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梧 一代太極大師
06-01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2009-02-19 16:58:31 來源:互聯網 文字大小:【】【】【】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作者: 來源:taiji.net.cn 發布時間:2008年05月29日 點擊數: 【字體:小 大】 我無論如何也不敢說「曾經滄海」這四個字。不過,以我四十餘年的浮生閱歷,也算經見過不少人和事。有些人和事,真的就是過眼雲煙,早已隨歲月而淡忘,而有些人和事則不然,歲月愈久,反倒愈加浮現,常常憶起,難以釋懷。 一代太極大師李經梧先生仙逝已近十年,然而我時常夢到他老人家,還為我說手。每次覺醒,不禁張然若失,以致雙眸為濕。我曾經數年間親承謦口,多蒙教誨,然而,我仍然覺得老師是一座山,仰之彌高;老師也是一汪海,俯之彌深。僅以此文紀念李經梧老師誕辰95周年逝世10周年。 恩師李經梧先生(1912~1997年),系著名武術家、太極拳家、內功養生家。作為一代武術名宿,一生習武不輟,尤精於太極拳及推手,不僅功臻上乘,且武德高尚,有口皆碑,全面體現出一位真正太極拳家的風範修養與功力技術。 經梧老師乃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早年在哈爾濱從劉子源先生習秘宗拳,上世紀30年代入京,拜吳式太極拳宗師王茂齋、吳鑒泉先生共傳弟子趙鐵庵先生為師,始練吳式太極拳。蒙師厚愛,悉心傳授拳技,並以《太極拳秘宗》手抄本相贈。同時,亦得到以推手見長的王茂齋先生次子王子英師叔的點撥,功技日增。因敬慕楊禹廷先生德藝,後又入楊禹廷先生門牆。李師之吳式太極功夫,兼有南(吳)北(王)兩派薪傳,同得趙、楊兩師所授,於上世紀40年代已與趙安祥、王培生、李硯之(一說韓秀峰)、孫楓秋享有「太極五虎上將」之譽。時老師曾任北京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太極拳研究會理事。上世紀40年代初,李師帶藝拜門,再拜陳式太極拳十七代傳人陳發科先生為師,習陳式太極拳械及推手,精研「陳式太極真功」。除定時去陳師爺處習拳外,還每周兩次專接陳師爺來家中「教館」傳藝,深得師心秘傳,歷十數載,直至陳師爺仙逝而止。至50年代,國家體委提倡太極拳運動,經梧老師積极參与普及推廣太極拳,又學得楊式太極拳及其勁路。後與友人交流又研習了孫式太極拳功法。四五十年代,經梧師還曾向著名氣功家、心意拳高手胡耀貞先生學習氣功。1953積極籌組「首都武術社」,推陳公發科為社長,胡公耀貞為副社長,經梧師為推手組組長。 經梧老師嘗云:學武者有人以為精擅一家為益,而於我個人體會,廣采博收乃善。故行內名家多稱讚經梧師之拳藝已達爐火純青之境地。著名太極拳家王培生先生曾為文稱:「能獲陳式拳之精華奧秘者,唯有經梧。」著名太極拳家馮志強先生推許經梧師「精通太極拳、內功、技擊推手」,堪稱「一代宗師」。此外,武術名家門惠豐、李德印、李秉慈等先生皆由衷讚歎他「功架渾厚瀟洒、氣度非凡」「集各家之長熔為一爐」「太極拳推手獨步一時,無出其右」「應物自然、接手即發、所向披靡」。著名武術家吳彬贊其為「內外兼修」的典範。然而,李師自己卻深藏若虛,不事張揚,其寬容承載可謂君子風範。如50年代後期,國家體委指派經梧師和李劍華、唐豪、顧留馨、陳照奎等合編《陳式太極拳》一書,讓經梧老師示範拍照,恩師謙讓,推薦其師弟陳氏後人陳照奎先生示範拍照。「一路」拳動作解說由李師和李劍華執筆,書稿寫完,因工作變動,書稿轉交他人整理出版,後書中隻字未提李師,武術界知者為之不平,經梧老師僅淡然一笑了之。如此寬厚風範,堪為太極拳後學楷模。 經梧師1956年分別在北京市和全國武術表演觀摩交流大會上兩次榮獲「金牌獎」,同時獲獎者為李文貞、牛春明、濮冰如諸名手。