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與菩提心

菩提心 2006年第4期

福  幢

(南京大學哲學系2004博士研究生)

  筆者對《金剛經》的學習甚淺,這裡把《金剛經》與菩提心放在一起討論,是個人學修的一點初步體會。今不避淺陋,與讀者分享,供批評指正。

  一、 《金剛經》的入手處在哪裡?

  除無著菩薩以「七義句」解釋外,古德多以「兩周」義論釋《金剛經》,並多以實相無相為本經之體。故說《金剛經》要義在「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此已為眾多大德所指出。以此為修持之要又有許多要義,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禪宗大德對此多有開示。當代印順法師以《大智度論》之「五菩提心」判釋《金剛經》,甚有見地。

  我們首先須問, 《金剛經》的基礎,或者說《金剛經》的入手處在那裡呢?

  《金剛經》第二分,須菩提問佛陀: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說: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裡須注意,一是須菩提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前有一個發心,即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後請問佛陀如何降伏其心;二是佛說「降伏其心」有次第:首先是「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我皆令入無餘涅口而滅度之」,這是發菩提心;其次「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四無相」是講空性實相。雖然全經的重點顯然是在「空性實相」方面,但此一分告訴我們「四無相」的基礎是發菩提心。所以此分所講的菩提心,是《金剛經》的基礎,或說是《金剛經》的入手處。

  故《金剛經》可以說是由「菩提心」而達於「空性(四無相)」的要妙之法;或者說,是由始覺到本覺, 由菩提心到空性, 由世俗菩提心轉向勝義菩提心的要妙法門。

  所以, 《金剛經》可以「空性」作經義總持,也可以「菩提心」作經義總持。從

  「四無相」言,是直揭實相無相,理事圓融;從「菩提心」言,次第更分明些。如果將《金剛經》與天親菩薩的《發菩提心經論》對照更可以看出這一點:

  《金剛經》 《發菩提心經論》

  願菩提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心、誓願

  行菩提心: 布施…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勝義菩提心: 四無相、實相

  空性(如實法門、空無相)

  持誦功德

  功德持品

  從菩提心而言, 《金剛經》的重點在宣說般若空性勝義。那麼,從願行菩提心的角度看, 《金剛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重要性從何而言呢?這就是本文另一個問題「菩提心」要討論的內容。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中說:世間因有少數利根上器,先修勝義,通達空性,再以空性修菩提心者。但此大乘法, 係為一般眾生而說,先修世俗菩提心為殊勝。阿底峽《道炬論》云: 「先修方便,後修空慧。」所謂方便,即菩提心。寂天《入行論》亦云: 「先修方便菩提,後修勝義智慧。」皆說依次第修,蓋如此修者,更易成就,不致誤入歧途。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題伽喀巴大師筆之於書, 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譯,曾慎言筆記)

  二、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梵文Budhicitta,菩提,覺也,即自覺覺他之心。在大乘中說,為解脫一切眾生出生死苦而立志成正覺,即「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願行。

  菩提心的內涵有二:一是覺悟三界之虛幻不實、處處無常,進而觀一切眾生流轉生死苦海,受種種苦痛,生起大悲心,欲救度一切眾生出生死苦。二是抉擇思維唯有成佛才能真正救度眾生,故發起願成佛的意樂心,即成佛想。

  菩提心有二科、三科、四科、五科的不同講法。這裡依照「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三科來解釋。

