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易象數與命理到干支易象

在中國只要提到周易或易經二字,許多人都會很敏感地將其與算命二字緊密聯繫在一起,好象二者之間是等號關係。當你遇到真正搞易學研究的學者時,他們又極力地反對將二者混為一談。這其中孰輕孰重,孰是孰非,不經過一番調查研究,做個比較再發言,都可謂失之於武斷。因此,搞清周易與命理二者之間的關係,對於正確的認識周易和命理以及探研易學很有必要。

 一、周易象數源流

 要想搞清周易與命理的聯繫,首先,應對周易的概念及研究方法有所認識,下面就對這些內容做簡要介紹。

 《周易》又稱《易經》,不過《易經》也可指《周易》的卦爻辭,《周易》六十四卦,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不包括《易傳》,即《十翼》。因此,稱《周易》就可把經和傳都包括進去。

 (一)周易二字的含義

  1、「周」字的兩種解釋

 (1)《周易正義》的作者孔穎達在《論三代易名》中引鄭玄《易論》曰:「《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也。」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學》亦有:「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謂周流六虛者也。」《繫辭》則說:「蓋《易》之為書,始

終本末,上下四旁,無所不周,故云周也。」

 (2)《左傳》昭公二年:「韓宣子來聘,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乃今知周公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後來朱熹在其著《周易本義》中註:「周代名也。易書名也。」

 2、易字的幾種說法

 (1)易由蜥蜴得名說。此說始於許慎。考許氏《說文解字》曰:「易,蜥蜴、蝘蜓、守宮也,象形。」《容齋隨筆》曰:「易者守宮是矣,亦名蜥蜴。身色無恆,日十二變,以易名經,取其變也。」

 (2)日月為易說。緯書云:「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參同契》云:「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3)變易說。傳序云:「《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孔穎達曰:「易者,變易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

 (4)一易三義說。《乾鑿度》云:「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變易者其氣也,不易者其位也。」鄭康成曰:「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

 (5)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里提出一種說法,即從《周禮》講太卜掌三《易》來講,三易就是夏《易》以《艮》卦為首,《艮》是山,所以稱《連山》;商《易》以《坤》卦為首,《坤》是地,地歸藏萬物,所以稱為《歸藏》。周《易》以《乾》卦為首,《乾》卦六爻都是陽爻,周遍六爻都是陽,所以稱為「周陽」,作「周易」是錯的。

 (6)近人吳汝綸《易說》:「易者,占卜之名。《祭義》:『易 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記·大宛傳》:『天子發書易。』謂發書卜也。又武帝輪台詔云:『易之,卦得《大過》。』易之,卜之也。說者以簡易、不易、變易說之,皆非。」

 (7)今山東大學劉大鈞教授在《周易概論》中指出:《繫辭》認為「易」成於「象」。又是「在天成象」,天象莫大於日月。故「日月為易」的說法,正與《繫辭》符合。可以說漢人對「易」字的解釋,是有根據的,此說可取。對於「周」字他在書中是這樣說的:「據上所考,我們認為,《經典釋文》從漢人之說,謂『周』字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這是正確的。」對於周易二字的解釋雖說法各異,但做為周易愛好者和命理研究者,還是應該有所了解的。

 (二)周易的卦象、卦爻及爻辭

 初學周易的人,一般都對周易的卦象和爻辭有一種陌生感,正是由於這種陌生感,才生出一種神秘的困惑感。因此,在學習上必然產生心裡上的障礙。所以,學習易經首先要搞清楚卦象、爻象和爻辭是怎麼一回事。

 (1)卦象

 用「?」表示陽爻,用「?」表示陰爻,卦象由三個陽爻或三個陰爻,及一個陽爻與兩個陰爻,兩個陽爻與一個陰爻的不同排列,構成了八經卦(又稱八卦),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再由此八經卦互相重合,組成六十四別卦,在每卦的卦名經文前標出該卦的卦畫,以此顯示該卦的陰陽變化。

一部《周易》的經文,最初僅由這六十四卦的卦辭或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辭組成(另外加《乾》《坤》卦用「九」與用「六」)。自陰陽爻畫成八卦,至八卦重為六十四卦,最後到《周易》全書的完成,古人說法不一:王弼說伏羲開始重卦,鄭玄說神農,還有說大禹的,司馬遷、斑固、楊雄、王充則認為文王才開始重卦。據學者劉大鈞教授推測卦辭和爻辭的產生,可能經過多人的采輯、訂正和增補,總之,這中間可能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最後到殷末周初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2)卦爻

