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劉邦靠什麼戰勝項羽?

轉載]劉邦靠什麼戰勝項羽?

(2013-02-16 20:35:12)標籤:轉載

上 漢高祖劉邦----------下 楚霸王項羽劉邦戰勝項羽,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兩大法寶。一.以有道而伐無道史記:「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原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二.以忠臣良將伐亂臣賊子史記:「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於蜀漢,罪一。秦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罪二。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又彊殺秦降王子嬰,罪五。詐阬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罪七。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罪九。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這就是「十惡不赦」。

錢穆說:「漢祖之得天下,一曰不殺人,又一曰善用人。」《項羽本紀》記載,項王又帶著騎兵向東,到達東城,這時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漢軍騎兵追趕上來的有幾千人。項王自己估計不能逃脫了,對他的騎兵說:「我帶兵起義至今已經八年,親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擋的敵人都被打垮,我所攻擊的敵人無不降服,從來沒有失敗過,因而能夠稱霸,據有天下。可是如今終於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今天肯定得決心戰死了,我願意給諸位打個痛痛快快的仗,一定勝它三回,給諸位衝破重圍,斬殺漢將,砍倒軍旗,讓諸位知道的確是上天要滅亡我,決不是作戰的過錯。」老毛說:「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劉邦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太史公反駁項羽說:至於項羽捨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靠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實在是太錯誤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句話來自我解脫,難道不荒謬嗎?《高祖本紀》記載,高祖在洛陽南宮擺設酒宴。高祖說:「列侯和各位將領,你們不能瞞我,都要說真心話。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為什麼呢?項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為什麼呢?」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是戰勝項羽的根本原因。《資治通鑒》揚子《法言》:或問:「楚敗垓下,方死,曰『天也!』諒乎?」曰:「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曷故焉!」台灣《中國歷代戰爭史》說:「劉邦所以能得如許人傑為之臂助,則不能不歸功於其人事政策與領導之得宜。劉邦在放入漢中時,蕭何已為其策定致賢人之用人方針,故能拔韓信於刑餘之中,用陳平於逋逃之下。又劉邦用人之特點為唯才是用,不論品德,蓋才識為創業之本,至於德與不德,唯在用人者統御之道何如耳。綜觀歷史,用人有如劉邦之魄力者殊不多覯,故歷史中人才有如劉邦之盛者亦遂罕見也。」

楊維楨語:「《孟子》云:『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籍亦為漢驅者耳,其能與漢爭天下哉?跡其驃悍猾賊之性,嗜殺如嗜食,如起會稽,即誘殺守者,其後矯殺宋義,屠咸陽,殘殺襄城,殺秦降王子嬰,斬韓王成,王陵母,甚至於殺義帝,此真天下之桀也。項羽欲舉大事,霸西楚,其可得乎?」(《史記評林》)。洪亮吉說:「高祖所以得天下者有五,而三傑不與焉。扶義而西,無所侵暴,告渝父老,約法三章,不違王命,一也;封秦府庫,還軍霸上,以待懷王約,二也,項羽逆命主封,高祖還定三秦,不替懷王命,三也;聞羽殺帝,袒而大哭,親為發喪,縞素興師,四也;項羽既誅,義帝無後,始即帝位而封臣,五也。五者之中,唯發喪討賊為最大,面高祖能行之,此漢之所以得天下也」(《四史發伏)易中天認為劉邦最終能夠脫離困境,走向勝利,奪取天下的原因:一是在勝利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又有虛心納諫的態度。二是在危險面前保持鎮定的心態,又有反敗為勝的機謀。三是在逆境面前保持堅定的信念,又有出奇制勝的策略。四是在強敵面前保持昂揚的鬥志,又有隨即應變的方法。

