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氣的穿透性

氣的穿透性----「陰陽之理,大之無外,細入無間」

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物質性的氣?有沒有陰氣與陽氣呢?如果有,它們又是什麼物質呢?如果沒有,難道古代中國人所說的陰氣與陽氣是虛幻的臆想物嗎?古代中國人能明確地說出陰氣與陽氣是生成萬物的基礎材料,有充分的理由與依據嗎?!

現今學術界一些學者下意識地認可並遵循「中國哲學家認為,凡是他們提出的原理都是不需要證明的」這一觀念。只滿足於就陰陽而論陰陽,不運用人們所能夠相信的事物去證明陰陽的客觀存在。在了解了古代中國先哲所界定天地框假等知識的基礎上,再來讀《黃帝內經·素問》記載的「萬物靠造化之氣所任持」的內容,會發現中華民族的博物學,用我們身邊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事物變化現象與規律,將「陰陽之理,大之無外,細入無間」,亦即看不見,聽不到,抓不住的氣對萬物的穿透性作用,闡釋既清晰透明,又真實可信。

一、「萬物生化,悉由合散」

著名醫學家楊上善(公元585 ~ 670 年)在《黃帝內經·太素》中指出:

「言陰陽之理,大之無外,細入無間。」

即言說陰陽的原理,陰陽是能夠寬廣博大得無邊無緣,能夠狹小細微得沒有一點點間隙的。《黃帝內經·太素》「陰陽合」注文則進一步指出:

「毫末之形,並陰陽雕刻,故其數者,不可勝數也。故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然則混同為一氣,則要一也。」[1]

即所有的物質,即使小到毫毛草芥,也全都是由陰陽所精雕細琢而生成的,這些物質的數量,數是數不過來的。而且是陰中有陰,陽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然而這些都是由一氣的化育而生成,故其要點只是一個罷了。那麽,這一個要點是什麼呢?是「聚合」與「流散」。

中醫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將陰陽「大之無外,細入無間」論述為:「萬物生化,悉由合散也。」[2]即萬物的生成與化滅,全都取決於氣的聚合與流散。氣凝聚則生成為物質的形體,物質的形體潰敗則分散而成為「氣」。

1. 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陰陽「氣化」作用

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陰陽「氣化」作用體現在:

「夫撫掌成聲,沃火生沸,物之交合,象出其間。萬類交合,亦如是矣。」[3]

擊打手掌生成聲響,熊熊火苗上下舞動,物質----雌蕊雄蕊、公母、牝牡等在化生新的生命體時的交接合和現象出現在其中。各類物質化生時的交接合併,也與這些現象相同。即氣對物質的陰陽雕刻,是通過有形體物質的聲音變化、形狀變化顯現出來的。

萬物接受氣的化育作用,處於永恆的動變之中。

「人之期可見者二也,天地之期不可見也。夫二可見者,一曰生之終也;其二曰變易,與上同體。然後舍小生化,歸於大化,以死後猶化變未已,故可見者二也。天地終極,人壽有分,長短不相及,故人見之者鮮矣。」[4]

人體的變化可以知曉的有二:一是從生到死;二是變易。死人與活人是同一軀身體,活人生命止息了,其屍體歸於天地自然的氣化;人死後的屍體仍然化變不止----腐爛變質,最後歸於一氣。而天地從生成到滅亡的期限----由混沌的氣團轉變為地體與天氣,滅絕後仍然會變為太空中的氣。因為人的壽命短暫是看不到的。但是不生不化的物質是根本不存在的。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所講的「變」與「化」,與現代人所理解的「變」與「化」是有區別的。現代人所理解的「變」與「化」,是指事物在形態或本質上的轉化過程或新生狀態,即無論是突變還是漸變,統稱為「變化」。

