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不知道比知道好
狄仁傑 武則天婁師德同志向雷鋒同志學習做好事後不留姓名,怕的是人家上門送禮,有損自己廉潔自守的清名,還怕大臣來往頻繁引起領導懷疑,來個結黨營私的罪名就會吃不了兜著走。就是他被幫助過的人不尿他,輕慢他,他都不以為然。狄仁傑就是這樣的人,他「意頗輕師德, 數擠之於外。」(《資治通鑒》第二百零六卷)狄仁傑一向看不起婁雷鋒,像他的同僚李昭德一樣認為他就是一個「田舍子」(鄉巴佬),狄仁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領導建議,要把婁宰相趕出中央,到地方上和農民兄弟玩他的泥巴去。就是這樣,婁師德同志都沒有找狄仁傑小弟透漏一丁點消息—自己曾經幫助過他陞官。
呂蒙正 婁師德武則天大帝本想坐山觀虎鬥,自己從中玩平衡,好駕馭他們。但終究還是看不下去了,就找狄仁傑個別談話:「你知不知道我為什麼要提拔你當宰相?」狄仁傑說:「我以自己的道德文章晉級當官,不是什麼碌碌無為的傢伙。」(「『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對曰:『臣以文章直道進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武大帝一下被狄仁傑同志給嗆住了,過了好久才沒好氣地說:「我本來不了解你,你之所以能提拔,都是婁師德多次推薦的功勞啊。你還如此地排擠輕慢他!」武則天一擺手,(「因命左右取筐篋,得十許通薦表,以賜梁公。」)(宋·王讜《唐語林·雅量》)公公們抬出來一個箱子,從裡面拿出十多分奏疏給狄仁傑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心裡說:「好哥們,師德兄,小弟有眼不識金鑲玉,多有得罪。」於是,狄仁傑惶恐不安,請求辭職,「則天不責」。仁傑出來後,讚歎說:「婁公盛德,我為其所包容久矣, 吾不得窺其際也。」這正是婁宰相的高明之處:自己做好事不讓被幫助的對象知道,表明自己品德高尚。如果領導要表揚效果就大不一樣啊!一方面,領導會更加看重自己、信任自己,保住或提升職位就沒問題了;另方面,被幫助的同志肯定會佩服得五體投地。如一向眼睛望著天上的狄仁傑聽了皇上的說明,也會發自內心地讚揚了:「婁公美德盛大啊,我被他的盛德所包容,看不到它的邊際。」如果婁同志早就告訴了狄仁傑,會有這樣的效果嗎?!所以,婁宰相在那個羅織罪名成風的年代,能夠久居相位,以功名終老一生,人們都在看重他的品德啊。(「是時羅織紛紜,師德久為將相,獨能以功名終,人以是重之。」)(《資治通鑒》第二百零六卷)至此,狄仁傑努力向婁師德學習,修鍊自己的品德,而且大有長進。曾有人在武則天面前誣陷狄仁傑謀反,性命懸於一線,多虧狄仁傑聰明,才免於一死,被貶到彭澤縣當縣長去了。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戶部侍郎、同中書省、門下省平章事,開始了他的宰相生涯。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你在汝南幹得不錯,留下了很多善政。你想不想知道被貶到那兒是誰打的小報告?」狄仁傑的回答顯示了他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覺悟和崇高的共產主義境界。他說:「如果微臣有過失,我應該把它改掉;要是沒有過失,我的心已經很安樂了。陛下偉大聖明,知道臣沒有過錯,對此我感到無比的幸福。微臣不想知道是誰,我只想群臣和諧相處,為了大周的興旺發達彼此成為好朋友。」 (「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並為善友。臣請不知。」)(《舊唐書·狄仁傑傳》)武則天聽後,十分感動,「深嘆美之」。(《資治通鑒》204卷)狄仁傑當著武則天的面說不想知道誣陷他的人,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其實,君臣兩人都心知肚明,誰告的狀不說天下人都知道是武承嗣,何必戳穿,大家都尷尬。根據當時的情況,一般人認為武則天根本就不可能給狄仁傑說這些話,既然說了這些,有人就猜測武則天暗戀著狄仁傑,想狄仁傑成為她的面首。這些事是某些人看多了狄仁傑斷案的電視劇而想像出來的。現在的「官二代」,嘴裡老是念著「我爸是X」,有的恨不得在自己的胸前掛一塊「官二代」的牌子。宋太宗時期宰相李昉的兒子李宗諤與此相反,就深怕別人知道他爸是誰。為了避嫌疑,遠離權勢,出入時的車馬與僕人,簡樸得與貧寒的官員沒有什麼區別。一天,李宗諤在路上遇見父親的官轎。大家都知道,宰相家人七品官。宰相馬前的官員狐假虎威狗仗人勢搞慣了,他又不知道這寒酸的小子是本家公子,就嚴厲呵斥並侮辱了他。李宗諤硬是沒說「我爸是李昉」。此後,李宗諤每見到這個人,就自己躲了起來,以免讓他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而感到慚愧。(李翰林宗諤「秉政時避嫌遠勢,出入仆馬,與寒士無辨。一日,中路逢文正公,前趨不知其為公子也,劇呵辱之。是後每見斯人,必自隱蔽,恐其知而自愧也。」《忍經·呵辱自隱》)李宗諤後來成為一代英傑,不僅官至諫議大夫,而且是當時的著名詩人、著作家、書法家、藏書家。更有「呵辱自隱」的成語流傳千古,如果他倚仗父親,不思進取,不過就是一個紈絝子弟,肯定就會名不見經傳,這就是李宗諤式的智慧。北宋大臣呂蒙正三次為相,從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在他剛做宰相時,一個官員在上朝時隔著帘子指著他,非常鄙夷地說:「這種貨色的人也能做宰相?」呂蒙正沒理他,裝作沒有聽見就走過去了。他的同僚很生氣,要追問那個官員的姓名,呂蒙正不同意問。到了下朝的時候,這位同僚仍然為他憤憤不平,後悔沒有問出說話人的姓名。呂蒙正說:「幹嘛要知道呢,一旦知道了這人的姓名,一輩子都不容易忘記,不知道不是更好嗎?」 (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司馬光:《涑水見聞》)呂蒙正不願不愉快的事情老是裝在心裡,耿耿於懷,對自己沒有好處,這不僅是雅量,更是智慧。
推薦閱讀:
※古人為何掐指一算就知吉凶禍福?因為手上有八卦九宮地支天干
※清代王府里的衣服在哪兒做的?
※古人夫妻之道:妻子的品質決定丈夫的位置
※如何幫助一個500年前的人快速了解現代社會?
※趙州橋為什麼還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