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詞與養生

詩詞與養生

   本人年逾耳順,正奔古稀,身體還可以。平時注重養生,愛好詩詞。近幾年也常吟誦幾首,寫成書法作品。詩詞同養生有什麼聯繫呢?這是個很有趣味的話題。

   中華詩詞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明珠,也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珍寶。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真是絢麗多彩,博大精深。名揚天下的詩人不勝枚舉。詩詞美化、升華了語言。一部《詩經》給我們留傳下百多條成語。學了《詩經》會說話,「腹有詩書氣自華」。2500年前的孔夫子就說過:「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說,詩可以感發人的情志,振奮民族精神;可以觀察社會風氣,知道政事得失;可以溝通思想感情,團結凝聚群眾;可以批判社會現實,針砭人間弊病。他在這裡講的是詩的社會功能。馬克思有一精闢的論斷:「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詩的社會功能都會在每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作為一名中國人,不論你愛不愛詩,讀不讀詩,寫不寫詩,卻都離不開詩。「白日依山盡」、「窗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鋤禾日當午」。只要有人開個頭,人們就都會接應。小孩子呀呀學語,很多都是從這些詩句開始的。

   詩的功能表現在個人身上,其中之一就是利於養生。95年前,有一位叫王文濡的人,在《學詩初步》一文中講《學詩之益》。其中有一段,大意是:人的處境,大概有憂患和安樂兩種情況。憂患積累多了,有的就會鬱悶無聊,甚至厭世自殺。學了詩,就會「事理通達心氣和平」(朱熹語)。雖然碰到無聊之事,也會通過讀詩吟詩寫詩,把憂患發散於詩句之間,把不平和氣憤逐漸消融掉。就像燒開水,水沸騰起來一定會外溢。把蓋打開讓氣泄出,沸騰的水就平靜了。人如果安樂太多了,也容易荒淫。因為荒淫而敗家喪身的,世上十人中就有八九人。學詩之後,即使在最安樂的時候,也能知道節制。為什麼呢?詩是講究風雅的。人之所以墮落放蕩,不知回返,大都是因為檔不住庸俗的聲色物慾的誘惑。能親近風雅,就會遠離誘惑。學詩以後,能把所有的快樂都抒發到詩中,人的品位就能達到高尚的境界。

   很多人都有遠大的志向,還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最好的辦法就是寫詩。你要說白話,人家會說你吹牛。你要是寫成詩,就會讓人感動,讓人振奮。人們不但不笑話你,還會誇獎你、敬仰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是詩仙李白在《將進酒》和《行路難》中留下的名句,不僅表達了自己的志向,也給每一個讀到這句詩的人,增添了奮進的勇氣。所以,同時代的詩聖杜甫,才會在《飲中八仙歌》中唱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我們可以想像,李白在吟出這些詩句的時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何等的從容瀟洒!他不但得到了常人難以得到的快樂和幸福,他還流芳百世。

   很多詩人會把自己的快樂和喜悅,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用來感染大家,讓大家都快樂和喜悅。杜甫在「安史之亂」後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當即吟詩一首: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若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把一個顛沛流離、飽受戰亂之苦的人,聽到戰亂即將結束,馬上可以回久別的家鄉,過上安定生活的狂喜,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寫出了民眾對戰亂的厭棄,對安定的渴望,表達了民眾的心聲。

   很多詩詞不只是寫詩人的所見所聞,還寫出詩人深層次的思考,給人以啟迪。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陸遊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毛澤東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無限風光在險峰。」都從眼前的景物中引申出哲理,讓人眼界開闊,心胸豁達,奮發向上。人有這樣的才華、膽識、氣度,當然活得從容、瀟洒、健康、快樂。

   古詩中還有很多直接寫養生的佳作,有的還是專為老年人養生而作的。

   白居易是我們都知道的唐代詩人。他從小體弱多病。18歲時,他在詩中寫道:「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病中作》)後來他覺悟到:「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葯。」(《自覺二首》)白居易當過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刑部尚書。政務之餘,他還要《閑居》:「深閉竹間扉,靜掃松下地。獨嘯晚風前,何人知此意。看山近日坐,枕帙移時睡。誰能從我游,使君心無事。」他快到40歲的時候,身有病,心有憂。他怎樣調理呢?「況此孟夏月,清和好時節。微風吹夾衣,不寒復不熱。移榻樹陰下,竟日何所為?或飲一甌茗,或吟兩句詩。內無憂患迫,外無職役羈。此日不自適,何時是適時。」(《首夏病間》)白居易30歲就有了白髮,40歲時還是七品官。他是怎麼想的呢?「豈獨我如此,聖賢無奈何。回觀親舊中,舉目猶可嗟。或有終老者,沈濺如泥沙。或有始壯者,飄忽如風花。窮餓與夭促,不如我者多。以此反自慰,常得心平和。寄言同病者,回嘆且為歌。」(《寄同病者》)白居易一生都用詩來開導自己。「老去慮漸息,年來病初愈。忽喜身與心,泰然兩無若。」他活了75歲。

