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體詩中的平仄格律有多大價值?有取消的必要嗎?

本人認為,舊體的平仄與格律不是取消,而是要進行改良,在頭條上每天都有很多詩詞發表,水平自然有高有?,但我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不管這首詩的意境如何,遣詞造句是否精鍊,是否有美感,只看是否合符格律,只要有一字出律,馬上就會被罵的體無完膚。他們捧著格律這把上尚寶劍,逐字逐句去查,要至作者於死地而後快。

縱觀前史,詩壇上那些文豪們留下的千古佳作,若按現在的格律與平仄去核定的話,究竟是不是合符格律,可能沒人敢回答,也沒人去省核,因為格律是現代人按照古體裁推定的,古.代沒有拼音與聲調。所以也無平仄之說。

何為舊體詩,何.為律詩,也是現代人劃定的,比喻唐宋以前的詩歌,它究竟屬於那種體載,並無明確的界定,雖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咬住平仄不放呢?

古詩詞至所以流傳至今,並非是它嚴謹的格律,而是它的優美的文字和不俗的意境,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把讀者帶進他.的意境中去,從而又能留下想像空間。

頭條那些所謂的名家,寫出的律詩.,都合符平仄,在下面打平平仄仄之內的註解,於是乎,便贏得一片喝彩,在看詩評,除了說某某老師大作拜讀,某某老師好詩之外,別無他語。

但詩好在那裡?怎麼個好法?那句打動了你?這首詩表達了什麼?卻沒有隻言片語。因為這樣.的詩本身毫無意境而言,當然也就無從說起。

現代人生活的環境,思想與語言與古代人.不同,但古詩詞卻又美幻絕倫,如何將古詩詞傳承.下去,將其.發揚光大,是我們當前最大的難題。

如果只沉浸在平仄與格律之中,那麼詩詞可能會因此而停滯不前,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襟錮,作者思路,因為你在遣造句時必須考慮每.個字是否合符平仄,有一字出律,便要整句推翻從來,甚至整首詩都要從新排列,或者生拉硬拽的換上一個合符平仄.的字,從而改變作者原來的意境。

任何東西都不是一塵不變的,經典也一樣,比喻國粹京劇,在九十年代末,進行改革,以前的京劇的樂器只兩種,二胡和嗩吶,後來加進電.子聲樂,以及唱啌和舞姿.,也螎於了現代元素,但卻保留原有的韻味,受到觀眾的歡迎。

.舊體詩詞的格.律為.何不能進行改.革呢?在保留它的韻味的同時,放寬平仄的約束,將其發揚光大,讓作者放開思路,詩詞將.迎來輝煌的.明天

呵呵!一看你就是無知,無知還不要緊,還想用自己的無知去製造更多的無知。你這個要求就相當於自己文化低,要讓文化高的人適應你。用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你的智商低,要求高智商的把智商拉到和你一樣的水平上。這樣才不會顯得你智商低的道理是一樣的。

什麼叫嚴重障礙,妨礙自由表達,妨礙自由創作,這簡直是屁話。

很多人說,為什麼民國以後北大就沒出過大師,那就是因為民國後的人都認為平仄不需要學,古詩詞的音律不需要學,結果你們看到了。民國後很少有大師,什麼原因?那就是學習內容上的原因。民國前中國的文化人學習的書籍和現在不一樣。

現在中國國民情況是識字率高,文化率低!中國的現在讀書人和古代的相比,知識面廣,但是知識層次淺。別問我為什麼,連道德經都讀不懂,還有什麼好說的。誰敢否認道德經?

還想去平仄音律呢!這種想法都是那些沒文化的人的想法。

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古代的書籍文字很少,但裡面的信息量卻很龐大,內容很多。現在的書籍文字很多,但信息量很少,內容不多。差別在哪裡?差別就是現在人的文化程度遠低於古人。只是在國民識字率上比古人多。

什麼叫平仄?簡單的說「平」就是每個字聲調的一、二聲。「仄」就是每個字聲調的三、四聲。

什麼叫音律?音律就是一個話中的使用平仄聲調分布平衡,再加上押韻,讀起來有節奏感,郎朗上口。郎朗上口難道是表達障礙?平仄和押韻的作用就是讓表達更清晰更有節奏感的,我不知道題主為何說平仄是表達障礙?這真是日了狗。

古代詩詞也好,文學也好,用平仄平衡合理分布目的就是為方便表達,方便閱讀和記憶。你們讀古代詩詞有過拗口的感覺嗎?你們讀古代的對聯會拗口嗎?題主連平仄是什麼都不懂,竟然說平仄是表達障礙。沒文化不可怕,最怕的就是文化低得可怕。

古代書寫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但人家古人為什麼讀的懂,其實就是根據音律來判斷的。什麼地方該斷句。你讀不懂當然不知道。有的人會說,用標點符號就好,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多時間去學習這些無用的東西?

