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最有名、最富有的皇室家族,支撐了「日不落帝國」 | 秘檔
↓自製音頻節目「名人秘檔」↓
從1917年喬治五世下令英國王室改姓「溫莎」至今,已經整整100年過去了。有人評價說,除了羅馬教皇,溫莎家族位於人類社會最古老的君主制統治的權力之巔。
英格蘭從公元9世紀進入王權統治時代,先後經歷了9個王朝。1837年,沒有子嗣的漢諾威王朝第五任國王,從近親中挑選了年輕的侄女維多利亞繼位。
那年6月28日,18歲的維多利亞坐在一輛金光閃閃的馬車裡,趕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參加國王加冕儀式。從沒在皇宮中生活過的她滿心惶恐,不斷向老首相墨爾本求助:「請你告訴我,我該怎麼做?」
少女時代的維多利亞女王而滿朝文武想的則是:「這個乳臭未乾的孩子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她完全沒有治國經驗,怎麼來當這個一把手?」這時候倫敦上空一群黑天鵝飄然而過。群臣們大驚失色:這是不祥之兆,維多利亞的王位坐不長!
沒一會兒,會議室的門打開了。穿著喪服、個子瘦小、容貌俊俏的小姑娘走了進來,大聲朗讀首相剛剛為她起草的聲明,宣布馬上就接見各位大臣。所有人都驚呆了:女王走到群臣中間,每個人都向她單膝下跪,親吻她的手背。而她只是矜持地欠一下身子,然後獨自離去。她的鎮定和威嚴,太出人意料了!
登基後的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的出現,強烈衝擊了死氣沉沉的倫敦政壇。她年輕、謙虛、努力,逐漸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勤懇、最熱心改革的君主。她批的文件、寫的書信,超過6000萬,平均每天2500字;呈送給她的機要文件,都放在紅色公文箱里,每天她要處理10隻「紅箱子」;她對君主立憲政體進行了徹底的改革,減少國王對政務的具體管理,除了參加每年一次的議會開幕式之外,基本只在後宮處理政務;她還出面調停當時兩個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的矛盾,鼓勵他們聯合執政,英國的兩黨制就這樣慢慢成熟了。
維多利亞在1840年嫁給了她的表兄,德意志一個公國的阿爾伯特-薩克森-哥達親王。
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被稱為英國王室的「夢幻組合」。
他們生了9個孩子。孩兒們長大後,又和歐洲各國的王室聯姻。多年以後,維多利亞女王成了「歐洲的祖母」。遺憾的是,1861年,阿爾伯特去世了。女王從此只穿黑色喪服,不再出席任何娛樂活動。在勉強參加完登基60年慶典後,1901年她孤獨地離世。在她身後,留下了一個本土面積擴張兩倍、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
維多利亞女王死後,她的長子愛德華七世即位。靠著維多利亞時代積累的國力和財富,愛德華七世開創了奢華的統治風格,歷史上稱他統治的時期為「愛德華十年」。1910年,愛德華七世去世,兒子喬治五世即位。在葬禮上,喬治五世見到了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和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他們都是維多利亞的孫輩。喬治五世不會想到,僅僅4年後,自己會和這兩位表兄弟在戰場上打得你死我活。
喬治五世即位時,強大的維多利亞時代已經到了強弩之末,議會上下兩院天天吵架,鬧出嚴重的憲法危機。嚴峻的形勢,逼迫他學習祖母的勤政和改革。1910年11月17日,他簽署命令,削減上院也就是貴族院的權力,保證下院也就是平民院對立法的主導權。這被稱為「20世紀最重要的憲法修正案」,王權削弱了,但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過了一場危機。
喬治五世
1914年,一戰爆發,英國和德國交戰,英軍節節敗退。英國人對德國的仇恨一發不可收拾——英國人不再養德國小獵犬;一見到德國姓氏的人就拳腳相加;有德國血統的官員被罷免;宮廷里唯一來自德國的侍女被送回老家……1917年7月17日,喬治五世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為表明和德國皇帝血戰到底的決心,英國不再用祖父的德國姓「哥達」,改用典型的英國姓「溫莎」。
隨後,喬治五世封存了王宮的酒窖,停止了宮廷宴會,視察軍隊、慰問傷員、走訪兵工廠。1918年11月11日,英國所在的協約國打贏了一戰。歐洲大陸的很多王室在戰後退出了歷史舞台,溫莎王室卻因為愛國,贏得了英國人的愛戴。
1929年,「大蕭條」席捲歐美各國。英國首相麥克唐納束手無策。1931年8月22日,喬治五世接見了首相,首相要辭職,國王不答應。他鼓勵麥克唐納不要打退堂鼓,並親自出面,讓英國三大黨組建聯合政府。這打破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來,「國王不主導國家權力」的傳統,但沒有人指責喬治五世,正相反,大家都覺得,國王能在危急時刻果斷出手,這是個好事。
1932年聖誕節,喬治五世在英國廣播公司的麥克風發表聖誕講話,鼓勵大家戰勝經濟危機。老百姓第一次聽到國王的聲音,很受鼓舞。喬治五世的威望也達到了巔峰。
