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之不寒為無水」的中醫學角度分析
2011-12-18 14:32:20| 分類: 汗牛塞屋的|字型大小 訂閱
首先,這句話中第一個「寒」做動詞用,使之寒,意思是說用寒涼葯使一個熱症涼下來,卻不僅沒涼下來、癥狀沒有改善反而更燥熱,是因為腎水已經虧虛的原因。一般情況下我們說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即是如此。是一個一般用藥方法。
火在上焦時,如果用涼葯降之,其火即隨葯下行。如果肝腎原本就陰虛之人,火至其地,勢必燥干精血。何出此言?因寒涼之葯藥性沉降,故火隨藥性下行,火傷肝腎之陰。火復上炎(火性上炎是其本性),而後隨寒葯下降,反反覆復,屢降不已,必至陰精耗損殆盡。故凡用降火之葯者,必審其人精血不枯,方可灼用。今人每喜用降火涼劑,不論其人之腎實與虛一概而論,坐令真精枯槁,變生諸症。
「熱之不熱為無火」其道理一樣,腎陽虛衰,僅用甘溫補之葯無法助其火勢,須用補充腎陽之葯,如桂枝、附子之類(當然這時須考慮到腎陽虛衰腎陰亦不足的情況)。就好比我們燒一堆柴,火焰即將燃盡,只有一些零星碎火,這是光是添柴是沒用了,必須再點燃一把火才行。
論脈的平脈--知平脈而後才知病脈很多時候,當我們摸脈時,我們會說:「他的寸脈浮,他的尺脈沉弱、他的關脈弦,他左手脈弦滑」等等。當我們說出病人的脈象並以次來評定病機或者病症時,是否知道到各部脈的平脈(正常表現出來的脈象)?是否考慮的相應季節在人身上體現出來的脈象的不同?
我想說:知平脈而後才知病脈。如果我們不知道平脈(正脈),又如何知道哪些脈象是不正常的?或者說是病脈?如果我們不考慮四季的轉變會相應出現脈象的轉變,那麼我們會出現錯誤的判斷。因此我們需要有一個標準,心中有一個尺度。
左寸心脈的平脈:
內經云:心脈浮大而散
浮大乃君火陽位之體,散為舒緩之意,此乃平脈。如左寸心脈浮大有力,此乃火盛也。
右寸肺脈的平脈:
內經云:肺脈浮澀而短
澀短乃無旺之體,此乃平脈。如右寸肺脈有力乃金被火克,火刑金也。
左關肝脈的平脈:
內經云:肝脈弦長以和
肝木主春生之令
右關脾脈的平脈:
緩大而敦,為脾之正脈
腎脈的平脈:
內經云:腎脈沉濡而滑,為水中伏火之象,是為平脈。
故尺脈宜沉不宜浮也。左尺浮為水虛,火尚未動若;右尺浮大則命門相火 將離其位。右尺脈浮而有力則為陰虛陽脫之象。蓋真陽之火如燈中之焰,油越多而焰越小,油將盡而焰散大。燈油如真陰,真陰充足而此火不熾。若有力則指下浮堅而無緩和之象,是中空無水,火將外出之勢。水虛火必無制而火外出,虛勞百病從此而生。若尺微細則水火俱脫矣。
(所以,各部脈不是說摸起來小或者沉就是病脈,舉例來說:六部脈中腎脈的平脈是「沉濡而滑」,這並不是說沉軟就是不足,也不能說「大」或者「沉而有力」對於某個年齡的人來說就是正常(腎脈並不是所謂的越有力就功能越強),相反這種與平脈的定義不符合的情況是病脈。對於男性病人而言表現為前列腺肥大或者增生,對於女性來說表現為婦科疾病:如子宮肌瘤、下垂或者附件炎等。這個應該值得重視的。)
「內有物則脈必是有形」,如積聚、癥瘕、痰飲之類,故脈或滑、或弦或緊,而手下必堅剛轉指。--因此積聚、癥瘕是體現在脈上的,故可以摸出。
「內空虛則脈柔軟如棉」,如妄血、少氣、泄瀉之類,脈形細弱、故或濡、澀,緩,而手下必柔軟如棉。--因此血少氣虛乃一派空虛之象,故亦可以摸出。
四時之脈:
正常人的四時平脈有所不同,春三月六脈俱弦,夏三月六脈俱洪,秋脈微浮,冬脈俱沉。同時,地球繞太陽公轉出現太陽在地球上的相對運動產生的四季變化,對應陽氣在人體的運動,即浮、升、降、沉表現在四季的幾個節點上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中醫經常說「人體順應四季」、「人身乃一小宇宙」,除了說人體的變化和大自然的變化一樣外,更說明應該符合大自然的變化(起居飲食)。所以自然界的變化在脈象上也有相應細微變化,這些都是在用傳統脈法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另外補充一點:我認為,郁脈相對來說是變化較小,比較能反映病人較長時期病機的一種脈象,而弦、洪、滑、澀,軟等用來確定導致郁脈產生的卡點,是比較形象和簡單掌握的一種脈象。
