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重鎮軍事屏障——榆林/列國志

榆林,古稱「上郡」,始於春秋戰國,興於明清,明朝九邊重鎮「延綏鎮「(又稱榆林鎮)駐地,有「小北京」之美稱,康熙皇帝賜「兩守孤城,千秋忠勇」刻碑,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美譽,如此奇特城建,在神州大地實屬罕見,這也是榆林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要標誌。

 

榆林位於中國陝西省的最北部,黃土高原和毛烏素沙地交界處,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東臨黃河與山西省隔河相望,西連寧夏、甘肅,南接延安,北與鄂爾多斯相連,系陝、甘、寧、蒙、晉五省區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榆林是陝西雜糧的主產區。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被譽為「中國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中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陝甘寧氣田。榆林榆陽國際機場(陝西第二大航空港),地區生產總值 3412億元(2016年陝西第二),人均生產總值 11613美元(2016年陝西第一)。

 

榆林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第一台—鎮北台,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紅石峽,統萬城遺址,紅鹼淖,榆林沙漠國家森林公園,石峁遺址,白雲山,青雲寺,懸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等各大景點。

 

榆林歷史

夏商時,榆林市的神木、府谷、佳縣等地在雍翟族境內。

周代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

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

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為匈奴佔據,未設置郡縣。

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

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設夏州。

隋開皇三年,仍設夏、長、綏、銀四州。

隋末唐初,為地方豪族梁師都佔據, 自稱梁國,僭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復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後唐庄宗李存勖以府谷縣升州。

北宋時,榆林市屬永興軍路,大定二十二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

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谷二縣。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

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

辛亥革命後,1913年廢府州制度,設榆林道。後又廢道,各縣由省直轄。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1937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

2000年7月1日,榆林地區行政公署撤銷、設立地級榆林市,原縣級榆林市改為榆陽區。

 

自然資源

榆林市全市已發現8大類48種礦產資源,尤其是煤炭、石油、天然氣、岩鹽等能源礦產資源富集一地,分別佔全省總量的86.2%、43.4%、99.9%和100%。榆林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下擁有10億元的地下財富,礦產資源潛在價值超過46萬億元,佔全國1/3。每平方米土地下平均蘊藏著6噸煤、140立方米天然氣、40噸鹽、115公斤油。資源組合配置好,國內外罕見。

 

煤炭:預測6940億噸,探明儲量1500億噸。榆林市有54%的地下含煤,約佔全國儲量的五分之一。侏羅紀煤田是該市的主力煤田,探明儲量1388億噸,占榆林市已探明煤炭總量95.7%,埋藏淺,易開採,單層最大厚度12.5米,是國內最優質環保動力煤和化工用煤。煤田主要分布在榆陽、神木、府谷、靖邊、定邊、橫山六縣區。石炭一二疊紀煤田是稀缺的焦煤和肥氣煤,探明儲量54.74億噸,單層厚度15.47米,煤田主要分布在神木和府谷兩縣。

 

天然氣:預測儲量6-8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1.18萬億立方米,是迄今我國陸上探明的最大整裝氣田,氣源中心主儲區在該市靖邊和橫山兩縣。

石油:預測儲量6億噸,探明儲量3億噸,油源主儲區在定邊、靖邊、橫山、子洲四縣。

 

岩鹽:預測儲量6萬億噸,約佔全國總儲量50%,其潛在價值達33萬億元。探明儲量8854億噸,主要分布在榆林、米脂、綏德、佳縣、清澗、吳堡等地。

湖鹽:預測儲量6000萬噸,探明儲量330萬噸。

此外,還有豐富的高嶺土、鋁土礦、石灰岩、石英砂等資源。

 

民俗

榆林習慣上有南北6縣的說法。北6縣(區)是:榆林、橫山、神木、府谷、靖邊、定邊;南6縣是:綏德、米脂、清澗、吳堡、佳縣、子洲。北6縣有長城橫穿其境,有毛烏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縣皆在長城內,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因之,北南風俗有明顯的差異。北6縣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當比重,畜牧業素來發達,群眾住柳笆庵子、磚瓦房,喜食炒米、乳酪、手抓羊肉,喜飲白酒,愛穿皮襖皮褲,頗喜起動;南6縣雖受游牧文明的影響,但以黃河文明(土地文化)為主,群眾住窯洞、食雜糧、穿布衣、熱戀故土、不樂遷徙、以農為業、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終歲辛勞,仍怡然自樂。

