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130餘個國家之009【宋國】
06-01
宋國(公元前1036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河南商丘。周初被封為公爵,國君子姓,為周朝三恪之一,春秋戰國十二諸侯之一。周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即宋國[1] ,都城為商丘,又稱宋城或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南)[2] ,以奉商朝的宗祀。宋王族出自華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諸侯國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3] 。宋襄公為《史記》春秋五霸之一,他在齊國內亂時,幫助齊公子復國,想代齊作為盟主,但軍事實力不強,西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時實行不切實際的「仁義」,結果被楚軍擊敗,宋襄公也因傷重身亡。宋國末代國君宋康王「行王政」,即實行政治改革,宋國強盛起來。他東敗齊,南敗楚,受到齊、楚大國的忌恨,公元前286年,齊國、楚國與魏國聯手滅掉宋國,三國瓜分宋國。[4] 宋國歷史文化名人有宋微子、孔父嘉、宋襄公、叔梁紇、宋文公、子罕、丌官氏、南子、墨子、莊子、惠子等。歷史沿革編輯
微子之後與箕子之後,同屬於殷商系統的宗族。《史記·殷本紀》稱殷商系統的宗族,尚有來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這都是"以國為姓",可已不詳考。《潛夫論·志姓氏》記子姓的宗族,有孔氏、宋氏、皇甫氏、華氏、魚氏、牛氏、目夷氏、沙氏、成氏、邊氏、戎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馬氏、樂氏、穆氏等,蕭氏則因功建立蕭國。依汪繼培為《潛夫論》所作箋注,這些姓氏,差不多都可明確其屬於宋國內部的宗族系統。這些氏姓,都代表貴族間不同的政治勢力,是以血緣為本位的政治體制之顯著的特點。與宗族制度相聯繫。宋國在西周時期採取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輪替,這在西周其實是普遍現象,例如周禮的象徵魯國就是先兄終弟及再讓弟弟的兒子接班,之後兒子的弟弟上位。3國君世系編輯
註:西周的宋國世系有缺失4史書記載編輯《史記·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紂之庶兄也。紂既立,不明,淫亂於政,微子數諫,紂不聽。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滅璿國,懼禍至,以告紂。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為!」於是微子度紂終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乃問於太師、少師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陳於上,殷既小大好草竊姦宄,卿士師師非度,皆有罪辜,乃無維獲,小民乃並興,相為敵讎。今殷其典喪!若涉水無津涯。殷遂喪,越至於今。」曰:「太師,少師,我其發出往?吾家保於喪?今女無故告予,顛躋,如之何其?」太師若曰:「王子,天篤下菑亡殷國,乃毋畏畏,不用老長。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遂亡。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為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乃被發詳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故傳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紂之親戚也。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乎?」乃遂殺王子比干,刳視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義屬。故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於是太師、少師乃勸微子去,遂行。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武王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武王既克殷,訪問箕子。武王曰:「於乎!維天陰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倫所序。」箕子對曰:「在昔鯀堙鴻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從鴻範九等,常倫所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鴻範九等,常倫所序。「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紀;五曰皇極;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鄉用五福,畏用六極。「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治,明作智,聰作謀,睿作聖。「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皇極: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傅錫其庶民,維時其庶民於女極,錫女保極。凡厥庶民,毋有淫朋,人毋有比德,維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女則念之。不協於極,不離於咎,皇則受之。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女則錫之福。時人斯其維皇之極。毋侮鰥寡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國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女不能使有好於而家,時人斯其辜。於其毋好,女雖錫之福,其作女用咎。毋偏毋頗,遵王之義。