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思想的善導者(上)

凈土思想的善導者(上)——中國網採訪凈宗法師

2014年5月15日,國家官方媒體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組赴安徽宣城弘願寺,對凈宗法師進行了一次題為《凈土思想的善導者》 的採訪。

→→→點此觀看視頻←←←

 

【中國網簡介】http://www.china.com.cn/fuwu/guanyuwomen.htm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從2000年成立以來,陸續實現了用中、英、法、西、德、日、俄、阿、韓、世界語10個語種11個文版發布信息,訪問者遍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進行國際傳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中國網是國家重大事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各大部委新聞發布會、「兩會」新聞中心指定網路報道和直播媒體。中國網堅持以新聞為前導,以國情為基礎,通過精心整合的即時新聞、翔實的背景資料和網上獨家的深度報道,以多語種、多媒體的形式,向世界及時全面介紹中國。


【以下是根據採訪錄音整理成的文字。】

各位網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訪談演播大廳,來了一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並且也是深受廣大僧俗好評的法師,他就是安徽宣城弘願寺的住持——凈宗法師。

【中國網】

凈宗法師,您好!阿彌陀佛。

據我們了解,您是一位具有高學歷的出家人,在1990年就皈依佛門,1994年辭去公職,正式出家修行。我大概算了一下,1994年您應該是28歲左右。在那個年齡,按照我們一般人來說,正是朝氣蓬勃,或者說娶妻生子、成家立業的年齡段。在那個時候,是什麼樣的經歷,什麼樣的機緣,讓您作出了出家的決定,跟我們網友談一談,好不好?

【凈宗法師】

一般來講,我們出家人不怎麼談這些,因為都很平凡、很平常。但是,如果不說幾句,可能大家又覺得沒有立體感。我平時在這個方面也說得少,你這一問,就想起當年出家的情形。

我28歲出家時,沒有一個人贊成,家人、同學、同事、領導,有來挽留的,有來阻止的,也有嘆息的,也有落淚的……最終,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出了家。

當時出家是經過慎重選擇的。出家之前,已經經過了4年的時間,讀了一些佛教大乘經典。年輕的時候思想比較活躍,對人生的問題思考得也比較多,就覺得這裡面有給我人生帶來幸福的真理,而且有所有人都需要的光明。一個在沙漠中的旅人,他迫切地需要水,雖然還沒有得到一彎清泉,可是看到了有水的跡象,比如泥土很潮濕,那麼這個人會堅持不懈地挖下去。我當時的心情就是這樣的。佛教是我幸福人生的根本追求,也就是真理光明的所在,所以有一種很大的力量推動著,一定要走這個出家路。因為感覺如果不出家,可能不能完成這件事情。就是這樣。

【中國網】

就是說,佛教裡面,有您今生要追求的人生理想,可以這麼說嗎?

【凈宗法師】

是這樣的。

【中國網】

從1994年出家,至今也有20年了。20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不短的一段時間。您這20年的經歷,也是我們廣大網友非常感興趣、想知道的。請法師給我們分享一下20年以來的出家經歷。

【凈宗法師】

是的。當初是小和尚;現在20年一過,我都成老和尚了,時間確實過得非常快!

20年來,我想大致有這麼三個階段:第一是苦悶求法的階段,第二是感悟念佛的階段,第三就是弘法布教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什麼說是苦悶求法呢?就像剛才所說的,感知到佛法當中有光明,有我內心所追求的理想,可是並不能馬上得到。那麼,在這一段時間,內心是很苦悶的。這種苦悶比世間任何的苦悶都要深重。它像什麼呢?比如一隻蜜蜂,被人家追趕,看前面是一個窗戶,它就飛過去,可是被玻璃擋住了。它知道這裡一定可以過去,因為有光明,是通向外面的,是可以衝出去的,但是它沒有透達。我也知道佛教裡面有我的理想,有我的光明,有我的幸福;但是我走到這個地方來,擋住了,就是心沒辦法通過。雖然看到前面有光明,可是通不過,這個時候就很苦悶。

