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一講 妙法蓮花

禪道網 高僧大德書籍著作

達照法師 -> 達照法師書籍 -> 《永嘉禪》講座高級書籍

第一講 妙法蓮花

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為讓眾生能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的知見就是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之實相,人生之真理。《妙法蓮華經》略稱為《法華經》,佛陀在經中講述了圓融無礙的生命觀,開示了十法界最究竟的諸法實相,所以天台宗判《法華經》為最高經典。我們就把諸法實相作為《法華經》選讀的總標題。根據《妙法蓮華經》的經題,第一講就講「妙法蓮花」。

一、選讀緣由

先簡單地給大家敘述一下,我們為什麼要選擇《法華經》作為永嘉禪高級班的教材。

永嘉大師早年出家,修行天台宗,接受了智者大師的止觀思想,智者大師就是依據《法華經》,將其作為根本的經典,創立了天台宗,所以天台宗又叫法華宗。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當中,圓滿地表達了自己所證悟的境界,引用了很多《法華經》原文及經裡面的典故,同時又表達出了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印證的南宗頓悟境界,所以永嘉大師的禪法具足了宗門、教下這兩派的最高成就。

宗門、教下是佛教的兩種教學方式。教下是指天台宗、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都是根據佛所說的經典,系統地學習、研究、梳理教理體系,讓我們明確地認識到,從凡夫到成佛這條路應該怎麼走。教下主要是教我們佛法理論體系的。

宗門通常是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禪宗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因為語言都屬於思維的範疇,從我們的第六意識、妄想分別這裡產生,而我們一定要離開妄想分別才能看到真心。所以宗門是從實踐的角度,直接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方式契入。

因此很多人都認為宗門屬於實踐門,教下屬於理論門,實際上天台宗的教理以及所有的佛法理論都告訴我們,理論與實踐是要相結合的。很多人在修學過程中,第一步先要明白理論,然後再去實踐。但是有些人就不喜歡理論,讓他去學習教理,把從凡夫到成佛的地圖完全看清楚,他怕自己來不及看清楚可能就一命嗚呼了,所以著急,就想「我直接上路,直接受用就好了」,就想直接觀察自己的心,先解決生死問題。

但理論和實踐這兩者,偏於任何一邊,其實都不是很完整,合則雙美,離則雙傷。你偏在任何一邊,兩者都受傷害。一種情況是把理論學習得非常好,但是並不了解自己的心,這就是「通教不通宗,昧卻主人公」。另一種情況是對理論體系並不清楚,通過觀察自己的心,覺得對真心有所了解,當你把妄想停止下來時,看到心很清凈,其實背後還有強烈的我執。大家聽經聞法、打坐入定、念佛,都可以覺得很清凈,但是清凈這個詞,雖然只有兩個字,它的境界卻各不相同。就像我們說這個人很富,到底有多富,有一百萬、一千萬還是一億?學宗門對心有所體會、有所受用的人,如果不懂得教理,很容易就說錯話。可能把自己說得特別好,增上慢;也可能把自己說得特別差,高推聖境,這兩種情況都屬於不懂教理。因此說,「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一開口你就說錯話,所以要把宗門、教下完全結合起來修學。

根據歷史記載,中國大乘佛法的八大宗派當中,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傳承並能把兩者結合在一起的,就是永嘉大師。永嘉大師是溫州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因緣。現在很多人都呼籲要理論結合實際。永嘉大師早年學習天台宗理論,學好開悟了,經過六祖大師印證,回來寫了《證道歌》,既有理論又有修證。所以《證道歌》有獨特之處,在佛學著作當中的意義非常深遠。天台宗主要依據的經典是《法華經》,這就是我們要選擇《證道歌》和《法華經》作為永嘉禪高級班教材的原因。

二、《法華經》思想綜述

我們就根據天台宗的思想來解讀《法華經》,告訴大家這部經的思想到底是什麼。

1。《法華經》簡介

漢譯的《妙法蓮華經》有六種版本,現存的有三種。第一種是竺法護翻譯的叫《正法華經》,總共是十卷,二十七品;第二種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有七卷;還有南北朝時期的闍那崛多和達摩笈多翻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有八卷,二十七品。其中以《正法華經》最為詳細,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最簡約,流傳最廣。現在大家研究或者讀誦的,都是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