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惡,遵王之路。毋偏毋黨,王道蕩蕩。毋黨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王極之傅言,是夷是訓,於帝其順。凡厥庶民,極之傅言,是順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不友剛克,內友柔克,沈漸剛克,高明柔克。維闢作福,維闢作威,維辟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於而家,凶於而國,人用側頗辟,民用僭忒。「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濟,曰涕,曰霧,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貣。立時人為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女則有大疑,謀及女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女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而身其康彊,而子孫其逢吉。女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從,龜從,筮從,女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女則逆,卿士逆,吉。女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凶。龜筮共違於人,用靜吉,用作凶。「庶徵:曰雨,曰陽,曰奧,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序,庶草繁廡。一極備,凶。一極亡,凶。曰休徵:曰肅,時雨若,曰治,時暘若;曰知,時奧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僭,常暘若;曰舒,常奧若;曰急,常寒若;曰霧,常風若。王眚維歲,師尹維日。歲月日時毋易,百穀用成,治用明,畯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既易,百穀用不成,治用昏不明,畯民用微,家用不寧。庶民維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月之從星,則以風雨。「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也。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當國。管、蔡疑之,乃與武庚作亂,欲襲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開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於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餘民甚戴愛之。微子開卒,立其弟衍,是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煬公熙立。煬公即位,湣公子鮒祀弒煬公而自立,曰「我當立」,是為厲公。厲公卒,子釐公舉立。釐公十七年,周厲王出奔彘。二十八年,釐公卒,子惠公琤立。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秦始列為諸侯。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為魯惠公夫人,生魯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力立。宣公有太子與夷。十九年,宣公病,讓其弟和,曰:「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通義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讓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為穆公。穆公九年,病,召大司馬孔父謂曰:「先君宣公舍太子與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與夷也。」孔父曰:「群臣皆原立公子馮。」穆公曰:「毋立馮,吾不可以負宣公。」於是穆公使馮出居於鄭。八月庚辰,穆公卒,兄宣公子與夷立,是為殤公。君子聞之,曰:「宋宣公可謂知人矣,立其弟以成義,然卒其子復享之。殤公元年,衛公子州吁弒其君完自立,欲得諸侯,使告於宋曰:「馮在鄭,必為亂,可與我伐之。」宋許之,與伐鄭,至東門而還。二年,鄭伐宋,以報東門之役。其後諸侯數來侵伐。九年,大司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華督,督說,目而觀之。督利孔父妻,乃使人宣言國中曰:「殤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戰,民苦不堪,皆孔父為之,我且殺孔父以寧民。」是歲,魯弒其君隱公。十年,華督攻殺孔父,取其妻。殤公怒,遂弒殤公,而迎穆公子馮於鄭而立之,為庄公。庄公元年,華督為相。九年,執鄭之祭仲,要以立突為鄭君。祭仲許,竟立突。十九年,庄公卒,子湣公捷立。湣公七年,齊桓公即位。九年,宋水,魯使臧文仲往吊水。湣公自罪曰:「寡人以不能事鬼神,政不脩,故水。」臧文仲善此言。此言乃公子子魚教湣公也。十年夏,宋伐魯,戰於乘丘,魯生虜宋南宮萬。宋人請萬,萬歸宋。十一年秋,湣公與南宮萬獵,因博爭行,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魯虜也。」萬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殺湣公於蒙澤。大夫仇牧聞之,以兵造公門。萬搏牧,牧齒著門闔死。因殺太宰華督,乃更立公子游為君。諸公子餎蕭,公子御說餎亳。萬弟南宮牛將兵圍亳。冬,蕭及宋之諸公子共擊殺南宮牛,弒宋新君游而立湣公弟御說,是為桓公。宋萬餎陳。宋人請以賂陳。陳人使婦人飲之醇酒,以革裹之,歸宋。宋人醢萬也。桓公二年,諸侯伐宋,至郊而去。三年,齊桓公始霸。二十三年,迎衛公子毀於齊,立之,是為衛文公。文公女弟為桓公夫人。秦穆公即位。三十年,桓公病,太子茲甫讓其庶兄目夷為嗣。桓公義太子意,竟不聽。三十一年春,桓公卒,太子茲甫立,是為襄公。以其庶兄目夷為相。未葬,而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襄公往會。襄公七年,宋地霣星如雨,與雨偕下;六鶂退蜚,風疾也。