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 上學恐懼症

>>>> 戳上面關注我們

圖片來自giphy

孟馥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臨床心理學碩士

主任醫師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 中國心理學會首批註冊心理督導師

上海市心理學會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專長:擅長診治各種兒童與青少年心理障礙、親子溝通、家庭教育和婚姻輔導等

什麼是「上學恐懼症」?

幾乎每個孩子在其心理發育的某一個階段都曾出現過恐懼的反應。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恐懼對象,如:

0-2歲的孩子主要害怕很響的聲音、與養育者的分離、陌生人和大的物體;

3-6歲:怕黑、電閃雷鳴、動物昆蟲、獨自睡覺、想像中的事務;

7-16歲:害怕更為現實的事件,如損傷、疾病、成績、死亡、自然災害、暴力事件等。

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恐懼會逐漸好起來,並不影響孩子的社會功能,如學習、交往,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就可以緩解。如果孩子對恐懼的對象表現出的情緒超過了該恐懼帶來的實際危險,更影響到孩子的社會功能的時候,就稱其為恐懼症,恐懼症是一種情緒障礙。恐懼症有不同的種類:動物恐懼、自然事件恐懼、對自身有損傷恐懼、社會交往恐懼等。

學校恐懼症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恐懼,主要表現為擔心上學或迴避上學的情緒。

「上學恐懼症」,不是一個專用的醫學術語,是因為近幾年此類學生較多,社會上才形成了這樣一個俗語,它的主要特點是對「上學」這一特殊事件產生恐懼,導致孩子對適應學校或幼兒園的生活產生焦慮、恐懼、學習適應不良、人際交往困難等不良情緒和行為的喚醒。

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校經常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對新環境不能很快適應的學生、部分過於追求完美的優秀生等五類學生是「上學恐懼症」的易發學生群。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對孩子學習的過分緊張是上學恐懼的常見因素。

「上學恐懼」的臨床表現和易發情境

早晨上學時情緒痛苦,要家長滿足自己某些條件才勉強學習,或者被強行帶到學校,到校門口時,緊張情緒更加明顯,拒絕進校、大哭大鬧,情緒強烈、說教無效,如果呆在家中,通常願意看書做功課,在確認不上學時,行為表現正常。

圖片來自網路

有些孩子不會直接表達情緒困擾,而以軀體癥狀為主:頭疼、噁心、嘔吐、腹痛、出冷汗、腹瀉、尿急、發熱等,這些癥狀往往在需要上學的時間出現、明顯,不上學的時候不明顯。嚴重的孩子可在上學的前一天晚上甚至全天都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影響飲食和睡眠。

上幼兒園困難的小朋友則為分離性焦慮的表現:哭泣、特別黏人、發脾氣,惡夢,不能獨自入睡,拒絕沒有父母或主要撫養著陪伴的上學或上幼兒園;會有害怕、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等情緒;也會有頭痛、腹痛、噁心嘔吐、氣促心慌等軀體癥狀。

兒童害怕和拒絕上學的情形:

第一次上學,或進入新的學校;

因為生病或假期有一段時間沒有上學;

存在家庭問題:父母不和、家庭成員生病、家庭暴力;

喪親或遭遇創傷性事件,如遭遇虐待、暴力攻擊;

自認為學習失敗或不能融入集體,沒有朋友;

有些兒童在學校相關場所出現驚恐發作,為避免發作而拒絕上學;

親子關係界限不清,受到父母過度保護,或者父母焦慮、對孩子過度擔心。

孩子、父母和家庭如何應對?

很多孩子在上學前也會有不願意去學校的心情,尤其是孩子從輕鬆愉快的假期突然轉變到緊張的學習中,更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

作為父母,首先應該理解孩子,儘可能地了解孩子恐懼上學的原因,和孩子一起分析產生恐懼厭學情緒的原因,然後進行有針對性地開導,多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同時要幫助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心理干預包括:支持性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和家庭治療。

支持性治療:詳細了解情況,了解有利和不利因素,家長、學校、心理醫生配合,關心孩子,傾聽煩惱,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減少壓力、樹立信心,儘可能減少脫離學校、同學環境的時間;

家庭治療是解決孩子上學恐懼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家長是孩子應對上學焦慮的基礎和保障,父母的行為、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父母要克服自身的緊張和焦慮,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父母要注意發現孩子積極的方面,多鼓勵、表揚,父母雙雙一起呵護孩子的心靈成長,持續應對和處理親子三角關係的演變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最有利;父母要夫妻間要相互理解、設身處地,善於發現家庭的問題及時解決和處理;家庭和睦、父母合力,一定會幫助孩子走出恐懼,擁抱快樂的學習生活。

嚴重的情況,可以考慮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藥物治療。

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營銷作弊live:人性的恐懼!
漫讀《當下的力量》解評記——10恐懼的真相
《恐懼社會》與中產焦慮
直面恐懼
心生恐懼,說明你身處鬼的磁場

TAG:親子 | 恐懼 | 恐懼症 | 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