1956年代表北京參加全國十二單位武術觀摩表演賽,被評為優秀運動員,並獲優秀獎。自此,經梧師名揚全國,受到國家體委的重視,先後被安排在鐵道部、鐵道學院、中國科學院、衛生部等單位任教練,並曾榮任北京武術運動會總裁判和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武術裁判。1958年由國家體委組織、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全國第一部《簡化太極拳》科教片,其拳架即是由李經梧老師示範的。1964年發表論文《對太極拳纏絲勁等問題的體會》於《體育報》;1960述著成文,1986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了所著《太極內功》,公開披露了密傳功法;1993年又在王大勇、呂德和我兩位師兄協助下編著出版了《李經梧傳陳吳太極拳集》(河北大學出版社)。經梧師酷愛太極拳術,獻身太極拳事業,為傳承、推廣和研究、弘揚太極拳藝勤勞奉獻、執著追求了一生。值退休後,國內外慕名來訪者甚眾,仍熱心傳授,不知老之已至。經梧師自1959年應河北省和秦皇島市委之請調到河北省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任太極拳教練之後,不復參加外邊活動,幾乎謝絕外事,一心一意於本職工作,參加培訓了數次太極拳訓練班,為全國各地培養了一批太極拳師資和骨幹,先後從學者逾萬人。1984年武漢國際太極拳(劍:觀摩表演大會邀請李經梧師以「太極拳十三名家」身份與傅鍾文、楊振鐸、馬岳梁、吳英華、孫劍雲、郝家俊、李天驥、吳圖南等名家與會,李老師因故未赴。改革開放之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國外武術界多次邀請先生到海外教拳,老師皆推辭不去。這一方面是老師傳統的民族意識所局限,另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李老師心境淡泊,不為名利所動。 在七十餘年的習武生涯中,李經梧老師始終恪守品德第一的信念,他為人正直,平易和善,尊師敬長,深受世人敬重。而於武技方面,他推重「由技進道」,卻又不尚玄虛,練功求精,研理求通,理法互通,妙臻化境。經梧師於陳式之纏抖剛發、吳式之粘隨柔化、楊式之舒放洒脫、孫式之緊湊靈活均有很深研悟,揣摩融匯,而化為一,行拳則氣勢浩瀚,如長江大河,飽滿沉厚;推手則應物自然,借力打力,柔化剛發,臻於妙境。李老師待人接物,有太極拳風,不卑不亢,不丟不頂,圓融而有節。其傳拳從不保守,凡所問藝必循循善誘,從其公開出版《太極內功》可見一斑。但恩師也是內外有別的,言語分寸總是十分得體。時常告誡弟子們:不要背後議人短長,人有一技之長都要向人家學習。他還常常囑咐我們:藝無止境,太極功夫是一輩子的事兒,不懂的東西就不要講。經梧師十分珍愛吳、陳兩式拳法,耄耋之年仍日日參研,靜坐小憩時也不忘以意打拳,他稱之為「意練」。 關於太極拳,李師認為既然稱之為拳,便是武術,便有技擊功能。由於建國後國家推廣太極拳運動,各階層人士都喜愛這項運動,但是有一個傾向也值得重視,「太極拳快變成太極操」了。面對國外如日本對太極拳的研練日深,老師說我們必須下苦功夫,才會出真功夫,才可能把老祖宗傳下的這門「寶貝」傳揚下去,才不會落後於別人。從這些談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太極名家對於傳統文化和武術遺產的深深眷戀。 一次,經梧先生對我說:世上沒有天下第一的武功。怎麼證明你天下第一?你與天下所有的高手都比試過嗎?無法全比試,當然也就無法證明你的無敵手。所謂的「無敵」都是相對的,你在你能遇到的人中取勝了,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更高手也許根本你就未遇到。