 

榆林的風俗有古樸的傳統,山區的農民修窯洞時,先請陰陽先生看地勢山形,定方位、擇吉日。窯洞的樣式多而且講究,門面用細鑿鑿出,窯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欞曲直交錯,長短相間,組成各種美術圖案。城裡的有錢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進兩開,穿廊虎抱,雕棱繪彩。更有大戶人家,門前樹旗杆,蹲石獅,大門水磨磚砌門樓,有照壁,二進中有月亮門,分前後院,前院是書房,會客室,後院是家眷。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榆林小曲     

是陝西省一種介於曲藝和民歌之間的漢族藝術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於陝西榆林一帶。據說是清代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由隨軍塞上的江南藝人傳到榆林,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陝北說書     

是西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主要流行於陝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陝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後來吸收眉戶、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調,逐步形成為說唱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

 

陝北秧歌     

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陝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綏米嗩吶  

是陝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漢族民俗藝術形式,無論城鎮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周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雇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嗩吶曲牌是有講究的。紅事白事都有專門的套曲。紅事以大擺隊(亦稱得勝令)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為主旋律。

 

陝北民歌 

是陝北地區的漢族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漢族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靖邊跑驢     

是流傳在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的民俗社火中的一種漢族民間歌舞表演形式,傳說是由"張果老倒騎毛驢"的民間故事創編或明成化年間由藝人姚福根據"跑竹馬"改編而成的。跑驢通常尾隨秧歌隊後即興表演。後經著名藝人張有萬和舞蹈家孟海平加工整理,已成為生活情趣盎然、技術豐富、獨樹一幟的陝北民間舞台表演藝術。其特點是將「驢」擬人化,表演時傳神、傳情、詼諧、幽默,展現出誘人的民俗文化藝術魅力與審美價值。

 

陝北道情     

作為陝西陝北地區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原名「清澗道情」,後因「隴東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陝北,形成了「三邊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統稱為「陝北道情」。流行於清澗、子長、志丹、吳起、綏德、榆林、子州、定邊、靖邊、神木、府谷等地。

 

府谷二人台   

是陝西省府谷最具特色的漢族民間戲曲品種之一,在榆林市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神木、府谷一帶,流傳著一種由民歌向戲曲發展並已初具戲曲雛形的「二人台」,其語言通俗易懂,大量吸收和運用當地農民豐富的語彙,具有熱情大膽、心直意顯的藝術風格,富有生活情趣。「二人台」音樂具有西北人民熱情豪放、粗獷強悍的性格特點,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多姿,音域寬廣,優美動聽,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氣息。

 

陝北民諺  

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橫山老腰鼓   

於1998年和2016年兩次登上春晚的舞台。橫山腰鼓是當地群眾喜 聞樂見,最為普及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形式,深受陝北群眾喜愛,有「腰鼓正宗窩子」之美稱。陝北橫山老腰鼓在橫山流傳頗廣。它產生的具體年代,至今未見史籍詳細記載,據橫山文化館調查及部分廟宇石碑的文字存證推測,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橫山腰鼓傾注著漢族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盡情抒發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綏德石雕     

綏德石雕工藝是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種類繁多,用途各異,據調查統計,按照不同用途可分為七大類別。其精湛的燒制技藝,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榆林古城

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城,明朝九邊重鎮延綏鎮(又稱榆林鎮)駐地,東依駝山,南憑榆陽河,西臨榆溪,北踞紅山。榆林建城歷史已有五百多載。榆林古屬雍州,號稱「小北京」城中遍布四合院民居,鎮北台下有號稱「塞上蓬萊」的紅石峽,城南有「龍穴藏珍」的黑龍潭,榆林現存青雲寺、懸空寺、金剛寺、梅花樓、萬佛樓、普慧泉等名勝古迹。

 

