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自信: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指出了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學術自信是對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基礎、構建能力及未來前景的積極心理狀態,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對發揮哲學社會科學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學術自信何以必要

  學術自信是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關鍵。學術體系主要承擔概念生成、知識創新、理論建構的任務;學術體系是學科體系的支撐,離開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將流於空泛;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的呈現和表達,沒有學術體系作為內涵,話語體系只能徒具形式。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三者之間,學術體系是核心,對於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至關重要。

  學術自信是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精神力量。樹立學術自信,有利於中國學術界凝聚共識,遵循「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發展路徑,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同時,提升學術自信,通過建構學術體系與學術話語,向國際社會詮釋中國經驗、貢獻中國智慧,提升我國的學術影響力,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

  學術自信有利於矯正學術崇洋心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學術思想的引進與對外學術交流的延伸,一種崇洋心理在中國學術界滋生蔓延。有的學者簡單搬運西方概念、範疇、理論來評判中國現實,或用中國經驗來證明西方概念、範疇、理論的「普適性」。這種盲目崇拜西方理論、放棄學術話語主動權的現象,是當前中國學術界自信不足的表現。矯正和克服這種錯誤心理,需要切實增強中國學術界的自信,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

學術自信何以可能

  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指導地位的確立,引領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的實踐創造,研究和解決當今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重大問題,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唯有如此,才能發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作用,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和當代價值。

  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傳統。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成長發展的深厚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中華文化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從中汲取有益養分,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體現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繼承性和民族性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為中國學術構建提供了機遇,創造了條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的:「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中國30餘年改革開放實踐積累的豐富經驗迫切需要總結和升華;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亟待回答和闡釋,要以高度的學術自信,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學術自信何以生成

  立足中國實際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學術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風格、氣派,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成熟的標誌,是實力的象徵,也是自信的體現。」學術自信的生成,要破除學術崇洋心理,從對西方學術的盲目崇拜、話語依賴中解放出來。要以中國實際為研究起點,通過對實踐問題的求解,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在提升學術品質上下功夫,推動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構建。同時,要改變目前學術評價標準,立足中國實際評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掌握中國學術的話語權、評判權。

  提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學術自信生成的前提條件。要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加強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加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領域的分析研究,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這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著力點、著重點,更是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注重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學術自信的生成有賴於對外交流。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方面,中國學者最有發言權。我們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表達中國觀點,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同時,要積极參与國際學術話語體系建構,就全球治理、國際規則制定等人類共同話題表明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打造中國學說,不斷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當前中國重大社會思潮新態勢研究」階段性成果)

推薦閱讀:

掌紋診病基礎
八字入門基礎二
【疼痛基礎】骨科常用特殊檢查
六爻預測實戰寶典_總論篇-第一章、基礎篇02
八字命理基礎知識小集

TAG:學術 | 社會 | 中國 | 科學 | 中國特色 | 哲學 | 社會科學 | 自信 | 特色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