我當時將近30歲。,寺院里有些年輕的小沙彌比較調皮,有時會打打鬧鬧,我看到他們打打鬧鬧,都會很黯然神傷地離開。因為佛教講的就是了生死、成佛道,要得到解脫,但是我還沒有達到目的,這種苦悶使得我茶不思飲、飯不思食、夜不能安卧。

每天的早晚課有一句話,就是:「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今天又過去了,我們的壽命又減少了,就好像魚養在水缸裡面,這個水缸是漏的,水每天往下滴,越來越少,那這條魚在裡面有什麼快樂呢?我們的人生過了一天,壽命的水就滴了一點。在水滴干之前,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回到大海,不然的話就死路一條。所以,每當唱到這個地方,心裡就很緊,揪得很緊。

這種狀況,從我接觸佛教,一直到出家以後的一段時間,大約持續了7年的時間。這7年是過得很苦悶的。

我接觸佛教時,人比較年輕,自視比較高,是從禪宗入手的,像《金剛經》《楞嚴經》,在這些基本的大乘經典上比較用心。後來,就轉到了凈土法門,對凈土法門很有好感和傾向;但是仍然沒有安心,內心沒有穩固的法喜。

幾年之後,經過了所謂的沉澱也好,或者積累也好,或者佛菩薩的暗中加持也好——因為人有誠心,佛就有感應——我就接觸到了善導大師的念佛法門。

我一接觸到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所有的疑惑通通都解開了,就是感悟念佛。悟到什麼?就覺得佛教所講的,以前所說的一切理論,今天終於成為現實!比如《心經》里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又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些話都是經文所講的,可是,在此之前都沒有落實到心中。「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可是似乎跟我不相應,因為我心中還是很苦悶。但是,一旦了解了善導大師所講的念佛法門,我真正覺得這句經文就落實到了心中,就知道真正的佛法能讓我們「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樣再來看佛經,就感到特別親切,佛是如何的大慈大悲,如何的一切智人。以前就覺得這些只是讚歎的語言,沒有落實在我們心中;可是一旦感悟到念佛之後,就覺得這一切是那樣的親切自然,那樣的貼切,所以,心中所有的迷霧都散開了。就好像剛才講的這隻蜜蜂,最初不斷地撞玻璃,突然旁邊有個窗戶一開,就出去了。那個時候,它有一種得救的歡喜,感到前面有廣大的天空,也不再被人追趕。這是第二個階段。

一旦了解這個法這麼好,就非常熱心地想告訴所有人,於是就走向了弘法布教的路程。就好像這隻蜜蜂飛出去了,它又飛回來,呼喚它的同伴:「你們要從這個地方離開,就沒有危險了。」

這後面的時間就比較長了,大概經過了十六七年,一直都在做這項工作。這項工作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初期的弘法,輾轉各地。那個時候也還年輕,懷著一顆虔誠的心,一種執著追求的心,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不停地遊走。我現在非常懷念初期弘法的日子裡所走的地方。為了弘法,除了西藏、新疆、青海和內蒙古,中國大陸其他省份都去過了。我沒有道場,也沒有背景,只是靠一顆心;但是也受到很多信眾的歡迎,從一個山區到另一個山區,從一個城鎮到另一個城鎮,跟他們坐在一個熱炕頭上,有時候坐在一節列車裡面,這樣就形成了一定的信眾基礎。

在這之後,就走向第二個階段。因為信眾越來越多,光靠我們這樣口舌去講肯定是不夠的,所以就前進到第二步:印書流通。

經書流通之後,效果就更加明顯了,很多信眾,包括一些出家師父都會聚攏過來,他們就要求一定要有一個道場。那時候我們都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都在走動。所以就到了第三個階段:建寺安僧。今天的弘願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目前是處於第四個階段:講法教學。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就是把這個法門主要的經典,把祖師的傳承,系統、完整地講解出來,教導後學,讓大家可以參考。

這些年大致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從外表來看,好像是我們個人在努力,其實背後有一隻無形的手,就是阿彌陀佛,在推動著我們去做。個人是沒有這個力量的,靠個人不可能有半點的成績。在彌陀無形之手的推動下,也有更多的信眾、法師、蓮友,大家共同來做這件事情,還是有那麼一點小小成效的。

