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

              怎樣培養孩子的情商

   大家都知道情商很重要,但為什麼重要?怎樣培養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又感到茫然。其實培養情商是一個非常具體的系統工程,需要充分利用環境,從孩子個性特點出發,順應規律,因材施教,通過行為舉止、生活禮儀、社會公德、遵紀守法等各個方面,長期耐心細緻的引導和教育才能做到。

情商的重要性是人們從實踐中逐步認識的。人要獲得事業成功,必須掌握一定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勝任工作;同時要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具備成功者所特有的心理素質。前者體現人的思維能力,是人的抽象思維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的智力因素,叫做智商[IQ];後者是影響人的智力獲得和展現的個性品質,雖不直接參加創造,但它是創造的動力和保證,是非智力因素,稱為情商[EQ]。

   專家分析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人之間自身的能力差別,認為這兩種人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於多方面的情感和社會的適應能力以及實現目標的內驅力。影響人的智力獲得發展的個性品質,包括人的興趣、動機、情緒、意志、性格和行為習慣等。廣泛的學習興趣、積極的學習情緒、旺盛的求知慾、頑強的毅力,善於獨立思考、勤奮、勇敢、進取等優良個性品質,能激發人的智力活動,促進智力的發展。這些雖是不直接參与認知過程的非智力因素,但它能直接影響人的智力獲取。我國教育、心理學界研究發現,超常兒童大都具有旺盛的學習興趣,不屈不撓的意志,樂觀、自信、勤奮等性格和強烈的責任感。「有兩個智商同為136[屬高智商]而非智力因素不同的考生,非智力因素優秀者高考成績達到500分超過分數線,非智力因素不良者只考了355分,不夠起分線;另一個智商為104[屬中等智商]的考生,由於非智力因素優秀,高考成績達到491分,超過智商高達128和130的考生,在被調查的文科考生中名列第二」。這些都充分證實了非智力因素對兒童成長和成才的巨大作用,所以有人把非智力因素稱為「神童」的動力系統。當然一般人也是如此,心理不健康,會直接影響學習,給成才帶來困難,甚至無法成才。

美國心理學家曾追蹤研究了1500名智力超常兒童,經過30年之後,發現他們有的成為社會名流、專家學者,有的卻變得窮困潦倒,流落街頭。對這兩類人進行分析的結果表明,他們結局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在於智力,而在於非智力因素差異。成就最大的人具有自信、自強、謹慎的品格,有堅持性和抗挫折的能力。有些智力平常而有堅強意志和優良品格的人,也同樣能取得驚人的成就。

中外學者的研究都證明,學齡前期形成的情感特質,對兒童往後的表現,無論是學業成績或人際關係,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另一些研究則顯示,能爬升高位,做管理工作或擁有成就的人,多是一些能避免急躁和緊張,有穩定情緒的人,是一些高情商的人。而一直受重視的智商原來在人們成功的因素中只佔20%。也就是說,情商是決定成敗的決定性的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推出的成就方程式為:

   20%的IQ+80%的EQ=100%的成功。

培養情商要從孩提時代開始。嬰糼兒時期在家庭的教育與熏陶下形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能不同程度轉移到孩子日後的學習與事業上去。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也會阻礙孩子的終生髮展。

   在0-5歲以前更是關鍵時刻。因為小孩的腦部會長到成人型的三分之二,其精密的演化速度是一生中最快的階段,最重要的學習能力也在這個時期發展,尤其是情感能力的學習。情感經驗對一生具有恆久的影響。每個人從出世的那一刻起,越多接收到肯定和共鳴,就有越多的機會從被接納中學會接納別人和肯定自己,情緒智商便越能提高。

  設想一個剛睡醒、吃得飽飽和躺得舒適的嬰兒自然會手舞足蹈,發出歡悅的聲音。假如旁人帶著笑容親切的回應,嬰兒會越是興奮。假如旁人板著面孔,以兇惡的語調回應,嬰兒的笑容會收斂,繼而露出迷惘或是恐懼的面容,大多數的嬰兒會化笑容為哭泣。因身體舒暢而快樂是嬰孩自發的感受,又因旁人的歡快回應,而加強嬰兒的歡樂,這種對答是互相有所共鳴的。因旁人的冷漠,而否定了嬰孩的自發感受,次數多而頻繁,嬰孩對自己的感受失去了信心,感到舒暢也不再表現歡樂了。嬰兒的驚恐和哭泣是回應旁人的訊號,也可以算是對他人的感受產生共鳴。