我們現在所讀的《法華經》,各品出現的年代也有一些不同。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時候,只有二十七品,「提婆達多品」是唐朝的玄奘大師加進去的,「普門品」的偈誦也是南北朝時期加進去的,現在共有二十八品,收在《大正藏》第九冊當中,是大乘佛教要典之一。

有人從歷史的角度去考察,說大乘經典的出現可追溯到公元前後。釋迦佛在世到現在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公元前5世紀釋迦佛就在印度講大小乘佛法,根據當時人們的根基,弘揚大乘佛法的機緣還不成熟,所以大乘經典就一直被供奉在龍宮。直到公元前後,龍樹菩薩才從龍宮裡面把大乘經典請出來,再弘揚於整個印度,這個過程就是學者公認的大乘經典的出現過程。

現在的東南亞、斯里蘭卡、泰國、緬甸一帶流傳的是小乘佛法,就是從釋迦佛時代傳下來的。他們基本上比較接受生死和涅槃這樣的觀念,覺得修行解脫生死就可以了。小乘經典有《俱舍論》、《成實論》,也有很多各宗各派的修行方式,有空部、有部,當時在印度有二十個部派。

大乘佛法認為小乘各宗各派過分重視形式,致使其遠離佛陀教化的真義。大乘佛法不但要了生死、證涅槃,還要回到現實當中度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這是生命觀上的一個突破。現實五蘊假合,十二入、十八界的世界是生滅變化的,是靠不住的,證得涅槃就超越了色受想行識,超越了物質。大乘佛法認為,超越了物質以後,並不是沒有物質,這個物質世界仍然可以顯現出無盡的莊嚴,所以《華嚴經》就把華藏世界重重無盡的莊嚴,稱為大乘菩薩修學的境界。

我們要修行,要離開這個世界,讓心契入涅槃,然後還要有菩提心,再回到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能夠自在,那是真自在。在六道當中,天堂、地獄能夠自由來去,那才是真自由。如果你逃避一個地方,逃避一個狀態,你的自由還是局限的自由。只有你能夠完全了解生命所經歷的一切,這一切的前因後果,這樣的自由才是圓滿的。所以禪宗後來雖然不講那麼多道理,但是卻能夠嬉笑怒罵、機鋒棒喝,樣樣都來,正好與諸法實相的境界聯合起來,舉手投足都沒有逃過心性的妙用,這是大乘佛法的極致。

在印度,世親菩薩為《法華經》做了一個略解,稱為《妙法蓮華經優波提舍》。在我國,從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出來之後,注釋《法華經》的人也非常多。首先是在南北朝時期的宋朝,南朝有四個階段,宋、齊、梁、陳,最早的階段是宋朝。宋朝的竺道生大師寫了《法華經疏》;還有光宅寺的法雲大師寫的《法華經義記》;天台宗智者大師有《法華文句》、《法華玄義》;三論宗的吉藏大師有《法華經義疏》,還有《法華經玄論》;唐僧玄奘的弟子、唯識宗的窺基大師有《法華玄贊》等等。

就像中國人取名一樣,一本書的書名就涵蓋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經書也同樣。《妙法蓮華經》用蓮花作為比喻,關鍵是前面的這個「妙」字。妙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妙法的意思就是所說的法微妙無上;蓮花經是用蓮花來比喻大乘佛法的潔白和完美,當然蓮花也有更多的內涵。

智者大師九玄談妙,講《妙法蓮華經》的經題,安居三個月,一個妙字就講了九十天。編輯成書後,《法華玄義》有二十卷本,也有十卷本。玄就是玄妙的意思。妙就是不可思議:法妙、形式妙、佛妙、內容妙、眾生妙、護法妙、法門妙、因果妙。佛法非常微妙,眾生也非常微妙,每個眾生都有不同的業果緣起;更妙的是我們這顆心,既可以成佛,也可以下地獄。我們這顆心無所不能、妙不可言,但是我們偏偏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心。智者大師就把這個妙盡情地發揮出來。