【中國網】

非常精彩!您大概和我們分享了這20年您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求道過程中的痛苦和艱辛;第二個階段,可以說是求道過程當中的一個突破口,一個提升,就是您接觸到了凈土法門;第三個階段,一旦您得到之後,就非常迫不及待地去傳道,去弘法:經歷了這樣的三個過程。我們網友對您這20年的經歷,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我們知道,弘願寺坐落於安徽宣城敬亭山。敬亭山自古以來就有「江南詩山」的美譽,唐朝大詩人李白就曾經七次登上敬亭山,並且留下了「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的千古絕句。您在這樣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還有深厚佛教背景的弘願寺做住持,有什麼樣的感受?

【凈宗法師】

答:對,確實是有些感受的。我們雖然生活在現代,其實每個人對歷史和文化都有自己的認識。我覺得,一個人如果負責任的話,他應該對得起歷史,也應該能夠走向未來。

弘願寺,作為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寺院,有著歷史和文化的廣大背景。尤其是在當代,有這麼多的信眾,千千萬萬人的心聚在這個地方,我在這裡擔任一個領頭人,感到責任特別重大。我們怎樣領導這個團體和千千萬萬的信眾,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責任,是肩上的一個重大的擔子。以我個人來講,我的德行是完全不足以挑這個擔子的,可是又該如何來走這一步呢?

我個人的感受,就是一定要以法為中心。以法為中心,就能夠保證團體有一個靈魂。

以法為中心的潛台詞,就是不能以個人為中心。因為,在寺院里,作為領導人,或者作為一個宗教團體的代表人物,很多人會把眼光聚在你的身上。宗教團體和一般團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企業,企業的團體目標很簡單,就是為了追求利潤,獲得利潤之後合理分配,大家心也就平了,所以是比較單純的。寺院這個團體看上去很鬆散,什麼人都可以來,信眾可以今天來明天不來,出家法師可以今天來明天背包走,所以看上去很鬆散;但其實它的內核是比較堅固的,因為它是靠信仰的凝聚力。同時,寺院當中也沒有世間的手段,比如在經濟上或者職位上去調節大眾,大家也不是為了這個來的,都是來奉獻的;出家人也是這樣。所以,世間的行政和經濟手段是一樣都不靈的。

不過,另一方面,別人把所有的心都傾向於你,如果你得到他的心,他全身心都會依託。所以,這種仰賴、這種拜託是非常凝重的。作為一個寺院的負責人,承載了別人很大的依託。比如說託孤,這個人要死了,把他的孤兒托給你,這是非常殷重的託付,這是一輩子的事情。現在人家來了以後,是把他整個心、把他的幸福托給你。大家為什麼來到寺院?往往是因為在社會上有一些不平,或者因為感覺社會不清凈,或者受到傷害,或者在世間感到很迷茫,心沒有出路,所以來到寺院。所以,這種託付,如果是一個人,你還可以應酬,如果是千千萬萬人的託付,你想想看,要有怎樣大的心力?我們畢竟是凡夫,我們個人是承載不起這份託付的,只有以佛法為中心才可以。因為大家是奔著信仰來的,那隻要以佛法為中心就可以了。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以法為中心。

以法為中心,第一個好處就是平等,沒有高下。寺院的負責人、執事和信眾,都是平等的,這個法給大家的滋養和利益是完全一樣的。這樣就很好。

第二個好處,它會給人堅定的力量。在需要作決定時,這種力量會促使你堅定地站穩立場。可能多數人認為某件事應該做,但是在我這個立場上,我很可能會說不可以;相反,也可能很多人說某件事不可以做,我卻會說一定要那樣做。在世間來講,可能是民主表決;但是在寺院這個團體中,特別是在法義的修學方面,是不能靠投票來解決的。比如說,你是引路人,這一團人在峽谷當中迷路了,他們投票說該往這裡走,可是你明明知道那是死路,走不出去,總不能說「那好吧,你們大家都決定了,我跟著你們走吧」,那是不可能的!那一定要說「不可以!此路不通,一定要跟我走!」因為引路人對整個狀況是了解的。

