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思維法

 

 

世界上大概沒有什麼問題比易學問題被攪得更亂的了!那麼長的歷史,那麼多的門派,那麼多的著作,那麼紛繁的問題,以致於我們每接觸一個問題都能夠聽到一片爭論的聲音。而這些發言人中還不乏光耀於歷史夜空中的巨星,他們正襟危坐,聲若洪鐘,讓人敬之不敢仰視,聽之未恐不詳;而另有一些人則手握草莖,其顏色讓人敬畏,其語言讓人迷茫;更有一班所謂論易者,讓人一見就忙不迭地捂住口袋而逃之夭夭。可是,當我們懷著莊重的心情靜坐凝思,抓住一個問題去沿絲尋蛛時,又常常如墜煙霧,心情茫然。當然也有柳暗花明、采英擷果的時候,但驚喜的同時又有把毒菇裝入籃中的可能,更多的情況下則是筋疲力竭的時候,仍然兩手空空。

    

上述的情況對於所有研易者來說,大概自古及今多是如此。北宋鴻儒蘇洵就在《易論》中說易是讓人:「探之冥冥,索之茫茫,童而習之,白首而不知其源。故人之視聖人如神之幽,如天之高,尊其人而其教亦隨而尊」。這位老先生對聖人是非常尊重的,卻又在說聖人是捉弄人,可見他內心的矛盾。這種矛盾在某種程度上是千百年來研易者的共同體驗。

    

不過,我們按照易學太極分兩儀的基本原理來仔細想想,把易學也看成一個太極,來把他分成陰陽兩儀的話,它的陽儀則是它的思維方法,其陰儀是它的思維對象。與其說易學被攪得很亂,不如說是儒學被攪得很亂,更不如說是易學被卜筮給予了強姦,而易學本身則不是儒學,更不是卜筮學。一旦我們把易學與儒學、與卜筮分開,就會看清易學依然古老而年青的淑容。這也是我們要在本書名《太極思維法》之前加上一個副名《易易初探》的原因,即試圖以易學的思維方法來探討易學的意思。

    

易學和儒學和卜筮能夠分得開嗎?回答是肯定的。因為易學就其本身來說,它是思維的哲學,而儒學只不過是它思維的對象,是它的一種應用;卜筮則是對易學思維符號的錯誤使用和解釋。也就是說,千百年來被攪亂的只不過是易學的思維對象和使用方法,而它本身卻在某種程度上被遺忘或被冷淡而已。所以關於易學的很多爭論都像是在用杓子去舀鍋里的八寶粥時卻為杓子是不是玉米紅棗或算不算得上保健食品而爭論不休一樣。

    

我們這樣說仍然不能使我們避開有關儒學和卜筮而徑直地去進行我們要從事的工作,即對易學的思維方法──太極思維法的研究。這是因為:一、多數歷史著作似乎已經做出定論:《易經》是一部關於卜筮的書。民間也流行一種說法:學會易經會算卦。好像我們一接觸「易」就已經掉進了卜筮的泥坑。二、同樣「易為六經之首」之說也早已把「易」據為儒家的專利,要討論「易」,就必須討論儒學,也似乎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鑒於以上兩點,我們在進入太極思維法的正式研究之前,就不得不在這段沼澤地里進行一番艱苦地跋涉──對「易」、「卜筮」和「儒學」的概念加以廓清。

    一、易和儒

要想弄清「易」和「儒」的關係,首先要區分「易」、「周易」、「易經」和「易學」這幾個概念。為此,我們就必須從「易」的源頭說起。

    

「易」的源頭在哪裡呢?這應該首先確定它的核心內容。因為,先應知道大河裡流的是水,我們才能順著這有水的河床溯流而上。

    

易的理論核心是「太極分兩儀」。太極分兩儀是宇宙的普遍規律,易的核心是對這一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反映這一規律的思維方法,兩者具有同一性。那麼,易的產生和發展就是人類認識太極分兩儀這一客觀規律並形成思維方法的過程,它貫穿於整個人類進化的過程,可以一直通向動物的思維領域中去。

    

易被當成一門知識和學問,形成易學,然後被人們加以記錄,傳授和學習,所經歷的過程,可以說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所謂「世歷三古,人更三聖」,是把易學分成了三個階段,即伏羲氏的八卦階段;周文王姬昌的六十四卦階段:孔子的「十翼」,即易學的儒化階段。

    

另一種說法是把易學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秦廣忱先生有這樣一段話:

對於今天《周易》中的《易》,長期流傳著:"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的說法。這說法應有一定根據,他恰證明《周易》一書在內容上有四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發展過程。其中天地自然之「易」和伏羲之「易」正是「易」的自然觀時代和天文時代;這兩者今天我們已無法區別。至於它成為卜筮工具應是從文王周公之《易》的時代開始。最後的所謂孔子之《易》,並非指孔丘本人 是指春秋戰國時代的許多儒學家開始對《易》儒化的時代;也就是使《易》變成今天這樣包括「經」和「傳」在內的《周易》這個現狀的原因。(見〈《周易研究》〉1998年第一期秦廣忱《周易的陰陽觀的起源及其自然科學基礎問題》。

    

我們認為將《易經》成書之前的《易》分成四個時期是很有道理的,(至於易經成書之後的漢、晉、唐、宋等朝代,《易》仍有其階段性。)不過它的第一個時期還應該通得更遠更長,正像我們前面說的,它貫穿於整個人類的進化過程。這是因為,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基本的認識,就應該是這個陰陽,即「太極分兩儀」。

    

本書作者的故鄉河南省孟津縣有一條小河叫圖河,傳說其流入黃河處是「龍馬負圖」出現的地方,是伏羲則圖畫卦處。這裡有龍馬負圖寺遠近聞名。清人胡煦(康熙壬辰科進士)是一位十分嚴謹的學者,曾著有《卜法詳考》、《周易函書約存》等。他偏在龍馬負圖寺樹碑刻其詩作,表明他對傳統的不同看法: 「畫前有易妙何如,畫後泥爻只見疏,龍馬負來原是數,天根見了不關書,追尋虛白通無極,輪轉貞元起太初,若但只從圖像合,北溟何自識鯤魚」。這裡還刻有胡煦的另一首詩《先天八卦圖》,詩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得知妙自天心出,莫更殷勤問伏羲。」兩首詩都說「易」是早在伏羲畫卦之前就已經有了。就易學的符號來說,它經過了從「一畫開天」,即從一畫的陰陽符號到三畫(八卦),到六畫(六十四卦)的過程。而在一畫之前是連接於「結繩記事」的。結繩記事也應有一個很長的發展過程;結繩從記具體的事物到記事物的陰陽,人們的認識從具體發展到了抽象。劉正先生在他的文章《從觀象繫辭說到<乾>卦之取象》(《周易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一期)中,認為結繩的一種方法是在兩根繩之間打結的。那麼把兩根繩子之間連接的梯線分成一段表示陽,分成兩段就表示陰。而由打結變成畫線時很自然就會是 和 

    

易的思維方法的發展從一畫到三畫到六畫是一個前後貫通的過程。所以我們對易的研究的第一個著力點就應該放在一畫上,因為這裡才是易之黃河的巴顏喀拉山麓,至於伏羲所畫之八卦,那應該是差不多流出青海進入甘肅了。不僅如此,而且,我們的祖先在發現太極分兩儀的客觀規律的同時就顯示出利用這一規律進行思維的特點,那就是它的形象性,那就是各種形象的相互參照作用、啟發作用。「陰陽」,一個物體的明暗兩面或山影的長短交替變化以及最後給這門學問定名的「易」字,都是這一畫思維的參照系統。(關於「易」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從甲骨文中的「    」字,認為一面是象向陽,一面象背陰的象形字,表陰陽之義;另一種說法見許慎《說文》:「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兩種解釋殊途同歸:「易」字表陰陽之義)。

    

對事物進行一次性分析可以得出「陰、陽,」對事物進行三重陰陽分析的時候,就產生八卦。

八卦始於何時,始於何人之手,至今還沒有強有力的考古發現可以支持一個確定的說法。而有一點是大家都採用的,那就是「伏羲畫卦」。這在《易傳》中有記載。不過這個記載是根據來自遠古的傳說。伏羲在《易傳》中叫庖犧氏,和「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一樣,分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階段性標誌。庖犧氏看來是人們在能夠建巢、用火、種植之後到能夠調味做飯而且能夠祭祀的階段。這是一個文明發展突飛猛進階段的後期,人們能夠划出八卦,是可以理解的。伏羲氏代表這種高度的文明是傳說中的人文之祖,是三皇五帝的第一皇。現在塑於伏羲廟裡的伏羲像都是介乎人與非人之間的形象。這樣看,伏羲不一定是一個具體的人,他應是一個漫長歷史時期的文化的人格化。這個時代大約是新石器時期,是有出土文物可考的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八卦的出現結束了結繩紀事,是中華文明的開端。按照先秦易學的四個分期,我們把八卦出現之前作為易文化的第一階段,即它的醞釀階段,那麼從八卦的出現到六十四卦的形成應是易的第二個時期,即它的形成時期。六十四卦中所總結的各種認識經驗即本書所稱的太極思維的六畫參照系大約在這一時期孕育成熟,只是有待於下一個階段有人來把它整理系統了。從六十四卦的形成到《易經》的成書之前是易文化的第三個階段。這第三個階段根據史書的記載應從周文王起,史書上說是周文王姬昌被殷紂王囚於羑里時將八卦演為六十四卦並系了卦辭。他的兒子周公姬旦寫出了六十四卦的爻辭。這就是所謂的《周易》。據說在周易之先或同時還有《歸藏易》和《連山易》,這兩種易都失傳了,傳下來的只有《周易》。從《易經》成書之後,開始了易文化的第四個階段。

    

從上述易學發展四個階段的劃分,就可以看出易、周易、易經和易學等概念的區別。

從四個發展階段來看,易和儒的關係只能從儒學創始人孔子算起,即從《易經》的編纂開始。在此之前易已是一種獨立的存在,直到春秋戰國時,它還是諸子百家中絕大多數的思想基礎。最典型的則是老子,他是把太極分兩儀錶述得最為充分的先哲的代表。

    

從內容上來看,周易以前的易學大約只是做為一種思維方法被傳習被積累的,是隨著人們對太極分兩儀的客觀規律的認識逐步深入,逐步完善的,至於它的思維對象則因語言文字發展的滯後而很難傳下來,到文王、周公時才能憑著文字對它加以極其簡要的表述。

    

這種語言文字發展的滯後是一種普遍現象。《易傳》中就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話。後世的學者也無不對此有所體驗。如莊子《秋水》中說:「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者,不期粗精焉。」 莊子《天道》中又說:「世之所貴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漢代揚雄《法言,問神》中說:「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劉勰《文心雕龍·序志》中說:「言不盡意,聖人所難,識在瓶管,何能矩矱。」

    

至於現在的世界,又有哪一門學問不在苦心孤詣地創造著它自己的特殊詞語呢?而這些詞語對於要走進這門知識大門的人來說,誰又不是竭儘力氣才能跨入的呢?

    

所以,文王、周公在記載用六爻卦做為其符號的思維成果時,只能用極其簡練而又十分難懂的詞語留下一些典型形象。作為對成千上萬年發展下來的思維方法的傳授,這實在是十分珍貴的了,就這一點來說我們不論對他們怎樣崇拜、敬仰、歌頌都不過分。但是,這裡也確實給歷史留下了疑難,因為,它沒有明確說出運用太極分兩儀進行思維的詳細過程與法則;同時,卦爻詞的形象和簡練給解釋留下了多樣的可能性。

    

《易經》是公元前五世紀初期孔子根據魯國典籍及他能得到的其他典籍整理而成的,其主要根據是《周易》。這一方面是因為其他兩種易的散失,另一方面是特別推崇周文化的孔子的選擇。我們應該相信,孔子整理的六十四卦的卦爻詞大致能表現《周易》的原貌。

    

現傳《易經》相對於《周易》,多了《易傳》部分。而這個《易傳》與帛書易傳也有很多不同,從內容來看,《易傳》的作者不只一人,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孔子記入的「古之遺言」,一部分是孔子所作。恐怕更多的是出自孔子同時代的其他儒者或後儒之手。不管怎麼說,所謂「十翼」的《易傳》,是把儒家的思想和主張都用《周易》的形式做了闡釋。不是《周易》憑此翼而飛,而是給儒學插上了「易」的翅膀。

    

對於《十翼》的哪一部分是出於孔子之手,哪一部分出於漢和漢以前的後儒之手,這裡我們不去詳細加以考究,因為這對我們要說明的問題影響不大。我們要說明的是《十翼》把儒家的思想和主張全部用周易的形式做了闡釋,並在進行闡釋時把易變成了儒家的專利。

    

儒家學說是以仁義為核心的經世理論,它的目的在於使社會和諧,手段則是「禮、智、信」。《十翼》把這些內容與乾道、坤道結合起來,並且以儒家的善惡是非來作為判斷吉凶悔吝的標準,使其內容和周易進行了全面融合。

    

關於儒家把自己的學說全面融入「易」的是非功過的評說,不是本書的任務,那要由歷史學家們來研究。我們需要說明並且感到遺憾的是《十翼》成了後代儒家將儒學發展成儒教的開端,特別是到董仲舒宣揚「天人合一」後,儒學就完全成了儒教。《易經》也被當成了「以神道設教」的書。特別是《十翼》中有「大衍之數五十」那一段,這就使後來的人進一步把《易經》和卜筮關聯了起來。這一段到宋代又被朱熹加以整理寫成了完整的《筮儀》,以至於從此又產生出許許多多的占卜方法來。

    

把易、儒和卜筮連起來,這是易的災難,也是儒的不幸。前面提到的蘇洵的《易論》就是這種不幸的證據,就是說它使儒學變成了儒教,表現出一種欺騙性。對於一種學說來說能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我們知道,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在「打倒孔家店」的呼聲中,是連「易」也被當成洗腳水潑掉了的。

    二、易和卜筮

    關於易和卜筮的關係,中國歷史上主流的說法是,《周易》是一部講卜筮的書,有人更乾脆說《周易》是卜辭彙編。這種說法對不對呢?不對,我們說《周易》是易思維方法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卜辭記錄的彙編。

    

關於易和卜筮的關係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孔子,因為是孔子把《周易》整理為《易經》的,然而對《周易》是卜筮書第一個提出質疑的恰恰就是孔子。

    

孔子年輕時一直對被認為是講卜筮的《周易》很冷淡,因為他忌言「怪力亂神」,直到五十歲以後才開始對「易」注意起來。而且對「易」一直有一種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心理產生的根源正在於《易》的使用方法。這從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要》篇中的幾段話可以說明,現將這幾段話抄錄於後: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子贛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智謀遠者,卜筮之蔡(繁)』。賜以此為然矣。以此言取之,賜閽行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尚書多於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子贛曰:「......夫子今不安其用而樂其辭,則是用倚於人也,而可乎?」

    

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罕),唯周梁山之占也,其必從其多者而已矣。」

子曰:「易,我復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 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

從上面這幾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晚年是對《易》下了很大功夫的。不過,孔子卻撥開了《易》表面的卜筮現象,而將研究的目光盯在其中的「數」上,而孔子所說的「數」是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尋求和把握,這不同於後世某些研《易》者把「數」當成「數字學」的那種解釋。這就是孔子說的「幽贊而達乎數」。他要基於這個「數」去形成自已的德(心得並見諸行為)和理想,即所謂「明數而達乎德」。然後,孔子還要把這種研究的心得和理想與自已的仁義思想結合起來,換句話說,就是要從《易》中去找到自己「仁義」政治主張的理論基礎。

    

如果不是這樣,不是找到《易》中所蘊含的規律性的東西,那就是「贊而不達於數」,那就成了巫術,是一種妄說;如果不能把《易》所蘊含的規律性的東西形成自已的心得和理念(德),那就像是「史」,是史官記下的一些零亂虛偽的表面現象,(孔子《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而對於史、巫們所用的「卜筮」那一套,孔子是不相信的,所以他「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

    

儘管孔子這樣說,他還是受到弟子子貢的質問:「你不相信易的用法,而喜歡它裡面的話,那麼你把它的用法靠給別人了,這樣行嗎?」 

    

孔子沒法回答這樣的問題,所以留下了恐怕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帛書《易傳》中留下了他這樣的一段話:

    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塗而殊歸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

    好一個「同塗而殊歸」!孔子在這裡明確強調他研究運用《周易》時,並沒有完全接受當時現成的觀點,而是有著慎重而大膽的揚棄。他拋棄了卜筮!