鎮北台 

鎮北台,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榆林市城北紅山頂上。鎮北台是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物之一,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和「萬里長城第一台」 之稱。陳運和詩讚「萬里長城的一塊堅硬脊椎骨鎮北台、永在」、「上台下台演王朝 進戲齣戲扮將士」。鎮北台據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存最大的要塞之一。

 

紅石峽 

紅石峽位於榆林市城北3公里,距離榆林市區僅5公里。紅石峽谷長約350米,峽谷東崖高約11.5米,西崖高13米,東西對峙,峭拔雄偉。峽內榆溪河水穿峽而過直達城西。古代駐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將都喜好到紅石峽題刻以抒發邊塞豪情壯志,所以紅石峽又是長城書法藝術的一大寶庫。從題字的內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時「九邊重鎮」的地位。此外,還可以欣賞到宋元時期的石窟藝術。趕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紅山夕照」的風采:夕陽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絢麗的紅石峽風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是東邪西毒的拍攝地。  

 

榆林沙漠國家森林公園 

以沙漠森林草地景觀和無形的民間風俗——陝北民歌、民俗為主,以人文景觀為輔,融回歸自然、生態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城郊型森林公園。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沙漠森林公園。

 

紅鹼淖

處於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毛烏素沙漠與鄂爾多斯盆地交匯處,海拔高度1100米,大陸性季風氣候。湖面41.8平方公里,大致呈三角形狀,沿岸有七條季節性河流注入,平均水深8.2米,最深水位12米。紅鹼淖是全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       

 

統萬城遺址

統萬城,因其城牆為白色,當地人稱白城子。又因系赫連勃勃所建,故又稱為赫連城。為東晉時南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1-2]已有近1600年歷史。統萬城始建於公元413年,竣工於公元418年,由漢奢延城改築而成。後來在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攻克,從此設置為統萬軍鎮。     

 

盤龍山古建築群(李自成行宮)      

位於米脂縣北的盤龍山上,盤龍山原名馬鞍山,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自成行宮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國後,其侄李過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宮依山據險,前後2層90級台階,將秀麗別緻的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閣聯結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巔。      

 

白雲山 

佳縣白雲山位於陝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黃河之濱,道教名山,又名嵯峨嶺,山勢西北東南走向,雄踞滔滔黃河西岸,山上松柏蒼鬱,重岩疊嶂,夏秋之季常有白雲飄繞其間,遠遠望去若隱若現,素以「關西名勝」聞名於世。

 

易馬城遺址

位於城北4公里鎮北台與紅石峽之間,俗稱「買賣城」。明嘉靖初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息戰議和,共商沿邊界開放,設互市11處,交換雙方所需物品,易馬城即互市之一。    

 

吳堡石城    

又叫吳堡石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吳堡縣宋家川鎮北2.5公里黃河西岸山巔。吳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區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縣城,它地處黃河高原之東陲,黃河中游之西濱,扼秦晉交通之要衝,頭枕黃河,東以黃河為池,西以溝壑為塹,南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門外為咽喉要道連接後山,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地,它又坐落在黃河天險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譽為「銅吳堡」。  

 

榆林美食

在飲食習慣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眾愛吃炒米、奶茶、酪餅子,酥油、黃米飯、豬肉熬酸菜。西面的三邊人愛吃燕面炒麵、蕎剁面、羊羔肉、尤以蕎麵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攪團、圪坨、涼粉、碗托等。東南面人愛吃豇豆錢錢飯、揪面片。民間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如子洲「果餡 」,米脂「驢板腸」,綏德「黑粉油旋」,鎮川「干爐」,佳縣「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澗「煎餅」,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獨特風味。另外還有羊雜碎、粉漿飯、拼三鮮、黃酒、麻湯飯等都是在別處難以吃到的。

榆林飲食在中國具有很高的地位。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造就了這裡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在市區和各縣、鄉以及主要景區附近大小酒店、餐館林立,相當普遍。榆林本地特色風味有:羊肉系列(如烤全羊、烤羊肉、燉羊肉、羊雜碎等)、蕎面系列(如蕎面飴餡、蕎面訖鉈)、小米、豆製品系列(如豆腐宴、水煮豆腐)、土豆系列(如土豆宴)、紅鹼淖特色水煮魚等。

 

