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文化之首——《周易》

《周易》幾乎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經典文獻,堪稱「眾經之首」。它是一部實用性較強的古典哲學著作,文中對天地宇宙、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哲學的高度做了闡述,闡明了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特別是對倫理道德、思想方法、事物轉化、新陳代謝、治軍作戰、刑事訴訟、婚喪嫁娶、夫妻關係、家庭教育、喜怒哀樂、居家旅行、生老病死,以及革故出新等等,都作了帶有普遍規律性的論斷,成為把抽象的哲理和活生生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的典範,因此數千年來,被人們推崇備至,奉為至高的經典;而它的大演繹式的形式系統和數理構建,又被人們稱作「宇宙代數學」。《周易》中充滿著運動的宇宙觀,闡發了一分為二、物極必反的運動規律,事物發展變化的階段性、連續性和相對獨立性,矛盾的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等哲學思想。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其中對天地宇宙,對人類社會歷史的解釋,也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不可能不間雜著唯心主義成分。這些都有待於我們的深入研究。  ①《周易》的成書  流行的《周易》一書包括「經」和「傳」兩部分。「易經」和「易傳」都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在流傳中形成的集體著作。前者發端於殷周之際而成書於西周時代;後者則完成於東周,其內容是對前者的解釋和發揮。眾所周知,《周易》與占筮有密切關係,而占筮在殷代已相當流行,八卦和六十四卦就是在占筮的基礎上形成的。從現今保存的文物中看出,殷代已有契數的卦象,六十四卦的卦名也已存在。《禮記》載:「孔子曰:……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這說明商殷之時已有與《周易》類似的文獻。儘管它們的表現形式與《周易》有區別,如《周易》中「乾」在「坤」之前,而孔子去宋國考察殷文化所得之「殷卦書」,「乾」卻在「坤」之後,但是《周易》與「殷卦書」在觀念和思維方式上畢竟是一脈相承的。「殷卦書」可以看作是《周易》的前身。  筮法卦書經過周人的改造,演變成現在《周易》的模樣。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又說:「西伯拘羑里,演《周易》。」有人據此認為史遷斷《周易》為周文王所作,其實不符史遷原意。前述兩處都使用「演」字,而「演,延也,言蔓延而廣也。」(《釋名》)。可見史遷是說,周文王對三百八十四爻的推演引伸做過一定工作,並未肯定整個《周易》都是文王所作。從《周易》所涉及的史料來看,它記錄了自周興至西周晚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變故。如:泰卦六五爻和歸妹卦六五爻有「帝乙歸妹」的話,是指殷王帝乙將女兒嫁給周文王姬昌一事。隨卦上六爻:「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這裡說的是周文王被殷紂囚於羑里,釋放回國後在岐山行祭。升卦卦辭:「南征吉。」可能是指周穆王大舉征伐南楚,這是西周中期的事。履卦六三爻辭:「凶。武人為於大君。」孔穎達疏:武人「欲自為於大君」。是說:帶兵的人總想憑藉自己手中的軍事力量,控制西周王朝的大權,這是危險的。從中透露了當時政局不穩的情況,這恰恰是西周晚期的寫照。《周易》中的確有許多地方表現出作者為西周王朝的衰敗而憂慮忡忡的心情。《易傳》作者對於《易經》作者的不安心情深有所察,因此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在《易傳》看來,《易經》作者的意圖在於,通過危辭提醒當時的統治者,使其驚覺和猛醒,希望他們能夠轉危為安。另外,從文學語言角度來看,《周易》的卦爻辭主要是散文,也有韻文,文辭形式和寫作方法借鑒了民歌。其中有些爻辭與作於西周晚期的《小雅》接近,如明夷卦上九爻辭:「明夷於巨,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中孚卦九二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這些都很像是西周晚期的詩歌。  