我們大眾抉擇法門,說明凈土是無比的殊勝。無禪沒有關係,有凈土就行了,這裡面關鍵的字眼是「有」,有就成了。什麼叫有?你心上真有,那才叫有,心上真有就念念不忘,這才行!我們世俗人常講「心上人」,你最親愛的心上人,那心上真有了,念念不忘,心上真有阿彌陀佛就行了。心上有別人那就完了,就搞六道輪迴,麻煩就大了。心上真有阿彌陀佛!所以關鍵在「有」,在這個字,為什麼?「有」就是念。大家要曉得,念佛不在口上。你看那個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心上有,那叫「念」;不是掛在口上。口上有,心上沒有,那就是古人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要緊的是心上有,口裡沒有,沒有關係,重要是心裡頭真有。心上真有,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一定是這樣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

我們看看現前修凈土的念佛人,一萬個念佛,真正能夠往生的兩三個,好像跟祖師這個話不符合,其實不然。我們一萬個念佛的人,只有二、三個有凈土,所以他去了,其他的念佛人,口裡有阿彌陀佛,心裡頭沒有,所以去不成,是這個道理。祖師的話沒說錯,非常正確。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何愁不開悟?實在講,見阿彌陀佛就開悟,「花開見佛悟無生」,哪裡能錯得了?這是說明西方世界的殊勝,凈土法門的殊勝,幾乎是任何一個法門沒有法子跟它相比。

無論是什麼人,只要心上有牽掛,牽掛別的事情,都是搞六道輪迴,牽掛兒孫都不可以,這個要覺悟。世間人母子情深,做母親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她的兒女,這個事情很麻煩!兒女會把父母忘記,父母不會忘記兒女!這個事情不是在中國,外國也一樣。在外國,我們看見老太婆孤家寡人一個人住在老人公寓,很寂寞!她常常想她的兒女,兒女根本不孝順,一年理都不理她一次,她還是念念不忘,這就是人性。要知道這是搞六道輪迴,是很大的麻煩,很大的障礙,念佛不能往生就是為了這個,必須把念頭換過來。你想你的兒女,愛護你的兒女,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才真辦得到。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一樣,到那個地方,阿彌陀佛加持你,你的神通能力全部恢復了,天眼洞視,天耳徹聽,盡虛空遍法界,不僅是四聖法界,六道裡面的情形你都看得清清楚楚。你的家人眷屬在哪一道,現在是什麼狀況,你統統清楚明了。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你真的會去幫助他,這才叫愛護。你自己也搞六道輪迴,迷惑顛倒,那有什麼用處?縱然有愛護的心,是絲毫力量幫不上,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家親眷屬你才真正幫上忙,你才是真的愛護他們,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愛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愛護家親眷屬,你唯一的辦法就是求生極樂世界。

【6、學般若者,須速修念佛法門。修凈土者,亦須速修般若法門。《觀無量壽佛經》明第一義,正是般若。】

這是引經來作證,《觀經》裡面講的第一義,就是般若波羅蜜。這是說明念佛人不能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能不念佛,有智慧的人不念佛,不能成就,縱然他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也不過是換得來生的福報而已,什麼原因?出不了三界,所以一定要念佛。念佛的人為什麼要智慧?有智慧念佛就穩當,明了念佛的道理,知道念佛的方法,又曉得念佛的功德利益,統統都清楚,統統都明暸。於是眼前無量無邊法門,都不會障礙他,都不會動搖他,他有智慧,他的意志堅定,決定成就。

這一次有幾位同修找我講《金剛經》,我也就答應了。為什麼答應?不是他一找我講,我就給他講,沒那麼簡單!實在是看看這麼多年來,大家念佛了,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沒有智慧。今天聽一個參禪的來了,心裡動了,想去打坐了;明天來了一個上師,他又想去灌頂,這個糟糕不糟糕?這就是沒有智慧,心裡頭沒有主宰,會隨著外頭的境界動搖,把我們念佛的功夫都破掉了。所以我想講《金剛經》也有好處,他們來啟請可能是佛菩薩的意思,他不過是做一個增上緣而已,真的是佛菩薩的意思。智慧非常重要,我們相信金剛般若可以幫助不少同修堅定信心,從這些動搖當中都能夠回過頭來,這一座經的功德利益就很大了。

二七、明其福德 正明其福

經:【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1、『聞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以其能信、能依此說奉行也。】

前面說得很多,持戒修福不容易;持戒修福的善根,真的是無量劫所培植的,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他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者是他讀到,讀到之後他能夠『生一念凈信』,這個關鍵在「凈」,凈信就是一絲毫的懷疑猶豫都沒有,這個信才叫「凈信」。跟前面講的實信,是一個意思。這樣的人,佛、如來『悉知悉見』,佛都知道、都見到,佛知道、見到就是佛護念你了,你就得諸佛護念。得佛護念,這個人的福報當然大,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想像得到的。註解裡面講,「聞是章句,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因為他能信,不但能信而且能夠依教奉行,他能照做,怎麼做法?他能夠一切都不執著。《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一切都不執著,「而行於布施」,他真能做得到,智慧現前了。念念為整個佛法,為一切眾生,沒有為自己,沒有為自己一個小團體,為自己、為自己一個小團體都不行,都是執著,這非常非常重要!

心量一定要拓開。念念都是念法界一切眾生,我們的心量才能拓開,六道輪迴就破掉了。六道輪迴的範圍不大,三千大千世界的範圍也不大,我們的心量盡虛空遍法界,就把這個界限突破了。大家在大乘經典裡面,常常看到有一個名詞叫「輪迴心」,什麼是輪迴心?沒有超越三界六道的範圍,就叫做「輪迴心」。這無濟於事,不能成就!念佛求生凈土的人,為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實在講,許許多多念佛人以輪迴心念佛,出不去。有沒有好處?無量劫的善根又累積了一點,這是積分,他又積了一點,這一生不管用。你要問哪一輩子我們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只要什麼時候你不用輪迴心就超越了。就這麼簡單!這一生當中,我們還用輪迴心,那就是無量劫來的善根上又增加一點,我們積分又積了一點,來生還繼續再搞輪迴。

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來,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沒有成就,就是沒有捨棄輪迴心,虧吃在這個地方,毛病發生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把毛病找出來,這就很了不起。好像害病一樣,病根找出來了,找出來之後,下面要緊的事情,要把病根消除,我們問題就解決了。既然曉得累劫以來,就是因為用輪迴心修積的善根福德,沒有能夠成就得了,今天曉得了,我們把輪迴心捨棄,輪迴心捨棄之後,那個樣子就是心量廣大,眼光廣大,所見的、所思的是虛空法界,不會再想自己,不會再想小團體。我們這個道場,顧全這個道場,不行!這個心量太小了。要能捨,要能放下!

在我們歷史上最明顯的例子,六祖惠能遇到印宗法師,印宗在當時是嶺南的大善知識(嶺南是現在廣東一帶),佛門裡面第一人。人家能放下能捨,全部都送給惠能大師,自己拜惠能做老師,當學生,他的心量多大!所以他能夠明心見性。禪宗裡面六祖度眾那真是第一,真的是空前絕後,在六祖會下開悟的,明心見性的,四十三個人,這四十三個人印宗是一個。這就是說,你能看破,你能放下,你就成就了。所以我們念佛人必須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是身體,不要再為這個身體去操心、去著想,沒事了;心是念頭,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放下了,那你就出去了,沒有障礙了。三千大千世界放不下,不行!這是輪迴心,你出不了輪迴,三千大千世界是六道輪迴的範圍。重要,非常非常重要!所以說是信了還要依教奉行才行。信了之後,道理明白了,方法清楚了,真干!毫無猶豫。這是大事業,超越三界、出六道輪迴的大事,干這個事情。世間事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去干!

【2、『凈信』,正指實信,亦即實相。『生凈信』,有凈念相繼者,有不能凈念相繼者。乃至二字,包括許多功夫不同之人。】

生實信跟生實相,意思相同。生凈信,有凈念相繼者,有不能凈念相繼者。乃至二字,包括許多功夫不同之人。「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這一句經文裡頭東西很多,太多太多了。「一念」,這時間很短,但是功德不可思議。就好比黑暗當中,從來都沒有見過光明,忽然像閃電一樣放了一次光,時間雖然短,從來沒有,忽然放一個光,你說多希有,多難得!它有一次,它就有第二次,慢慢它愈來愈密集,這是好現象。像我們今天,可以說是在座的同修們,乃至一念生凈信;凈信不能保持,保持你就成就了,你就成功了。為什麼不能保持?現在聽《金剛經》的時候不錯,心地很清凈,凈信;一散會,外面看到花花世界,又不行了,凈信又沒有了,又去貪圖搞五欲六塵。這就叫一念。從一念到凈念相繼,這裡頭有多少等級!凈念相繼,究竟圓滿的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法身大士。不能凈念相繼,時間有長短差別不同,我們現在的狀況就像閃電一樣,放一下光,再就沒有了,這就是一念生凈信。

所以聽經的好處很多,你每天來聽一次,每天放一次光,這二十四小時當中能夠放幾次光,好難得!天天放,幾個月連續不斷放,幾年連續不斷放,就變成相繼,功夫就成就。由此可知,經不能不讀,不能不聽,不聽必定會被外面境界誘惑,會被外面境界動搖,原因在哪裡?現在外面誘惑的力量太強太強了!如果說我不受外面境界誘惑,你決定是佛菩薩再來,要不是佛菩薩再來,你怎麼可能不受外面環境誘惑?那做不到的!必定受誘惑。唯一的辦法,保護自己,天天讀經,天天聽經。天天聽經,沒人講,現在大家有福報,有錄音帶、錄像帶那就行了。實在講,不要聽得太多,一部經重複聽最好,一門深入;搞太多太雜,攝心不容易,你得清凈心不容易。一部經最有受用,最得利益,反覆不斷的聽,我們才能成功,才有指望,保護自己,不被時代的這些大風大浪所吞噬,這個要緊。今天講到此地。

第18集

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經本第四十三頁。

【3、龍樹大士云: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可見若非真實用功,凈信不能得生。】

這個信,著重在「凈」字。龍樹菩薩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要清楚、要明了。「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個妄念都不生。心中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心是清凈心,所以叫做「凈信」。用功,真實的用功,沒有別的,就是去妄念而已,這叫「真實用功」。如果心有妄念,即使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妄念還存在,我們平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猶在,這樣的斷惡修善,如果說是從粗顯方面來說,他的果報依舊在六道,人天福報而已,不能出三界。如果說是很微細的念頭沒斷,斷惡修善,那也在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之流,不能見性。因為他不能見性,所以就不能叫真實。諸位要曉得,真就不是假的,不是妄的;實則不虛,真實不虛。唯獨心性這才是真實不虛,也就是說只有清凈心是真實不虛的。所以裡面有一個妄念,般若就不生了。

我們在佛法當中常看到,世尊常常批評小乘人;小乘人對於三德密藏,就是法身、般若、解脫,他只證得半個解脫,法身他沒有,般若也沒有。為什麼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沒有般若?就是他還有一法,他心裡還有妄想、執著。所謂兩種妄想:人我的妄想、法我的妄想。小乘聖者、權教菩薩,我執沒有了、斷掉了,法執猶存,他還有法執,還有微細的妄想沒斷,所以他沒有智慧。必須法執也破了,就是常說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般若智慧就透一分,破兩分無明那就透兩分,「般若生」,就是現前的意思,般若現前了。此地提醒我們,我們用功,什麼叫真實功夫?離一切相,是真實功夫;本經裡面所說的「應無所住」,是真實功夫;「應生無所住心」,像這些教訓,這些句子很多很多,這都是真實功夫。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留意,其他的枝枝節節小問題,自自然然就解決了。所以,金剛般若名實相副,從根本修,在根本上下手。

【4、一念相應,即凈念相繼之根。凈念相繼,即從一念相應而來。相應,有性相、事理、因果,種種深解不同。】

上面舉的這三種,每一種都有淺、有深,任何一法都可以從這三種相應來觀察。前面講到我們念佛用十念法,這個十念跟古時候慈雲大師的十念不一樣。慈雲大師的十念,是以一口氣為一念,這一口氣當中,佛號不拘多少,有的人氣長,有的人氣短,盡一口氣叫一念。他是教導一些工作繁忙的人,實實在在找不到時間做早晚課。但是早晚課在我們學佛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平常課誦有沒有,沒關係,早晚課誦最重要,就在這個時候培養一種習慣,到這個時候自自然然就會念佛,就會念經,養成習慣。這個習慣養成了會起很大的作用,在念佛人來講,決定是有助於往生;臨終功夫得力、不得力,與這個關係很大,所以早晚課是一定要做。如果實在找不到時間,沒有功夫做,用慈雲大師的十念法,那是盡一口氣叫一念。實在連這個時間都沒有,我教給諸位同修的十念是十句佛號。十句佛號,一口氣就念掉了。這個時間短,時間短容易相應,無論是性相、事理、因果,統統都相應。相應,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不要看時間這麼短,念得這麼少;短跟少都不怕,就怕不相應。不相應就是裡頭還有雜念存在;如果沒有雜念就相應了。這十聲佛號里,我們保持一個雜念都沒有,這是很容易做到的。這就是將來你的功夫成就了,成就就是凈念相繼,這十念就是凈念相繼的根本,凈念相繼的功夫就是從這裡培養出來的。特別是在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工作都很緊張、都很繁忙,這個方法不但對你的生活起居、工作毫無妨礙,而且有很大的利益。時間很短,它確確實實叫你把妄念統統放下,讓你心地得片刻的清凈;這片刻的清凈,對你的精神、體力就有很大的幫助。你的精神體力好,頭腦清醒,當然你辦事的工作效率也就提高,所以有許許多多的好處。這是講一念凈信。

二八、釋顯其故 正釋

釋是解釋,說明緣故。

經:【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佛講得沒錯!我們乍看起來好難,好難做到。但是我們用十念法念佛的時候,這十句佛號一句接一句,就是凈念相繼。這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在這短時間之中,你看看與這一句相應不相應?這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確實這其中事相沒有了,事相離了,法相跟非法相也離了,跟經上講的就相應。相應才是真實功夫!

