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羅什譯經與天台宗之成立

             一、羅什之生平

  鳩摩羅什(Kumarajiva ,350~409年),又作鳩摩羅什婆或鳩摩羅耆婆等,略稱羅什,意譯為童壽。據《高僧傳》卷二、《出三藏記集》卷十四等記載:羅什原籍天竺,生於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1父名鳩摩羅炎(Kumarayana),母名耆婆(Jivaka),兼取父母之名為羅什。2七歲隨母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誦毘曇既過,師授其義,即自通達,無幽不暢。」3九歲隨母渡印度河至罽賓,師事當地名德、罽賓王堂弟槃頭達多(Bandhudatta)法師,從受《雜藏》、《中阿含經》及《長阿含經》等,共可背誦四百萬言。「達多每稱什神俊,遂聲徹於王,王即請入宮,集外道論師,共相攻難。……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無言。」4十二歲時,其母攜還龜茲,途經月支北山,進到沙勒(今新疆西北喀什一帶)。羅什在疏勒停留一年,其間習誦《阿毗曇》,通曉《六足論》,並誦持《增一阿含》,兼通有部教學。在疏勒國有位喜見三藏,向疏勒王進言道:此沙彌不可輕,王宜請令初開法門,凡有二益:一、國內沙門,恥其不逮,必見勉強。二、龜茲王必謂什出我國,而彼尊之,是尊我也,必來交好。5於是,疏勒王採納此諫,即設大會,請羅什升座宣講《轉法輪經》。龜茲王果遣重使,酬其親好。?在疏勒,羅什所習學的是,以原始佛教經典和研究小乘有部教學為主,進一步學習四吠陀(《梨俱吠陀》、《薩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五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等學,習學印度諸學,兼通陰陽、天文學,同時亦可占卜吉凶,所謂:「陰陽星算,莫不必盡;妙達吉凶,言若符契。」6羅什在疏勒又師事莎車(Yarkand)王子——須利耶蘇摩(Suryasoma)研習大乘佛教,蘇摩才技絕倫,專以大乘為化。為羅什講說《阿耨達經》(此經乃說佛陀應耨達龍王之問,宣講般若空義)。此前羅什學有小乘《阿毗曇》,而信受小乘說一切有部「二世實有,法體恆存」之理論,當聽到此經所說的「陰(五陰)界(十八界)諸入(十二入),皆空無相」時,即怪而問道:「此經更有何義,而皆破壞諸法?」蘇摩即回答道:「眼等諸法,非真實有。」 於是,羅什研核大小,往複移時,方知理有所歸,遂專務方等,乃感嘆道:「吾昔學小乘,如人不識金,以鋀石為妙。」7 自此,廣求義要,復從受《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等大乘中觀學派之著作。之後,羅什隨母進到龜茲之北界——溫宿國,與一名冠諸國的道士辯論,大獲全勝,令其「迷悶自失,稽首歸依」,「於是聲滿蔥左,譽宣河外。龜茲王躬往溫宿,迎什還國。廣說諸經,四遠宗仰,莫之能抗。」8 二十歲時,受戒於龜茲王宮,從罽賓律師卑摩羅叉(Vimaraksa)習《十誦律》。不久,什母欲啟程往印度,臨行時對羅什道:「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利,其可如何?」羅什毅然回答道:「大士之道,利彼忘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蒙俗。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9於是留住龜茲,初止於新寺,披讀《放光般若經》,後住雀梨大寺,廣誦大乘經論,洞其秘奧。龜茲王為造金師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令什升而說法。「西域諸國,咸伏什神俊。每年講說,諸王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10羅什既道流西域,名被東川。前秦主苻堅意欲迎什入華,於建元十八年(382年),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及烏耆諸國,臨行前囑呂光在攻下龜茲時,從速送羅什入關。二十年,龜茲攻陷,呂光莫測羅什智量,又見年齡尚小,便以常人對待。次年,苻堅被殺,呂光割據涼州,自立為涼王;羅什相隨至涼州,遂被留在那裡凡十七年,隱晦深解,無法弘傳。後秦弘始三年(401年)五月,姚興派屬將姚碩德攻打涼州,當年九月呂隆兵敗投降,於是羅什在弘始三年(401年)十二月廿日被迎至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自弘始四年(402年)正月開始,羅什在長安一直致力於佛教經論的翻譯事業。弘始十一年(409年)八月二十日,羅什卒於長安,「即於逍遙園,依外國法,以火焚屍,薪滅形碎,唯舌不灰。」11二、羅什之譯經有關羅什翻譯的經論,在《高僧傳》的<羅什傳>中列舉了《小品》、《金剛般若》、《十住》、《法華》、《維摩》等三十一部,「凡三百餘卷,並暢顯神源,揮發幽致。」12《出三藏記集》卷十四<鳩摩羅什傳>中亦有類似記載,具體名目大同小異,計「三十二部,三百餘卷」。13而在同書的卷二,則有不同的說法,其記載曰 「……右三十五部,凡二百九十四卷,晉安帝時,天竺沙門鳩摩羅什,以後秦姚興弘始三年(401年)至長安,於大寺及逍遙園譯出」。14茲就其經名與譯出年代列錄如下:《新大品經》二十四卷,後秦姚興弘始五年(403年)四月二十二日,於逍遙園譯出,至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訖(譯竟)。《新小品經》七卷,弘始十年(408年)二月六日譯出,至四月二十日訖。?《新法華經》七卷,弘始八年(406年)夏,於長安大寺譯出。?《新賢劫經》七卷,今闕。?《華首經》十卷,一名《攝諸善根經》。?《新維摩詰經》三卷,弘始八年(406年)於長安大寺出。?《新首楞嚴經》二卷。?《十住經》五卷,或四卷定五卷,(羅)什與佛馱耶舍共譯出。?《思益義經》四卷,或雲《思益梵天問經》。?《持世經》四卷,或三卷。?《自在王經》二卷,弘始九年(407年)出。?《佛藏經》三卷,一名《選擇諸法》,或為二卷。?《菩薩藏經》三卷,一名《富樓那問》,亦名《大悲心》,或為二卷。《稱揚諸佛功德經》三卷,一名《集華》。

