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元宵節

發佈於2013-02-25   

    端坐桌前,耳畔不斷傳來鞭炮聲聲,我知道人們在慶祝元宵節了,可小城怎麼也沒有家鄉節日的喧鬧。已經有十幾年沒在家鄉過元宵節了,很懷念家鄉節日的氛圍。     在我的家鄉元宵節有送燈的習俗: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家家戶戶都要給家裡死去的新老先人的墳前送燈——就是在夜幕降臨時去墳前點蠟燭,蠟燭外面用個簡易的燈罩罩擋住大風的襲擊(燈罩一般是自已做的,用各種顏色的彩紙做成),這就算是送給祖先的「明燈」了。送燈時候還會燃放鞭炮、禮花,燒香燈。 

    在我的家鄉有這樣一句俗話:「正月十五大似年」,「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可見元宵佳節人們對送燈的重視。十五這天,不管離家多遠,遠在外地的遊子都要回到家鄉,中午吃團圓飯,晚上送燈。如果哪家祖墳沒有人送燈,就說明這家人絕戶了,沒有後人了,這是每家人都忌諱的。     快到元宵節了,我們早早地就將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我們那兒有這樣一句俗語:「乾淨十五髒兮兮的年」,可見人們認為過年可以湊合著過,但元宵節必須乾淨清爽。吃過團圓飯,男人們痛痛快快地洗個澡,換上乾淨的衣服,因為晚上要見祖先,不將自己收拾利索,是無顏面見的(到現在我也還不明白,為什麼結婚後的女人不去給祖墳送燈)。     飯後,就由家裡的小孩或年輕人,削竹籤,粘燈罩。小時候,我很會粘燈罩的,我粘的燈罩大小勻稱;弟弟常常削竹籤,竹籤前頭要尖銳,這樣好插入泥土中。蠟燭要提前買好。如果祖墳比較遠的話,就得提前早早準備了。當竹籤,燈罩準備好後,就由男人領著小孩們成群結隊到祖墳上去送燈了。到祖墳後,先要在墳頭上壓墳頭紙,一般壓三疊,正中一疊,兩邊分別一疊。意思是,兒孫們來看望祖先了,也表明這座墳有後人,也就是後繼有人。來來往往的人看到達墳頭紙後,就知道這墳還有後人。然後,將墳前雜草拔掉或砍凈,插上一排竹籤,三至四支竹籤一組,圍成燈罩大小,在中間栽上一要蠟燭,罩上燈罩。待天快黑時,點著蠟燭,這個過程在我們家鄉叫「發亮」。接著燒紙,燃放鞭炮和禮花。然後,大人小孩們磕頭,說些祖先我們來看你了或祈求保佑的話,儀式算是完成。 

    在正月十五的下午,在墳頭或路上,你會看見到處是人,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等到天黑後,漫山遍野都是五顏六色的燈,一片片,一串串,一簇簇,好像天上閃爍的星星。你會聽見到處都是炮聲,到處都是盛開的彩花,你真正才會感到什麼是節日,什麼是心甘情願的奔波,什麼是發自心底的歡快。只有這一天,小孩一個人走在墳地什麼也不害怕,也只有這一天,老人小孩、姑娘、媳婦齊上陣,同姓家族共歡樂。     小時候,送燈回到家後,同村的孩子們成群結隊,拿著各家自製的燈籠出來玩,挨家串戶。我記憶中燈籠有各式各樣的,有兔子燈,在地下拉著走;有飛機燈,要竹竿舉著;還有八方燈等。同時,邊玩邊放炮,那種歡樂恐怕現在的孩子是沒有過的。年輕人們,就圍坐在火籠前,唱民歌,那時叫「黃色小調」,其中有一首民歌就叫《觀燈》,商城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的調子就是在這首民歌的曲調上改編的。     正月十五夜裡,村民們常常自發組織玩花燈,唱大戲,舞獅子,舞龍,也是挨家串戶,熱鬧非凡。可惜,現在都成了記憶。所有的歡樂一去不復返了,留給我的只有無盡的懷念。

推薦閱讀:

雜文俗事——家鄉、故鄉
祝賀航展,「胖妞」運-20的家鄉發來一組靚照!
一首詩一座城,這些文人筆下的城市,有沒有你的家鄉?
《月光》:無論走到任何的地方,都別忘了故鄉
【煒東網摘】八字看哪些人財運在外地非家鄉

TAG:家鄉 | 元宵節 | 元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