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老中醫經驗集

(二)中醫五行學說的內涵要改進提高發展中醫的五行學說,就要對其內涵進行探討。鄧氏認為,中醫的五行,飽含著辯證法的因素。例如五行的相生相剋,就不單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問題;也不單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問題。五行相生相剋,都是在相生的同時又寓有相剋的關係,在相剋中又寓有相生的關係,這兩個條件是正常現象所必須具備的。如果五行中只有相生而沒有相剋,則不能維持正常的平衡;如果只有相剋而沒有相生,則萬物無以化生。所以,兩者不能截然分開,必須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運行不息。五行的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關係,因而構成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正常關係。例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它們互相資生的關係。而肺金清肅下行,可以抑制肝陽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滯;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的清肅太過。這就是它們互相制約的關係。當這一關係失去平衡,互相資生或互相制約的某一環節出現偏差,就會發生疾病。為說明這一理論,鄧氏早於70年代初,曾繪畫五臟相關病機圖用於教學,現將圖中主要內容摘錄如下。1肝病與他髒的關係。有肝木乘脾土、木火刑金、肝不藏血致心虛(木不生火)、木盛火熾(肝木過盛致心火熾盛)、肝虛及腎等病理變化。從上述可見,金本克木,但臨床上則多見木火刑金之證,較少見金乘木之證。肝木乘脾土所見為實證,而肝虛之證多及於腎。2心病與他髒的關係。有火旺爍金、血不養肝、火不生土、心腎不交、引動相火下損腎陰等病理變化。從上述可見,心主火,腎主水,腎水本克心火,但兩者的關係卻可因心火引動肝火而損及腎陰,水與火宜交不宜分,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反映水火兩臟矛盾的統一。3脾病與他髒的關係。有脾虛肺弱、土壅木郁、脾虛肝橫、心脾兩虛、土不制水等病理變化。從上述可見,土壅木郁、脾虛肝橫,均可以引致肝氣橫逆之證;土本克水,但脾虛反引致腎水上泛。脾病導致心肺病者,以虛證為多。4肺病與他髒的關係。有逆傳心包、肺虛及脾引致痰水凌心、肺虛水泛、肺虛不能平木等病理變化。從上述可見,火本克金,但肺虛引致脾虛,使水飲凌心,心反受累;肺本為腎之母,但肺虛及脾、脾不制水,而使腎水泛濫,形成水腫;金本平木,但金虛不能平木,肝火易動,則證見肺虛肝盛。5腎病與他髒的關係。腎為先天之本,病重、病久必及腎,傷害元陰元陽。主要病理變化有肺腎陰虛、腎陰虛肝陽亢、脾腎陽虛、腎水不能上濟心火、亡陰亡陽、陰陽離決等。從上述可見,腎在五臟中,其作用不亞於心臟。先天之本不能恢復,則病將不愈。腎陰與肺、肝之病比較密切,腎陽命門則與心、脾之病較密切。腎水實證較少,若有之則多屬膀胱。從治療上看五行的生克關係,鄧氏經常引用《難經》「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的理論加以指導。一個肝木盛實、肺金虛弱的患者,應該如何論治?可以有三個方案:①平肝補肺;②平肝補脾;③瀉心補腎水。根據《難經》的意見,第三個方案最好,不論針灸或用藥都可以用這第四卷89個辦法。中醫有隔一隔二的治療方法,實受五行生剋在診療上運用的影響,如果中醫治療有空洞的肺結核患者時,就想到應用「培土生金」的辦法,重用補脾的藥物,產生了效果,這就是「隔一」之治。又例如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中醫過去沒有這個病名,現在認識了這種病,根據中醫理論,這種病的病機多屬肝鬱脾虛,治療原則上,一般用舒肝(疏肝)健脾(補脾)為主,使肝木舒暢而脾土旺盛。雖然目前中醫界對該病病機看法還不一致,但是在五行肝和脾的理論指導下,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即治肝病者不能不顧及脾,治脾者不能不顧及肝,這些基本原則還是相同的。五行學說除了臟腑相關外,還有五臟與五官四肢百骸的相互關係以及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如肝開竅於目,木旺於春之類,在治療上都有實際意義,並有臨床治驗案例。綜上所述,鄧氏以為中醫的五行學說,不應把它簡單地視為循環論、機械論,它既有豐富的內涵,同時也飽含著許多樸素辯證法思想。五行生剋制化關係,實質上是臟腑組織器官之間、人與環境之間、體內各調節系統促進和制約之間的關係。五行學說指導臨床治療的過程,實質上是使人體遭到破壞的內穩狀態恢復正常的過程。但今天我們是否仍沿用「五行」這個名稱,則需要認真考慮。首先,中醫五行學說雖來源於哲學但不等同於哲學。假哲理以言醫道,乃中醫學術特點之一。由於寓哲於醫,一些中醫基礎理論帶有哲學的色彩,義理玄妙,難以為現代讀者所接受,這正是我們要整理中醫基礎理論,使之系統化、規範化、現代化的原因之一。今天,中醫現代化的呼聲高了,我們何不及早剝去中醫「五行學說」的哲學外衣,還其「五臟相關學說」的科學內核之實呢?