  《無量壽經》一卷,或雲《阿彌陀經》。

  《彌勒下生經》一卷。

  《彌勒成佛經》一卷。

  《金剛般若經》一卷,或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諸法無行經》一卷。

  《菩提經》一卷,或雲《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遺教經》一卷,或雲《佛垂般泥洹略說教戒經》。

  《十二因緣觀經》一卷,(今)闕。

  《菩薩呵色慾(經)》一卷。

  《禪法要解》二卷,或雲《禪要經》

  《禪經》三卷,一名《菩薩禪法經》,與《坐禪三昧經》問(疑為「同」字)。《雜譬喻經》一卷,比丘道略所集。

  《大智論》百卷,於逍遙園譯出,或分為七十卷。

  《成實論》十六卷。

  《十住論》十卷。

  《中論》四卷。

  《十二門論》一卷。

  《百論》二卷,弘始六年(404年)譯出。《十誦律》六十一卷,已入律錄。

  《十誦比丘戒本》一卷。

  《禪法要》三卷,弘始九年(407年)閏月五日重校正。以上所舉羅什所譯的各經論,是經過僧祐精嚴查證的結果,應該是非常可信的。但在《歷代三寶紀》中,卻將其大幅度地增加,羅什所譯計「九十七部,合有四百二十五卷」。15很顯然,此中的記載可信度有所折扣,早在《開元釋教錄》中就已曾指出,並修正其謬誤:「(羅)什出經部卷,眾說多少不同,《長房錄》中其數彌廣,今細參驗多是別生,或有一本數名,或是錄家錯上,具件如左,今悉刪之:《十誦律》六十一卷,……《比丘應供法行經》,祐注入疑經,今亦在疑錄。已上都有三十五部,一百三十六卷。」16較之《僧祐錄》,《開元錄》與《長房錄》中的記載都嫌過多,那是因為誤把一部經,用幾個經名列出,以致部數增加,我們應以梁·僧祐所載為準。羅什於弘始三年(401年)至長安,入住逍遙園後方從事翻譯,及至弘始十一年(409年)圓寂,亦不過七、八年之時間,卻有如此宏富之翻譯成果,誠屬可貴、不思議!羅什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這麼多經論的翻譯,後秦主姚興的大力護持之功,及門下英哲們在譯聲的獻身援助之力,自不待言。就羅什本身而言,是由於其卓越能力所促成的。羅什能暗誦經律論三藏,是自幼留學罽賓以來即奠下的基礎。在疏勒學大乘經論;在龜茲已經背誦小乘及大乘經論,而且涼州時代努力於學習漢語,因此對梵文經典的翻譯顯示其非凡的能力。17非凡的能力加之不懈之努力,故取得了如此顯著的成果。三、羅什思想之特色及其影響