  父母感受的表達是孩子情緒智能發展的指引和指標。父母要多從正面回應孩子的感受:在父母的眼中,孩子為了不值一提的事而興奮或煩惱,父母要儘力投入,要接納孩子的感受,達到與孩子有所共鳴。父母不要在孩子興奮時潑冷水,不要在孩子沮喪時,輕視他的感受。只有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後,才能使孩子在適當的時候,分享父母在同一個情景的感受,幫助孩子了解別人,明白同一樣的情景,每個人可以有不同感受,肯定自己的同時,也得接納別人。

實際上,一個正常人每時每刻都在表現自己的感受,也會接收他人的感受,接收到別人和自己的共鳴,也接收到別人的否定。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情緒智能得以發展。父母的角色很重要,親子之間每一次溝通都暗含情感的交流,一天數次的交流便奠定了孩子情商的核心。孩子的情商就是在這種交流中逐步形成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日漸富庶,實行計劃生育,每一個家庭又多數只有一個小孩,太多的資源都集中在他們身上,孩子的需要很容易獲得滿足;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競爭卻越來越激烈,限制也越來越多。當孩子從安樂窩走到社會,其原本容易獲得滿足的狀態驟然改變,令孩子無法適應過來,便會容易埋怨、投訴、不滿,同時也無法調節自己跟環境的關係,因而感到挫敗沮喪,有些更會因不願意做出妥協來適應現實而被社會摒棄,極端的更會做出反社會行為,如犯罪、自殺等。父母不能一味地溺愛孩子或片面追求分數,要注重情商的培養。情商的培養應該從提高孩子五個方面的能力去做:①了解自己情緒的能力,②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③以自己情緒激勵自己行為的能力,④了解別人情緒的能力,⑤與別人友好相處的能力。家庭是培養情商的第一所學校,有高情商的父母,才有高情商的小孩。父母要注意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要營造出一個和諧安全的家庭氣氛,從孩子出生開始,持之以恆地努力為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使他將來能成功走向社會。

通過行為舉止培養情商人的情商,體現其處理人與環境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能力,反映在他們的行為舉止上。一般說來,孩子的行為舉止,在十歲前是他律的,尊重家長和老師的意見,表現比較聽話;十歲後轉變為自律,待人處事也就「自以為是」了。所以,文明的行為舉止要儘早從小培養,才能形成良好習慣。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弟子規》、《三字經》、《習時賢文》等童蒙讀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一原理。有一句老話:「行為日久成習慣,習慣日久定前程」。但是,現在一些家長對培養孩子的行為舉止不夠重視。有的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行為舉止不重要,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還有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天真無邪,想怎樣就怎樣,船到橋頭自然直,長大了自然都懂了,這些認識都是片面的。孩子不諳世事,家長不可以讓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怎麼干就怎麼干,而必須加以引導,使他們向正確方向發展。從小不養成好習慣,就必然形成壞習慣,壞習慣養成了,改起來就很困難,會影響以後的正常人際交往,更難登大雅之堂。孩子如果在學前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到了上學後執行《學生守則》就自覺多了。天長日久,習慣成自然。通過良好的行為舉止,陶冶情操,提升氣質,培養情商。

   培養孩子的情商要以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為線索,從糾正任性出發,貫徹到孩子的日常生活、飲食進餐、與人玩耍、人際交往、學習求知等各個方面。父母要熱情,切忌冷漠;要耐心,切莫急躁;要說清道理,切忌打罵壓服;要講究方法,切忌敷衍誤導;要以身作則,切忌言行不一。