    好一個「祝巫卜筮其後乎!」這裡孔子提出了「祝巫卜筮」那一套不是《易》本身的方法,是後人強加給《易》的錯誤的使用方法。這說明孔子不僅思考了《周易》使用方法不是什麼,而且對《周易》的使用方法到底是什麼也有著很深的思考。這個「其後乎」是一個了不起的猜想,應該鄭重地為它命名為「孔仲尼猜想」,其意義毫不遜色於歷史上任何一個偉大的假說。

    

孔子的功勞還不僅在於他提出了這個「孔仲尼猜想」。而且還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的論述。至於他利用卦爻辭來闡釋儒學要義的實踐,更使我們看到他的猜想已經接近被他自已破解了。換句話說:「孔仲尼猜想」的提出距離認識卦爻符號與卦爻辭的正確聯繫,只有一步之遙了。

    

很可惜,後儒多沒有注意孔子「後世之士疑丘者,或於易乎」的遺憾,更沒有注意回答「孔仲尼猜想」,以致於累累陷入卜筮之泥沼或沉湎於不間斷的無窮的註疏之中。

下面我們再列出幾條理由來說明《周易》不是卜辭的彙編。

    

第一、易和卜筮的發展確實有一個先後的問題。如果把先秦之《易》按照前面說的分成四個階段的話,卜筮對《易》的利用是第三個階段內的事情,而前面的兩個階段時間要長得多。如前面的引文,秦廣忱先生也把《易》被卜筮利用定為從「文王周公之易」開始,大致是不錯的。

    

第二、現在出土的大量甲骨中卜辭達數十萬片之多,但其中找不到〈〈易〉〉是卜辭彙編的證據。 試想,八卦和六爻卦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如果和卜筮是一回事的話,卜辭中能不留下大量的八卦符號、六爻卦符號以及卦辭和爻辭嗎?而這些證據都找不到。

    

第三、說〈易〉是卜辭的彙編與理不合。占卜是在殺了龜和獸之後,拿它的甲骨鑽眼,灼燒,觀察其紋理的,人們能夠指望在那裡得到卦爻符號嗎?卜師、巫師們能從那裡破譯出卦爻符號或卦爻詞嗎?用蓍草的分合更得不出卦爻辭。用蓍草的分合去附會卦爻符號和卦爻辭是筮者可能做到的,用蓍草分合去創造卦爻辭卻是難以想像的。所以卦爻符號和卦爻辭也應該產生在使用筮草的方法之先。

    

再說,如果周文王在被囚羑里時將八卦演為六十四卦的故事屬真的話,監獄的環境不是更有利於他根據太極分兩儀的道理苦思凝想,倒是更有利他去收集大量卜辭來加以整理彙編嗎?卜辭又如何整理成為六十四卦呢?姬昌被囚於羑里時,需要的是韜晦,他如果靜靜地思考,哪怕是藉助於簡單符號去思考,大概不會引起紂王的疑心;反之,如果他整天進行卜筮,就恰恰會露出他的野心,他能那樣做嗎?假若姬昌要對他思考的問題進行卜筮,那隻能進行一次兩次,再多就是對神的不敬,他怎麼可能從卜筮中得出完整的一大套符號呢?

    

第四、《易.繫辭》中說:「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這裡明確肯定八卦來源於仰觀俯察的實踐,這就否定了它來自於卜筮的說法。

    

當然,以上幾條僅是間接的證明推理,下面我們再把出土的卜辭與《易經》卦爻辭做一番對比,當可看出兩者的根本區別。

    

占卜是對具體事情的決疑,幾乎沒有例外。這對卜辭的內容和形式起了先決作用。所以古代文獻一言以蔽之說:「卜以決疑」,(《左傳.桓公十一年》)。近人郭沫若先生在對浩瀚的出土甲骨研究之後,得出結論:「凡卜辭,本均是疑問句。」(郭沫若《殷契粹編》第474頁,科學出版社1965年5月新1版)。

    

現已出土的二十多萬條卜辭中,絕大多數都只有前辭(或稱序辭)和命辭兩部分。前辭記占卜的時間和卜者的名字。命辭說出所疑之事,而所疑之事都說得十分具體,甚至決定祭用豕還是用羊,用十隻還是用二十隻;出獵是到東邊去還是到西邊去,都要先說清楚,刻在甲骨上,回答都只用在肯定和否定之間進行選擇,有類於現在考試的是非選擇題。這就是說,占卜時只要在舉行一定儀式以表示嚴肅認真或隆重之後,把前辭和命辭刻在甲骨上,然後在卜辭附近或鑽或烙,或二者兼施,使甲骨上出現裂縫(兆璺),然後請執事人看看裂紋,執事者只用點頭或搖頭即可行事。當然,什麼樣的裂紋表示吉,什麼樣的裂紋表示凶,可以是約定俗成,解讀者的隨意性會受到限制,所以要「三占從二」,有時還要進行多佔,即多次鑽烙才能決定其事。而決定後即可徑直行事,是很少把解讀者的判斷再刻上甲骨的,因為有甲骨上的兆璺在么。

    

    這類卜辭多得不勝枚舉,如:

    1、己巳卜,貞,王其田,亡災?

    2、已亥卜,生,四月妹有事?

    3、癸巳卜,爭貞,今一月雨?

    在出土的甲骨上有很少量的卜辭,被稱為全辭,即完整的卜辭,其中包含前辭,命辭,占辭,驗辭四個部分。如:

    

癸已卜,貞;旬亡禍?王占曰:有祟,其有來艱。迄至,五日丁酉,允有來艱自西。沚馘告,土方征於我東鄙,災二邑, 方亦侵我西鄙田。

這類卜辭和前邊的稍有區別,其命辭所問不太具體,所以其占者的回答仍然是揣測性的,其驗辭毫無例外,應是簡陳其事。

    

我們再看看《易經》中的卦爻辭。卦爻辭總共450條,其中完全沒有前辭的蹤影,也沒有像命辭那樣對其種情況提出須要決疑的問句。而命辭是卜辭的核心,卦爻辭中既沒有這樣的核心,怎麼能說它是卜辭的彙編呢?誠然,《易經》中的吉、凶、悔、吝、厲、咎,很容易被認為是卜辭中對兆璺的解讀,但卦爻辭中的這些辭都不是對某個句子的回答,而是對某種假設情況的推斷,它的句式都是「如果——那麼——」,這類句式在卜辭中是沒有的。而且,這種有吉凶悔吝的句子在卦爻辭中不佔多數,多數句子倒是用以說理的直陳句。

    

把卜辭中的驗辭和卦爻辭加以對比,也可以看出它們的明顯不同:前者是對具體事實的簡單陳述,而後者除泛泛言事或典型形象的概括之外,絕少有具體敘事。

    

再從《易經》的篇章結構上看,各卦的卦爻辭全是圍繞一個中心的論述,層次性,邏輯性都很強,這是卜辭本身沒有而彙集它們成篇時也絕難作到的事。

    

我們不妨退一步假定真的有人要來把卜辭進行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使之成為六十四篇體系完整的文章,那麼這個人就必須在兆璺與卦爻符號之間找到必要的聯繫,必須對卜辭進行大量的收集和六十四種分類分層的工作,這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是任何人都難以做到的。

    三、易學研究中的兩個誤區  

 近年來,易學研究引起了國際上的重視,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對易學進行研究,這是一種可喜的現象,但是在這一領域內也出現了兩個誤區。因為這兩個誤區也和「儒」與「卜」的問題一樣,是因混淆易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對象而致,所以在這裡一併加以討論。

    

第一個誤區是易學萬有論。這是把用易的思維方法能夠解釋的東西,看成是易已有的東西。比如把二進位,相對論,場論,系統論等等,統統說成好像是中國古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這種不符合實際的說法對易學研究沒有好處,它會把易進一步神秘化,會形成錯誤的導向,讓人們把易當成內容無窮寶物的迷宮,去進行無謂的尋求。

    

我們說易的思維方法即太極思維法可以幫助我們去打開一切人類智慧所能夠打開的大門,不等於說易學已經把所有的大門都已經找到而且已經把它給予洞開。這也像數學一樣,它告訴我們一加一加十六等於十八,不等於說數學已經把兩個原子量為一的元素和一個原子量為十六的元素合成了分子量為十八的化合物。前人用太極思維法解決過許多問題,這可能給我們提供參考的例證,這些例證也可能幫助我們去解決類似的問題,但都不能說提出太極思維法的古人就給我們預備好了解決問題的現成答案。

    

比如,二進位的發明。八卦的陰陽爻符號可以和二進位的前幾位數相符,但這並不能說我國的古人已經在使用二進位的數學理論和計算方法。如果萊布尼茨在研究電路開關等領域有了發明二進位的客觀需要又同時見到八卦符號時,他的確可以受到啟示,產生靈感,從而促進他研究發明出二進位的方程式。但這不等於幾千年前就有了這種方程式,只等著萊布尼茨幸運地去找到它,功勞也不能記在古人的名下。

    

第二個誤區是易學無用論。持有這種看法的學者一種是把易和卜筮看成了一回事。說卜筮無用是對的,但不能以此來全盤否定易。再一種是只看到古人運用太極思維法所取得的具體成果,而沒有注意它的思維方法。是的,石器時代的人那能有現代人的見識。他們即令使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所能解決的問題,也只能是低層次的問題,因為當時還不可能提出今天的科學所能提出的任務,當時的社會問題也和現在的社會問題不一樣。但是,能根據這些就說他們所使用思維方法也是無用的嗎?顯然不能。

    

這裡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我們思考。

 首先,時間是相對的。三千年四千年,對於人的生命來說,是很長的,但相對於人類的進化,對於人類基本思維方法的演化來說,那是很短的,因為後一個過程經歷的是幾萬年,幾十萬年甚至更長。我們很難想像,人類幾萬年,幾十萬年積累的智慧,在一兩千年或幾百年間就突然不管用了。其實,許多遙遠的空間和時間裡發生的事情所給我們的啟示都是很寶貴的。天文觀測到的許多現象距我們都是上萬上億光年外的事,但是天文的每一種新發現都使我們興奮不已,因為它可以幫我們認識在空間和時間上離我們並不遙遠的事物。

    

其次我們再看歷史長河中,有些事物的變化是較快的,比如人們的風俗習慣,社會的政治制度,道德法律的某些內容;但人類的基本需求卻長期保持它的基本內容,比如人的自然屬性,變化都是很慢的。在這些對人類來說相對穩定的範疇內的東西,古人的經驗對現代人來說,並不遙遠,詩經中的的「狂童」,仍然能搖蕩當今少女的心旌,那時的「窈窕淑女」,仍然為今天的「君子好逑」。

    

上述這些發展緩慢的事物之所以發展緩慢,其根源之一恐怕還在於作為思維器官,人腦的構造和發育過程本身的變化緩慢。蘇珊.格林菲爾德說「三萬年來,我們的腦及其在子宮中的發育過程一直是相同的。若我們有新生嬰兒似的腦,我們就會輕而易舉地被引進早期克羅馬努人的世界。換一種說法,早期克羅馬努嬰兒的大腦會與現今發達國家中的許多年輕人一樣智力敏捷,一樣對電腦駕輕就熟」。(見蘇珊.格林菲爾德《人腦之謎》第77頁,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其三,真理在其發展長河中是層層積累的,並不是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徹底地否定它的上一個階段,如果它能被徹底否定,它就不會有下一個階段。有發展就有繼承。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來看太極思維法,就覺得它是具有上述三重屬性的東西。 太極思維法的根據是太極分兩儀的客觀規律,這個規律是宇宙的普遍規律,所以我們今天來研究這個思維方法不是像一些不了解內情的人認為的那樣,是挖古墓掏古董,反而感到它是正在走出雲影,清輝傾瀉的明月。

    四、易學研究中的斷層

從上文可知,易的最可寶貴之處不在於它給我們說出了什麼,而在於它是如何向我們說出這些的。換句話說,就是易向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方法,這種方法比它以往所提供的思維成果更重要,我們稱這種方法叫太極思維法。我們之所以這樣稱呼它是因為它的根據是太極分兩儀這一客觀規律;它的進程也是在力求正確地反映這一客觀規律。

    

遺憾的是傳統的易學研究正是在這裡發生了斷層。

為什麼說這裡是斷層呢?一、研易的學者中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易經卦爻辭的解讀和破譯上,集中到對《十翼》的考證與發揮上,而在研究卦爻符號與卦爻辭的聯繫時則忘掉了易的核心是太極分兩儀。在研究八卦符號的來源時也不考慮它和太極分兩儀的聯繫,總是根據令人難以理解的理由去解釋,然後又以簡單的形象搭配而對卦爻辭和符號作艱苦地揣測附會。這樣的解釋無論怎樣努力都讓人感到玄虛,而且總難把每卦的卦爻辭都說得通。用這種方法把卦爻辭與符號結合加以解釋就讓人難以置信。退一步說,卦辭爻辭都解釋得很通了,那麼,這和易的太極分兩儀就成了風馬牛不相及。

    

「萬物皆太極」,類似的話許多研易的學者都曾經說過。《易傳》中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在這裡表示的就是「太極」。邵伯溫說:「道為一,一為太極......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於一衍之而為萬,窮天下之數而復歸於一。」《淮南子》說:「萬物總而為一,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也」。邵雍說:「萬物各有太極。」

    

今人金景芳先生說得更清楚,他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就是一分為二。"儀』古義為匹(《詩·風 · 柏舟》"實維我儀』。毛傳,"儀』匹也。)所以,兩儀不是別的,就是一對,也就是陰陽,哲學上名為對立統一。《易》用符號來表示,則為  、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按一分為二的方式依次產生的。」(見《周易的作者問題》《周易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然而許多研易者都沒有把這種觀點貫徹始終而走入了另一條路!

至於卜筮,對卦爻符號的使用則完全類乎遊戲,比如根據蓍草的分合,根據任意一個數字或年月日數字或干支等等列出六爻符號,方法千奇百怪,但都是企圖根據與事物沒有必然聯繫的條件去判斷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跌進迷信的泥坑。這裡也就有一個問題:這些信誓旦旦是根據易進行的事情,怎樣都忘記了易的根本原理是太極分兩儀呢?六爻符號的陰陽是要反映客觀事物的陰陽的,可為什麼在運用中絲毫不提這些內容呢?

