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是中國書法之源?

硬筆文化或者毛筆文化?硬筆在古代叫"聿』。這篇文章對中國書法的概念的衝擊是大。所以,我們無論對什麼事物都要分清『欣賞』和『迷信』的界線。「書,古作『聿者』(聿下加者),著也。」《說文解字?聿部》「古之聿,不論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謂之聿。」西晉崔豹《古今注》

中國書法研究界和普通書法愛好者一般都認為,中國書法就是毛筆書法,2000多年來一直如此,硬筆書法僅是19世紀鋼筆傳入之後的事。但新近的研究成果表明,這一傳統觀點並不符合中國書法發展史實。文字:新華社記者王艷明     製作人:李暘中國專家的新近研究成果表明,中國古代硬筆與近現代鋼筆存有淵源關係,早在19世紀西方鋼筆發明之前,中國人就已開始使用一種筆舌劈縫、呈雙瓣合尖狀的木質筆。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米蘭遺址中發現了三枝雙瓣合尖蘆管筆(約公元3世紀),197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甘肅武威張義堡遺址中發現三枝雙瓣合尖竹管筆(約公元12世紀),從筆舌形制和原理上看,這種筆已開近現代鋼筆之先河。

圖一:1972年在甘肅武威張義堡遺址中發現的雙瓣合尖竹管筆。敦煌硬筆寫本研究改寫中國書法史經過多年整理和研究,敦煌學家們日前提出,敦煌文獻中保存的兩萬多頁硬筆寫本,以「實物」推翻了中國古代沒有硬筆書法的舊說,打破了毛筆書法「一統天下」的中國書法舊史觀。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學術理論委員會委員李正宇說:「敦煌硬筆寫本的發現和研究,無可置疑地證明了硬筆書寫在中國古代實用領域的存在和流行,填補了中國硬筆書法史上的大塊空白,徹底否定了數十年來那種以為中國硬筆書法起於鴉片戰爭的舊說,把中國硬筆書法史提前了兩千年。」1900年,敦煌道士王圓籙的一個無意發現震驚了世界,約5萬件敦煌遺書的破土而出讓人們重新認識了一段塵封的歷史。100年來,敦煌學欣欣向榮,在這之中,一朵小小的奇葩日漸引起人們的注意,這就是敦煌硬筆寫本研究。據了解,目前發現和已鑒別出的敦煌硬筆寫本達到了2萬多頁,多為紙本,也有絹本;有漢文,也有佉盧文、粟特、梵文、突厥、于闐、吐蕃、回鶻、西夏等十多種古民族文字;書寫內容涉及文學作品、契卷書信、經帖雜文和佛經;使用書體包括硬筆楷書、行書、行草和草書。李正宇說,這批硬筆寫本主要出自敦煌藏經洞,也有近百年來莫高窟其它洞窟、佛塔、烽燧遺址的陸續發現,從筆畫造形看,敦煌硬筆寫本字體平整,粗細均勻,富有現代硬筆書法「線」感,沒有毛筆書寫頓筆、回峰、肥瘦結合、點面相間等「面」的特徵,「顯然是用竹、木、骨、角等材料削制的硬筆蘸墨寫成」。硬筆在敦煌寫本中的使用,歷經中國漢、唐、宋、元諸朝,綿延了一千二百多年。現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的《李嶠雜詠》是目前敦煌發現的最早漢文硬筆寫本,書寫年代在唐代大曆年間(公元766-779);英國人斯坦因從敦煌烽燧遺址中拿走的佉盧文絹書是一件更為久遠的硬筆作品,書寫年代約在西漢末期的公元1世紀;收藏於日本天理圖書館的《俱舍論頌》是敦煌目前發現最晚的漢文硬筆寫本,書寫年代約在公元13世紀的元代。學者們指出,敦煌硬筆寫本研究,掀開了中國書法史研究的新紀元。龐中華、周聖尊、孫敦秀、王希農等中國書法界、書法界的知名人士對此做出了高度評價,他們敦煌硬筆研究是「填補中國書法史空白的一大發現」,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硬筆書法發展歷史的折光」,對「研究中國漢字硬筆書法學很有指導意義」。由於歷史上戰火、自然災害的頻發和破壞,從目前的狀況看,中國其它地方的古代紙帛類硬筆文書幾乎散失殆盡,唯獨敦煌硬筆寫本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侯環境保存了下來。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獻,敦煌硬筆寫本在以「實物」改寫中國書法史的同時,讓人們從「敦煌」這扇窗戶看到了一個從未發現的世界:中國硬筆書法並非只有百十年的歷程,中國古代書法也非毛筆一統天下。硬筆書法:中國書法的源頭中國傳統文人墨客的習慣認識是:「自有墨跡以來,漢字就用毛筆書寫。」這種觀念代代相傳,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書唯毛筆」的固念,以致大多數學者認為,除了刀筆直接刻畫之外,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以及商周金文和碑刻、簡牘等文字,都是先用毛筆書寫底樣,然後用硬物刻寫,甚至連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花紋符號都是先用毛筆書畫底樣,然後再進一步刻畫。中國毛筆的書寫史果真這麼久遠嗎?毛筆書寫是中國書法的源頭嗎?專家們的最新研究對此提出了質疑。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學術理論委員會委員李正宇認為:「硬筆書寫才是我國書法的源頭和母體,作為書寫工具,毛筆的大量出現和使用是秦代以後的事,先秦時期,中國書法都是硬筆書法。」李正宇說,人們主張毛筆書寫早於硬筆書寫,主要受了兩千多年「書唯毛筆」論的影響,以致一些人總以少量發現的戰國毛筆作為毛筆書寫更早的理論依據。李正宇認為,這種片面認識站不住腳:一是沒有明晰早期毛筆的原始功能,二是對中國書法發展史缺少通盤考慮。