【1、此是正面釋生信得福之故。何以能生凈信,何以能得福。須是除卻分別心方可。】

我們今天唯獨在十念當中體會到,在十念當中覺察到,真的它相應了,這是凈信。清凈心生起來之後,十念法就永遠不會中斷,一天九次,一次都不會中斷。早晚課誦,一天只提醒兩次,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十念法是一天九次,時間隔得很短,時間不長,過一段時間又提醒一次。所以實際上這個效果,比早晚兩堂功課、比修其他法門的效果要大,又不妨礙工作。這個方法好,就好在此地。

心清凈,就得福。一般人不懂得什麼叫福德,以為發了財、做了大官,就有福了,這個觀念都搞錯了。這是佛法里常講的顛倒錯亂,看錯了,是非看錯了,利害看錯了,不是福的看成是福,真正福報還不以為是福。清凈心是福。佛菩薩在經典里雖然為我們說出來,而實際上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一下子也不敢承認。真正的幸福快樂,決定不是物質的享受。從物質享受當中得到的快樂,就像什麼?外面境界的刺激,離開外境,樂就沒有了;必須有外面境界來刺激,你就會得到快樂,這個情形就像吸毒。所以諸位要曉得,享受五欲六塵的快樂就是吸毒。你才知道付出的代價是把性命付出去,得一點短暫的快樂。諸位很冷靜的想想,像不像!佛跟我們講,真正快樂是不需要外面境界,那個快樂從內心裏面生出來,像泉水一樣,它自自然然往外推涌,這叫法喜充滿!那個快樂怎麼得來?清凈心。清凈心會有什麼快樂?生智慧、生般若,他怎麼不快樂!我們凡夫的心不快樂,因為生煩惱。諸佛菩薩、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心地清凈,他生般若、生智慧,這是真樂,那才叫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心裡生智慧,真快樂,那個是有福報!這是說明,聖人的標準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就是苦樂的標準都不相同。我們凡夫哪有樂?天天等於說是在服毒,天天等於在打毒品,那有什麼快樂?所以,真的快樂要離分別心。諸位想想,分別心沒有了,執著當然沒有了。先有分別,而後才有執著,執著是煩惱,分別是妄想,妄想沒有了,哪來的執著,當然煩惱就斷掉了,這是一定的道理。

【2、分別妄想既除,無復我、人、眾、壽四相。『諸眾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眾。】

分別妄想既除,無復我、人、眾、壽四相,這四相當然也就沒有了。四相是從分別來的,離開分別,這四種相都沒有了。「諸眾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眾。經文上「是諸眾生」,這個「諸」就是眾多。離四相,從粗顯、明顯方面來講,小乘初果就離了,離得淺;大乘實教菩薩離得乾凈。也就是小乘的四果四向,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也離了,離得怎麼樣?拖泥帶水不乾不凈,這種情形。因此等級就分很多,所以叫「諸眾生」。他沒有離得乾凈,這是功夫不相同,要一樣一樣來修。這個說法,唯恐諸位同修不能夠具體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再舉比喻說,大家就好懂。譬如我們自己的習氣,貪瞋習氣很重,貪財、貪名、貪色,現在我修行覺悟了,財不貪了,這是眾生之一,這個斷掉了,但是名、色還貪,這就叫不乾不凈。你所貪的東西很多,幾十樣、幾百樣,才離開幾樣,還有很多沒有捨掉,就是這樣的情形。因為這個就分很多等級了。「諸眾生」,「諸」的意思就在此地。

【3、四相空,即我執空。非法,即是無,即是空。『亦無非法相』,是空亦空,又名俱空。古人稱為窮空到底,故名勝義空,又名第一義空。】

「四相空,即我執空」,我執破了。我執破了,就證阿羅漢果,就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非法,即是無,即是空」,這是非法相。「亦無非法相,是空亦空,又名俱空」,有捨掉了,不執著了;空也不執著,空空也不執著。「古人稱為窮空到底,故名勝義空,又名第一義空。」佛經裡面也稱這個境界叫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這是教給我們真實用功的下手處,真實用功的受用處,真實用功的境界。我們明白了,自自然然在修行過程當中就能夠生歡喜心,真的得法喜。知道自己功夫天天有進展,妄想、煩惱天天減少,清凈智慧天天增長,這是真實的福德,也是《金剛經》上講的真正的福報,得福!

【4、我法二執,由分別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執,從起心動念而來的細執。】

「我法二執」,這兩種執著。「由分別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執,從起心動念而來的細執。」這是再往深一層去觀察,妄想、執著都有這兩種狀況。從分別而生的,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六根對六塵境界,從這個地方生的,這個相粗。前面講的我、人、眾生、壽者、法相、非法相都粗,對我們初學人來說,我們很容易覺察到、很容易體會到。另外一種,不必對外面境界,自己會生這些煩惱,這個就微細了。這個微細的執著,不是這一生的,是多生多劫的習氣。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夢中所現的這個境界,我們六根沒有接觸外面境界,現那麼多境界出來,那都是過去生中的習氣,所以那個境界就細。還有比這個更細的,夢中也現不出來。怎樣它會現出來?有定功,甚深的禪定當中也會現境界,那就是極其微細的,這叫「俱生我法二執」。「俱生」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必要學、不必人教,自自然然就起現行。貪瞋痴就是這樣的,不需要教的。

你看小孩還不懂事,很小的六、七個月大的小孩,現在小孩跟從前不一樣。現在小孩六、七個月,你仔細觀察,他就有貪瞋痴;不像從前,從前的小孩,說實在的話,要到二、三歲以後他才有。他不懂得貪瞋痴,那個階段叫做天真。從前人在童年的時候,天真的時間保持得很長,相當長的階段;現在不行了,現在作人好可憐,幾個月大就起貪瞋痴了。什麼原因?他家裡都有電視,你不要看他不懂事,他每天眼睛瞪著電視,在那裡頭把他俱生的煩惱都勾引起來了。這就說明,現在已經沒有天真,天真爛漫沒有了。所以想到這個地方,人不能作,下一次要是再作人,日子不好過。從前人倒滿像樣子,可以作,現在的人不能作了,看看現在的小孩實在非常可憐,生下來還不到幾個月,煩惱就起現行。兩個小孩在一塊兒的時候,給個糖吃,他就會搶、會爭,搶不到就會哭,貪瞋痴完全表現出來了,這沒人教他的,這叫做「俱生煩惱」。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觀察得出來,這是微細的。我們要斷,先從粗的斷,從粗斷到細。細執一定要用定功來斷,定功才能伏得住。極其微細要用智慧來觀照,那才行;「照見五蘊皆空」,那個問題才真的解決了。定功伏住它,那個斷叫伏斷,不是滅斷。實在講,我們在大乘經里明白,所謂滅斷就是轉、轉變。轉變之後,煩惱、執著真的沒有了,變成無上的智慧。轉煩惱成菩提,菩提是真實的智慧。

【5、是人分別我執已除,貪瞋痴雖未去盡,已經很薄,還須再加功。】

「是人分別我執已除」,是人就是前面講的「是諸眾生」。這些是諸眾生都是認真修學般若法門的,分別、我執已除。「貪瞋痴雖未去盡」,分別我執的粗相離開了,粗相捨棄了,可是貪瞋痴還沒有斷得乾凈,「已經很薄」。這種境界,我們能夠體會得到,自己能夠察覺得到。對於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念頭淡了,這是功夫真的進步了。有一個很明顯的觀察,譬如過去看到新的東西、新產品,一看到就歡喜心,就趕快要買、要得到;現在看到,好像很淡薄,有沒有無所謂。購買、希望得到的念頭減輕,這就是你修行的功夫進步了;而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經、念多少咒、拜多少佛,不是的,那看不到功夫。從你生活當中,你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淡薄了,對一切法的分別、執著淡薄了,那叫真功夫。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如果錯會了意思,以為我每天讀多少經、念多少咒,那才叫真正功夫,你已經在觀念上搞錯了。真正要測驗你的功夫,也錯了方向,得的結果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情。所以真實的功夫就在生活當中,看看貪心是不是減少了。再檢點檢點瞋恚心有沒有減少?以前看這個事也不順眼,看那個人也不順眼,現在看看都可以過得去,不像從前那麼討厭了,這就是你瞋恚已經放下很多。從前對事理不清楚,迷迷煳煳,愚痴!現在對於一切事理很清楚、很明白,愚痴減少了。修行功夫要從這個地方去檢點、去觀察,我們是不是有進步。這都是講的真實功夫。先要淡薄,然後慢慢的完全能做到不動心,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個時候就恭喜你,你就得三昧。這三昧也是分分得的,眼見色,在色塵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你的眼根得三昧了;耳根未必,耳根也許還會喜歡聽一點東西。每一根來算,一根一根的算,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都不起心動念了,就真的得到三昧,得三昧就有受用。念佛人要是得三昧,這叫念佛三昧,決定得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穩穩噹噹,真的得到保證。

「還須再用功」,功夫不能止在這裡,要努力、要精進。必須要知道,沒有到成佛,功夫都不是圓滿的。所以等覺菩薩還要再用功,否則他那一品生相無明就破不掉。有能力破生相無明而不破,那行,那個可以;怕的是你沒有能力破,你破不了,那個不行;那真的是等覺菩薩。有能力破而不破,那是如來乘願再來,那個不一樣。許多等覺菩薩都是乘願再來的,這說明他有能力破,他不破。

【6、但見諸相即著有,但見非相即著空。『見諸相非相』,即二邊雙融,即無相、無不相。得見實相,故云『則見如來』。見如來,故『得如是無量福德』。】

這些話都是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用功。這個用功就是前面所說的「觀照」,怎樣去作觀,怎樣觀照。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把從前俗情統統放下,以一個嶄新的觀念、嶄新的方法,重新來觀察這個世間,跟世間萬事萬物相接觸,佛教我們看相、看體,看它的作用。以前我們不會,煳里煳塗的,現在學了大乘佛法,懂得了,任何一法都要從體、相、用三個方面來觀察,那就對了。這三方面觀察是同時完成的,不是一面一面看的,是同時完成的。「相」是現象。相是有,體是空。這個看法跟諸佛的看法一樣了。如果但見相,只看到相,著有了;相是有的,著有了。凡夫就著有,凡夫是單看相,不曉得相的體性,也就是說,不知道現象之所以然,他著有。

「但見非相即著空」,這是小乘人,阿羅漢、辟支佛,在一切相里他專門看體,他不住於相,專門看體,就著空了;體是空的,萬法皆空。為什麼說小乘人墮在偏真涅槃?偏真涅槃,佛有的時候也稱它「無為坑」,無為就是空,什麼作為都沒有。無為坑,把它比喻作坑,掉到無為坑裡面去了,著空的意思。他之所以著空,他的腦子裡就想空,他就想一切萬法之體是空的,這樣他就著空,執著空了。這也是錯誤,都不能見性。

著空、著有都偏在一邊,都沒有見到事實的真相。我們一般講偏見,不是正見;佛與大菩薩才叫正知正見。這個正就是不偏,既不偏空,也不偏有,這叫正知正見。「見諸相非相」,這就對了。見諸相是有,不著空;非相是空,不著有。這種觀察法,這樣的觀照功夫,空有兩邊不著,我們學會了,要馬上會用才行。你真的學到手了,真會用了,你的生活就過的是諸佛菩薩的生活,就不是凡人的生活。你整個人生都轉變了,你的妄想、執著統統沒有了,你的心念念都生智慧。就像《壇經》裡面,能大師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為什麼常生智慧?他就是見諸相非相,所以就常生智慧。這個境界「二邊雙融」;雙融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體,無不相是現象。有體、有相、有用,這才是見到真相。

真相完全看到了,真相就是真性,所以說「則見如來」。《金剛經》上說「如來」,都是從本性上說的。「則見如來」,就是禪家所講「明心見性」,你就明心見性了。見了性,那個福德就不可思量。你的福不是修來的。修來的福可以思量,「思」就是可以思惟,「量」是可以衡量,你的福報有大小、有長短,是可以稱量的;自性裡面的福德不可思量。不但我們沒有辦法去想像、去度量,諸佛如來也不能。這是事實,一點都不假。所以,性要是顯現出來了,那是真實的福德。

【7、欲修般若,不可落空,先將非法一面堵住,腳踏實地,躬行實踐。『法相』、『非法相』皆不著,是用功之要訣。】

「欲修般若,不可落空」,這是很重要的一句話。自古以來,不善學般若的人往往都著空,這也是古今大善知識教學般若最怕的一樁事情。學的人執著空,那個麻煩就很大,所以佛法里有一句話說,「寧可執有如須彌山」,須彌山大!你執著有,像須彌山那麼大,那個不怕,那個人還有救。「不可執空如芥子」,芥菜子像芝麻那麼大,很小!空不能執,如果說是一點點執著空就很麻煩,執著空不能救,佛菩薩都救不了。執著空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們平常能夠觀察得到的,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換句話說,他以為造作一切罪業都是空的,沒有果報,什麼樣的壞事他都敢做,那還得了!佛菩薩都救不了。執著有,不要緊,他還會相信因果報應,那個人好救,執著空不好救。所以修般若的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怕著空。所以般若一定要講得透徹,要講得明白,決定不可以錯會意思。

「先將非法一面堵住」,所以《金剛經》選擇的對象,《金剛》是高等的般若,不是初級、中級,是高級的,佛選擇對象的條件是持戒修福,不落空,選擇這個對象。而世尊在經本(經本是教科書)裡面一再提示,教給我們「而行布施」,行布施,不落空。「而行布施」這句話裡面,含義是無限的深廣,這個我們不可以不知道。我們在前面曾經說了很多,「而行布施」真正的義趣,就是我們在事實上、事相上,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是「而行布施」。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著衣持缽,做出樣子給我們看,守規矩、守禮數,一絲一毫都不苟且,都不馬虎,做一個好樣子,不僅僅給修行人看,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做樣子。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觀察,才能真正學到般若波羅蜜。無論我們現前是哪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我們從事某一種行業、某一種工作,都沒有障礙。有些人對於佛法的精義沒有能夠通達明白,以為學佛對他的工作會有妨礙,對他的生活會有妨礙,這是完全錯會了意思。凡是提出這些問題來問的人,我們都很清楚,他對於大乘佛法不了解,如果說他了解,他是錯解了,他沒有真正了解。真正了解,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對你都有極大的幫助,完全是正面的幫助,一絲毫的副作用都沒有;換句話說,幫助你過得更快樂、更幸福、更美滿,幫助你事業順利成功,你能得大自在。這才叫般若波羅蜜,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華,才值得諸佛讚歎,九法界瞻仰。如果說佛法對我們生活工作有妨礙,這種佛法還值得讚歎嗎?還值得我們修學嗎?

今日之下學佛人當中,不學佛的我就不必說了,學佛的同修當中,有多少人錯會了佛法?太多太多了。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那些同修們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是曲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看到他那個學佛都搖頭、都感嘆,你搞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全都錯會了。這說回來,金剛般若好!般若的精華,般若的綱要,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就把最重要的部分我們學到了。可是學要學得徹底,要學得透徹才管用;不透徹、不徹底,就不管用。真用上了,好處真多,會給你帶來一生的幸福、快樂,會跟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樣。從前生活在苦惱之中、迷惑之中,現在生活在快樂當中、幸福當中,前途一片光明,那怎麼會一樣!「腳踏實地,躬行實踐」,一定要認真做到,做到就是在生活上,在穿衣吃飯、在工作、在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是般若波羅蜜,那你就真的會了。「法相、非法相皆不執著,是用功之要訣」,因為法相跟非法相都不執著,就是前面龍樹菩薩所說的,「一切法不生,般若就生」。法相、非法相都不執著,就是一切法不生。稍有執著,你心裡還沒完全放下,障礙般若現前。那個障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業障,你有業障。所以般若波羅蜜消業障非常之快,只要兩邊不執著,業障就消除了。多少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消業障怎麼消?去拜懺,拜梁皇懺、拜水懺,種種的懺悔法,結果有沒有把業障懺掉?我看是愈拜愈多,業障沒消掉,愈拜愈多!為什麼會多?分別、執著愈來愈多,那個業障就愈多。怎樣消業障?分別、執著都放下,沒有了,業障才消掉。拜懺的確是能消業障,拜懺的時候要空有兩邊都不著,才能消業障。我們一般拜懺是著有,那怎麼能消業障?空有兩邊不著,才行!