要作決定,只要看符不符合佛教的教規、教義,符不符合眾生的心理趨向,對個人、他人、團體、社會,對佛教和世俗,如果都符合法的精神,就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即使你作出的決定跟大家不一樣,你也會有力量堅持。而這種堅持的力量,往往會給大眾信心,所以大家都會好好地跟從你。這是第二個好處。

以法為中心的第三個好處,就是清凈。如果以個人為中心,那會很染污,也會增加很多是非。人往往都是人情長短,或者說「你嘴巴大,那你講的算數」,不是那樣的。如果以法為中心,大家心裡都能感受到幸福,方方面面的利益都是很自然、很微妙的,都能照顧到;就像剛才講的,各方面的利益都有一個共通性。如果像世間那樣帶有人情觀點的話,就很可能會傾向於自己的利益,進而損害對方,結果就是損人不利己。如果以法為中心,所有的人都能平等得利益。

以法為中心的第四個好處,就是能夠避免大的缺失。在宗教團體中,比較容易形成個人崇拜。個人崇拜有很大的不穩定性,而且會滋生很多毛病;如果發展到極端,對社會、信眾就非常危險了。比如古今中外的一些邪教組織,往往都是搞個人崇拜,把光環套在自己身上。那以法為中心的話,就一切都要走向法,走向佛陀那個地方,這樣就會很平靜,對這個團體的健康和有機、有序、正常的生長,就非常有幫助。

這是我個人的心得。

【中國網】

說得非常好。

做住持,肩上的責任非常重大,因為你要把握寺院的發展方向。

【凈宗法師】

對的。

【中國網】

剛才您說了對外弘法,我覺得對內您也在弘法,以法為最終標準,增加內部的凝聚力和穩定性。

【凈宗法師】

是的,你總結得非常好。

【中國網】

謝謝。

就我所知,弘願寺可以說是弘揚善導大師凈土思想最著名的一個道場,請您談一談,它為什麼能贏得這樣一個說法或者地位?

【凈宗法師】

我們倒沒有這樣的自我定位。不過,這樣問起來,應該也有一些實際的原因。

第一,我們宗旨非常專一。有專才能做到精。現在有大超市,也有專賣店,我們是專賣店型的。佛教也好,學術也好,宗派也好,都非常博大精深。甚至一門一派,你能專精的話,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弘願寺是特別突出善導大師凈土思想的。中國凈土宗十三位或者說十五位祖師,在弘願寺系統裡面,我們是專門突出善導大師的。這不是對其他祖師的否定,只是說要有一個主帥,像一條長龍,一定要有個龍頭。作為一個宗派,一定要有個領袖人物,把他的思想打出來,就可以統帥。這樣在弘法的過程當中,旗幟就很鮮明,就很有力量。這是我們的宗旨。

在理論上,我們完全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在實踐上,也是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來建立大眾的修學行儀。弘願寺的方方面面,比如牌匾、對聯、文化的宣傳,殿堂裡面本尊的供奉,外形的建築,還有它的文化標識,都有個核心,就是善導大師,這是我們的特點。

在這種特別的情況下,就會形成一種氛圍,任何人來到這個寺院,都會有一種明顯的感受,感受到一種凝聚力,方向明確,讓他的信仰有一個明確指向。而且這也很便於寺院的管理,不相應的人會自己離開,留下來的就會心往一處使,同心同德,這就省了很多事。

弘願寺很乾凈,很整齊,這是自然形成的。比如我們的廣場上連一個賣香的都沒有,當初建的時候,很多人就說「我要在這裡賣念珠」「我要賣香」,但我們建好了一個都沒有來。為什麼?因為整個氣氛讓他覺得沒有生存的市場,也沒有這個必要。弘願寺走進來讓人覺得很乾凈,這都是我們蓮友自發清掃的,我們也沒有請工人打掃,都做得很好,很感恩大家。