《法華經》的文字非常優美,好像故事一樣,主旨就是引導大家契入佛陀所說的諸法實相。為了顯現佛陀的真精神,經中採用了詩詞、譬喻、象徵等文學方法讚歎永恆的佛陀。

永恆的佛陀就是久遠實成之佛,實成之佛是過去早已成佛的實報之佛。《法華經》的後半部告訴我們,佛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釋迦佛在久遠劫前早已成佛,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很多次了,來的目的只為了度我們眾生而已。釋迦佛這一生入滅,並不是死了,只是化身變化了,就像我們換了一件衣服出來了;換件衣服沒有關係,佛還照樣在那裡,生命的本質沒有生滅。但是凡夫體會到的卻只有生滅,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生命的本質。

《法華經》的表達方式就是以淺顯深,以近顯遠。近就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這些生滅現象,觀察到它的本質,通過這生的事迹,顯示出久遠劫來的行願。釋迦佛成道以來,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意在弘揚三乘歸一。

2。三乘教法,會三歸一

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歸於一佛乘。

聲聞乘就是羅漢所修的四諦法。四諦法先告訴我們要認識到世間是苦,大家認可世間確實是苦,就是苦諦;再告訴我們所有的苦都是有原因的,就是集諦;那麼苦和苦的原因都是可以消滅的,這就是滅諦,如果把苦消滅了,我們就證得了涅槃;消滅是有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八正道,乃至我們修的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三十七道品。觀察自己的身心,觀察到五蘊的背後都是空的,看到它的本質是空以後,馬上就能解脫,這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

內觀禪法就是先看我們生活當中的起心動念有沒有苦的覺受;如果有苦的覺受,你就觀察苦從哪裡來;通過觀察,發現一切都來源於心的念頭、心的執著,心被外物所困擾。如果你的心不再困擾了,就能看到心的本來,心本來的樣子沒有苦,沒有自我,自我只是心上面的一道痕迹。如果你看到諸行是無常的,諸法是無我的,看到了這個無我,自然就得解脫了,一切痛苦都是可以消滅的。

緣覺乘就是觀察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一切憂悲苦惱。

生老病死是從哪裡來的?都是從我們的業而來。業從哪裡來呢?業從我們造作而來。為什麼要造作這麼多業呢?造作是因為你有愛,有愛就有取,就追求,所以造作就是取,取從愛來。愛從哪裡來?愛從感受來,如果你對他什麼感受都沒有,就不會有愛。感受從哪裡來呢?受從接觸來,無論是財色名利,還是世間一切萬法,無論是精神的,還是肉體的,你不和它接觸,就沒感覺。觸是哪裡來呢?觸從我們的六根來,因為你有眼睛、耳朵、鼻子、身體,更重要的是有思想,你和外界才會接觸,所以從六根來。六根為什麼會接受這些感覺?這六入從哪裡來呢?六入是從我們的名色來。名就是心,色就是物質,當我們把內在的心和外在的物質兩極分化了,你就會有依賴的性格。因為我們覺得心靈是自己的,看不見,就總想找個看得見的東西作為自己的依靠,所以心和物就永遠相對而存在,這是名色。

名色從哪裡來呢?名色是從妄想來,沒有妄想,心和物就不會分家。心和物是同根的,心和物一分家,就說明我們的妄想已經打起來了。有些人認為佛教是唯心,也有些人認為佛教是唯物,其實唯心唯物都不對。因為心和物是互動的,既不是先有心,也不是先有物,心和物都是從我們的妄想生起來的。妄想來自於我們的分別心,這個分別心叫做識。分別是因為你心動了才來的,心不動就沒有分別了。動是從哪裡來的呢?動是從不動的地方來的。觀察自己看到心沒有動,沒有動的狀態就是無明,一切生死都是因無明而起。

如果你把無明看透了,才發現不動的心其實是無心,無心就無我。我們因為執著不動的心是我,所以才會動;動了以後就有分別;分別了以後就有人我對立;對立了就要追求好的,討厭壞的;越追求越造業,越造業越受苦,越苦就越要追求改變,所以一直輪迴,惡性循環。這就是緣覺乘所觀察的十二因緣,追究到無明,把無明透過去就解脫了。

