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享譽世界的佛學家、牛津教授,為何說自己不是「佛教徒」

  按語:你還在意宗教信仰的標籤嗎?你還在為是否信仰佛教而糾結嗎?其實佛教是佛陀的智慧。學習佛法是因為自己有太多的身心問題需要解決。


 

      曾經在一份採訪中,記者問理察德貢布里教授:「您並非佛教徒,那是什麼力量使得您將生命大半部分光陰都奉獻給了佛教呢?」

  他和藹地笑了:「我不認為我是佛教徒,也不認為我不是。事實上,我們也不必給所有人都貼標籤。一個人,是不是形式上的佛教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佛陀那無比燦爛的、充滿著力量、滿載著慈悲的智慧。」

      理察德貢布里教授:巴利聖典學會前主席、英國牛津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西方最負盛名的梵文、巴利文學者,也是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南傳佛教研究專家之一。

  一位在世界的另一端,鮮少踏上亞洲的土地,卻對佛教的理解比許多自詡為佛教徒的人還要深刻的學者。

  2015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公共智慧與社會發展」陽光論壇上,已78歲高齡的他不遠萬里,從倫敦飛到北京參會。演講前,他從座位上站起,向與會大眾鞠躬敬禮,身體力行,恭敬一切眾生。

  「我將自己絕大部分的生命都奉獻給了佛學研究。這是我第一次來北大分享我的佛學觀,是我一生中最榮幸的時刻,也是在我餘下的生命中,難以忘懷的一刻。」

  他以精湛的佛學見地、純澈的赤子之心,感染了無數人。

  學佛因緣:他1937年出生於倫敦,與佛教的淵源更是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他還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子,經常到父親的一個朋友家做客。

  那家的女主人,是位德國人,也是佛教徒。家裡的兩個孩子在她的熏陶下,也信仰了佛教。而他,便從這一家人身上初步認識了佛教。

  他的母親生於中歐著名音樂世家,父親是位歷史學家,喜歡中國文化,收藏了很多講述著神秘東方智慧的書。其中有一本書令他印象非常深刻,那本書名稱翻譯過來就是「佛陀的慈悲教育」。

  從那以後,他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直到2004年退休時,他已在牛津大學執教40餘年,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佛教與巴利文研究。(巴利文是佛教上部座經文原文語言) 

 

英國知名佛學家牛津大學理察德貢布里教授的學佛心得: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不是說我比別人更純潔善良

而是我有太多無明煩惱需要去除

我需要佛陀的智慧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不是說我比別人更具足智慧

而是我被太多的傲慢包裹

我需要用謙卑來體味更浩瀚的世界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並不是因為我比別人好或壞

而是我了解到眾生的平等無二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因為我只能愛自己所愛的人

而佛陀卻能愛自己所恨的人

並使他們具足智慧與慈悲

所以我選擇學佛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不是為了從此求財得財

而是為了了斷自己對一切慾望的執著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不是為了人生一帆風順

而是為了坦然接受無常

在任何殘酷的境遇下

從容如君王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不是說以愛的發心

綁架他人

而是為了用周到的智慧

在隨順眾生中自利利他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並不是因為我要逃避人世、追求虛無

而是深知日常生活處處是道場

活在當下就是在修行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我的生命並非從此不再遭遇挫折

但是有了佛法相伴

挫折會轉化成助我成長的因緣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我心中充滿無盡的感恩

單單想到今生有緣生而為人

且具備修行的能力

又有機會遇善知識、得以聽聞佛法

就深心感動因緣不可思議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並不是因為外在有一個神

而是我發現了我本具的自心本性

  

推薦閱讀:

佛教為什麼不吃肉?
比丘記事: 祖廟傳奇
今天是十齋日,值此殊勝日請大家行持守戒、放生、吃素、誦經、持咒、供燈多做功德,多累積福報!
人人都在獨木橋上
佛學常見辭彙(四畫)

TAG:世界 | 佛教 | 佛學 | 教授 | 自己 | 佛教徒 | 教徒 | 牛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