   陸遊是南宋愛國詩人,留傳詩作有9000多首,其中不乏養生詩。例如:

       整書拂幾當閑嬉,時與兒孫竹馬騎。故而小勞君會否,戶樞流水即吾師。

他把整理藏書,拂拭几案,同兒孫騎竹馬嬉戲玩耍,都當作養生之道。還有:

       一帚常在手,有暇即掃地。既省得堂奴,亦以平血氣。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

       不如掃地去,延年直差易。

他說掃地也像按摩和導引一樣,可以平血氣,而且連保姆都省得用了。他活了85歲。

   明朝有一位龔廷賢,是著名醫學家,《藥性歌》的作者,活了93歲。他有一首《攝養詩》是這樣寫的:

       惜氣存精更養神,少思寡慾勿勞心。食惟半飽無兼味,酒止三分莫過頻。

       每把戲言多取笑,常含樂意莫生嗔。炎涼變詐都休問,任我逍遙過百春。

   在我國電影界有一位被譽為「袖珍小生」的著名演員,叫顧也魯。他在《梁山伯與祝英台》、《小二黑結婚》、《紅色的種子》、《51號兵站》等影片中,都扮演過主要角色。他有一首《養生詩》是這樣寫的:

       無憂無慮又無愁,何必斤斤計小酬。明月清風隨意取,青山綠水任遨遊。

       知足勝過長生藥,克己甘為孺子牛。切勿得隴又望蜀,神怡夢穩慢白頭。

顧也魯2009年去世,享93歲高齡。

   行文至此,人們不僅要問:寫詩肯定會養生嗎?詩人一定會長壽嗎?回答是「不一定」。一者,決定壽命的因素有很多。詩仙李白活61歲,詩聖杜甫活58歲,都不算高壽。他們為什麼沒能高壽呢?「李白斗酒詩百篇」,「會須一飲三百杯」。《舊唐書》記載,他「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杜甫一生窮困潦倒,《舊唐書》說他「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有人考證,他是吃了腐敗的牛肉,中毒而死。二者,寫詩的人,有的也會有不健康的心態,不正常的思維。這樣的人寫詩,自然也談不上養生。詩仙、詩聖都不算長壽,被稱作詩鬼的李賀就更是短命了,他只活了27歲。像白居易一樣,他也從小體弱多病,也是才華橫溢。但是,他愁苦抑鬱,寫詩情調陰冷低沉,追求新奇瑰麗。用得最多的是「老」、「死」這樣的字。他的一首《秋來》詩是這樣寫的: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念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弔書客。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讀李賀的詩會感到陰風颯颯,毛骨悚然。而寫詩的人整天把自己置身於這樣的意境中,能不把陽壽耗盡嗎?

   李賀只是個特例。多數寫詩的人,心態是健康的,思維是正常的。白居易、陸遊、龔廷賢、顧也魯的養生詩,延長了自己的壽命,也啟發開導了多少讀詩人。

   還有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上世紀60年代,他因發表《某公三哭》而名揚天下。他就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先生。他有一首《寛心謠》,特別值得我們老年人細細體會: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禦寒,賴也禦寒。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內孫外孫一樣看,兒也心歡,女也心歡。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詩中所寫,都是日常生活瑣事,表現出的卻都是佛爺心腸、神仙氣度。所以,趙朴初老人享93歲高壽。這首《寬心謠》不光會讓人長壽,還會讓人活得幸福、快樂、安康。我建議老年人多讀讀這些養生詩。也可以動動腦,動動筆,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寫成詩。你會增加新的樂趣,享受新的成功,體驗「不是神仙,勝似神仙」的境界。

                                               2010年8月30日

   


推薦閱讀:

喝玉米須水有什麼用?
飲食養生:5種食物水煮食用美味又養生
老人友家:六個誤導老人健康的常識,快來了解吧!
生薑泡醋有什麼健康功效?
俗話說「春捂秋凍」,這裡面的智慧可大著呢!

TAG:詩詞 | 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