榆林豆腐

榆林豆腐有悠久的歷史。遠在明代,榆林古城為長城線上的九邊重鎮之一。隨著城市的擴大,兵民日益增多。由於塞外副食品缺少,居民便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豆腐食用,不同於外地的是,榆林豆腐是用「酸漿」使蛋白質沉降。食之白嫩、細膩,味香可口,與外地豆腐就是不一樣,慢慢就成為軍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食品之一。榆林豆腐吃法也比較多樣,有燴豆腐、炸豆腐、炒豆腐、清蒸豆腐等。特別是炸豆腐奶,色黃、皮脆、肉嫩、味香,真是色、香、味俱全,入口不膩,百吃不厭,是豆腐菜中的上品,為酒席上款待嘉賓的上等名菜。這兒「豆腐宴」,更是中外美食家的歡迎。尤其是榆林的水豆腐,製作工藝和風味別具特色,實為榆林飲食應該大力弘揚的一朵奇葩。康熙皇帝巡視榆林時,當地名廚上了此菜,味美鮮嫩,皇上讚不絕口名之「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

 

羊雜碎 

羊雜碎集羊內臟於一鍋,麻辣可口,形色繁多,肉質各異,極富本地風情。榆林地處邊塞,自古以來以農牧業為主,牛羊成群,自然牛羊下水就豐富。榆林到底有多少家羊雜碎店鋪實在難說,反正不管是老街還是新巷,到處都有。榆林人到底有多喜愛羊雜碎也很難說清,反正每天早晨大多數榆林人都會走進雜碎店大快朵頤地喝一碗熱騰騰的羊雜碎,然後開始一天的生活。羊雜碎在榆林人日常生活中所佔的位置無法估量,打記事起羊雜碎就滾燙燙地烙在了榆林人的記憶里。

 

橫山羊肉

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橫山羊肉具有肉質鮮嫩、肥瘦相間、高蛋白低脂肪、無膻味、香味濃郁、風味獨特的優點,被譽為「肉中之人蔘」。「橫山羊肉」以其獨特的肉質、豐富的營養價值和顯著的保健抗癌功能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名副其實的地方特色產品。

 

榆林拼三鮮

乾隆皇帝私訪榆林時,曾吃過此菜,讚不絕口。後來,被帶入宮中,作為招待外國使臣的壓軸菜。也有人說,清康熙皇帝征討北疆叛匪,凱旋來到榆林後,有位名廚特獻此菜得到讚賞,後命宮中御廚把此菜列入滿漢全席菜系。因而,只要到榆林的人如果不吃拼三鮮,也可以說失去了一次品嘗宮廷菜的機會。

 

榆林肝子碗托

碗坨是陝北很普遍的一種民間食品,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用蕎面做的碗坨更是家家戶戶的家常食品,可冷食或者熱食。蕎面碗坨在諸多的蕎麵食品中,有著鮮明的特色,筋軟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厭,常吃常新。

 

炸豆奶

炸豆奶是陝西榆林漢族傳統名小吃,是用豆漿為主要原料製成,故名炸豆奶。

 

洋芋擦擦

顧名思義,是用土豆做的。製作原料和程序都很簡單,它是將土豆切成稍粗的絲,再拌以乾麵粉,使每一根絲上都均勻地裹上一層面衣,然後上屜蒸熟。食用時,盛入大碗,調入蒜泥、辣面、醬、醋、蔥油或香油,在拌上自製的西紅柿醬。若用炒鍋快火炒出,其味更佳。洋芋擦擦屬天然綠色食品,一年四季均可食用。

 

米脂驢板腸

用整副驢大腸做原料,反覆用醋水搓洗乾淨,放入清水鍋煮半熟。撈出再入鹵湯鍋,加醬油湯、辣椒、花椒、蔥花、薑片燉煮至綿軟。吃時切成小段,加原湯汁,口味麻辣咸嫩,香味襲人,可謂小吃一絕。驢板腸就是驢大腸。驢板腸是一道「其名粗俗、其味鮮美」的著名風味食材。

 