  1、願菩提心:即願求菩提之發心、誓願,如上述。

  2、行菩提心:若依願菩提心而行持、實踐,即為行菩提心。包括菩薩行之六度萬行。

  3、勝義菩提心:願、行菩提心尚屬世俗菩提心,若真正契入空性,則名勝義菩提心。

  在藏傳佛教中,關於菩提心的行持有(1)七重因果(2)自他相換兩種主要的教授。

  菩提心的學修,是要使我們的心境由一般凡夫心轉化、升華為菩薩之心。 《蓮舟集》引述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功德品》偈曰: 「哀愍眾生廣大智,普攝一切同於己,知空無相無真實,而行其心不懈退。」並解釋說: 「"哀愍眾生廣大智,普攝一切同於己』可理解為:菩薩以大智大悲的心懷,觀察佛、眾生與自心三無差別,並將一切眾生之苦視為己苦,而為救度。 "知空無相無真實,而行其心不懈退』可理解為:菩薩一方面以大智觀察一切法空(即緣起)、無相(即無自性),無真實(即如夢如幻),另一方面, 亦不忍眾生枉受虛妄之痛苦(如母視子在惡夢中呼救,母雖知兒夢中之苦不實,但亦不忍),如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化身於六道利益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為利有情願成佛,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菩提心學修的真實內涵。

  初發菩提心者以大悲心為首。為什麼呢,因為大悲心會使我們對眾生產生深切的同情心,進而產生平等心,這對破除我執是最有力的。我執與平等心是對立的,人懷有平等心,我執就少些。

  發了菩提心,就是點亮了覺悟之心燈,這個心與佛的心最近。初發心的人,能力還很小,應把重點放在心念的轉變上,時時警覺我們的心念是否正確。 《華嚴經》云: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凡夫的心、菩薩的心、佛的心,都是這個心,為什麼凡夫和佛菩薩的差距這麼大呢?這就是發心、用心的不同。 《華嚴經·凈行品》云: 「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關鍵是「善用其心」。若於此真參、力行、實悟,久久自獲其勝妙。

  菩提心並不等同於單純的做善事,但做善事也包含在菩提心之中。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就符合菩提心。菩提心是一種覺悟的心境,如果善用其心,可以表現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不是說非要做一件大的事,菩提心就大;也不是說做了一件很小的事,菩提心就小,菩提心的妙用和做事大還是小沒有必然關係,關鍵是如何用心。如果發心真切,即使細小的事上也會獲得巨大的功德。正因為如此,才顯出菩提心的殊勝。菩提心的修學是遍一切時、一切地的。比如,我們善待別人,每天遇見別人的時候,努力讓自己笑一笑,給別人以歡喜,並期望所有的眾生都歡喜。我們也應善待自己,讓自己的心純潔、 自然、智慧,並期望所有的眾生的心都純潔、 自然、智慧。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就是在行持菩提心。發菩提心做事是一個很殊勝的修學方法,如果我們真實地去做,就已經步入解脫的道路了,其中的妙處只有實際去做才體會的到。

  三、菩提心之作為一種教法

  菩提心是大乘之總持法門,是大乘之要道。我們要注意的是菩提心是大乘的一個綜合教法。

  宗喀巴大師稱菩提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為的本源,是福慧資糧的點金術,是無量功德的寶藏。」

  就教法而言,小乘以三十七道品為中心, 大乘以菩薩行為中心。這中間的區別在何處呢?大乘之所以稱「大」在於發心大,願心大,悲心大, 由此大乘顯示了一種特別的自信,突出地反映在對待「欲染」的態度上。大乘與小乘在修行問題上對「欲染」的態度甚為不同。 《成唯識論疏鈔》卷十中說: 「小乘中諸功德法,多用無貪為體,少用無嗔為體。所以者何?無貪於境厭。小乘人唯厭生死, 自利行為勝故,不擬利他故,用無貪為體。大乘不然,一切功德多用無嗔為體,少用無貪為體,無嗔於境生欣故。以大乘唯利樂有情為勝, 以同利樂勝故,用無嗔為體。」在小乘中,根本的精神是出離、離欲、離染,對待「貪慾」是離的越遠越好。但以菩提心法為核心的大乘法門卻對單純出離的風格不太滿意,認為菩提心可以攝持煩惱法,不是非得採取遠離的辦法, 大乘思想的自信於此可見。法護上師《利器之輪》中的「孔雀食毒」喻最能說明這個觀點和風格。書中詩曰:

  孔雀毒草葉中昂首闊步,

  無視於鄰近美麗的藥草園。

  孔雀並不喜愛藥草園,

  他們卻因吃毒草而茁壯。

  勇敢的菩薩身處紅塵俗世中,

  也是如此行道。

  儘管世俗之樂賞心悅目,

  勇敢的菩薩卻不為所動,

  而在苦難叢中成就。

  欲樂一如毒草葉,

  惟有如孔雀的勇者方能依其茁壯。

  若是如烏鴉的弱者去嘗試,

  勢必因貪得無厭而喪命。

  愛己重於他人者,

  如何能以貪慾之毒為食?