1936年1月20日,喬治五世去世。他的大兒子愛德華八世即位。他愛上了一位離了婚的美國女子,寧可不當國王也要娶她,這是英國歷史上有名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典故。為這件事,他和臣子們鬧出尖銳的矛盾。在位325天後,他就簽署退位公告。英國王室遭遇了最嚴重的危機。
愛德華八世
愛德華八世的弟弟,就這樣毫無準備地被推上王位。1936年12月11日,他面色蒼白,慢騰騰地宣讀即位演說。他選擇父親的名號作為自己的名號,成為喬治六世。日後的事實證明,他配得上這個名號。
1939年9月3日,英國向納粹德國宣戰。同一天,喬治六世拒絕了內閣提出的王室撤離倫敦的請求。他宣布,全家都留在倫敦,直到戰爭結束。1940年5月,英國軍隊被德軍打得落花流水。眼看形勢危急,喬治六世召見了主戰的大臣溫斯頓-丘吉爾,讓他當首相組閣,帶領英國度過危機。
喬治六世羞澀、木訥,丘吉爾脾氣火爆。這對性格上格格不入的君臣,合作起來卻默契多多——喬治六世包容丘吉爾的獨斷專行,丘吉爾呢,樂意讓國王成為英國人的精神支柱。
1940年7月,德軍開始空襲倫敦。9月10日,一顆炸彈在白金漢宮爆炸。國王第一時間站到媒體面前:「他們連我們也一起轟炸,這倒讓我們感到高興,因為我們親自感受到老百姓遭受的戰爭苦難。」隨後,國王和王后到遭受空襲的重災區慰問。兩個年幼的小公主,也沒有離開英國半步。王后說:「小公主們會始終和我待在一起,我會一直陪伴在國王的身邊,國王永遠不會離開這個國家!」《國王還在倫敦呢!》成了當時廣為流傳的民謠。
喬治六世
二戰中,白金漢宮一共遭受了9次空襲,供暖系統被炸毀,所有房間都傷痕纍纍。但喬治六世一直堅守王宮,和倫敦市民一樣,過著缺吃少穿的日子。當時的美國駐英國大使約瑟夫-肯尼迪到白金漢宮時,國王端出兩道菜讓他選擇:一道是兔子,另一道是山雞。
1940年聖誕節,在空襲警報聲中,喬治六世克服了他嚴重的口吃障礙,在電台上進行了著名的聖誕祈禱:「我對站在歲月之門的那人說,給我光,讓我的國民平安走向難以預測的未來。」這個聲音,感動了無數躲在防空洞里的倫敦市民。
1945年5月8日,「歐洲勝利日來臨了。喬治六世一家四口出現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但他們把正中間的位置,留給了民族英雄丘吉爾。狂歡的百姓注意到,國王比以前更瘦,臉色更蒼白。戰爭徹底拖垮了他的身體。1952年2月6日,喬治六世病逝。丘吉爾親筆寫下拉丁文悼詞:勇者無敵。
喬治六世夫婦和兩個女兒,姐姐是伊麗莎白二世,妹妹是瑪格麗特公主。
父親喬治六世去世時,25歲的伊麗莎白公主,正在肯亞旅行。在荒漠里,她和丈夫菲利普爬上了一棵無花果樹,等著看日出。隨行記者在短波收音機里聽到了國王去世的消息,告訴了菲利普。菲利普不動聲色,默默陪同公主爬下樹後,才告訴她噩耗。伊麗莎白,爬上樹的時候還是個公主,從樹上下來時已是英國女王了。
第二天,年輕美貌的伊麗莎白穿著黑色喪服回到倫敦。丘吉爾等人在機場靜靜地迎候。
加冕後的伊麗莎白二世
1953年6月2日,伊麗莎白加冕,從此被稱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她開始了幾十年不變的生活,每天早上8點,貼身侍女叫醒她,端來一杯剛剛泡好的格雷伯爵茶,然後沐浴——水溫攝氏22度;9點,到餐廳用早餐,麥片粥、一片吐司麵包和檸檬果醬,有時候菲利普會陪著她一起吃;10點,開始處理公文;下午1點,喝茶、吃午飯、帶著柯基犬散步,然後繼續處理公文;下午5點,喝下午茶;下午6點,會見客人;晚上8點15分,與家人用晚餐,或者宴請賓客……
這樣的日子周而復始。儘管需要她處理的文件堆滿了「紅箱子」,需要她接見的大臣排成長隊,但實際上,需要她做的國事,比之前任何一個國王都少。她的時代,是殖民地紛紛獨立、「日不落帝國」土崩瓦解的時代,也是科技飛速發展、媒體無孔不入、王室備受窺視的時代。這50年來,真正需要她處理的,只有沒完沒了的王室花邊新聞。
在這樣的狀態中,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慢慢地變老了。
2007年,伊麗莎白二世(前排左三)慶祝結婚60周年時拍攝的家庭合影。前排左四為女王丈夫菲利普親王,前排左二為查爾斯王子,前排左一為威廉王子。
傳記作家湯姆-利文曾經這樣描述英國王室:「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已經成為一種國家政體形式,並且充分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一體制可謂老而彌堅、腐而不朽,雖源遠流長,卻與時代相背離。但同時,它卻具有超強的生命力。」
溫莎家族的生命力來自哪裡?
它來自英國獨有的歷史傳統。歷史上,英國歷經過羅馬帝國、北歐海盜、納粹德國的入侵,每一次都是由國王率領民眾渡過危難。因此,英國人樂意看到一個睿智、堅定、能拯救英國的國王。
它來自英國獨有的民族文化。在所有歐洲國家裡,英國似乎最為保守,它對自己一次性搭建好的君主立憲政體感到很滿足,不屑於法國式的激動和鬥爭。
它還來自溫莎家族獨有的教育方式。讓繼承人接受私人教師的培訓、送入寄宿學校、考入牛津大學或者劍橋大學、進入海軍或空軍服役。從這條「流水線」中培養出來的王子,基本都具備廣博的知識、嚴格的紀律性和高度的忠誠性。這些聰明的國王,懂得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調整王室的行為和許可權。沒有人比他們更諳熟「適者生存」的道理,溫莎家族也因此延續下去。
原文作者:《環球人物》駐英國記者柳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