    

這一斷層的出現使所有這些所謂易的研究或運用都在本質上遠離了易,或違背了易。

這一斷層的存在對我們研易者提出一個根本性的任務,把斷層對接起來,把易的研究和運用撥回到它的固有軌道太極分兩儀上來。

    五、太極思維法

太極思維法就是要把太極分兩儀的原理貫徹于思維的始終,就是要把這一普遍的客觀規律運用于思維之普遍。

    

太極思維法把思維本身也毫不例外地當作一個太極,並且以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為兩儀,且以其形象思維為陽儀,認為它在思維過程中起著支配作用,但並不把這種作用絕對化,機械化,而是認為兩儀在其作用的過程中相互消長轉化,螺旋式上升。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在這裡不是簡單的加減關係,而是陰陽和諧交融的統一關係。所以我們既不能把「易」的思維方法看成形象思維法,也不能把它看成邏輯思維法,它是統攝於二者之上的太極思維法。

    

中華民族在使用過程中給太極思維法創造了分作三個層次的一整套思維符號,這套符號使思維者對其思維對象進行一個層次、三個層次或六個層次的陰陽分析,以期對事物達到更確切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太極思維法更重視形象思維的特殊階段──靈感思維,並且深諳宇宙中事物有著無限豐富的可比性,而這種可比性可以引導靈感,讓思維中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啟發,並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了一個思維參照系統,增加了它的可操作性。關於事物的這種可比性,張光鑒先生在他的著作《相似論》中有所發現,他說:「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相似的單元、層次、排列而來的。相似的基因,相似的條件和環境產生相似的結果,條件、環境又相互作用,反過來影響原有的相似基因。」(張光鑒:《相似論》,《思維科學》1985年第1期)。

    

《易經》中的思維參照系統並沒有結束太極思維參照系的發展,相反,它還以它本身的活力向人們昭示其發展的要求,要求新的世界、新的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以其經驗的積累使其發展成為更具新穎性的參照系統。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太極思維法一個更加集中的說明:「太極分兩儀」與眾所周知的「對立統一」是對同一客觀規律的著眼於不同側面,用不同方法的兩種表述。而反映太極分兩儀的太極思維法比之反映對立統一規律的唯物辯證法,前者更採用了一種簡化的符號表達方式,建立了一套思維參照系統,因而使它更全面,更形象,更易於被人們所理解和掌握。太極思維法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被卜筮所利用,使它的外衣沾上了積垢,一旦脫去這被沾污的外衣,袒露出來的就是她光艷的胴體。

  第二章

                                   太極分兩儀

一、 什麼是太極分兩儀?

太極分兩儀是宇宙的普遍規律,它的表現是:宇宙的任何事物都由相互對立又互相依存的不斷運動變化著的兩個方面構成。這個規律在西方被命名為唯物辯證法,在中國它還被簡稱為「一分為二」,在易學中太極分兩儀錶現的是人對這一客觀規律的思維,二者具有同一性。                              

    

太極分兩儀是易學的唯一基礎。我們這樣說是因為易學中別的任何理論都不能與它相比。別的什麼理論如果是與它相符的,必是建立於其上的,如果是與它相抵觸的,那它就不屬於易學,而是旁門左道,所以也可以說太極分兩儀是易學的根本基礎。

    

這個理論在易學中的最早表述,就是「 ——」和「――」這兩個符號,這個符號在《易經》中被記下來的同時還記下了「太極」、「兩儀」、「四象」的說明。《易傳》中解釋說「一陰一陽之為道」,說對卦爻辭進行闡釋都應從這個道理出發。

    

與孔子同期的老子也把「道生一,一生二」做為他理論的核心。唐孔穎達又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初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說,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又說:「混沌未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極生兩儀,即老子"一生二也』」。

到宋代邵雍就說得更清楚:「道之一,一為太極,天地萬物,莫不以一為本原。」

    

這就是說「太極分兩儀」是易學的根本基礎已成為歷代易學家的共識。只是在研究和使用時有沒有把它貫徹始終則有很大差異。所以我們在研究和使用易學時必須對太極分兩儀這一規律的各個方面做進一步明確認識。

    

我們在各種有關易學的著作中可以看到與「太極」相類似的概念還有不少,如:太一、皇極、無極、無、道、一、混沌等,它們都在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被使用。從這些名詞來看,最初好像都只是對宇宙本原的探索,後來才發展為「萬物皆太極」的思想。邵雍的話說得比較清楚,他說:「有對必有待。物各有父母,分牝牡於蜉蝣,物各有太極,包兩儀於子粒」。但是關於太極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朱熹有一段話,可以看作關於這個方面的一個總結,他說:「太極分開只是兩個陰陽,陰氣流行則為陽,陽氣凝聚則為陰,消長進退,千變萬化, 做出天地間無限事來。以故無往而非陰陽,亦即無往而非太極。」

    

這段話分開來看,它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一個太極;

    2、太極存在於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而不僅是它的初始階段;

    3、太極有兩儀,且只具有兩儀,這兩儀叫陰和陽;

    4、陰陽是在不斷變化,不斷消長的;

    5、「陰氣流行則為陽,陽氣凝聚則為陰」,陰陽是能夠互變的。

這五條綜合起來,就可以看作「太極」的定義。至於那一系列與「太極」相關的概念諸如「混沌」、「太一」、「道」、「無極」等等都可以看作太極的別名或是從不同角度對「太極」的詮釋。

    

這裡還必須對陰陽加以說明。

《易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未對陰陽本身做更進一步的界說。但《易經》中對互為陰陽的事物卻有很多論述,這些論述可以看作是對陰陽的詮釋,它使我們在區別陰陽時可以有明確的參照。這些參照中最明顯的則是物體的明暗兩面,另外就是日和月,天和地,男和女。前者為陽,後者為陰。對於陽性事物論述最集中的莫過於乾卦,對於陰性事物論述最集中的莫過於坤卦。所以《易傳》中說乾坤二卦是易經的門戶。《易傳.繫辭上》中說:「是故闔戶為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這裡是對陰陽不同作用的概括。就是說「陽」的作用是主動的,是「闢」;「陰」的作用是被動的,是回應,是「闔」。這是我們觀察認識、分辯變動不居,互變互化的陰陽的基本根據。

    

我們在進行陰陽分析時不妨把任何一個太極(事物)中的兩儀都拿來與日月、天地、男女相類比。可以類比於日於天於男的則為陽,可以類比於月於地於女的則為陰。這樣推而廣之,我們可以列出一串進行陰陽思維(一畫思維)的參照物。古人在他們掌握參照物中,把陰陽、日月認其為典型,這門學問於是乎被命名為「易」(日月為易或說陰陽為易)。

下面的表可供我們進行陰陽分辯時,或者說進行一畫思維時作為參照。

日 陽 天 男 雄 剛 動 明 中心 質子 正物質 授 主 攻 強 利 優 美 經濟 ……

月 陰 地 女 雌 柔 靜 暗 外圍 電子 反物質 受 從 防 弱 弊 劣 丑 文化 ……

陰     陽    表   ( 陰陽參照物)

 

二 、太極和兩儀的相對性

人們在對太極進行把握時,自古以來都在探求宇宙的本初,所以,太極以及與它相近的那些名詞中,太一、道、無等等都包函著這種探求。現代科學認為宇宙產生於一次大爆炸,而且宇宙的存在也正是這個大爆炸的過程和形式。這個認識來源於天文學家對宇宙天體的觀測。這種觀測認為宇宙是在不停地膨脹。這就是說「太極」可以追溯到這個大爆炸的元初,同時也包括著這個大爆炸過程中的一切,這是指「物」,而「事」則是物運動的形式和結果,所以事和物也可以視為一對陰陽,它也必然表現為一個太極。

    

老子說的道生於「無」,無是什麼?「無」是人類憑感覺器管或藉助儀器都感覺不到的一種情況,並非絕對意義上的無。這在人類的理解能力上似乎已經到頭了。然而,自然科學的發展已經達到這樣的程度:科學家不僅在實驗室里獲得了反物質,而且推測宇宙中存在著反物質的星球。美籍華人丁肇中先生領導的一項用宇宙飛船進行的大規模實驗觀測,就是想到宇宙太空中去捕捉反物質粒子。據說,只要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一顆反物質粒子,就可以推斷有反物質星球的存在。不久前又有報道,美國有人用六層樓高的大氣球,在地球大氣的邊沿上捕捉到了數百顆反物質粒子。反物質意味著什麼呢?反物質和正物質一旦碰撞就湮滅了。湮滅時要放出極大的能量。那麼,宇宙中有沒有發生過正物質星球和反物質星球的相撞呢?假若發生過那樣的相撞,兩顆星球的湮滅,即歸於「無」的同時釋放出的能量就是一次大爆炸,它是可以幫助我們相象一下產生宇宙的那種大爆炸的情況的。老子說的「道生於無」的哲理確可以和這種物理相互參照加以理解的。

    

我們這裡對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簡述是想說明,所有的太極是一個沒有盡頭的大鏈條,我們在實踐中對太極的把握只能是這個鏈條的某一個環節。這是它具有相對性的一個方面。

    

太極的相對性,還在於它和它的兩儀的聯繫。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太極,對於它的上一個太極來說,它都只能是一儀,它本身也有陰陽的屬性。它作為太極也只是對於它內部的兩儀而言的。它的兩儀還可以再分下去,而對於再分下去的陰陽來說這兩儀又各是太極。事物就是這樣太極復太極,陰陽復陰陽地關聯在一起。

    

三、陰陽的運動和變化

 一個太極之中的陰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而且在陽中相對存在著陰,陰中相對存在著陽。陰陽不斷地消長,變動不居,這種變化有多種形式:

    1、陰陽相抱,陰陽兩儀各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動,彼此相擁相抱,使太極處於和諧狀態,這就像恩愛夫妻組成的家庭。但是,這種和諧並非是沒有總體的變化,就像和諧的家庭也不是可以永遠,要有一個生長消亡的過程。

    2、陰陽交替。陽進陰退,陰進陽退,有規律地交替循環,就像交流發電機線圈中的電流;像麥克斯韋滾擺中動能和勢能的交替轉換;像一年中的四季,有人把這種陰陽變化稱為橐鑰作用。這樣的陰陽構成的太極從局部看,有和諧的時候,有不和諧的時候,但從整體上看卻是和諧的。

    3、陰陽相乘。陰乘陽或陽乘陰,陰或陽的一方只進不退,直到對方被消滅。這就使這個太極處於被破壞從而發生質變的狀態。

    4、陰陽相拒。這種太極是一種鬆散狀態,它的兩儀各自處於較大的空間之中,而他們一經相近,這個太極立即被破壞。例如:中的氧化劑和還原劑;正物質和反物質。

    四、 太極圖

最早的太極圖據說是宋朝陳搏畫出來的。歷代易學家對太極圖作過許多解釋,但是,應當強調陳搏的太極圖並沒有創立一種新的思想,它只對「易」的基本道理給以形象的說明。亦即形象地說明陰陽變化的情況和規律。後來的易學家又畫出了多種太極圖。其中以明初趙 謙列於《六書本義》中的「天地自然河圖」最為典型。該圖在一個圓中畫出兩條陰陽魚,陰魚又以小陽魚作眼,陽魚以小陰魚作眼(如圖)歷代許多易學家對這樣的太極圖做過大量的文章,他們在圖的外圍標出過許多內容,有人說它是「千古之謎」,這是他們將它結合了太多的自然和社會對象的緣故。如果我們撇開這些具體對象,它只是形象地說明了陽陰變化的某些規律。

    

    1、兩條陰陽魚共同盤旋於一個圓內,說明陰陽共處於一個太極之中;

    2、兩條陰陽魚,說明太極分兩儀;

    3、陰陽魚的尾巴彼此互相生出,由隱至顯,由小到大,說明陰陽互根;

    4、陰陽魚從頭看到尾,再從尾看到頭,說明陰陽互為消長。

    5、陰魚陽眼,陽魚陰眼,說明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6、魚眼是從兩魚的內部生長,說明陽從陰內消陰而自長,陰從陽內消陽而自長。

    7、陰陽魚都是動態的存在,可以推想陽魚被陰魚吃掉或陰魚被陽魚吃掉,亦即太極被破壞的情況,那時魚眼將長大而成另一條魚,那就是原太極發生質變而成為另一個新太極。

    8、太極圖中一條半徑在旋轉,旋轉半徑中黑白兩部分不斷變換其左右位置和長短的對比,其中的一條純白半徑叫「月窟」位,一條純黑半徑叫「天根」位。這種變化可以給思維者以啟示。

    五、  太極思維法和唯物辯證法

太極思維法和唯物辯證法是地球的東方人和西方人對於同一客觀規律用不同方法進行的大體一致的思維反映和表述。對於宇宙的普遍規律來說,它們是同一太極的同一儀,即對於物質來說是思維的一儀。為什麼會出現這一情況呢?這是因為,第一,太極分兩儀(辯證法)規律是宇宙的普遍法則,在這個法則面前根本無所謂東方西方,無所謂古今,無所謂自然和人類;第二,東方人和西方人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有著大致相同的實踐發展過程,他們是基本一樣的認識主體;第三,東方人和西方人是在相對隔離的各自的地域環境中分別經歷著認識的過程,所以,它們在基本點上必然是一樣的,但認識和表述也必然有先後的不同,有測重點的不同,有表述方法的不同。這種認識的不同說明了客觀規律和主觀反映在存在同一性的同時還存在著差異性和矛盾性。

    

這裡我們想要特別指出,用「唯物」一詞來給「辯證法」作定語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個「唯」字否定了「對立」,也就不辯證了。其實,宇宙本體也必然有其兩儀。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本書第二卷進一步說明,這裡為了敘述方便,暫且仍用這種叫法。

    

下面 我們先來看一下辯證法和太極分兩儀的相同和相異之處。

辯證法的核心是它的第一條:對立統一規律。列寧在他的《哲學筆記》中說:「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毛澤東說:「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並說掌握了這個最根本的法則「我們就在根本上懂得了辯證法。」同時又把它生動地概括為「一分為二」這顯然是融進了東方的易的智慧。

    

對於辯證法的這一核心,東方人早在伏羲畫卦時就已經懂得了,幾千年來易學就是沿著這一條路發展下來的,只是中間有過一些客觀唯心主義之類的小插曲而已,即令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也沒有否定過太極分兩儀。至於屬於唯物論的易學家們所說的太極分兩儀則是和辯證法所說的對立統一完全一致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在《緒論》中已引用金景芳先生的話加以說明。

    

關於辯證法的第二條規律,質量互變規律。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對自然界的質量互變做了這樣的表述:「在自然界中,質的變化──以對於每一個別場合都是嚴格地確定的方式進行──只有通過物質或運動(所謂能)的量的增加或減少才能發生。」

    

辯證法的這一條規律有三個要點:

    1、客觀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量,其表現為規模、程度、速度等,在一定的範圍內,這個量的變化不引起質的變化。恩格斯說:「沒有有關的物體的量的變化,是不可能改變物體的質的。」

    2、量變積累到越過臨界點時即引起質變。恩格斯說:「運動形式的變化總是在兩個物體之間發生的過程。」在談到物理和化學中的質量互變時,恩格斯還說「這兩個物體中的一個失去一定的量的一種質的運動(例如熱),別一個就獲得相當量的另一種質的運動(機械運動、電、化學分解)」他又說:「純粹的量的分割是有一個極限的,到了這個極限它就轉化為質的差別。

    3、質變後又開始新的量變。這裡強調了舊質滅亡,新質產生。辯證法的這第二條規律,實際是對對立統一規律的發揮和補充。它表述的是事物對立統一的形態和過程。它與太極分兩儀中陰陽運動變化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易學家們對陰陽的消長進行過大量的描述,充分說明了量變到質變的各種情況,正像太極圖所表示的陰陽消長,並不是只有簡單的一種情況。兩者相比,有一點值得注意。