  倘若像烏鴉以毒為食,

  必會喪失解脫的良機。

  菩薩一如孔雀,以毒草為食;

  化毒為修行本, 日益茁壯於生活林;

  廣納一切境,力破貪執障。

  這裡「孔雀」喻發大菩提心者,「毒」喻世間種種染污法。本書的翻譯者注釋說:「將大菩薩喻為孔雀, 因為菩薩寧可處於最苦惱的環境, 而將它轉化為利益眾生的場所。孔雀漫步於毒草叢中,不為藥草或其他種植物所誘;只因依鴆毒為生,故生命得以茁壯,羽毛更增光彩。 同樣地,偉大而無畏的諸菩薩全然不為自我私利,全心全力地關懷他人,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而那些舞動有形武器的人則不然。唯有已發心的勇猛菩薩,能以苦惱為修行法門。」 (《利器之輪》 詩選法護上師著 永楷、滿華合譯。 )

  所以,菩提心教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可以攝持、升華、轉化貪慾,具有極強的對治力。用一個不一定恰當的現代科學詞來說,菩提心是情感的升華法門,對當今社會普遍沉溺於情感、欲樂之中的人們來講應是非常對機和有對治力的。

  「菩提心」教法的特別殊勝處在於短時間內可以積累很大的福德資糧。 《入菩薩行》中說「剎積巨資糧」。這裡「剎那」是比喻說法,究竟時間長短要看行者的發心和用功。索達吉堪布在《入菩薩行廣釋》中引用了《妙臂請問經》中釋迦牟尼佛說: 「大乘菩薩為利益無量眾生而披上發心的鎧甲,發起無上菩提心,饒益無邊有情,於短時間中即能積聚無可計量的資糧,以發心之方便法,即使於睡眠、放逸之時,功德也能相續增上,依此菩提心功德,得佛果也非很難。」如果一個人發起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即使他什麼也不做,功德也在增長。

  實際而言,發菩提心的培養是一個過程,是經過認真的修學才升起、擴大、真切,廣大圓滿的無上菩提之心是逐步培養起來的。但經中說,即使是最初的發心,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天親菩薩的《發菩提心經論》卷上說: 「如來說言,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德果報,百千萬劫,說不能盡。」又說: 「菩薩初始發菩提心,譬如大海初漸起時, 當知皆為下中上價乃至無價如意寶珠作所住處,此寶皆從大海生故。菩薩發心亦復如是,初漸起時, 當知便為人天聲聞緣覺諸佛菩薩一切善法禪定智慧之所生處。」 《華嚴經》卷十七《初發心功德品》中法慧菩薩說菩薩初發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義甚深, 「難說、難知、難分別、難信解。」 《華嚴經》卷十五《賢首品》中說:

  「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

  初發菩提心的行者,應從小的願心上培養自己的真切心。古德講「真信切願」,這「真」、 「切」二字實在是很難的。發心大相對來說容易,但要「真」、「切」是很難的,發大心而又真切更難,發心是否成就在於願心的真切。從小的願心培養主要是為了使願心真切。如我們可以發願, 「願我今天一日之內恆持慈悲心,對一切人保有愛心。」事實上,如果不是長時學修,即使保持一日也難,但認真持一日畢竟又可以真切地做到。如此長時學修,漸成深廣,成就菩薩的深心愿行也不遠。

  一個學佛的人,要經常檢討自己的發心是否真實,菩提心是否真切。發心並不是一步就可以完成的,也是一個逐步培養的過程。願貴真切,這是最好的。佛法是因緣法,發心的培養也是個因緣法。不會憑空就發起個菩提心、無上菩提心,那樣不真切,甚為空泛。菩提心是在不斷的修學中由各種機緣而逐漸成熟的,而且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真切。一個學佛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是憑空來的,而是經過踏實的修學積累起來的。