飲食不節者欲瘦之而不達(臨床醫案一則)在我聽完她的訴說後, 我對說:「我可以給你治療,但是你吃飯一定要按時吃飯,如果你不能按時吃飯,我也治不好你。」她說:「我不敢吃,我怕越吃越胖,不吃都已經胖了。」為了說服她,我說:「那你節食你覺得有效么?」她說:「開始還有點效,後來就沒效了,不吃都胖。」我說:「既然你也知道節食也瘦不下來,所以這個方法顯然是不對的,而且把身體弄壞了。你的這些癥狀都是飲食不規律導致的。」她想了一會,點點頭,同意好好吃飯。
摸脈。左手脈小弦,寸關間郁像,尺弱;右手脈小軟、無力,寸關間郁像。
問其是否出現頭昏無力,答曰曾暈倒。我一再解釋並強調為什麼要好好吃飯(這是得病的根源所在)。
於是為其開藥處方,以異功散或七味白朮散加味調理脾胃為先,待脾胃能運化之後,以逍遙散加味疏理肝氣並補益肝血。期間逢對方放假為其開方共六次,觀察並隨時了解情況,三付葯一次,時時囑咐其正常飲食、一日三餐,少食滋膩瓜果零食。待其日漸好轉直至上述癥狀完全消失。另告知其無須再服中藥,只要正常飲食身體自然會「瘦」下來。
今日,接到其簡訊,向我詢問能否吃固元膏?是否還要吃藥?我告之身體沒事不用吃藥,正常飲食。誰知簡訊發過來後,令我實在有些茫然:「我只想瘦,姐姐說身體好了就能瘦下來啊。」。。啞然。。其言下之意是身體是好了,怎麼還沒瘦下來?我告訴她:「身體已經調好了,如果仍不能按時好好吃飯,這個我治不了」。。。(反覆強調了按時吃飯的重要性不知道為啥總是聽不進去。很是無可奈何啊)
這裡我想說,對於任何人來說,如果不規律吃飯,不僅身體不能瘦下來,而且身體還要垮。飲食不節諸病皆生啊!我想這個道理人們應該能夠明白吧。那麼多模特節食以致各種身體不適、甚至失去生命的事情不是沒有發生啊。單純地一味以不吃飯、節食來追求瘦身是非常不可取的。 這裡也不用講太多道理了。
《素問-太陰陽明論》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即傷的是脾)。脾病而四肢不用源於脾病而不能為胃行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日以衰。脾病及胃,五臟俱病矣。
葉天士朱丹溪等大家在治病用藥的過程中都很重視 「中病即止」,病人身體一旦改善,有時候哪怕沒有痊癒,都停止繼續服用中藥,讓身體自我調節的功能得到發揮。所以我亦不願意讓病人多吃藥,身體調節好了,再加上飲食有規律,自然虛胖的身體就會瘦下來變得結實。
扁鵲的「六不治」之中,就早已經明確了醫者有很多情況是無法治療也是不能治療的。 病人執意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受勸導如何能治?所以今天行醫之人經常說:不是治不了這個病,而是治不了這個人啊
五味五味即酸、苦、甘、辛、咸。還應加入「淡」味。
在地為五味,故辛甘淡味陰中之陽,酸咸苦為陰中之陰,陽升陰降。味厚則滯利,味薄則疏通。陰之質,無陽不宣;陽之氣,無陰不功。
辛甘多為輕淡味薄之品,主上升、向外,酸苦咸多為重濁堅實之品,主向下或沉降。淡味雖然屬於陰中之陽,但並不具有升發之性。那麼它的陽性體現在何處呢?體現在人體這個「陰」中,吃喝以後,淡味就會奪路而出,成為陰中宣通的陽味。
辛味:升散、宣通作用;辛大散結,辛少疏利
酸味:收斂、固澀;酸大澀滯,酸少消瘀
苦味:燥濕、堅固;苦大解毒,苦少清熱
甘味:舒緩、和解;甘大降火,甘少得益
鹹味:軟堅、散結;咸大滲利,咸少填補
淡味:滲透、分利
五味可調氣機,五味在於平衡。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
味過於酸,則肝木勝,而脾土石。土製水,則脾石水消。
味過於咸,則骨壯血瘀。筋骨僵硬,則心氣抑鬱而澀難。
味過於苦,則心或得滋而脾土實寒,胃氣不調,筋骨痿逆。
味過於辛,則肺得之宣,而筋脈沮弛,多涎汗瀉,精神不密,內塞以虛。
味過於甘,則脾盛,脾盛則中氣喘滿,腎氣受制,是以失衡而消下。
是以形、色、性、味為歸經之母。味殊有別,性殊往度。形殊有指,色殊有異。治以湯液,當明其真矣。
推薦閱讀:
※山根面相分析,山根出現橫紋代表什麼?
※陳益峰:汪峰八字分析
※八字神煞印食之斷言分析
※斷卦全面分析案例【四柱案例】
※郭晶晶面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