《鴻門宴》場景

項羽的愛妾虞姬自刎而死。《中國軍事通史》說:「楚漢戰爭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統一戰爭。它與秦始皇的統一戰爭具有顯著不同的特點:前者是在一百多年的長期準備、艱苦奮鬥、奠定了堅實基礎上進行的,是『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以強滅弱,水到渠成;後者則完全不同,項羽佔有極大的優勢,劉邦的勢力非常弱小,戰爭全過程基本上都是以弱勝強,歷經艱難曲折的道路,屢戰屢敗而最後取得勝利。優勢的項羽所以失敗,劣勢的劉邦所以勝利,歸根到底是雙方對決定戰爭勝負的諸因素認識不同,對戰爭全局的指導藝術不同,進而導致優劣易勢,成敗異變。」陳梧桐等認為劉邦戰勝項羽主要原因有:第一,項羽忽視政治對戰爭的影響和作用,劉邦則完全相反,他處處注意爭取人心,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第二,項羽忽視軍事地理對戰爭的影響和作用,劉邦則與項羽相反,他把軍事地理看做是影響勝負的重大因素:第三,項羽忽視戰爭初期的作戰對戰爭全過程的作用和影響,劉邦則把戰爭初期的作戰視為極端重要的問題:第四,項羽忽視外交對戰爭的作用和影響,劉邦則相反,他把爭取盟友看做是制服項羽的一個根本條件;第五,項羽忽視後方建設對戰爭的作用和影響,劉邦則從戰爭一開始,就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加強後方根據地的建設;第六,項羽忽視側面戰場同正面的配合,劉邦則在楚漢戰爭中首次創立了多戰場互相配合的指導藝術。正是通過這我種戰場、多種手段、多種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戰爭全局上的優勢和勝利。這一戰爭指導藝術,實為我國戰爭史上的空前創舉,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空前創舉;第七,項羽忽視人才對戰爭的作用和影響,而劉邦則極為重視人才。楚漢戰爭的全過程,實際上也是人才流動和轉移的過程,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和人存事興、人亡事廢的道理。戰爭是軍事、政治、經濟、外交、智力等各個方面實力的全面競賽,每一個方面都會在不同情況下給戰爭的勝負帶來巨大的影響。就上述七個問題而言,項羽能避免其中任何一個錯誤,都不會導致全局的失敗;相反,劉邦如有一個問題處理不當,都無法取得全局的勝利。劉邦自己說過一句話 我文有張良 武有韓信 而項羽有一范增而不用 所以敗了。

項羽、劉邦滅秦之戰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曾感慨道:「蕭何刀筆之吏,委之關中,無復西顧之憂。陳平亡命之虜也,出捐四萬餘金,不問出入。韓信輕猾之徒也,與之百萬之眾而不疑。是三子者,豈素著忠名哉?蓋高祖推己之心而置於其心,則它人不能離間而事以濟矣。」據《明太祖實錄》卷一,明太祖朱元璋在分析漢勝楚敗時,很尖銳地指出劉勝項敗的根本原因,他說:「陳涉作難,豪傑蜂起,項羽狡詐,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強忍而承以柔遜,知其暴虐而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摘自:劉邦吧楚漢相爭經濟實力定勝負

劉邦

項羽千百年來,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中一段令人回味的片斷。歷代文人墨客往往同情出身將門、最後演出「霸王別姬」悲劇的項羽,而嘲貶出身平民、在家鄉只是「亭長」(村幹部)的劉邦。司馬遷寫《史記》時,就把劉邦的最大敵人楚霸王描繪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同時也說明他是性情暴戾、優柔寡斷、不諳機謀的武夫。古人出於君王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寫戰史多著筆於統帥籌劃和武將陣前交鋒,很少研究政治、軍事、經濟的大背景。按這種思維定式,力能舉鼎的項羽敗於文不知詩書、武不能陣戰的劉邦,只能歸咎於偶然失手或一念之差。歷史的偶然性其實寓於必然性之中,楚漢雙方的戰略運籌、建軍養兵、治民征糧等綜合因素,註定了項敗劉勝。毛澤東同志曾告誡「不可沽名學霸王」,著重批評了項羽為面子虛名不惜縱敵的戰略錯誤。戰略錯誤是不能用戰術勝利彌補的。項羽自刎前稱自己「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失敗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說明他是至死不悟。項羽從起兵到失敗喪生歷時7年,具體戰鬥多是戰績輝煌。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後,原屬楚國遺老遺少的項家在江東也聚集「八千子弟」造反,奮鬥理想是對秦始皇「取而代之」。在天下反秦大戰中,項羽所率楚軍顯示出最強的戰鬥力,被各派割據武裝推為霸主。公元前206年義軍占咸陽滅秦,西楚霸王最大的威脅就是諸侯中實力居第二的劉邦,若有心統一天下就該儘速攻滅,鴻門宴上不應心慈手軟。項羽卻滿足於分封天下,只將劉邦打發到偏僻的漢中,自己也離開當時天下最富庶的關中而東返彭城(徐州)立都。隨後劉邦暗渡陳倉奪取了關中,接著東襲彭城。項羽雖回兵打敗漢軍,卻因供應困難無法遠追,戰爭形成持久形態。最後,楚軍被拖得疲睏不堪,於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一戰潰敗。

