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馬哈希大師學正念(8)實修指導

壞滅

當禪修者深深了解所緣和觀照心二者皆在立即消逝的時候,可能會想:「沒有什 麼能持續一眨眼或閃電閃現的一瞬間,這就 是無常。以往,我並不知道這個事實。過去所發生的一切,必然也是如此迅速消逝;未 來發生的一切,也將會如此迅速消失。」應 該觀照這類的思惟。再者,禪修者可能偶而會反思這些現象是多麼不穩定且持續滅 去,心想:「顯然地,因為無知,我們才在享樂。了悟到現象皆在立即消逝,這事實真 是令人害怕。每次現象消逝時,就可能是我死亡的時刻。存在,是可怖的。必須無止盡 地存在,是可怖的。要在一切皆在持續滅壞 的情況下努力保持安適,是多麼可怖啊!這些立即消逝的現象在今生和來生不斷地出 現,是多麼嚇人啊!我們都有老、病、死、 苦、憂、悲等,真是令人畏懼!」禪修者必須無誤地觀照這反思的心理。

在這個階段,禪修者通常會感到無助、沮喪、無力,對如此快速消融瓦解的身心現 象生起了怖畏,毫無熱忱與喜悅,而且容易 感到悲傷。然而,不需為此擔心,這顯示禪修者的修習正按照正常禪修過程的發展在 進展中。禪修者需要做的,是只要藉由觀照任何反思和生起的所緣來保持平捨、泰然即可。若能如此,將會很快地度過這個階段; 否則,感到不樂而陷入這些思維過久,禪修者可能會怖畏到無法承受。這種由於不樂而 產生的畏懼,並不是觀智。因此,禪修者應 該無誤地觀照這些思緒,不讓基於不樂而產生的畏懼生起。

另外,在觀照之間,可能生起發現過患的念頭,例如:「因為這些身心現象持續滅 去,無法持久,真是枉然!看到它們自此生 之始便持續地生起而沒完沒了,並且創造出種種並不存在的概念,實在令人意氣消沉。 要辛勤努力去尋求所謂的快樂和幸福,真是 悲慘啊。再生,並不是可喜的事。會有老、病、死、苦、憂、哀、悲,實在令人沮喪。 這些全是苦,毫無安寧可言!」對於這類的 思緒,禪修者應記得要加以觀照。

有時候,彷彿每個被觀照的現象以及觀照心,都是那麼可怖、令人不舒服、無意義、 可厭、衰變、崩壞、危脆易逝。這時候,即 使在身心現象出現時加以觀照,禪修者也不再感到滿意。每次在觀照身心現象時,都看 到它們在滅去,禪修者不像以往那般充滿熱 忱,反而對它們感到厭倦。因此,禪修者變得對觀照產生倦怠,但他不得不保持覺察, 這就像是被迫走在污穢不堪的路上,每一步 都讓人感到作嘔、幻滅。

如此,在思考生命時,禪修者了解到生命不可能沒有這些不停地滅去的身心現 象,所以對於生為男人、女人、國王、富人 乃至天人,禪修者並不感到有任何的喜悅,相反的,只會感到厭離、幻滅。

欲求解脫

每次觀照所緣時,禪修者對所緣總是感到如此的厭倦,心彷彿掙扎著要逃遠所緣似 的。由於有想要從緣起的現象解脫出來的渴 望,禪修者可能會想:「如果沒有見、聽、觸、想、坐、站、彎、伸等事,該有多好! 多麼希望能夠擺脫這些,去到沒有它們的地 方!」這類的思緒,都必須加以觀照。其他時候,禪修者也可能會思索:「怎麼做才能 脫離這些現象?如果持續地去觀照它們,那 就像是刻意去觀看可厭的事物一樣。觀照到的每件事都是令人厭惡至極,若能不必去觀 照它們的話,該有多好啊!」當然,對於這種分心的思緒,禪修者應該加以觀照。