爻象就是指每個六畫卦的每個一畫,如?卦,最下面的稱為初爻,順序上數二爻,三爻,四爻,五爻,六爻,這裡涉及一個上面提到的概念即用九和用六,所謂用九是指對卦爻陽爻的稱謂,用六是對陰爻的稱謂。如?卦,初爻為陰爻,稱初六,二爻為陽爻稱九二,三爻為陰爻稱六三,四爻為陰爻稱六四,五爻為陰爻稱六五,六爻為陽爻稱上九(如六爻為陰爻稱上六)

(3)爻辭

爻辭是指卦畫每一爻後的文字,是古人依據卦畫陰陽變化類比自然界中的事物,用來說明闡釋事物之間變化的語言文字。在爻辭後面還附有《彖傳》、《象傳》就是《易傳》的兩種,各分上下,合成四篇。這四篇用象數來解釋卦爻辭。如:

《豫》(?坤下震上):利建侯行師。《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初六:鳴豫,凶。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六五:貞疾,恆不死。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行文至此,初學周易的朋友,即使對上面引錄的周易《豫》卦爻辭及《彖》、《象》看不太懂,也應該對《周易》這本書有個整體感觀了。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再去探討這些爻辭、卦象等是怎麼來的,這其中又包含著哪些蘊意,就好辦了。因本書不做重點研究爻辭和周易原文,旨在讓初學的朋友了解易經的大體概況和基本原理,以及這些基本原理中蘊含著與命理相通的部分道理。

(三)周易研究的流派及易象原理

對於周易的研究,山東大學林忠軍教授在其《周易象數發展史》第一卷緒論中這樣寫到:「易學是關於《周易》研究的學問。易學史是易學發展演變的歷史,它主要研究易學發展的進程及其規律,其內容包括傳授的世系,不同時代和學派解經的傾向,經典註疏的概況和成就,典籍的辨偽和爻字訓詁的考證學。」從宏觀上劃分,易學史包括象數易學史和義理學史。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讀出周易研究的流派有二:一是以解經、經典註疏、典籍辨偽和文字訓詁、考證為研究方向的周易義理派;二是以象數易學範疇發展、學派形成、人物思想演變、闡明象數易學概念和思想含義為主的周易象數學派。這兩派雖說在研究闡釋周易經文的方向和目的上是不同的,但他們有共同之處,就是都藉助於易象來講解經文或藉助易象來闡述天人的關係。在劉大鈞教授《周易概論》中有:「自春秋戰國時代起,經漢、唐、宋諸儒,至清儒及民國人物止,他們在講解《周易》經文時,都要依據卦象。」即便是被人稱作『掃象不談』的王弼在其《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依然承認:「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通上引論,對於初學者來講不由自主的就會生出這樣的問題:一是易象是怎麼產生的,貫穿義理派和易象派的原理是什麼?二是易象的源流與數術之間的聯繫是什麼?只有弄清楚這兩個問題,才有助於我們了解周易象數與命理之間的關係。