  四、以菩提心為總持的《金剛經》學修

  《金剛經》在漢傳佛教中有巨大的影響,在新的社會環境下重新認識《金剛經》的學修十分必要,這既是為了傳承傳統,又是為了適應於時代。提倡以大乘菩薩行為核心的菩提心教法,為當今時代之所需,所以很有必要提倡以菩提心為總持的《金剛經》學修。

  從菩提心的教法而言, 《金剛經》的重點在開示般若實相的勝義菩提心,而於願、行菩提心則應參之以有關大乘菩薩行的經論教言,以循次第學修菩提心,行菩薩道。大乘菩薩行的內容廣見於《華嚴經》、 《入菩薩行》等經論,故《金剛經》與《華嚴經》中的《凈行品》、 《普賢行願品》和《入菩薩行》合修最好。

  對學修菩提心而言, 《華嚴經》之《凈行品》、 《賢首品》、 《初發心功德品》、 《十迴向品》、 《入法界品》、《普賢行願品》應重點研讀學修。實際中的攝修又可歸結到《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 《入菩薩行》是寂天菩薩寫的一部大乘論, 系統闡述了大乘菩薩行學修次第,對菩提心的學修極有利益。

  《華嚴經》卷十四《凈行品》中文殊師利菩薩給智者菩薩開示了「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的菩提心行持方法,並詳細指示了一個行者在生活中的各種情況下應如何善用其心,獲身口意之清凈行。這品經對菩提心的學修非常重要。

  《華嚴經》卷十五《賢首品》宣說圓滿菩提心功德,從初發菩提心開始,備說菩提心之廣大行持,明大乘道之無量功德莊嚴。 《華嚴經》卷十七《初發心功德品》中宣說菩薩初發菩提心所得之不可思議功德。此二品經的學習可使行者明發心之深妙作用、深廣行持和無量功德,增加學修的信心。

  《華嚴經》卷六十至卷八十《入法界品》講述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對我們行持菩提心很有啟示。善財童子遵照文殊菩薩的教導,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識親近供養,於五十三位善知識處參學如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所參學之善知識、.所遇之境甚多,對於我們行持菩提心大有益處。其中第78卷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廣贊菩提心之殊勝利益。此一卷皆講菩提心,若將此卷與《金剛經》之世尊答須菩提如何安心作一對照,則知皆為菩薩行之要義也。

  而《華嚴經》卷十四之《須彌頂上偈贊品》中的頌文又可以與《金剛經》 「實相無相」義互參。

  然集菩提心修學精要者又在《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之廣大行願,是大乘佛教徒實踐菩薩道之行為典範。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開示諸行願海, 宣說普賢十大行願,並廣說如來世尊真實功德,細細研修, 皆為實修之津梁。學修菩提心者,誦讀學習《普賢行願品》十分必要。

  於願行菩提心的學修日進,則於《金剛經》的妙處漸可體味。 《發菩提心經論》中說: 「菩薩摩訶薩修行布施,不見財物、施者、受者,以無相故,是則具足檀波羅蜜。…修行持戒,不見凈心,以離想故,是則具足屍羅波羅蜜。…修行忍辱,性相盡空,無眾生故,是則具足羼提波羅蜜。…修行精進,無離欲心,拔眾苦故,是則具足毗梨耶波羅蜜。…修行禪定,無餘噁心,以不動法故,是則具足禪那波羅蜜。…修行智慧,心無所行,法性凈故,是則具足般若波羅蜜。」此中住心要妙,顯《金剛經》之勝妙。

推薦閱讀:

金剛經的故事(2017新版)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選讀
精通《金剛經》後的人生段位
光明禪師:如何快速獲取生命能量,天大的秘密就在《金剛經》
金剛經知識地圖

TAG:金剛經 | 金剛 | 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