菩薩乘是修習六度萬行。菩薩看到一切法無我,自己解脫了,發心要利益眾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薩要經過四十二個位次的修習,修學大乘佛法都要經歷這個過程。

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狀態,只是為了不同根基的眾生而設立的三種解脫渠道。實際上佛講這麼多法,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明白宇宙的真相,這個真相叫諸法實相。大家行善積德、燒香拜佛,都是在慢慢地積累福德資糧;聽經聞法、誦經、打坐是積累智慧資糧。當我們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都圓滿具足了,就能夠契入中道實相,圓成佛道,這是佛的真正目的。所以讓我們解脫、度眾生都不是佛的目的,但是通過解脫、度眾生,我們就會慢慢地了解整個宇宙生命的圓滿真相,最終成就一佛乘。所以把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教法匯歸到一佛乘——會三歸一,匯歸到明了諸法實相上,調和大小乘各種說法,這是《法華經》的思想所在。

三、妙法蓮花

妙法就是十法界、十如是權實之法,其中九法界之十如是為權,佛界之十如是為實,此權實之法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故曰妙。

1。十法界與十如是

十法界就是指我們的生命有十個層次的區別。凡夫有六個層次,叫六道輪迴,就是地獄、惡鬼、畜生、天、人、阿修羅。這六道,再加上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六凡四聖加起來是十法界。我們說,「畢竟輪迴六道中,風光不與四聖同」,我們在六道輪迴中都以我執、法執為核心,所以和四聖不一樣。四聖當中,聲聞和緣覺這兩乘,已經破了我執,還沒有破法執;菩薩破了我執,法執已經破了一部分,還沒有完全破;要完全破除我法二執,破乾淨了,無明破盡,才能成佛,這是四聖的法界。

十法界當中每個法界都有十如是,都是諸法實相,也就是說無論我們是善的凡夫,還是惡的凡夫,無論生命呈現出的是什麼樣的狀態,都屬於我們生命真實狀況的一部分。比如說,我們莫名其妙地打妄想,這是生命實相的一部分;我們莫名其妙地做夢,夢境是假的,但夢境也是生命的實相之一。

你會打這種妄想,說明你曾經把這個妄想的境界儲存到了你的阿賴耶識當中;同樣,你做這樣的夢,說明你的內心當中就有與夢相應的影像存在裡面。所以這些雖然是假是空,但實際上也是中道實相,我們既不能執以為真,認為和眼前的一樣真實,也不能完全把它忽略掉。

我們要對生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而不是片面地用一個標準來判斷。比如說,如果以現實為標準,我們可以不去計較所有的夢境,認為那些都是假的,都是不真實的。如果拿物質作標準,那我們的整個精神世界都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人可以忽略精神世界嗎?我們對待物質的所有態度都是由自己的思想觀念來決定的,對物質的態度就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現。無論物質還是精神,無論妄想、夢境還是清凈心,這一切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點,這就是十如是。

我們會在後面第四講專門講諸法實相,也就是講十如是的內容,在這裡就不詳細講了。十如是就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這十個。《法華經·方便品》裡面講:「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就是說即使在凡夫位上,我們有任何一個念頭,或者任何一個舉動,都包含這十個方面的內容在裡面,但我們可能會片面地認識到其中的某個方面。

比如說我舉手,手舉起來的樣子是相,這個相大家已經都看到了,這叫如是相。我的手有舉起來的性能,大家也都看到了,這叫如是性。任何一個事物,只要有相在那裡,它的功能也在那裡,但是我們很多時候就只看到相,忽略了它的功能,所以叫著相凡夫。

如是體就是我能夠舉起手的背後,一定有實質的本體。很多人認識不了這個體。手是四大假合的,我們只是看到了這隻手的外相,它內在的本質完全是空。手是地、水、火、風四大材料組合而成,如果沒有了這些材料,手就沒有了。手的本質是緣起而性空,不是斷滅空,它還能夠舉起來,說明它的本體是因緣和合而無自性的空性。