圖二:敦煌文書《「前生修福得聞」詩》殘卷,上有毛筆楷書(右二行)和硬筆行草(左二行)。研究者發現,中國古人最初製做毛筆,只是用於繪畫,不是用來寫字,當時的權貴還把它作為貴重物進行陪葬。從考古發掘看,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西漢以前的十多支毛筆中,最早的莫過於戰國,在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中,都曾發現過毛筆。令人驚奇的是,同墓出土的簡牘文字卻不是毛筆蘸墨寫成,而是用硬筆蘸漆書寫。這就說明,當時少量出現的毛筆,並不用於寫字,「竹梃蘸漆而書」才是戰國時期的書寫習慣。另外,根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代設立的三十個百工之官中,已有專管刻字刀筆「削」的「築氏」之官,而無製造毛筆的工官。這就意味著,周朝人的主要書寫工具還是硬筆。現今的考古發掘也證明,春秋時代以及更早的殷商時期,毛筆還沒有發明。李正宇說,前人將甲骨文、大小篆、古隸、秦隸等書體判斷為毛筆書體,都只是臆想,缺少理論依據,其實根據文獻考證和實物對比,它們都可判定為硬筆書體。在文字尚未生成的新石器時期,硬筆作為刻畫工具已經在原始彩陶上使用,青海樂都、甘肅武山出土彩陶上的蛙形紋和鯢魚紋就有硬筆痕迹。因此,遠點講,原始彩陶上的硬筆刻痕已經拉開了中國書法史的序幕。中國書法的「毛筆時代」到西漢時期才真正來臨。毛筆的改良、丸墨的發明、紙的創造都是秦漢時期的事,而這些都是毛筆大行於天下的前提條件。李正宇說,作為書寫工具,硬筆早於毛筆,這就決定了在西漢毛筆書法到來之前,中國書法史還有一個先秦硬筆時代。據了解,「硬筆書法中國書法母體論」的提出,引起了中國書法界和書法理論界的強烈關注 ,他們以「重大突破」、「端正視聽」、「豁然貫通」等辭彙做出評論。《中國硬筆書法報》編輯、著名書法理論家周聖尊撰文指出,這是「改繪中國書法史藍圖的壯舉」,其成果「勢將掀起更新書法史觀念的大潮」。中國書法史存有三大誤區隨著敦煌硬筆寫本研究和中國硬筆書法研究地不斷深入,學者們開始意識到,已往有關中國書法史的認識明顯存有三大誤區,在新的中國書法史觀建立之前,應該予以糾正。誤區之一:以為先秦時期就是毛筆書法的天下,從而人為抹殺了先秦書法都是硬筆書法的歷史事實。受「書唯毛筆論」的影響,中國人形成一種偏見,認為先秦時期,凡是原始彩陶上的繪畫、刻符和甲骨、簡牘上的塗畫或朱墨痕迹,都是先用毛筆書寫底樣,然後刻痕。其實,塗畫和蘸色書寫並不是毛筆的專利,硬筆同樣可以做。李正宇對周代金文、殷商甲骨文以及新石器時期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和圖案做了對比分析,結果發現,這些符號和圖案明顯帶有「線」性特徵和排描痕迹,而這些卻是毛筆難以做到的。同樣,他在對甲骨、鐘鼎、先秦簡牘上筆墨痕迹進行研究時發現,這些字體都有一個共同特徵--硬筆書體,表明先秦書法都是硬筆書法。誤區之二:以為硬筆書法是「後起之秀」,毛筆書法是中國書法的正宗,其實,西漢時期中國書法才進入「毛筆時代」,在中國書法史上,硬筆書法是唯一貫通中國書法史的通脈。