此類思惟甚至會促使某些禪修者在這狀況下嘗試放棄觀照,停止修習;然而,見、聽、知、腹部起伏、坐、彎、伸、想等身心 現象,並不能就此停止生起,而是會如同往常一般地繼續現起。由於強力的內觀修習, 使得這些身心現象繼續向禪修者現起,所 以,現象的覺察仍持續自行生起著。這時禪修者會獲得策勵,心想:「即使我未試著去 觀照,依然能持續觀照生起的現象,我對現 象的覺察仍舊不斷地在轉起著。所以,單單捨棄修習並不能讓我脫離身心現象;只有當 我能如實觀照身心現象並了悟它們的三共 相時,才不需再擔心它們,且才能沉著地觀照它們,如此才能體驗到身心止息的涅槃經 驗。只有那時,我才能獲得解脫。」一旦禪 修者對自身的經驗能有如此的體認,他們將會繼續禪修。

一些禪修者在禪修獲得這種動能時,他們會經驗到難以忍受的疼痛。不過他們不應 感到氣餒,事實上,是苦受的特相──苦(dukkhato)、病(rogato)、癰(gan?d?ato)、刺(sallato)、害(aghato)、殺(a?ba?dhato)等,正變得顯著(見第六章的〈苦的二十五 種行相〉)。他們應該去觀照疼痛,直到能夠 超越疼痛。

未遭遇劇烈疼痛的人,在觀照時可能體驗無常、苦、無我的四十種特質之任一種。 即使他們的禪修很順利,沒有分心的思緖, 但他們會以為修習得不好,或者感到所緣和 觀照心並未同步。事實上,這只是因為他們急切地想要體驗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 我,導致他們對禪修的現況感到不滿意。如 此,他們可能會想要變換姿勢,譬如,靜坐時想要經行,經行時想要靜坐。他們感到煩躁不安,想要調整手、腳,變換擺放位置, 或者想要躺下來。他們無法在一個地方或以一種姿勢停留太久,會一直變換著姿勢。不 需對此感到挫折!了知到有為的身心現象 毫無樂趣可言,禪修者會因此而感到不滿意,這時候,他們會以為自己的觀照不理 想。事實上,他們還不能像下一個階段,即 行捨智階段那樣沉穩泰然地觀照身心現象。這時候,禪修者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來練 習,試著長時間維持在同一個姿勢,不要一 直變換姿勢。一陣子之後,他們將能再次平穩沉著地觀照。帶著耐心和毅力來練習,心 會逐漸變得清澈,乃至一切的不安和不滿全 部都消失無遺。

行捨

最終,禪修者的內觀會強大到能夠不費力地對有為的身心現象保持平捨、泰然。觀 照心變得如此明淨、細膩,覺察似乎自行順 暢地流動。禪修者甚至能夠毫不費力地見到非常隱微的身心活動,見到它們無常、苦、 無我的本質,但並不是去思考它們。如果是 在觀照身體不同部位的觸點,禪修者會只是覺察到一個接一個的觸受,而不是體驗到任 何色身的形態和形狀;這些觸受非常細膩, 像是棉球的碰觸。有時候,禪修者感覺身體有如此多的觸受,覺察到這些觸受在全身非 常快速地移動。有時候,彷彿身心都在往上 騰起。有時候,可能就只有一些慣常的所緣是明顯的,而禪修者能夠平靜而穩定地觀照 它們。

有時候,腹部起伏、觸、聽等,連同整個身體可能消失而只覺知到心的生起和滅 去。禪修者可能會經驗到狂喜,彷彿沉浸在清涼舒適、沐浴在寧靜之中,或像置身於晴 空般亮透清澈的光明之中。雖然禪修者可能 不會如以前那樣極度喜愛這些愉悅的經驗,但是仍可能會執取它們。除了狂喜、寧 靜、光明等,禪修者也應該觀照任何生起的 執著。如果這些經驗持續著,那麼禪修者應忽略它們,去觀照其他的所緣。

在這個觀智階段,禪修者清晰地觀見每一個所緣和觀照心,能夠了知:「這些現象 不是我,不屬於我,它們也不是任何人或屬 於任何人。它們只是依緣而生的身心現象。依緣而生的現象,只不過是依緣而生的現 象。」在這時候,去觀照所緣,變成是令人愉悅的事,像是品嘗一道美味佳餚。不論修

