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欽哲仁波切】不要濫用金剛乘作為建立巨大自我並加強輪迴染污的工具!

近年來金剛乘的復興和大發揚,是真的嗎?好的嗎?這非常有問題。在西方國家裡,似乎主要把金剛乘用來核准煩惱和由煩惱衍生的一切行動;在東方國家,人們則把金剛乘當成可以魔術式地調整輪迴、讓他們滿意的一種方法,持誦真言是為了致富、有權力、長壽與生意興隆。許多這種商人以欺騙別人達到成功,間接上,金剛乘的修行被用來騙人——這種動機可以從灌頂、真言、手印和其他事物的渴望中看出端倪。這種對金剛乘教法膚淺而迷信的濫用,是一種對世俗權力與立即的滿足渴望,而非企望成佛的徵象。在這些以及其他謬誤中,金剛乘正走向毀滅。

佛陀曾經說過,佛法之道無法被任何外力摧毀——佛法就像獸中之王的獅子一樣,無法被其他的動物摧毀,它只會因為自己的愚昧毀掉自己。有個古老的故事記載著,一隻獅子看到自己在湖面的倒影,以為那是另外一隻動物,就跳下水去攻擊,結果淹死了——這就是正發生在佛法,尤其是金剛乘的事情。金剛乘的衰敗是因為那些既不明白金剛乘,也不關心金剛乘的人,大肆宣傳並濫用金剛乘的結果。

看到這麼多負面的現象之後,試著想一些正面的事。金剛乘非常高深、奧妙,因此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了解的——十萬個弟子之中,可能只有一個能成為好的金剛乘修行人。我們可能認為自己了解金剛乘,在膚淺的層次上,也許我們算是了解;然而,金剛乘的真實意義是極難看透的。因此有些學者把金剛乘稱為自秘教授:如果你能了解,就能獲得解脫;如果不能了解,那麼因為不了解,它對你而言就仍舊是個秘密。這雖然好,但卻無法全靠它;因為金剛乘已經面臨太多的破壞了,那些不了解它的奧意的人,濫用金剛乘作為建立巨大自我並加強輪迴染污的工具。

大乘與金剛乘有相同的目標:也就是成就完全的佛果。一般而言,這兩派有相同的見解,但是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簡單地說,金剛乘常被認為是果乘,而大乘則被認為是因乘或體性乘。如果把佛法分成聲聞乘、緣覺乘和大乘三部分的話,金剛乘很明顯地應該歸於大乘。如果把佛法分成經律論三藏,金剛乘該歸於哪一藏,不同學者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有些學者把金剛乘歸在論藏,因為金剛乘包含了許多智慧的教授;另外有些學者則認為金剛藏是第四藏,也就是單獨算一藏。

大乘被稱為因乘,因為大乘主要是在教導成佛的因,正見、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大乘認為要成佛就必須具足種種正思惟,必須凈化某些染污等等。在前面衣服與塵垢的例子中,大乘廣泛地介紹了洗衣服的方法。當然,大乘非常清楚衣服超越污垢與乾淨,但是大乘也很具足智慧,知道大多數的人無法接受這點,所以大乘中有許多善巧方便,對於如何洗凈衣服有明確而詳盡的教法。

大乘也有許多其他的技巧,引導人們趨向真理。例如,假設你房間里有一個稀奇珍貴的珠寶,而你有位極端固執的朋友,當你告訴他的時候,他不但不相信,還非常確定他的看法是對的,甚至不願意到你房間來看一看。當然,你不能強迫他,因此你就不提珠寶的事,你使用一個技巧引他到你房間去,說:「我把房子油漆了一下,你要不要去看一看漆得怎麼樣?」

有些佛法是間接的,須要加以說明;有些則是直接的,不用加以說明。直接的教法就是直接說:「我的房子里有個珠寶,你應該過來看一看。」須要說明的教法是引導別人來看珠寶的善巧方便,用他相信的、有興趣的東西作為一條皮帶,牽著他來。這種教法就好比是告訴一個喜歡室內裝潢的人:「我把房子重新裝潢了一下,願不願意到我那裡去看看新的配色怎麼樣啊?」

須要說明的教法並不是指這種教法缺少了什麼,只不過意味著它是一種間接的教法,而這種教法的立即結果並不是行者所求的最終結果。看新的配色是立即結果,看珍貴的珠寶則是究竟結果。在目前情況下,這種步驟是必要的;如同佛陀告訴人們念某些咒就會成佛,或是祈禱往生凈土,這些都是間接的教法,它立即的結果並不是究竟的結果,但卻不失為極好的善巧方便。因此,任何「清洗衣服」的教法,都是引導你發現珠寶的間接教法,它的功能便是造就成佛之因。