 (1)易象的產生及貫穿義理派和象數派易學的原理

對於易象即卦象的產生,雖說有很多的說法,但最著名的

要數《易·繫辭傳下》中的一段:「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段文字回答了兩個問題:一卦象是由伏羲創造的;二原理是通過觀察天、地和大自然的現象,並通過類比的方式把萬物融入卦中。如將純陽爻的乾卦類象為天、為老男、為父、為馬、為龍、為頭等,把純陰爻的坤卦類象為地、為老女、為母、為母馬、為牛、為大腹等,把離火類象為日、光明、火、中女、網、龜等,總之,八個卦都可類象成世間的萬事萬物,並且用這些類象來闡述道理。例如:?(天火同人卦)《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這段象辭就是由內外卦(卦畫的下三爻為下卦為內卦,上三爻為上卦為外卦)來應用於人事。如程《傳》說:「天在上,火性炎上,火與天同,故為同人之義。」這段程《傳》的解釋就是將上卦乾卦取天象,再接著由天在高處,取出「上」的意義,接將下卦離類象為火,再由火引伸出向上燃燒的特殊性,這個向上的特性與天為高為上的意義是相同的,所以雖說乾的五行為金,為天,離的五行是火,卦畫也有著諸多的不同,但就因有個向上的中介,就可將乾卦和離卦視為同類的事物。俗話說:「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古人就是這樣應用事物之間的性質來分辨事物之間的聯繫的,而且這種分辨是很抽象的,金景芳在《周易講義》中這樣講到:「君子學同人卦怎麼應用?用以類族辨物。光有同沒有異還不行。有同無異,同不了,同與異是相聯繫的。因為有同人,君子才類族辨物。朱子《本義》說『其性同也,類族辨物,所以審異而致同也。』同異是相關的,學同人卦應該類族辨物。類族辨物才能同,否則不能同,不能大同。」行文至此,又讓我想起了一句俗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就是一個人也好,一個物也好,都有他的永恆不變的品質,同人卦的現象就是告訴我們要透過事物表面的現象,來研究事物的本質,這才是君子的行為。然而這個辨析的過程是通過卦象的類比、取象推理來完成的。義理派易學就是依靠卦象的類、比、推理形象的闡述儒家學說的,而做為象數派易學,則是通過用卦、取象、類比、推理同樣的原理來研究天人之間的吉凶禍福,從而構建一個全息的宇宙世界。如:?(同人卦)如按象數派易學的觀點,可推測天時,可依據外卦為天,內卦為離為火,得此卦可知年內天氣大體來講為乾旱之象,如預測個人可按乾為天為老人為頭部,同人卦是火克金,卦象為乾金被克主家中的老父親有疾病,主要是頭部的問題。當然這只是簡單的象意,旨在講義理派易學與象數派易學的共同原理,要真正具體預測時還要加上當時的月令、太歲等因素綜合考證。其它,均是運用上述原理,此不一一列舉。

 (2)象數易學的源流與命理等數術的聯繫

 從上所論,對於初學者來講雖說不能完全看懂,但大致明白了周易義理派是運用卦象類比聯繫的原理來闡釋儒家學說或用來考證訓詁等;周易象數派是運用卦象的取類、比附、聯想等方法來研究天與人的關係,並運用這種方法構建起了宇宙模式,用來闡發天人之間的道理,以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從象數易學發展來看,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先秦時期。這個時期的象數思想在《左傳》《國語》記載的二十多個筮例,能集中的體現出象數應用於人事及戰爭的占測上,充分反映了象數易學早期的思想,即以卦象的簡單類象來比附人事。這一思想在戰國時期得到充分發展,《易傳》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完成的。從注釋《周易》卦爻辭中,我們能看到象辭之間的緊密聯繫,可以說這一時期《易傳》中的象數思想為兩漢象數易學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是兩漢時期。由於政治上的開明,各種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象數易學,在這時已將天文、曆法、數學等學科融入到了易學的研究之中,這時期湧現出了孟喜、京房等易學大家,象數易學的豐富和發展同時也推動了義理派易學的發展,這個時期的易學著作《易緯》系統的總結記錄了兩漢象數易學的成就。

 第三階段東漢時期。象數易學經過兩漢的發展到了東漢已發展到極致。這時期的鄭玄、荀爽、虞翻和管輅等為代表的易學大家,不論在闡發義理上,還是在注經上都廣徵博引地拓寬象意,使象數的理論達到了完善。

 第四階段是魏晉隋唐時期。此時期由於象數易學的迅猛發展必然會出現一些易學體系上的問題,同時也必然會導致一些人的批評,當然這也符合事物從發生、成長、成熟到衰落的陰陽變化規律。這時期,在大家都在津津樂道的享受著易象給研習者帶來的樂趣時,一個青年英才出現了,這個人就是王弼,他只活了20多歲,但很了不起,他的研究方式與以往象數易學和義理派的研究方式有些不同,主要是他將《老子》和《莊子》的思想也引入了易經,並以此來闡發義理,並引起很大的影響,史稱「王弼」掃象。他的出現可以說引領了時代的潮流,使象

數易學的研究轉向玄妙的道家思辯哲學,此後象數易學一直走向了低谷,好在唐代有個李鼎祚根據他掌握的資料整理出《周易集解》才使漢代以後至唐朝一些易學家的思想及象數易學觀點得以保存。

 第五階段是兩宋時期。此時期象數易學脫胎換骨,以新的形式出現,即圖書之學形成。此時期象數易學有兩派,一派是以王應麟、朱震為代表的象數之學,另一派是以劉牧、邵雍為代表的圖書之學。

第六階段是明清時期。這階段是漢代象數易學復古時期,此中大體又分為兩種傾向,一是以黃宗羲、胡謂和毛奇齡等為代表的易學家,他們全面清算了圖書之學,認為圖書之學不符合易之本義,純屬宋人偽造,一是以惠棟、張惠言和焦循等為代表,以恢復漢代象數易為旗幟,使漢代象數易在清代得以發揚光大。(引自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