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注意個人禮儀。對兒童來說,主要要求整潔乾淨,要經常給孩子洗澡、換衣服;督促孩子把臉、脖頸、手腳洗乾淨;頭髮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糾正啃指甲、掏耳、挖鼻、摳腳等不良動作習慣。注意口腔衛生,學會早晚刷牙,飯後洗口,不要在客人面前嚼口香糖;帶孩子出門要遵守公共秩序,講求公共衛生;從儀態舉止說,要教會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端正自然。表情神態要教孩子對人尊重,與人見面說你好!分別時說再見!受人幫助說:謝謝!別人有事問:需要幫忙嗎?對老人叫爺爺、奶奶,對大人叫叔叔、阿姨,對大孩子叫哥哥、姐姐。幫助孩子理解大人的善意,愉快地回答大人提出來的問題。孩子衣服新舊都要給他穿,破了要及時給他補好,做到乾淨、整潔,不要破爛骯髒,避免不修邊幅的壞毛病,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在餐桌上要注意糾正孩子只顧自己吃不管他人的「一口觀」,要教會孩子尊敬老人、顧及他人、看菜吃飯;平時吃東西,也要鼓勵孩子和人分享,防止孩子吃獨食。和別的孩子一起玩耍,要引導他們友好相處,幫助年齡小的,同情弱小者。在學習和玩耍中遇到困難,要鼓勵他們迎難而上。走路跌倒了,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要讓他自己爬起來。總之,透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情感交流,讓孩子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克服任性,激發孩子潛力,自己發奮前進;同時體會別人的情緒與要求,做到和人和諧相處。這個過程就是培養情商的實踐過程。

培養情商要結合公德教育。道德是一個人價值取向的指導思想。社會公德處於社會的基礎,不僅是家庭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基礎,也是整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基礎,是公民的個人修養、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對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設都有著引領的作用:一個好公民,是一個好職工和好家庭成員的前提;同時社會公德也是敬業精神、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礎。所以,培養情商要重視孩子的社會公德教育。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2~7歲是一個人的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幼兒的大腦神經活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幼兒好奇,好模仿,求知慾和探索精神都很強,容易接受外界的影響。這時候如果能經常地與別人友好相處,把自己的願望與集體的要求結合起來,以後就容易形成集體主義思想;這個時候如果愛父母、愛老師、愛周圍生活中的一切,以後就會愛自己的祖國;這個時候如果能聽從成人指導,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以後就會熱愛勞動,遵守紀律;這個時候如果不欺侮別人,從小幫助、關心別人,對人有禮貌,長大後就會熱心為人民服務;這個時候如果能善於把一件事做到底,以後就可能成為一個意志堅強,勇於克服困難的人。無數事實證明,人的各種道德品質無一不是在學前期萌發出來,並在青少年時期走向成熟的。如果能抓早、抓緊、抓好,往往能事半功倍。如果在子女年幼時不抓緊教育,使他們養成惡習,會對子女的思想品德形成造成極壞的後果。

   現在,改革不斷深化,利益主體和分配關係進一步分化,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念出現混亂。道德評價標準失衡,加上教育上的偏頗,有的人道德滑坡,一些人不重視社會公德甚至認為講公德吃虧,把自私自利作為做人的「行為準則」。社會上這種榮辱觀念倒置的人不少,也影響了兒童和青少年。特別是家長的錯誤思想和行為,對幼兒的道德觀念形成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社會、學校、家庭都要重視社會公德教育。古人云: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家長要以「八榮八恥」:即「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精神教育孩子。要以各條戰線上的英雄模範人物為榜樣,鼓勵孩子積極上進。家長要搞好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注意糾正自己的錯誤言行。在教育孩子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樹立起遇事為他人著想,不因為自己的活動損害別人和集體利益的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情商雖然不能等同於道德,但它和道德是緊密相聯的。一個人情商和智商最高,但如果缺德就會給祖國和人民帶來危害。我們希望孩子有高的智商和情商,更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成為祖國和人民的有用人材;就是做一個普通人,也是一個高尚的人、受人歡迎的人。清代大貪官和SHEN,老謀深算,善於逢迎,深得乾隆皇帝嘗試,可謂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但他缺德,幹了不少壞事,最後落得一個可恥下場。現在的一些貪官,有的有高學歷,人也聰明能幹,情商和智商都很高,但他們目無法紀,挖空心思搞國家的鬼,最後墮落成腐敗分子,犯下不可寬恕的罪行,成為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就是缺德。

    培養情商要結合進行民主與法治教育。要結合各種公益事業,培養孩子關心人愛護人、見義勇為、扶危濟困,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觀念與情感。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要教育孩子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杜絕無理、霸道行為,遵紀守法,自覺遵守各種民主制度,促進社會溫馨與和諧。

發達國家重視情商和智商,美國學者最近又提出一個叫JQ的概念。J指JUSTICE,指法律道德。也就是法治觀念、道德良心。如果一個人做事隨心所欲、目無法紀,就是情商最強,智商最高,如果犯法進了監獄,便沒有什麼個人前途可言;而且國家和人民還要深受其害。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要把情商教育和孩子的人格品德教育結合起來,從小悉心教育孩子怎樣做人,樹立起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這樣也會促進孩子的學業,培養出品學兼優的新一代。