偉大的老師們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品質: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懂什麼就教別人什麼。大部分的人教別人東西,是因為認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希望透過教導炫耀一番,建立優越感;至於對方會不會從教法中受益,他們可不管。真正的老師,只在特殊的時機教導別人須要知道的東西,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引導別人究竟成佛。

雖然大乘基本上是因乘,但它有時也會暗示結果,特別是在討論佛性的時候;相對地,金剛乘幾乎完全把重點放在果位上。金剛乘可能連洗衣機和肥皂都不提,因為它主要的興趣在於教導弟子們去看並且去認識衣服超越了污垢與乾淨。金剛乘是果位的直接教法,它須要能了解教法、具足上等根器的弟子。有的人能夠領會衣服從沒臟過,塵垢只是暫時的染污;並且還能了解,假如衣服真的是髒的,就無法被洗乾淨——對於能有這樣了解的弟子,金剛乘最合適了。

有時候金剛乘被認為是以結果為道——就連老師也是這樣。大乘上師或老師,多少可以當成是教師或領導者,一位訓練你的人;而金剛乘上師,不再只是一位教師,而變成道本身。金剛乘包含並利用大小乘的一切法門。事實上,根本沒有不是大乘行者的金剛乘行者,因為必須受菩薩戒才能進入金剛乘。金剛乘弟子如果能同時修習三乘,那就更好了。

在小乘中,無論當事人動機是什麼,不善的行為就絕對不善。對於大乘行者而言,只要動機正確,任何行為都可以成為善行,因此什麼行為能夠利益眾生並沒有限制;然而,對於利用什麼行為作為成佛之道,還是有限制的。

小乘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就是不偷盜。如果一位小乘比丘為了送食物給飢餓的孩子吃而去偷盜,那麼他就破了戒,不再是個比丘;也就是說,他主要的修行已經不再存在——雖然他因為送食物給飢餓的人吃而獲得功德,但是他還是失去了他的戒。

大乘里最優先的是幫助其他眾生。因此,一位大乘比丘可能會偷東西去給飢餓的兒童吃,雖然他小乘的戒破了,但偷竊的這個行為卻成為大乘行者的善巧方便——透過這個讓小乘比丘毀墮的行為,他完成了自己主要的修行。這是個很敏感的地方,因為人們可以用這種理由為一些讓人質疑的行為辯解;如果過分縱容,它就是極危險的法門,因為我們有時候很難辨別真正的動機是什麼。你也許認為你是為了利益眾生才作某件事,但是如果仔細檢查,你可能會發現被自我蒙住了雙眼,只不過是在滿足它而已。

  

以大乘的觀點來看,只有真誠的善念才能使偷竊或一般被視為惡行的舉動轉成菩薩行以及善巧方便。此外,對一般善行也是這樣:菩薩把水布施給口渴的乞丐,做這件事時如果缺乏菩提心,就不能算是善行,也不能算是圓滿布施波羅蜜的方便——大乘完全以菩提心為基礎來判斷每件行為。小乘的弟子除了不傷害眾生之外,也修行慈心,並希望終止別人的痛苦。大乘與小乘不同的地方在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希望引導一切眾生成就圓滿佛果的心。

金剛乘除了不傷害以及發菩提心之外,還加上其他的東西。金剛乘的學生修行見地的結果,也會把水布施給口渴的乞丐喝;這樣的行為是一種菩薩事業,不只因為它包含了布施的動機,同時也因為它了悟水與乞丐二者的真實本性。

只修大乘的弟子,以善良的動機布施水,就圓滿了他的修持。金剛乘的弟子在布施水的時候,要透過觀想把水轉化成特殊的東西,例如本尊壇城,同時把乞丐轉化成壇城中的本尊或佛;因此把水布施給口渴的人這種行為,就成為對於如來的供養。有時候這被稱為凈觀,也就是用已成佛般地看待一切。

小乘和大乘行者可能會覺得這種修行法不可思議,極為怪異,並且沒有用處;然而,根據空性的原則,由於乞丐和水都不是二元對立,因此他們實際上並不是乞丐和水。由於二者都沒有實質,所以你可以將他們觀想為乞丐和水,或者根據你的覺知,觀想為完全不同的東西。因此,金剛乘行者以善巧方便將他們觀想為報身佛、壇城和甘露等,這完全和空性的見解一致。由於供養的對象能決定功德的大小,金剛乘行者由於是向如來獻供,而不是向普通的乞丐獻供,所以累積更多的功德。這同時也是以佛果為修道的方式——你把自己和乞丐都觀想成本尊,便能成就前面提到的平等心。從稍為不同的方式來看,乞丐具有佛性,如果他成就佛果,那麼就是佛陀——觀察者也是這樣,因此,果即是道。

