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三十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三十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唐天台沙門湛然釋

 

○次例有翻者先釋次結初文又五。

 

二類有翻明觀者心即是由三義由心一切語言由覺觀心一切諸行由於思心一切義理由於慧心經雲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心是經緯以覺為經以觀為緯織成言語又慧行心為經行行心為緯織成眾行心豎緣理為經心橫緣理為緯織成義理(云云)又觀境為經觀智為緯觀察迴轉織成一切文章。

 

初如文次文雲慧行觀理理體漸深故慧行為經行行屬事事門不同惑相非一治法亦多以多對治共顯深理故行行為緯。

 

又心即是契觀慧契境是契緣契樂欲心為契教契便宜對治心為契行契第一義心契理。

 

心為法本心為線者如前(云云)。

 

心為善語教者法之與語俱通善惡今以善法善語定之心之與觀亦通善惡今以善心善觀定之即是善語教善行善理故心具三義。

 

心是可軌者若無觀則無規矩以觀正心王心王正故心數亦正行理亦爾心王契理數亦契理故名可軌也心常者心性常定猶如虛空誰能破者又惡覺不能壞善覺邪行不千正行邪理不壞正理故心名常。

 

(△次結)。

 

隨諸事釋一一向心為觀觀慧彌成於事無乖如火益薪事理無失即文字無文字不舍文字而別作觀也三類和融有無明觀者可解(云云)。

 

三類和通有無者若定無翻應同前五若定有翻應同後五一切教中雖不見名心為此二五各十五名當知不定有翻無翻今但名心則遍於三十而不使二家有怨。

 

○次曆法中三先略舉大小兩乘明大有多含次觀一心下總具法三如此下正歷有翻無翻等乃至十妙文略。

 

四類曆法為觀者若小乘明惡中無善善中無惡事理亦然此則噁心非經則無多含之義隘路不受二人並行若大乘觀心者觀噁心非噁心亦即惡而善亦即非惡非善觀善心非善心亦即善而惡亦非善非惡。

 

初文中言隘路不受二人並行者大經第五百解脫中雲無窄隘等如止觀第六記。

 

觀一心即三心以此三心歷一切心歷一切法何心何法而不一三一切法趣此心一切心趣此法。

 

如此觀心為一切語本行本理本有翻五義無翻五義一一於心解釋無滯遍一切心無不是經大意可領不俟多記也。

 

已前釋通別名竟。

 

○次第二釋體中二先總明來意次開章正釋初文又二先正明來意次體者下正明說體意初文二初對上名以明來意次對下宗用以明來意。

 

第二顯體者前釋名總說文義浩漫今頓點要理正顯經體直辨真性。

 

初言總說者名含下三三是總中之別體又三中之別未涉諸義故頓點三軌之中體屬真性。

 

○次真性下對宗用。

 

真性非無二軌欲令易解是故直說後顯宗用非無初軌偏舉當名耳。

 

可知。

 

○次明說體意中四初約部嘆次非但下約行解嘆三文雲下引兩文證不可說四又雲下正明被機名為因緣。

 

體者一部之指歸眾義之都會也。

 

所言眾義之都會者本跡二門皆歸實相一代義旨咸契於體。

 

非但會之至難亦乃說之不易。

 

文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大經雲不生不生不可說。

 

又雲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余如文。

 

○正解中自為七門。

 

今略開七條一正顯經體二廣簡偽三一法異名四入體之門五遍為眾經體六遍為諸行體七遍一切法體。

 

○初正顯體又開四意。

 

正顯體更明四意一出舊解二論體意三正明體四引文證。

 

(△一出舊解)。

 