培養情商要從孩子的特點出發因材施教。情商教育從來不是單獨進行的。歷史上我國就是禮儀之邦,在傳統的童蒙教育中是通過傳授知識、規範行動的,如學習《三字經》、《弟子規》、《女兒經》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以提升他們的氣質和人格品位。現在時代進步了,會有新的內容和更高的要求。和智商一樣情商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不同的人天生有不同的秉性,有不同的脾氣和情緒能力。人們通過培訓智商的經驗得知,人腦的可塑性非常高,適時適當的培訓,可以控制甚至彌補其不足或缺陷。

   據資料介紹:1960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召集一群四歲的兒童做了一項「軟糖實驗」,該實驗通過觀察4歲兒童對果汁軟糖的反應預見他們的未來。實驗方法是: 研究人員將孩子們帶到一間陳設簡單的房間,告訴每個孩子,你可以馬上得到一顆果汁軟糖,但是如果你能堅持不拿它直到等我外出辦事回來,你就可以得到兩顆糖,說清楚後,便離開了試驗場地。當他回來後,便兌現承諾。後來經過追蹤調查發現,這些接受測試的孩子上中學時,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那些能夠以「堅持」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通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比較獨立的少年;而那些經不起軟糖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易受挫折、固執的少年,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把這些孩子分兩組進行學術能力傾向測試,結果表明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達210分,遠遠高出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短的孩子。證明有自控能力,能為得到兩顆軟糖而放棄眼前一顆軟糖的兒童,爾後有更卓越的成就。另一所大學四年跟蹤研究顯示,接受過情商培訓的學童,升學就業率上升,問題行為及犯罪率下降。還有香港兩位心理學家的研究也顯示:在智商大體相等的一群孩子中,被派往第五級中學的學生,確定他們的智能不可改變者,一年內成績每況愈下;反之,持有「智能可改變」信念的學生,成績逐漸進步。這些都證明積極的思想、進取的態度、不懈的努力都是令人反敗為勝的秘訣。

我們要認真分析孩子的情感和品性,針對其不足,比如孩子遇事缺少克服困難的勇氣,家長就要經常鼓勵他敢於面對遇到的困難,大膽嘗試 ,苦幹巧幹,堅持到底……那個方面差些,就針對那個方面進行強化訓練,通過一些具體案例,使孩子得到情感體念,從積累中使情商得到提升。有的人會認為這樣做是不是把孩子教成書獃子了?其實不然,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小形成正確的理念,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去美探親,看到讀小學的孫女放學回家主動監督搞好垃圾的分類回收;做有償家務勞動,參加同學PART,社會捐助,從不找家裡要錢,自己精打細算學會理財;在汶川大地震時,當時十歲的二孫女捐了125美元,占她積存的三分之一,五歲的小孫女捐出了她所有的存錢共六美元,我們開玩笑說她是捐得最多的。她們在公共場所自覺排隊,從不任性影響他人,從不亂丟垃圾,愛護公共財物;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自覺關心環保。這些都是他們學校[含學前教育]素質教育的結果。大的環境也是與此相適應的。小孩出了問題,由監護人承擔責任。在學習上他們注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不片面追求分數,但她們學習努力,經常得獎,名列前茅,都是超常兒童。我們國內有許多模範家庭和優秀學子。現在正開始進行教育改革,但實現素質教育需要一個過程。還普遍存在的分數第一的毛病,應試教育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而在行為習慣上,社會上一些人和家長的不良行為,往往與社會要求背道而馳。有的家長帶著孩子橫穿馬路,到城牆上去折花,大把小把讓孩子拿著毫無愧疚之意,在公共場所不遵守公共秩序,隨意損壞公物,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等不良行為,使孩子的心靈受到污染,不良的行為習慣得不到制止。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應該對過去的作為進行反思,在建設小康社會中,切實把精神文明建設搞好。社會、學校和家長共同努力,把孩子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文明的行為舉止、很高的情商和智商,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新一代。[完]


推薦閱讀:

三個方法說清你所需要的高情商
情商不高的例子有哪些?
你擅長等待嗎 ?分享你相關的故事吧
被情商低的室友說情商低是什麼感受?
如何成為高情商領導(1):什麼是領導力

TAG:孩子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