其次,中醫五行學說沒有停留在《內經》時代,其內容不斷發展充實,今天已處於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前夕,大量臨床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的成果,已為五行學說正名五臟相關學說提供了依據。對於這點,大家都有共識:所謂五臟相關,就是指在人體大系統中,心、肝、脾、肺、腎及其相應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脈、肉、五官七竅等組織器官分別組成五個臟腑系統。在生理情況下,本臟腑系統內部、臟腑系統與臟腑系統之間、臟腑系統與人體大系統之間、臟腑系統與自然界社會之間,存在著橫向、縱向和交叉的多維聯繫,相互促進和制約,以發揮不同的功能,協調機體的正常活動;在病理情況下,五臟系統又相互影響。簡而言之曰:五臟相關。(三)五臟相關說取代五行學說80年代後期,鄧氏正式提出:「五行學說應正名為五臟相關學說」。這主要是近二三十年來,他一直運用五臟相關的理論解決臨床難題,指導研究生進行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研究的成果證實五臟相關學說的理論價值及實踐意義。例如對冠心病的辨證論治。鄧氏認為冠心病其病位雖然在心,而與他臟相關密切。治一臟可以調四臟,調四臟可以治一臟,此即張景岳五臟之氣互為相使之意。處方則是健脾益氣的四君子湯及除痰的溫膽湯。調理脾胃可以安五臟,心與膽通,治心宜先溫膽,膽通則心自安,故溫膽湯成為鄧氏治療冠心病痰濕證的基本方。他的研究生梁德任,通過對50例冠心病病案資料分析,取得「臟腑相關學說治療冠心病」的科研成果。又例如對充血性心力衰謁(心衰)的臨床研究,鄧氏指導研究生李南夷,通過45例心衰患者的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又總結出「五臟相關,以心為本」的理論。心衰病位在心,而與五臟第四卷90相關。在心衰發生髮展過程中,肺、脾、腎、肝都起一定的作用,將心孤立起來就不能正確地認識心衰的病因病機。久患肺脹,失於肅降治節之功,通調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內結,則可遏傷心陽,阻塞心氣;久患腎病,腎虛火衰則水飲內停,上凌於心;久患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氣血生化無源,脈道不利。心衰以心病為本,他臟為標,治療重點應調理心臟的陰陽氣血,並重視脾腎二臟,兼以益氣健脾,溫陽補腎。這一研究,為鄧氏治療心衰的兩個驗方———暖心膠囊、養心膠囊的中藥新葯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綜上所述,用五臟相關學說取代五行學說,既可以繼承五行學說的精華,又可以賦予現代系統論的內容,體現中醫學整體觀的理論,解決中醫五行學說名實不符、內容與形式不統一的矛盾,使中醫的理論更易於為現代學者所理解掌握,有利於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二、脾胃學說之繼承與發揚鄧鐵濤自50年代末開始研究脾胃學說,先後發表「祖國醫學的脾胃學說提要」、「略論脾胃學說」、「李東垣的脾胃學說在臨床上的應用」、「補脾與免疫功能的關係」等論著,體現繼承前人脾胃學說精華並使之發揚光大思想。(一)中醫脾胃學說提要中醫的脾胃學說,是從解剖認識開始,通過2000多年的醫療實踐而不斷豐富起來的。《內經》認為脾與胃一臟一腑,生理上主受納與運化的功能,所謂「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合胃,胃者,五穀之腑。」「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內經》對脾胃功能的論述散見於各篇,現摘要列表如下:脾胃與整體的聯繫主肌肉主四肢開竅於口其榮在唇其志為思統血經絡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與外界的聯繫五行———土(脾為濕土,胃為燥土)四時———旺於四季之末(又主長夏———六月)六淫———濕五味———甘五色———黃五臭———香五聲———歌五畜———牛五穀———稷第四卷91脾與胃分屬一臟一腑,共營受納與運化的功能。《內經》論運化的過程,大略如下表:飲食→胃→脾散精於肝→筋濁氣歸心→脈→肺百脈皮毛六腑→留於四臟肺→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五臟陰平陽秘《內經》有些論述,看來較難理解,特別是與外界聯繫的部分,在臟象學說中,的確有其牽強附會的地方,要逐步加以揚棄。但《內經》把人體看成是一個整體,並建立在臟腑經絡系統中,這個觀點已在醫療實踐中反覆證明確實行之有效。人與自然界的聯繫,從機體內外環境統一的觀點來看,也是合於辯證法的。至於其中有不盡合理之處,則可以批判地繼承。

江蘇省名中醫學術經驗後繼有人

著名老中醫李可經驗語錄

名老中醫經驗集-王琦

名老中醫經驗集-李昌源

名老中醫經驗集-朱南孫(2)

名老中醫經驗集-周次清

名老中醫經驗集-李培生

名老中醫經驗集-俞長榮(6)

名老中醫經驗集-翟濟生(4)

名老中醫經驗集-李明富(4)

名老中醫經驗集-袁家璣(18)

名老中醫經驗集-江育仁無覓關聯推薦[?]
推薦閱讀:

哪些水果有防癌抗癌功效?聽聽御方堂中醫專家怎麼說
這杯水比蚊香都管用,有了它,一整個夏天都不被蚊子咬!
有什麼藥物可以替代馬兜鈴酸?
【漫談中醫】病後飲食禁忌,遠離「發物」
【原創】太極、太極圖與中醫陰陽說簡析

TAG:經驗 | 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