第二,時間比較久。這十幾年來,我們都是走善導大師凈土思想這個路線。

第三,信眾基礎比較廣泛。大家可能會口口相傳。

第四,有一定的弘法成效。舉個例子來說,弘願寺現在所流通的經書法寶,大約有九十多種。雖然從數量上看並不是很多,但是多數都是原創。有一些寺院、道場也在流通,不過往往都是翻印刻本。當然,我們的書有幾個系列,像經典、祖師的著作不是我們原創,但是加入了很多的後續工作,比如說按照國家的標點符號標準進行重新標點,加科判、眉注和圖表,加以梳理。這樣的梳理工作,一本書可能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比如《善導大師全集》,還有《凈土宗聖教集》,都是眾多法師和居士用了好幾年的時間才完成的,這裡面有很多的勞動。其他大大小小的書都是跟這個法門的法理一脈相承的。這些書連續不斷地出來,這樣就會在信眾當中形成一定的影響。

【中國網】

我覺得能夠贏得這樣一個說法,肯定就是咱們做出了很多、很大的努力,花費了很多工夫,才出這樣的成效。

法師,剛才您多次提到「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我想很多網友可能不是很了解,請您給我們闡述一下,到底什麼是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

【凈宗法師】

好的。

一般的網友可能對善導大師比較陌生。善導大師是唐朝人。

中國佛教最鼎盛的時期,就是在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跟印度佛教的差別,就在於它是宗派佛教。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之後,就形成了八大宗派。八大宗派的形成是必然的,它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凈土宗就是這八大宗派當中的一宗,而且是信眾基礎非常廣泛、生命力非常旺盛的一個宗派。凈土宗這個名字,雖然普通網友可能沒聽過,但是一句「阿彌陀佛」,幾乎是沒有人不知道的。只要是念阿彌陀佛的,簡單地說,就可以把他歸入凈土宗了,因為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凈土的佛,是凈土宗的宗主佛。

隋唐時代的善導大師是開創凈土宗的祖師,在佛教內部,他享有非常高的聲譽,被稱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每念一聲佛,口中就有一道光出來,因為他二十幾歲就已經證入很深的三昧聖境。所以,唐朝的高宗皇帝就給善導大師一個封號,稱為「光明大師」。

在中國的佛教界,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都在弘揚凈土,他們也都有自己的思想。那麼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到底有什麼特別呢?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很純粹,很系統,所以他才能成為一個宗派的創始人。他的傳承,就是依據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善導大師的思想,概括起來可以用八個字來說明,就是: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這兩句話八個字,有四項內容。

首先就是「本願」。「本願」這兩個字,在大乘佛教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小乘佛教升華到大乘佛教,主要就是有本願思想。本願,就是佛菩薩在因地所發的誓願,比如說地藏菩薩的本願,藥師如來的本願,釋迦佛的本願等等。菩薩在累劫修行當中,要怎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要建立什麼樣的國土,怎樣來利益眾生,發的這個願就稱為本願。

本願也有所謂的「通願」和「別願」。通願,就是所有菩薩共通的,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四句話——「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叫四弘誓願;別願,特別的誓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這都屬於別願。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主要強調的是仰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阿彌陀佛因中的本願已經實現了。這個願望實現之後,就有一種力量,簡單講就叫作本願力。比如這裡有條河,過不去,有人發心建一座橋,讓人們安全渡河,這是他的本願。這座橋一旦修好,這個本願就實現了,人們就自然可以安全渡河。

阿彌陀佛的前身叫作法藏比丘,當年他發了四十八個本願,其中有一條願就說: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只要眾生稱念我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我就用光明來保護他,讓他現生平安利樂,臨終我就接引他到我的凈土來,使他永遠告別苦惱,到我的凈土成佛,這是我的本願。經過了無量劫時間的修行,法藏比丘這個本願實現了,十個大劫之前他成佛了,叫阿彌陀佛,不再叫法藏比丘了。他一旦成佛,就標誌著他的願望已經達成,橋已經建好了。任何人只要念他的名號,就等於跨上了這座橋,就可以通過「南無阿彌陀佛」這座六字之橋,走向幸福的彼岸。