上述情況不僅表明《周易》應該說成書於西周末年,而且表明《周易》的思想和構成資料,融匯了西周及西周以前大量的文化精萃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周易》無疑是西周文化的結晶。  ②《周易》的大意  我們分兩部分大致介紹。  首先,關於「周」、「易」、「卦」、「爻」。古人向神靈卜問吉凶的方法,有龜卜和占筮。筮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數目,求得某種卦象,依據卦辭、爻辭推測所問事情的後果。《周易》主要還是一部占卜之書,其中「易」字,有說為「簡易」之義;也有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藉以釋疑。「易」前「周」字,有說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周易》包括「經」、「傳」兩部分,「經」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爻辭,「傳」則是對「經」的解說。《易經》的卦象指卦的圖象,由陽爻「—」和陰爻「」兩種爻象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繫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例如,卦象,其卦名為乾,卦辭為「元亨,利貞」。六畫皆為陽爻,均稱九,下數第一畫為初九,其爻辭為「潛龍勿用」;余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諸位,各爻均系有爻辭。卦辭共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上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筮辭,共四百五十條。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如大過卦九五爻辭說:「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二是講社會人事的得失,如漸卦九三爻辭說:「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三是判斷吉凶的辭句,如坤卦卦辭說:「元亨,利牝馬之貞」。據研究,卦、爻辭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情況。  其次,關於「八卦」。所謂八卦,就是由陰「」和陽「—」兩種符號,按三個一組排列組合而成的八組符號的集合。八個符號組分別象徵天、地、火、水、風、雷、山、澤八種自然事物,相應賦予乾、坤、離、坎、巽、震、艮、兌八個卦名。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八卦有兩種: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如下做以簡單介紹。  關於伏羲八卦。古人認為,八卦是傳說中的伏羲氏畫的。說伏羲氏上取象於天,下取法於地,觀察鳥獸印在地上的足跡和各地順應自然天理而呈現的不同物象,近的取法於人身,遠的取法於萬物,歸納出八個符號而構成八卦。其實是否伏羲氏所畫,難以確考。乃是伏羲八卦次序圖,堪稱天地萬物起源的學說。這個圖形的理論基礎是陰陽相生,其「生」的意思是生長。古人對萬物的生長,認為都是像地上生長草木一樣,從下向上長,先有下面後有上面,順序生長。開天劈地之前,也就是西方哲學家所說地球形成之前,為「太極」,表示天地尚未分開,宇宙萬物渾然一體,是一團混沌的元氣。這與西方的星雲學說,天地演化學說中的「以太」有相似之處。然後,一分為二,天地渾一的元氣分成陰陽「兩儀」,構成對立統一關係,體現著宇宙間的相反相成、相輔相成。如生物的雌雄對立統一,互為條件繁衍生息;上與下的相對存在等等。繼續由一分為二生長,由「兩儀」生出「四象」:兩儀中的陽分成太陽、少陰;兩儀中的陰分成太陰、少陽。這就是根據陰陽相生的理論,即陰陽對立,又陽能生陰,陰能生陽,包含了陰陽之間的對立統一和陰陽各自自身的對立統一。再按一分為二,陰陽相生的原則生下去,由「四象」生出「八卦」:太陽生乾、兌;少陰生離、震;少陽生巽、坎;太陰生艮、坤。這個圖表明,每卦所含陰陽的多少和位置各不相同。如乾卦,從「陽」到「太陽」再到「乾」都是陽,是純陽。坤卦,從「陰」到「太陰」再到「坤」都是陰,是純陰。