圖三:1906年英國人斯坦因從新疆米蘭遺址中發現的雙瓣合尖蘆管筆

圖片四:帶有硬筆畫案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壺中國書法界的習慣認識是,毛筆書法與漢字同生共振,是中國書法的「嫡派正宗」,硬筆書法只不過是它的分支和繼承者。其實,應當享有「嫡派正宗」頭銜的本是硬筆書法。李正宇說,從原始彩陶的刻符算起,秦代以前,中國硬筆書法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發展史。秦漢以來,隨著毛筆的改良、丸墨的發明和紙的創造,中國書法史上的毛筆時代才真正來臨。漢代以後,硬筆和硬筆書法儘管在發展中遭受「冷遇」,但仍然頑強存在並在局部範圍內被使用,直至現代硬筆書法的興起。所以在中國書法史上,唯有硬筆書法從一而終,貫穿5000多年的中國書法發展全程。誤區之三:以為中國硬筆書法沒有自己的發展體系和理論根基,完全依賴毛筆書法而生存,其實,早在毛筆書法誕生之前,硬筆書法已經存在並形成了自己的書體品格。中國書法界有兩個現象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一是在硬筆書法教學中一味教人臨寫毛筆書法的碑帖,卻不知道強調用不同粗細的硬筆去臨寫甲骨、鐘鼎、石鼓、秦篆、秦隸等原本硬筆書法的典範作品;二是硬筆書法評論家們墨守毛筆書法的「家法」,習慣運用毛筆書法的鑒賞標準、概念去衡量硬筆書法,評論其之長短優劣。李正宇說,這兩個現象充分表明,人們至今對中國硬筆書法認識不足,沒有擺脫毛筆書法理論及其美學規範對硬筆書法的束縛,沒有從先秦硬筆書法源頭上去探索和建立硬筆書法理論體系和規範框架,這些都需要中國的書法理論研究者們,在今後的研究中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完)相關連接:中國硬筆:現代鋼筆的遠祖新華網蘭州5月28日電(記者王艷明)西方鋼筆在19世紀的傳入和使用,使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國毛筆逐漸退居「二線」,引發了中國書法史上的革命,產生了現代硬筆書法。可長期以來中國人卻不知道硬筆本是中國古有之物,部分硬筆的形制和功能離現代鋼筆只差一步之遙。在上世紀進行的探險和考古發掘中,西方探險家和中國考古工作者曾在中國西部發現過10多枚由竹管、蘆葦管、竹批、紅柳等材料削制的硬筆。在這之中,最稱奇的是1906年英國人斯坦因從新疆若羌縣米蘭遺址中發現的蘆葦管筆和197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甘肅武威張義堡西夏遺址中發現的竹管筆。從形制上看,這兩種筆極為相似,都以木質材料精工削磨,有鋒利的筆尖和馬耳形筆舌。讓人難以相信的是,這兩種筆的筆舌正中都有一條縫隙,呈雙瓣合尖狀,與今日鋼筆筆舌竟有異曲同工之妙。敦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學術理論委員會委員李正宇說:「筆舌形制及原理與現代鋼筆筆舌大體相同,已開近現代鋼筆筆舌製作工藝的先河。」筆舌正中劈縫,增加了筆尖的柔軟性,減弱了僵硬度,降低了劃破紙張的幾率,同時為墨汁緩緩下滲開闢了一通道,書寫起來較為流利。從考古記載看,當時在新疆若羌縣米蘭遺址和甘肅武威張義堡西夏遺址各出土了3支相同的筆,表明這種筆並非孤物;從年代上看,這兩個遺址出土的筆分別在公元3世紀和公元12世紀,這比現代鋼筆的最早發明時間早了1600年和700年。可惜的是,這兩種筆的價值和意義近年來才被中國學者所認識到。其實,這還不是中國出土的最早硬筆。1991年,在敦煌市西北哈剌淖爾湖東南岸漢代高望燧遺址中,一名礦工發現了一枚漢代觚、二枚銅箭鏃及一件竹子削制的器物。10多年來,考古工作者一直用「狀似竹籤,用途不明」來解釋這件竹器,殊不知,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竹錐筆,時間已有近兩千年。李正宇說,中國史書中有「古筆多以竹」的記載,敦煌高望燧遺址發現的這枚漢代竹錐筆,就是此類。該筆形狀扁平,一頭平齊,一頭削尖,從筆尖上殘留的漆痕看,顯然已經用於寫字,正好映證了中國古代「竹梃蘸漆而書」的歷史事實。西方最早的鋼筆(自來水筆)是由英國人犀飛利於19世紀初發明的。1908年,英國人狄克奧休又設計出了把墨水貯入筆桿的新型自來水筆(同年美國人沃特曼也發明了類似的筆),這種筆因攜帶和使用方便,大受世人喜愛。鋼筆的大規模推廣和使用是20世紀派克筆的問世。