《金剛經》上所講的基本的原理原則,這個重要。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要用這個原理原則去修,就能夠得真正的利益,如果與這個原理原則相反,你決定得不到效果。念佛也是如此。為什麼很多人念佛不能往生?他執著,著有,他沒有放下,妄想、煩惱都沒有放下,那個佛號只是種善根而已,不能在這一生當中成熟,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所以兩邊不著,是用功的祕訣,這個「要」也很好,重要的祕訣。這一段從正面說,底下一段則從反面說。

二九、反顯

經:【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這從反面說,說明你心裡只要著相,「取相」就是著相,著相就是執著;只要你有分別、執著,必定四相都起來了。諸位要曉得,四相是虛妄的,換句話說,你的生活都在虛妄之中。在虛妄境界裡面生活,苦惱無盡,禍害無邊,這就是六道輪迴。佛不為我們說出,不說得這麼清清楚楚,我們迷在這裡面,根本沒有法子覺悟,沒有法子看出事實真相。這就是佛的慈悲,佛對於眾生的恩德。

【1、無我人等相,我執空也。無法相,法執空也。無非法相,並空亦空。是名三空。由見三空,從此精進,凈念相繼,便證清凈法身。故曰,得無量福德。此即是理一心不亂境界。】

「無我人等相,我執空也。無法相,法執空也」。「無非法相,並空亦空」,空的觀念也沒有了。我空、法空、空的念頭都沒有了,那叫真乾凈了。「是名三空」,三空,大小乘經典上都說,在佛學名相術語裡面稱之為「大三空三昧」,就是說的這個,大小乘統統都有,但是它的內容、境界,當然大小乘不一樣。「由見三空,從此精進,凈念相繼,便證清凈法身。」由此可知,般若會上的菩薩,確實跟一般的菩薩不一樣,就是他的修證是以大三空三昧做基礎。像我們蓋大樓一樣,我們今天修學以什麼為基礎?以地面為基礎。他們已經蓋了十層、二十層,從那個基礎上再往上蓋,這個味道,他這個水準高。那個凈念相繼,跟我們現在講的凈念相繼當然不一樣,凈念相繼也有等次不相同。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大勢至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圓通章》上說,「我與五十二同倫」,這句話的意思也是明顯給我們說出來,凈念相繼的等次有五十二,五十二個階級。每一個階級功夫、境界都不相同,但是都是凈念相繼。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聽到凈念相繼,並不是很單純的、功夫都一樣的,不一樣!裡面有淺深程度不相同。

又如我們講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功夫成片裡面也是分很多層次,亦不相同。如果要是都一樣,往生哪會有九品!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有三輩九品,這意思就很明顯,功夫成片最低限度要分九個等次。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亦復如是。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也有九品;這就說明事一心不亂裡面,功夫層次不相同。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還是有九品;這就說明實報莊嚴土至少也有九個等級不相同。這些我們都要知道,都要明了,自己用功才曉得把自己的功夫不斷的向上提升。正如同我們走路一樣,我們去旅行,走到什麼地方,我們曉得到了某一個目的地,一站、一站往前走,這走得很自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說每天走路到哪裡不曉得,那就煳里煳塗的,煳塗就會生煩惱。方向清楚、目標清楚,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清清楚楚,這才能生歡喜心、生法喜。

這個底下也說,也有講到一心不亂。「證清凈法身」,凈念相繼要到證清凈法身,這是高段的功夫。像我們剛才講的念佛功夫,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還不行,還到不了這個功夫;要到理一心不亂,證得法身了。理一心不亂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等的境界,見性就是證法身,這是凈念相繼高層的功夫,高等的功夫。「故曰,得無量福德。」這個無量福德是當然的,為什麼?性德現前了。佛告訴我們,真如自性之中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相就是福德。

如來的智慧德相,我們怎麼知道?佛在《華嚴經》上說了,《無量壽經》、《觀經》、《彌陀經》上也說了,不及《華嚴》講得詳細。《華嚴》是經文長,講得詳細,所以古人常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讀《華嚴經》的人不多,因為經太長,現在人沒有耐心,看到部頭太長,不想念,看都不想看了。可是我們在座的同修,凈土三經,我相信多半都讀過。凈土經里雖然不及《華嚴經》講得那麼詳細,但是它所描繪的,也足以讓我們讚歎。我們看到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正報,身是清凈身,金剛不壞身,永遠不會變、不會滅;身體是透明的,沒有污穢、沒有骯臟。身是清凈的,大地也是清凈的,真的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心凈則土凈」。心清凈了,身清凈,身是透明的,像琉璃一樣;身清凈,土清凈。西方極樂世界的地不是我們這邊的泥土、沙石,不是的,它的地是琉璃的,佛經典上講的琉璃,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翡翠,綠色的玉,在玉裡面可能價值還很高的,我們稱為寶石。我們這個世間的翡翠是最好的寶石,拿到西方極樂世界一比,一文都不值,那個質料差遠了,差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透明的,從地面可以看到地心,看到底下。你們在經上看到「黃金為地」,那個地是馬路。琉璃地上,黃金鋪的馬路,不要人工去鋪,自然現出來的。福德不可思量!不是人工設計的,不需要人工去鋪設,自自然然變現的境界,自然變現的。

如果你要是不以為然,不能相信,認為這是神話,我舉一個例子。你們有時候作夢也做到美夢,夢中境界非常好,那個夢中境界呈現出來了,裡面也有好多好境界,誰設計的?誰去造的?你沒有看到人設計,也沒有看到人在那裡建設,為什麼夢中境界現前,馬上就有了?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就不難體會到,那是真的,佛講的不假。是從你心性裡面自自然然顯現出來的,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都不是人工造的,都沒有自己在那個地方去打妄想、去分別執著在設計,沒有!所以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我們這個地方是用生滅心去建築的,都市種種建設,天天在那裡分別,在那裡執著,在那裡想,設計建築,用生滅心,所以時間久它就壞掉了。年代久了就變成廢墟,有生有滅,是因為你生滅心建築的。西方世界,佛心清凈,大眾的心清凈,清凈心裏面顯示出來的。清凈心沒有生滅、沒有念頭,所以顯示出來依正莊嚴也是不生不滅。依報跟正報的關係,如此的密切。我們冷靜觀察、冷靜的思惟,還是佛講的有道理,我們可以採信。這是講得無量福德。

也許有人要問,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在我們這個世間,天天還去托缽,每天打著赤腳,鞋都沒得穿,過出家人那麼苦的生活,我們看到,都不願意過那個日子,他的無量福德在哪裡?必須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是應化身來的,不是他的報身,不是他的凈土,釋迦牟尼佛有凈土,釋迦牟尼佛有報身,《梵網經》上就透露一點消息,毘盧遮那佛是法身,盧舍那佛是報身,千百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這透露一點消息,釋迦牟尼佛的本身是盧舍那,「盧舍那」是誰?《華嚴經》上的毘盧遮那佛,那是釋迦牟尼佛的真身。由此可知,《華嚴經》上所講的依正莊嚴,是釋迦牟尼佛的凈土。佛到我們這裡來,要度我們這些煩惱的眾生,《普門品》上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相。我們眾生煩惱、習氣、業障重重,釋迦牟尼佛也要現出那個樣子,才能度我們。釋迦牟尼佛如果要度一群豬,他要現一個豬身,到豬裡面去投胎,天天跟那些豬在一起,也跟牠們講經說法,度牠們;現人身就不能跟那些畜生講經說法,就不行。應以什麼身得度,示現什麼身。所以,世尊有他的凈土,這個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真的是福德不可思量,無量福德。他能夠現無量無邊的身,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種能力我們現在人講神通,也是他無量的福德,他能現,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幫助一切眾生。佛幫助一切眾生,最主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真正幫助眾生解決了問題。

「此即是理一心不亂境界」,在我們凈土宗,這個境界是屬於理一心,是以「三空三昧」做基礎,再精進,凈念相繼。「凈念相繼」這一句,我們也要把它看活,不可以死板的看作是凈土宗。你這麼看,不能說你錯,但是意思不圓滿。任何一宗、任何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論修什麼法門,它的總綱領就是修覺、正、凈。法門再多,所修的無非是覺正凈而已。覺正凈是一而三,三而一。雖然講三個字,實際上是一樁事情,因此任何一個法門,功夫的總持都是凈念相繼。所以,這個名詞的含義是包括整個佛法;不但是整個大乘包括在其中,小乘也不例外,都概括在其中。

【2、此節經文,從反面顯其必應三空之故。以明絲毫著相,便是分別心,便非清凈自性。便是逐妄、迷卻真性、起惑造業、苦報輪迴的凡夫。】

「此節經文,從反面顯其必應三空之故」,這個詞句非常肯定,「必」是必須,非這樣做不可,一定要入三空。換句話說,決定不能有執著,分別、執著一定要把它捨掉。分別、執著,可以說是我們無量劫來,修行沒有能成就的根本障礙。前面說過,我們不是這一生才修行,每一位同修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可思議。善根、福德不必說,「因緣」,我們在這一生中遇到大乘正法,遇到《金剛般若》,遇到凈土三經、五經,這個因緣不可思議。換句話說,善根、福德、因緣,我們統統具足了。這一生能不能成就,就看這根本的障礙你曉不曉得。知道根本障礙之後,把這個障礙除掉,我們這一生當中就成功了,我們的功德在這一生當中就圓滿了。如果不知道障礙在哪裡,不曉得把障礙除掉,這一生雖然是三個條件具足,不能成就,這真可惜!因為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很不容易,太難太難了。我們今天三個條件具足,但是要知道它有障礙;你要認清障礙,除掉障礙,功德就圓滿了。

「以明絲毫著相,便是分別心,便非清凈自性。便是逐妄、迷卻真性、起惑造業、苦報輪迴的凡夫。」讀這一段文,確實驚心動魄,寒毛直豎。這對於真正希望在這一生成就的同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開示,那就是絲毫的分別、執著都不能有,我們這一生念佛才保證往生。我們這一生所希求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在這一生當中,一定得到究竟圓滿。所以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不能有;有了,就是障礙,障礙我們清凈心,清凈自性就是清凈心,就是逐妄。換句話說,這是走了回頭路,我們無量劫來,就是逐妄、就是迷真。這一生當中好不容易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有可能脫離三界輪迴,有可能往生極樂世界,被這個障礙障住了,這個多可惜,又走了回頭路。

所以,世間五欲六塵留戀不得,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我們面對六塵境界的時候,心裡動了心,起了貪瞋痴的念頭,能立刻想到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立刻把它伏住,把它打掉,這叫功夫,這叫得力。不能再迷,迷了真性的人,不可能不起惑造業。惑就是迷惑,一有分別、執著就迷惑。分別就是起惑,執著就是造業。起惑造業,又搞六道輪迴了,所以這叫輪迴心、輪迴業。我們用輪迴心、輪迴業修學佛法,佛法也是輪迴,你出不了六道。

但是佛法是善法,你所得的果報是高等的,你身心清凈。善心、善行,像經上常講的慈悲喜捨,修十善業,生三善道享福,你得這種果報;如果你的心行不善,還是有福報,在惡道里享福。惡道里還有福報嗎?有!我們在新加坡就看到,新加坡有很多神廟,信徒很多,初一、十五有多少信徒去燒香拜拜,去祭祀鬼神。餓鬼道裡面有褔報的,他在鬼道里享福。畜生道里享福的更普遍,大家都能看到,多少人養的寵物,很享福!你看看,牠不要操什麼心,主人侍候牠,照顧牠非常周到,牠的福報很大,比人大,人要像牠那麼享福不容易。所以你仔細去觀察寵物,我們學佛的人警覺性高,人不如畜生,養寵物的那個家庭里,哪個最有福?寵物最有福。牠的主人侍候牠,主人是牠的奴婢,牠才是真正的主人,主僕顛倒了,真正的主人是那個寵物,僕人照顧主人、侍候主人,你想想看,顛倒了。這就是什麼?牠修的福報很大,但是牠的心行不善,墮畜生道;修的福,牠還是照享,畜生道里享福。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佛在這部《金剛般若》也明顯為我們指出來,因果不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果是真的。我們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謹慎小心。所以要曉得,用輪迴的心,就是分別執著的心;輪迴業就是分別執著這些事相;修佛法也不行,也得不到結果,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佛也是福報,這一生所修的都變成福報,這是很可惜,依舊做一個苦惱的六道眾生。底下一段教我們正確的修行方法。我們要以佛心、要以菩薩心修行,才能出得了三界六道,才能得究竟的果報。究竟果報是了生死,從此以後再不搞生死輪迴,這才算是究竟,這果報才算是真實。

【3、廣修六度萬行,而心中若無其事,湛然凝寂,不為所動。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實義。如此而行,既不著法,亦不著非法。二邊不著,即名中道。】

「廣修六度萬行」,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說,我們全心全力去做利益一切眾生的好事、善事,對於眾生有利益的,盡心儘力去做。「而心中若無其事,湛然凝寂,不為所動。」這就不是輪迴心,就不是輪迴業。心裡乾乾凈凈,一塵不染,若無其事,每天認真努力在做,做了,沒事!這樣做,很快樂,不疲不倦,不會感覺很累。一般人做一點事,他都感覺到疲倦,感覺到累了。為什麼累?他執著、分別,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事,怎麼不累!當然就累了。菩薩一天做那麼多事,沒做、沒事,沒有事,他怎麼會累!

我們常常勸人,尤其年歲大的人,要多休息,實在講休息都累。為什麼休息會累?在打妄想,身休息了,念頭沒休息,所以他還是累,還是會疲倦;最要緊的是要念頭休息。心清凈了,這個身一天到晚做,做再多都不累。這些事情,諸位同修不妨試驗試驗,就能體會到了。這是真的,你會做得精神飽滿,甚至於晚上不睡覺的做都不會累,愈做愈快樂。如果你不相信,我舉個很淺顯的例子,年輕人跳舞,跳上兩天兩夜,他歡喜,他不累。還有人打麻將,打個通宵,他也不累,那是精神專註,他也沒有別的妄想,打牌他要打妄想的話,他要輸錢的,所以他也集中精力,也入了三昧,他也行。不過那個不究竟,那個心裡還是有念,只不過他的念集中了,他不是很多的妄念,他集中,只有一個妄念、幾個妄念,他妄念少了,所以能夠不疲不厭。如果一個妄念都沒有了,則精神飽滿,不會疲倦的。許多人讀《無量壽經》,來跟我說,一本念不下去,會很累。我說:那你就分幾段念,一次念一小段。這沒有法子,這證明妄想太多了。他一說這個話,我就曉得妄想太多了。這一部經,初學的人兩個小時,兩個小時的定力都沒有,你才曉得他的妄念有多少!這個病很嚴重,一定要克服。

要學著「心中若無其事」,要真正放得下。放下從哪裡放起?佛在經教里教導我們很多,從你執著最重的放起。譬如我們對財看得很重,我們就從財先下手;我們名看得很重,就從名先下手。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相同,每個人的病情不一樣,哪一個病最重,就從那個地方下手。一般講把財看得重的人比較多一點,可是也不一定。譬如,從前在台灣,道安老法師的確不貪財,把財看得很輕,但是把名看得很重。所以有人就騙他,組一個公司請他作董事長,他很高興。董事長要出錢,他的錢馬上就拿出來,被人騙去了。哪一個毛病重,從哪一個毛病下手,把它捨掉、把它斷掉,心中若無其事。「若無其事」,這裡頭境界也有淺深廣狹不同。我們要知道自己哪個毛病重,從哪個地方下手,捨!捨,他的心就清凈了。

「湛然凝寂」,這是功夫成就了。「湛然」是比喻,像清水一樣,水很清,沒有污染,很乾凈,沒有波浪。水在平的時候,在定的時候,這是湛然凝寂。「不為所動」,不會再被境界所動。從前我貪財,現在再多的金銀財寶在面前,不動心了,這就成功了。所以心要不動,事情要做。心不動,就是佛心、菩薩心;你所做的一切事業叫菩薩事業,就不是輪迴業。心一動,還有一點點分別執著、貪瞋痴慢,那是輪迴心,所做的佛事都是輪迴業,何況世間的什麼善事、惡事,那不必說了;關鍵就在這一點,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此即是不取法相的真實義。」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是講到真正要緊處,希望同修們要認真,好好的聽,好好的學習。