其他各卦陰陽相互交錯,陰陽的多少和位置則各不相同。把它用符號表示出來,以一長橫「—」代表陽,以兩短橫「─ ─」代表陰,於是得到: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這就是伏羲八卦的次序和符號,其中含有很深的哲理。  關於文王八卦。歷史上把伏羲八卦叫做「先天八卦」,文王八卦叫做「後天八卦」。它們之間在八卦的次序和方位上有所不同,但主要意思都是相同的。文王八卦的方點陣圖,為後人所沿用。  八卦符號所象徵的自然事物(即卦象)是:  乾,象徵天、君。陽覆蓋萬物,如君王主宰世界。  坤,象徵地。蘊藏萬物。  震,象徵雷。陽氣在下,向上鼓動而生雷。  巽,象徵風。陰氣在下,向上鼓動而生風。  坎,象徵水、雨。陽在陰中,外柔內剛,如雨水滋潤萬物。  離,象徵日、火。陽在外,陰在其中,如太陽、如火烤晒萬物。  艮,象徵山。陽氣在上阻壓陰氣,如山阻擋萬物。  兌,象徵澤、悅。陰在上,使萬物受到恩澤而喜悅。  《說卦傳》把文王八卦總結為「出震成艮」:天帝出於震,到巽則萬物出齊,到離萬物生成明顯易見,到坤天帝把萬物成長結實的任務交給地,到兌萬物成熟而皆大歡喜,到乾陰陽、晝夜、冷暖交替發生爭鬥,到坎萬物勞累而休息,到艮萬物生息一年告成。對這一周而復始的運動變化進一步解釋是:天地萬物都從震開始,震就是東方。巽就是東南方,齊是萬物生齊,彼此區分開來。離是光明的意思,萬物清晰可見。因為離在南方,聖人坐北朝南,聽取天下政事,就是面向光明治理天下。坤是地,萬物都由其養育,所以天帝把撫育萬物的任務才交給地。兌在西方,是秋天,萬物結實而成熟,所以皆大歡喜,告祭天帝。戰於乾,是因為乾在西北,日落西北,秋去冬來,陰陽相侵。坎是水,在北方,主勞累,萬物收藏,所以到坎萬物停息。艮在東北,萬物完成一生的變化,將要重新開始新的一輪,所以說成艮。由於《周易》在古代不是一部單純理論著作,而是一部指導社會生活實際的實用卦書,所以先秦諸子又把文王八卦所象徵的事物分類作了解說。為了方便讀者,現將諸家說法綜合列表。      ③《周易》的哲學思想  《周易》中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儘管在文辭上它大多不是哲學的直白,但是我們透過它的形式結構和基本內容,卻可以分析和把握住它的哲學思想,如樸素的辯證法、唯物論及唯心論成分等。  首先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具體來講:  對立觀念。《周易》以「陰」和「陽」為最基本的對立方面組成八卦,顯現出天與地、雷與風、水與火、山與澤四對矛盾。在重卦里,又進一步演變為三十二對矛盾,如泰與否、損與益、既濟與未濟等,俗稱正反卦。六十四卦都是按正反兩卦的對立形式排列而成,重卦中,一部分卦還有上(外)卦與下(內)卦的對立關係,例如既濟卦()是水在火上,上下卦之間構成一對矛盾。另一部分卦,上下卦之間雖然沒有明顯的矛盾關係,但卦象同實際事物的關係是反常的,也構成一種矛盾。例如尖卦()是澤在天上,本來澤與天不是矛盾關係,但天外有澤的卦象同實際情況是矛盾的,意味著不正常。因此在卦爻辭中連連發出「有厲」、「不利」、「不勝」、「終有凶」的警告。此外,在占卦中還有卜問的事情(如能否出征?)同所得的卦意之間的矛盾,如果正巧遇到夬卦,卦辭說「不利即戎」,統治者就視為出兵的禁忌。古人在占卦時經常採用雙卦佔法,連續算兩卦以比較初卦與變卦(即前卦與後卦)的關係,目的也是為了尋找兩卦中的矛盾關係來辯疑,推斷可能產生什麼結果。可見《周易》是把矛盾對立關係看成是普遍存在的關係。  聯繫觀念。對立面相互聯繫、彼此交感,這是《周易》最重視的矛盾性質。它初步把陰陽對立的關係劃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對立中呈現交感的關係,一種是對立中完全排斥的關係。認為前者有利(吉),後者不利(凶)。例如,泰卦()的象是地在天上,按照天地分布的常態應該是天在地上,卦象中天地易位,陽氣要上升,陰氣要下降,就發生交感、吸引、轉化。其卦辭說這是「小往大來」(天陽為大、地陰為小),陰陽貫通,象徵著順利通達。為什麼天地易位就會發生交感呢?其爻辭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陰陽對立使天地經常處於運動之中,天地離開了原來的位置,還要返回去,陰陽二氣就發生了交流、吸引、交合,被認為是有利於萬物的生化。相反地對立中沒有交感,只是一味地排斥,那就要出問題。比如和泰卦相對的否卦(),它的卦象是天在地上,天地各處原位,按照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的特性,卦象中的天地出現了隔絕、分離、相斥的趨勢。