你覺的無用,那是因為你沒文化,古人除了講究音律之外,還講究用字準確,用詞準確。好處就是不浪費閱讀者和聽者的時間。人家文化高的人一句話就可以把意思完全表達出來,文化低的要用幾十句,反覆解析才能把意思表達完。

平常人當然無所謂,有的是時間,但是對於那些每天都要批閱大量文件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很多人都想當大官,當大老闆,當大富豪,但你們從來沒有想過人家每天要處理多少事情?如果處理每件事都要這麼反覆累贅的去看你的報告,聽你說話,他的工作效率能快的起來?

很多人認為文言文啊,古詩詞啊,又沒有用,學來幹嘛?對你們從事低端工作和社會低端層次的人當然沒有用,你們看見從事高端工作,站在高層次的人有多少個說文言文沒有用?古詩詞沒有用?你們看見他們有多少個反對文言文,古詩詞的。平仄有用嗎?音律有用嗎?

我是心好,告訴你們社會層次之間的差別在那裡,如果我心壞點,那麼最好你們都別學。

古代詩詞也好,文言文也好,對聯也好,平仄押韻的表達方式也好,裡面都有你們看不到的東西。當然這些東西對一般人是沒有用的。因為這些東西裡面包含有想像力,思維能力,歸納能力,反應能力,表達能力的擴展和訓練。

不然你們以為諸子百家是怎麼來的?孫子兵法這些是怎麼來?憑空來的嗎?古人就那麼聰明?現代人就那麼笨?看看現在有什麼思想能拿出來跟古人比?現在的人文化都低成這樣了,還在繼續拉低智商。

拚棄古代文學之後中國還出過什麼經典語錄?現在有多少經典語錄?像攘外必先安內,師夷長技以制夷這些,一句話就包含了多少內容?現在有嗎?現在有什麼?現在只有毒雞湯,負能量。

我就不明白了,有的人明明什麼都不懂,還反對這,反對那的,總覺的自己站在真理之上,也不稱稱自己有幾斤幾兩。

對於詩詞格律,不是說不要遵守,各類詩詞格律的基本的部份是要遵守的,尤其是初學入門階段,無規矩不成方圓,不可將詩詞格律視為兒戲。例如,「字句有定,平仄協調,用韻嚴格,講究對仗。」對這些基本的格律是必須要遵守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不可太過於強調,真理再過一步也就變成了謬誤。在詩詞創作中,過分推崇詩詞格律的細密化,是有損詩詞創作中的藝術思維的,特別是在新時代的新語境下,過密的格律要求,必將對詩詞創作產生不良的抑制作用。如有些意見所主張的,「一句之內,平仄相間,一聯之內,平仄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還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拗救」……等等,給人總的感覺是這套理論很細密但是不嚴密,有些地方是前後矛盾,難以自圓其說,總體上覺得是有些為寫理論而寫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古往今來詩詞創作的實際,脫離了實際,僅僅是抽取詩詞創作中的部分現象進行舉例言說的。若以此理論作為評判詩詞優劣的標尺,那麼很多膾炙人口、古今傳頌、歷久不衰的詩詞名句都不是詩詞了,李白、杜甫、王維、李商隱、崔顥、毛澤東、蘇東坡、柳宗元、李清照……等等大師巨匠都不算詩人了,因為他們的作品中有很多地方不合上述的詩詞格律,這樣的詩詞理論,解釋不了古今大量優秀詩詞的真正優秀之處,對於璀璨綺麗的詩詞藝術殿堂,只能說是管中窺豹,僅見一斑,若以此格律理論作為評判詩詞優劣高下的唯一標準,那它對新時期詩詞的健康發展所造成的傷害,將是不可估量的。

在哲學上講,是存在決定意識,而不是以某些人的意識來決定存在,當這類詩詞格律理論罔顧大量古今的創作實際存在,對於詩詞的創作缺乏健康而全面的指導時,或者說在此格律理論指導下寫不出膾炙人口、秀美雋永的好詩詞出來,不知一絲不苟地堅持這樣的格律理論有多大意義?總不能把詩詞創作中,最講創造性的藝術思維,給僵化成機械的平仄文字編程才合道理吧?

