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吳氏太極拳道

吳氏太極拳道

  太極拳,武道也,教人在受攻擊時如何應敵、制敵,從而達到保全生命不受傷害的目的。其訓練之方法、招勢之設計以及拳經之指導莫不圍繞此核心。然觀當今太極拳之演習者,離此偏頗,或曰為了健身而不能防身,或以為用勁去支撐(誤以為是「棚」勁),或抵抗(俗稱「頂牛」),便是太極拳之防身價值。殊不知果真能用太極拳原理應敵自如者,其身必健,即健身價值僅太極拳附屬產品而已,而以「頂牛」應敵制敵者尚不如練舉重、摔跤。蓋仍未脫離傳統武術力大勝力小,手快打手慢之舊臼也,且較一般武術更為拙笨。 

  太極拳道直指武藝之真諦也,其以粘、粘、連、隨,尤 以不丟頂為應敵之最高法門,兩下一經相遇,敵丟之不脫,擊之不得,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越長,退之則越促,我則處處得機得勢,我順人背,極輕柔而化之於不覺,極剛硬而發之於無形,無堅不摧。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矣。 

  太極拳訓練方法是先將身體上不協調、僵硬以及心中的執著去除,將呼吸練順,將身心練得合一,從而達到凡舉動極輕柔,此即太極慢架的目的。然慢練快用,於是有太極快架,以練輕快與發勁,即拳經所謂極柔軟到極剛硬的練習階段。並輔之以太極五行、八式及陰陽二十四法太極功的練習,即陰陽二氣的極化訓練,才能使一收一發成一完整太極球,凡剛多柔少,或柔多剛少,均使太極圈有缺陷也。尤其發勁是取敵之功夫,當機立斷,就勢而發,發則瞬不及目,無堅不摧,拳經雲「引進落空合即出」也。交手之際,性命攸關,切不可怠惰玩耍、坐失良機。遇敵好似火燒身,越快結束戰鬥,對己產生危害的可能就越少。凡名家交手取敵於瞬間,此是為了保護自身性命所使然也,能知者,發勁必絕,於是有救命三槍,即三趟抖大桿之練習。且每趟必重複30餘次方能見功效,至此柔化剛發已具備,尚須練應敵之法,即二人對練,磨練粘、粘、連、隨、不丟頂的功夫,以及在接手動步時,仍能粘、粘、連、隨、不丟頂,並保持身法、步法不亂。於是有單推手五法,入門雙推手三法,長中短三盤推手十三勢,以及八種活步推手,在粘、粘、連、隨、不丟頂中體驗朋、捋、擠、 按、采、 列、肘、*八勁,及進、退、顧、盼、定五步,並輔以二人粘桿,粘扎槍,六趟粘刺劍來進一步將聽勁之氣延伸至器械上如此從著 熟而漸悟懂勁,而達到懂勁階段。這是一個非常細微的過程,拳經曰:「得來不覺費功夫」,先師謂之:如切,如搓,如琢,如磨的過程,非經明(圖4—八十年代初作者就讀於上海醫科大學時) 師悉心指點不易得也。余觀諸多太極名家,盤架時尚可,一旦推手,身法步法皆亂,粘粘連隨全無,蓋大都自以為是,不向明師往深處求,以致失之毫釐,謬之千里,所謂「任你聰明過顏回,不遇明師莫強猜」,古訓昭然,豈充耳不聞! 

  既達懂勁階段,尤有不足耳,於是有爛採花太極散手訓練。練時至少五人,截打,化打,移身換影,凌空發放,總之無不得機得勢,無固定招勢。對手非但可用推手手法,也可用踢打摔拿,輕重快慢皆可。如此得心應手後,尚應與其它流派太極名手以及各種其它內外家拳派包括摔跤、擒拿及海外各拳派名手切磋交流,以印 證所學,並在實踐中進一步體認太極拳之真諦,如此則近大成矣!然練太極拳者多如牛毛,得真諦者卻稀如牛角,無怪乎拳經嘆曰:「十個藝人十不知」。得藝後,尚需「功夫無息法自修」,太極功夫能達此境,其氣質也必有根本改變,健康長壽更是自然之事矣。 

  此時凡舉動無不合太極拳道,化時極虛靈,發時則絕妙,彷彿有神明佐佑,即拳經謂「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矣。然欲達此神明階段必出於無心,出於直覺,即天人合一也。能歸一,則能悟道,不能悟道,境界終有極限,能悟道,方能出境界而返樸歸真,行住坐卧無不真矣。 

  余有幸能得先師馬岳梁、吳英華夫婦悉心傳授,二位先師乃當今太極界之泰斗也。尤其馬公先師,太極拳道之偉大實踐者,凡海內外各派拳術家與其較技者無不為其精純之太極功夫所折服,先師母吳英華曾對余曰:馬公之拳藝已達其先父吳鑒泉祖師之境界矣。余垂十餘年於斯道,九六年 初最末一次與二位先師分別時,先師曾囑余曰:「須與海內外各拳派名手多實踐,此唯一精進之道也。」余謹記師訓,數年來有幸與各太極拳派傳人、名家以及西洋各拳派教師進行交流,頗有所得,吳氏太極拳確有其獨到之處也。余又極有幸得鄭師天熊公傳授太極功陰陽二十四法,此功極珍貴,內地已失傳,而鄭師是當今唯一的傳人,可謂上天特垂愛於吾矣! 

  當今太極拳術在海內外流傳甚廣,然太極拳道則日益消亡,余見此心甚不安,擬將先師所傳之吳氏太極拳全部內容及本人心得整理成七冊陸續出版,以拋磚引玉,公諸同好。 

             顏紫元 

推薦閱讀:

tjboyue的文件夾【太極拳】
陳式簡化24式太極拳套路圖解及動作說明(文本)
太極拳丹田潛轉意氣潛說
四十八式太極拳分解動作詳解
先明太極理,再練太極拳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