八年,齊桓公卒,宋欲為盟會。十二年春,宋襄公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楚人許之。公子目夷諫曰:「小國爭盟,禍也。」不聽。秋,諸侯會宋公盟於盂。目夷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何以堪之!」於是楚執宋襄公以伐宋。冬,會於亳,以釋宋公。子魚曰:「禍猶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鄭。子魚曰:「禍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鄭。襄公將戰,子魚諫曰:「天之棄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戹,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為?」楚成王已救鄭,鄭享之;去而取鄭二姬以歸。叔瞻曰:「成王無禮,其不沒乎?為禮卒於無別,有以知其不遂霸也。」是年,晉公子重耳過宋,襄公以傷於楚,欲得晉援,厚禮重耳以馬二十乘。十四年夏,襄公病傷於泓而竟卒,成公元年,晉文公即位。三年,倍楚盟親晉,以有德於文公也。四年,楚成王伐宋,宋告急於晉。五年,晉文公救宋,楚兵去。九年,晉文公卒。十一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十六年,秦穆公卒。十七年,成公卒。成公弟御殺太子及大司馬公孫固而自立為君。宋人共殺君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為昭公。昭公四年,宋敗長翟緣斯於長丘。七年,楚莊王即位。九年,昭公無道,國人不附。昭公弟鮑革賢而下士。先,襄公夫人慾通於公子鮑,不可,乃助之施於國,因大夫華元為右師。昭公出獵,夫人王姬使衛伯攻殺昭公杵臼。弟鮑革立,是為文公。文公元年,晉率諸侯伐宋,責以弒君。聞文公定立,乃去。二年,昭公子因文公母弟須與武、繆、戴、庄、桓之族為亂,文公盡誅之,出武、繆之族。四年春,楚命鄭伐宋。宋使華元將,鄭敗宋,囚華元。華元之將戰,殺羊以食士,其御羊羹不及,故怨,馳入鄭軍,故宋師敗,得囚華元。宋以兵車百乘文馬四百匹贖華元。未盡入,華元亡歸宋。十四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楚,楚復釋之。十六年,楚使過宋,宋有前仇,執楚使。九月,楚莊王圍宋。十七年,楚以圍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無食,華元乃夜私見楚將子反。子反告庄王。王問:「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曰:「誠哉言!我軍亦有二日糧。」以信故,遂罷兵去。二十二年,文公卒,子共公瑕立。始厚葬。君子譏華元不臣矣。共公十年,華元善楚將子重,又善晉將欒書,兩盟晉楚。十三年,共公卒。華元為右師,魚石為左師。司馬唐山攻殺太子肥,欲殺華元,華元餎晉,魚石止之,至河乃還,誅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是為平公。平公三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師魚石。四年,諸侯共誅魚石,而歸彭城於宋。三十五年,楚公子圍弒其君自立,為靈王。四十四年,平公卒,子元公佐立。元公三年,楚公子棄疾弒靈王,自立為平王。八年,宋火。十年,元公毋信,詐殺諸公子,大夫華、向氏作亂。楚平王太子建來餎,見諸華氏相攻亂,建去如鄭。十五年,元公為魯昭公避季氏居外,為之求入魯,行道卒,子景公頭曼立。景公十六年,魯陽虎來餎,已復去。二十五年,孔子過宋,宋司馬桓魋惡之,欲殺孔子,孔子微服去。三十年,曹倍宋,又倍晉,宋伐曹,晉不救,遂滅曹有之。三十六年,齊田常弒簡公。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六十四年,景公卒。宋公子特攻殺太子而自立,是為昭公。昭公者,元公之曾庶孫也。昭公父公孫糾,糾父公子璫秦,璫秦即元公少子也。景公殺昭公父糾,故昭公怨殺太子而自立。昭公四十七年卒,子悼公購由立。悼公八年卒,子休公田立。休公田二十三年卒,子辟公辟兵立。辟公三年卒,子剔成立。剔成四十一年,剔成弟偃攻襲剔成,剔成敗奔齊,偃自立為宋君。君偃十一年,自立為王。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與齊、魏為敵國。盛血以韋囊,縣而射之,命曰「射天」。淫於酒婦人。群臣諫者輒射之。於是諸侯皆曰「桀宋」。「宋其復為紂所為,不可不誅」。告齊伐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齊湣王與魏、楚伐宋,殺王偃,遂滅宋而三分其地。太史公曰:孔子稱「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襃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7] 5文物遺存編輯都城遺址宋國都城位於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隅,是周初封微子於宋國都城的遺址,也是我國歷史上商周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1
西周時期
周武王伐紂,商朝覆亡後,按照分封制的禮法,國家雖 然覆亡,勝利者仍然不能讓以前的貴族宗祀滅絕,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另封紂王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啟,微子啟被封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國號宋,都城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南)。[4] 以奉商朝的宗祀,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現存都城遺址為商丘宋國故城,面積10.2平方公里。主要城市有商丘(今商丘市睢陽區西南)[5] 、相城(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蒙(今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一帶)、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西)、豐(今徐州市西北部)、呂(今商丘市夏邑縣)等。