第19集

請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經本第四十五面。

【4、經論有言: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此明著有者易為功,著空者難施救也。】

這句話我想有許多同修都曾經聽說過,古大德很多的註疏里也常引用。著有、著空都是病,這是學佛同修在所不免的。凡夫著有,二乘著空,這兩句話說得真正是恰到好處,所以往往凡夫的成就超過二乘。諸位想想,阿羅漢要兩萬大劫才能回頭,我們講的是迴小向大。辟支佛也得要一萬大劫,這個時間很長!而凡夫善根成熟,念佛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怎麼能比得上?沒有往生之前,凡夫比不上阿羅漢、辟支佛,比不上他們;這一往生,辟支佛、阿羅漢反而比不上這個凡夫。這就是凡夫著有容易對治。西方極樂世界有,你著有不怕,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當然實報土那就難了。要生實報土,必須空有兩邊都放下,才能夠生實報莊嚴土,也就是我們前面講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亂。如果著有,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往生的成就都不可思議。縱然不能往生,這兩個在六道裡面差別也很大,著有的人相信因果報應,於是起心動念、一切作為,他自自然然會小心謹慎,也就是說不造惡業,不敢造惡業;知道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由此可知,他將來人天兩道有分。著空的人麻煩,最容易犯的是「撥無因果」,於是他就會胡作妄為,造許許多多的重罪,果報自然是三途,這就是世尊在這個地方,為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

「著有如須彌山」,須彌山是大山,單位世界裡面最高的山,我們稱它作「須彌山」,就是你著有著這麼大都不怕。著空太可怕了。「著空如芥子許」,芥子就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小米大,你著這個就麻煩,著這個真的佛都救不了你。為什麼佛救不了你?佛為你講經說法,你不接受,你不肯聽、不相信。著有的人,佛說法他相信、肯聽,能夠接受教誨,這個道理在此地。

三十、結顯中道 

以雙離結成這是這一段經文的一個總結。

經:【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1、下手方法,先令二邊不取。漸能空相,心地清凈。】

佛說了這麼多,到這個地方做一個結論。因此之故,法與非法都不應該取著;取著,心地都不清凈。著有,心不清凈,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著空,空是心裡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應該心清凈,還是不清凈!心裡頭什麼念頭也沒有了,什麼執著也沒有了,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其實如果執著空,執著個分別執著都沒有了,諸位想想他還是有,這個現象是無明。著空的人墮在無明裡頭,著有的人墮在妄想裡面。妄想跟無明都障礙自性,都障礙清凈心,所以清凈心不能現前;換句話說,智慧不能現前。三界之內,四禪天、四空天人沒有般若智慧,小乘聖人:阿羅漢、辟支佛也沒有智慧。原因在哪裡?無明沒破。無明就是他執著空,他不能破無明。因此我們要斷妄想,同時也要破無明,必須要同時破這兩種障礙。《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方法,「應無所住」,這是破妄想;「而生其心」,破無明。而生其心,佛教給我們要生布施之心;行於布施,行於布施就是而生其心。行於布施不著空,破無明。佛講的這些方法雙破,妄想、無明雙破。

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諸位千萬不要小看了,念佛這個功夫跟《金剛經》上講的這些道理、原則完全相應,它也是雙破。念佛的時候,教給你萬緣放下,一切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著有;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空。所以念佛的功夫是空有兩邊都不著,因此念佛的功夫可以到事一心不亂,可以到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明心見性,就大徹大悟,跟禪宗裡面無二無別,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在所有法門當中,念佛法門最方便,他的障緣少,障礙的緣少,就是行住坐卧,一切時、一切處都用得上功。不像其他的法門,要有一定條件的修學環境,這個修學環境條件不具足,他就很麻煩了,唯獨念佛法門容易,所以叫做易行道。

【2、由是而信、而解、而行。至於究竟,亦不過兩邊不著耳。】

這個非常要緊。我們在《金剛經》上能夠把這個道理搞明白,精神掌握住,真的是一生受用無窮。

三一、引筏喻顯義

世尊唯恐我們還不能徹底明了,再用比喻來給我們說,這個比喻也非常有名。實在講世尊當年說法,這個比喻常講。

經:【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在註解裡面看。

【1、『筏喻』是如來常說之法。以船筏原為過渡,既渡則捨。比喻佛法為度生死,生死未度,不可無法。既達彼岸,法亦無用。此示佛法可用不可執之意。《阿含經》中,佛為弟子等常說者也。】

「筏喻」,喻是比喻,筏是竹筏,也有木筏,現在看不到了。如果諸位到中國大陸去觀光旅遊,也許還能見到,這是過渡用的,渡水用的,是用竹子編成的,或者是木材編成的,藉它來過河。佛用這個來做比喻。「是如來常說之法。以船筏原為過渡,既渡則捨。」當然我們用這個是來渡水的,過了河,這個東西就不要了、就捨掉了。「比喻佛法為度生死,生死未度,不可無法。」生死未度,當然我們需要利用它作工具。「既達彼岸,法亦無用。」我們已經渡過生死的苦海,到達涅槃的彼岸,佛法也就沒用處了,佛法正如同船筏一樣,過了河它就沒用了。「此示佛法可用不可執之意。」佛舉這個意思,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你可以用它,你不要去執著它,就跟過河的竹筏一樣;我們過河用它,絕對不會執著,這當然的,每個人都不會執著。

「佛為弟子等常說者也」,所以說「如來常說」。《阿含經》里常說,《阿含經》是世尊最初說法,說小乘法的時候,世尊常用這個來做比喻。世尊常說,我們曉得如果眾生不執著,世尊怎麼會說?世尊要常說,可見得眾生是牢牢的抓住不放,所以才勞累世尊要常說。我們能從話裡頭想到對面,眾生一定是堅固執著,捨不得把佛法放下。世法他知道是假的,放下了;佛法是真的,佛法好,佛法放不下,那也吃了虧,也就錯了。這是世尊常說的,小乘法里常說的。諸位要知道《金剛經》是高級佛法;《阿含經》等於是小學,《金剛經》是研究所;研究所也用這個來說,意思就不一樣。如果意思是一樣,從前學過,小學就學過,何必現在還要說?現在說的意思跟以前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2、此節經文,義蘊深微,不止如上所說。常說是法不需要了,則捨。而今為初發大心者說,乃是令於正需要時,捨法是也。】

「此節經文,義蘊深微,不止如上所說。」上面說,沒有過河,我要用它;過了河,就不要了。前面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好懂。這個地方講,不止這個意思。「常說是法不需要了,則捨。」過了河不要了,就捨掉了。「而今為初發大心者說,乃是令於正需要時,捨法是也。」這就不一樣了。我們現在正需要,正需要就要捨。這個意思跟前面講的意思完全不相同。在從前阿含時,佛不能這樣說法,說了怎麼樣?說了人會無所適從。那就是佛說法的對象不一樣,他的程度淺,給他說深的,他不懂;說淺的,他能夠領會。今天金剛般若會上對象不是普通人,是初發大心者。這一句我們一定要把它看清楚。大心就是大菩提心,是初發大菩提心。志向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大心的菩薩,都是發這樣的心。可見得跟從前小乘只注重於自了的,那是完全不一樣。我們初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沒有一樣不大。佛法現在正需要,佛告訴我們,正需要的時候就要捨,這個捨不是捨事,是捨分別執著,是捨這個。事如果捨掉,你就落空;前面講的空有兩邊,事捨掉了,你就落空。著空如芥子許,都不得了,佛都沒法子救。不是捨事,是教你在一切法裡面離分別執著,捨這個,捨分別執著,捨念。

【3、正需時捨法,法捨豈非無法。無法將何以度。這不與常說相反了嗎?乃又言,不應取非法。究竟有法乎?無法乎?未度者,需要法乎?不需要法乎?】

「正需時捨法,法捨豈非無法。無法將何以度。這不與常說相反了嗎?」這是一般人聽到佛這個說法,會產生這個疑問。「乃又言,不應取非法。」不應住空,非法是空,空不能夠住。有不能住,空也不能住。我們要問,究竟是有法還是沒有法?發大心,還沒有成佛,還沒有成無上道,需要法還是不需要法?底下一段,我們引用了好幾節的經文。

【4、請看二十八節經說,『無復我相乃至亦無非法相』,是說無相。二十九節經說,『若心取相乃至若取非法相』,亦是說不取相。三十節經說,『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乃是法與非法,一併不取,不止是不取相。此即與前二節,大大不同的所在。】

經文二十八節,「無復我相」到「亦無非法相」,是說無相。二十九節經說,「若心取相」到「若取非法相」,亦是說不取相,不取相是無相。三十節經說,「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乃是法與非法,一併不取,不止是不取相。此即與前二節,大大不同的所在。我們把經前後仔細看一看,才明白佛所講真正的意思,才把它搞清楚。下面我們就要留意,就要把這一樁事情說出來了。

【5、所謂無者,乃是令人不取,並非無法無相。是教人雖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無其相。然後學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才有正確的下手處。】

「所謂無者,乃是令人不取。」不取就是不執著。「並非無法無相」,法也有,相也有,法跟相統統都有,就是叫你不要執著。「是教人雖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無其相。然後學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才有正確的下手處。」這一段我們要細細的說一說。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夠做得到,真正得到受用。佛在本經大主意,就是教給我們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這是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了。六度就是菩薩生活的原則,菩薩生活的要領,我們天天都在做。

布施是捨,我們從早到晚都在捨,不僅僅是捨財。財裡面有外財、有內財。外財,身外之物都是屬於外財。內財是身體,我們的體力、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時間、我們的智慧,用它來幫助別人、服務別人,這都在布施。家庭主婦早晨起來,整理家裡環境,燒個早飯,供養一家人,這是內財布施。她要想工作怎麼做,飯怎麼燒,菜怎麼去炒,怎樣適合大家口味,這個用智慧、用思考,動手去做是勞力,這些都屬於內財布施。你去工作,去做工,做工也要思考,也要體力,你做工也在修布施。實在講都在行菩薩道,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很冤枉。我們看到佛跟菩薩在行布施,我們天天在干,不曉得那是布施,不知道那是波羅蜜,這是迷惑顛倒。

實在講,凡夫跟佛菩薩用心不一樣,在事相上來講毫無差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一開端,不是做出樣子給我們看嗎?著衣持缽,著衣持缽就是穿衣吃飯;我們哪一個人早晨起來不穿衣、不吃飯?這麼平常!金剛般若波羅蜜就在日用平常當中全都表現出來了。凡夫之不能成就,用心上錯誤,觀念上錯誤;凡夫起心動念為自己,佛菩薩起心動念為眾生,就這點不一樣。我們只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轉凡成聖,轉凡夫這一變就是佛、就是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是正確的。說實在話,你要說不為眾生,那是假的;你說為自己,自己在哪裡?找不到,沒有自己,只有眾生。所以佛菩薩他們做的,是正確的、對的;我們全都錯了,錯用了心。

哪一個人每天不是付出?你以為你還有賺得的,沒那回事情,那是妄想。《金剛經》後半部講得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試問問,你要想能夠得到的,你用什麼得到?三心都不可得,能得的沒有了、空了。你所得的這些諸法,包括佛法,佛在此地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包括佛法,都是因緣所生法;凡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當體即空。內三心不可得,外諸法不可得,你得個什麼?諸位明白這個道理,參透事實真相,才會點頭,佛講得對,

萬法皆空。萬法皆空,你是不是就消極了?消極不行,消極是錯誤的,消極著空了。應該怎麼做?積極。積極的目的何在?求證性,禪宗講的求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求理一心不亂,這就對了,這才是真正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證實了。我為什麼要證實它?那太重要了。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環境,這個關係多密切。證實了、清楚了、明白了,這個時候就叫你做佛,叫你做菩薩,換個名稱。你不清楚、不明白的時候,就叫你做凡夫。佛天天這麼做,凡夫也是天天這麼做,所以從事相上,你要辨別佛跟凡夫很難辨別;如果從用心上來講,那就非常明顯,很容易辨別。

諸佛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這個經一開頭,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要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樣子,那是佛、那是菩薩。好樣子,空有兩邊都不住,所以你做起來不辛苦,會做得很開心、很愉快、很快樂,樣樣事情都做得很圓滿,這就叫金剛般若。般若是智慧,高度的智慧。再繁忙的工作,再繁瑣的工作,你做起來輕鬆愉快,這個關鍵是在念頭如何轉過來。絕對不是說,我們現在有許多工作對修行上有妨礙,這個觀念錯了。愈是工作辛苦,愈是工作繁雜,愈需要金剛般若;把你那個繁雜變成容易了,把你那個辛勞變成快樂了;否則的話,《金剛經》有什麼用處?它沒好處,我們學它幹什麼?要懂這個道理。人沒有私心了,心地就清凈光明,他生智慧。有私心、有慾望,心性被污染了,不但不生智慧,生煩惱!煩惱是什麼?嚴重的貪、嗔、痴、慢,生這個東西,那個日子當然苦,當然不好過。

學佛同修,特別是此地講的發大心的,發大心的人,個人就要像佛菩薩一樣,一切人中好樣子。一切人中什麼樣的好樣子?心地清凈,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那個心多自在,充滿了智慧德能。所有一切工作都做得非常如法,像六個綱領裡面,布施,能捨,很歡喜的為大眾服務,內財、外財統統都捨。

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無論到哪一個國家地區,一定遵守這個地區的法令規章,遵守這個地區風俗習慣,跟這個地區的人歡歡喜喜的相處,這就是持戒波羅蜜。忍辱,無論做什麼工作很有耐心;忍是忍耐,很有耐心、很細心、很謹慎的去做。精進是求進步,絕對不會說是我的工作到這個地方,我就很滿足、很滿意了,不是的;天天在求改進,天天在求進步。禪定,就是剛才講的,心裏面乾乾凈凈、一塵不染。般若,是充滿高度的智慧。人中好樣子!一個學佛的家庭,要在所有一切家庭裡面做好榜樣,起帶頭作用;全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家庭是最美好的家庭,菩薩之家。你自己學佛,你度眾生一定先度一家人,全家都是佛菩薩。你工作,無論在政府機關,或者是私人機關,不管你是作老闆、是作夥計,你要擺出菩薩。菩薩度眾生,近的這是緣,先度。你要能夠影響這個團體,這個團體在所有團體裡面是好樣子,菩薩的團體。佛法對我們世間,你就曉得它有真正的作用,它有無比殊勝的利益。這叫發大心,這叫修大行。可千萬不要以為說,眾生難度,我好心,他不聽話;眾生難度就不度了,六度到布施、持戒,忍辱那一關不能通過了,就退轉、消失掉了,你說多可惜!要有耐心,不但人有良知良能,這個我們要承認的,他難度是什麼?他迷惑顛倒,壞習氣太多、太重,我們要明白、要諒解,要慢慢來。

古時候,當然那個時候環境比我們好得太多了,舜王(堯舜)的時候。舜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次他也是在他們自己家鄉地區,看到一群人捕魚,捕魚人裡面有年輕的、有年老的,那個魚多的地方,都被年輕的人佔去了,老人沒有法子,鬥不過這些年輕人,也不願意跟他爭執,就到比較遠的、魚少的地方,很不容易抓到魚。舜就聰明,舜看到這個樣子,每天他也去捕魚,他去捕魚怎麼樣?實際上他目的不是捕魚,他要去感化這一群人,他用的方法也非常巧妙。年輕人當然裡頭也有幾個好的,少數,會讓老人,他看到這個情形就讚歎;有些人不讓的,橫行霸道的,他不說,一句話都不說,我們講是隱惡揚善,他用這個辦法。用了一年多,那些頑固不靈的人都被他感化了,把那個魚多的地方,年輕人都讓出來,都讓老人去,年輕人到別的地方去了,一年的時間感化了。可見得人不是不能感化的,只要假以時間,以真誠心,沒有不能感化的。如果你說不能感化,你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我的智慧不夠、耐心不夠、方法不夠巧妙,所以人家不能回頭。