  羅什在翻譯之時,一改樸拙之文風,而特別注重達意之述,以便信受奉行,其譯文以「曲從方言而趣不乖本」18為原則,或增或減,務求達意。在翻譯《法華經》時,為表言外之意,而有增文。譯《大智度論》時,又「以秦人好簡,故裁而略之。」19 譯《中論》則於「其中乖闕煩重者,(羅什)法師皆裁而裨之。」20譯《百論》則「陶練覆疏,務存論旨。」21譯《維摩經》時,常「一言三覆,陶冶精求,務存聖意。」22譯《大品般若經》則「手執胡本,口宣秦言,兩釋異音,交辯文旨」,且其「事敗之名,與舊不同者,皆是法師以義正之者也。……諸如比比,改之甚眾。」23可見羅什之嚴謹慎重。故其所譯經論,特為中土佛教人士所樂誦,且於後世佛教文學影響甚大,亦使大乘佛學教義得以移植與弘傳中土。同時,開創了佛典翻譯的嶄新時代。關於羅什的教學思想,主要有大乘思想、空觀思想、禪觀思想、實相思想、涅槃思想、法身思想等方面。羅什未至長安之前,中士學人對大小乘之差異不甚了解,於大乘佛學尤欠認識。羅什所譯多為大乘佛典,復引介印度當時流行之中觀思想,所譯般若諸經,非僅修訂舊本,亦為答覆道安以降,佛教人士對《般若經》及其同系經典之懸疑,且其傳譯之中觀論典,亦已成為理解般若學說之最佳指南。自此,中國佛教乃一掃格義之弊而如實顯發佛法之光,此其思想特色之一也。

  羅什少時曾習有部經論,當其師須耶利蘇摩為講《阿褥達經》陰界諸入(蘊處界)皆空無相之時,因執有眼根,未及信受,後知理有所歸,遂專務大乘。什雅好大乘,心契方等,乃對有部毗曇之學有所破斥,常嘆曰:「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毘曇》, 非迦旃延子比也。」24且謂:「言有為法四相者,是迦旃延弟子意,非佛所說。」25羅什意指佛法並無微塵之名,為破外道與非佛弟子之邪論,故有此說,其實,法無定相,但有假名。且以三十四心、九無礙道、九解脫道皆非佛說26,已見其對昆曇之批判,此其思想特色之二也。?「法身」之說,佛教各派持論互異,羅什以「法性生身者,真為法身也」。「法相」離諸戲論,寂滅無染,「得是法者,其身名為法身」,故「法身」即「法相」。且「法身無來無去」,「同於涅槃,無為無作」,「法身」亦即「涅槃」。法身「無有生死,存亡自在」,「應感之形,與物同遷」,「隨所變現,無所罣礙」,此其思想特色之三也。由後秦姚興滅後涼,西迎羅什至長安譯出眾《經》與各《論》,得知當時已由王朝提供資金,組織人力,而致佛教譯經正式成為宗教文化事業,此其影響之一也。羅什所譯經論,既重詞義,復重音韻,玄章婉旨,朗然可見,致佛教經論二藏得以東傳,廣為流布,而為大乘宗派所依,其中所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宗所依之主要論典;《成實論》流行於江南,為成實學派之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為天台宗所依之要典;《阿彌陀經》為凈土宗所依「三經」之一,此其影響之二也。羅對什空觀、禪觀、實相、涅槃、法身等思想亦有深切之體認,並極力弘揚,為中國大乘佛教理論奠定開展之基礎,且於三論、天台、華嚴、禪宗均有所啟導,此其影響之三也。宋僧贊寧云:「如童壽(羅什)譯《法華》,可謂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語趣矣。」27,僧肇則贊曰:「若燭龍之曜神光,恢廓大宗;若曦和之出榑桑,融冶常道」;「斯乃法鼓重震於閻浮,梵輪再轉於天北矣。」28,誠非虛言。故羅什對中國大乘佛學思想有重大影響,尤其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文化史上與發展史上有崇高之地位。四、羅什與天台宗