古代漢語的「變」與「化」,有兩個方面的意思。「變」是「突變」;「化」是「漸變」。即事物超出極限的、顯著的變化是「變」,事物初生的,存在過程中的細微變化是「化」。《黃帝內經素問·天元紀大論》:「萬物開始化生稱之為『化』,發展到極點稱之為『變』。陰氣與陽氣無法測量稱之為『神』,能夠靈活掌握這些變化規律稱之為『聖』。注文解釋說::所謂化變是聖神之道。化,是指施布化育;變,是指變易;神,是指陰陽之氣無法測量。氣的施布化育,稱為『生』;氣的離散變化,稱為『極』。經歷化經歷變,萬物沒有能夠逃脫出五運陰陽所統攝的。聖與神,所有奇妙的作用沒有無能夠逃出幽玄之理的。(氣)玄奧美妙的作用,儘管無法測量,但是卻可以捕捉到它的規律。萬物之所以能夠生長是由於(氣)化的作用,萬物之所以有其衰敗是由於變的緣故,變與化之相互迫近,生成與潰敗由此而出現。氣在開始形成的時候,便有生化的作用。氣擴散,就能夠造就有形質物體的形態。氣敷布就能生殖繁育,氣終止的時候,有物質物體就發生質的變化,這對所有物質來說,都是一樣的。」[5]

這段話的意思是,所有有物質物體體現出來的氣化作用既深奧又奇妙,雖然無法捕捉,但是卻可以用語言來表述它。物類的出生是由於氣化,物類的滅亡也是由於氣化。物類的出生與滅亡之極限在於變化。漸變為化,突變為變,漸變與突變相互比較,物類生成與敗壞的規律就顯現出來了。天地之氣合成而開始生化有物質物體,氣流散而有物質物體的形狀開始顯現,氣分布而有物質物體滋生繁茂,氣終止而有物質物體的形狀發生突變,其規律都是一致的。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注文指出:「氣的有生有化,不顯現其形狀,不知道其情形,無法測定其開始,無法測定其終止。而萬物自生自化,沒有辦法限制,這稱之為『天和』。顯現其現象,彰明其動靜,振烈剛暴,漂泊驟卒,拉堅摧殘,折拆鼓 ,這稱之為邪氣。故物之生長,靜而化成;物之毀滅,躁而變革。所以生在於化,死在於變,變與化不停息,則生成與潰敗之過程常在。物之生化的期限能夠劃分出來,這是根據有物質物體的有終止與有開始來說的。」[6]

也就是說,是植物的生、長、化、收、藏和動物與人的生、長、壯、老、已規律,即有形質物體存在的有開始與有終止,體現了天地之氣聚合與流散的規律。因此古人認為,萬物的生成和化滅所體現出來的突變與萬物生存過程中的漸變,全都取決於氣聚合(成有形質的物體)與氣(從有形質物體中)流散出來的反覆運動。

試想,人、動物的生與死、植物的榮與枯、季節的更替等由四時之氣所統攝著的事物變化,難道不是我們非常容易地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嗎?古代中華先哲就是通過這些非常容易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事物變化規律,捕捉到了天地之氣的特點與本質,亦即天地之氣的根本屬性----四時五行。

2.「器」----生化的空間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注文:……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遠近也。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遠。注文:近者不見遠,謂遠者無涯;遠者無常見其近,而嘆有其涯矣。既近遠不同期,合散殊時節,即有無交競,異見常乖,及至分散之時,則近遠同歸於一變。四者之有,而貴常守。注文:四者,謂出入升降,則常守。有出無入,有入無出,有升無降,有降無升,則非生之氣也。」[7]

器,指器物,是生化的空間,器物潰散,則生化停止。無論是小的器物還是大的器物,全都生化有空間,生成與潰散有時間的限制。有形質物體自生成之時起,就處於永恆的化與變之中。有形質物體有大有小。即是生化的空間有大有小。宇宙、天地是大的空間,人體臟腑這一空間接受出納陰陽之精氣,與天地這一空間相同。每一獨立的有形質物體,都是一個生化的空間,如果有形質物體瓦解了,生化也就止息了。無論是大的空間還是小的空間,其生存與毀滅都有一定的期限。期限短的器物無法知曉期限長的器物消亡的時間,就說期限長的器物沒有盡頭;期限長的器物則嘆息期限短的器物逝去之快速。

有形質物體壽命長的與壽命短的不在同一時刻歸天,各自接受氣化作用的聚合與離散的時節也不相同,那麼,有與無、生成與化滅就不一致。可以知道的,是所有的器物潰散破敗消亡之時,都歸之於一變。氣對這些事物的出入升降,則為常規的守候。有出無入,有入無出,有上升無下降,有下降無上升,都不是生成化育之氣。