不要說人,蚊蟲跳蚤都會被感化。你們念《印光法師傳記》,你就看到,印光法師七十歲以後,蚊蟲跳蚤這些東西不干擾他,這個地方明明很多,老和尚一住,他們這些都搬家、都搬走了;你去找,一個都找不到。別人去住,有;他老人家去住,就沒有。德行感化牠,老和尚一生遇到這些蚊蟲跳蚤,他不傷害牠,也不把牠趕走;看到這個東西,生慚愧心,我的德行不夠,所以牠還來擾亂我。自己老實念佛,修清凈心、修德、修慈悲心;果然沒錯,到七十歲以後,他的德行可以感化這些動物了;這些小動物只看到老和尚來了,牠們乖乖的都搬家了。連蚊蟲跳蚤都能感動,哪有人不能感動的道理?所以不能感動,實實在在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這個是對的,絕對正確。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以我們的真誠、清凈、平等、慈悲,沒有不受感動的。方法,這就講要用智慧了。以真誠慈悲,以善巧方便,打他、罵他也都是好事,目的是叫他覺悟,目的是叫他回頭。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應當要學習。佛法,我們講弘法利生;弘法,絕對不是說多蓋幾個廟就能弘法利生。現在這個世間廟不少,為什麼起不了作用?這就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自己去檢點。廟蓋得很多,經印了不少,我們也不斷在講,沒人做,那個有什麼用處?講也沒用處,空談。要做到,真正做到。大家為什麼不肯做?不相信,對於佛法認識不夠徹底、不夠明了。真的徹底明了相信,你會去做;到做了之後,你就會欲罷不能,這是真的。為什麼?真快樂、真幸福!果報實在不可思議,他怎麼不幹?你沒有乾的時候,佛法好的味道沒有嘗到,不知道。一聽說,搖頭。就好像我們從外面來的人,聽說東南亞的水果之王,榴槤,從來沒吃過,聞到那個味道好難聞,都害怕;你們嘗到味道、吃到了,欲罷不能,就這個道理。我們對佛法沒嘗到味道,嘗到味道才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能跟這個相比,這個真的帶給我們一生圓滿的快樂幸福。

所以佛法要做,不必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一開頭就做出來給我們看,一句話也沒說,被須菩提尊者看出門道了;須菩提也不簡單,別人看不出來,他能看得出來。為什麼?因為他也做了。不做你不曉得,佛法要行,不能住;不可以住,要行。所以要知道我們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天天都在修布施。實在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做得很圓滿,都認真在做。幫助人解決困難,是無畏布施;教給人技術能力,法布施。我們只有做得多、做得少、做得大、做得小而已,都是天天在做。現在要緊的就是把念頭轉過來,我不為自己做,我為眾生做;學菩薩、行菩薩道,從自己本身做起,再擴大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逐漸向外擴展。只要有恆心、有毅力,沒有做不到的,沒有感化不到的。這個心量一定是盡虛空遍法界;你有這麼大的心量,你做這些事情就沒有煩惱了。心量小的時候,他裡頭有得失,才會生煩惱;心如太虛、量周沙界,決定不生煩惱。樣樣清楚、樣樣明了,心地清凈,清凈心生智慧,清凈心對於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甚至於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清楚,「心無其相」,這樣的生活空有兩邊都不住。經上所講的「行於布施」,那個布施是涵蓋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我們的生活、個人的生活、家庭的生活、團體的生活,都包括在「行於布施」這一句之中。

【6、當知第一義中,剿絕情識,斬斷葛籐。法與非法皆不取,非即剿絕斬斷乎。般若正宗是無住。而兩邊不取。此便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即經所謂的無上菩提法也。】

「當知第一義中,剿絕情識,斬斷葛籐。法與非法皆不取,非即剿絕斬斷乎。」這一句跟禪宗的關係非常密切,但是禪宗以外的教下,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修行的路就長了;路長,當然你所遭遇到的困難、障礙一定也就多了,一定的道理。這個手段叫快刀斬亂麻,直截了當。第一義就是真如本性。說第一義中,就是清凈心中、真心之中、本性之中,就是這個意思。真性裡面沒有情識,情識從哪裡生的?從妄動生的。這兩個字,情是煩惱,識是分別,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執著;情是執著,識是妄想。修行人要想明心見性,必須要把妄想執著除掉,要把它斷掉,剿絕就是斷。「斬斷葛籐」,葛籐是比喻,像籐子繞著樹,一圈一圈的圍繞,比喻情識,情識障礙自性就像葛籐一樣,必須用快刀的手段把它斬斷。怎麼斬法?只要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就沒事了。不分別,妄想沒有了;不執著,煩惱沒有了。

諸位必須要曉得,妄想跟煩惱不能解決問題。如果問題來了,你的妄想煩惱愈多,換句話說,你這個問題會愈來愈複雜,愈來愈難解決。古今中外的偉人、大人物,遇到國家有大的事情、難的事情來了,他們怎麼辦?他找一個清靜環境的地方去休息,找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放下個一、兩天,再處理事情,他容易了。這個方法跟佛法講的原理相應。遇到難事、遇到大事,所有念頭,就是身心世界統統放下,讓整個心靜下來,清凈心生智慧,要智慧才能解決問題。煩惱、妄想決定不能解決問題,佛法裡面用禪定的功夫。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情的真相。

我教給大家一天九次十念法,你就會曉得這裡面的用處大。十念法,我教給你三餐吃飯的時候,合掌念十句佛號,這個時間雖然很短,身心清凈、一念不生;你在修一分鐘的禪定。這一分鐘不要看它時間短,你吃的飯會吃得很香,會幫助你消化,會幫助你吸收營養,真的是這樣的,好處多。你在工作之前,合掌念十聲佛,這一分鐘的清凈心,一分鐘的定功,使你恢復頭腦的清凈,你辦事、處理一切事務,自然就聰明,自然就有智慧。不要以為時間短,當然時間長力量就更大;但是再長,我勸諸位同修不要超過五分鐘,為什麼?如果超過五分鐘,裡頭又生雜念了,又打妄想,那個效果就破掉了。所以時間短就是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那個才有用處;一有妄念,就不行了。

譬如古人講畫符念咒,畫符那個符很靈,符怎麼靈?同樣一個道理,清凈心。他一點下去,到這一道符畫成功,沒有一個妄念,這個符就靈。如果這個符畫下來,裡頭打了個妄想,這個符就不靈。念咒也如此。所以你們曉得有很多人念大悲咒,那個大悲水很靈。過去在台灣,我有一個師母,我一個老師的太太,周邦道的夫人,她的大悲水在台灣是出名的;許多中南部都到北部來求她的大悲水,真靈。為什麼別人念不靈,她念靈?她的心真誠,一遍大悲咒念下來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所以她的水靈。大悲咒很長,八十四句,你們念念看,裡頭有沒有妄想?一遍咒念下來,恐怕有十幾個、二十個妄想,所以你的大悲咒不靈,道理就在此地。大家曉得佛門裡面,楞嚴咒的功德最大,當然楞嚴咒兩千多句,兩千多句念下來,沒有一個妄念,好功夫。從前人念楞嚴咒靈,現在念楞嚴咒不靈,妖魔鬼怪照樣來找你,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你那個咒裡頭的雜念太多了,妄想太多了。於是你才曉得,古人講的話很有道理,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佛號短,容易攝心,就這個道理。

我教給大家一天九次的十念法,你要是真正照這個去做,兩個星期就見效,時間不長。三個月到半年,效果顯著。你要有恆心,你要真干,一天九次,一次都不缺,會有很好的效果,對你身心健康、對你的工作,無論哪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再懂得《金剛經》上的原理,無住生心,你的效果就更不可思議。這是要把妄想雜念去掉。我們煩惱習氣很重,沒有辦法去掉,但是很短暫的時候行,時間長了就不行,很短暫行。前面我們曾經讀過,凈念相繼,就是從一念累積而來的。我們一天九次這種修行法,你修行個三年、五年,你的時間就可以長了,就可以延續到五分鐘、十分鐘,看你的需要。早晚沒有事情,有時間我念五分鐘、十分鐘。工作的時候,沒有時間,我念一分鐘、兩分鐘,不妨礙工作。方法是活的。真正幫助你恢復到清凈心,真正幫助你剿絕情識,斬斷葛籐。所以法跟非法,在日用平常當中,知道了,都是虛妄的。執著只有害處,沒有好處,何況決定得不到。人生在世間,最幸福的人,生活快樂、無憂無慮、無牽無掛,最幸福、最快樂!我出家受戒的時候,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師,他老人家在戒壇上,跟我們講了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真的、是事實。他年輕的時候,那時候已經出家了;年輕出家,還是作小和尚的時候,他們的家鄉在蘇北,江蘇泰州這一帶地方。地方上有一個乞丐、要飯的,他的兒子發了大財,是地方上的財主,父親在外頭討飯。因此他們的親戚朋友對他都不原諒:你家這麼富有,你怎麼可以叫你的爸爸到外面去討飯?他覺得也沒有面子,很難為情,就派了很多人去找,把他父親找回來了。找回來之後,好好的供養,給他洗澡,換了新衣服,打扮也漂亮了。哪曉得這個老人不習慣,過了沒幾天偷偷的跑掉,又去要飯去了。有人問他,這是為什麼?他說這個快樂、自在,無憂無慮,到哪裡都有的吃,哪裡都可以住,一天到晚遊山玩水。這個人了不起,他有他的福報,他有他的享受,天天遊山玩水,身上一文錢都不要帶,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晚上隨便找一個破廟住一下就行了。這個人懂得享受,懂得享福,那叫真正享福。

有錢有勢的人,不懂得享福;福報是有,不會享。不會享,吃要講求吃的怎麼好,吃得一身病;福報大,請多少護士日夜照護,哪有健康的人自在?所以那個不是享福,真正享福是享受大自然,那是真的享福。像我們在冷氣間裡頭不是享福,大自然才是享福。所以真實的福報,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特別你平常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你走到什麼地方,人家都歡迎你、都歡喜你、都接待你,這才叫真正的福報。所以真正的福報,我的福跟大家享,大家都照顧我,大家都歡迎我,這個人是真正有福報、真正會享福、真正會修福。樣樣都為自己的時候,沒有福報;縱然有錢,走到哪裡,人家都瞧不起你;還有很多人要來搶你、要來綁票你、要來搶劫你,身心都不自在。出去都怕遇到危險,提心弔膽,那個人有什麼福報!

我們冷靜去想一想,誰有福、誰沒福?像我前面跟大家講的,講這個果報,修福不修慧,墮落到畜生,畜生裡頭還享福,變成人家的寵物。那寵物真享福,一家裡頭牠的福報最大,所有人都要伺候牠,牠真有福,這都不是假的。還有一種人也很有福報,我早年在台灣各地方講經,遇到不少位,有一些企業家,發大財的,在風景好的地方,他們都有別墅,別墅造得很漂亮,請工人去住。那個工人很有福報,請他去享福,主人一年去住一天,請他還要給他錢,住那麼好的房子,他自己都不能住,都沒有福報住,你看看!所以我到那兒一看,點點頭,真有福報。這個世間,哪個人有福、哪個人沒有福,你仔細一觀察才曉得。不是講做大官的、有很崇高地位的、有很多財富的,沒有福報,好可憐,活得好辛苦。我看到了,這是佛經上講的可憐憫者。我們一定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佛教給我們是正確的,必須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統統放下,積極的為眾生服務。你在家庭,為一家服務;不要以為,為一家服務沒有什麼了不起,你有這個觀念執著就錯了。用清凈心!你一家好,你的鄰居看到,他起羨慕。自自然然這個影響就像水的波紋一樣,慢慢往外擴散,他會影響。釋迦牟尼佛每天到舍衛大城去托缽,著衣持缽,天天做這個,長年累月這樣做,深遠的影響。乍看看不出來,潛移默化,所以這個功德無量無邊,能夠感化一家人、感化你的鄰里鄉黨。你工作,你一定感化你的團體、感化你的機構。團體當中,六和敬非常重要。佛法裡面講修六和敬是眾中尊,眾就是團體,世出世間所有團體裡面,最尊貴的就是六和敬的團體。無論團體大小,要明理。中國古代作官的,現在講是政務官,機關的首長,儒家孔夫子所說的,他們基本的條件,也就是他的天職,包括了三個字,君、親、師;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個意思,可以能夠推廣到所有團體。最小的團體就是家庭,主管,他一定有這三個責任。君是領導人,你是這個團體的領袖,你是領導人,這個團體所有的人,都是被領導的,你有這個職責。第二個是親,親是父母親,你要把這個團體裡面的分子,都當作你的兒女,你要愛護他,你要養育他,你有這種心。第三個是老師,你是他們的老師,那些人都是你的學生,你要教他,要教導他。諸位想想,儒家教導的精神能夠把他推展到大的團體,國家的中央政府,小的是家庭;每個團體負責人,都能夠擔負起君親師的使命,這個世界馬上就變成極樂世界;西方世界可以不必去了,馬上就變成極樂世界。這些道理世出世間的聖人講得太多,講得很詳細、很明白。我們學了之後,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先去把它做到,這就叫護持佛法,這就叫做弘揚佛法,這就叫做續佛慧命。可見得不在建道場,不在搞這些東西,要從我們自身去做起。

「般若正宗是無住」,正就是真實的,宗就是修行的宗旨,修行的綱領、原則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不執著,空不執著,有不執著,這是講的兩邊。「而兩邊不取」,不取也就是不執著。在小乘法,辟支佛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我想很多同修應該記得很熟,這是佛學常識,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一直到老死,這個十二條。十二條裡面,無明跟行是過去世的,過去世我們對它無可奈何,我們沒有辦法回到過去;老死是來世的。因此,去掉四條,過去、未來的,現在世的只有八條。八條裡面其中五條是果報,果報也沒辦法。真正要斷,要在因緣上斷,因緣總共只有三條,愛、取、有。此地經上講兩邊不取,那就行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取就是取相、著相。愛、取、有這三條上都可以斷,只要斷一條,他就超越六道輪迴了。緣覺修行的方法,比聲聞要巧妙多了,善巧方便多了;但是比大乘,那還是不如,像《金剛經》上這個比他那個更容易了。「此便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即經所謂的無上菩提法。」菩提是覺悟,最高覺悟的方法,或者說修學最高覺悟的方法,就是無住。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永遠保持著心清凈,那就是無住的相,無住的樣子。心才有住,決定就不清凈了。因此我們要學菩薩,菩薩雖有若無,實在講不管他有沒有,他心裡頭決定沒有。事上有沒有,隨緣;有也好,沒有也好。有,他也不動心;沒有,也不動心。不像我們凡夫,有就喜歡,沒有就憂愁得不得了,這是凡夫心,這是輪迴心。菩薩,有,沒事;沒有,也沒事,這才行。心永遠是定的,永遠是清凈的,這樣的心,福德不可思量,福德無量。無量的福德、不可思議的福德,從哪來的?性德,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佛要我們去得這個福德,這個福德是真實的享受。

【7、欲領悟經中真實義,唯在至誠恭敬的讀。讀熟了,常常觀照其一段、二段,或一句、二句。觀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須盡離一切妄想雜念,澄心靜慮,一心專註。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將全神貫注在這經上,便是不取非法。這就是修定。】