以上的討論,剖析了金剛乘與大乘的一種差別。你可以這樣說: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因來趨向果,而金剛乘的方法則是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實際上就是因。金剛乘並不特別地與因有關,也就是說,它不把剝去果皮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在金剛乘的見地中,你以為剝去果皮能使你得到果實,而事實上,不管皮剝了沒有,果實一直在那裡(這點很像前面的塵垢與衣服的例子)——有些金剛乘行者反倒比較喜歡帶皮的水果。

所有的乘都認為:了悟無二本性、了悟一體兩面的本性、了悟究竟與相對真理,是成佛所必須的。金剛乘與大乘在究竟真理方面並沒有差別,但是兩者處理相對真理的方法則有出入,特別是金剛乘透過觀想本尊、念誦真言等等轉化相對真理的方法與大乘不同。

金剛乘和其他乘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小乘、大乘強調心的訓練,而金剛乘則強調認識心性。大小乘要你「訓練自心」,而金剛乘則要你「認識自心」。有人會說,要人認識自心也是一種心的訓練,但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這種差異會有重要效果。上等根器的弟子在聽到「了解你的衣服超越垢凈,從而認識自心」這樣的開示後,會有更好的反應。同樣地,重點仍是放在果位上面,「認識自心」這個詞,代表著以果位來修行。

佛教的基本開示告訴我們:如果不能控制自心,就會生起輪迴的體驗;如果能夠控制自心,那麼在這個控制的過程中,大樂的瑜伽體驗便會產生。當你的心完全調伏,不再須要用任何方法加以控制,這時便出現最高的悟境——這是小乘、大乘的基本理論,而金剛乘也接受。有時候,心被定義為阿賴耶,即萬法之基,它包含了輪迴、涅槃。如果心遇到輪迴之因或受輪迴之因——例如煩惱——的影響,就產生輪迴的經驗;相反地,如果心遇到涅槃的因緣,例如虔誠心、悲心、菩提心和空性,並受它們的影響,就會產生涅槃。從這點上可以看出,心是輪迴、涅槃的基礎。

金剛乘關心如何調伏自心、訓練自心,此外,還有認識自心。它也調伏你的身體——這是觀想的目的之一,也是金剛乘獨特的地方。金剛乘是唯一能讓你此生即身成就圓滿佛果的乘。其他乘主張身體是因緣的產物,是無常的,因此也是痛苦的;只要有痛苦,就不能成佛,因此以我們目前的身體是無法成佛的。相對地,金剛乘認為:因為一切是心,身體也是覺知的產物,而且只要我們能夠操縱對於現象的覺知,就能操縱一切現象,所以,如果能夠改變對於身體的覺知,就能夠操縱或改變我們的身體。如此一來,金剛乘就可能讓行者在此生成佛。

金剛乘一般又分為四部密續,這四部並非不同理論的派別,而是針對四種不同心態的弟子所設計的不同方法。四部密續分成事部密續、行部密續、瑜伽部密續以及無上瑜伽部密續。

在小乘和大乘中,佛是一位老師,法是佛陀的道,僧是法器或法的持有者。雖然佛是完美的覺者,但是從不受人祭拜,因為佛親口說過:「依法不依人。」

雖然不受人祭拜,但是佛陀仍被視為證悟圓滿的覺者,因此他是努力追求圓滿成就者的模範。在大乘中,眾生皆具成佛的潛能——佛性——而弟子依佛的教授修行,以期成佛。這就像學足球一樣,你找到一位比你踢得好很多的人,很想仿效他,並問他該怎麼做才能有這種本領;你就按照他所講的方法去練,但是你也觀察他,學他的本領。在修行上,你就是這樣模彷彿的。

除了上面的技巧之外,金剛乘的弟子有時候也把自己觀想成已經成就完美的典型,也就是本尊或是佛陀;這種觀想,拉近了行者與本尊之間的距離,不再有個高高在上的佛和一個在低微的下位渴望成佛的不完美行者——這種極端的二元對立不再存在。行者和本尊之間的真正距離有多遠,根據不同密續而不同。在事部密續中,你觀想本尊在前面給你加持,本尊的位階比你高,這和其他大小乘的見解類似;行部和瑜伽部密續就比較大膽,本尊和你的水平差不多相同,幾乎就像是個朋友;無上瑜伽密續中,本尊不再是「在外面」,因為你就是本尊。

——  摘自《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推薦閱讀:

白話《金剛經》
《金剛經》法句探索:六
《金剛經》講解第四十五講
[轉載]【筆記】八部金剛功

TAG:自我 | 輪迴 | 工具 | 金剛 | 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