天地不能交感,陰陽不能貫通,不利於萬物的生化,因此象徵著不順利。但到陰陽的排斥發展到一定程度,又會向它的反面轉化。否卦發展到最後就會轉化為泰卦,不順利又轉化為順利。它的上九爻辭說「傾(顛倒)否,先否後喜」,這就是所謂「否極泰來」的轉化觀念。此外,如既濟卦()是水在上火在下,水性潤下,火性炎上,水上與火下的情勢必然引起動蕩,所以既濟這一卦表示事情的順利,有前途。與此相反,未濟卦()是火在上水在下,這樣就不會引起上下的相交,所以未濟這一卦意味著事情的不成功,既濟意味著事情的成功。陰陽對立中只要有交感,就會吉利順當;沒有交感而只是排斥,就會不吉利,甚或兇險——這一辯證的思想貫串著整個的《周易》。另外還有一種卦,如表現天火關係的同人卦()與大有卦(),天山關係的遁卦()與大畜卦(),山火關係的旅卦()與賁卦()等等,也大多是不很吉利的卦。其原因在於:這些卦的上下卦都是陽性的,它們的關係是相斥而不是交感的;由於陽氣過盛,反而會向衰弱方面轉化。在六十四卦中,陽卦十六,陰卦十六,陰陽卦三十二,除去上下卦是單一形式的八卦以外,交感的卦和相斥的卦基本上各佔一半(也有例外)。這說明《周易》是把交感和相斥作為矛盾關係的兩種特性和兩種基本形式來看待的。從矛盾的特性來說,交感的觀點反映了對立面互相滲透、互相依存的關係;相斥的觀點反映了對立面互相排斥、互相分離的關係。簡約而粗糙地反映出矛盾具有同一性和鬥爭性的觀點。從矛盾的形式來說,交感的觀點表示了非對抗性的矛盾;相斥的觀點表示了對抗性的矛盾。不過,所有這些觀點都是以簡單的、原始的、樸素的、自發的和神秘的形式表現出來,既缺乏科學的根據,又沒有形成理論。所以我們只能把它看成是關於矛盾特性與矛盾形式的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因素。  發展觀念。發展變化的觀念也是貫串在《周易》中的一個基本方面。《周易》認為在世界上沒有東西不在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本身又有其階段性。因此,對每一卦的每一爻都作出一般原則性的說明,認為事物剛開始時變化的跡象還不顯著,繼續發展下去變化就深刻化和劇烈化了,發展到最後階段超過了它最適宜發展的階段,它就帶來了相反的結果。以乾卦()為例:  初九(第一爻):潛龍勿用;  九二(第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第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第四爻):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第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第六爻):亢龍有悔。  這裡用龍的出現、變化說明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共同規律。龍是一種能飛騰變化的神物,它象徵統冶者。這是圖騰崇拜遺留下來的傳統宗教觀念。在這一卦里,主要在於以龍為例,說明一切事物有進就有退,有得就有失,有順利就有不順利。事物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會招致相反的結果,過渡到它的對立面。具體點說,《周易》把乾卦中的陽爻比做龍,象徵剛健的陽氣。第一爻是「潛龍」,陽氣初升;第二爻「見龍在田」,陽氣出現在地面;第五爻「飛龍在天」,陽氣正盛,力量最為充沛;第六爻「亢龍有悔」,陽氣過盛就要變衰,於是乾卦就要向坤卦()轉化。坤卦的發展變化也是一樣,其第一爻「履霜,堅冰至」,表示陰氣始動,而到第六爻「龍戰於野」,陽氣出戰了,說明陰氣也由盛而衰了。《周易》中大多數卦的第一爻和第六爻所系的爻辭,往往包含著「變起於微」、「物極必反」的觀點,樸素地反映了漸變發展為突變的思想。另外還有「吉」、「凶」互變,比如由凶變吉的事例:「先否後喜」(否上九),「先號啕而後笑」(同人九五),「枯楊生稊」、「枯楊生華」(大過九二、九五)等等;由吉變凶的事例:「過涉滅頂」(大過上六),「先笑後號啕」(旅上九),「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上六),「不寧方來,後夫凶」(比卦辭)等等。那麼,發展變化有沒有規律性呢?《周易》把卦的發展變化看成是有規律的,陰陽兩爻按六個一組排列組合成六十四卦的體系,共有三百八十四個爻變,每一占又把前後兩卦聯繫起來,爻變就更多了,卦就是在這個數的序列中周轉、運動、變化的。在古人看來,這是一個足以表示天地間無窮變化的極為奇妙而神秘的體系。至於說用排列組合數學能否揭示宇宙的全部規律,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是否都服從這一數學規律,那是另外一回事。