1932年,美國派克公司研究人員發明了真空吸水結構的自來水筆,這種筆因操作簡單,使用時間長,很快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開來。  李正宇說,由於史料缺乏和相關研究的深入性不夠,人們對中國古代硬筆的認識和研究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部分多年前發現的硬筆至今還「深鎖」在各地博物館中,長期不為人知。另外,中國古代硬筆與近現代西方鋼筆的關係究竟如何,目前還難完全梳理清楚,需要進一步論證。但李正宇認為,從筆舌形制和原理的共同性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硬筆與近現代西方鋼筆關係密切,至少它是遠祖(完)相關連接:中國古代硬筆新華網蘭州5月28日電(記者 王艷明)作為書寫工具,硬筆的存在和使用是中國古代硬筆書法發展的前提,從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看,中國古代的硬筆有10幾種之多。1、骨錐筆。用禽獸骨頭磨製。中國史前考古發掘中屢見無孔骨針和有孔骨針,除穿孔和縫補之外,它們還作刻畫工具用,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很多符號就是用這種筆刻畫。2、刀筆。青銅等金屬製成,至遲商代就已出現,主要用於甲骨的刻寫,周代稱「削」。《周禮·考古記》載:「築氏為削。」表明周代已經有製造「削」的專設工官。3、竹梃筆。用竹桿削制,一端磨尖,醮漆書寫。史書中「上古無筆墨,以竹梃點漆書竹簡上」說的就是這種筆。戰國、秦代簡牘帛書以及商周時期的鐘鼎文,就用這種筆直接書寫,或先寫底樣,然後刻畫。4、木筆。以木質材料削制而成,用於醮色寫字。1906年,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兩處遺址中發現了三支木筆,該筆用紅柳磨製,筆尖發禿,上面還帶墨痕。5、鉛筆。以石墨為粉,和膠搓條而成,直接用於書寫,史書稱為「鉛槧」。敦煌遺書六朝至北宋的寫經中,常見一種稱「烏絲欄」的界線,就是用鉛筆勾畫。6、荊筆。用荊條削磨而成,用於醮墨寫字。《拾遺記》載,東漢任末,幼時家貧,「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7、蘆管筆。用蘆葦管削制,有馬耳狀筆舌。《詩經》載:「靜女其變,遺我以彤管。」彤管就是最早的蘆管筆。1906年,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若羌縣米蘭遺址還發現了三支雙瓣合尖蘆管筆。8、竹錐筆。用竹批削制而成,是竹梃筆的進一步發展,二者不同在於,竹梃筆醮漆寫字,筆尖較粗,竹錐筆醮墨寫字,筆尖較銳利。1991年,敦煌高望燧漢代遺址中就有竹錐筆的出土。9、鵝翎管筆。用鵝翎削制而成,原理與西方鵝管筆同。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對秉鵝毛筆,俱含雞舌香。」此鵝毛筆就是鵝翎削制。10、雙瓣合尖竹管筆。竹管削制,筆舌正中開縫,是竹梃筆、竹錐筆的進一步發展。1972年,甘肅武威市西夏遺址中有出土。11、鐵錐筆。鐵杵磨製而成,尖端銳利,主要用於印璽及金屬硬物的刻字。《三國志》載:東漢獻帝時「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錐畫,示有文字」。12、土筆。以白土或紅土為筆,直接在紙、木、地面上畫寫。《東齋記事》載:宋人李懷袞在「其常所居處,皆置土筆」。13、氈筆。用氈卷制而成,用於醮色寫字。《唐摭言》載:唐代貢院進士榜頭「以淡墨氈筆書『禮部貢院』四字」。14、火炭筆。將木炭燒紅,用於烙寫。《武風子傳》載:雲南武定人武恬,善用火紅木炭在竹筷上烙繪禽魚花鳥、山水人物。15、鋼管筆。將細鋼管削磨成尖,用於醮色寫字。《瓶廬叢稿》載:清人連文沖「出新意,以鋼管作書」。由於古代往往一物多用,除以上骨、木、竹、土、銅等硬筆外,史書中還有箸筆、手筆等記載。(完)
推薦閱讀:

給你的2017一份詩意——泉四書法詩歌年曆發售
steemit上練習書法賺錢第八彈——知,歡迎圍觀參與
古人修身八則,今天依然適用!
初學書法從哪入手?
王羲之集字行書《七言唐詩》書法考級必備

TAG:中國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