這是「本願」兩個字。

「本願稱名」,就是按照阿彌陀佛的本願,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是阿彌陀佛在本願中所規定的。現代人工作很忙,外在的環境很繁雜,內在的煩惱也很深重,如果靠自己修行戒律、禪定、智慧,絕大多數人難以成功,太難了。所以,阿彌陀佛當初發願就說,這些都屬於難行道,要靠自力修行很難成功;請你靠我本願的力量,請你稱念我的名號。所以這叫「本願稱名」。

稱名誰都可以做到,就是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像我們出家人走出去,小孩子看見我們,他會自然喊一句:「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他會自然地喊這一句,那這個名號就念出來了。所以,不管老人、小孩,有智慧、沒智慧,都可以念。如果要求學習經典,可能要識字;可是這個名號誰都可以念。你念,你就得到;你念,佛就聽到,佛的光明就會照耀到你。所以,本願稱名非常簡單。

這句「阿彌陀佛」的來源,一般人理解不到,以為要怎樣虔誠才能念佛。如果知道這是本願,他就會明白,這是阿彌陀佛在呼喚我們,源頭在佛那裡。這樣,我們內心和佛就很容易溝通。

「本願」是一個根本的理論基礎,而「稱名」是行法。稱念阿彌陀佛,是一個修行的方法。這個修行方法,是阿彌陀佛給我們選好的。就像媽媽對小孩子,小孩子還不會煮飯,媽媽就說:「你餓了就喊我一聲。」小孩喊:「媽媽我餓了!」那好,媽媽馬上給他做。

阿彌陀佛說:「你需要什麼就念『阿彌陀佛』,我就來成就你。」這個思想,就是所謂的他力思想。他力思想特別符合我們這個時代。古時候,你要找一個遠方的人,可能要跑斷腿;而現在,手機一按馬上找到他,這就是利用他力。一個小時可以從這裡飛到北京,靠的是飛機的力量。從此處運到彼處,只要你把身體放上去就行了,這只是物理學層面。而佛法是心法,要想讓阿彌陀佛把我們從此岸運到彼岸,關鍵要看我們是不是把心放上去,我們的心是不是完全仰靠阿彌陀佛。如果我們的心徹底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能運載我們,把我們運到西方極樂凈土。我原來是學航空的,我覺得這個例子確實能夠說明這個問題。關於這一點,我也專門寫了幾篇文章,來讓大家了解佛法他力救度思想的簡便、殊勝。

這是第二「稱名」。

第三就是「凡夫」。

一般的法門,對修行者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要麼要求你出家,一般的出家還不行,還要深山苦修;最基本的,剛才講了三個科目,叫作三學,就是戒、定、慧。首先是嚴格的戒律,因為戒律做不到就不要談修行。在家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最根本的五條,是在家人的戒律。出家人的戒律就更多更細微。精嚴持戒,如法生活,才能遮止很多障礙,心才會慢慢地調伏,才有可能修定。如果不持戒,在山洞裡打坐,那是非常危險的,可能要吐血。必須通過戒律的訓練,才有可能走向禪定修行。

可是即使禪定的功夫再深,仍然不能解脫生死。禪定是共外道的,就是說佛法裡面有禪定,道教、其他世間宗教也有禪定。

禪定之上,必定要啟發智慧。佛教所講的般若智慧,是佛教的特別內容。無我、空性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產生之後是無我的,這樣迷茫就被切斷了,你才可以出離生死。

這個過程太難了,所以稱為「難行道」。要走這條路,必須是聖者的根機,能夠清凈嚴格地持戒。近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師,就是弘一大師,他是弘揚戒律的大德。弘一大師他自己怎麼講?他說:「我是連五戒都持不清凈的。想到自己出家這麼多年,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從內心裏面像一個畜生!」我們聽到感到很震驚,這樣一位祖師大德,他怎麼能講這種話?那是因為他真正拿著佛法的鏡子,一照,才知道內心是多麼的污穢,修行是多麼沒有力量。這種修行是難行道,太難了,要求我們有聖者的根機。

而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是以凡夫為本,這也是阿彌陀佛的本懷。我們煩惱重,有很多不自在,自己沒有辦法。比如一隻蜻蜓,撲上了蜘蛛網,它的掙扎只是給蜘蛛傳遞信息,掙扎得越厲害,蜘蛛就把它纏得越緊;想要解脫,必須有人把網打開,把它放出去。

我們也一樣:我們在這個世間,妻子、丈夫、兒女、工作,每天所想的,離不開貪、瞋、痴。我們凡夫眾生,一方面知道貪瞋痴不好,另一方面,離開貪瞋痴就沒法過日子了。我們就是這樣的凡夫,煩惱的罪業眾生。在這種情況下,你說要靠自己修行解脫,談何容易!