北地師用一乘為體此語奢漫未為簡要一乘語通濫於權實若權一乘都非經意若實一乘義該三軌顯體不明故不用又有解言真諦為體此亦通濫小大皆明真諦小乘真諦故不俟言大乘真諦亦復多種今以何等真諦為體故不用又有解言一乘因果為體今亦不用何者一乘語通已如前說又因果二法猶未免事云何是體事無理印則同魔經云何可用有人解乘體通因果果以萬德為體因以萬善為體引十二門論雲諸佛大人所乘文殊觀音等所乘又引此經佛自住大乘即果也諸子乘是寶乘是因乘也又引普賢觀大乘因果皆是實相。

 

初如文次文中雲此亦通濫者大小乘中俱有真諦以濫小故是故不可但以真諦為今經體借使大乘亦不免濫故云大乘亦復多種以衍門中六種真諦今經唯在一切法中以為真諦是今經體也。

 

○私破古人此體通因果及引經論。

 

私問因果之乘為變為不變若變誰是能通誰是所通若不變因果則並皆無此理若別有法通因果當知因果非果者經體也十二門論雲大人佛不行故名乘豈應以不行證因果乘也法華佛自住大乘者此乃乘理以御人非住果德也普賢觀明因果皆指實相云何將實相證於因果耶今皆不用。

 

初中云為變為不變等者夫因為能通果為所通若因變為果則無能所故變則不可若不變者因至果邊因與果並故無斯理故不變不可次從若別有法去縱難若因自住因不變為果別立一法通因至果者當知此因非果家之因果亦非是因家之果因果自住則非佛果之經體也云何乃言體通因果耶法華至果德也者初句述古人上引文立體此乃下破古立體經文上句雖雲佛自住大乘下句既雲如其所得法以此度眾生故知乘本證得之理以御眾生御謂控御制勒眾生此之制勒非住果德實相之體是故不得偏用自住之言以為果體普賢至今皆不用者此責古人引彼因果以證經體彼文正可用證經宗經文但云因之與果不離實相是故可證因果為宗若證經體應雲實相不離因果此則宗家之體故知古人所引但成證於體家之宗是故不取。

 

有人明因乘以般若為本五度為末果乘以薩婆若為本余為末又因乘狹果乘廣又般若相應心是一體乘不相應心是異體乘又無所得相應行是近乘低頭舉手有所得是遠乘又六度有世出世雜是遠乘三十七品但出世名近乘又四句度與品悉無得又度與品俱有得又度雜品不雜又品雜度不雜(云云)。

 

又有人云因之與果各立本末薩婆若是果智余者謂果上萬德今明乘體何須因果之上各立本末本末為體與體永殊廣狹與一體異體等亦復非體古人之意以一體乘為今經體以異體乘為余經體今家意以實相為體彼人既雲般若相應為與何等般若相應故不可也又人云無所得相應行等並是具度不應為體又人云六度等者有理度事度名為世出世雜去果既遠故名遠乘道品一向是出世法去果近故名為近乘是故近遠俱是乘體亦不可依乃至廣破又四句者初句雲度之與品俱與無所得心相應俱是出世俱有得者有所得心相應俱是世間第三句如向釋也第四句者意言道品有約位故則有有漏及以無漏是故名為世出世雜大乘六度一向無雜所以四句互有遠近及俱遠近。

 

○私謂者章安判前諸師所解。

 

私謂般若為乘本者於今經是白牛非經體也薩婆若為乘本者於今經是道場所成果亦非乘體因乘狹者是縱義果乘廣者是橫義悉非今經乘體般若相應心無所得近遠等於今經悉是庄校儐從都非乘體那忽於皮毛枝葉而興諍論耶喧怒如此誰能別之有人引釋論以六度為乘體方便運出生死慈悲運取眾生於今經般若是牛五度是庄校方便是儐從慈悲是軒亦非乘體。

 

初白牛等者無漏般若稱之為白故知白牛非乘體也。

 

○從中邊分別論去章安引五論以出乘體皆非具度先釋次結初釋中初引中邊分別論者即第一乘本以為乘體。

 

中邊分別論雲乘有五一乘本謂真如佛性二乘行謂福慧三乘攝謂慈悲四乘障謂煩惱是煩惱障行解等是智障五乘果謂佛果也。

 