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還指出:

「器謂天地及諸身也。宇,謂屋宇也,以其形包藏府藏,受納神靈,與天地同,故皆名器也。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虛者,廣生化之器宇也。生化之器,自有小大,無不散也。夫小大器,皆生有涯分,散有遠近也。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8]

「器」是指天地及所有的有形質物體。有形質物體為生化的屋宇,以其形體包藏府藏,吐納天地之氣,與天地相同,所以全都稱為「器」。所有的有形質物體是小的生化器宇,太空,是大的生化器宇。生化的器宇,各自有大有小,最終沒有不潰敗破散的。所有小的大的器宇,全都生滅有極限。器宇潰敗破散有的時間長久、有的時間短暫。所以器是生化的屋宇,器潰散破敗就會分散瓦解,生化也就止息了。有活力的生命如此,沒有生命活力的有形質物體也是如此。

3. 出入升降----大氣任持萬物的方式

「出入謂喘息也,升降謂化氣也。夫毛羽倮鱗介及飛走趾行,皆生氣根於身中,以神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也。然金玉土石熔岩草木皆生氣根於外,假氣以成立主持,故曰氣立也。」;「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注文:出入謂喘息,升降謂化氣也。夫毛、羽、倮、鱗、介及飛走趾行的動物,全都是生氣根於身中,以神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也;然金玉石熔岩草木皆生氣根於外,假氣以成立主持,故曰氣立也。……氣止則化絕。此之謂也。故無是四者,則神機與氣立者,生死皆絕。」[9]

出入是指喘息;升降是指化氣。萬物靠造化之氣所維繫,長皮毛和羽毛的,不長皮毛和羽毛的,長鱗甲的及奔跑行走的,不長羽毛鱗甲的動物如倮類,倮類:以人為首。《大戴禮·易本命》:「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全都是生氣根自於身體之內,以精與神作為動與靜的主宰,所以稱為神機。金玉土石熔岩草木全都是生長之氣根於體外,憑藉氣以成立支撐,所以稱為氣立。有神機的動物和人,沒有出入之氣,則不能夠生長壯老已;沒有神機的植物,缺乏升降之氣,則不能夠生長化收藏。

對於有活力的生命體來講,氣的出入停止,精神機制就會消失;氣的升降止息,有形質物體就會潰敗破散。出入是指喘息;升降是指化氣。化氣:指氣血在人體內的循環與支撐人體四肢、五官的運動。氣停止運動則氣化作用絕滅。就是指的這些。所以沒有「出入升降」這四者,則無論是「神機」(的動物)還是「氣立」(的礦物、植物),全都會絕滅。無論是呼吸著的人或動物,還是不直接表現為以呼吸的方式而存在的金石草木之類,如果沒有氣的維繫,就會全部潰散破敗,所以說天地萬物都是靠大氣所維繫著。

二、「氣」是化育生成、化滅消亡世間萬物的本原

古人認為,氣是化育生成與化滅消亡世間萬物的本原。沒有了造化之氣,一切物質都會敗壞。

1.萬物靠造化之氣所維繫

「大氣謂造化之氣,任持太虛者,所以太虛不屈,地久天長者,蓋由造化之氣任持之也。氣化而變,不任持之,則太虛之器,亦敗壞矣。夫落葉飛空,不疾而下,為其乘氣,故勢不得速焉。凡有形處地上者,皆有生化之氣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壞有遲速之異,及至氣不任持,則大小之壞一也。」[10]

即只有生化之氣才能夠具備聚合與流散的功能。大氣為造物化育之氣,負有保護太空的功能。天不會塌下來,地不會陷下去,全都由氣維繫著。如果氣不維繫了,那麼太空之氣,也會敗壞。看那些從樹上掉下來的葉子在空中飛盪飄舞,不會迅疾地掉在地上,就是因為它們乘載著氣,所以下落的趨勢不能夠迅疾。凡有形體而在地上存在著的物質,都由生化之氣維繫著。可是形體有大與小的不同,敗壞有遲與速的差別,等到氣不維繫它們了,那麼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其敗壞都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只有生化之氣才能夠有聚合與流散的功能,萬物的生存與化滅都取決於生化之氣的聚合與流散有形質物體的生存過程就是取決於生化之氣的聚合與流散