傳統十二件菜

座盤(涼盤)1、三鮮; 2、菠菜炒肉絲; 3、雞羹; 4、白面子(或清真羊肉);5、八寶飯; 6、四喜丸子; 7、戶辣雞; 8、肚絲湯; 9、炸糕丸子 ;10、黃花湯(金針湯) 11、紅燉(或棋盤肉); 12、海帶湯(註:座盤為佐酒菜,正式菜為十二樣,故稱十二件)。按所排次序上菜,另有一碗大米飯,最後上一海碗高湯。每桌座六人,清末以來榆林城舉辦婚禮待客食品為十二件,一直流傳至今。

 

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榆林豆腐     橫山羊肉     橫山大明綠豆

靖邊羊肉     靖邊小米     靖邊土豆

子洲黃豆     子洲黃芪     定邊馬鈴薯

府谷海紅果府谷黃米     清澗紅棗

清澗粉條     米脂小米     靖邊苦蕎

佳縣干棗     佳縣鮮棗     定邊蕎麥

 

大紅棗

榆林大紅棗是馳名中外的陝西傳統名優特產之一。其特點是果大核小,皮薄肉厚,質脆絲長,汁多味甜,甘美醇香,含糖量高,色澤鮮紅,水分較少,貯藏期長,品質優良。真乃「味奪石蜜甜偏永,紅邁朱櫻色莫論」,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紅棗。

 

洋芋

榆林洋芋好,美譽滿三秦。榆林是著名的「洋芋之鄉」,各縣市都產洋芋,尤以榆林地區南部的佳縣、清澗、綏德、子洲、橫山、靖邊等6縣為多,品質較佳,馳名全國。

 

綠豆

榆林具有綠豆生長發育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生產的大明綠豆粒大、整齊、色澤好,是國內外市場上的名牌產品,無毛綠豆、無硬實豆,千粒重6.6—7.6克,是籽食和生豆芽的上乘產品。

 

蕎麥

「頭戴珍珠花,身穿紫羅紗,出門二三月,霜打就回家」。這是廣泛流傳在陝西蕎麥著名產區——榆林黃土高原的一首歌謠。它栩栩如生地把蕎麥的特徵特性描繪了出來。

 

海紅果

海紅樹是本縣的傳統果樹,屬世界稀有樹種。海紅果色澤鮮艷,酸甜可口,營養豐富,含鈣量高,為水果之冠,素有「鈣王」之稱,具有健脾胃、增食慾、助消化之功效。

 

榆林真乃小北京也

榆林城倚山臨水,龍騰虎踞,氣勢非凡,街道上樓閣相望,衙署相連,皇帝行宮(即凱歌樓,其時稱「太乙神宮」)修得玲瓏別緻,大有皇宮氣象,明武宗駐蹕榆林時高興地對隨從說:「榆林真乃小北京也!」

 

《明史》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忠義六是這樣記載榆林的:榆林為天下雄鎮,兵最精,將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餉又最乏,士常不宿飽。乃慕義殉忠,志不少挫,無一屈身賊庭,其忠烈又為天下最。事聞,天子嗟悼,將大行褒恤,國亡,不果。

 

《明朝那些事兒》這樣寫榆林:「我曾查閱明代兵部資料,驚奇地發現,秦兵的主力,大都來自同一個地方——陝西榆林,「榆林」,是個非常奇特的地方,據說每次打仗的時候,壓根不用動員,只要喊兩嗓子,無論男女老幼,抄起傢伙就上,而且說砍就砍,絕無廢話」。

 

崇禎16年,榆林精兵被調走,「榆林益空虛」,榆林城被李自成大軍包圍,但榆林堅決抵抗,堅守12天,無一人投降,最終陷落,全城殉國,《明史》記載:「其忠烈又為天下最」。

 

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周世民叛軍圍攻榆林城,榆林軍民奮起抵抗,堅守城池3個月,迫使敵軍退去。康熙皇帝聞報後,於當年閏五月十四日欣然命筆「兩守孤城,千秋忠勇」賜榆,以示對榆林軍民兩次守城壯舉的嘉獎。

 

1938年和1939年,我國著名作家老舍來榆林,曾描寫道:「城扁街寬」,「堅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


推薦閱讀:

陝西話怎麼學?
用土豆做的陝北美食都有哪些?
龍云:賦榆林
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古迹之李自成行宮【圖文】

TAG:軍事 | 榆林 | 陝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