 象數易學到了清代四庫館臣將易分成了三宗,指出:「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太卜之道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禪機,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將象數派分為占卜宗、禪宗和造化宗。並認為象數有正傳、別傳之分。認為孟喜是正宗,京、焦、《易緯》及陳摶、邵雍為別傳,鄭玄及傳鄭氏學者為中間派,也不是正宗也不是別傳。

 對於象數派易學的劃分,著名學者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林忠軍教授《周易象數發展史》中還有這樣劃分,現引錄如下:「以現代眼光審視象數易學的發展演變,大致可分為三派,一是占驗派,此派視《易》為卜筮之書,多本古法,參以占候。凡以《周易》為主體,運用象數理論建立占驗體系者皆屬一派,如漢孟喜、京房、梁丘賀、焦延壽,北周衛元嵩、宋張行成等。楊雄仿《周易》作《太玄》用於占卜,但此書已脫離了《易》

這個主體,故楊雄不屬於象數易學占驗派,而術數中的龜卜、象占(星占、雲氣占、風角占等)、太乙、六壬、遁甲、星命、堪輿、相術等雖也屬占驗,且借用了《周易》象數某些理論,但它與易學有著本質的區別,故也不屬於象數易學。關於這一點,今人周玉山先生論之甚詳,茲不重複;二是注經派,本於《易傳》以象數注釋易辭,凡以象數注《易》或整理、解說漢代象數易者皆屬此派,如漢鄭玄、荀爽、虞翻,唐崔憬、宋朱震、王應麟、清惠棟、張惠言、焦循、杭辛齋等。漢魏伯陽作《周易參同契》,此書引易入道,故不屬於此派。另外還有引易入佛著作也不屬於此派;三是圖書派。凡承認圖書之說,並以圖書之說《易》者皆屬此派,以宋代劉牧、邵雍及清江永等人為代表。」

 從上所引錄象數易學的發展演變流派來看,不論是清代的紀昀還是當代的周玉山、林忠軍都沒有迴避一個問題,就是如太乙、六壬、遁甲、星命、堪輿、相術等,如嚴格按易學本質和經文對照來看,已是面目全非,但這些術數的理論核心還是由《周易》象數的某些理論來支撐著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象數易學是源,而演變發展的如六壬、奇門、星命等是支流,也可說象數易學是根是本,而六壬、遁甲、星命等術數是枝是葉。因此,那些寫了一本命理或一本奇門的人說正本清源,難道不是胡說八道嗎?

 下面我們再看看命理的起源及演變就更能理解周易象數與命理的淵源。

 二、命理的起源

 說起命理,研究周易的學者都不願將其歸為周易象數易學,原因很簡單,一是命學的初始還不能說其是命理,也就是命學的理論還沒有形成,但對命的意識卻是很早,當時稱為天命觀,可以說天命觀在上古時期就有了,還有可能早於易象的產生。

 因此,周易學者不願把一種天命觀與樸素的易象扯在一起;二是後期命理的形成以及對命運的推測形式與周易原文以及象數易學,從形式到內容都是不同的,基於對此的認識也不願將兩者建立聯繫。但若從象數易學的最基本的類比推理原理來看,確有相通之處。下面就針對這個問題談談命理的起源及其內在的邏輯原理與象數易學的聯繫。

 (一)商周時期及先秦的天命觀。

有文字記載的殷商時期的甲骨卜辭,其中「受命於天」的刻辭多次出現。可見人類的早期思想天命觀主導了一切。認為宇宙間存在至上的主宰,稱做「帝」、「天」。這個天帝具有絕對權威,人間的一切事情都是天帝安排的。如《殷虛書契前編》中有:「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惟天監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我生不有命在天。」

 當周武王伐紂建立西周時,人們開始反思難道商紂王不是「我生不有命在天」嗎?既然上天賦予個人王權,但又是依據什麼又收回了王權呢?這時周初統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對此進行解釋,意思是說天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皇天收回了商的天命給予了周,說明「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樣伴隨著天命觀的產生和歷史社會的變化,天命觀在歷史的發展變化中也逐漸演變,提出了「以德配天」的理論。從而要求統治者必須「明德」、「敬德」、「修德」,才能與「天命」相配,這樣得到天帝的認可,才能使政權穩定,天命觀就是這樣從發展到不斷受到衝擊,也逐漸地完善和得到了豐富的發展。後來到了先秦的春秋時代,天命經過孔子、孟子和列子等的進一步發展,已由關注占候、皇權及政治逐漸轉向了做為個體的人。到了東漢經著名學者王充又聯繫物候和氣象等理論提出了稟氣說,使天命學說真正有了初步的理論萌芽。如王充《氣壽篇》中有:「凡人稟命有二品,一曰所當觸值之命,二曰強弱壽夭之命。所當觸