「欲領悟經中真實義,唯在至誠恭敬的讀。」這是最初下手之處,讀經。讀經要用真誠的心,至誠是誠到了極處,真誠到極處,恭恭敬敬的去讀。不僅是有感應,感應是自然的;心地清凈真誠,就跟諸佛菩薩起感應。感應現前,經裡頭的意思自然就通達了。這兩天我聽說有幾個年輕人來找我,要發心出家,要學講經。這個事情是好事情,但是不容易。我年輕的時候,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會下,我就是學講經。李老師也鼓勵我,教我學講經。老師很慈悲,年歲大的人閱歷經驗豐富;他看年輕人,凡是看到這個命相很薄的人,李老師都勸他發心出來學講經,培福。我年輕的時候沒有福報,命相都很薄,我自己也很清楚,短命。李老師會下不只我一個,有兩、三個人;一看很薄,所以他勸我們這些人學講經,修福、培福。講經的福報最大,果報最顯著,轉業力特別顯著;但是這不是容易事情,一定要發真誠的心,假不得。世間事情,那個心假都不能成就,何況是佛法,一絲毫的假都摻雜不得。假是什麼?名聞利養,有這個念頭那就完了。何況經典浩如煙海,古人常講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曉得從哪裡讀起,一部《二十四史》才三千卷,分量不多;佛經超過它十倍都不止,佛法真的浩如煙海,你從哪裡進去?何況你通佛法,不通世間法,你也沒辦法講經。你跟世間人格格不入,你沒有法緣。所以講經,世間、出世間法都要通達。

李老師就舉個例子,他說:我們說世間法不講別的,現代的科學知識,外國的不談,單說中國這一部《四庫全書》,你能不能通得了?沒法子。佛法那一部《大藏經》,你能通得了嗎?不通就不行;要通這是決定做不到,不可能。那個時候,他教我一個方法,傳我四個字,至誠感通。一定要通達,通達靠什麼?求感應。怎樣求感應?誠、真誠。真誠到極處,這就有感應。如果跟諸佛菩薩沒有感應的話,想靠自己能力去通達,做不到,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下手,用至誠恭敬的去讀,這是一個入門很好的方法,是一個正確的方法。讀的時候要知道,我們是修行,不是一般學生背書,那個不一樣的。一般學生念書念得很熟會背,沒用處,不是修行。我們讀經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學都在其中。我讀一個小時,修一個小時,確確實實戒定慧統統都有了,修戒定慧。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的時候,心裏面真誠恭敬,當然一個惡念都沒有;諸惡莫作,小乘戒圓滿具足了。經典是如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讀經那是修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世出世間止於至善是經典,這個很多人不曉得。所以讀經就是眾善奉行,戒具足了。讀的時候專心,恭敬至誠是專心,專心是定。念一個鐘點,修一個鐘點定。那個盤腿面壁打坐,只修定,戒沒有、慧沒有。我們念《無量壽經》念一個鐘點,我們有定、有戒、又有慧,比他強多了,這很多人都不曉得。我們得三個,他只得一個。如果他盤腿在打坐的時候,要是還胡思亂想的話,他一個也得不到。靜坐會有胡思亂想,那個念頭、妄念止不住的。但是你讀經沒有,讀經的時候,專註的時候,他有境界對面的時候,不容易打妄想。由此可知,讀經比打坐要好很多。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字,沒有念顛倒,那是慧,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那是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所以讀經,戒定慧三個都得到了。讀的時候不能想經裡頭什麼意思,一想意思,三個都沒有了,全都破壞掉了。恭恭敬敬的去讀,老老實實去讀,縱然讀的時候有意思現起來,不管它,不要理它,依舊讀下去,這樣就好,這才是修戒定慧,那個讀經的功德就很大。讀久了,自然開智慧。為什麼?他得定,他戒定具足,他怎麼不開智慧?

真正會用功的,「常常觀照其一段、二段,或是一句、二句。」就是用經文裡面一、兩句,或者一、兩段,不定哪兩句,也不定哪兩段,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像我們念《金剛經》,這個境界現前了,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起了貪心,想到經上兩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貪心沒有了,馬上就對治了,就管用。看到不順眼的人、不順眼的事情,嗔恚心生起來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看那些難分難解的事情,繁雜得不得了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馬上就平了,這叫觀照。所以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用得上,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用這個方法保持你的清凈心,保持你高度的智慧;你在境界裡頭不迷、不邪、不染。這個人生真有意義、真有價值,沒有白過,沒有空過,你的生活過得非常充實,那個人怎麼不快樂?怎麼不歡喜?法喜充滿!

哪裡像現在的一些人,過的日子過得好辛苦;我們看到許多同修,平常沒有事情來看我,都是來訴苦的。我都勸他們讀經,為什麼過得這麼苦?事實真相、道理沒搞清楚,你不會過日子,你才會過得這麼苦。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很會過日子,你過的比誰都自在。怎樣才能搞清楚?讀經、聽經。所以我勸同修們聽經,聽一部,一門深入。為什麼?一門容易得定。聽多了,科目太多,不太容易得定。一樣東西容易得定,一樣東西聽個三年、五年,然後可以再換一樣。最初下手,定最重要。定是佛法修行的樞紐,戒就是守規矩、守法;教你一門深入,你就一門深入,那就是持戒、守規矩。道心定了,智慧開了,多看一些,沒有問題,那個不礙事。現在初學不行,初學心是亂的、心是散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散亂心給它對治,要能夠收攝到一心,才有效果。這是用一、二段,或者是一、二句經文,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能夠提得起觀照功夫,非常有受用,非常得力。

「觀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須盡離一切妄想雜念,澄心靜慮,一心專註。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將全神貫注在這經上,便是不取非法。這就是修定。」讀經是修定,定裡面有戒、有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叫會讀經。不會讀經的人,特別是初學講經的人,他想經裡頭什麼意思,這個話怎麼講?想來想去都想錯了、講錯了。什麼原因?你是用妄想心、妄念來解釋佛經,把經全解錯了,這個不可以。所以講經是很難的一樁事情。初學講經沒有定功,智慧沒開,那怎麼辦?古人講經跟我們不一樣,所以古德高明、如法。古人講經,得了定以後、開了智慧以後,才出來講經。不像現在,現在煩惱重重就上台講經,所以講的大家怎麼能不生煩惱?他當然生煩惱,道理在此地。古人的標準高,古人不標榜自己。真正自己有受用、有心得,才提出來跟大家報告,都很謙虛。沒有像現在這樣好名,好利的就更沒有了,人家名聞利養真的沒有。

現在講經的人少了,不講又不行。李老師教給我們這些煩惱沒斷、心不清凈的人,教給我們一個方法。第一個要我們用真誠心、恭敬心。第二個要我們講古人的註解,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古人的註解是文言文、是文章,我們把他的註解翻成白話,在講台上翻譯。如果錯了,他錯,我沒有錯,可以推卸責任。如果自己要想怎麼講怎麼講,那自己要負責任,那個錯了的時候,可不得了。古德講,「佛法錯下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因果可不得了。那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所以初學講經的時候,完全依照別人的註解;我就照他注子講;錯了,他注子錯了,我沒錯。李老師教我們那一批學生,用這個方法。心要真、要誠,平常要讀誦,要真的去修戒定慧。參考用古人的注子。我們是用這個方法培養出來的,而且我們那個班是速成班,真的是速成班。李老師開班,那個班只辦了兩年,培養了二十多個講經的人才,大多數是在家居士,這裡面出家人大概只有兩個人。我們有二十多個同學,兩個出家的,其餘統統是在家居士,個個都會講,就是用李老師這個方法。所以這是個基本的修學法。

這一段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要記住、要效法、要學習。讀經,就是老老實實的讀,不可以想裡頭的意思,不在文字上生解,老實讀;因為我們是修戒、修定、修慧,是修戒定慧,不是在研究,要用研究這個心去讀經就錯了。不可以生解,這就符合不取法相;全部精神貫注在經上,這是不落空,不取非法相,正是兩邊不取。這樣讀經,符合金剛般若的指導原則,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讀經上用上了。由此可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念佛,我教給大家一天九次念十句佛號,也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們想想對不對?時間短就是了。一分鐘當中,這裡頭有戒、有定、有慧,所以它的力量才有那麼大,這個一般人不曉得。

如果你把這個搞得很熟、很明白、很通達,連穿衣吃飯都是戒定慧三學。你們想想看,釋迦牟尼佛、菩薩們所表現的,他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仔細一觀察,圓圓滿滿具足戒定慧三學,具足菩薩六波羅蜜,具足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點點滴滴,起心動念都圓滿具足。《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清清楚楚、明明顯顯的在生活點滴當中,我們看出來了,那叫做覺悟人的生活。我們要學佛,不是學別的,就是學這一招。這一招學到了,無論你現在是哪一種生活方式,無論你是從事於哪一個行業,你都會最快樂、最幸福、最成功。為什麼?因為你的生活上、你的工作,乃至於迎賓接客,都是充滿了三學六度,都是圓圓滿滿的佛法。

佛法之好,佛法之圓滿,沒有深入不知道;沒有接觸、沒有深入,不知道!如果要是不好,諸位想想,我不會去學這個東西。我在年輕的時候,是有名的老頑固,我在機關服務的時候,我的同事、長官都知道我是老頑固,要想叫我佩服一個人,點個頭,好難好難。所以我在這個機關年紀很輕,二十幾歲,影響力很大,多少這些高官、位置很高的,對我都很客氣。原先我都以為他們很謙虛、很難得,愛護晚輩;以後聽別人告訴我,我才曉得,那不是的,怕我說他壞話。他說:「別人說他們、批評他們,他們無所謂。你批評就不得了!你不隨便批評人,不隨便讚歎人家,所以影響力很大,會影響他的前途。」我才明白,我是小地位的,還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沒想到過。我學了佛,我們那個機關、那個團體,上上下下有三百多人,對於佛法態度都改變了。雖然他們也不懂,我也沒說什麼,他們平常談話當中說,這個老頑固學佛了,佛法裡頭一定有好東西;沒有好東西,他怎麼可能去學這個東西?影響力就很廣、就很深。

它裡頭真的有東西能吸引住我們,像磁鐵一樣,它吸引著你。你嘗到味道,得到好處,欲罷不能。確實身心自在,沒有一樣不舒服,這是佛法的好處。不但不妨礙工作,任何工作都不妨礙,任何行業都不妨礙;它是智慧,智慧怎麼會妨礙?你們想想看,智慧會妨礙哪個東西?沒有妨礙的。智慧只會幫助你成功,只會幫助你解決問題,不會給你為難,不會障礙。一般人看到佛法,看到是表面的,表面什麼?佛教是宗教。真正的佛法沒看見,不但沒看見,聽都沒有聽說過。所以前些年,我用一個專題「認識佛教」,講過幾遍,那個很要緊;現在他們印成書,也做成錄音帶。確確實實要幫助他們真正認識佛法、了解佛法,他才會歡喜來修學,歡喜修學就是歡喜改進我們現在苦難的生活,這個的確非常現實。也可以說是佛法是非常積極,絕對不消極,絕對有殊勝的利益。

這一段文字,不僅是用在讀經上,用在生活點點滴滴上,都用得上,你能夠把原理原則抓住,才得真正的受用。歸根結柢,到最後還是要念佛求生凈土,為什麼?縱然我們能應用在生活上,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快樂,無明煩惱不能徹底斷掉,這是事實;換句話說,出不了三界。這一生很快樂,來生一輪迴,這一生都忘得乾乾凈凈的;來生有沒有機會再遇到,誰也不敢保證。如果一迷了,又往下去了,你想想看,多可惜!所以江味農居士四十年在金剛般若上,最後還是念佛求生凈土,這才曉得念佛重要。往生是我們必須要去的,不能不去的。一定要有這個認識,要有這個願望,要認真努力的去修學。好,今天時間到了。

第20集

請看掀開經本第四十七頁。

【9、總之,說無、說不取、說捨,但為破執,非捨其法。三執既離,則三空齊朗,三障全銷。生死涅槃,兩皆不住。】

這一些開示都是大乘修學的綱領,也是總原則,不僅是本經所說的,世尊在許多大乘經上都有相同的開導。說「無」、說「不取」、說「捨」,《金剛經》上說得最多,我們讀經的時候,時時會念到。佛說這些的意思,我們要明了,都是為了破執著。眾生無始劫以來,修行不能成就,原因就是執著障礙了。執著有兩種,有我執、有法執。我執、法執以外,還有一個是執著空,以為佛說的一切皆空,萬法皆空,執著空還是錯誤的,空也不能執著。所以佛法教我們破執著,捨執著,「非捨其法」。不但不捨佛法,世間法也不需要捨。如果法也要捨,那釋迦牟尼佛就不必著衣持缽了,都捨了,何必還要著衣持缽,還要天天去乞食?由此可知,不但佛法沒捨,世尊當年在世,大家都曉得,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沒有捨法,法沒捨;每天都要著衣持缽,都要出去乞食,世間法沒捨;世出世間法都沒捨。

所以佛教我們捨,教我們斷,你要曉得那個意思都是在斷執著。若無分別執著,世法、佛法都沒有障礙。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上看到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為什麼《華嚴經》上,都說無障礙的法界?因為華嚴會上那些菩薩都不執著,我、法都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所以他就沒有妨礙了。這是很明顯的證據,非捨其法。實在說,如果把法捨掉,就沒得修了。菩薩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都不能離開法,離開法這六條就修不成功。譬如修布施,布施要有對象,你布施給誰?持戒、忍辱樣樣都要有對象,包括精進、禪定。離開一切法,所有一切行法可以說都落空了。所以法不能捨,捨的是執著,我們常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不可以有,要把它捨得乾乾凈凈。

「三執既離」,三種執著,執著再多,佛把它歸為三大類,三大類就包括盡了,我執、法執、空執,這三種執著沒有了。「則三空齊朗」,朗是明朗,三空是人空、法空、空也空;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念到的大三空三昧,就是這樁事情。三空現前,三障就沒有了。三障:「惑障」,惑是迷惑,也就是煩惱;第二種叫「業障」,業是造作;第三種叫「報障」,果報,六道輪迴的果報。這三種障礙我們的自性,障礙本性,所以稱之為三障。經論上有時候也說二障,二障跟三障不一樣,二障講的是所知障與煩惱障。三障講的是惑、業、苦,只要三空現前,三障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三障沒有了,輪迴就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

「生死涅槃,兩皆不住」,這就成功了。小乘人,聲聞、緣覺也有這個境界,三空現前,他也有這個境界。所以三空三昧,大小乘經論裡面都有,但是境界不相同。小乘三空現前,生死沒有了,六道輪迴沒有了,他住涅槃,這就壞了。涅槃是什麼?不生不滅,換句話說,他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生滅沒有了,生滅沒有之後現的境界不生不滅,他還有個不生不滅,這就是住偏真涅槃。這個境界,《楞嚴經》上說得好,不愧古德稱為「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楞嚴經》說,阿羅漢所證得的偏真涅槃,是一回什麼事?世尊說他們是「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話說得太好了,把阿羅漢那個境界一語道破,他是內守幽閑,還是法塵分別影事,這個法塵是意根所緣的法塵,六塵裡面的法塵,還是法塵分別影事,這不是究竟的果位。菩薩比他聰明,境界現前,兩邊不住。如何兩邊不住?世尊在本經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兩邊不住。應無所住,不住有,不住生死;而生其心,不住涅槃;生死、涅槃兩邊都不住。這是菩薩,唯菩薩才能夠證得究竟的本性。我們回過頭來看第八段。