習歷時多長,禪修者總是感到不足;也不會經驗僵硬、麻、痛、癢等任何不舒服的覺受。 因此,禪修者的姿勢威儀變得非常穩定,能 夠輕易地維持頭、身、手、腳的不動。不論是坐或躺,禪修者能夠以單一姿勢禪修兩、 三個小時而不感到疲累或僵硬。對禪修者而 言,時間似乎過得非常快,兩、三個小時感覺起來像只是片刻。

有時候,觀照心會變得極敏捷,觀照特別地順利。禪修者如果對正在發生的現象感 到憂慮,應當觀照它:「憂慮、憂慮」。如果 開始評估著禪修正在進步中,應觀照它:「評估、評估」。或者,如果開始期待觀智更進 一步,應觀照它:「期待、期待」。之後,禪 修者即回來繼續穩定地觀照慣常的所緣。在這個階段,禪修者不應增加或減少精進的力道。由於部分禪修者未能觀照憂慮、興奮、 執著、期待等心理狀態,他們的覺察力會變得分散、降低。另有一些禪修者,因感到興 奮而增加了他們的精進力,這反而讓他的修 習因此退步。憂慮、興奮、執著或期待,會讓禪修者脫離了內觀的觀照,這便是當覺察 變得迅速而觀照特別順利時,禪修者應該保 持修習的穩定,既不增加也不減少精進力的原因所在。如此,禪修者的修習將直接導向 涅槃,也就是一切緣起現象的止息。

然而,在這個觀智階段,修習可能會屢有起起伏伏,禪修者不需因而感到失望,應 該鍥而不捨地努力。首要工作是觀照當下在 六個感官之門生起的所緣,擴大覺察的範圍去觀照在身體任一部位出現的所緣。然而, 當禪修變得細緻而持續時,便不可能以這種

方式觀照。所以說,一旦禪修獲得動能之後,在變得極為細緻之前,禪修者應該毫無 設限地觀照一切所緣。如果禪修者能仔細地 觀照所緣,無論是「起」、「伏」、「坐」或其他身心活動,不久之後,禪修將獲得動能。 禪修者的覺察將會順暢地流動,彷彿覺察是 自行轉起般無需費勁。禪修者清晰而安詳地覺察那緣起的身心現象,皆在立即地消逝。

此時,禪修者的心不會受任何事物所引誘或干擾。無論所緣多麼誘人,也無法動搖 禪修者的心。同樣的,無論所緣多麼令人厭 惡,禪修者的心也一樣不會受影響。禪修者僅是如實地覺察:聽是聽、聞是聞、嚐是嚐、 觸是觸、了知是了知。如此,在每次觀照所 緣時,「六支捨」──對六種感官所緣保持平捨沉著──十分明顯。再者,即使是「我坐多久了」、「現在幾點」等這類的思緒也全 然止息,不再現起,更何況是以往的那種思考。

如果觀智未成熟而不足以引生道智,兩三個小時之後,定力減弱了,心便開始出現 散亂,這時,觀照心可能會鬆懈下來,在觀 照心之間便有了空隙。相對的,如果觀照心變得迅速、格外好的時候,禪修者可能會感 到興奮而對進步有所期待,這也會導致觀照 的遲緩。如果禪修者能去觀照那些評估、興奮、期待等的心理狀態,禪修的力道會再度 恢復。但是如果觀智還不夠成熟,那麼禪修 終究會再度變弱。因此,在這個階段,禪修者的練習可能會有許多起起伏伏;而那些知 道或聽聞過種種有關觀智階段的禪修者可能會遇到更多的波動起伏,這便是為何禪修者最好事先不要知道觀智進展的原因。但 是,無論如何,禪修者不需感到氣餒,這些波動起伏象徵著禪修者的內觀已非常接近 道智、果智。如果信、進、念、定、慧等五 根能平衡進展,禪修者隨時都可能體證道果涅槃。

推薦閱讀:

大師眼中的2013運勢及催旺法 12生肖對號入座
民國文學大師的茶趣
太虛大師《佛法僧義廣論》
廣濟大師講: 到底命好重要,還是心好重要!
一木大師教你藉助【魁星踢斗】來增強「金榜題名」的運勢

TAG:正念 | 大師 | 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