孔子的論語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微子啟去世後,其後裔擔任王朝大臣,為微氏。其弟微仲衍繼位。國君傳了幾代後,即發生內亂。[6] 湣公共去世後,弟煬公熙自立,其太子弗父何不得立。湣公子公子鮒祀為此很不滿,認為國君位職應該為其兄長弗父何。於是煬公三年,公子鮒祀殺掉了叔父煬公熙,欲立兄長為國君。弗父何以得位非正為由拒絕出任國君,於是公子鮒祀自立為國君,是為宋厲公。自此之後,宋國君位基本父子相承,直到宋宣公打破這慣例,結果由此引發宋國一場內亂。讓國肇亂春秋初年,宋國仍奉行著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西元前728年 ,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繼位。而在宋殤公時,在位尚未滿十年,即為華父督所殺。此一同時,宋國因時常干涉衛國、鄭國內政而發生戰爭。前690年宋國內亂,諸公子紛外逃。前728年,宋宣公卒,其弟宋穆公繼位。宋穆公去世後,不立其子公子馮,以忠於兄宋宣公所託為由,堅持立兄子公子與夷。於是公子馮流亡鄭國,公子與夷立為國君,是為宋殤公。宋殤公繼位後,大司馬孔父嘉受穆公和所託,輔佐殤公,與另一大臣華父督共同執政。兩人皆為公族大夫。華父督為宋戴公之孫,而孔父嘉則為弗父何之後。華父督對孔父嘉地位高於己很不滿,而且有次華父督見孔父嘉之妻美貌並為這垂涎不已。
由於公子馮在國內有一定勢力,而且得到鄭國國君鄭莊公的支持,因此對此非常不放心。由此與鄭國發生連年征戰,但輸多勝少,因此國內民怨很深,華父督利用此形勢,即散布謠言,說大司馬將要再次對鄭用兵。於是國內發生騷亂,華父督趁機襲殺孔父嘉,奪走孔父嘉之妻。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則逃難到魯國,從此孔氏成為魯國人。宋殤公與夷聽聞華父督煽動殺死自己的親信孔父嘉,於是驅戰車欲殺華父督。華父督見國君發難,於是下趁機一舉殺掉了宋殤公。接著從鄭國迎立公子馮即位,公子馮是為宋庄公。宋庄公繼位後,根本置當年鄭國關照之恩不顧,貪於財賂。而且,他由華氏所立,因此華氏專政,宋國常干涉衛國、鄭國內政而發生戰爭。襄公稱霸前690年,宋國發生南宮長萬之亂,諸公子紛外逃。蕭叔大心起兵宋襄公宋茲甫
平定內亂,殺掉南宮長萬,立公子御說為國君,是為宋桓公。宋桓公御說為感激蕭叔大心定立之功,把蕭叔大心封於蕭,立為附庸。宋桓公即位後,國家政局開始穩定,宋國後來逐漸有所增強。宋桓公去世,子宋襄公繼位。宋襄公以仁義為號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和其他四霸不同,其他四霸(齊、楚、秦、晉)稱霸時都有強大的實力,召集各國會盟較為有成效。宋襄公只是在齊國內亂時,幫助齊公子復國,想代齊作為盟主,但沒有軍事實力。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軍事作戰時實行不切實際的「仁義」,結果被楚軍擊敗,宋襄公也因傷重身亡。彌兵之盟以後北方晉國和南方楚國爭霸時,宋國夾在中間,戰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爭。
1、第一次彌兵之盟前546年,宋國大夫向戌因為和晉楚兩國令尹有私交,又正當兩國交兵疲憊之際,由宋國權臣華元發起和平大會,倡議弭兵,最終受到響應,在宋國召開十國參加的「弭兵之盟」,使宋國保證了十餘年的和平時期,中原得到四十年較為和平的環境。但是,宋國內部權力鬥爭不斷。但第一次彌兵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不久晉楚之間再次爆發鄢陵之戰。楚國戰敗,並由此陷入危機。而晉國日子也不好過,內部諸卿家族之間以及國君與卿大夫之間內鬥相當激烈,西方的秦國趁機屢攻晉國。2、第二次彌兵之盟第一次彌兵失敗,以晉、楚為首的兩大集團重啟紛爭,但由於各國都有深深內憂,無為對外爭霸。於是他們都想彌兵。宋國作為晉楚兩國爭霸的受害者,希望再次得和平。於是大夫向戌在前547年開始牽線晉楚兩國重臣,意圖再次達成弭兵和議。向戌與晉國大夫趙文子,楚國令尹子木關係友善,他先親自造訪晉、楚二國,籍這兩人在國內的影響力說服楚晉。並親自拜訪齊國,遣使秦國,使之答應會盟於宋,各小國亦響應。這樣大多數國家開始會盟於宋。會盟初,晉楚之間對於禮儀細節以及誰為盟主的問題而爭議,向戌加以調解,加上晉國趙文子考量情勢決定退讓盟主之位,使會議得以順利在前546年召開進行,最後成功下盟約。秦國沒有參加會盟,但宣布接受盟約。宋樣,晉楚兩大勢力之間維持了數十年較為和平的日子。彌兵之後,宋國得到了幾十年的和平環境。但宋國並未利用這幾十年的和平趁機改革弊政。因此有了「宋聾鄭啞」的說法。唯一的一次較大軍事事行動是滅掉曹國。宋景公時,宋曹兩國交惡,曹國叛晉攻宋,宋國伐曹,殺死曹國末代國君伯陽,滅掉了曹國。齊國滅宋
戰國時期,諸侯國普遍發生卿大夫奪權,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像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宋國也發生了戴氏取宋,宋桓公被子罕(戴氏)推翻,子罕成為國君,即剔成[7] 。公元前318年,子偃[7] 稱王,即宋康王。史稱宋康王「行王政」,即實行政治改革,宋國遂強盛起來,並滅掉滕國。他東敗齊,南敗楚,西敗魏。受到齊、楚、魏大國的忌恨,後國內亂。前286年,被齊國所滅。2殷商遺民編輯宋,是殷商貴族微子在周初受封的國。當殷紂時,微子和箕子、比干都看到殷前途的危險,微子名啟,姓子,是殷帝乙的長子、紂的庶兄;箕子和比干是紂的叔父。三人分別向紂進諫。紂沒採納,反把比干處死,把箕子囚禁。微子知道殷的危機,已無能為力,他離開了朝廷,不再說話了。而孔子一併加以推崇,說"殷有三仁焉"。武王問箕子,殷為什麼會滅亡。箕子沒有回答。後來,武王問箕子以天人常倫之道。相傳,《尚書》中的《洪範》篇就是箕子的答覆。但《洪範》似出於後人的依託,不是箕子本人所作。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不以臣禮相待。《後漢書·東夷傳》稱,箕子在朝鮮傳播文化和田蠶技術,其後裔傳四十餘世,延續至於漢朝初年。但很多人對這段歷史表示懷疑,因為箕子在東北和朝鮮缺少文獻記錄和文物證據。成王時期,平定武庚叛亂後,周以微子代武庚,以奉殷之先祀,撫殷之遺民,國於宋,宋有今之河南聞邱,微子甚得殷遺民的擁戴。微子之後與箕子之後,同屬於殷商系統的宗族。《史記·殷本紀》稱殷商系統的宗族,尚有來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這都是"以國為姓",可已不詳考。《潛夫論·志姓氏》記子姓的宗族,有孔氏、宋氏、皇甫氏、華氏、魚氏、牛氏、目夷氏、沙氏、成氏、邊氏、戎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馬氏、樂氏、穆氏等,蕭氏則因功建立蕭國。依汪繼培為《潛夫論》所作箋注,這些姓氏,差不多都可明確其屬於宋國內部的宗族系統。這些氏姓,都代表貴族間不同的政治勢力,是以血緣為本位的政治體制之顯著的特點。與宗族制度相聯繫。宋國在西周時期採取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輪替,這在西周其實是普遍現象,例如周禮的象徵魯國就是先兄終弟及再讓弟弟的兒子接班,之後兒子的弟弟上位。3國君世系編輯