你們能看到,我舉手有舉手的力量,叫做如是力。每個事物都有它的作用,叫做如是作。手一舉,它的因在哪裡?是因為我在這裡講,你們在這裡聽,我想表達這個意思就舉起來了,小到起心動念,大到人生的抉擇,都有它主要的內因,叫做如是因。如是緣就是外在的條件,並不是我想舉手就能舉的,必須有條件才能舉。如果我莫名其妙地舉手,大家會覺得這人是不是腦子有問題了,即使有問題也要有條件才能有問題的,這裡至少要有空間,前面沒有東西擋住,我才能舉起來,所以外緣也要具足。

如是果就是結果,手已經舉起來了。如是報就是每個人對這個結果的理解和體會都不一樣,我知道自己舉手的性能在這裡,有些人也明白了,但有些人說,「你不就是舉個手嘛」,所以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接受這個世界,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樣,這就是如是報。從舉手,到把手放下來,從本到末,從開始到最後,叫做如是本末究竟。一個動作就把十如是全部都包含在裡面了,凡夫的每個妄想,每個動作都有十如是。

2。權法與實法

九法界眾生的十如是為權法,權是權巧方便,是暫時、不究竟的,不是最後的目的。因為我們在我執的基礎上所了解的一切萬法,都是通過第六意識的妄想來構造的。雖然妄想也是十如是之一,但是我們並沒有悟到生命的本質是遠離妄想顛倒。在這一切相的執著中,所理解到的還只是一個片面,只是一個過程。假如我們聽聞教理時感覺很明白,但是自己的受用並沒有圓滿,這就叫做權,是現在用來改造自我的權宜之計,改造到最後就會發現其實不需要改造。

就像衣服髒了,要用肥皂粉、清水去洗它,最後把衣服洗好、晾乾,恢複本來面目了,你才發現衣服本來就是乾淨的,其實不用洗。但是衣服髒的時候,你就看不到它是乾淨的,必須洗完以後才能看見乾淨的樣子,這個洗的過程就屬於權宜之計。如果衣服乾淨了,還天天拿去洗,就不正常了。

學習佛法也是一樣,當你懂得了佛法,並且能夠落實在心行當中,你的腦子裡面就不應該還有個佛法的觀念。如果還有,在那裡佛里佛氣的,每天都表現出和別人不一樣,到最後精神可能就不正常了,這樣的人也很多。法是給我們受用的,有煩惱就是有痕迹,你的痕迹和別人都不一樣,別人一看就不習慣,你煩惱,別人也煩惱。如果你已經把心裏面的污垢煩惱都消溶了,任何痕迹都沒有了,就像佛菩薩和那些大成就者,他在畜生道當中也活得很好,在人道也活得很好,他在哪裡都能活得很好,原因是他個性的那種張揚已經沒有了。

大家在修學路上,或者在人生路上,你所掌握的知識,所獲得的人生境界基本上都不究竟,還可以對比,需要努力。只有佛的法界才是真正不退轉了,九法界的眾生都有變化,還有動搖。六道輪迴是屬於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人生幾十年過去,來生又是一段了。我們這一世出生,早就忘記了前生在哪裡。吃飯也是一段時間吃一次,叫段食,中午吃完,肚子餓了再吃,也是一段一段的,我們凡夫對於自我的無常並不是很了解。

聲聞、緣覺、菩薩是屬於變異生死。雖然他已經知道自己過去生在哪裡,來生會去哪裡,就像我們知道昨天、今天、明天一樣,但在這中間有微細的變化,還有一個自我意識在,認為變化的那個是我,實際上是有一個法我,不是具體物質的自我,還是有變異的生死。只要在生死當中,所證得的一切境界都是權宜之計,都是暫時的。有些人覺得自己開悟了,好像一了百了,不需要用功修行了,這都是吹牛,不符合實際,只有成佛了才是契入到實法。

實際上,我們學佛法、修行、證悟的過程也有權有實。如果我們只是通過聞思佛法理解了,好像是作為一種哲學理論掌握了,這就是世間的權宜之計,學的還是世間法。世間有相有為的法都叫權宜之計,都是方便法。然後,如果我們歸於無我,歸於空性,歸於解脫,歸於第一義諦,這就是實法。

對我們來說要從兩個方面修行。我們要做好人,做好事,做義工,修福報,這是權法,權宜之計;我們要修行解脫,要證得涅槃,要成佛,這叫實法。只修權法,在方便當中會流浪生死,自己不能自在;只有證得解脫,破除無明以後,才算腳跟落地,生命才真正有了自由。所以對我們來說,證悟的過程也有權有實。