   

唯物辯證法對 「量變到質變」的表述,只強調了量的單向變化,好像這個量變是直奔破壞舊質,建立新質的方向進行。太極分兩儀的陰陽消長卻同時指出其多種形式。它除了指出陰陽易位,舊太極被破壞的情況之外,還強調陰陽和諧的情況,即陰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動的情況。這一點在儒學中甚至被強調為一個專門學問,即「中庸」的思想。

    

    唯物辯證法的第三條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否定規律認為每一次舊質的破壞和新質的誕生,都是推陳出新的過程,是在批判和繼承中發展,是螺旋式上升。太極思維法在與此一致的基礎上創造出六十四卦,在每一卦的六爻聯繫以及各卦的有序聯繫中指出事物發展循環和連續,但它不像否定之否定規律那樣強調事物在循環發展中的上升。

    

以上是太極思維法和唯物辯證法在內容上異同點的簡單分析。另外在形式上太極思維法和唯物辯證法相比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太極思維法創造了自己的思維符號和思維的參照系統,這就是它的太極圖、八卦、六十四卦符號和六十四卦的卦爻詞。對於這套符號和思維參照系統的研究是本書的主要任務。它的這一特點對引導人們有秩序地使用太極思維法,使用前人的思維成果提供了方便。

    

另外,它們的發展在歷史上的區別,我們也應給予必要的注意,因為這個發展歷史的區別使人們對它們的態度有很大的差異。這種態度上的差異深刻影響著它們本應該有的相互參照相互補充和相互融合。

    

唯物辯證法在歐州也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曾有過蒙上宗教的和先驗論、唯靈論的霧障的過程,直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它才被發展成為一種科學的完整的思維方法。特別是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充分利用歐洲的近代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一系列偉大成果,對唯物辯證法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刻的闡釋。可以說唯物辯證法是藉助西方現代科學的翅膀在全世界的上空翱翔了。而太極分兩儀的思維方法卻由於種種原因脫不掉它身上的陳腐外衣。這裡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和整個東方世界兩個世紀以來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後。就易學本身來說,還因為它兩千多年前的艱深的語言外殼以及為它作注的各種著作也同樣因語言問題而難於傳播。再者就是卜筮這一實際上的外來因素對易學的蹂躪。正是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東方未能出現它自己的馬克思和恩格斯,使易學的太極思維法不能也展開如唯物辯證法那樣的翅膀。

    

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種光輝的東西被遮掩幾百年,也不算太久,它的光輝終會在揩去灰塵之後,如日月般照臨大地,特別是在世界東方經濟和科學技術正在崛起的今天。

    

我們這樣的希望並不是單單憑了浪漫詩人般的熱情,而是我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這方面的曙光。當今世界許許多多學者都高度重視易學。不久前世界上數十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聲明,認為要尋找解決當代世界諸多急迫問題的方法,還要回顧兩千五百年前的東方,要藉助孔子的智慧,這說明人類的智慧已把目光聚焦於易學這面正在被揩去灰塵的寶鏡。不久前病逝的著名易學家金景芳先生,在他八十九歲高齡時樂觀地說:「當今中國,正值改革開放之時,從物質到精神,具備了許多為以前不曾具備的條件,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人對《周易》的問題作徹底的解決」。(《周易大辭典.序一》)。

    第三章

                           腦太極

思維是人腦的功能,所以我們研究太極思維法也必須了解人腦。人腦也是一個太極,我們稱它腦太極(「腦太極」這個概念是功勛科學家錢學森先生最早提出的)。 

   

一、結構複雜,確分兩儀

大腦是神經系統的中樞,是由具有不同功能的神經細胞構成的,神經細胞也叫神經元。一個神經元具有大約兩萬個樹突和軸突。兩個神經元之間,由前者的軸突和後者的樹突通過吸盤一樣的組織相聯接,連接的地方稱為「突觸」,樹突可以感受刺激和傳出衝動,傳遞衝動的物質叫「遞質」,遞質的種類很多,其中有許多至今尚未弄清楚。衝動的傳導只能單向進行,不能反向進行。

    

人的大腦由大約幾千億個神經元構成,它的重量平均為一千四百克。其主要部分,皮層有許多皺摺,所以皮層的展開面積可達二千二百多平方厘米,皮層厚度平均二點五毫米,一般分為六層細胞:⑴表面層或分子層,平鋪著稱為水平細胞的微結構;⑵顆粒細胞層,細胞小而微圓;⑶錐體細胞;⑷顆粒細胞密集部;⑸較多較大的錐體細胞層;⑹小稜柱細胞基底層。各種細胞層都有專門的機能。

    

大腦由一條縱溝分為對稱的兩個半球,習慣稱為左腦和右腦。兩個半球之間由胼胝體及海馬體相聯。胼胝體和海馬體由兩億多個神經細胞把左右腦互相溝通。縱溝的中部有一塊只有拇指大小的網狀組織,這個網狀組織有特殊的作用,有人把它比作大腦的總開關。通向身體各部分的神經纖維在腦幹中交叉,左腦直通身體的右半部,右腦直通身體的左半部分。兩半球的各個部分被皮層皺摺區分為許多小室(或稱為葉),各室可比喻為中央政府的部、司、局、室。各室有精細的分工和聯繫。

    

大約幾千億個大腦細胞之間的聯繫是一個十分龐大的複雜的體系。英國實驗生物學家蘇珊·格林菲爾德女士作過一個很恰切的比喻,她說:「為了感覺一下幾千億究竟有多大,亞馬孫雨林提供了一個恰切的類比。亞馬孫雨林面積七百萬平方公里,約有幾千億棵樹木。」神經元之間的突觸相聯接,就像這些樹木,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蘇珊·格林菲爾德女士又說:「只考慮大腦的外層──皮層。假如你用每秒鐘一個的速度數其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它將花去你三千二百萬年!請記住,人類進化僅始於七百萬年前,因而你得用四倍於人類進化的時間來數完它。至於皮層中連接的不同組合的數量,它將超過整個宇宙中帶正電的粒子數。」(蘇珊·格林菲爾德《人腦之謎》第六十一頁)。  

    

儘管這種系統龐大而複雜,但神經元之間傳遞衝動的速度是很快的。即以聯結左右腦的兩億多細胞來看,每條神經纖維的平均衝動頻率以二十赫茲計,則總通信量為每秒4× 次衝動。這可以保證腦半球任何一部分的活動能有效而及時地傳遞到另一個半球或同半球的任何一室。

    

生物科學家和醫學家們新近的研究發現,腦細胞和身體其它部分的細胞一樣也在進行不斷地新陳代謝。腦內有一種幹細胞可以在腦內的不同部位,發育成為任何形式的新細胞以代替該部位被淘汰的或損傷掉的細胞。這說明腦細胞可以把幹細胞「克隆」為它的繼承體,在這個過程中基因起著決定的作用。

    

這一點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就是人腦在其遺傳進化過程中能夠記錄它先天和後天所得到的某些信息:人類的文明能在人的主體生理和人群環境的複雜作用下得以繼承和發展。英國學者帕特里克·貝特森和保羅·馬丁在一篇綜合報導基因研究的文章中曾綜述人們在基因與蛋白質、基因與個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在談到基因與環境時曾寫下這樣的話:「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經常共同發揮作用,這個作用要比其中一個因素單獨發揮作用大得多。」 (見1999年11月16日《參考消息》)接著他用科學家對於家庭史和雙胞胎的研究為這段話作了註腳。

    

關於腦的這一方面有大量研究文獻,都給了我們關於中華祖先創造八卦符號以及太極思維法的過程的啟示,使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不是某一個人一時一事的創造,而是長期生活實踐和長期遺傳進化的積澱互相作用而形成的。

    

關於腦的現代科學研究成果,要詳細介紹的話,需要寫下卷帙浩繁的專門著作, 那已超出了本書的任務範圍,而我們除了作最一般的簡述之外,最感興趣的是:現代生物學和醫學關於腦的生理解剖和機能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支持我們把腦認作一個由陰、陽兩儀構成的腦太極。

 

二、機能奧妙,全在陰陽 

如果從宏觀上大體區別的話,大腦的右半球可以稱作陽半球,或簡稱作陽腦;腦的左半球可以稱作陰半球,簡稱作陰腦。當然,左右腦以及各腦區之間的分工並非是絕對的劃分,而且,當一部位腦發生障礙時,其功能還有向別的部位轉移的趨勢,所以說,陰陽腦的構成確乎相像於太極圖。

    

有的研究者把右腦,即陽腦叫做祖先腦,認為人類腦在遺傳進化中積累的先天功能都集中在陽腦之中,而陰腦功能多屬在後天的學習中得到。

    

更可靠的說法是人腦中可以由遺傳基因在先天,或兒童發育時期生成許多布線,而這些布線有的是先天溝通或不靠自身的意識而啟動的,有的則要靠感覺器管接受外界種種剌激才逐漸溝通或啟動。這種布線在很大程度上受人類肉體進化和文明進化的影響。

    

巴甫洛夫關於第一信號系統和第二信號系統的區分也和陰陽腦的區分一致。第一信號系統功能的主要負擔者是陽腦;第二信號系統功能的主要負擔者是陰腦。

由腦所協調的人體的植物性神經,同樣反映出陰陽頡頏的功能(見下表)。

    植物性神經系統主要機能簡表

    作用對象       交感神經(陽)              副交感神經(陰)

    心    臟       加速心跳                    減緩心跳

    動    脈       收縮動脈  升高血壓          擴張動脈  降低血壓

    消化器管       減緩蠕動  降低活動性        加速蠕動  增加活動性

    膀    胱       鬆弛膀胱                    收縮膀胱

    支氣管肌肉     擴張通道利於呼吸            收縮通道

    虹    膜       擴張瞳孔                    收縮瞳孔

    汗    腺       增加分泌                    降低分泌

    毛髮肌肉       收縮  毛髮豎立              鬆弛  毛髮平伏

    代    謝       促進糖元分解 促進分泌代謝   抑製糖元分解  促進合成代謝

 

陰陽腦機能差別示意圖(采自《右腦風暴》張慶源著上海三聯書店出版)(圖略,編者注)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陰陽腦的大體分工。陽腦也被稱為「形象腦半球」,主要功能是感知、繪畫、音樂、想像等形象的感受和描述。陰腦的優勢是言語功能和計算功能,包括說話、書寫、言語感覺以及數學的推理與計算,所以它被稱為「抽象腦半球」。

    

關於人腦的生理解剖至今尚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但是,從現在科學研究所達成的共識中,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從神經系統的每一個細胞直到它的中樞──大腦的構造及其功能,都可以分成相互聯繫、相互協調、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因而,我們把大腦稱為「腦太極」是十分恰切的。  

    第四章

                        太極思維法的程序

一、太極思維是形象(陽性)思維和抽象(陰性)思維的諧同作用

在各種書籍和人們的口頭上,思維的名稱很多,這是因為人們為思維分類的標準不同。如果根據思維的對象或影響思維的因素來給思維分類,自然可以在思維一詞的前面加上各種各樣的定語。比如:在《理性的藝術》一書中,作者就在「現代思維」的概念之下分出六類:斂散型思維、網路型思維、系統思維、動態思維、求同求異思維、定量思維。這六類之下的每一類又分出三至五種思維方式。有位朋友做過大略的統計,關於思維的提法超過三百種。

    

當然,我們並不反對這樣來給思維命名,因為這樣給敘述帶來方便。但是,我們主張弄清楚分類的標準,這樣才好弄清什麼是思維的基本方法。

    

思維是腦的功能,思維的進程是由於腦的生理活動的推動,所以,我們認為思維的生理機制是給思維分類的根本標準。

    

我們按照腦的左右兩半球(陰陽腦)的生理機制(這和兩個信號系統的機理是一致的)來給思維分類,可分成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也稱邏輯思維)兩種。形象思維主要是陽腦的作用,所以我們稱它為陽性思維,靈感思維是陽性思維的一個特殊階段;抽象思維是陰腦的作用,所以,我們稱它為陰性思維。

    

在我國學術界曾有很長一個時期,不承認形象思維是思維的一種形式。《現代漢語詞典》對思維的解釋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肖峰先生在《理性的藝術》中說得更明確:「思維作為人類的認識,並沒有囊括人類的一切認識活動。從認識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來看,人的認識通常被區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而嚴格意義的思維並不包括感性認識,而是專指理性認識,即概念水平以上的抽象認識。」這裡都已把形象思維排除在思維之外。我國學術界對形象思維的研討是一九七八年毛澤東給陳毅關於詩的一封信公開發表以後才活躍起來的,人們才承認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本世紀八十年代後,在錢學森先生的推動下,有一批學者對形象思維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楊春鼎先生《形象思維學》的發表可以說是具有階段性的成果,是一個里程碑。

    

在研究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關係時,人們普遍遇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粗略看上去,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具有十分清晰的分野,涇渭分明,但要精細地將二者加以區分,卻是十分困難的。比如,詩人在吟詠「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時,好像腦子裡洶湧的全是形象,該是典型的形象思維了,但仔細想一下,所有那些形象的產生都已經歷了抽象的過程,因為詩人再登高望遠也不可能望到千里萬里以外,那些景象都要經過推理的過程才能得知,更不要說時間在幾百年幾千年以前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了。再比如愛因斯坦在創立相對論的時候,應該是典型的抽象思維了,但是他也要靠形象的幫助,要設想坐在以光速提升的電梯里而梯外有光透進的情況;要設想一隻被二維空間壓扁了的臭蟲對三維空間的感覺,從而去想像抽象的四維空時。至於丹麥的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在強調形象思維時,曾訓誡他的一個學生說:「你不是在思考,只是在作邏輯推理。」

    

區分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困難的深層原因在於二者從產生之初就密切相聯,就是陰陽腦協同作用的結果,以至於我們分別說出二者的諸特徵之後,還難給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就像區分動物植物時遇到眼蟲那樣。

    

現在,我們在研究易學所使用的思維方法──太極思維法時,一方面認為科學家對腦,對思維的研究成果為太極思維法提供了很多的證據和很深刻的思想,但還不能原盤不動地利用現有的成果。左右腦的研究可以為陰陽腦提供一個解剖上的大致根據,但從功能上說腦還確實存在著一定的混沌性,腦太極的陰陽腦和解剖上的左右腦還不能百分之百地吻合。從功能上看,腦更符合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太極,它只能大致上分開,而不能絕對地機械地一刀切開。同樣,我們把形象思維歸入陽性思維,把抽象思維歸入陰性思維,也不是把它們絕對分開,而是把思維的每一個具體成果都看成二者的協同作用──太極思維的結果。就像是對於社會的發展,我們可以大致看出男人和女人的作用不同,但我們卻不能說清楚哪一方面純是男人的作用,哪一方面純是女人的作用。「女人能頂半邊天」,我們卻不能用經緯儀在男女兩半邊中間測出一條直線來。

    

但是,男女畢竟有別,在軍隊中拿槍炮的男人居多,在紗廠中擋車的女工居多。在一個家庭中男女也有比較明顯的分工。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畢竟是不同的,我們認識它們就不能只看見混沌,看不出陰陽,就必須對它們加以界說,比如,我們可以說形象思維具 有多環節性、形象性、跳躍性;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則是「三段論」,它的推演過程中不要求形象的伴隨,它是直線的,連貫的,嚴密的。但這樣說總還讓人覺得不夠清楚。要區分它們,就必須抓住它們的根本區別,就像區分男女抓住他們身體上生殖系統的不同一樣,要區分陽性思維(形象思維)和陰性思維(抽象思維)的不同,就要找出思維的陽性特徵和陰性特徵。