格律畢竟是形式,任何形式,說到底是要為內容服務的,而不是顛倒過來,要求內容服務於形式。在當今時代,讀者閱讀詩詞作品,受到藝術感染和熏陶的,產生審美愉悅享受的,多是因為作品的內容寫得好,對於詩詞格律的非基本部分,沒必要一絲不苟地機械死守,因為這樣對於詩詞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不大,很多時候,甚至成為整篇作品藝術提升的一個障礙,阻礙了作者藝術性地鍊字達意。

在古體詩的創作中,格律也不應該成為鋼澆鐵鑄的文字模具。古人制定格律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詩作能朗朗順口、暢達瀏亮,便於唱頌,產生音樂的美。但是,詩詞之美並不限於音樂美這一個方面,而是有多個方面的,在現在時代,在特殊的情況下,稍減一些詩作音樂上的美,而增添了其他意義上的美,也是可行的。

中國詩歌本是發源於民間,是為了抒發人生際遇中的肺腑之言而產生的,因上古時代文字傳播的技術很不發達,主要是以口說對耳聽的原始方式進行的,為適應人類喉嗓發音的本能特點,詩歌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最初天然的基本格律,人人自然而然地,可以毫不費心費力地可以遵守。

可是詩歌后來發展到官府和皇宮,被征為祭祀時的祭詞,被作為隆重歌舞宴會上的唱詞,這樣,詩歌的聲樂特點就進一步地得到了規範和強化。在古代,詩歌多是在隆重聚會或是宴會上唱頌的,民間有歌女或是歌妓(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那位女主角),朝廷有專門的舞女嬪妃,並設有專門的樂府機構管理這些吟哦頌唱的事。在皇家的大排場御宴中,在那音樂極不發達,音樂享受很稀罕、很少見的古時候,那些歌女所唱詩詞的音調是否悅耳動聽,事關朝廷和國家的顏面,以及皇帝的龍顏悅不悅,如果詩詞中存在明顯的不順口的地方,(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出律和錯律),就會給歌女的唱頌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困難,就會大煞宴會的喜樂氛圍,所以在古代,特別是在唐代,各階層都對詩詞格律要求很嚴,皇家甚至出了專門的韻律書,進行嚴格要求。在科舉考試時,那些秀才們和舉子們的詩作要是不合朝廷的韻律書,是得不了分的,也就十年寒窗白費了,做不了官,這其中的關係確實太過於重大,有鑒於此,在科舉時代里,那些文人們為了登科取仕,在詩詞創作中就絕不敢超越雷池一步。

而現代的詩詞創作,多是用於閱讀的時候居多,用於頌唱的場合比較少,故在創作中,沒必要把格律提高到首要的地位了。尤其是在白話文和自由詩大行其道的現今語境下,人們在閱讀中,詩詞的意義和境界之美作用於讀者的感覺器官,是更甚於音樂之美的,籍此能夠更深隧地實現詩歌與人的心靈互動。在音樂藝術空前發達,音樂的傳播技術和表現形式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現時代,讀者閱讀詩詞作品,更多的是領略詩詞的意境美和情趣美,詩詞中的那點平仄起伏的音樂性,是越來越成為一塊雞肋了,如其用盡心思去作意義不大、審美價值愈來愈渺茫地鑽研,倒不如有時適當地棄一棄,把精力用在詩詞其他要項的強化上,反而更加顯得有味。故此,不要因小失大地、喧賓奪主地大講特講格律,特別是細密化的詩詞平仄格律。現代詩詞的創作,應把主要精力用在詩詞的意義、意境之美的發掘上,儘力在詩意之美中大力開拓,繼承優秀傳統,對於格律,能基本遵守就可以了,這樣是不會影響作品整體上的審美價值的。