值,謂兵燒壓溺也,強壽弱夭,謂稟氣渥(厚)薄也。兵燒壓溺,遭以所稟為命,未必有審期也。若夫強弱夭壽,以百為數,不至百者,氣自不足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其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

 (二)命理的發展和成熟。

東漢時期是周易象數易學發展的成熟期,此時的學者思維都極其活躍,由於象數易學的快速發展和空前活躍,也極大的推動了由天命觀轉向對個體——人的命運研究的理論發展。這裡還得要提到東漢的著名學者王充,因為前面我們已說到他提出的稟氣論。在王充看來,人的命運是受先天稟氣的作用,而出現了富貴貧賤和窮通壽夭的差異,為了能夠進一步的闡述這種觀點,他在《論衡·物勢篇》中又重點把陰陽、五行和十二生肖之間的生克關係加以論述,他說:「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故一人之行,有五常之操。」「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為虎所服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馬也。水勝火,故豕食蛇。火為水防害,故馬食鼠屎而腹脹。」可見王充這些理論也是來自對大自然觀察的,與《繫辭》中講的「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理論是同出一源的。王充這些早期的認識,為後代的命理學的創立奠定了初步基礎,實際上從這個角度來講王充也可以說是命理學史上的先驅。

 東漢以後魏晉南北朝時,知識階層對天命的信仰愈益蔓延。這時有魏孫紹的推祿命說、陶弘景的《三命抄略》、梁朝的大文學家劉勰在《新論》中也有:「命者,生之本也;相者,助命而成者也。命則有命,不形於形;相則有相,而形於形。有命必有相,有相必有命,同稟於天,相須而成也。」由於三國魏晉南北朝一段時期里的文人學者的共同摸索探討,才有了唐代命理學的大發展大飛躍。

 自唐代始,由象數所衍生出的命學理論在眾多數術中才正式脫穎而出,形成內容豐富、體系完備的命學理論。唐代在魏郡(今河北大名)出生的李虛中(官至御史)對於這門理論的完善與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最有說服力的是他能夠根據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來推定他人一生中的貴賤壽夭,吉凶禍福。大文學家韓愈在《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中稱他是「百不失一」,這是鐵證如山的。我想從韓愈諫迎佛骨的品性及風骨來看,如韓愈沒有充分的見證和所聞,他是不會幫李虛中吹這個牛的,當然這並不足以說明命理就是可信的或是科學的,這個問題後面還要探討。

 李虛中對命學的總結和創造性的整合使命學有了自己的推算模式(在其著《李虛中命書》中有詳細論述),使命學得到了飛躍發展,再加上大文豪韓愈的推波助瀾,無疑使命理這門學問得到了空前發展。這種探索命運、研究命運、總結命運的理論和實踐熱潮深深地影響了宋明以來的命理學愛好者、研究者和理論家。湧現出了宋、明時代的徐子平、萬明英、張楠等命理學大家。據史書記載,徐子平名居易,曾和當時看相大師麻衣道人陳圖南一起隱居華山,精研命理之學。他在李虛中推算年、月、日、時的「四柱」法基礎上,進行大膽理論整合和實踐,使命學的理論又有了長足發展。所謂「四柱」就是將人的出生年、月、日、時轉化成干支,年上為一組干支,月上一組,日上一組,時上一組,每組干支都稱為一柱,共四組所以稱「四柱」,干支共八個字又稱八字。後世的人為了紀念他又叫「子平術」。從宋代開始,「四柱」已漸漸地大行於天下了。我們今天從市面上能見到的《淵海子平》就是宋代徐子升根據徐子平命理研究成果,纂輯而成的一部重要著述。元朝享國不長,命理學著述較少,只存李欽夫所撰《子平三命淵源注》等少數幾種著作。到了明代又是命理學發展的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可以 說此時的命學理論已趨於十分成熟階段。那時的開國功臣宋濂曾寫《祿命辨》一文,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命理學的歷史淵源。一時間不論民間的還是官方的,研究命學的熱度一直高漲,命理學的著述,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湧現。最有代表性的要數萬明英的《三命通會》,其次是張楠的《神峰通考命理真宗》,再次就是相傳為明初開國重臣劉基注的《滴天髓原注》。總之,明代已將命理推向一個極致。