    

思維的陽性特徵是形象;思維的陰性特徵是語言。

    

在思維過程中形象的活動是陽性活動,語言活動是陰性活動。

在陽性思維中,以陽腦為主,以陰腦為輔,以形象的感受、識別貯存、描述為主,語言只處於輔助地位,思維的產品是形象。

    

在陰性思維中以陰腦為主,以陽腦為輔,從語言或語言符號的攝入,經過分析、綜合、概念、判斷、推理的過程達到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形象只處於或明或暗的比喻、例證的地位,陰性思維的產品是用語言或數字表述的的理性的結論。

    

太極思維是陽性思維和陰性思維的協同進行。在太極思維過程中陽性具有發動力和推動力,它更活躍、有跳躍性;陰性則是相對被動的,冷靜的、線性的、細緻的、嚴密的。  

    二、太極思維方法以陽性思維為主

《易經》中所使用的思維方法,是太極思維法,是以陽性思維為主的太極思維法。它的核心就是「易經」中的「象」。這裡所說的「象」,和傳統的說法有區別,這裡不僅指陰陽符號和八卦所代表的基本形象,主要是,指卦爻辭描繪的典型形象。

    

我們對易象的研究主要根據《易經》。其他關於易學的著作,包括《易傳》在內的關於易象的解釋都作為參考。

    

中華祖先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積累了對客觀世界的豐富經驗和認識,這就是他們要在《易經》中表達的意,但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而「立象以盡意。」也就是說易作者是抓住了客觀事物的無限可比性,把他們豐富的意寄蘊在他們創造的一系列形象之中了。朱熹說:「易難看,不比他書。《易》說一物,非真是一個物,如說龍非真龍(《語類》)」。這都說明《易經》中的思維是以陽性思維為主的,它是以觀象始,以象會意,以象表意,最後將象加以物化,形成符號和文字的記錄。所以,我們想用易的思維方法來思考易中的問題,就要把易象的研究當成一個重點。

    

毫無疑問,易象的來源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具象,比如山澤風雷等等,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具象進入大腦有各種各樣的情況。一、進入的途經不同,可以色、氣、聲、味和冷、熱、壓力等作媒介,通過眼、鼻、耳、舌、身傳入大腦。一個具象可以通過一條途徑或多條途徑同時進入大腦,從而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單一的或綜合的反映。二、具象所形成的剌激強弱不同,在腦內引起的反映也有強弱之分。最弱的剌激可能引不起反映;強的剌激可進入大腦引起深層次的連鎖反應;介於強弱之間的剌激可以在大腦中形成各種不同情況的反映,有的可能通過陽腦進入陰腦,有的可能暫時停留在陽腦那裡形成一定的貯存,即所謂進入潛意識之中,這種貯存是在被激活的一部分神經布線上的停留,這種貯存可能在它積存夠一定量時,或在其他剌激將其激活時進入顯意識之中。

    

比如,空氣中的某種污染,人將其吸入身體,其剌激不夠強時,它引不起人的注意,但是這種剌激達到某種強度時,他可能在人的夢境中反映出來,形成光怪陸離的形象,而當這種剌激進一步加強的時候,就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並讓人採取相應的行為。

    

具象在進入大腦有一定的強度時,在腦中形成表象。在形成表象的過程之中或形成表象之後,它可能接受來自兩方面的加工。一是來自人體內部信息的加工,這內部信息可以是先天的,或者是接通、激活了先天已經存在的某種布線,或者通過先天存在的網路而將其擴散到腦的其它「聯合區」。這種內部信息還可以是身體的生理機能,比如內分泌所提供的信息。二是經驗,亦即大腦在接觸本次具象之前曾接受過的外界信息的積累。

    

表象經過腦的加工,可以產生變形,或者由諸多表象的積累,從而在大腦中產生意象或靈感。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參與對錶象加工的除了上述兩個方面外,還會有客觀發生的即時信息,同時上述兩種情況也會因這些即時信息而變得更深刻,更加強烈,即以情緒、意志、聯想、慾望等形式參與對錶象的加工改造,從而影響著腦所形成的意象或靈感,所以,意象和靈感就透露著個體的知識、修養、道德、觀念、信仰、生活閱歷等方面的信息和影響,也因而傳達出個體所在社會和時代的種種信息。還有因為這個加工過程主要是在陽腦中進行的,陰腦只處於輔助地位,其諸影響因素多不是經過語言表達的,它可能是腦中多種布線的突然溝通,所以它的出現常具有跳躍性、突然性,甚至是在夢中出現。同時也常因其不完整、不系統而有待於陰腦的進一步加工。

    

這個加工過程是腦的一個重要工作形式和階段。許多哲學家和神經生理學家都對它作過論述。生於十九世紀的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有一段話說得很深刻。他是以動物心理學的大量實驗觀察為基礎,並以此為開端進入人類心理學研究的,他說:「個體的最初發展階段包含他所有的身體和心理能力的雛形,這是不可能有任何疑問的。但是,我們既不能確定這些身體和心理能力雛形有哪些內容,也不能列舉在個體生活的歷程中發揮作用的那些影響。在將個體的特定結構與個體出生的那個社會的一般性質聯結起來的系列過程中,我們主要傾向於承認在這個系列過程中不存在任何鴻溝。這一個傾向使我們努力去獲得一種單一的理論,它既可以用於個體的智慧,又可以用於社會的智慧。如果個體的性格產生於個體以外的因果關係,那麼意志的決定因素也必須在個體生活以外去找,而且影響它的因素是無數的。在個體存在的背後有各種原因,其中每一個原因都是更為遙遠的因果關係的鏈條的結果,倘若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追蹤到這根鏈條的終端,將追蹤出宇宙萬物的因果關係。由此便將發現宗教觀點的正確性,它以象徵的手法使意志成為上帝的恩賜。」(《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第464頁,浙江教育出版社)。

    

當然,這段話還牽涉到一些其它問題,但它很好地說明了大腦在把表象加工為意象以表達意志、願望、判斷、認識時的複雜性。而在這種複雜性難以表述時而採用象徵性的手法把它說成是上帝的恩賜。

    

這段話對我們理解易象系列的產生和意義有很好的啟示作用。中國古人之作易者深知象的產生的複雜性。他們對從客觀的物象到主觀的意象,到靈感的往返變易也感到奇妙,並對它的規律進行代代相傳的摸索,從中創造出關於易的學問來。古人把靈感的出現形容為神。《說文解字》中說,「神者伸也」,即延伸的意思,是指從象到意,從意到象的延伸,特別是到靈感意象的延伸。《易經》中一系列形象的積累記錄、完成是經歷了無數次的往返延伸的。在靈感積累升華到一種超凡境界時,就謂之化。所謂出神入化指的就是思維的一種境界。《易經》中記錄的象在當時看就是這種境界。所以在哲人那裡神只是一個動詞,形容詞,是比喻,在智者那裡它可以被利用為工具,在愚者那裡它就成了一種虛妄的存在。

    

意象或靈感產生以後,思維主體就產生了對它們進行表述的需要和願望。這個表述過程常常需要陰腦較多的參與,有時甚至是以陰腦為主的工作。實際上這是又一番加工過程,因為意象被表述的結果和原產於腦的意象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何況思維主體在表述中總還有一種主觀上的追求,希望它更完美,更能傳達其意志。

    

意象的直接表述,即意象的物化結果,被稱作形象,所以也稱為形象表述。形象表述要通過媒介,媒介可以是語言(聲音的或文字的)、音樂、圖畫、雕塑、舞蹈等。媒介傳達形象要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一是媒介本身的制約,如語言本身就存在著發展過程,一個民族早期的語言往往都不夠清晰。《易經》中的語言在一代一代人的解釋中有很大的差異,引得千百人為它作注。這雖然有多方面的原因,而語言本身的難懂是主要原因。二是表述者對媒介掌握的熟練程度不同。例如畫家的畫與兒童的畫都表述一樣內容時,所表述出來的形象卻有明顯的不同。

    

在形象表述的過程中有一個象和意互相轉化的過程。思維主體把腦中產生的象表述出來時,他總想通過這個象來表達一定的意 。而這個象一經被物化為形象的時候,很難與思維主體的意完全契合,它只能較多地或較好地表達了意,或者相反,是較少較差地,甚至基本上表達不出思維者的意。比如一個母親給了兒子一個愛撫或一個吻,她的愛子之意全表達出來了嗎?很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完全表達了陶淵明的心意嗎?如果是這樣就沒有歷代許多學者去對其評述研究了。當然,也有另外的情形,思維主體表述出來的形象,所傳達的意多於或者遠遠多於他所要表達的意。例如:《紅樓夢》所能傳達的當時社會的許多政治、經濟和階級關係的信息,恐怕曹雪芹並沒有意識到。托爾斯泰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被稱為當時俄國社會的一面鏡子,鏡子裡邊所能反映的諸般現象,造鏡者大約並不完全深刻理解。當時的俄國社會給托爾斯泰造成苦惱的原因,他自己也說不清楚,而後人卻從鏡子中找到了那些原因。

    

當然,這些又牽涉到形象欣賞者,接受者的問題了,後邊我們還將討論這個問題。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思維主體想要表達的意是自己也難以言表,是處於朦朧之中的,是不能形成一個具體形象的,這是思維主體的腦中出現的一種境,在這種境中能夠催化,產生某種情和意。於是思維主體就通過語言、圖畫或其它媒介造出這種境來,這也是一種陽性思維的結果。心理學家中有人把這種境叫作「場」或「格式塔」,好像這種情況下的物的形象也都具有了人的情感,可以向接受者表現出人的情感。「外部事物和藝術形式之所以具有人的情感性質,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內在世界的力(心理力)形式結構上的"同形同構』或"異質同構』,這兩種結構之間質料雖然不同,但由於本質上他們都是力的結構,所以會在大腦生理電力場中達到合拍、一致或融合,當這兩種結構在大腦力中達到融合或契合時,外部事物(藝術形式)與人類情感之間的界限就模糊了,正是由於精神與物質之間界限的消失,才使外部事物看上去有了人的情感性質。」(高楠《藝術心理學》第七章第一節)。

    

經過表述的形象還要經過接受的過程才能在思維者和思維者之間進行跨越時間和空間障礙的傳遞、交流和傳播。

    

一個被表述出來的形象所形成的「格式塔」力的圖式,到了接受者那裡,它又成了外物,儘管它是精神產品而不是自然之物,它在進入接受者之腦之後,就要再經歷前一番那樣的加工過程,它的表現是後一個思維者的意志、情感、情緒受到前一個思維者的影響,從而引發出新的意象或靈感來。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所保留下來的象就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中形成的一大套「格式塔」系統,它可以讓每一個讀易者、用易者在不同情況下產生不同的意象,會啟發出他們新的靈感來。它的活力是無限的,因為每一個思維者都以新的大腦面對它。

    

在以上關於形象思維的敘述中用了較大的篇幅來簡述現代思維科學的研究成果,是因為這有助於揭開歷史所蒙在易象上的神秘面紗,使我們能平易地接觸易象的實質。為了更進一步說明易象的實質,下面我們再以易象中的,也是中華文化中的的典型形象「龍」來作為例證。

    

我們的祖先對天氣現象是特別關心的,他們注意到每年到一定的時候,天上就會出現電閃雷鳴。濃雲密布的天空會突然出現一道飛舞的亮光,接著發出隆隆(龍龍)的聲音。這種現象和他們生活的關係太密切了,好像那光亮在行雲布雨,使莊稼豐收,也可以造成山洪暴發,帶來水災,甚至能把人畜加以雷殛。於是人們就把這種似乎對世界操有生殺予奪權力的閃光認作是東海升天的神獸。它的形象反映在人腦中就是有頭有角有須有身有腿的活物,物象到表象就起了變化。當人們對此現象長期觀察之後就認為那響聲宣布的就是它的名字:龍。並且畫下了它的形象:龍。它是公正的、無私的、正直的、剛健的,同時具有生殺予奪的無上權力。這就成了人腦對之加工而成的又予以表述的意象。這在第一個發現這些或不經傳授而領悟這些的人那裡,就是靈感。

    

龍成了社會公認的形象之後,接受的人還會對它進行不斷地加工,「二月二,龍抬頭」,人們要過節,要吃玉米花,就是對於「龍」出現時間的經驗性猜測。

    

到了階級社會,國君國王就把自己抬到具有生殺予奪權力的高位上,說自己是「真龍天子」,於時龍就成了權力的象徵又具有了另一番意義。

    

《易經》的乾卦中就綜合利用了「龍」這一形象,使它成了純陽的象徵,使它成了可以比,可以興的永久典型。

    

與龍相似的是鳳的形象。它是與閃電相隨相伴的風的形象。龍和鳳也就構成了一對陰陽。讀者去仔細揣摩一下,會感到十分有趣的。 

    

以上我們對易學的思維方法即太極思維法過程的描述中,好象一直都在說的形象思維,但細心的讀者會覺得我們一直也沒有離開邏輯思維,他們的感覺是對的,因為陰陽什麼時候也分離不開。太極思維法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以邏輯思維為輔的。這也是宇宙中一切事物共同遵守的規律。

關於太極思維的系統構成,我們可以大致用下圖來表示:

太極思維繫統圖(圖略,編者注)

    第五章

                      太極思維符號系統的建立

一、從陰陽符號到八卦符號、六十四卦符號的一貫性

太極思維符號系統分三個層次:一畫;三畫;六畫。每一個層次都有它自已的符號和參照形象系列。它們共同合成太極思維的參照系。

    

一畫思維的符號是陰陽( , ,包括太極圖),它的參照系以日月為代表。它要求考察對象內部的陰陽消長,在運用中掌握火候,決定取捨,亦即掌握矛盾,觀察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這在第三章中已經說明,在這裡我們把它和三畫、六畫聯繫起來,就更能明了整個系統的統一性和完整性。

    

三畫的八卦,是陰陽符號運用的升級,易學中的諸多問題都發生在這次升級上,所以它是研究的關鍵。如果把這個關鍵問題弄清楚了,它下一步的發展,即六畫的六十四卦及卦爻辭也就相對容易理解了。

    

八卦符號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在前面談到易與卜筮的關係時就引證過《易·繫辭》中的一段話: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包括《繫辭》在內的《易傳》,據許多專家考證,其中有些話是孔子錄前人的話,即孔子說的「古之遺言」;有的是孔子作的;有的是後來的學者托孔子之名而作的。而這裡關於仰觀俯察的一段話則被認為是孔子錄入的「古之遺言」。

    

這段話很有道理。第一,他肯定了八卦是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產物;第二、他肯定了八卦是人們長期地、反覆實踐的結果,是仰觀俯察的記錄;第三,我們可以由此得出證明:八卦不是來源於卜筮。

    

這裡我們再沿著仰觀俯察的線索來回顧一下人們這一段認識的歷史。我們說「太極分兩儀」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宇宙的普遍的、基本的法則,人們要認識世界,首先就是對這一規律的認識。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首先的最重要的發現就是環境分天地,人分男女,鳥獸分雌雄,一年有冷熱變化,一天有晝夜。接著就對越來越多的客觀事物分出兩個互相對立、互相聯繫的兩個方面,於是得了「太極分兩儀」的一般性結論,進入到理念性認識。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是什麼時候才進入這個認識階段的呢?這是不好準確劃分的。在傳說中有過構木為巢的有巢氏和鑽木取火的燧人氏,而其後的伏羲氏才「一畫開天」,分出陰陽,畫出八卦。

    

伏羲氏是怎樣畫出八卦的呢?我們可以想像,人們一旦有了太極分兩儀的認識,至於用什麼樣的符號來表示這種認識,相對來說就是比較容易的事。在「結繩記事」的末期,人們可以在繩子上打一個結表示陽,打兩個結表示陰,而把「結繩記事」過渡到符號記事,則畫出「 , 」這樣兩個符號(或把繩子分成一段、兩段以表陽與陰),就是很自然的事。他們甚至不需要再去自然界或者人體上找出啟示這種靈感的象徵之物。

    

由「結繩記事」發展而來的陰陽符號,自然保留著它的「記事」性質,那麼,由一畫發展到三畫的八卦還有沒有「記事」的性質呢?回答應當是肯定的,因為這樣才順理成章。就是說八卦也應該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進行太極分兩儀的分析、記錄而成的。我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因為不僅事理如此,面且上面所引關於仰觀俯察的一段話也已經這樣說了而且歷代學者幾乎都沒有否認八卦來自於太極分兩儀的認識過程。唐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說:「夫易者,變化之總名,名換之殊稱……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畫八卦,設剛柔兩爻,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

    

遺憾的是,後代研易者在具體使用八卦時,則都忘記了八卦的劃成要以對客觀事物的具體分析為依據,而在這裡造成了易學研究中的斷層!不少人從這裡掉進了唯心主義的泥坑,卜筮也在這裡找到了利用易學的可乘之機。

    

那麼,對於長期流行的伏羲氏根據「河圖洛書」畫卦的說法,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呢?

