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階段
我們今天談的題目是「人生三階段」。 一個正常的人,一個受過系統教育的人,其一生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這就是:學習、準備階段;工作、貢獻階段;退休、養老階段。其中,第二階段最漫長、最關鍵、最重要。 毛澤東同志過去很風趣地說過,每個人都有一條命,就看你命長命短了。有的人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有的人活到五六十歲,有的人活到七老八十,還有活到一百多歲的。俗話說:山中常見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活到一百歲的,總是極少數。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人的一生中有少、青、壯、老。這就是說,人的一生是可以劃分為若干階段的。關於人的一生如何劃分階段,有著各種各樣既有趣味又有道理的說法 有的人籠統地把一生分為前半輩子和後半輩子,並且說人生秘訣就是「六個字」。這裡,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一個人年輕時離家出走,想開創自己的一番事業。少小離家,心裡難免有幾分恐慌,就到本族的一位長者那裡,請求指點。長者聽過敘述之後,就隨手寫了三個字:「不要怕。」然後說:「孩子,人生的秘訣只有六個字。今天告訴你三個字,另外三個字以後再告訴你。」30年後,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一個白髮雜生的中年人了。歸鄉途中,他又去拜訪那位長者。但老人家幾年前已去世了。家裡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套來,對他說:「這是老人家特意留給你的。老人家說有一天你會再來找他。」開封之後,但見裡面一張白紙上寫著三個大字:「不要悔。」老人告訴後人一個道理: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後「不要悔」。整個人生就是這麼六個字。
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晚年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時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的這段話,流傳久遠,很有道理。至今人們還常把30歲稱為「而立」之年,把四十歲稱為「不惑」之年,把五十歲稱為「知天命」之年,把六十歲稱為「耳順」之年,等等。這些說法,都是從孔夫子的這段話中來的。 國外,有人比喻說,人生只有「三天」。話是這樣說的:「一個人的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經過去,永不復返;今天已經和你在一起,但很快就會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但也會消逝。抓緊時間吧,一生只有三天!」這是多麼富有哲理的時間觀念!這是美國夏威夷島上學生們上課前的祈禱詞,它提醒學生們珍惜時間,珍惜人生。
有的作家以文學體裁比喻人生四季。把人生少、青、壯、老四個階段分別比喻為童話、詩歌、小說和散文。少年充滿幻想,像童話;青年充滿激情,像詩歌;中年充滿波折,像小說;老年充滿感悟,像散文。
猶太人有一套法典,叫做《塔木德》,是對聖經闡述的補充,內容幾乎涉及人生的全部問題,堪稱猶太人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塔木德》將男人的一生分成七種變化,讀來頗有趣味。
一歲時是「國王」-------一家人都圍在他身邊,像服侍國王般照顧得無微不至。
兩歲時是「豬」------在泥巴里跑跳、遊戲,這是孩子的天性,既可鍛煉身體,又能開發智力。
十歲時是「小羊」-------無憂無慮地歡笑、跳躍,這是人生最幸福、最快樂的時期,是令人難忘的人生金季。
十八歲時是雄壯的「馬「------長得魁梧奇偉,希望人人都知道自己力大無窮,這時的男孩天不怕地不怕,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大多是在這個年齡。
結婚後是「驢子」------結婚意味著浪漫時代的結束和繁瑣生活的開始。這時的男人,肩負事業和家庭兩副重擔,宛如負重前進的驢子。
中年時是「狗」-------中年人掙錢不容易,為了養家餬口,有時不得不像搖尾乞憐的狗那樣,希望得到別人的施捨,並守候自家的財產。
老邁之後是「猴」------人到老年,大多心理變態,面貌變醜,皺紋縱橫,言行與舉止怪異,難以與人相處,搞得不好會像猴子那樣被人取笑。
《塔木德》用短短七句話和六種動物形象,將男人一生的身心變化和喜怒哀樂概括出來,雖有不少荒誕之處,但也多少有些道理。
關於人生階段劃分的問題,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渡邊茂所提出的「三萬天學習論」『,頗有可供參考之處。渡邊茂設定一個81歲的人生,並把它劃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為27年,大約相當於一萬天。
從出生到滿27歲,即第一個一萬天,稱為「成長時代」或「修業時代」。生理學認為,人一過22歲就停止生長,但渡邊茂認為精神方面的成長階段要比身體的成長階段長一些。在「成長時代」中,人們經過幼年期、學校期而踏入社會,學習各種基礎知識,鍛煉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
從27歲到54歲,即第二個一萬天,稱為「活躍時代」。這個時代是人們將自己在「成長時代」中所學到的知識、所培養的能力施展出來、發揮出來的時代;是接受事業挑戰、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領域裡展翅飛翔的時代。
最後,從54歲到81歲,進入第三個一萬天,這是「充實時代」。進入這個時期的人們可以說是踏入了成熟的人生境地,是思考總結的階段。
渡邊茂的「三萬天學習論」,揭示了人一生的學習過程和成長階段,告誡青少年要注意打好紮實的知識基礎和教養基礎,鼓勵中人要趁年富力強之時把自己的實力充分發揮出來,激勵老年人注意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