謚號 | 中文名 |
在位年數 |
在位時間 | 備註 |
---|---|---|---|---|
宋微子 | 啟 |
? |
前1036年—? | 為商紂王之兄,周公東征後封於商丘。 |
宋微仲 | 衍 | ? | 商王帝乙子,微子啟弟 | |
宋公稽 |
稽 | ? | 微仲子,謚號失傳 | |
宋丁公 | 申 | ? | 宋公稽子 | |
宋前湣公 |
共 |
? | 丁公子 | |
宋煬公 | 熙 | ? | 丁公子,湣公弟,自立。 | |
宋厲公 | 鮒祀 | ? |
?—前859年 |
湣公子 |
宋厘公 | 舉 | 28 | 前858年—前831年 | 又稱宋僖公。 |
宋惠公 | 覵 | 31 | 前830年—前800年 | 厲公子 |
宋哀公 | 1 | 前800年 | 惠公子 | |
宋戴公 | 白 | 34 | 前799年—前766年 | 哀公子 |
宋武公 | 司空 | 18 | 前765年—前748年 | 戴公子 |
宋宣公 | 力 | 19 | 前747年—前729年 | 武公子 |
宋穆公 | 和 | 9 | 前728年—前720年 | 武公子,宣公弟 |
宋殤公 | 與夷 | 9 | 前719年—前710年 | 宣公子,前711年為華父督試殺 |
宋庄公 | 馮 | 19 | 前710年—前692年 | 穆公子 |
宋閔公 | 捷 | 10 | 前691年—前682年 | 庄公子,又稱宋後湣公 |
宋前廢公 | 游 | 1 | 前682年 | 庄公子 |
宋桓公 | 御說 | 31 | 前681年—前651年 | 庄公子 |
宋襄公 | 玆甫 | 14 | 前650年—前637年 | 桓公子,春秋五霸之一。 |
宋成公 | 王臣 | 17 | 前636年—前620年 | 襄公子 |
宋後廢公 | 御 | 1 | 前620年 | 襄公子 |
宋昭公 | 杵臼 | 9 | 前619年—前611年 | 成公子 |
宋文公 | 鮑 | 22 | 前610年—前589年 | 成公子 |
宋共公 | 瑕 | 13 | 前588年—前576年 | 文公子 |
宋平公 | 成 | 44 | 前575年—前532年 | 共公子 |
宋元公 | 佐 | 15 | 前531年—前517年 | 平公子 |
宋景公 | 欒 | 48 | 前516年—前469年 | 元公子。《史記》記其名為「頭曼」,《漢書·古今人名表》》作「兜欒」,考古青銅器作「欒」。執政期間一舉滅曹。 |
宋君啟 | 啟 | 1 | 前469年 | 宋元公曾孫,祖父元公子公子褍秦,父公孫周 |
宋後昭公 | 得 | 47 | 前468年—前422年 | 宋君啟弟,元公曾孫 |
宋悼公 | 購由 | 18 | 前421年—前404年 | 昭公子 |
宋休公 | 田 | 23 | 前403年—前381年 | 悼公子 |
宋桓侯 | 辟兵 | 25 | 前380年—前356年 | 休公子 |
宋剔成君 | 罕 | 27 | 前355年—前329年 | 辟公子[7] |
宋康王 | 偃 | 43 | 前328年—前286年 | 宋剔成君弟,逐兄自立。前286年,齊閔王滅宋。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國都城遺址
994年春至1997年秋,中美聯合考古隊對宋國都城遺址通過鑽探和發掘,確定了城牆的方位、大小和基本結構,揭示了周代宋城、秦漢睢陽城、明弘治十五年前歸德府舊城和明正德六年後現歸德府城的地層關係,證明在現存的歸德府城附近,上下疊壓著數座城。宋國故城西牆的大部分以及南牆和北牆的西段保存較好,城牆頂部距地表最淺處約一米左右。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牆長2900米,南牆長3550米,西牆長3010米,北牆長3252米,總面積10.2平方公里。2000年宋國故城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宋國故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國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建國,是春秋時期有名的五霸之一,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其都城在今商丘。可惜宋城在明朝弘治十五年( 1502 ),被黃河決口淹毀。九年後,即明正德六年( 1511 ),知州楊泰在故城北面又新建了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其南門正是宋城北門故址,這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歸德古城。正德八年( 1513 )又建了四門外樓,以後又經過多次重修,到 1926 年仍保存完好,南門城樓重檐挑角,樓上懸橫匾三塊,中間為「南通古亳」,西為「眾志成城」,東為「古宋名城」。其餘三門即西、東、北三座城門樓也都重檐挑角,懸掛匾額,十分雄偉。這四座城門分別叫:南拱陽、北拱辰、東賓陽、西輊澤。全城 93 條街道成棋盤式格局,整個古城規劃嚴整、造型古樸、獨具特色。人們到商丘,憑弔古迹,無不親臨城樓,由歸德古城聯想宋國故城,3000 多年的歷史長河,該蘊藏著多少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宋國蒙遺址宋國蒙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村一帶,是哲學大師莊子的出生地。「蒙」地原本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至秦漢時期,也不過是個小縣。然而,這裡自出了個大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莊子,知名度較之前不可同日而語。由於在莊子之前關於記載蒙地的典籍失傳,後來的人們便不知其初時的所在。當今能查到的關於蒙地的記載,最早的恐怕要推司馬遷的《史記》了。《史記》中說:「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或許當時的司馬遷沒有預料到後人會怎樣討論莊子,亦或許當時在他所知道的「蒙」只有宋國這一個,沒有第二個,無須記載得那麼詳細,只記載莊子是蒙人便不會引起後人的誤會,所以沒有記載「蒙」的國屬。西漢晚期的劉向校閱《莊子》,彌補了司馬遷的疏忽,在《別錄》中註明莊子為「宋之蒙人」。