格律是形式,對於形式稍講究一下是對的,但不可全神貫注執著於這一點上,重點還是要把詩歌的內容寫好,把詩歌的內容評論好。如果在詩歌創作中只唯形式是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形式的講究上,那就是輕重失衡,本末倒置,到頭來是得不償失的。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吧,我以前是寫近體詩(律詩)和詞出道文學的,現在寫文史類文章。

我先不科普,但就個人的感受說一下。學寫律詩和填詞,確實很煩,因為你要對平仄,對韻。先不說功夫到不到家,每次有靈感開寫之前,我需要翻開平水韻,如果是寫詞,還得找到對應的詞牌,你得對著字一個個去填進去,還需要保證格律的正確。這確實不僅花時間,而且非常費精力,正所謂「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大抵說的就是如此。

甚至有時候,當你覺得下一句應該這麼接,這樣非常好的時候,你突然發現接下去的這句話(可能只是一個字)不和平仄,怎麼辦,只有放棄,用和平仄的詞套進去。更為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我們說平仄和韻,大多數是和古韻,可古漢語和現代漢語是不一樣的,平仄有變化,那麼你還需要去特地的看下在古漢語中這個「詞」應該是屬於平、還是仄。

不過現在也有用新韻的,既用現代漢語一聲,二聲劃平,三四兩聲劃仄來簡單區別平仄,確實讓寫詩詞更加容易了,我覺得這是非常可取的。因為詩詞最早便不是用來念,而是用來唱的,每一個詞牌背後都有曲調,他們之所以要限制每一個字的音準,並不是說為了裝逼怎麼樣,而是為了更加符合聲韻,更加動聽。

我最早寫詩詞後,因為我多用古韻,所以古韻看不起用新韻的,用新韻的看不起連平仄都不懂的,知道點平仄的看不起韻都不會壓的,是真的用古韻,和新韻的人寫的詩更好么?錯,是自己在炫技,因為漢語音律的變化,如果再去遵循古韻已經完全沒有必要(音律美)了,而當下的詩詞,也早就只是單純的文學作品,而不是詞曲。

所以後來我認為,舊體詩裡面的平仄格律,就如同封建社會的舊傳統會禁錮人們的思想,它是必須革除的。不僅如此,古人在創造平仄格律的時候,是為了聲韻美,但是如今由於語言的變化,我們的聲韻美早就已經改變了,使用平仄不僅不會有聲韻美,更是適得其反,於詩詞本質背道而馳。

也就是去平仄,保留韻,去古漢語音律,才是對詩詞最大的傳承和發揚,不然只會禁錮,並使之滅亡。我後來不再寫古詩詞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我寫過那麼多,看過那麼多,卻從來沒有一個人寫出哪怕跟唐宋差不多的名詩名詞,全部都活在唐宋大家的影子裡面。我們不得不承認自己江郎才盡,也不得不感嘆古人算是把所有的符合古音律的漢字次序都排列光了。但是至少,現在要想繼承和發揚,就必須革除弊端。

毛澤東的詩詞有不少追捧者,小編就是其一。毛澤東下面的兩段話也許對我們的討論有所啟發:

1957年《詩刊》創刊。毛澤東給《詩刊》的首任主編臧克家寫了《關於詩的一封信》。其中除了表示同意《詩刊》發表他多年創作的舊體詩詞18首外,還寫了如下一段十分重要的話:

詩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長發展。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這些話僅供你們參考。

臧克家後來在自己的著作《毛澤東和詩》中還轉引了毛澤東的另一段話:

舊體詩詞源遠流長,不僅象我這樣的老年人喜歡,而且……中年人也喜歡。我冒叫一聲,舊體詩詞要發展要改革,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怨而不傷,溫柔敦厚嘛……

我不知提問者為何要提出這個問題,但我可以明確回答:

(1)舊體詩的平仄格律價值很大(不是一般的大)。它是中國文學的精品之一,是經過幾個朝代的多少詩詞大家的精雕細琢而達成共識的優秀文學體裁。按照它的格律平仄(如七律的--平起首句入韻......)寫出的詩,朗、讀起來抑揚頓挫,承轉自然,韻味十足。

(2)所謂「律」,用現代語言叫「國標」、「行規」,按此「生產」出的產品就是「正品」,是經得起「檢測」的精品,就像德國原裝的「標配」的「賓士」及其技術資料,你說它有「多大價值」?就像揚州玉雕大師全手工雕花鏤空的玉工藝品,你說它有「多大價值」?就像張大千先生的繪畫、歐陽詢的正楷都很「刻板、古樸」,你說它有「多大價值」?