【8、久而久之,忽於一念不生時,性光發現。經中真實道理,自然湧現。這就是思惟修,才是受持,才能領悟。即是得有受用時。讀經要這樣讀法,定慧二學,便同時修了。】

前面為我們介紹了觀照的方法,而這個方法實際上講就是用功。一定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是般若,都是用功。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都沒有糟蹋,這是真正會用功。我們不會用,這才叫我們用讀經的方法。讀經,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久而久之,忽於一念不生時,性光發現。」這個性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面的般若光明現前了。為什麼會現前?記住前面這一句話,久而久之。久而久之就是你的定功到了相當的程度,這個事情不能著急,天天著急,天天想著,那這一輩子沒指望了。要讓它水到渠成,自自然然的,沒有一絲毫的希求,這才行,讓它自自然然的。縱然這一生當中達不到這個境界,也沒有關係,你也決定得生凈土。因為這個境界現前,往生是生實報莊嚴土,此地講是因定開慧,你智慧開了,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教下所謂大開圓解,這個往生是實報莊嚴土,沒到這個境界往生,是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可見得能到這個境界好、很好,不能到這個境界,也沒有關係,何必要著急?著急反而壞事,恐怕到時候連往生都不能得到,那才叫真可惜。

性光發現的時候,「經中真實道理,自然湧現」。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相信,為什麼?我相信許多同修都有這個經驗,我們的功夫不很高,所以讀經的時候有些經的意思自然就現前,就明白了。這是一個好境界,但是不能生歡喜心,一生歡喜心,就沒有了。而且我們在讀經的時候,這個境界時間短,時間不長,或者一部經讀下來,只有某幾句經的意思往上涌。初學之人,往往在這個境界里生很大的歡喜,趕快拿起筆把它記下來,怕忘掉了,這是真的。其實要不要記?不需要,忘掉也沒關係,忘掉隨它去。過幾天它還會來,不要怕忘掉,好好的保持清凈心,這才重要。所以會修行的知道,抓住重心,重心是清凈心。這就叫做「思惟修」。這句話很難懂,我們初學的人往往看到思惟修這句話,全都落到意識裡面去了,也就是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那不是觀照了。思惟修是取它的意思,思惟是明了。經的意思忽然湧現起來,本來這個意思很生澀、很不好懂,聽講也沒聽懂,看注也沒看懂,忽然明白了,這個明白就是思惟的意思。平常我們要想這個問題、這樁事情,要了解有個深度的話,要好好去思考,你才能夠了解。這個地方用思惟來代表明了的意思,其實他沒有用思惟,他也沒有去研究,也沒有去想像,自然明白了,思惟是這個意思。修是什麼意思?從前不明白,現在忽然明白了;不明白沒有了,從斷無明上講叫修,無明是不明白,現在明白了。從明了叫思惟,從斷無明就叫做修。由此可知,它實在是一樁事情,看你從哪一方面來說。所以,用思惟修這個名詞。這樣才是受持,才能領悟。可見得受持這兩個字,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把它錯會了。

現在有許多人,認為讀誦就叫做受持,其實讀誦不是受持,讀誦是讀誦,跟受持不相干。受是完全明了接受了,持是真正把它做到,那個叫持。你還沒明了,還沒有把它做到,那叫什麼受持?像前面這個功夫有了相當的程度,讀經意思自然明了。我們中國古人也常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不需要聽老師講解,一直念下去,念到最後就通,都明了了。什麼回事情?心清凈了,古聖先賢的文章,都是從清凈心裡頭流露出來的。我的心清凈,我的心真誠,我的心慈悲,他的那些文章、言語是這個心裡頭流出來的,我今天的心跟他的心一樣,他寫的文章我怎麼會不懂?他寫的就是我寫的,一個心裡頭流出來的。我們所以不懂,就是他用心跟我們自己用心不一樣,那你就不懂了,如果用心一樣,沒有不懂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佛法不難。佛的一切經好不好懂?好懂。佛是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大慈悲心,你也要能用這個心,經典一展開,意思你完全明了。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就這麼一回事情。

無論在家出家,無論男女老少,真正發心求道,就是用真誠恭敬心去讀。只要去讀就行了,就能成功,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直念下去,老老實實的念下去就行了。老實念,念佛要老實念,念經也要老實念,念到得定,念到心清凈,性光發現,自然湧現,這種情形我們一般把它稱作感應道交。佛力加持,感應道交,自自然然就明了了。有同修想發心學講經,好事。講經要怎麼個學法?最重要的就是真誠,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你要能做到這一點,這是基礎,根本的根本,你要修清凈心,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在方法上來說,古時候可以說自古以來,代代相傳,一直到民國初年,學講經的法師都是從小座出身的。

有一年,這是很早了,演培法師回到台灣,我正好碰著他,有十幾位出家人陪他到烏來風景區去玩,我也在座。他老人家告訴我,(因為我講經,他也是個講經的法師),他很感慨的說:你看!我們講經,你是年輕的,他那個時候是中年,還有一些老法師,仔細去觀察一下,都是講小座出身的,好像沒有佛學院出身的。什麼叫講小座?復講。譬如你想學講經,晚上你聽我講這兩個鐘點;明天上午,你把我今天晚上兩個鐘點重複講一遍給大家聽,這叫復講。這樣出來的!如果叫你復講,你在講台下面聽經,可以聽到五成、六成。沒有叫你復講,你頂多只能聽個一成、二成,出去忘得乾乾凈凈。明天上午要叫你講,你不能不注意,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聽,你還得寫筆記,你明天要重新講出來。這樣學出來的,確實我也是這樣學出來的。

李老師那個時候會下,他教講經就是用這個方法,用復講。古老的方法,跟現在學校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但是古老這個方法很有效果,成就的還特別快。學校用的這些新的科學方法論,我看收的效果不大。所以我們還是老觀念、老方法。雖是老觀念,老方法,當然也修正了不少;因為古時候的古老方法,像從前香港海仁老和尚傳《楞嚴經》,經文跟註解都要背,那才是道道地地的老方法。我們現在不要你背經文,也不要你背註解,只是叫你要記,博聞強記,你要有這個能力,你聽了之後真能記得住,你復講才講得出來。聽了之後記不住,那就沒法子。這也是得有天賦,學不來的。

我在台灣早期做學生的時候,參加慈光講座,慈光講座都是大學生。李老師為他們編了一套教材,叫《佛學概要》,有十四講。十四講,因為那個時候學習的期限兩個星期,一天講一次,兩個星期這個課程就講完了。十四講,十四個小時,學生們聽完之後,我們把他集合起來,讓每一個同學復講。老師編的講稿是表解,李老師講一個小時,這些學生裡面講得最好的,可以講十分鐘。六十分鐘變成十分鐘,能講十分鐘的不多,一半都不到,大多數人是五、六分鐘就講完了。這才曉得不簡單,不容易!要什麼樣的人才能學經?學講經不是每個人都能學的,最低限度,譬如你在我這裡,聽我講這個經兩個小時,我同樣的教材給你,你要是不能講一個小時,就不能學經,要有這個能力你才能學,這是打個對摺;你十分鐘、十五分鐘就講掉,這個不行,這個沒有辦法學。

學經一定是有他的天賦能力,這才行,其次還得要有法緣,你講經有那麼多人來聽,這是法緣。緣從哪裡來的?要跟大家結緣,那不結緣,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講經的人跟一般出家人的用心不一樣,講經的人,對於結緣非常重視。像我們學講經的,這都是老師教的,我們到人家的道場、佛堂,當然一定先要拜佛,拜佛要拜三拜,三拜怎麼拜法?拜都是一樣拜,用心不一樣,口裡念念有詞,念的不一樣。第一拜要與道場的主人結緣,像這個地方居士林,主人是林長,寺廟主人是住持,要跟他有緣,我第一拜跟他結緣。第二拜要跟道場結緣,第三拜要與道場的信徒結緣。有緣了,將來就有機會到這個地方來講經,這個道場的主人來邀請你,道場歡迎你,這些信徒們都喜歡來聽經,這是有緣。沒有緣怎麼行?禮佛三拜,心愿不一樣。我們要想講經的時候聽眾很多,那別人講經我們要不要去聽?一定要去聽。人家講經你不聽,你講經別人也不聽,這沒人聽。所以真正發心講經的人,就是非常歡喜聽經的,哪個地方有講經的時候,絕對一次不空過的,不管他講得好、講不好,決定要聽到底。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報,你熱心聽別人講經,將來你講經人家也熱心來聽你的。精神、心愿不一樣。即使是初學講經的人,我這一天沒有講經,有時間我都一定會去聽。結法緣,跟講經的法師結緣,跟道場結緣,跟聽眾結緣,這樣才會有法緣。當然結緣要盡心儘力,你們大家對我的供養,幾乎天天都有,這個供養跟大家再結法緣,我們印了很多經書,做了錄音帶、錄像帶,做了CD,到處跟人結緣,法緣才會殊勝,不結緣不行。這是有願要發心學講經的,這是基本的條件,必須要具足的。一切為佛法,一切為眾生。我們得佛法這樣殊勝的利益、好處,我們希望把這份好處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個才行。

這是教給我們從讀經下手,從讀經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學講經從聽講、從復講,從這個地方入門。這個方法用了幾千年,古大德都是這個方法出來的。先完全根據老師,根據古大德的註疏,自己不要加意見。講經如果有過失,那個過失多半都是自己加意見裡面所產生的。如果規規矩矩守住這個老方法,縱然講得不好,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就是好!找不出你的毛病,聽聽是不怎麼樣,有沒有毛病?找不出毛病,這個就好!所以初學的時候老師教給我們,要好好的記住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聽眾裡頭有行家來聽,我講的是不好,初學怎麼會講好?但是沒有毛病,你挑我的毛病挑不出來,這就好了,這就高明。

【10、捨法,是捨其著有之病。捨非法,是捨其著空之病。病除,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此之謂,『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捨法,是捨其著有之病。捨非法,是捨其著空之病。」凡夫、二乘之病,不外乎這兩大類。這兩大類裡面所包含的真的是無量無邊。諸位不要認為那個有是無量無邊,空難道還無量無邊嗎?空也不簡單,空也無量無邊,因為空跟有是相對的,有有多少,空就有多少。所以那個數目字是相等的,都是無量無邊,一樣一樣統統要把它捨掉。捨執著,不是不要法,不是把法都捨掉。捨執著,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空有兩邊都不執著。

「病除,則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便是佛境界。」寂是定,照是智慧。寂是體,照是用;照也是體,寂也是用,寂照可以互為體用。但是在我們初學,多數人是先得定,後開慧。我們根性不是大利之人,還是循這個次第去修,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就是守規矩,遵守老方法、老規矩。諸位要知道,老方法、老規矩,過去古聖先賢、祖師大德們都是走這條路成功的。這個路怎麼會有錯誤?千萬不要認為,那箇舊了、老了,我們有新的方法,那就壞了。你這個新方法沒經過試驗,能不能成就是個未知數。人家老方法、老路子,多少人從那裡走過來都成就了。這是我們要認真反省,認真去深思的。我們要相信佛菩薩的教誨,要相信古聖先賢的經驗,記取教訓,遵循這個道路,我們的成功是非常有希望的。先求寂,正如前面所說的,到一念不生的時候,性光就發現了。性光發現就是照,一念不生就是寂。「寂而常照」,寂是清凈心,清凈心起作用,當然是常照,這個功夫相當高。觀照、照住、照見,寂而常照,這個照是照見。「照而常寂」,雖然常照,他的心永遠清凈,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污染。常照、常寂,這個境界就是佛境界。什麼人證得這個境界?在大乘佛法裡面,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華嚴》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證得了,四十一位裡面,地位最低的是初住菩薩,最高的是等覺菩薩,這是入佛法界。這是宗門裡常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為他是佛的境界。

「此之謂,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無餘涅槃是怎麼回事?無餘涅槃是什麼樣的境界?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來了。無餘涅槃就是寂照同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由此可知,世尊為我們示現了個榜樣,教給我們要發大心,要發大願,要修大行,證大果。什麼是大心、大願?要度一切眾生,要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個心才叫大心、大願。到這個地方總算是很具體的告訴我們,要把眾生度成佛,這才行。所以此地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如果我們講分證的涅槃,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都證得,但是不圓滿。一定要幫助眾生證得圓滿,那才算數。沒有證得圓滿,我度眾生的這個願望就不圓滿,我的心愿就不圓滿。這才是符合世尊在《金剛經》上所說的,發大心的人,發最上乘心的人,這是《金剛經》的當機者。我們學了之後,最要緊就是真發心。要發真實的心,功德利益就現前,就得真實受用。

【11、無論修何法門,如能領會此中精義而行,成就必速且高。】

這是真的。《金剛經》裡面所說的這些原理原則,是整個佛法的要領,不僅是般若部。也就是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總綱領就是《金剛經》。因此,這個道理方法,無論應用在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能達到最高的效率。由此可知,《金剛經》在中國佛門當中,無論學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沒有說是沒有念過《金剛經》的,很少聽到。所以一問《金剛經》都很熟、都念過,至少一生當中也念過一遍兩遍。這就是說明,這個經裡頭所講的是總綱領。可是你讀是一回事情,如果對精義不能透徹明了,不能應用在你的行門當中,那也沒有用處,讀了也是白讀。所以一定要把這些道理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很透徹,應用在行門當中。這個行門,此地講的修何法門,那是你依照佛法某一個法門修學。剋實而論,在這幾天,同修們聽了之後,你也有相當的了解。行門是什麼?行門是生活,在日常生活當中,絕對不是我們修行的法門跟我們的生活脫節,沒這個話,脫節了不是修行。從早到晚,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所有一切行持,都包括在我們那個法門之中。修念佛法門的,穿衣吃飯都念佛,與念佛都相應,沒有離開念佛。參禪的人,穿衣吃飯也沒有離開參究。諸位從這個例子就能夠曉得,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融合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佛法。所有一切法門,它的總綱領、總原則,沒有超過《金剛經》,都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所以你要領會《金剛經》裡面的精義,精是精華,義是道理。你要能夠體會到般若的真正的義趣,它的理論、方法、境界,你去做,把它用在你自己的法門當中。

譬如我們念佛,我們就把金剛般若用在念佛法門當中;參禪的,就把金剛般若用在參禪的法門當中;持咒的,持戒的,亦復如是,都把這個原理原則用上了。他的成就不僅是快速,一定高明。快速我們能想像到,當然快速。為什麼?他教給我們從根本下手,破三障、斷煩惱、開智慧,都是從根本下手,所以成就既快又高。

三二、問釋證成 舉如來果德問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耶』是問話。這是測驗須菩提,實在講就是對我們的考驗。我們聽了前面,看看程度怎麼樣。世尊來個小考,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及格,你是不是真懂得了。《金剛經》全經這種方法很多,往往世尊說一段,後面來個小考。這是我們看到,佛陀教學方法的善巧。叫著須菩提問他,『於意云何』,你的意思怎麼樣?你以為怎麼樣?你認為怎麼樣?如來是不是真的有法可得?是不是真的有法可說?佛提出這兩個問題來考須菩提尊者。

【1、此節經文是說明如何是兩邊不取,以及為何須兩邊不取。舉果證因,明須因果一致。】

「此節經文是說明如何是兩邊不取」,你對於兩邊不取的道理是不是真的透徹,兩邊不取的方法是不是真的明了?因為要透徹的明了,一定就應用在生活當中,這才能夠得受用。「以及為何須兩邊不取」,這個疑問必須要破除。佛教給我們兩邊不取,為什麼?如果有疑惑,你自然就不能相信。不能相信,你當然就不會去做。聽了也許點點頭,不錯,不可能去做的,那就是理跟這些事實真相沒搞清楚。真的搞清楚了,不要佛勸,你一定照做。你還沒能做到,換句話說,你還沒懂,沒搞清楚。佛法之中,確實知難行易。從前孫中山先生的學說提出的,知難行易。佛法確實是知難行易。所以世尊要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知難!念佛往生,臨終十念、一念都能成功,容易!行真的是容易,知可不容易,真正知了一定會做到。這就是說明,這個經為什麼要常講,為什麼要深講,要透徹的講,道理在此地。

「舉果證因,明須因果一致。」佛這個地方所問的,不是問阿羅漢,不是問辟支佛,是問如來究竟的果地。我們知道,一般經上常講的,如來得什麼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如來所得之法。他是不是真的有所得?佛給我們說法,是不是真的有法?如來有所說法,是不是他真的有法跟我們說?