《漢書·藝文志》也註明莊子「名周,宋人」。宋國本是春秋強國,都睢陽(河南商丘)。《漢書·地理志》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由此可見其版圖。「宋之蒙」到底在哪裡?《辭海》莊子條目中記述:「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哲學家,名周,宋國蒙(今商丘縣東北)人。」中國著名史學家范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簡編》中說:「莊周,宋國蒙(河南商丘縣東北)人。」初中、高中課本、大學教科書中對莊子生平注釋:莊子(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國蒙(河南商丘縣東北35里)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及當代許多全國著名學者如王力、楊寬、翦伯贊的研究結果都與此無二。可見是比較準確的。古蒙城在商丘,是如今世界級文化巨人莊子的出生地。古蒙城是《商丘縣誌》記載的商丘的重要古迹。上面記載說:「蒙城:在(縣城)東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蒙澤在城東北三十五里……漢置蒙縣,屬梁國。」看來,莊子出生的「蒙」就是這個地方了。此地名為蒙牆寺,坐落在商丘市北12公里左右的一段黃河故堤上,國家森林公園南側,包括堤南堤北兩個村莊。這是一個古老的名字,因一古寺而得名。古寺原名蒙城寺,是蒙城的一個最大的寺院。當時的規模有多大,人們說不清楚了。村上的老人們還記得,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寺里的僧人還有幾百人,如今堤南堤北兩個村莊耕種的土地都是當時古寺的田產。當地百姓至今還流傳著古寺易名的原因:隋朝末年,起義軍名將秦叔寶、羅成和程咬金常帶兵在這一帶與隋軍打仗,古寺曾是他們的一個據點。將士們每次經過激戰後,都到古寺里歇息,卸去汗水淋淋的盔甲和衣服,搭在寺院的牆上晾曬,把整個寺院的牆壁都蒙住了。這樣的事發生的次數多了,將士們和當地百姓便稱古寺為「蒙牆寺」,之後便沿襲下來。古寺的遺址在堤南側的蒙牆寺村中。走進村裡,村民把我們領到遺址觀看。首先闖入眼帘的是1982年12月商丘縣人民政府為古迹立的標牌,上面的文字是:「該文化遺址為戰國時宋國蒙縣和漢代梁國的蒙縣遺址。經考證也是古代大哲學家、思想家莊子的出生地,此遺址曾先後出土過不少文物,但大多數失散民間。可倖存的還有:漢代古城牆遺址、漢代古井、漢代磚雕、古代大殿明柱礅、古建築龍紋琉璃大脊等……該文化遺址現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牌的後面便是前幾年重建莊子祠時砌成的房牆,當時的重建因為經濟實力不夠而擱淺。牆前,於此處出土的幾幢古碑或立或卧,標示著村莊歷史的悠久。碑上的字跡多為歷史磨損,難以準確地判斷出立碑的年代與意旨,躺卧在地上的一塊,上面還有明代成化年間的字樣,說的是當時重修古寺的事。四個約有兩抱粗的石礅,就是標牌上說的明代大殿明柱礅了。古井坐落在最東邊,站在井沿下望,見井水清清,這便是標牌上說的那眼漢代古井了。村民們說,上世紀70年代,一次下大雨,衝出了古代的磚,村民扒磚,越扒越多,扒到深處,出現一口古井,古磚所砌。後來經專家鑒定,為漢代古井。當時的生產隊曾組織人下淘,從井下淘出不少秦磚漢瓦和陶器的殘片,其中有一個尖底的陶罐。專家解釋陶罐說是漢代以前的器物,古人為了汲水時易於陶罐在井下放倒汲水才這樣製作的。此井和井下出土的文物證明,蒙城寺建築的年代至晚是在漢代。遺址的西南角上是一段古城牆遺迹,即標牌上說的「漢代城牆」。村人們說,是上世紀50年代一場大雨衝出來的,當年可見段有五六十米長,後來又被封於地下。掘出來的3米多長的一段,可見牆體為古磚砌成。至於地下的城牆到底有多長,城的面積多大,還待今後出土時才能知道。村人們說,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澆田,多次打井,每次打井都打出過各種各樣的文物,只是當時保護文物的意識薄弱,打出的文物都失散了。改革開放以後,人們才漸漸意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可惜再無處找回來了。村上的閆召民是一個熱心人,他把能搜集到的都拿到家裡,精心保護。記者去他家採訪時,他把所保存的幾十件文物都陳列了出來,其中有古碑殘片、秦磚漢瓦殘片、古建築殘片,還有不少叫不上名來的東西。有一塊古碑殘片上還可見「古蒙」字樣,證明這裡確實是古代的蒙地。我們聽村上的人們說,在本村和鄰近村莊里,如今年紀最大的要數本村86歲的閆儒曾、82歲的閆世禮、鄰村吳庄82歲的李振海三位老人了。為此,我們找這幾位老人採訪。82歲的李振海老人說,他原來住在離蒙牆寺二里的南郭庄,離蒙牆寺二里多,小時候上九年私塾,《詩經》、《書經》、《易經》都念過。他從小就聽老人們說,蒙牆寺原名蒙城寺,蒙城原是一座縣城。他十五六歲時古城還在,城牆、城門都有,土城牆,從西門到東門有二里遠,南門到北門有一里半。南門、北門、西門城門還有瓮圈,東門沒有了;那時的老人們都說,當時的城是在被淤住了的古蒙城上面建的城。他指著一棵小楊樹說,城牆比它矮一點(約有一丈五尺高),牆上壘牆,痕迹明顯。城裡有學校,有個奶奶廟,學校就在奶奶廟旁邊,今天的蒙牆寺在當時城東門北的東豁口子處。從這一傳承來看,蒙牆寺村是古蒙城遺址無疑。86歲的閆儒曾老人說:我小時候見過,廟(寺)在城裡,有前大殿、後大殿,廟外是城牆;城東西有二里多長,有四門,聽當時的老人說,明朝打大堤時把東門打住了。我小時候,蒙牆寺里有兩個老和尚,一個姓張,一個姓顧,我和他倆說話時聽他倆說過,我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莊子就是這地方的人,我問他們咋知道,他們說是他們寺里的和尚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和尚說:你若不信,看看這本書,這書上有。他說你們本來都姓庄,都是後來改了姓。還說莊子光搞文化不做官,有一次一個大官讓他去濟南做官,他不做,離家出走了,二三年後才回來。莊子小時候以賣草瓮子(草鞋)為生。82歲的閆世禮老人說:老輩子相傳,莊子就是俺這兒的人。俺這蒙牆寺東邊,古時候有個蒙澤(與《商丘縣誌》記載大體吻合)。老輩子相傳,蒙澤是莊子常去的地方。他(莊子)是個「文民」(文化人),他一家人都是「文民」。他家裡出身很窮,城南有個漆園,他年輕的時候在那裡當過會計(史書記載,莊子曾做過漆園吏,也就是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被民間傳為會計)。俺庄姓閆的都是莊周的後代——「門三」閆,自古相傳,「庄」、「閆」一家。問其這兩姓為什麼是一家,他說:莊子以後,姓庄的遭了大禍,不敢再姓庄,才改成姓「嚴」——嚴肅的「嚴」。