(3)「取消」?笑話!誰能夠把它取消?現在沒有此人,此人以後也不會誕生。儘管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丟了不少「國粹」,現如今古書重印最多的、普通人家收藏最多的就數「唐詩宋詞」了,已成為子孫啟蒙教育的重要「教材」,想著「取消」舊體詩和它的平仄格律豈不是笑話?

(4)古體詩真的難寫。寫不來的、不喜歡古體詩的人可以不寫,去寫「散文詩」、「自由體詩」、「打油詩」、「順口溜」,或突破一下寫點「類古體詩」。束縛我們的不是「舊體詩」,它沒有「原罪」,而是我們的水平。事實上我們現代文學愛好者根本沒受束縛,自由地寫自己喜歡的體裁,但不能呵斥古體詩,正像故宮的古建築價值連城,我們沒有實力建造那樣的房子做住宅,只能蓋個瓦房(農村),水泥盒子型的商品房(城市),但絕不會詆毀頤和園仍然是「豪宅」一樣。然否?

平仄格律詩,有的真正懂得的人掌握得准,用字靈活巧妙。稱之幾絕幾律當之無愧,我十分羨慕和敬佩。然而也有不少人不懂隨便寫幾句便冠以什麼原創格律,實在不敢恭維。有些句子簡直就不是詩的語言,甚至是鄉間俚語。有些句子完全是套用別人的。我想,這怎能算作「原創」「七絕」「七律」呢?在此,誠請各位朋友們攜起手來共同學習,虛心向上,能者為師,不要一味的表楊和點贊,幫助大家共同提高。如果要寫格律詩的話,一定要學懂弄懂,莫隨意冠名。另外,建議朋友們去掉「原創」的台頭好嗎?

舊體詩是中華文化寶貴遺產,是一種持殊的優美的精鍊的文學體裁,是世界文學體裁中獨一無二的,這就是中華文化的舊體詩。你說有多大價值?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無法來評價。

至於有必要取消嗎?我可以說,任何人都沒有這個資格!任德何能?你沒,我沒,所謂的專家也沒!注意,是沒資格!

中華文明需要承傳,而不是捨棄。

中華文化需要發揚光大,而不是否定。

浩浩中華魂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輝煌,中華文明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璀璨歷史和人民的智慧。

你說你有資格去否定嗎?!

N體詩的格律是我們研習了解古代的舊體詩必知的工具,並不是為簡化我們今天模仿舊倖詩的方便之門,取消舊體詩平仄格律只是現在一些所謂專家學者感到自己學不好舊體詩所想出來的一個賴人的賴辦法,我們今天決不能替古人取消這些格律。而且今人也決無資格來取消古人的這些格律。我們只能要求這些企圖借取消舊體詩抱律的人,好繼續在某學術領域裝逼。今後希望這些對古人的舊體詩仍然不入法門甚至狗屁不通的人,從此不

要再在這方面裝大頭,滾遠點去吧!

個人覺得,格律詩的基本形式應該保留,但不應該對平仄押韻過於苛刻。有人寫詩用漢語拼音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韻母押韻。這樣既簡單又好記。但是一些「詩依平水」的人卻認為這不是格律詩。

看兩例:李益:《江南曲》朝朝誤妾期。嫁與弄潮兒兩句,按現在來說明顯不押韻,但古代期、兒屬同一韻目,不但壓韻,且不出韻。

再有,白居易:「春風吹又生」改為「春風吹又青」行不行?不行。現代語言,明明押韻,為何不行。因為「青」字不屬於「八庚韻」,而屬於「九青韻」,改為「青」字就出韻了。

這樣的格律詩押韻對現代人來說,又有多少意義?如果用它作範例,非得把現代人給弄暈了。

 
推薦閱讀:

《後唐宋體詩話·總說》二  新詩與舊體詩
半年七律小集
雷抒雁:舊體詩不能摻水 新體詩要借鑒傳統

TAG:舊體詩 | 價值 | 格律 | 必要 | 取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