而《周易》在整個世界人類還處於文明不發達的古代,對解釋宇宙規律能做出這樣的嘗試,這不能不說是當時人類智慧發展的高度體現。  系統觀念。《周易》以其六十四卦象和卦爻辭構成一個相當完整的系統,具有自己特殊的結構。卦象的設計和某些卦爻辭顯示出,《周易》已經具有以圜道為特徵的整體系統觀念,而且對於系統運動的規律性也有了最初的了解。對此,我們從三方面給以介紹。  第一,整體性把握。《周易》的整體性把握的觀點,鮮明體現在它的醫學思想中。艮卦卦辭說:「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意思是說:如果只注意到人體之背部,而沒有照顧到全身,那就像走進一戶庭院卻沒有看見主人一樣。全身為整體,脊背是局部。主人為一個家庭的靈魂,會見主人是進入庭院的目的,進入庭院只不過是會見主人所須採取的手段和步驟。所以,用走進庭院不見主人來比喻只顧局部不獲整體,包含著重視整體,將整體視為事物之本質和主旨的思想。這句卦辭與我們現在常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相近。《周易》的整體觀點在卦象和六十四卦的編排上表現得更為突出。「序卦」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周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起始,將象徵萬事萬物的其餘六十二卦置於其後,分明顯示出要把握宇宙整體的意向。無論六十四卦抑或每一別卦,特別是卦象,都是整體性結構,必須從整體上去理解,才能抓住其實質。「繫辭上」說:「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止,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這裡所說的廣大遠備,其實不光是肯定六十四卦概括了萬事萬物,同時也是讚譽《周易》做到了從整體上認識世界,因而抓住了一切事物的本質,對天下事作出了滿意的解釋。  第二,建構關係與結構。在《周易》中,八卦和六十四卦圖形代表了大千世界的動態之象和複雜多變的整個宇宙過程,然而它們不過是由陽爻(—)和陰爻(─ ─)這樣兩個十分簡單的符號所組成。陰陽二爻之所以能發揮如此大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周易》充分利用了一切事物都具有特定關係與結構的原理。書中通過一定數量(三和六)陰陽爻的錯綜關係,表示各種不同的事物,如用三根陽爻表示「乾」;三根陰爻表示「坤」;上面兩根陰爻下面一根陽爻表示「震」;下面兩根陰爻上面一根陽爻表示「艮」;中間一根陽爻,上下各一根陰爻表示「坎」。「震」、「艮」和「坎」雖然都是二陰一陽,但由於排列次序不同,陰陽爻所處的關係各異,於是形成了不同的結構和卦象,成為不同事物的象徵。「兌」、「離」、「巽」也是根據同樣道理而顯示出它們的差別。  八經卦和六十四別卦都是以關係和結構為基礎的,而且最基本的是陰陽對立統一。損卦六三爻辭說:「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過去一般僅從字面或象數上解釋,其實這兩句話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將其引申開來,意謂事物總要結成對子存在,總是以對立統一的方式向前運動。《周易》這一思想更是巧妙地貫串於爻和卦的安排之中,表現在陰爻(─ ─)和陽爻(—)所代表的事物及其關係上,表現在乾卦和坤卦、上(內、表、彼)卦和下(內、里、己)卦、成對耦相鄰之二卦(「非覆即變」)等等的矛盾關係上。另外,除了陰陽對立統一作為始基結構以外,在六十四卦象和《周易》的論述中,主要有兩種結構模式,一是構成別卦的六爻結構,一是八卦組成的八卦結構。  六爻結構由六根爻疊次排列而成。上三爻和下三爻分別組成上下二經卦,成為從屬六爻系統的兩個系統。六爻之間和上下卦之間形成穩定的結構關係。《周易》認為六爻結構中的位次具有重要意義,它說:「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初爻為事物之始,上爻為事物之終。初爻之時,事物如何發展尚難於看出,到了上爻,既見結果,固然可判斷全局,但要想全面細緻地了解其發展過程,辨別剛柔錯雜的性質和是非真假,就非得依靠中爻,即二、三、四、五爻不可。關於八卦結構,「說卦」分析道:「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依據這段論述,可製成八卦方位結構圖。其簡略表達可據上述。  