主要相關歷史事件:指鹿為馬主要相關人物:趙高研究楚漢3年交戰史,可發現一個奇怪現象——楚軍雖屢戰屢勝卻愈戰愈衰,漢軍屢敗卻實力日益增強,可見雙方的後方支援起了決定作用。兩軍對決時,項羽部只能速戰速決,在一地相持日久就會出現「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在垓下關鍵一戰中,楚軍又因「兵少食盡」軍心動搖,飢兵聽到「四面楚歌」聲便隨之瓦解。劉邦屢敗後都能恢復元氣,關鍵是有關中作為後方,能源源不斷地供應糧食和補充兵員。戰勝之際論功行賞時,他把「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的蕭何列為三大功臣之一。項羽卻從不注重建設後方,主要靠兵威四處索糧掠物,所得不多又失民心,自然不能持久。項羽起兵後,一直以起兵時的「八千子弟」為骨幹。史學家曾考證這批江東首義者的出身,發現多是些流浪、乞盜的江湖不逞之徒,雖然勇武好鬥卻破壞性極強,古代又不可能用先進思想改造他們。這「八千子弟」縱橫天下時,戰鬥力雖勝過諸侯之兵,卻有焚殺劫掠惡習。項羽正是在這批人簇擁的環境下,製造了坑秦軍降卒、攻城後焚燒洗劫一類暴行。項羽在關中不敢久留,是因當地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初到此地便「約法三章」的劉邦卻贏得了人望。           徐焰

子嬰長於破壞、不善建設的項羽只能靠軍威維持統治,一旦兵敗便必然變成孤家寡人。垓下戰敗後他突圍衝到烏江(今日安徽和縣境內)邊,臨上船又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殺。唐代杜牧曾賦詩曰:「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是抱怨項羽重虛榮而喪失東山再起之機。宋代王安石卻認定其「勢難回」,江東人如何「肯與君王卷土來」?平心而論,天下人心已失,未得到經濟利益的項羽故鄉民眾哪裡會再為他奮戰?暴力的基礎是經濟,戰爭的潛力同樣在於經濟條件及由此左右的民心。項羽一介勇武匹夫不明此理,安得不亡!秦始皇是首創統一局面的「千古一帝」

楚漢之爭秦朝滅亡後,以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為首的兩大武裝集團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著名戰爭。

戰爭緣起 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十月,劉邦率軍入關,滅秦。遣人巡視各縣,安撫百姓,又派兵把守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欲依楚懷王「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史記·高祖本紀》)舊約,稱王於關中。十二月,項羽揮兵破關而入,屯軍於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欲擊滅劉邦軍。劉邦自度勢單力薄,乃親赴鴻門謝罪。不久,項羽入咸陽(今咸陽東北),燒殺擄掠,大失民望。春,項羽陽尊楚懷王為義帝,將其遠徙江南。分封18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轄梁、楚九郡,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封劉邦於巴蜀、漢中,為漢王。又特意封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分領關中,以扼制劉邦。劉邦納蕭何建議:屈就漢王封號,立足漢中,憑藉巴蜀經濟實力,招賢納士以圖天下。四月,領兵入漢中(今屬陝西),並燒毀棧道,表示不再出兵,以麻痹項羽,項羽亦率部東歸。曾起兵反秦的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項羽分封,於五、六月間相繼逐走齊王田都,殺膠東王田市,自立為齊王。七月,劉邦趁戰亂迭起、項羽應接不暇之機,拜韓信為大將,決策東向,爭奪天下。八月,漢軍潛出故道(今鳳縣至寶雞一帶),襲擊雍地,連戰皆勝,進圍章邯於廢丘(今興平東南),繼迫司馬欣、董翳降漢,初步據有關中。項羽被張良書信矇騙,認為劉邦得關中即止,不會東進,遂率大軍親征田榮,未在西方採取有力防範措施。二年十月,劉邦揮軍出關,為義帝發喪,遣使聯絡諸侯,公開聲討項羽,揭開大戰序幕。