○次唯識論展轉相由以釋乘義。

 

唯識論雲乘是出載義由真如佛性出福慧等行由此行出佛果由佛果載出眾生。

 

真如居初即是乘本本即體也。

 

○次攝論中有三不同。

 

攝大乘論乘有三一乘因謂真如佛性二乘緣謂萬行三乘果謂佛果也。

 

第一乘因以本為因因謂真如即乘體也。

 

○次法華論。

 

法華論明乘體謂如來平等法身又雲如來大般涅槃此兩文似如隱顯耳發心低頭舉手等名乘緣。

 

雲隱顯者平等法身名之為隱隱在於纏涅槃是顯已成滿故雖有隱顯莫非經體。

 

○次十二門論。

 

十二門論明乘本謂諸法實相乘主謂般若乘助謂一切行資成乘至至薩婆若。

 

第一乘本即是體也言乘主者由白牛故令至所在故名為主故不以主用為乘體。

 

(△次結)。

 

此五論明乘體同而庄校小異於今經明乘體正是實相不取庄校也若取庄校者則非佛所乘乘也。

 

○次論體意中四先徴起次釋論下引論明體意三何故下釋疑四此小大下結。

 

二論體意者何意須用此體。

 

釋論雲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故身子云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

 

次文言若有無常至三法印者大論第二十雲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問寂滅中何以但說一不說多答初印中說五眾第二印中說一切皆無我第三印是果故名寂滅若說無常破外五欲之我所也若說無我破於內我我我所破故是寂滅涅槃行者觀於無常便生厭離既厭苦已存著能觀故有第二無我觀也推求能觀至不可得是一切法無所依止但歸寂滅以是義故說寂滅印也問摩訶衍中諸法不生一相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法無我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而不相違答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猶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過去色壞故不可見故無色相未來色不生無作無用不可見故故無色相現在無住故不可見不可分別故無色相無色相故是空無生滅無生滅及以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耳問摩訶衍中說一實相聲聞法中亦應說於一實相法答聲聞法中三種法印廣說四種略說一種無常即是苦諦集諦無我即是道諦寂滅涅槃即是滅諦是故衍中唯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無相無相即是寂滅涅槃論雲衍中明法印者是法華前共部所說小乘法印數復不同故須料簡若此經中獨明實相為一法印故須料簡。

 

(△三釋疑)。

 

何故小三大一小乘明生死與涅槃異生死以無常為初印無我為後印二印印說生死涅槃但用一寂滅印是故須三大乘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不二不異凈名曰一切眾生常寂滅相即大涅槃又雲本自不生今則無滅本不生者則非無常無我相今則無滅者則非小寂滅相唯是一實相實相故言常寂滅相即大涅槃但用一印也。

 

(△四結)。

 

此大小印印半滿經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如世文符得印可信當知諸經畢定須得實相之印乃得名為了義大乘也。

 

○三正顯體中三先約法次譬三約諸三法初文三初指體。

 

三正顯體者即一實相印也。

 

○次約三軌簡。

 

三軌之中取真性軌。

 

○三歷諸妙簡於中又二初廣約境。

 

十法界中取佛法界佛界十如是中取如是體四種十二因緣中取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支中取苦道即是法身四種四諦中取無作四諦於無作中唯取滅諦七種二諦中取五種二諦五二諦中唯取真諦五三諦中取五中道第一義諦諸一諦中取中道一實諦諸無諦中取中道無諦也。

 

○次略指餘九妙。

 

若得此意就智妙中簡乃至十妙一一簡出正體例可知也。

 

問前智行妙初皆悉簡言境是體是法身智行是宗是用今何故於此諸境一一復簡耶答通論開權顯實諸法皆體亦如後簡今取權實相對的示體相是故簡之。

 

○次譬中二譬結譬中二重譬合初樑柱等譬中三初正譬體次屋若下譬體功能三釋論下引論初譬中二先譬次合。

 