伏羲氏根據「河圖洛書」來畫卦之說,最早的根據是和「仰觀俯察」出自同一篇《繫辭》中的一句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如果這句話和仰觀俯察不作矛盾的解釋的話,他的意思應該是:以黃河、洛水為指代的自然大地,就好像是圖畫和文字那樣,給聖人以靈感啟發,使聖人思考哲理能有所本則(這裡根本沒有說是則之畫卦)。如果把這裡的「圖」和「書」都理解為具體的東西,那就只好靠神仙造出,再派神物把它們馱出來獻給伏羲了,伏羲得此劃卦也就不需要再仰觀俯察了。那麼,《繫辭》在這裡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論語.子罕》中有一句話,人們也常用它來證明「河圖洛書」的存在,是伏羲畫卦的根據。其實,這句話很好地說明了「河洛圖書」只是一個比喻,這句話是:「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很顯然,孔子所說的「鳳鳥」和「河圖」是應該經常性存在的,這些東西一不出現,就不得了啦。而伏羲畫卦所依託之神物,出現一次而已,孔子怎麼能要求它經常出現呢?鳳是風的形象,是比喻,孔子把「河圖」與鳳鳥並提,說明都是比喻。孔子用它來比喻什麼呢?《子罕》篇這句話之前說了孔子在匡被圍的事;又說了孔子悲嘆自已知識太少,不能對時勢有所作為的話,可見這句話是孔子用比喻說明當時禮崩樂壞,人們多不以「天理」行事,我孔丘有什麼辦法呢?「吾已矣夫!」鳳鳥和河圖在這裡比喻的正是儒家所說的「天理」。《禮記·禮運》中的一段話也可以印證這一點。

 

《禮記》毫不含乎地說明,禮是帝王的統治之術。《禮運》在層層說明禮的諸多軌矩之後,總結性地說:

    「故聖王修義之柄, 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聖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

    

篇末說聖王在種好自家的「田」,即治好人情之後就可以出現他理想的局面:

「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藪,龜龍在宮沼,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 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河出馬圖」在這裡只是眾多比喻指代中普通的一個,競可以和俯拾皆是的「鳥獸之卵胎」相併列,都和「膏露」「醴泉」一樣,是「天」不吝惜他的「道」而使其出現的,我們都可以從中窺出天理。我們在前面引用過清人胡煦的詩中也有「天根見了不關書」的話,說易是自然的根本之理與「圖書」無關。如果我們把這一系列比喻都當成具體的實物,豈不可笑?

    

當然,「河圖」、「洛書」後來都成了很美麗的傳說,但它的意義也只能是神話本身,而產生這種神話的思維機制也正是一種比喻。

    

那麼,後來被人們畫出來的「河圖」、「洛書」是什麼東西呢?關於這一點,李申先生是有過深入研究的。他在《先秦兩漢河圖觀》中說「根據先秦漢初文獻,"河圖』應是帶有文字說明的圖,聖人則之,不是則之畫卦。把河圖說成八卦或把河圖說成畫卦的依據,僅是孔安國、劉歆的理解和解釋。聖人,《易傳》也沒有說是伏羲。把這裡的聖人說成是伏羲也是後起的意見,這些意見也未必符合原意」。李申先生還在另外一系列研究文章中證明,「河圖洛書」在漢以後各朝各代出現的情況,都不過是讖緯之學一類的鬧劇而已。

    

可是,話再說回來,當我們正確理解了「河圖洛書」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更加驚異於中華先人的智慧,更加明白對「河圖洛書」作庸俗理解時是如何貶損了這種智慧。我們再對當今世界仰觀俯察,長江、尼羅河、恆河、亞馬孫河,哪條大河不出「圖書」?宇宙萬物,哪一樣不是「圖書」呢?

    

我的家鄉孟津是傳說中「龍馬負圖出於河」的地方,實則是中華祖先最早在這裡仰觀俯察,受天地的啟迪悟出了這番道理,提出了這樣智慧的比喻,這足可以使我的家鄉引以為榮,我的老鄉們是不必為龍馬到神話以外馳騁而遺憾的。

    

現在,我們把易學思維的一畫與三畫聯繫起來,即把八卦的畫成與太極分兩儀的思維聯繫在一起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我們會發現一條被改道,因而到處淤塞的曲折河流在這裡找到了通向原河床的出口,出現在它面前的將是浩浩蕩蕩的奔流之勢。

    二、八卦符號的劃成

談八卦符號的形成之先,我們不妨再看一下太極符號的劃成。太極,在客觀上就是混沌,它的存在相對來說是瞬時的,它總是以兩儀的形式存在。在人們的認識中要把混沌和它的兩儀正確地聯繫起來,有時很容易,比如,把人和男女聯繫起來;有時卻很難,比如,人們捉到一隻罕見的動物,往往不知道它是雌的還是雄的,要捉到相對的那一種時,才好明確無誤地確定它們是一個完整的物種。對於複雜的社會事物和深奧的自然道理,要能夠從混沌分出陰陽,從太極認識兩儀卻需要很高的智慧,需要用陰陽用天地用男女來比附,來聯想。所以陰陽符號的出現有可能早於太極符號。在《易經》里使用的太極符號和陽儀符號是相同的,這可能是因為這樣畫符合符號應儘可能簡單的原則,同時也因為在使用過程中太極符號往往單獨使用,不致於和陽儀符號相混。再者,在太極分兩儀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更注意其陽儀的一面,因為它是起決定作用的一面。話再說回來,用陽儀符號來同時表示太極畢竟有其缺陷,這就是後來又划出多種太極圖來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們再看八卦的三畫問題,伏羲畫卦為什麼只划了三畫而不劃成兩畫。和四畫呢?這確是一個很費解的問題。一般都認為「三」是一個很特殊的數,古代一般用三來形容其多。兩畫只能划出四組符號,四畫就要划出十六組符號,似乎都不合適,唯有劃三畫八組好。這種解釋很難說服人。

    

如果用仰觀俯察來考察三畫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對事物進行三重太極分析,是在分出陰陽之後,繼續深入認識事物的一個發展階段。也就是說對事物進行縱的三重太極分析或橫的三重太極分析,在伏羲氏階段有了需要和可能。並在進而使用八卦符號和它的參照系時,發現了它對思維所起的神奇作用,從而使八卦成了肇造中華文明的歷史階段。

    

後人對八卦的研究更總結出了「三才」學說,這個三才學說是很深刻的。它把「天、地、人」看成了一種宇宙模式。天地化育而生人;人在天地構成的大環境中繁育生長,這是宇宙模式中的典型。宇宙萬物都有生它育它的一對陰陽環境,就象人和天地一樣。是宇宙萬物之間最基礎的可比性。「三才」是對八卦三畫的深層解釋,是實質性的解釋,把一畫和三畫聯繫起來看,我們可以說,「太極分兩儀」是事物存在的宇宙模式;「三才」是宇宙事物的發展模式。

    

下面我們再來具體探討八卦的形成過程。人們在仰觀俯察的過程中形成了八卦,也同時對宇宙的「三才」模式進行探究。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八卦的形成。

仰觀俯察是以人為基點的,以人觀察時的動作來說的,這樣才出現上下。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人們在觀察認識事物,進行判斷時還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人的功利性觀念。

    

八卦符號很清楚地表現了人們對自己生存環境進行太極分兩儀的觀察時,將其分成了相對的四個方面。

    

第一,⑴高處的物質和低處的物質。高處的為陽,低處的為陰,分別記作「 」和「 」;⑵輕清的物質和重濁的物質。輕清的為陽,重濁的為陰,分別明記作「 」和「 」;⑶發光的與不發光的兩種物質,發光的為陽,不發光的為陰,分別記作「 」和「 」。把這三種相對屬性的物質,聯繫 在 一起觀察。具有前種屬性的是純陽的物質,其符是「 」,符號的名稱為「乾」,「乾」的最基本的象徵是「天」;具有後三種屬性的物質是純陰的物質,其符號為「 」,符號名稱為「坤」,坤的最基本的象徵是「地」。

    

第二,對天上現象的觀察。天地孕育萬物的主要形式是風雨。人們對這一現象也進行太極分兩儀的觀察。⑴晴和陰。晴屬陽,陰屬陰,分別記作「 」和「 」;⑵落雨和不落雨。不落雨屬陽,記作「 」,落雨屬陰,記作 「 」;⑶ 打閃不打閃,打閃 屬陽,記作「  」,不打閃屬陰,記作 「 」。把三層分析聯繫起來看:晴,不落雨,不打閃,符號為「  」,符號名稱為「巽」,其基本象徵是「風」;陰,落雨,打閃,符號記作「   」,符號名稱是「震」,其基本象徵是雷。

    

第三,對地上環境的觀察,以利不利於人們的生活為標準來判斷。這方面最重要的則是對選擇居處的考慮。選擇居處要考慮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安全,能否避開入侵者,這包括猛獸和敵人;二是距離水源遠近;三是交通便利不便利。安全的屬陽,不安全屬陰;距水近的屬陽,距水遠的屬陰;交通便利的屬陽,交通不便利的屬陰。這樣就有兩種選擇:第一是山上居住,這樣⑴安全,客易避開入侵者,屬陽,記作 「  」;⑵距水源遠,汲水不便,屬陰,記作「 」;⑶交通不便屬陰,記作「 」。將此三層合起來,符號是「   」符號名稱為「艮」,其基本形象是 「山」。反之,居住平地,⑴無險可守,不安全,屬陰,記作「 」;⑵汲水方便,屬陽,記作「 」;⑶交通方便,屬陽,記作「  」。把這三層分析綜合起來,其符號是「 」,符號名稱是「兌」,其基本象徵是「澤」。

    

第四,從人之所需來觀察周圍環境之物。⑴體外所需之物與體內所需之物,前者屬陽,記作「 」,後者屬陰,記作「 」;⑵容易得的和難以得到的,前者為陽,記作「 」;後者屬陰,記作「 」;⑶來自天上的和來自地下的,前者屬陽記作「 」,後者屬陰,記作「 」。將三者聯繫起來考慮。第一種情況是體內所需之物(吃的),是較易得到的,是來自地下的,其符號是「 」,其符號名稱是「坎」,其基本象徵是「水」;第二種情況是:體外所需之物(用的),是較難得到的,是來自天上的,其符號是「 」,符號名稱是「離」,其基本象徵是「 火」。

    

從以上分析來看,八卦陰陽符號的構成和它代表的基本形象是這樣完美的契合,他雄辯地說明八卦符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進行太極分析的紀錄,是人們長期認識實踐的結果。更使人驚嘆的是人們把這一成果加以發揮應用時發現了它在思維時的參照作用,它可以由一個形象隨機而遇、隨事而異地引發出思維者腦中產生一系列形象。因而它就形成了一種思維方法,形成了一種文化,我們的祖先把這種文化人格化為「伏羲畫卦」,伏羲成了人文之祖,使中華民族永遠引以為驕傲。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八卦是怎樣在思維中起作用的。

    三、八卦符號對思維的作用 

八卦符號是以陽性思維為主,陰性思維為輔畫成的,它是一種形象,是天地,風雷、山澤,水火的形象。它們一經畫成,就超出了它自身,就具有了象徵的意義,就成了在思維過程中以啟發人們聯想和引導其它形象和靈感產生的一種典型形象。孔穎達《正義》中說:「此既象天,何不謂之天,而謂之乾?」他的回答是:「天是定體之名,乾是體用之稱。天以健為用者,運行不息,應化無窮,此天乃自然之理 。」也就是說,天不僅是人們仰觀可見的碧空,而且是象徵一切純陽事物之形象。它象徵剛健勇直、獨立前行、不偏不倚的性格;它象徵施恩澤於萬物、主宰萬物的德能等等。再如:坤,地,也不能把它理解成土地,而應該理解成承載萬物、成就萬物、母儀萬物的性格和品德。其它各卦也都如此,都是可以比,可以興的形象。它們可以引導思維主體在意和象之間浮想聯翩,縱橫馳騁。

    

八卦符號和它們所代表的八種基本形象可以從大環境中緊密相關的三重太極分析中得出。那麼,除了這八種基本形象,對其它事物也進行三重太極的分析,還能得出八卦符號嗎?回答是肯定的,並且可以得出三重相同的符號,具有三種相同符號的事物之間有著更多的可比性,八卦的用途也正在於這種可比性。

    

人們思維過程中怎樣決定其採用符號呢?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這裡形成了科學與迷信的分水嶺。

    

太極思維法要求把符號的建立和對事物的太極分析結合起來,把對事物的陰陽分析貫徹始終。這就是說要對事物按照天地人宇宙模式去考察對象的縱橫關係,去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當符號建成之時,就是對事物調查研究的完成。(當然,三劃的八卦還是初級的,它的完成只是對事物的粗淺研究。)

    

八卦的思維,要求思維主體一開始先要把握好自己的思維對象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太極,即明確所思之對象是何事何物。就像在訴訟中原告必須弄清自已要告的是一個法人還是一個自然人,是哪一個法人,這一點有些訴訟者是得經律師指導才能夠明確的。而一般的思維者弄清自己所思之對象,其難度不亞於訴訟之於原告,有時會失之過泛而不知其所指,有時分得很細又不知到底應指哪一個。例如思維者說我思考的是「當今的社會問題」,這不唯聽者不知所云,其實思維者自己腦中先是模糊一片。這樣,要讓他說清他所思之太極之兩儀是什麼,他就說不清楚。

    

在搞清楚所思之事物的性質之後,根據思考的目的和情況,再對它進行三重太極分析。這三重太極選取和 排列的根據關係就是所謂的「三才」。《繫辭》中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當然「三才」理論的成熟比八卦的畫成要晚許多,但是這對八卦的三畫形成的探索確是很深刻的。如果說我們把所思之對象看作「人」,是主觀所欲推動、欲干與的事物;那麼「天」就是該事物之所以由來與產生,是先它一步而存在的,是父體;「地」則是該事物的生存與養成的條件,是人事環境。排列起來是天爻在上地爻在下,人爻處中。

    