我覺得這位日本學者講的有一定道理。參照他的說法,我們可以把人的一生分為這樣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學習、準備階段;第二階段叫工作、貢獻階段;第三個階段叫退休、養老階段。一個正常的人,一個受過相當教育的人,他的一生大體上可以劃分為這樣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你出生以後,到了一定年齡,然後上小學、上中學、上大學,這一階段的任務,就是學習知識、掌握本領,準備為人民、為祖國服務。在座的同學已經度過了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大體上是20多年時間。然後就過渡到人生的第二階段,即工作、貢獻階段,在一定的工作崗位上,做出成績,做出貢獻。這一階段最關鍵、最重要,從時間上說也是最漫長,一般總要有那麼三四十年的時間。第三階段,你工作了很長時間,做出了很大成績,達到了一定的年齡,比如在部隊擔任領導職務的,師級幹部55歲,副軍級幹部58歲、正軍級幹部60歲、大軍區副職幹部63歲、大軍區正職幹部65歲,按照《軍官服役條例》的規定,就到了退休的時候。如果你是做專業技術工作的,特別是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那工作時間還可以適當延長,一直干到60歲、70歲,甚至更大的年齡。但不管怎麼說,人到了一定年齡總有個退休、養老的問題,這個第三階段一般也有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時間。
青年人總愛談論和探索人生價值問題。這的確是一個重大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怎麼看?我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討論。人生的第一階段,還不能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屬於消費者。人生第二階段,為社會、為人民,或是創造物質財富,或是創造精神財富,屬於生產者、貢獻者。人生的第三階段,雖然還可以發揮「餘熱」,有時還可以做些工作,但主要也是屬於消費者。這就是說,一個人對於社會來說,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主要是「輸入」,第二階段主要是「輸出」。如果第二階段的「輸出」大於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輸入」,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人生有價值、有意義。如果第二階段的「輸出」只是等於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輸入」,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人生沒有什麼價值。因為他的貢獻等於他的消費,這樣的人對於社會來說,有他不多,沒他不少,他到人世間等於白來一趟。如果第二階段的「輸出」還小於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的「輸入」,那麼這個人的人生就是負價值,不但無功,而且有過,甚至有罪。比如有些罪大惡極、嚴重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犯人,就是如此。從整個社會來說,第一種人越多越好,只有這樣,社會才能不斷發展、前進。第二種人越少越好。第三種人最好沒有。但社會是複雜的,完全沒有第三種人也不可能。
我們縱觀毛澤東的一生,大體上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大體上都是28年。第一階段,從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誕生,到1921年7月參加黨的「一大」,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這一年毛澤東正好是28歲。第二階段,從1921年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到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和其他老一輩革命家一起,領導我黨、我軍和全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年毛澤東是56歲。第三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體上又經過28個年頭,到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有人說,毛澤東的一生與28這個數字結下了不解之緣。這當然沒有什麼神秘之處,只不過是某種巧合而已。「毛澤東」三個字的繁體字,也正好是28劃。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讀書時,發起成立新民學會,他寫的「尋友啟事」,落款就是「28劃生」。在延安時,毛澤東有一次與譚政同志(解放後曾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大將軍銜)談話,深刻而風趣的說:「譚政同志啊,不知你注意了沒有?你的名字譚政兩個字是28劃,我的名字毛澤東三個字也是28劃。我們共產黨的這個「共」字,拆開了也是「 八」。我們都是共產黨人,就要做共產黨的事啊!」有人說,毛澤東給我們留下了兩件東西:一是硬體,即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二是軟體,即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儘管毛澤東在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他的錯誤和他的功勞相比,畢竟是第二位的。毛主席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他的豐功偉績,永遠值得我們敬仰、懷念、學習。
