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之交際禮儀
在見面交往禮儀方面,中西方便呈現了明顯的差異。如日常碰面打招呼的時候,在中國,人們通常都會禮貌性地問一句「吃飯了嗎?」、「去哪裡?」等等。但是同樣的情況發生在西方,對西方人來說,這些問題都讓人感到不愉快。所以在西方,人們的日常打招呼方式只是一聲簡單的「Hello」,或是普通的「howareyou?」另外,對於初次見面的朋友,中國人通常都會客氣地點點頭,或是握握手,更傳統一點的是行拱手禮,或是微微欠身。但在西方,特別是在歐美國家,見面擁抱、面貼面或是親吻才是普遍的見面禮。中國人的思想從古至今都偏向保守,「男女授受不親」這句話從小就開始在腦海里根深蒂固,所以中國人的交往方式都會比較內斂。微微笑、點點頭、握握手,又或是微微欠身,這些便是大眾最普遍的問好方式。而西方人則是崇尚一種熱情的生活方式,遇人都要來個大大的擁抱才足以表達自己的友好,而且在他們的眼中,欠身似乎顯得有點自卑。
在中國人的世界觀里,西方人的打招呼方式過於親密,不宜在公眾場合如此,所以他們會更傾向於和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俗話說:「距離產生美」。所以他們覺得,問對方一些私人問題,如「去哪裡?」、「吃飯沒?」等,都是一種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小的談話方式,能夠增加彼此的親切感。但是西方人卻不以為然,他們把這些問題理解成為一種「盤問」,覺得對方像是在打探自己的隱私,是一種不禮貌的交談方式。在建議勸告方面,中國和西方也有一些區別。中國人在進諫時,往往都會比較直接,「要怎樣怎樣」,「別怎樣怎樣」,帶有一些像是命令的口氣的詞語。西方人在提勸告或是建議的時候,都會用一句鋪墊「IfIwereyou,Iwould....」之類的比較委婉的措辭。而且關係越是親密,說話越是委婉。最後在宴客方面,無論是中西方,酒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飲品。尤其是在中國,談朋友,談生意更是要喝酒。中國人喜歡喝白酒,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釀酒工藝和人們賦予酒的美好寓意,使得中國成為了一個酒文化大國。
在西方,人們比較喜歡啤酒、葡萄酒和各式各樣的洋酒,而且喝酒的量度一般都會隨女主人的動作而進行,一切皆適量而為。除了宴客的喝酒禮儀外,餐桌上的食物安排也有一定的講究。去西方的朋友家做客,呈現在我們飯桌前的無非就是牛排、豬排、麵包之類的東西。在西方人的眼中,吃飯是為了充饑,所以他們都會傾向於用大塊的肉來填補胃的空虛。當然也會有用生菜水果加醬而成的沙拉作為補充維生素的食物。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宴客的食物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還有就是飲食營養的均衡搭配。而且選擇種類繁多,粥粉飯面都有。不像西方的食品那麼千篇一律。中西飲食的差異,這歸根到底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中國人注重菜的色香味俱全,注重它的營養和衛生問題,即使是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後,也不嫌麻煩做精緻的飯菜。而西方人,採取的則是理性的生活方式,與其花費功夫做飯菜,不如來個漢堡方便實惠。西方人做事情沒有過多的死原則,很多時候都是一種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態度去對待,比較有彈性。而中國人卻覺得,民以食為天,不可以將就著過生活,而且吃得好,才有革命的本錢。在飲酒方面,中國人認為酒量是衡量朋友感情的標準,也是辨別生意勝敗的標準。而且在酒桌上,「隨量」一詞甚少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干!」、「感情深,一口悶!」。這也給不少和中國人喝酒的老外無形中增加了不少壓力。因為外國人沒有這種潛規則,酒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調節活躍氣氛的工具,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提倡勸酒,喝酒的多少取決於個人,而不是其他無形中的因素。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們將會接觸到更多不同的禮儀,體驗更多不同的文化。從文化本身來說並沒有優劣之分,它是社會發展,歷史沉澱中,日積月累而形成的一種長期現象。現代人應在這個溝通交往廣泛而深入發展的時代,盡量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採取適當的禮儀做法,使我們的文化無國界,使我們的交流更順暢。
作者:周桓 單位: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推薦閱讀:
※吉州窯木葉盞:一片葉子告訴我們的事
※奇遇|喜歡睡美人也喜歡睡美人
※兩千塊請的「五十年」老金剛,是不是真的?
※中國人和一百年前相比,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歷史上有什麼四個字的軍事行動稱呼?就像端平入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