下面我們以出獵為例,說明三劃卦的作用。

為了估計本次出獵的情況,要對出獵進行「三才」的思考,即對出獵的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分析。這三個主要方面是:一是獵取的對象,可以三才之天視之;二是獵手,可以三才之人視之;三是工具,可以三才之地視之。這就是三個太極,對每個太極分出陰陽:一、猛獸,傷人者為陽,馴良的草食者為陰;二、身強藝高者為陽,羸弱寡技者為陰;三、工具優良者為陽,工具粗劣者為陰。這樣分析的結果可能出現下列八種情況之一。

    

    ⑴猛獸、人弱、工具粗劣。得艮卦「   」,其象為山,其意為止,結論是:不要去打。

    ⑵猛獸、人強、工具粗劣。得巽卦「 」,其象為風,其意是可能空跑一趟,無所得。

    ⑶猛獸、人強、工具優良,得乾卦「 」,其象為天,其意為健,這將是一場惡鬥,收穫可能令人驚喜。

    ⑷馴獸、人強、工具優良,得兌卦「 」,其象為澤,其意為悅,可能滿載而歸。

    ⑸猛獸、人弱、工具優良,得離卦   「  」 ,其象為火,這場出獵會像遇上森林大火一樣危險。

    [6]馴獸、人強、工具粗劣,得坎卦   「 」,其象為水,其意為靈活,應該智擒。

    ⑺馴獸、人弱、工具粗劣,得坤卦「 」 ,其象為地,可能是平平穩穩的一次行動,可能有獲,最好把獵物活捉回來餵養。

    [8]馴獸、人弱、工具精良,得震卦  「 」  ,其象為雷,其意為動,應鼓起勇氣,猛撲。

    四、六爻卦系統的建立

從八卦到六十四卦經歷了一個很長的過程,一般的說法是:伏羲畫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從歷史的宏觀上來看,從八卦發展到六十四卦,是在中國社會經過原始公社制社會、奴隸社會,一直到封建社會的萌芽時期才實現的。

    

從八卦到六十四卦的發展為什麼會有那麼長的歷史過程呢?這是和當時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發展的歷史分不開的。在原始社會之前和之中,人們能夠認識陰陽並進而畫出八卦,似乎已經夠了,而到奴隸社會,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複雜化,人們的實踐內容空前豐富起來,就越來越需要對天氣的風雨旱澇,莊稼的收穫豐歉,對禽畜的繁殖生育,人的壽夭禍福,吉凶悔吝,對戰爭的攻防勝負做出越來越細緻的思考。直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各種社會矛盾越來越激化,三劃的八卦就顯得不夠用了,要對事物進行更多層次、更深入地觀察和分析,於是,六爻的六十四卦就應運而生了。傳說中的周文王劃六十四卦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周文王被囚於羑里時,確實有對客觀形勢進行深入分析的需要,如果他此前已經在運用八卦進行思維的話,這時就確實會有將其發展成六十四卦的衝動和靈感,「兼三才而兩之」是很容易想得到的。

    

八卦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是對客觀事物進行太極分析記錄而成,六十四卦是對事物進行更多層次分析記錄而成,這是個一脈相承、合乎邏輯的容易理解的道理。但是它作為一種思維方法確有相當困難,也是十分難以傳教的,在古代好像只有聖人才能明了其真諦,所以後來它被卜筮借用就很容易,以致於會出現「連山易」、「歸藏易」的失傳,「周易」被認為是卜筮的典籍。到後世,人們對它的闡釋越來越離譜,終於使它成了一部「天書」,一部千古之謎。

    

當然,長期以來人們忽視六十四卦符號對思維的作用的研究,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易經》卦爻辭語句簡約,難於理解,使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註疏上,而註疏者所用的語言也十分艱澀,有的並不比《易經》原文好懂,致使一代又一代的人反覆互相作注,後人光研究這些註疏差不多就得用一輩子的精力,所謂「童而習之,白髮而不知其源」,人們哪裡還有精力去思考前人尚未說出的那些東西呢?二是儒家把易據為「六經之首」,把它據為宣傳儒家思想的專利。儒家思想自漢以後又獨居統治地位,人們一經陷入儒家思想的龐大系統,就難掙脫其樊籬。何況儒家認為易是「以神道設教」,人們即令知道了在使用六十四卦中存在謬誤的地方,也不願意或不敢於去揭露它。三是卜筮者採用一種強加於六十四卦符號的謊謬辦法來使用六十四卦,並且旁逸斜出地發展出另外的一門所謂術數的學問。這無疑給六十四卦做為思維符號的正確使用形成了屏蔽。四是六十四卦的卦名,如天地否,地天泰等等,前面都疊加了八卦的基本象,這引得人們在解釋卦爻時都只在兩象之間穿鑿,忘記了它是對客觀事物的陰陽思考。五是把六爻的陰陽分析和對客觀事物的分析聯繫起來,這要建立在對客觀事物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這是一個很費力氣的事情,是需要各種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不像隨便使用三個銅錢可以決定陰陽那樣簡單,不像聽一聲咳嗽就得出一組符號那樣容易,人們在追求簡單省力的時候總趨於避開艱難的路。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呢?這在前面對八卦的分析中已類似地大體說明了。只要把八卦的形成與使用再向前推進一步,我們就可以將思維的船隻順著一條河流,划進湖泊和海洋。

    

八卦是對思維對象緊密相聯的天地人三層太極加以分析,三儀疊加而成。這三層中有一個核心,就是思維的主要對象,即所謂三才之「人」爻之所指。現在再繼續深入對這對象的環境和條件加以「三思」,同樣找出它們的陰陽,就可以得出另外一卦,將此二卦綜合在一起,先得的為上卦,後得的為下卦,組成六爻卦,這是對所思對象的六層分析的記錄,它是比八卦更周密的信息系統。那麼,卦爻辭是怎麼一回事呢?在性質上它應該和一畫符號之於日月、三畫符號之於天地風雷一樣。它是人們用六爻符號考察客觀事物的記錄,是積累和提煉出來的典型事例和形象。它和一畫之日月、三畫之風雷水火屬於同一個系列。(這些形象系列應該不是唯一的,曾經有過的《歸藏易》、《連山易》就可以說明這一點。)

    

從前面對八卦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六爻卦在思維過程中會起這樣的作用:

    一、它硬性地要求思維主體對事物進行多層次地調查研究和分析綜合,也就是說它要求思維的全面性。

    二、它要求對事物進行陰陽分析,這和我們長期習慣了的「辯證法」是一致的,或者說六爻卦引導人們用「矛盾論」的觀點去思考問題,並同時要求對思維客體分析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易經》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套思維參照系統,在陽性思維的過程中,它對啟發思維主體的形象聯想和靈感產生有益處。

    

從前面的一系列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得出結論:思維的實質就是要把一個新的對象與已知對象加以類比,從他們的相似之處來把握它們,而客觀對象最基本的相似之處是陰陽,然後是它們的陰陽序列。陰陽、八卦、六十四卦正是要從這個序列中對宇宙事物加以哲學分類,並找出最簡單最普遍的參照物。陽性思維是對參照物的尋找和發現,陰性思維是對已找到的參照物的整理和排列。

    

下面我們再對六十四卦以及其卦中的排列順序說明一下。

根據八卦對宇宙事物進行哲學分類的性質,把三重陰陽相同的事物歸為一類,而不管它存在的具體形式如何。在用于思維的時候,同一類事物因其陰陽信息的聯繫,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啟發思維者的聯想和靈感。六十四卦是在八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分科分目。根據這個認識來排列六十四卦的時候,就可以八卦的某一卦為上卦,下面分別配上這一卦或八卦中的其他卦,從而構成一組六爻卦,即所謂「八宮卦」。馬王堆的帛書易卦的排列就是這樣。見下表。

 

1 健 (乾) 2 婦 否 3  掾  (遯)  3 禮 (履) 4 訟  5同人  7 無孟 (妄) 8 狗 (姤)

 

9 根 (艮) 10 泰蓄 (大畜) 11  剝  12  損  13  蒙  14   蘩  (賁)   15   頤  16

 

箇 (蠱)   17 習贛   (坎) 18 襦 (需) 19      比 19 蹇  (蹇) 21節     22 既濟  23 屯 

 

24井    25  辰  (震) 26 泰壯 (大壯) 27 余  (豫) 28 少過 (小過) 29歸妹  30解  31豐 

 

32恆  33 川  (坤) 34 泰  35 嗛 (謙) 36 臨  37 師  38明夷  39復  40 登 (升)41 奪  (兌)

 

42夬  42 卒  (萃) 43 欽 (咸) 45 困  46 勒  (革) 47 (隨)  48 泰過  (大過)

 

49離  50 大有  51晉  (晉) 52 旅  53睽  54末濟  55噬嗑  56 鼎 57 筭  (巽) 58  少畜 (小

 

畜) 59觀  60 漸  61中復 (中孚) 62渙  63 家人  64益 

根據帛《易》的這種思路,我們把六爻的划出順序從上向下排,從事物的核心考慮到外圍,這和《易經》中爻辭從初爻到上爻,對事物的發展從始說到終,恰好相逆而相合。(六十四卦的爻辭大抵都是把一事物從始說到終,如乾卦那樣,從初爻的「潛龍」說到上九的「亢龍」)。至於在使用卦爻辭時也就當然地不打動它原來的順序。

    

    下面我們來舉例說明六爻卦在思維中的作用。

    我們先看一下關於兩國或兩個集團的戰爭的思考。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確定這個戰爭所屬的太極,然後再根據「三才」的關係去考察這個太極的上一層太極。如果這裡思考的是一次戰役,它的上一層太極就是「天」,是一個戰略問題;如果這一層是戰略問題,它的上一層就是關於戰爭在社會生活中的一般性質問題。在確定本次所思的太極之後,還可以向下延伸一個太極,即參戰者本身的問題。

    

這裡我們具體思考一下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

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是我們思考的具體對象,那麼,它的上一層就是戰爭的一般性質問題。

戰爭在整個人類生活中應該是一個什麼問題呢?在人類的社會生活的現階段來說,根本問題,是生產問題,在此問題基礎上產生了社會分配問題,是政治問題,戰爭是政治問題的繼續和激化。所以,戰爭在社會生活中是一個陰性問題。這就記下思維所得的第一爻,在易經中稱為上爻,「 」(注意:這裡的爻次從上卦算起,與《易經》的爻次相反。)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反侵略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是陽性的,記下上卦的第二爻  「 」(九五)。

    第三爻,思考戰爭的我方,在戰爭開始階段,中國國力弱,且有內戰,與氣焰囂張的日本侵略者相比,我們處於劣勢,是陰性的。記下這一爻「 」(六四)。

    以上是上卦,是對中國抗日戰爭主體的思考,下卦應是對環境、條件的思考。

    第四爻,戰場在中國土地上,中國有地理優勢,屬陽性,記作「 」,這可視作下卦三才之「天」(九三)。

    第五爻,中華民族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優秀民族,與日本相比,中國是陽性的,記作「 」這可視作三才之「人」(九二)   

    第六爻,(《易經》中稱為初爻)中國的國際環境較好,有協約國,得道多助。屬陽,記作「 」( 初九)這可視作下卦之「地」。

    把所記的六爻符號合在一起,得需卦:「  」。

    

把上面的分析合起來思考,那就是中國在戰爭中暫時還處於劣勢之下,面對強敵,形勢險惡。但從長遠看,勝利必將是我們的。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思想就是當時對中國抗日戰爭的科學分析,是正確的指導思想。

    

我們再看一下,《易經》的參照系統有沒有提供可以幫助思維的提示,以啟發我們的靈感呢?且看需卦的卦爻辭的卦意和爻意。(至於卦爻辭的詳細解釋,請參閱本書第七章的有關部分。卦爻詞能給人什麼樣的聯想或引發什麼樣的靈感,這和使用者的知識、素養、環境以及所面臨的具體問題有關。在此只做簡單的提示。)

    

需卦中心意思是:待機而動。在險情面前不要急躁,要堅持正確的態度,積極工作,創造條件,待機而動。這和毛澤東《論持久戰》的思想是一致的。

    

    需卦的卦辭是: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它提供的形象是:面前有一條大河,要想涉過大河,應先等待。在等待的過程中要有誠信和必勝的信念,要創造戰勝困難,通向勝利的環境和條件,堅持正確的原則,堅持正直的道路。堅持上述原則,就能勝利地渡過面前的急流險灘。

    

    初九:需於郊,利用恆,無咎。它提供的形象是:前面傳來了敵情,自己的隊伍已集結於郊外,等待上前線。這時領導人一定要有耐心,不要輕舉妄動,要待機而動。

    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它提供的形象是:河對岸有敵情,領導渡河的人在沙岸上靜待時機,下屬們七言八語,這時領導者就要聽聽群眾的意見,集中群眾的智慧,最後的結果是會好的。

    九三:需於泥,致寇至。它提供的形象是:過河時,領導人親自下河試探,探明下面是淤泥,象陷阱,會把人吸進去,那就誘敵深入,讓他們來吧。這一爻的意思是在等待中要做實地調查研究。

    六四:需於血,出自穴。其形象是終於等到了時機,準備進行一場血戰,大家都從隱蔽的洞穴中出來,投入戰鬥。其意是該下決心的時候,就當機立斷,這才是大智大勇。

    九五:需於酒食,貞吉。其形象是準備好犒勞將士的酒食,獎賞有功人員,不分親疏,唯功是賞,這才是正直的,才會大 吉。                        

    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其形象是勝利後,回到家中,有不少人找上門來,他們會對領導提出意見和要求,對這些人應該以禮相待,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正確處理。這樣才有好的結局。

    

回思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對於中國人來說,當時不論從共產黨的角度,還是從國民黨的角度來思考,需卦都會有啟發作用:待機而動。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全面抗戰的局面就很難出現;此外,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蘇聯出兵進攻日本的關東軍,都是抗日戰爭之「機」。

    

這裡讀者還會發現,如果日本侵略者也利用六爻卦來思考它們的侵略戰爭的話,除了上六爻應與需卦相同之外,它所得的各爻應與站在中國角度所得之各爻相反。它應該得豫卦 。豫卦的意思是和樂。這對日本軍國主義者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警示:要停止侵略中國,要對中國和樂。尤其是豫卦上六爻的爻詞「冥豫,成有渝,無咎」。這一爻的意思是:不怕犯錯誤,貴在改正錯誤。對日本侵略者這該是多麼好的忠告啊。

    

為了給讀者提供更多的六畫思維方法參考,本書第二卷第二部分將設置《六畫思維試例》專卷。

    第六章

                     太極思維參照系的使用和創新

一、符號的選用

太極思維符號分三個層次,即一畫(陰陽符號,含太極圖);三畫(八卦符號);六畫(六十四卦符號)。我們把選用三種不同符號進行的思維稱為一畫思維、三畫思維和六畫思維。下面分別予以說明。

    

(一)一畫思維

選用陰陽符號或太極圖。在實際應用時,它的符號不必划出。

因為它可以快捷地進行,所以其運用是一般的、普通的、經常的。其實很多人都在自覺不自覺的使用著這種思維方法,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他的參照系是日月。(把日月寫成一個字就是「易」),由「易」生髮開來可以有天地、男女、季節等等(參看第二章的陰陽表)。

    

一畫思維是一般的普遍的經常使用的方法,它和「對立統一」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因為參照系的介入而顯得更形象,更容易使人注意事物內部陰陽消長。更容易使思維避免其「一點論」而忘記「一分為二」,或者說更容易讓人避免犯形而上學的錯誤。

    