站在九法界眾生的角度看,權實二法皆為權法、就算是聲聞、緣覺、菩薩,也是暫時的,只是中間的一個過程;從佛的整個諸法實相來看,權實二法皆為實法。釋迦佛在印度誕生,講經四十多年涅槃,還示現了和我們一樣生老病死的過程,大家覺得這應該是權嗎?但是他用了一下又扔掉了,所以實際上對佛來說,他的起心動念也好,千百億化身也好,待人接物、吃喝拉撒,一切都在諸法實相的範圍內。

九法界眾生,六道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他所證得的諸法實相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像我們早晚課都要繞佛,繞到了哪個角度,只能看到那個角度的佛。九法界眾生認識事物都是片面的,像盲人摸象一樣,就算把第一到第九面都認識到了,第十面還是認識不到,總是差一點,這叫權法,不究竟,但是我們總會執著於自己所認識的就是全面的。佛已經認識到了十個方面,他從任何一面都能看到十個方面,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有些人說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抽象思維,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大部分比較具體。中國有個詞叫舉一反三,你到別人家裡去,人家到底高興還是不高興,你不知道,你就看他的態度,態度好了,你覺得他是高興的,態度不好了,就覺得對自己不太尊重。憑什麼說他不尊重呢,要舉一反三,從他的一個動作,你就知道他後面想說的是什麼。你看四方的桌子,前面是個平面,就想到後面也是個平面,舉一反三就是從前面的樣子推測出背後是什麼。

佛證得了諸法實相的十如是,把十個方面全部都掌握了,他要表現為哪種狀態,對他來說都完全一樣。我們現在對三惡道很害怕,對三善道的感覺還挺好,對解脫都很嚮往,對菩薩更嚮往,如果能成佛就最好了,我們就是帶著這樣一個取捨的心在這裡修行。沒有取捨也進步不了,所以必須要有取捨的心。但是對佛來說,他已經把十法界完全看清楚了,所以他不需要取捨,今天到地獄裡面表現一下沒關係,明天到菩薩法界度眾生,也覺得挺好,佛的權實皆是實。

3。三諦三觀

佛法界的十如是都是實相,都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可思議。即空就是十如是的任何一法,十法界的任何一法,每個法的當體都是空的,如果不能契入空性,就不是佛法。那麼西方極樂凈土、東方藥師凈土,十方諸佛凈土的核心都是空性,所以《心經》里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你不能見到空性,你就會執著,哪怕執著一點灰塵,這個灰塵就會讓你在這裡受苦。

只有契入空性才能了解到,生命的一切有都是在空中顯現出來的。地球是在空中顯現出來的,樓閣也是在空中顯現出來的。這座樓閣今天顯示是一座樓閣,如果有一天拆掉了,這裡也是空。因為你腦子有空,才會有想法,如果你正在想事情,腦子沒有空,就像你念念不忘地在那裡念阿彌陀佛,就不會想到其他想法。所以一切想法也都是以空為背景顯現出來的,這是世間的虛空。心性猶如虛空,就比喻心性像虛空一樣能夠顯現一切萬有。

即假就是一切顯現當處宛然,柳綠花紅不相紊亂。一切有的顯現都是以空作為核心,隨緣映現,有這樣的緣和業,就一定會有相應的表現。世界對我們還是很公平的。你長得高還是低,是業感召來的;長得漂亮還是難看,是業感召來的;你是胖是瘦,也是業感召來的;你是長壽還是短命,也是業感召來的。一定是自己背後造了身、口、意這三業,才會感召到這樣的結果。這一切有的顯現,都是非常規範地按照因果緣起的規律來展現。大家在哪方面努力得多些,在這方面的本事就顯現得多一點。如果你從來沒有學過佛法,對佛法就一竅不通;如果你把很多時間放在佛法上,真正地去聞思,那你對佛法就會通達起來。如果你從來沒有搓過麻將,打麻將肯定會輸;天天打麻將的人,肯定經驗就會豐富一點。行善積德和造惡,都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因和緣,就會有這樣的果,所以一切萬法都是緣起的,都是假象。