初戰彭城 四月,劉邦乘項羽滯留齊地之機,率諸侯聯軍56萬人長驅直入楚都彭城。項羽聞訊,率精兵3萬奔襲,殲漢軍及諸侯軍20餘萬人,劉邦僅以數十騎逃離彭城戰場。諸侯或死或逃,有的復附楚背漢,反楚聯盟遂告瓦解(見彭城之戰)。嚴峻的形勢逼迫劉邦尋求新的對策。爭奪成皋 劉邦欲在關東再次爭取反楚勢力,共同對付項羽,問計於張良後,定下倚重韓信、聯絡彭越、拉攏英布的重大決策。不久,英布為劉邦使者說動,舉兵叛楚,牽制並分散項羽兵力。劉邦於五月抵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改組騎兵,擊敗楚軍追兵,得到喘息時間。從此,背靠關中基地,倚托滎陽、成皋(今滎陽西)有利地勢,與項羽長期抗衡。六月,漢軍以水灌廢丘,迫章邯自殺,消除後方一大隱患。八、九月,劉邦遣韓信率兵以聲東擊西戰法擊敗並生俘背漢的魏王豹,保障側翼安全(見韓信破魏之戰)。繼而採納韓信提出的偏師北攻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的建議,將北部戰區的開闢、拓展納入對楚作戰的大方略。後九月,韓信破代。三年十月,韓信背水一戰,殲滅趙軍,殺陳餘(見井陘之戰)。冬末春初,項羽發動猛烈攻勢。四月,將劉邦圍困於滎陽。陳平施反間計,使項羽猜忌范增,不用其急攻滎陽之謀,致范增怒而辭歸。五月,劉邦用紀信之計逃脫。項羽緊圍滎陽,奪占成皋。劉邦由關中率新軍經武關(今陝西商南南)出宛(今河南南陽)、葉(今葉縣南),誘使項羽南下,得以減輕主戰場壓力。其時,韓信率部到達河水(黃河)北岸,策應滎陽一帶漢軍。彭越積極配合漢軍,渡睢水,戰下邳(今江蘇邳州南),迫使項羽回救。劉邦乘機收復成皋。六月,項羽西拔滎陽,再奪成皋。劉邦倉促北逃,命漢軍堅守鞏縣(今河南鞏義西南),又令韓信組建新軍擊齊,以便從側後打擊楚軍。八月,劉邦又遣兵入楚,協助彭越騷擾睢陽(今商丘南)、外黃(今蘭考東南)等楚地城邑。九月,項羽被迫第二次回師後方。四年十月,劉邦用計再次收復成皋,屯兵廣武(今滎陽北),倚敖倉(今滎陽東北)儲糧重地,作長期作戰準備。項羽擊退彭越等,西向尋漢軍作戰,未能如願,只好屯兵廣武,與劉邦對峙。不久,韓信利用濰水,半渡而擊,殲滅齊楚聯軍,完成對楚軍的側翼迂迴(見濰水之戰)。隨即遣灌嬰率一部兵力南下,兵鋒逼向彭城,對楚形成極大威脅。八月,項羽因腹背受敵,兵疲糧盡,被迫與漢訂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九月,引兵東歸。

決勝垓下 劉邦本欲退兵,經張良、陳平及時提醒,乃全力追擊楚軍。五年十月,兩軍在固陵(今淮陽西北)接戰。項羽雖勝,再無後援。而劉邦以封賞為誘餌,繼續籠絡韓信、彭越兩員大將,又遣使策動九江守將叛楚,與英布合兵,抄楚軍後路。十二月,劉邦與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師,經垓下之戰,重創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境)。楚漢戰爭遂以劉邦獲勝、項羽敗亡而告終。二月,劉邦稱帝,建立漢朝。中國重又歸於一統。雙方用兵得失 劉邦「不能將兵而善將將」(《史記·淮陰侯列傳》),短於鬥力而長於鬥智,其獲勝之道有五:大政方針,符合民意;注意外交,爭取同盟,在縱橫捭闔中削弱對手,壯大自己的力量;延攬英才,採納良言,「收人之智而用之不疑」(《何博士備論》),往往顯得計高一籌;重視後方,穩固根基,故能困而不乏,敗而復起;用兵奇正相生,攻守兼備,達成正面相持、翼側攻擊、敵後襲擾的巧妙結合。項羽屠掠咸陽,擅殺義帝,大失人心,又因分封不公招致諸侯不滿;不都關中,放棄形勝之地;未能利用陳餘、魏豹等反漢的良機,廣結同盟;專務正面強攻之術,忽視奇兵制敵之道;不善識才用人,致韓信、陳平等歸於劉邦,范增憤而告退。雖一度憑藉個人勇武和實力置劉邦於險境,終因謀略不當,導致強弱易勢,兵敗身亡。(楊宗平)

分享:0

喜歡0

贈金筆
推薦閱讀:

項羽死後嫡系部將冰火兩重天
閑說西楚霸王項羽二三事
項羽為何敗給劉邦?性格決定命運
項羽死後,一員虎將即主動投降,後流芳百世,現在還是做人的楷模

TAG:項羽 | 轉載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