第三,呈現全息系統。《周易》原本是占筮之書。「筮,數也。」(《左傳》)占筮的方法主要依靠數的分配和排列。陰爻稱六,陽爻稱九,六和九即來源於筮數。「繫辭上」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筮法認為,天地陰陽與數有確定性的對應關係,即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所以萬事萬物可以用數來表示。天地陰陽的推演變化,可以轉換成奇數和偶數的關係。反過來,數量的奇偶關係也能夠轉換成天地間的陰陽之象。而筮法所應用的「大衍之數」,正與天地陰陽相符,因此在行筮過程中,對大衍之數「分二」、「掛一」、「揲四」、「歸奇於扐」所獲得的一系列筮數,可以按奇陽偶陰規則依次轉換成剛柔六爻的卦象,以表示天地萬物的運動。在《周易》看來,筮數的獲得,正是天啟的顯示。所以說:「參天兩地而依數」,「極數知來之謂占」。由此可見,筮數、卦象、卦爻辭包含著相同的信息,是同一信息內容的三種不同表達形式。筮數和爻象可看作兩種人工信息碼,筮數的依次獲得是一種編碼過程,即將某種信息以規定的數字碼表示出來。從筮數到卦象,再到卦爻辭,是對信息碼的層層譯解。  《周易》認為自身已將宇宙的全部道理和變化囊括到六十四卦之中,所以它說:「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意謂六十四卦貯存了關於宇宙的全部信息,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信息庫。「《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個信息庫放在那裡,自己不會思想,不會說話行動,但是通過一定的檢索方法,即可從中找到你所需要的有關世界變化的信息。檢索方法不只一種,除了各種不同的筮法,通過筮數的奇偶變化作為檢索途徑之外,也可根據「序卦」對六十四卦次序的論述,編製成按照內容進行分類的檢索方法。由於內容極為豐富,《周易》既可作為筮書,也可作為百科全書使用,其卦象還是一套以符號和圖象表達義理的獨立系統。因此可以針對不同的用途,編製不同的檢索方法。「繫辭下」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可見,《周易》的六十四卦既可看作一個信息變換系統,同時又是一個關於宇宙和人事變化的信息貯存系統。由於六十四卦的特殊結構,再加上後人的義理闡發,它已成為一個有趣的全息系統。它以卦爻這種特殊方式,反映了宇宙的全息特性,這在世界思想史和認識史上也是一大奇蹟,一大成就。  其次,《周易》中還表現著樸素的唯物論思想。這主要是它那種觀物取象的主張。《周易》從人們生活經常接觸的自然界中選取了八種東西作為說明世界上其他更多東西的根基。它們是天、地、雷、火、風、澤、水、山。在這八種自然物當中,天地又是總根源,天地為父母,產生雷、火、風、澤、水、山六個子女。這是一種十分樸素的萬物生成的唯物論觀念。《周易》認為自然界也跟人和動物一樣,由兩性(陰陽)產生的。「繫辭」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所謂「近取諸身」,即是指男女兩性的差別,「遠取諸物」是指人類以外的晝夜、寒暑、牝牡、生死等等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周易》從複雜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中抽象出陰、陽兩個基本範疇,它對後來的哲學、科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陽代表積極、進取、剛強、陽性等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陰代表消極、退守、柔弱、陰性這些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世界就是在兩種對抗性的物質勢力(陰陽)運動推移之下孳生著、發展著。  在《周易》的「易傳」中所提出的唯物論思想更加豐富,幾乎成為一種思想體系,而這個體系的具體內容是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的關於自然和社會的普遍規律,至於它的表現形式則是全面地利用了「易經」的框架結構。它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既然「易經」的框架結構是對客觀外界的一種象徵和反映,那麼它所表現的包括天道、地道和人道的普遍規律就不在它的框架結構本身,而在不依賴於它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外界。