假象和空是沒有分開過,一切假象都在空當中顯現出來,叫做即中。既是空,又是假,又是中。我們用語言分析,把析空、體空都在一起來分析了,真正天台的圓教,稱為微妙不可思議。有句話講,摩西索羅天的三隻眼睛,是個等邊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就是代表空、假、中三個角度,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過去,都是一樣。意思就是他只要講一個空,在空的意思裡面已經包含了假和中;如果講假,假裡面已經包含了空和中;如果講中道,那就已經把空和假都包含在裡面了。世間的語言是有限的,我們講一句話,只能是一句的意思,講空那就是空的意思。

但是圓教的三諦三觀、一心三觀的意思則告訴我們:要想認識世間,一定要學會舉一反三這種思維方式。當師父講到空時,你就知道空里就已經包含了有,還不只是有,中道也在裡面了。看到經書裡面說,一切法都是緣起的,都是假的,你就執著緣起法,其實假裡面還蘊含著空,實際上有和空是相互融攝的。所以《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讓你去拜佛,不要覺得這是著相,拜佛的同時就沒有著相,不著相就是空;那麼不拜佛時心裡仍然有恭敬的意思,沒有區別。所以講空時,一定已經把一切世間的有都包含在裡面了,講有時,空也已經在裡面了,這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圓教觀念。

妙法蓮花是比喻要讓心契入空、假、中三觀。你要看到萬物的本質就是空,比如磬錘的本質是空,是其他材料組合起來的,但是一切萬物的現象都在這裡,都是空有不二的。如果你慢慢地去體會就能看到:可以講空,因為你講的空裡面已經包含了有;也可以講有,講因緣果報,因為世間一切萬法都是緣起而性空,非常圓融。

如果你能夠用心地以一個事物作為參照系,觀察到它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然後再觀察自心,會發現這顆心真是非常不可思議。如果說心裡什麼都沒有,為什麼你恨的時候能恨得要命,愛的時候會愛得要命?誰能把愛抓過來,把恨抓過來,看看它幾斤幾兩,都沒有!但它好像確實又是有的,有些人還因為愛恨情仇去跳樓,死去活來的,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世間法如此,出世間法也是如此。

4。蓮喻權實

蓮花是比喻權實之關係,蓮花如權法,蓮實如實法,蓮花是花果同時。用蓮花比喻妙法,是因為蓮花在開花時,蓮子已經在花蓬裡面了,叫花果同時。用蓮花來比喻,在我們修行的時候,成佛的果報就已經包含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了,如果有一念心與佛相應,成佛的果德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就已經呈現了。

佛成道後至今時說權法者,是為欲說今之實法之方便,猶如花之為實而開,此謂之為實施權。這裡面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叫為實施權,為蓮故花。蓮花為什麼會開,就是因為蓮子要成熟,所以佛是為了實而施權,為了讓我們明白諸法實相。如果佛直接告訴我們實相,我們不能理解,所以只能通過權巧方便,一步一步地引導。引導的過程就是:先要發菩提心,行善積德,去除惡念,然後再了生死,度眾生。這一切都是權,為實施權。

第二個階段叫花開蓮現。蓮花開了,蓮蓬裡面的蓮實一點點地顯現出來,代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開就是開示,諸行無常也好,諸法無我也好,六度萬行也好,三乘教法的核心目的就是為了證悟諸法實相,這就是開權顯實。佛在《法華經》中把佛來到娑婆世界的真實意趣告訴了我們,所以叫花開蓮現,開權顯實。

第三個階段叫花落蓮成。蓮花開過以後,花瓣掉了只剩下蓮蓬,裡面的蓮子就果實圓滿了,意思是廢權立實。從佛的角度,一切法都是實法,把權巧方便的名稱廢除掉了,只剩下一佛乘,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沒有二乘,也沒有三乘,都是一佛乘。

比如說,你如果覺得回家的路很遙遠,感覺太辛苦了,就先告訴你:「先走五里路,那就是你家。」到了五里路,就說還有五里路,再過了五里路還不行,還有五里。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這樣說話,問:「車開出來了沒有?」回答「已經開出來了」,其實車還在家裡。再問:「到哪裡了?」回答「快到了」,其實是還沒到。估計這是從佛那裡學來的。