說到轉變,同學們現在就正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變,這是人生最重要、最關鍵的一次轉變。對於自己漫長的一生,既應該有個長計劃,又應該有個短安排,要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講到這裡,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孫毅老將軍給我們作的一場報告。可以說,那一場報告對於我以後幾十年的軍旅生涯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至今我還記憶猶新。
孫老是1931年參加寧都暴動之後投奔紅軍的。毛主席過去親切地叫他「孫行者」,別的將帥都稱他「孫鬍子」。他是一位老中將(1955年授銜),因為文武兼備、德高望重而聞名全軍乃至全國。「文化大革命」前他曾擔任總參出版部部長。記得是1963年或是1964年,他應邀到總參某部作報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道:人生應該有一個計劃。20歲以前訂一段計劃,21歲至40歲訂一段計劃,41歲至60歲訂一段計劃,61歲至80歲訂一段計劃,81歲到100歲再訂一段計劃。我聽孫老作報告時才二十幾歲,跟大家現在的年齡差不多,而孫老那時已年過花甲。他面容清瘦,身板硬朗,聲音洪亮,手不停地比劃著給大家作報告,有時鬍子還一抖一抖的。我當時心裡就想:孫老講的真好,他這麼大年紀、這麼高職務了,還有這麼大的雄心壯志,值得我們年輕人好好學習。同時,我心裡也有個疑問:孫老都這麼一大把年紀了,他還能活那麼大歲數嗎?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去30多年了,孫老不僅依然健在,而且身體還很健康。這些年我和孫老多有接觸,成了忘年之交。我每次去看他,他總是說:「我現在腦能想,嘴能說,手能寫,腿能走。遲浩田同志當總參謀長時說過,希望我成為總參的第一位百歲將軍。我可得努力完成這個任務呀!」孫老還經常囑咐我:要多讀書、多走路,既要健身、又要健腦。「健康長壽,始於足下」:「生命在於運動,鍛煉能抗百病」。這兩句話,就是孫老的健身秘訣。一家報紙發表文章說,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現仍健在的,身體最健康的就是孫毅老將軍。鄧小平同志生前有一次見到孫老時說:「孫鬍子,我們是同庚不同月(孫老生於1904年5月12日,小平同志生於1904年8月22日),你比我還大幾個月,身體卻比我好,你要向我們老傢伙們介紹經驗呢!」199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時,在慶祝大會上,孫老代表「老八路」講話。他精神抖擻、聲音洪亮,沒有一點老態龍鐘的樣子。講話後,江澤民同志拉著孫老的手說:「過去我總稱您孫老,今天看到您身體這樣好,以後我還是稱您孫毅同志吧!」孫老今年95歲了,每天還能看四五個小時的書報雜誌,每天堅持走十幾里路,精神非常開朗,身體非常健康。從孫老身上我深深感到,一個人如果有了遠大的理想,有了堅定地信念,有了宏偉的目標,並且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奮鬥,他的身上就會永遠充滿力量、充滿活力、充滿朝氣。正如過去經常唱的一首歌那樣:革命人永遠年輕!
我在北京居住近40年,喜歡交往無權無勢但有德有才的老人。一個老人,就是一部歷史,一座豐碑。不論這些老人處於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和角色,他們生命的經歷都使我受益匪淺。我與他們接觸越多,就越感到自己年輕,越對生活充滿信心,對生命的透視也就越清晰。
近十幾年來,我與老作家姚雪垠同志多有接觸。他今年已經89歲高齡了,原籍是河南鄧州,解放前他已是大學教授,解放後當了專業作家。一提起姚雪垠,人們總是與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劃等號,其實他最早發表小說是在1929年,30年代已經成為頗有名氣的青年作家了。姚老於1957年被打成右派,而且劃成極右派。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開始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大家知道,毛澤東同志對古典文學作品很有研究,但他卻很少看現代人寫的小說。姚雪垠寫出《李自成》第一卷後,呈送毛主席看了。毛主席看後評價很高。1967年8月中旬的一天,毛主席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當時的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同志列席會議。會後毛主席單獨向王任重交待:「你告訴武漢市委,對姚雪垠(當時任湖北省文聯主席)要予以保護。他的《李自成》寫得不錯,讓他繼續寫下去。」當時「文革」已經開始,「衝擊一切、打到一切」的局面四處蔓延。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專門指示要保護姚雪垠,可見毛主席對他及其作品評價之高。到了1975年,毛主席的病情已很嚴重,還在姚雪垠寫給他的一封信上指示:同意姚雪垠的創作計劃,政治局要為他提供條件,讓他把書寫完。鄧小平同志在1977年復出之後,也談了他對《李自成》前兩卷的印象,大意是說:第一卷寫得十分精彩,第二卷雖然不如第一卷,但達到目前這樣的水平也十分難得。鄧小平同志還專門指示要解決姚雪垠在北京的戶口和住房問題。姚雪垠創作《李自成》,從1957年至今,已經整整41年了,這部長篇歷史小說寫完後,共5卷、10本、300多萬字。前些年,在姚老心目中,還有一個龐大的創作計劃:寫完《李自成》後,接著寫洪秀全,書名定為《天京悲劇》;寫完這本書之後,還要寫辛亥革命。報紙曾有報道,說姚老身體很好準備一直寫到90歲。當我把這篇文章的內容告訴姚老時,沒想到他竟這樣說:太小看我了,怎麼只能寫到90歲呢?對於我來說,現在還是劃「逗號」的時候,離劃「句號」還遠著呢!姚老雖已年近九旬,但前些年他的精力還很旺盛。多年來,他每天都是早晨兩點半起床,喝一杯濃茶之後即開始寫作,一直寫到早晨六點鐘才開始活動身體。
|
推薦閱讀:
※人不可太精,事不可太清「人生難得糊塗」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將丟失了什麼優良品質?
※姓名對人生的影響
※有沒有人想過就一個人過一輩子?
※經典感悟:坎坎坷坷人生路,坦坦然然隨緣行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