  羅什通過對《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十二門論》、《中觀論》等龍樹著作的翻譯,將龍樹教學思想移植來我國,樹立中國大乘佛教及天台教學之基礎。龍大士兩大思想之一的《大智度論》、《中論》是闡明般若空思想,另一途徑《法華經》之翻譯,即顯示一乘中道,冠在一切思想之上為焦點。智者大師,即依據《大智度論》和《中觀論》的思想,強調三諦三觀之融會貫通理論,以建立空、假、中圓融性具的不二法門。更由羅什對於《維摩經》等的特殊翻譯而獲得了悟,遂建立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直心、深心、大悲心三種菩提心,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涅槃等,皆不離眾生,如若一離眾生,即本一併面目無處尋的說法,這正顯明融會萬流攝入於法華一乘的論調。《摩訶止觀》中有曰:「行於非道,通達佛道,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可復得;即涅槃相,不可復滅,……一切塵勞是如來種。」29由此可知,智者大師,深獲羅什所譯之特殊理論,得以繼承龍樹教學的「般若性空」為其主體論,而且輔正歷來所傳之謬誤,更能將「性空學」導入於《法華》,所謂:聲聞授記作佛的一佛乘之重要性,更為發展天台教學之基本思想。另外,天台所建立圓教的無作弘誓,以顯發大心處「非行非坐三昧」,或「生死即涅槃;一色一相,無非中道」等句之敘述,都是繼承羅什思想而來。這在其他法師的譯本中是無法尋到的。此有助於智者大師容易解決學界當時的疑問。並能別開生面而融攝「三論」、「四論」、「成實」等派系,以創立天台宗。30眾所周知,天台宗以《法華經》立宗,而所依的本子,就是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三大部之《妙法蓮華經玄義》、《妙法蓮華經文句》,即是智者大師對什譯《法華經》的判釋。《法華經》乃是天台宗之立宗之本,離此便無從談起。足見羅什與天台淵源之深、關係之切,所以慧岳法師曾說:「在天台教學思想上,應尊崇鳩摩羅什三藏為天台宗的第二代祖師才對!」31注釋:1參見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0A;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四,《大正藏》卷50,P100A。2梁·慧皎《高僧傳》卷二有載:「沙門鳩摩羅什,秦言童壽,什一名鳩摩羅耆婆,外國制名,多以父母為本,什父鳩摩羅炎,母字耆婆,故兼取為名。」《大正藏》卷50,P333A。(此記載另見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第四,《大正藏》卷55,P513C);隋·吉藏《百論疏》卷上有載:「鳩摩羅什者,父名鳩摩羅炎,母曰耆婆,耆婆雲壽,鳩摩羅炎雲童,即童壽也。合取父母兩秤為兒一名者,風俗異也。正言父母兩秤,並是美名,欲令兒好故合字之。」《大正藏》卷42,P235C。3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0B。4 同上。5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0C。6 同上。7 同上。8 同上。9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1A。10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1B。11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3A。12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2B。13詳見梁· 僧佑《出三藏記集》卷十四<鳩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101B。14梁· 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二,《大正藏》卷50,PP10C-11A。15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八,《大正藏》卷49,P79A。另在唐·道宣《大唐內典錄》卷三,又增一部,則成「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大正藏》卷55,P252A。16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四,《大正藏》卷55,PP515C-516A。17參見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第二卷,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9月版,P269。18慧觀<法華宗要序>,《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藏》卷55,P57B。19僧睿<大智度論序>,《出三藏記集》卷十,《大正藏》卷55,P75A。20僧叡〈中論序〉,《出三藏記集》卷十一,《大正藏》卷55,P77A。21僧叡〈百論序〉,《出三藏記集》卷十一,《大正藏》卷55,P77C。22僧肇〈維摩詰經序〉,《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藏》卷55,P58B。23僧叡〈大品經序〉,《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藏》卷55,P53B。24梁·慧皎《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大正藏》卷50,P332C。25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大正藏》卷45,P135B。26 《摩羅什法師大義》卷中,《大正藏》卷45,P131A-B。27 《宋高僧傳》卷三,《大正藏》卷50,P724B。28 〈鳩摩羅什法師誅並序〉,《廣弘明集》卷23,《大正藏》卷52,P264C。29 《摩訶止觀》卷二下,《大正藏》卷46,P18B。30 以上參見慧岳法師《天台教學史》,台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5年版,PP27-28。31 《天台教學史》,台灣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5年版,P28。

  羅什譯經與天台宗之成立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教有分支:密宗 相宗 凈土宗 天台宗 等宗派? 你選擇這一宗的原因是什麼?
表解丨觀心誦經法記
天台宗之理事觀
天台宗的思想大義
摘抄丨藏教菩薩事六度

TAG:天台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