普通大眾,芸芸眾生,內心渴盼的是一種聖潔、高尚的慈悲救度力量,因為我們自己根本沒有力量。而善導大師所闡發的阿彌陀佛的救度,正是這樣,它使任何凡夫都能看到光明和希望!

這是「凡夫」二字。

「入報」兩個字,是代表救度的境界。「入」就是進入,「報」就是報土。報土是佛教的特有名詞,是相對於化土的。菩薩成佛後,是住在凈土裡面的,這個凈土是菩薩修行所感的,是他修行的果報——這是真正的「善有善報」。這個報土非常清凈莊嚴,一般人是夠不著的。

按照通途的教理,佛的報土境界,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有可能生在佛的報土。初住以上的菩薩破了無明,證悟了法身,跟佛的境界才有一定的交集。就像帝王的皇宮,大臣才可能到皇宮,我們老百姓怎麼能到皇宮裡去呢?連地方大員都不行。所以,只有大菩薩才有可能生在佛的報土。可是眾生都希望親近佛,佛也希望度眾生,那怎麼辦呢?佛就化現一個世界,就是化土。化土是應眾生的根機來顯現的:你在什麼樣的層次上,他就示現什麼樣的國土,讓你可以在這裡生存,在這裡得到教化。化土有凈土和穢土之分,我們這個世界就屬於穢土,釋迦牟尼佛化身來到這個地方教化我們。

對於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善導大師之前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說,凡夫可以去;不過,凡夫能去的地方總不可能是佛的境界,所以極樂世界是化土。

第二種說,極樂世界是報土,所以凡夫當然不能去;經中雖然說凡夫可以去,那只是「別時意」——怕說不能去你又退心,就說可以去,實際上你要經過生生世世累劫的修行,到時候才可以去的。這種思想出來以後,大家就沒有信心了。

善導大師出世,就專門說明,凡夫是可以即生到達彌陀報土的。善導大師自問自答:如果靠自己的力量,阿羅漢聖者都到不了報土,那凡夫怎麼可以去呢?答:如果要靠凡夫自己,當然去不了;可是只要依靠彌陀的本願力,就必定可以到達。比如我們從這裡到北京,馬拉松運動員十個小時也跑不到;但是如果坐飛機的話,一個老太太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靠什麼?靠飛機的力量。

所以,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一就是「本願」,這是一切理論的來源和基礎;第二「稱名」,稱名也是本願所規定的一個修行方法,是很簡單、很容易的,我們任何凡夫都能做到;我們所得到的利益,就是直接進入阿彌陀佛的真實報土——「凡夫入報」。

這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關於報土和化土,打個比方可能更好理解。深圳有一個錦繡公園,這個公園把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著名景點做成模型放在裡面,供人觀賞。但是在模型上看到的,跟實際的景點是有很大差距的。建一個微型的黃果樹瀑布景觀,跟真正的黃果樹瀑布是不能相比的。化土就好像佛菩薩做的微型景觀,你不能到真正的報土去,只好做一個讓你看,其實它跟真正的報土差別非常巨大。

善導大師的思想說,我們任何人,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直接到佛本有的、真實的報土境界。這個與其他諸師解釋的差距就非常非常大了。

關於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就簡單跟大家介紹到這裡。

——- 上集完 ——–


推薦閱讀:

語言在多大程度上規範思想|伽達默爾
發明比思想更能改變世界嗎?
為什麼邪教總是長不了?
為什麼有些人思想淺薄?沒有深度?
為什麼很多有成就的人最終都信教了?

TAG:思想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