 到了清代和民國時期,雖說對命理的研究和實踐風氣仍然十分濃厚,但從所存著述來看,如陳素庵的《命理約言》、《滴天髓輯要》、任鐵樵的《滴天髓闡微》以及無名氏的《攔江網》(後改名為《窮通寶鑒》),還有民國韋千里的《千里命稿》和袁樹珊的《命理探源》等,多是宋、明時代命理的傳承,並無多大建樹,應該說是命學的衰落期。建國後,經「文革」破「四舊」,使命學研究走向了低潮,可以說是命學史的斷層。改革開放九十年代初,由於邵偉華先生的《周易預測學》和《四柱預測學》的出版發行,才迎來了命理學研究的新熱潮。現在又有了互聯網交流平台,命學研究又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三)命理學實踐中所涉的主要原理。

這個問題雖說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講清楚的,但是對於初學命理的朋友,提綱挈領地了解一下、有個整體印象,以及對以後的進一步學習還是有幫助的。雖然此處所涉及的問題在後面還要詳細的論述,但是這裡為了讓初學者明白命理的梗概,還是要揀最簡明的內容來談談的,這樣初學的朋友在學習命理之初,就能夠抓住重點,圍繞主線,才會少走彎路。現將主要原理介紹如下:一是類、象、比與象數,同時也要通過干支和五行的生克找出類的異同,進行取象,然後進行比附。這一點是以周易卦象或干支五行發展而來的預測術永恆不變的主題,也是核心內容。這點後面還要具體講;二是陰陽五行。主要是將出生年月日時所轉化的干支分別按照陰陽和五行的觀點進行分類,再按分類來取象,此中陰陽和五行起到了分類和取象的前提作用;三是節氣月令。節氣月令就是將農業大國播種的物候原理參入人的命運探索中,有人把它稱為宇宙時空學。此點是八字命理學應用的關鍵,也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更是實踐預測入門與否的分水嶺。但隨著入門之後,如想進一步提高水平,除在五行旺衰上下功夫外,還要在象意上下功夫,兩者不可偏廢,才能真正的登堂入室;四是中和至上,陰陽平衡。這一點是中國哲學的根源,不論儒家還是道家都十分重視中和與陰陽平衡,最終的目的是陰陽合和。中國的中醫在探討病理時也是十分重視這一點,在病的診斷和治療環節中都貫穿這種中和平衡的理念,(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審美都離不開這一點,)當命理學在探討命運時也是緊緊圍繞中和平衡這個核心展開的。命理學中把能夠制衡的某一五行干支稱為用神。現舉一例對上面四點做總體說明。

 例1:坤造(72)壬子 丙午 戊子 丁巳

 這就是將某女的出生年月日時轉化成的干支,共八個字,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生辰八字。至於怎樣排八字,後邊章節中我們還要專門談到。這裡只向讀者朋友介紹一下八字中的陰陽五行、旺衰、基本類象及推測的基本關係,這樣我們才能在思想理念中對八字有個整體認識,學習後邊章節內容時才會感到不陌生(一般起八字,在男命前標註「乾」,在女命前標註「坤」以示男、女命之別,括弧中的72表示此人的出生年份)。現簡單的將八字的推測程序給大家介紹一下:

 (1)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五行: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

 (2)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行:子亥水,丑未辰戌土,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

 (3)五行生剋關係: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4)干支的陰陽:

 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5)推算中所涉及的幾種關係:兩個干支陰陽五行都相同的為平輩,如戊見戊、己見己、子見子、午見午,代表兄弟和朋友,術語叫比肩;如五行相同,陽見陰或陰見陽,如戊見己、子見亥等,同樣可視為朋友或兄弟,術語叫劫財。有的命學者喜歡把比肩和劫財分的很細,說比肩為親兄弟,劫財代表朋友,我確認為差不多,只不過陰乾代表女的,陽干代表男的。如果是女命日干為戊則見戊為同性,見己反為男的朋友,其它的類推。其實人的一生無非就是這樣幾種關係:一是朋友、二是父母、三是妻子和錢財(富)、四是子女、五是工作和領導(貴)。把這幾種關係的符號怎麼取搞清楚,就可以推算八字了,想要看哪方面的事情,就可以直接按照取符號的模式找那個干支就行了。當然,初步入門明白這些就可以了。因此,可以說命理同圍棋一樣非常好學,但最難的是把它學精了。接下來我再繼續介紹以下幾種社會關係符號。如當日元戊(即出生日子的天干),遇見丙丁或巳午,就可視其為父母的符號,術語稱印星,叫正印或偏印,與日元五行相生陰陽相異的為正印,相同的為偏印。如戊日元見丁為正印,見丙為偏印,其它以此類推。傳統的子平命理取這種社會關係符號是以出生日子的天干為中心點來取的,以日干為我,故命書常見生我者為父母,這個我指的就是日干。這種用干支來描述社會關係的方法,完全來源於社會生活實踐,只不過用天干地支來描述表示。對於不明白乾支五行的人看起來比較陌生,而且還會感到抽象。如象上述的五行干支關係、陰陽等基本的內容,你都掌握了就會感到八字這種預測術完全是社會生活的寫實,與現實生活比較靠近。就說這類象吧,生我者為父母,肩膀頭齊為弟兄,完全來自生活的寫實。再看以下這幾種關係的描述也是寫實的比擬,如我生者為子孫,術語叫食傷,就是以日元為主為我,所生的那種五行為子女的符號,同樣分陰陽,同樣都是陽或陰的相生為食神,不同陰或陽相生的為傷官。這個符號為子孫為兒女,延伸一下,兒女我能管理得了,按此意還可將此符號視為部下、員工。當然每種類象都可以根據對生活的感悟類出更多生活中的人或事,這個不應是固定的,以後章節還要具體地講。朋友、父母、兒女的符號都談到了,那麼有人就會問要看老婆和財運怎麼看呢?這就涉及到了妻財的符號,在封建社會裡,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內,就是把女人放在家裡,視為財寶一樣或說是男人的附屬品,從這個意義上講,男的就是財務的管理者,必須對財、物有絕對的支配權,因此,對於老婆這個符號在五行上是能剋制住的,因此,在取這個符號時,古書上就講:「我克者為妻財」,就是日元克制的五行干支為老婆和財產的符號,如戊見壬、癸水為妻財,當然也分陰陽,同樣都為陽或陰的同性相剋為偏財,異性相剋為正財。不過,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我想把比、劫視為財或妻子的符號也應是可以的。這是在對命理的符號有了自己的理解,這種變化是高層次的,初學不宜。接下來再介紹最後一種社會關係,就是領導和工作的符號,命書云:「克我者為官殺」。說的就是代表領導或工作單位的符號為克制我的這種五行。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的,你到了一個單位,領導就能管理你,給你分配工作,你就得按領導或工作單位的意思去做,這種行為對自己來講是克制,因此,叫克我者為官鬼,如戊見寅卯或甲乙,陰陽異性相剋的如戊見乙稱為正官,陰陽同性相剋,如戊見甲稱為偏官也叫七殺,代表工作、也代表領導政府和執法部門等。

 (6)簡單的類象推測。如前面引用的八字:坤(72)壬子、丙午、戊子、丁巳,按上述的符號類象我們就可以簡單的進行推測了。如戊為日干,日支子水都為陽,則子水為偏財代表父親(前面沒有提及,偏財可以類象為父親,因現實生活中一般子女對父親來講都有克製作用,這種克制就是父親是家庭生活經濟的主要來源,要供給子女食物即扶養,故我克者為偏財為父親),月干支為丙午五行為火對日干是相生的,按上類象為母親的符號,再看年上的壬子克丙午,八字中雙子克午火,可知家中父母的感情不合,再依據節令,丙午月為午火月令,即火值月令,水克不動火反被反克,就象現實生活中火大往上澆點水,火還是一樣燃燒,這裡需要再說明一點,一般傳統八字都是以日元為中心,參考月支再定一個八字的五行旺還是衰,再綜合八字來研究這個八字的失衡點,然後再找能夠平衡這失衡點的五行,術語叫用神,這個「用神」二字我認為叫的很符合中國人的心裡和社會現狀,「用神」就是把有用的人或物視為神一樣來對待,所以才有了「用神」之說。我看叫「救星」也是可以的,反正都是迷信權威的產物。找這個用神先要參考當令的月令,因此才有了命書上說的「月令為提綱」,既然是提綱就得參考一下,再綜合整個四柱八字,決定哪個是失衡的,這一點還是比較辯證地體現了民主精神。月令就好比直接能決定日元力量大小許可權的領導,日元幹什麼事,得先看一下月令的臉色和給它的許可權,當然日元必然得尊重月令,然後看看民主情況,再做出聽或不聽月令的判斷,確定月令是敵是友,這一點也正是命理有趣的地方。這個綜合分析的好壞直接影響預測的結果。一個命的好壞、運程的好壞也都在於這個「用神」上,找這個制衡的五行干支。方法一是在命中找(即原局中找),二是在大運中找,有就是好命沒有就是差命,傳統命學基本上就是這個講法,當然,不能武斷這樣認為,還要結合一些其它因素再做最終判定,但大體是這個模式。對以上所引命例及命理簡單知識介紹,並不需初學命理的人馬上掌握,只要上述的道理能看懂就可以了。後邊的章節中我們還將重點詳細論述,這裡提前簡要介紹,一是旨在給初學命理的朋友一個命學推理的基本概念,二是為了方便與象數易學做一比較,讓更多的朋友明白,命學的推測原理與易象的推理取象原理是相同的。