【2、『於意云何』四字,淺說是試探聽者明了程度。深說是指示我等讀經莫錯會佛意,要深深體會,方是正知正見。】

「於意云何四字,淺說是試探聽者明了程度。」你的意思怎麼樣?你認為怎麼樣?「深說是指示我等讀經莫錯會佛意。」這個意思最要緊了,所以這一句話提醒我們,不能錯會佛的意思。正是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能把佛的意思錯會了。「要深深體會,方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我們在三皈依裡面,皈依法,法就是正知正見。

【3、如來是法身,是性德。豈有所得,豈有所說。】

這部經裡面,有的時候說如來,有的時候說佛,說如來是從本性上說的,說佛是從相上說的。從相上講,可以說有得,可以說有說;從性上講,沒有。《壇經》裡面,六祖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一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怎麼還會有法可說?那就不是本來無一物。如來果地的境界、大涅槃的境界,是寂照雙融,寂照不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裡面還有東西,有一絲毫東西在裡面,那就不是寂。所以,它用如來。真如自性之中有沒有法可得?有沒有法可說?這個意思實在講,確實為我們暗示了,為什麼兩邊不取,如何兩邊不取,意思都是暗含在其中。我們看看須菩提所說的。

三三、以法不可執釋 明無定法

經:【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我們看世尊跟尊者的問答,可以體會到他們的言語充滿了高度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實在說這就叫金剛般若智慧。

【1、此答看似所答非所問,實則極圓、極妙。應當學。】

我們應當要學習。他答得圓滿極了,答得妙極了。

【2、意謂佛問如來有所得、有所說。而我今尚未成佛,那裡知道。故今依佛向來所說之義略解之,當不致大錯。】

「意謂佛問如來有所得、有所說。而我今尚未成佛,那裡知道?」佛所問的如來,如來是圓教佛果的境界。須菩提在世尊大會之中,他的身分只是阿羅漢。本經裡面世尊讚歎他第一離欲阿羅漢,這是我們在這裡能看出他的身分,他怎麼知道如來果地的境界?所以這個答覆就很妙了。「故今依佛向來所說之義略解之,當不致大錯。」自己沒入這個境界,但是常常聽佛講經說法,佛這麼說的,我能夠體會一些,能夠接受一些,照著佛的意思來說,大概不會有大的錯誤。這就是我剛才跟諸位所說的,李老師教我們初學講經,就採取這個原理原則,我們完全依據,因為自己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證果,佛的意思我們怎麼會曉得?你不知道佛的意思,那佛的這些文章你不全部都講錯了?用你自己的意思來解釋,那怎麼行?完全不一樣!可是在這個時代,眾生很苦,佛法衰微,沒有人傳播弘揚。我們是佛弟子,皈依三寶了,是三寶弟子,有責任弘揚佛法。在這種情形之下怎麼辦?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得已而求其次,講註解,這個過失就減少了,把它減少到零。像我們這一次用的《金剛經》,採取的註解,江味農居士的。他的註解非常豐富,要把他註解全部拿來講,時間太長,那個註解要一個字不漏詳細講一遍,至少要講一年,時間太長,我們沒那麼多長的時間,把裡頭重要的摘錄出來,所以稱之為節要。雖然沒有全講,重要的意思都討論到了,都講到了。這就是講注,我們今天只有這個本事。講經,要開悟才能講經,沒開悟不能講經。今天我們的本事只限於講注而已,這個自己要知道的,才不至於有大的過失,跟這一段的意思完全相同。

【3、無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實相般若,自性中亦本無此名號。眾生因障而不顯。障無一定,則除障之法,那有一定。除障之法無定,則佛說法當然亦『無有定法』可說了。】

「無上菩提是自性本具之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相,決定不是假的。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般若是真的,不是虛妄的。「自性中亦本無此名號」,自性里有這個東西沒錯,但是沒有名號,沒有名字。名字是人給它起的,所以名字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名字裡面所講的那個實相,這是真的。像許許多多的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名字裡頭含的那個意思也是假的。譬如「我」,一般指的身體是我,我這個名字是假的,我這個體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個地方都要把它辨別清楚!實相般若的名是假的,實相般若的體是真的,那個東西不假,沒有這個名號。「眾生因障而不顯。」實相般若既然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哪一個沒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有。雖然有,沒透出來,也就是雖然有,不起作用。我們今天一天到晚生煩惱不生智慧,般若智慧不能現前,什麼原因?因為你有障。「障無一定」,障實在講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我們講二障、三障,歸類、歸納把它合併起來說,為了說法方便起見,用歸納的方法,其實是無量無邊,所以障沒有一定;因此,除障之法也沒有一定。佛法裡頭為什麼會有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會有無量法門?這些話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八萬四千,確確實實八萬四千條,《佛學大辭典》、《教乘法數》裡頭都有,這不是隨便說的。實在講,是因為煩惱有八萬四千,障有無量無邊,佛的法沒有別的,對治煩惱,幫助我們破障的,障有無量無邊,法門就無量無邊,是從這兒來的。由此可知,我們的煩惱沒有了,障沒有了,那佛法也沒有了。所以佛法也是從緣生,因為眾生有障,所以才有佛法;眾生要是沒有障礙,佛法就沒有了。因此前面經上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道理在此地。為什麼佛法也要捨,道理在這裡。小乘人過了河才捨,好像治病,病治好了就捨、才捨,這個意思好懂。本經所講的意思深,正用的時候就捨,捨執著,並不是捨法。法,我要用它,用它而不執著它,這比小乘就高明了。小乘在用它的時候執著它,必須自己病好了之後,捨它也不執著它了。這個跟大乘不一樣,大乘是用的時候就不執著,小乘是用的時候他還執著,所以有法執。這是金剛般若跟一般經上講的義趣不相同的所在。「除障之法無定,則佛說法當然亦無有定法可說了。」所以如來沒有定法可說。

三四、釋應雙非

經:【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1、雙非者,即『非法』、『非非法』。即雙離,亦即雙遮,謂皆非也。長老此數言,圓妙之極。】

雙離是兩邊都離,兩邊都不執著。遮是止的意思,也是離開的意思。怎麼個離開?就是不執著、不分別。無論是你所修的佛法,你日常生活的世間法,金剛般若的大原則就是叫你在一切法裡面,不要用分別心,不要用執著心。法要用,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裡面就生智慧,就不會生煩惱了。「長老此數言,圓妙之極。」須菩提尊者解釋得好,解釋得非常的圓融,解釋得非常之妙,他那個圓融之妙,在底下我們一條一條會看得出來。

【2、佛經文句,應作面面觀,佛自言:我說法窮劫不盡。何況我等凡夫,可不從多方面去領會耶!】

這一點也說明了佛法之難,難在哪裡?我們平常講,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這是它的難處。經典是佛法的教科書,跟世間教科書不一樣。像現在學校的教科書,小學的教科書,中學生不要了,用不著,永遠都不要了。中學教科書,大學生不要了。換句話說,教科書期限很短,是有限制的。佛法不一樣,佛法這一部《金剛經》,你今天學佛初學,你就拿到這個課本,一直到你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還是這個本子,還是這部經,沒有換第二個教科書,這個教科書就不可思議了。不換本子成嗎?成!你的程度高,它的理論也高,說得也深;你的程度淺,它意思也淺,它裡頭的意思可淺可深。淺,很適合初學、初入門的人;深,其深無底,要到如來果地才能夠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沒有達到圓滿。《金剛經》如是,一切經無不如是。這是佛法難的地方。如果從另一方面來看,也是佛法容易的地方。所有一切大乘經,初學的人都可以選修。選的要領必須符合自己修學的條件,這樣你修學起來就格外容易了。

譬如說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精神、生活壓力都很重,時間分秒必爭,每天空閑的時間很少,如果大部的經典,對我們來講就有困難。不要說《大般若經》了,連《華嚴》、《法華》、《楞嚴》,我們都感覺得受不了。所以在這個時代,最便利我們修學的經典,分量要少,含的意思要圓滿,這就是很中我們的意了。《金剛經》分量不多,五千多字,不到六千字,很適合。《無量壽經》雖然長一點,還行!還能夠讀誦受持。大部的對我們就相當困難。所以選擇經論,要適合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條件。同樣一個道理,弘揚也必須要顧及這些條件。譬如我們講的學講經,學講經你要了解現代是什麼樣的社會,現代人需要的是些什麼,現代的人不需要的是什麼,都要搞清楚。太深、太長、太囉嗦的,他不需要。他要很簡單的、很短的、很淺的,很容易明白的、馬上有受用的,這最歡迎的了。你說到一個地方去講經,講一個月,說實在的話,新加坡例外,其他地方不歡迎。到美國去,人家馬上就拒絕你,我們沒有時間聽。在美國講經,他就很坦白的告訴你,開門見山的說,我們的長假只有五天,這就告訴你了,你不能超過五天,五天他有的時候還安排一兩天,他私人還辦事。實在講最理想的是三天。你要認識環境,能夠說是連續講一個月,不簡單!現在這個機緣希有,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學講經,你跟哪些人講?現在是交通便捷、方便,資訊發達,不像從前一生的活動範圍就在這小小的地區,現在我們的活動範圍是全球。你就要了解,在這個世界上哪些國家、哪些地區,他們需要的、不需要的,統統要搞清楚。所以東西要精簡、要短,這才得到大眾的歡迎。跟過去弘揚佛法那個時代不相同了,用從前那種方法講經說法,在今天行不通,這是必須要知道的。現在人病在什麼地方,我們選擇的正是要選擇特效藥,很短的時間它馬上就見效,那你是高明的大夫,這是講經的好法師。必須很短的時間能夠有效果,能夠幫助他得利益。這就是要體會到佛說法它的精神、它的義趣,要從多方面去領會,從某一方面去發揮。所以佛法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活活潑潑的。

【3、如來所說之法,即無上覺,即究竟覺。究竟覺即無念。經云:離微細念,照見心性,名究竟覺。可見究竟覺即無念。無念如何可取,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

「如來所說之法,即無上覺,即究竟覺。究竟覺即無念。經云:離微細念,照見心性,名究竟覺。」這是說明佛所說之法,深、廣都不可思議,無論是哪一部經,為什麼?都是從究竟覺裡面流露出來的。江居士引經來解釋,什麼叫究竟覺?無念是究竟覺。無念是什麼?清凈心、平等心。有念就不平等,有念就不清凈。我們講清凈心,大家容易體會。究竟圓滿的清凈心,這個心廣大沒有邊際,所以佛講的那個意思、所說的法,那個法的意思沒有邊際,其深無底。「可見究竟覺即無念」。「無念如何可取」,當然不能取,這就是教你法不能取,佛法也不能取,非法也不能取,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能取所取,皆要不得,故云皆不可取。」取就是執著,執著就是錯誤,錯在哪裡?因為心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心性裡頭要是有,那你可以取,心性裡頭沒有,所以你取就錯了。心性里沒有,那我不取行不行?不取也錯了,錯在哪裡?心性裡面雖然沒有這些法相,它能現法相,所以心性不是無,心性是空,空不是無,空中能生有,能生幻相,相雖然不真,它能生。因為它能夠生相,生這個幻相,所以你也不能取空,你取空就錯了。這個就是說明為什麼兩邊都不能取。取法相不能見性,取非法相也不能見性,都錯了,這是把一切法都不可取的道理說出來了。我們明白了,懂得了,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會用的話,你的生活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法與非法兩邊都不取,你得大自在,你真正的智慧現前,你煩惱沒有了。這個生活方式是什麼?我們講席當中常說的,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怎麼樣?不取非法相,一切都隨緣,我不落空。心裏面乾乾凈凈,於一切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住法相,沒有法相。法與非法兩邊都不取。這就是古大德所謂的「隨緣消舊業」,這話說得真好!如果你一有執著,一有能取所取,你就又造新殃了;古德講「莫更造新殃」,你又造新殃了,那就壞了。所以說搞清楚、搞明白的時候,才知道佛講的是對的,佛所教的是一點都沒有錯。法與非法都不能夠取,都不能夠執著,我們才能過得快樂,才能過得幸福,才能過得像諸佛菩薩一樣美滿的生活。這個念頭轉過來,那就恭喜諸位。喜從何來?你現在是乘願再來了,你的業障消掉了、沒有了。業障怎麼消的?因為業障就是分別執著,我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業障就沒有了。智慧現前了,從今而後,你所修的是無量功德。連你穿衣吃飯都是無量功德,真實智慧,廣度眾生,做的是這個,念頭一轉就是!真的是轉凡成聖,轉煩惱成菩提,轉業報為乘願再來。

這一樁事情,在理上、在事上,《金剛經》講得透徹,真是簡要詳明,不囉嗦,直截了當的為我們說出來了。要緊的就是要在生活上提得起觀照的功夫,就像世尊在本經開頭顯示的穿衣吃飯,就把這個道理顯現得十分的清楚。每天穿衣穿得整整齊齊,穿得乾乾凈凈,不著空,不取非法相。雖然穿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取法相。這就講我們隨緣而不攀緣,不固執一定要穿什麼顏色,一定要穿什麼款式,那就執著了,那就取了法相。一切都隨緣,隨緣就自在。穿衣裳,法相跟非法相都不取,穿衣裡頭顯示出金剛般若。轉從哪裡轉?就從這裡轉。過去天天穿衣,現在天天還穿衣,從前穿衣跟現在穿衣不一樣了,境界不相同了,以前著相是凡夫,現在兩邊都離,佛菩薩!怎麼會一樣?從前穿衣吃飯是搞六道輪迴,現在穿衣吃飯是無上菩提!怎麼會一樣?學金剛般若要在這裡學,學了之後,馬上在生活上兌現,你是真的學到了,你真的得受用。如果不能把學到的這些理論、方法,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為,那你叫白學了。《金剛經》聽了、念了,依舊搞生死輪迴,那就錯了,那不是佛對我們的願望。所以要緊的,佛法要行,不要住,也就是說佛法要做,不在口說。世尊顯示出來的是身教,完全做出來了。釋迦牟尼佛果地上所證的無上菩提,就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統統顯露無遺,沒有一絲毫隱藏,統統都露出來了。雖然它都顯示出,我們眼睛裡頭有翳,有翳就是眼睛害了病,長了白內障,嚴重得很,看不見,瞎了眼看不見,不是佛沒有露出來,佛菩薩統統顯露出來了,可惜我們看不見。過在我們自己,佛菩薩沒有過失。所以世尊身教、言教,身顯露出來是圓滿的,言所說出來的是有限的。我想諸位同修冷靜去想想,應該能夠體會得到。佛講這麼多經,所講的還是很有限,但是他在生活上所表現出來是圓滿的、大圓滿。那就是窮竭不盡的都在生活上表現出來了,這個味道很深、很長、很濃。《華嚴經》上比喻,芥子納須彌,芥子是很小;又說一微塵里轉大法輪,微塵更小了,比芥子還要小;一毫端容大千世界,毫端是我們汗毛,汗毛尖端上,這真的不假。這就是說點點滴滴圓滿顯露,絲毫的隱藏都沒有。在哪裡?在一微塵之中,在毛端上。何況穿衣吃飯,那還用得著說嗎?向這個地方去面面觀,向這個地方去體會,才真正知道佛法不可思議,我們的心性不可思議,而後才知道我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不可思議。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金剛:骷髏島》中最讓你震撼的鏡頭有哪些?
消殺業得大富貴的金剛經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11-115集)
金剛略疏----(明.元賢)
《金剛: 骷髏島》曝新照金剛首露真容

TAG:報告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