多少年後(明朝嘉靖年間),姓嚴的出了個人人唾罵的大奸官名叫嚴嵩,他們這裡姓嚴的不願與其同姓,改成姓閆。站在「戰國時宋國蒙縣」遺址的標牌前,望著面前的一切,遙想當年古蒙城的景況,腦海里似乎浮現出當年生活窮困但卻思想超俗的莊周。在當時世界氛圍里,就是這片土地,孕育出了一個前無古人、世界敬仰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中國因他在世界文化史上作出的貢獻而驕傲,商丘更為這裡出過這樣一個文化巨人而驕傲。除了那腔滾燙的熱血,除了這般豪爽的情懷,河南人也有其秀致明艷的一面。地域文化中,河南文人歷來就以想像瑰麗奇特,文筆精緻艷麗著稱。這一點的代表性人物自然是商丘人莊子了。這個夢蝶忘我,鼓盆葬妻的河南人,現實中活得非常寒磣,甚至有些萎縮。人瘦得「槁項黃馘」,住在「窮閭陋巷」,靠釣魚、打草鞋維持生活。但他的精神世界,卻豐富得一蹋糊塗,瀟洒得有天沒地。那洋洋洒洒的一本《莊子》,文筆優美詼諧,想像恣意汪洋,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學士必讀之書。它不但涉及哲學、人倫、政治,而且談論美學、藝術、語言、生物、養生等方面。聞一多和郭沫若都認為中國的藝術導源於莊子,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乎都是在它的影響下產生了。眾所周知,莊子的文章真得稱得上天馬行空,他自由自在地在各種時空、概念里逍遙穿行,讀起來非常快感。而莊子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編故事挪揄挖苦人。這一點的技巧,他用起來得心應手,非常高明。如果莊子活到今世,面對世人對河南的群起攻擊,我想他一個人對付,已經綽綽有餘了。而莊子文章語言的精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他創造了許多新詞和譬喻,至今還為世人所喜愛,所引用。莊子對後世文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對家鄉的文人,自然也不例外。唐時有一位很有名的河南詩人李賀,其詩作多以想像詭奇取勝,構思奇巧,文筆絕美,似有神助,時人稱為鬼才。而晚唐詩人李商隱,善用比興,色彩瑰麗,精於用典,形成了縝密婉麗、旨趣深微的藝術風格。其「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都是美得不得了的千古名句。6考古發掘編輯宋國是殷商後裔,文化源遠流長,且不說孔子祖籍宋國,墨子、莊子都是土生土長的宋國人,陶朱公最終也成名於此,能產生這幾位,宋國文化之豐富多彩,我情不自禁要膜拜一下。要理解宋襄公,似乎要從宋國人的獨特身份說起:他們是殷商後裔。[8] 睢陽城基 數千年不移宋國曾是中原重要的諸侯國,但由於歷史上黃河一次次的泛濫,使原本10多米高的城牆,被黃土完全覆蓋,以至於在春秋戰國各大諸侯國的都城中,宋國都城最後一個被找到。商丘市閼伯台西側百多米,一塊石刻銘牌安閑寧靜,上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國故城」字樣。站在石碑旁環顧,周圍地勢平坦,尋不到一點故城模樣。此情此景,讓人不由聯想到鄭韓故城。位於新鄭的鄭韓故城,至今仍有高大綿延的城牆。宋國、鄭國都曾是中原重要的諸侯國,其城牆規模應該差別不大,緣何宋國城牆不見蹤影?「宋國城牆,就在我們腳下。」指著平整的地面,商丘市文物局副局長劉昭允說。劉先生曾參與故城發掘,對故城十分了解,據他介紹,歷史上黃河一次次的泛濫,將豫東原有的地面深深淤埋。原本10多米高的城牆,被黃土完全覆蓋,其頂部距離現在地表最淺處,也只有一米左右。正因為被黃土完全淤埋,在春秋戰國各大諸侯國的都城中,宋國都城最後一個被找到。這座先秦名城的發現者,是美籍華裔考古學家張光直。張光直是台灣省台北市人,大學期間師從李濟、董作賓、石璋如、高去尋等,這幾位大家都是在殷墟考古發掘中成長起來的,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張光直對商文明情有獨鍾。他後來去美國發展,成為哈佛大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美關係正常化之後,張光直多次到北京,希望與中方有關部門合作開展田野發掘。1990年,他前來商丘,進行地質勘察和磁力測試,了解基本考古信息。1994年1月,張光直代表哈佛大學皮博迪博物館,與中方有關部門簽訂合作協議,隨後組成中美聯合考古隊奔赴商丘。他們帶著張光直從美國選購的商丘的衛星照片,美國隊員包括地質考古和地球物理方面的探測專家。張光直的目標是早期商文明遺址。但豫東的考古環境極其獨特,挖下去數米,地下水奔涌而出,必須邊排水邊發掘,耗資巨大。挖到10多米深,見到春秋時期宋國城牆根兒之後,無法繼續下挖。1997年10月,張光直已身患重病,仍執意親來商丘發掘現場考察,當時是用擔架抬上火車,用輪椅推到場地的。3年多後,老人在美國病逝,沒能找到先商都邑遺址,成為他生平一大遺憾。即便如此,持續三年多的考古發掘仍收穫巨大,在今商丘市地面下,從上到下依次發現了明弘治十六年歸德府舊城、宋代應天府城、隋唐睢陽城、秦漢睢陽城,以及春秋宋國都城。宋國都城呈長方形,東牆長2900米,南牆長3550米,西牆長3010米,北牆長3252米,總面積10.2平方公里,是今天歸德古城面積的10倍。數座城疊壓,基址兩千多年不移,驗證了張光直先生的觀點:不同於西方突變、斷裂的文明發展模式,中國文明呈現連續性模式。既然睢陽城址數千年不移,就有理由相信,西周初年,周王朝之所以將微子啟分封於商丘,是在承續先商的根基。殷商遺民立國商丘滅掉商朝,周王朝並沒有將商朝王族趕盡殺絕。作為紂王庶兄的微子啟被封於商丘,國號為宋。但被滅國的痛苦,數百年難以消解,復興殷商,一直是宋國上下最大的夢想。武王伐紂,滅掉商朝,沒有將商朝王族趕盡殺絕,仍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分封於今安陽,以奉其宗祀。後來武庚叛亂被殺,周王朝另封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國號宋,以奉商朝宗祀。這是當時的規矩。一個正統王朝建立,要先做好三件事:「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這樣才能使「天下之民歸心焉」。所謂興滅國,即分封滅亡之國,如周王朝封夏代之後為杞國,商代之後為宋國;繼絕世,即承繼絕祀的世族,如分封黃帝、堯、舜之後;舉逸民,即提拔隱逸的人才為官員。所以湯武革命,都沒有趕盡殺絕,按《公羊傳》的說法,是「善善(彰揚善行)及子孫,惡惡(懲處惡行)止其身」。微子啟與萁子、比干,是殷紂王時三位賢臣。比乾死諫紂王,被剖心而死;萁子苦諫紂王不聽,佯狂披髮;微子啟多次勸諫未果,說道:「父有過,子三諫不聽,則隨而號之;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於是逃亡。