但是,不能因一畫思維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而否認它屬於太極思維法,甚至相反,應該強調它是太極思維法的主體部分。例如,本書就是利用一畫的太極思維法,把易學分成兩儀,從而著力研究它思維方法這一儀,而不在它的思維對象和卜筮對符號的錯誤使用上分散精力。這裡也沒有使用三畫、六畫的方法,但這裡確實是在使用太極思維法。

    

這裡再試舉一個使用一畫思維的例子。在前蘇聯斯大林時期犯了個致命的理論錯誤,就是在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決定性勝利時期,宣布了在蘇聯已不存在階級鬥爭。蘇共二十一大又宣布進入了全面建設共產主義時期。其實,那不過是階級鬥爭越過了太極圖中的「月窟」位置的情況,資產階級正從蘇聯共產黨內和蘇聯社會內生長起來,一直到戈爾巴喬夫時,那是又發展到太極圖中的「天根」位。就象是在一年中過了夏至,所謂「夏至一陰生」。其實在赫魯曉夫時期這一切都已明朗化了,而戈爾巴喬夫後來竟以他能為「結束了一個共產主義時代」而驕傲,可見他當時已經完全是資產階級的總書記了。

    

(二)三畫思維

    選用八卦符號

    八卦參照系的最基本形象是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它反映出對宇宙事物的哲學分類的思想。當然,這是較粗淺的分類。

    三畫思維還有一套參照物,來自《易傳 說卦》從所列的參照物可以看出他們大都是由八卦的基本形象推演、聯想而來,陰陽爻相對的卦所列之物大都可以互為陰陽。其中有些參照物可以看出它受卜筮的影響,其中一些參照物可能會給人以啟發,但絕不可拘泥為具體的單純的東西。這裡將其列為太極思維的三畫思維參照系,列表於本章之後,以供參考。

    

(三)六畫思維

    選用六十四卦符號,對事物進行六重陰陽分析,從而在《易經》卦爻辭中找到它的參照系。關於這一層,前面已經作為重點舉例說明過。它的參照系是一個龐大系統,我們把它單列為第三卷。

    根據我們對參照系是對宇宙事物哲學分類的理解,將現在《易經》中一般使用的卦序加以調整,按帛書易經的卦序排列。

    另外還應說明,人們可以不通過卦爻符號而直接使用卦辭。例如,自已要進德修業,就直接想想乾卦的道理;要思考婚姻戀愛問題,就直接想想歸妹卦所講的道理。只是為了把這些問題想得更深入、更具體時才啟動六畫符號去查找更恰切的參照系。

    二、使用太極思維參照系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在使用太極思維參照系時,首先要對它的思想特點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太極思維法雖然不是屬於儒家的專有,但是它的參照系確是長期為儒家所利用,所解釋,所壟斷,所以它必然地滲透著儒學的影響。這些影響中最突出的是「中庸」思想。

    

太極分兩儀和辯證法,雖然反映的是宇宙的同一規律,但人們用這個規律於主觀行為時卻有了區別。特別是近代,我們已經注意到人們用對立統一規律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時,總是向著促進事物的內部鬥爭,一直達到破壞其內部統一,從而引起質變的方向上努力,認為這樣可以促進事物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中華文化中,在運用太極思維法指導自己的行為時,卻總在追求陰陽的和諧,而憚於破壞它所在的太極,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中,在社會關係中都在追求和諧。雖則任何太極中陰陽的消長都遵從著它自身的規律,人的主觀所能對其施加的影響是很有限的。

    

這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發展而成的中華文化的根,到孔子整理《易經》的時候,就把「中庸之道」上升為儒家哲學的核心,把「各正性命,保合泰和」當成他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對於發展運動著的客觀事物 ,是促進其內部的陰陽消長, 從而轉化其太極(或者說是促進內部鬥爭,達到新的統一)好呢?還是諧調其陰陽,保持其原太極好?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因為,從根本上說,人的主觀作用只能對客觀施加其影響,而不能改變其規律。所以,這個影響只能是功利性的。就拿醫生治病來說,好像總是應該促進人體的陰陽和諧,但是人總不能永久活著,所以有莊周為妻亡「鼓盆而歌」的故事,今人也有贊成用「安樂死」的。如果,在功利性之外,考慮主觀努力的成功的可能性的話,則是對陰陽消長的方向和度數的觀察和掌握。

    

關於這一點的詳細討論,不是本書的任務,這裡所強調的是運用參照系時,必須有這種自覺性,而不能陷入盲目。

    

易經中太極思維的參照系,主要是人們認識社會的經驗積累,其中談事理者多,談物理者少,我們在探究物理時,能不能使用太極思維參照系呢?關於這個方面,我們應該怎樣掌握呢?

    

首先,我們應當知道太極思維是以陽性思維為主的,在思維過程中始終都伴有形象。而形象對於我們所追求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比喻和聯想的作用。古人認為「萬物一理」、「天人合一」,就是說物理事理之間都有相當的可比性。就是說不論考慮什麼問題,只要找到合適的象,就可能激發聯想,激發靈感。所以,易的參照系對於解決物理問題也會有參照作用。只是,在思考事理問題時,使用參照系可能更便當一些。

    

其次,把話顛倒過來說,如果思考的是自然科學的問題,要使用參照系就可能感到更多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發揮更大的想像和聯想的能力。

    

第三,太極思維法要求思維者對客觀事物進行調查研究,要求掌握足夠的具體材料和必備的基礎知識。

    

太極思維法使我們找到了一種符合客觀規律的思維方法,卻沒有給我們一把打開通向懶漢樂園的鑰匙。卜筮者就是這種懶漢,他們企圖拿幾根草莖,幾枚銅錢,甚至憑著隨便的一聲咳嗽來作為走進預知宮殿的通行證。但是懶漢們找到的常常是沒有任何果實或花朵的荒郊。這是因為,人們要解決任何問題離開了對那個問題的具體了解,都是不行的。易學的參照系只是提供了前人所經歷過的類似的經驗過程,而不可能與你一同經歷具體的過程。

    

我們再看一下,易參照系中的每一個卦辭或爻辭,都是給我們一種警告、提示,它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避凶趨吉,而不是宿命論地判定在某種情勢之下可以不謀而吉或在劫難逃。吉凶悔吝總是隨條件而變,隨人事而移。所以它都是要求人們朝著一定的方向努力,而絕不是要人去做僧侶。

    

第四,太極思維的最後完成是邏輯論證。太極思維的過程是以陽性思維為主,陰性思維為輔,它的結果往往是參照形象啟發下的聯想或靈感,它可能是大腦積蓄的碎片的串聯、潛意識的突然顯現,是大腦中某些布線的被激活。這個結果的優點是在於它的跳躍性、突發性,它的缺點在於它的模糊性和粗疏性,所以,對於它必須利用陰腦,檢索自己知識系統的庫存,按照邏輯的規律對它加以論證。這樣才能使思維的結論更具體,更系統,更科學,更符合實際。

    

第五,使用太極思維法不一定都要使用三畫或六畫參照系。而一畫參照系則常常是融入了腦子,「日用而不知」的 ,勿須處處都要查閱參照系。比如本書就是利用太極思維法對易學分成兩儀,從而著力研究它的思維方法這一儀,並未動用 三畫和六畫參照系。具體地說,不須動用三畫或六畫參照系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簡單的事物,勿須對其進行多重太極分析,只要粗分陰陽就可以了。

    2、其陰陽變化已為人們所熟知,其操作已經程序化了的事物。例如:已經熟悉了的農作物的播種期,只需要查一下節令或看一下物候就可以了。因為對於長期定居一地的農民來說,一年四季氣候的陰陽消長已經是熟知的了。

    3、某些需要很快做出決策而沒時間對它進行多重太極考察的事物,你只能根據已知的材料來當機立斷。對於習慣太極思維的人來說,一畫思維參照物可能被下意識地使用。

    第六、使用太極思維法,主要是形象思維,在藉助三畫或六畫參照系激發聯想或靈感時,最好能在適宜於凝思結慮的環境。比如安靜的書齋,清幽的山林等等。

    第七,也可以不使用卦爻符號而根據自己對所思對象的認識,直接使用某一卦某一爻的道理。例如,自己要進德修業,就直接想一想乾卦所講的道理;要思考關於戀愛婚姻問題,就直接想一想歸妹卦所講的道理。只是為把所思的這些問題想得更深入更具體時才啟動卦爻符號去查找更恰切的參照系。

    三、太極思維法的發展和創新

《易經》的卦爻辭所構成的思維參照系統,人們除了對它進行各種考證、詮釋和使用之外,還可以加以發展和創新嗎?可以。在古代不就有過不同的「易」嗎?《連山易》《歸藏易》就是與《周易》不同的系統。這說明易的系統不是唯一的、僵死的系統。《易經》並沒有結束太極思維法的發展,太極思維法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隨著客觀事物的發展而發展。它的參照系是其活躍的形成層,人們的認識實踐可以不斷的為其更新內容。太極思維參照系之所以能夠發展,是它的性質所決定的。它是用以在陽性思維中引發聯想和靈感的形象,在六層太極中處於同樣地位的事物,即能得同一卦的事物,比一般的事物有更多的可比性,有更大的啟發作用。人們在分析客觀事物時,可以無數次得到同一卦,每一卦都可留下具體的形象,《易經》中保留下來的是它們中的最典型、最古老的形象。

    

最典型最古老的形象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但是,這不說明人們在實踐中不可能創造出更加貼近時代的典型形象。相反,它的性質決定它可以形成典型形象的長鏈。這個長鏈前面的環節固然可以越過後面的許多環節而對思維者產生作用,而後面的環節對思維者卻可能更新穎,而且這根鏈條的各個環節還可能互相參照,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果,在鏈條後面環節積累到足夠長的時候,人們就可以將後面的環節加以集中提煉,創造出新的典型,進而成為媲美於古老《易經》的新參照系統,甚或可以稱之為《新易經》。

    

比如,中國抗日戰爭的卦例,就為「需」卦增添新的形象,它可以比作需之花枝形成層中分裂出的新細胞。它的積累就可以使需枝生髮新條。

    

當然,創作新的易經,很不容易。傳統的易經的形成經過的歷史階段很長很長,可以預期新的易經會比傳統易經之完成過程短得多,但它肯定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可能需要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不過,一條河流只要開闢丘壑,找到它的河床,就必然會彙集來千萬條溪水,形成龐大的水系。

    

附:三畫思維參照表

   

    

   天時: 冰、雹、霰.地理:西北方、京都、大郡、形勝之地、高亢之所.人物:君、父、大人、老人、長者、官宦、名人、公門人.人事:剛健、勇武、果決、多動少靜、高上下屈.身體:首、骨、肺.時序:秋九十月之交、戌亥年月日,五金年月日.動物:馬、天鵝、獅、象.靜物:金玉、珠寶、圓物、木果、剛物、冠、鏡 屋舍:公廊、樓台、高堂、大廈、驛舍、西北向之居.食物:馬肉、珍珠、多骨肺肝、干肉、木果、諸物之首、辛辣物.五色:大赤色、玄色.

    屬性:陽性、男性.

    

    天時:雲陰、霧氣.地理:田野、鄉里、平地、西南方.人物:母、後母、農夫、鄉人、眾人、大腹人.人事:吝嗇、柔順、懦弱、眾多.身體:腹、脾、胃、肉.時序:辰戌丑未月、未申年月、日、時,八、五、十月、日.動物:牛、百獸、牝馬.靜物:方物、柔物、布帛、絲綿、五穀、輿、斧、瓦器.屋舍:西南向、村舍、田舍、矮屋、土階、倉庫.食物:牛肉、土中之物、甘味、野味、五穀之味、芋筍、臟腹之物.黑、黃.    屬性:陰性、女性、柔性.五味:甘.

    

    天時:雨、月、雪、霜、露.地理:北方、江、潮、溪、澗、泉、井、卑濕之地、溝瀆沼池及凡有水之地.人物:中男、江湖之人、舟人.人事:陰險卑下外示以柔內爭以利、漂泊不定、隨波逐流.身體:耳、血、腎.時序:冬、十一月、子年月日時,一六之月日.靜物:水帶子、帶核之物、弓輪矯揉之物、酒器水具等.屋舍:向西北之居、近水、水閣、江樓茶酒肆、宅中濕處.食物:豕肉、酒、冷味、海味、羹湯、酸味、宿食、魚、帶血臟、水中之物、多骨之物.五色:黑.

   屬性:陰性.五味:鹼、酸.

    

    天時:日、電、虹、霓、霞.地理:南方、乾亢之地、窖、灶爐冶之所、剛燥場地、其地面陽。人物:中女、文人、大腹目疾人、介胄之士。人事:文畫之所、聰明才學、相見虛心、書事。身體:目、心。時序:夏、五月、午火年月日時、三二七日。動物:雉、兔、鱉、蟹、螺、蚌。靜物:書、文、甲胄、干戈、槁衣、乾燥之物、赤色之物。屋舍:南舍之居、陽明之宅、明室、虛室。食物:雉肉、煎炒、燒炙之物、干脯之類、熟肉。五色:赤、紫、紅。五味:苦。

    

    天時:雷。地理:東方、樹林、鬧市、大途、竹林草木茂盛之處所。人物:中男。人事:起動、思、虛驚、鼓噪、多動少靜。身體:足、肝、發、聲音。時序:

春、三月、卯年月日時、四三八月日。動物:龍、百蟲、蹄、蛇。靜物:竹木、萑葦、竹木樂器、花草繁鮮之物。屋舍:東向之居、山林之處、樓閣。五色:青、綠、碧、五味:酸

    

    天時:雲、霧、嵐。地理:山路、近山城、丘陵、墳墓、東北方。人物:少男、閑人、山中人。人事:阻滯、守靜、進退不決、後、背、止住、不見。身體:手指、骨、鼻、背。時序:冬春三月十二月、丑寅年月日時、土年月日時、七五十月日。動物:虎、狗、鼠、百獸、黔喙之物。靜物:土石、瓜果、黃物、土中之物。屋舍:東北方之居、山居、近石、近路之宅。食物:土中之物味、諸獸之肉、墓畔竹筍之屬、野味。五色:黃。五味:甘。

    

    天時:風。地理;。東南方之地、草木茂秀之所、花果菜園。人物:長女、秀士、寡婦、山林仙道之人。人事:不定、柔和、鼓舞、利市三倍、進退不果。身體:肱股、氣、風疾。時序:春夏之交、三五八之月日時、辰巳年月日時、四月。動物:雞、百禽、山中之禽蟲。靜物:木香、繩、直物、長物、竹木、工巧之器。屋舍:東南向之居、寺觀樓園、山林之居。食物:雞肉、山林之味、蔬菜。五色:青、綠、碧、潔白。五味:酸。

    

    時序:雨、澤、新月、星。地理:水際、缺池、廢井、山崩破裂之地、其地為剛鹵。人物:少女、妾、歌妓、伶人、譯人、巫師。人事:喜悅、口舌、讒毀、謗說、飲食。身體:舌、口、肺、痰、涎。時序:秋八月、酉年月日時、金年月日、二四月日、二四九月日。動物:羊、澤中之物。靜物:金刃、金類、樂器、缺器、廢器物。屋舍:西向之居、近澤之居、敗牆壁宅、戶有損。食物:羊肉、澤中之物、宿味、辛辣之味。五色:白。五味:辛辣。

 

 

 


推薦閱讀:

自然是太極拳的根本
淺談太極拳的剛柔——張立岐
太極一圓的【馮志強太極功法】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離君臨天下僅一步之遙,卻為何沒能稱帝?
何謂太極拳  作者:潘詠周 文章來源:網路

TAG:思維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