楊露禪號稱「楊無敵」,陳長興被譽為「牌位大王」,說明他們有真功夫,功夫過人,但也不能說天下第一了。功夫有假的,那是走江湖賣藝的,也許他謀生混飯吃,不得已。而真功夫呢,也不一樣,一人敵,三人敵,十人敵,百人敵,千人敵,甚至萬人敵。萬人敵,也是形容。所以,功夫不可誇大。但功夫確實沒法窮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武功高度,高手多的時代,大家都高。真正的高功,不戰而勝。不用動手,人家就佩服了,你是最高的功夫。什麼東西能如此呢?只有道德,德性。以德服人,是最高的太極拳功夫。當時我聽了老師這番話,以為就是《孫子兵法》的思想。今天仔細想想,不止如此,其中還有老子的思想,既辯證又樸素,又深刻。這是迄今為止,我聽到和讀到的最好的「太極拳論」。老師畢生修鍊太極功夫,人們說他功夫高,多是說他的手高,其實,我今天才明白,老師是心高、品高,也就是人高。別看他普普通通,老人家的不普通處有人或未見到。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和境界,經梧先生的人生才那麼平常而超常。 至於太極拳的練習,李老師曾形象地比喻說:運「圈」和「圓」有如推農村的碾子,必須要有碾子中間的軸為主宰,只有有了這個主宰才能做到「中正安舒」,否則只講畫「圈」和「圓」也是放不出去人的。 經梧老師的內功無比深厚。一次他讓我用手撫摸其腹腰一圈之帶脈,競有寬約半尺堅硬無比的東西,當時他面帶笑容看著我,從容而自然,根本不用努氣之類。在一次太極拳講座中,李師強調如何理解拳經上「不使氣流行於氣」這句話時說:古人明示我們,有兩種氣存在,一是呼吸的口鼻之氣,一是無關呼吸的丹田內氣。此話是說不讓內氣與呼吸之氣一致.是兩種東西。李師傳我內功時說:力法是循序漸進,結果是產生鼓盪氣——鼓盪氣才能作用於推手和較技。李師推手時,神通於背,丹田內轉,往往有一種氣概發出,放人瞬間,偶有低沉的哼、喊之音,甚至耄耋之年扔人丈外,令人驚嘆,正是得力於他的充沛的內功功夫。 經梧老師享年86歲,也算高壽了。集養生與技擊於一身,且八十餘歲時仍然能搭手之間頃刻發人,甚至暮年手術後腿腳不便,仍於坐椅上也能展示推手功夫,不能不說是其內功的作用。一次我去看他,他說「我老了,不中用了,連一籃子雞蛋都提不動了,但是,如果人給我作用力,我還是可以利用內功引化發放」。大概這就是反作用力。不過這種反作用力是長久練習才能運用的。這就是功夫。功夫若上身,是一輩子都丟不掉的,甚至躺床上也能使用。末了,老師說:內家的內功,一旦有了,終生不退,這是內家拳的獨到之處。 李經梧老師生前為河北省運動醫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特邀研究員,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顧問,北京陳式太極拳研究會顧問,河北省人大代表,秦皇島市武協主席、市政協常委,北戴河區政協副主席。 由於時代的限制和李老師很少讓人拍錄拳照影像資料,其生前的練拳照未能完整地保存下來,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經梧老師融陳、吳、孫、楊四家太極功藝於一
[1] [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hftjt.com/news/2009/0219/article_3675.html
推薦閱讀:
※善導大師之他力本願思想
※宗喀巴大師上師瑜伽法9
※《印光大師文鈔》第五卷 復翁智奇居士書二 復鄭棐諶居士書 復楊慧昌居士書三
※我欽佩的語言大師們{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