武王伐紂,攻佔殷商都城時,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微子啟在商丘建立的宋國,既繼承了殷商深厚的文化傳統,但被滅國的痛苦,數百年難以消解,直到宋襄公時,「亡國之餘」的沉重記憶,仍讓他難以釋懷,復興殷商,成為他最大的夢想。宋襄公的殷商復興夢宋襄公是宋國的第二十位國君,雖然歷史上關於宋襄公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即位後,宋襄公對內重用賢能,對外追隨齊桓公,表現還是相當突出的。尤其是「亡國之餘」的沉重記憶,讓他始終懷抱復興殷商之夢想……宋國立國三百多年後,宋襄公成為第二十位國君。即位之時,這位年輕的國君就贏得了宋國內外一片喝彩聲。讓他贏得掌聲的,是一個異常重大的舉動:「讓國」。宋襄公,名茲父,是宋桓公的嫡長子,他有一個庶兄名叫目夷,字子魚,賢明能幹。公元前652 年,宋桓公一度病危,茲父對桓公說:「目夷長且仁,君其立之」。目夷不敢受命,當時就推辭說:「弟弟能以國君之位相讓,什麼能比這種仁德更重要呢?這是我遠遠不及的,況且我即位做國君,名不正言不順」。第二年,宋桓公病逝,茲父即位,是為宋襄公。此時是春秋初期,正是禮崩樂壞之際,各諸侯國對外交戰,內部宋襄公墓
相互傾軋,為了爭奪國君之位,父子相爭、兄弟相殘之類的惡性事件不斷發生,屢見不鮮。在這樣的背景下,宋襄公讓位之舉,被視為一種「仁者」的姿態,自然贏得廣泛的讚賞,即位之初,這位新國君即名動諸侯。宋襄公即位後,重用目夷,任命為相,主持國政。兄弟齊心,宋國大治。後來有人質疑宋襄公「讓國」之舉,找出各種證據,證明此舉顯示了宋襄公的「虛偽、狡詐」;但也有人為之辯解:讓個梨,誇個沒完,讓國君之位,被罵虛偽,難道只容得下「小仁小義,容不得「大仁大義」?仔細審視歷史,會發現宋襄公即位之後是相當成功的。他對內重用賢能,對外追隨齊桓公,力助桓公完後霸業,成為桓公霸業最可靠的盟友。齊桓公對他信任有加,臨終將太子託付給他。這個託付,無意中讓宋襄公看到了一個機會,一個殷商復興的大機遇。7宋國名人編輯微子,即宋微子,宋國(今商丘)開國遠祖,第一代國君,子姓,名啟,世稱微子、微子啟,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死後葬於宋國故地的睢陽區,建有微子祠。 | 宋微子 |
孔父嘉,宋國(今商丘)人,孔子的6世祖。宋穆公、殤公時任大司馬,主持國政。 | |
宋襄公(?―前637)宋國(今商丘)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宋桓公的次子,子姓,名茲甫,謚號曰「襄」,於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為春秋中前期頗有作為的政治家,以仁義見稱。 | 宋襄公 |
叔梁紇(前622—前549)孔子的生身父,70歲時生孔子。叔梁紇曾是公元前11世紀周代諸侯國——宋國君主的後代。後來,流亡到魯國的昌平陬(音zou )邑(今山東曲阜市)。他人品出眾,博學多才,兼會武功,且又是陬邑的大夫(古代高級官職)。 | |
宋文公,名鮑,中國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宋成公之子,宋昭公之庶弟。昭公九年(前611年),宋襄公夫人使人殺死宋昭公於孟諸(今商丘市東北)之藪,立公子鮑,是為宋文公。隔年(宋文公元年,即前610年),晉靈公即派大將荀林父與諸侯出兵伐宋,追究此事。但因宋文公得民心,又賄諸侯,諸侯反承認其地位合法,此事遂不了了之。 | 宋文公 |
子罕宋國(今商丘)人,政治家,宋戴公六世孫。宋平公時任司城,繼華元主持國政,為宋國正卿,位列六卿。 | |
丌官氏(?—前485待考)宋國(今商丘)人,為孔子的妻子。宋朝時期追封為鄆國夫人,被儒家後世尊為聖母。如今孔廟中的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 | |
南子,宋國公主,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衛國衛靈公夫人,比衛靈公小三十多歲,美貌動於天下;與衛靈公男寵公子朝相戀,後隨公子朝出走晉國。原為宋國公主,衛靈公夫人,曾見過孔子。後人因循《論語》中子「謂衛靈公之無道」一言而不察其意,遂把南子與衛靈公抹黑。 | 南子 |
桓魋,商丘人,宋國司馬,桓氏先祖。 | 桓魋 |
司馬耕,又名司馬牛,春秋時期宋國(今商丘睢陽區)人,桓魋之弟,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 司馬耕 |
原憲,字子思,春秋時期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或睢陽區)人。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商丘古城南關現存有原憲祠。 | 原憲 |
目夷,宋襄公庶兄,墨子先祖。 | 目夷 |
計然,生卒年不詳,姓辛氏,又作計倪、計研、計硯,字文子,號稱漁父。春秋時期著名謀士、經濟學家,春秋時期宋國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權縣)人。博學無所不通,尤善計算,著有《文子》、《通玄真經》。常游於 海澤,越大夫范蠡尊之為師,授范蠡七計。范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而滅吳。 | 計然 |
宋鈃又稱宋子,戰國時期宋國宋城(今商丘古城)人。著名哲學家,宋尹學派創始人及代表人物。孟子和莊子都很尊敬他,稱之為「先生」。 | 宋鈃 |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名翟(dí),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宋國國都(今商丘)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9-10] | 墨子 |
惠子(前390—前317)即惠施,宋國(今商丘)人,戰國時期政治家、哲學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 惠施 |
莊子(前369—前286)即莊周,名周、字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代表作《莊子》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11] |
推薦閱讀:
※春秋戰國著名君王錄
※峨眉派始於春秋戰國司徒玄空創編的通臂拳?
※中國禮法關係新論——以春秋戰國至唐代為中心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