在這條唯物論思想的指導下,「易傳」不是以「易經」的框架結構為基礎來推演關於自然和社會的普遍規律,而是從直接觀察自然和社會現象出發來研究它們的普遍規律,因此「易傳」最有名的說法是:「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認為存在於天地之間的只有各種各樣實在的物質。這也是「易傳」貫徹唯物論思想所確定的基礎和前提,並由此出發,圍繞著天地萬物是怎樣生成和運動發展的規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易傳」直接論述天地生成萬物的過程,把天地歸結為生成萬物的實體。它說:  「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天地相遇,品物成章也」;「天地節而四時成」;「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究竟天地是怎樣生成萬物呢?「易傳」認為是由於天地中的陰陽二氣交互感應的結果。它說:  「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者,立本者也」;「乾之大始,坤作成物」。  「易傳」從「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的命題出發,探討萬物生成的規律問題,最後概括出了一條總的原則,叫做「一陰一陽之謂道」。然後又根據這條總的原則去說明其他一些哲學問題,從而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這個體系是根據一條唯物論的思路一步一步展開的。首先,「易傳」把「易經」的框架結構看作是一個反映客觀外界的體系,然後就撇開它,直接以客觀外界為對象,解釋萬物生成變化的規律。它利用了傳統的陰陽學說,從觀察認識客觀外界本身來總結出這個規律。但是,當「易傳」把這個規律納入「易經」的框架結構之中,借用宗教巫術的形式來表現時,卻產生了嚴重的混亂,離開了唯物論的思路,而滑到唯心論思路上去了。這時它又不把「易經」的框架結構看作反映客觀外界的體系,而看作先驗的體系。這種自相矛盾的情形在古代哲學中是經常並存於同一個哲學體系中。  在《周易》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當中,也存在著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帶給它的許多糟粕。《周易》相信「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大有上九)。西周統治者的天命觀,使《周易》中的樸素辯證法蒙上一層厚厚的神秘主義的污垢。這種唯心論世界觀,使其中樸素唯物論因素和樸素辯證法觀念卻為非科學的占筮活動服務了。因此,《周易》的矛盾觀並不徹底,存在一種單純追求調和的傾向。它的發展觀也不徹底,存在一種忽視超越、崇尚循環的傾向。這些消極的思想因素,在後來的反辯證法思潮中,如在從孔丘到思孟的「中庸之道」、莊周的相對主義、鄒衍的「五德始終」論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最重要的是,《周易》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和樸素的唯物論思想,對後代中國古典哲學的發展,無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周易》對世界文明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十七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萊布尼茨讀到《周易》後讚嘆不已,認為它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數學上「二進位」的思想,這是一個驚人的貢獻。目前,「易學熱」不僅在中國出現,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也呈發展趨勢。


推薦閱讀:

韜晦術_永順周易
卦爻辯證形式透析——《周易觀品 蒙》
熊厚音註解《周易參同契》上篇
分析和預測:張靚穎被爆離婚事件情況和未來(梅花)丨案例117河西雜談17

TAG:文化 | 經典 | 中華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