三、從周易象數原理與命理推理的原理比較到干支易象

 從上面周易象數原理的類、象、比到命理學中的類、象、比的比較中我們會發現以下幾點異同:一是從形式上看,象數學是以卦象為主體來進行推測的,而命理學則偏重於干支,從內容來看周易象數學多推測自然災害和國家大事,而命理則多推測個人的吉凶禍福;二是從象數學與命理學的產生來看,都是由觀察大自然而及人的,正所謂究天人之際,都是對浩瀚的宇宙產生的一種畏懼而聯想到主宰,到後來的客觀的類比模擬,這些都是相通的,只不過後來命理和象數都由原來的宮廷學問走向了民間,也就有了雅俗之分;三是象數學發展到了漢代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預測應用體系,京房則是這方面的代表,而命理學的發展則是到了唐宋才開始獨樹一幟地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從時間上來看,較象數要晚,從內容上來看,命學的許多理論知識是出自象數學體系的,如命學中重視節氣和月令的運用,早在漢代京房的納甲體系中就提出來了,還有六親的取象、類、比等等都源自象數學,但逐年推測運氣和十年一大運等方式和方法,則是出於後者的發展和完善。從這個意義上講命理學既是象數易學的繼承,又是創新和發展,更是實踐的總結。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象數學與命理學的發展完全應是互相推動、互相借鑒的,它們核心的部分是類、象、比。因此,我們可以說兩者是同源同宗的,從時間順序和發展來看,象數學要比命理學早,從體系完善來看象數學要好於命

理學,雖說象數學和命理學都源於古人對天命觀的關注,但從整體發展來看,象數學理論體系要較命學理論體系成熟的要早,後來命學的理論好多是借用了象數學的原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象數學較之命理學應是源泉,命理學應是支流。同時我們也可以說象數學與命理學發展到今天,是完全有理由相結合共同來推動這兩門學問的共同發展的,因此我提出了干支易象的理論體系。從研究和實踐來看,命理學包括其它以干支做為媒介的所有預測學,都應該與周易象數學建立緊密的聯繫,互為體用,這樣才叫返本歸真,正本清源。那些以研究周易象數學以學者自居的人和用學來反對術的人,我看只能是越描越黑,只要走學與術相結合、相促進的路子,才符合太極陰陽平衡的原理,才能稱得上學和術。因為這就好比太極圖中的黑魚,是無法用黑色改變自身的黑色的,只有用白色魚才能漸漸轉變黑色中的問題。因此,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干支易象是在總結前人重卦象或重爻象或重干支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干支與易象相結合,以干支體現卦象,通過納甲及干支八卦落宮並結合納音五行、數字五行、中醫五行等互相轉化所形成的一套較為綜合的象數應用組合體系。是對前人理論的繼承也是發展。因此,干支與易象的結合將是本書的所闡述的重點,這個重點初學者只要了解了並能基本熟悉掌握,你的命理水平不管有多高,相信你都會有所啟發有所提高。關於干支易象的更多內容,在後面還將詳細介紹。

對於初學者,只要對上述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和掌握就可以了,並不一定全要在看過後一下子完全都能弄懂,因為後邊我們還要具體的介紹。有個整體印象,總比沒有要好,最起碼知道怎麼一回事,學起來才沒有壓力。


推薦閱讀:

干支沖合
干支類像
八法逐日干支歌、八法臨時干支歌
干支垂象斷事要訣
(12)子平真詮05、附干支會合化表

TAG:周易 | 干支 | 命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