大家成佛也是這樣,一開始要解脫,要證菩提。佛說路上行五百由旬,還沒有到寶所,先在這裡設立一個化城,就是先設立一個解脫、一個涅槃;然後當你證入涅槃以後,告訴你,「你還得再起身,再往前走,真正的寶所還在前面」;到了寶所以後,才告訴你,其實中間的那些都是方便而已。

另外一個意思是,儘管是方便,但是從整條路來說,也是真實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境界不一樣,你從現在開始就得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只有走到成佛,這條路才算是走到頭了。如果沒有走到成佛,都還只是方便。

所以《法華經》是要求人人都成佛,而不是菩薩、聲聞、緣覺。但是你首先要成為好人,要解脫,成為菩薩,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成佛。

《法華玄義》有這樣一句話:「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所言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蓮華者,譬權實法也。」真正的妙是無法思維、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是空,是假,又是中。如果從我們的心來說,不可思就是腦子裡沒法想,不可議是語言沒法說。用心去體會自己的本來面目,它好像什麼都沒有,又能生長一切,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法華經》所說的法是十法界的諸法實相,用蓮花來比喻權實之法,比喻我們的心能夠成佛的這樣一個過程。

四、《證道歌》中的法華典故

永嘉大師《證道歌》裡面也列舉了一些《法華經》的典故。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法華經》裡面講,有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小時候丟失了,在外流浪很久,終於有一天回到自己家門。大富長者看見兒子回來了,就特別高興,馬上想把家裡的所有財產交給他。兒子因為在外流浪慣了,要飯要得太久、太苦了,看到大富長者這麼富有,不能想像這是自己的父親,大富長者要把他拉回來,他一下就嚇暈過去了。大富長者一看,兒子的心性就是這樣,沒辦法,就先讓他走了,然後派了兩個人跟著他一起去要飯、幹活,招呼他說,某某地方更好,我們到那裡打工去吧,他們就一起回到大富長者家除糞。過了很長時間,大富長者也經常過來看看,說「你這麼勤勞為我們家做事情,我應該把其他的活給你干」,就把鑰匙交給他,由他來保管倉庫,因為他經過幾十年調教,已經能夠承擔了。慢慢等他掌管了所有財寶以後,大富長者才召集所有的親戚朋友,向大家宣布,「這就是我的兒子,我現在把所有財產都交給他了」,這時他的兒子才有勇氣接受。

佛告訴我們,大家都是大富長者的兒子,遇到了佛法,你就是佛。我們會不會一下暈倒了?暈倒就是不敢接受,那沒辦法,就再去要飯去,只能還是千辛萬苦、流淚、懺悔,直到最後,通過下功夫修行,有一天自己敢承擔了,就叫做「但自懷中解垢衣」。

還有一個典故,過去有一個人到朋友家裡面去玩,在朋友家裡喝醉了,朋友看到他的如意寶珠放在口袋裡,怕他醉醺醺地在路上丟了,就把他的衣服口袋給縫起來,縫起來就不會丟了。他走出去以後,忘記了自己的寶珠,幾十年在外流浪,到處打工、要飯,很辛苦。後來又碰到了這個朋友,朋友說:你怎麼不用你的無價之寶啊?他把口袋一解開,破衣服的口袋裡居然有無價寶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都是指導我們要向內心去求,而不是向外誇精進。

後面還有兩句話就是:「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這是《法華經》裡面講的龍女成佛。我們一般人說,成佛要女轉男身,女人不能成佛,不能成為魔王,不能成為法王,不能成為轉輪聖王。但是《法華經》上的龍女還是畜生,龍是屬於畜生道,她八歲就成佛了。她把一個寶珠獻給佛,佛接受了寶珠,她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成佛了。這個故事是說,我們的佛性不分男女,一切眾生的生命本質完全平等。

推薦閱讀:

阿爾泰銀蓮花
「貴人觀榜」和「蓮花寶地」
明星綽號搞笑雷人大揭秘 范大腿徐奶奶李蓮花(圖)
蓮花般若屋:念佛人當一心一念
水中的那朵蓮花【原創】

TAG: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