「天地之氣,交合之際,所謂寒暑燥濕風火勝復之變之化,故人氣從之,萬物由之。萬物生化,悉由合散也。」[11]

天地之氣交接合和化育萬物是有規律的,寒暑燥濕風火六個季節的更替,就體現了天地之氣交接合和的規律,故人的氣血運行順從它,萬物生滅受控於它。萬物的生成與化滅,全都取決於氣的聚合與流散。這是由萬物變化的階段性顯現出來的,對於人體來講則是由脈象顯現出來的。

  2.「出入升降,無器不有」

那麼有沒有不生不化的物質呢?沒有。《素問·六微旨大論》指出: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注文:藏生氣者,皆謂生化之器,觸物皆然矣。夫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竅堅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往複於中。何以明之?則壁窗戶牖,兩面伺之,皆稱來氣衝擊於人。是則出入氣也。夫陽升則井寒,陰升則水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氣所礙也;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頓溉不入,為氣不出而不能入也。由是觀之,升無所不降,降無所不升。無出則不入,無入則不出。夫群品之中,皆出入升降,不失常守,而雲非化者,未之有也。有識無識,有情無情,去出入已升降,而雲存者,未之有也。」

即沒有出入(呼吸)之氣,沒有氣血在體內的循行升降,人與動物就沒有生命活力,也不會有生長壯老已;沒有氣的化育,植物就不能生長,也不會有生長化收藏;金屬、玉石、田土、水流之類同樣置身於氣化作用之中。這些物質本身即是陰陽之氣出入升降的空間,這些物質滅亡了,生氣的化育作用也就止息了。對於有形質的物體而言,有釋出的氣才能有隱入的氣,有隱入的氣才能有釋出的氣。包藏生氣的,全都稱作生化的器宇,所有的物質全都如此。竅橫著生的(有鼻子眼的),全都有出入往來之氣;竅豎著生的(沒有鼻子眼的),全都有升降之氣反覆運化於其中。如何才能知曉這些?比如將窗戶關嚴,在兩邊等候,全都說進來的氣直衝於人。這即是出入之氣。陽氣上升則井水寒,陰氣上升則井水暖。用物體投入井中,及樹葉在空中墜落,雖然相當輕便,但是卻不立刻掉在地上,全都是由上升的氣所阻礙著;空管灌滿,堵上管口懸起來,水不往下流泄,是因為沒有上升的氣就不能下降。空瓶小口,猛往裡灌水就無法灌入,是因為氣不釋放出來,水就不能進入。由此看來,有上升的氣才能夠有降入的氣,有降入的氣才能夠有上升的氣。不釋出則不能進入,不進入則不能釋出。所有的物品之中,全都有氣的出入升降,能夠不接受氣化作用的有形質物體,從來就沒有過。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有情感的和無情感的,離開氣的出入和停止氣的升降,而仍然存在著的物質,從來就沒有過。所以說任何有形質物體,都具備氣的升降出入功能,「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12]

三、「有形稟氣而不為五行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

古人認為,有形體稟承氣而存在的物質,不被五行陰陽所統攝的,從來就沒有過。漢代著名文字學家劉熙在《釋名》中對陰陽的含義做了如下解釋:

「陰者,蔭也,氣在內而奧陰也;陽者,揚也,氣在外而發揚也。」

結合以上所談到的古人認為,大氣維繫萬物的方式就是氣對有形質物體的隱入與釋出,釋出與隱入。可知這種隱入與釋出,釋出與隱入就是氣的「陰陽」運動方式。

明代農學家馬一龍的《農說》,也詳細地闡釋過:

天地之氣的陰陽往來,日日更新,生而有生,化育不停,沒有能夠使之停下來的機制。並指出,升降,是指地氣上升與天氣下降的陰陽往來之氣;「內外」,是指神不可測的化育機制----氣的聚合與流散;「收斂」與「發散」,是萬物生成的機制;「出入」,是指氣循環無窮的根由。氣的升降出入,永遠沒有能夠使之停下來的機制[13]。

黃帝內經素問·素問》還指出: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注文:道,謂生化之道;綱紀,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父母,謂萬物形之先也。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行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極,能為萬物生化之元始者何哉?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神明運為無能爾也。」;「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14]

用來造成化育萬物的是五運陰陽,五運陰陽是天地的本質、現象與規律。而能成為萬物化生之本原——五運陰陽的是神明的府庫,即氣化的空間----天地。「神明」是指地氣----神,與天氣----明。地氣與天氣交接合和起來就是天地之氣。容納天地之氣的是天地空間,天地空間是萬物上下左右的範圍。比如通常人們所說的「求神明保佑」,就是「求天地保佑」的意思。「神明之府」就是指天地空間這個府庫。怎麽可以不通曉它的內涵----陰陽五行呢?

道,是指物體生化的現象與規律;綱紀,是指生長化成收藏的分時段考察與標記;父母,是指生成萬物的祖先。本始,是指生成和滅亡全都因為有它才能出現。所以有形質的物體,稟承氣而存在,不被五行陰陽所統攝的,從來就沒有過。造化沒有極限,能成為萬物生化之元始的是什麼呢?是陰陽五行。因為陰陽五行是天地的府庫。然而氣的聚合與流散無法捕捉和測定,只能從動物與人的生長壯老已、植物的生長化收藏中體現出規律性。生化沒有窮盡,不是天地之氣的運動化育是不會有這些的。所以萬物是沒有能夠逃脫出五運陰陽的。也就是說,萬物的生存與化滅均無法逃出陰陽五行規律的制約。這就是能夠看得見,聽得到,抓得住的陰陽「大之無外,細入無間」深奧原理。

四、對陰陽準確含義予以證明,證實、證偽是證明中醫科學性的關鍵

西方漢學界尊為權威的費正清先生認為:

「中國哲學家認為,凡是他們提出的原理都是不需要證明的。」[15]

現今學術界一些學者也下意識地認可了這一觀念。作為明清以前尤其是唐宋以前的中國醫學界,應該說對陰陽的原理是進行了充分的證明,證實、證偽的。

對不進行中醫學實踐的學人來說,對陰陽的原理不予證明可能無關痛癢,但是作為對中醫學的承傳、發展與創新而言,卻是生死攸關,非同小可。諸如「陰陽」之類語義不清,內涵與外延均欠清晰的名詞術語,必須予以證明、證實、證偽。

黃帝內經素問·素問》所介紹的「天地萬物都是靠大氣所任持」等內容,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物質變化現象與規律,證明了陰陽是指天地四時五行之氣對有形質物體的出入升降,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陰陽是氣對有形質物體的隱入與釋出,釋出與隱入這兩種運動方式。

陰陽「大之無外,細入無間」,是指氣大到宇宙、天地,小到毫毛草芥無處不隱入,無處不釋出的運動原理,而且這一原理是完全能夠由實實在在的物質世界客觀存在來予以證明的。陰陽的準確含義弄清楚了,中醫學的標本、表裡、虛實準確含義便容易釋義了。由此也證實了學術界所持的中國哲學家提出的「哲學原理都是不需要證明的」觀念是錯誤的,錯就錯在沒有看到,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哲學原理是經過證明,證實、證偽了的。只不過這類證明,證實、證偽的方法及其在此基礎上所生成的系統理論知識已經失傳了。惟其能夠得到證明,證實、證偽,才能使深奧玄妙的中國哲學、中醫學理論得以透明,使中國哲學、中醫學的科學性得以證實,使中國哲學得以成為中華民族建立新文化的主導思想。使中醫基礎理論得以行之有效地指導醫療實踐,使中醫學真正為人類造福,使包容了中醫學在內的中國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知識得以正確的解讀。而且,只要充分發掘古代文獻中相關知識的內涵,中醫學、中華傳統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中,很多被學術界認為是語義不清,內涵與外延均欠清晰的名詞術語是可以,也是應該予以證明、證實、證偽的。

推薦閱讀:

TAG: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