若譬喻明義如樑柱綱紀一屋非梁非柱即屋內之空。

 

初文言非梁至屋內之空者空譬於體屋譬於宗空為所取屋為能取能取可多空不可多所取是體體不可多能取是宗宗是因果是故不一。

 

柱樑譬以因果非梁非柱譬以實相實相為體非樑柱也。

 

(△次譬體能)。

 

屋若無空無所容受因果無實相無所成立。

 

(△三引論)。

 

釋論雲若以無此空一切無所作。

 

(△次重譬合)。

 

又譬如日月綱天公臣輔主日月可二太虛空天不可二也臣將可多主不可多也。

 

次譬日月綱天等者重舉譬簡天以日月為綱地以四海為紀日月周行遍歷於天日月可二天不可二公臣輔主者公者舉五等之初五等皆臣共輔於主五等可多主不可多言五等者謂公侯伯子男公者正也當為王者正行天道侯者候也當為王者伺候非常伯者長也當為王者長理百姓子者慈也當為王者子愛人民男者任也當為王者任其職理合文甚略准前可知。

 

(△次結)。

 

為此義故須簡出正體。

 

(△三約諸法)。

 

如三軌成乘不縱不橫不即不離顯示義便須簡觀照等唯指真性當名正意分明三軌既然余法例爾(云云)。

 

○四引證文二初正引證。

 

四引證者序品雲今佛放光明助顯實相義又雲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方便品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偈中雲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又雲我以相嚴身為說實相印身子領解雲世尊說實道波旬無此事又雲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法師品雲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安樂行雲觀諸法如實相壽量雲如來如實知見普賢觀雲昔於靈山廣說一實之道又雲觀於一實境界。

 

○次故知下結意。

 

故知諸佛為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秪令眾生開佛知見見此一實非因非果之理耳經文在茲可為明證也。

 

○次廣簡偽中為二初敘來意。

 

二廣簡偽者夫正體玄絕一往難知又邪小之名亂於正大譬如魚目混雜明珠故須簡偽。

 

○次廣簡文自為六列章。

 

即為六意一就凡簡二就外簡三就小簡四就偏簡五就譬簡六就悟簡。

 

○解釋釋中初約凡中二初通列次解釋初文二初列次結。

 

一就凡簡者釋論雲世典亦稱實者乃是護國治家稱實也外道亦稱實者邪智僻解謂為實也小乘稱實者猒苦蘇息以偏真為實也。

 

初文意者且約凡簡文中兼對外道小乘簡者何耶答對況來耳外小尚乃不實況復鈍使凡夫。

 

如是等但有實名而無其義。

 

○次釋中二先明世間邪惡次若周孔下明世間清正初文二先釋次結釋中又三初略判次或下行相三內則下明過患。

 

何者世間妖幻道術亦稱為實多是鬼神魅法此法入心迷醉狂亂自炫善好謂勝真實立異動眾示奇特相。

 

初如文。

 

或髑髏盛屎約多人前張口大咽或生魚臭肉增狀餔食或裸形弊服誇慠規矩或直來直去不問不答種種譎詭詃誘無智令信染惑著著已求脫叵得。

 

次文約行簡中雲或髑髏盛屎約多人前等者此等皆是鈍使凡夫悉能如是若利使外道各加所尊及宗計等乃至神通及韋陀等今此凡夫如大論第十雲狂有二種一者人皆知狂二者惡邪自裸人不知狂如南天竺有法師高座為王說於五戒多有外道在座??法王時難曰若言施酒及自飲酒得狂愚者今時何故狂愚者少正見者多諸外道言善哉善哉斯難甚深是禿高座必不能答以王利故法師以手指諸外道更說餘事外道語王是難甚深果不能答恥所不知更說餘事王語外道高座答訖將護汝故不以言說向者指汝雲是狂不少汝等以灰塗身裸形無恥以人髑髏盛屎而食???卧刺倒懸熏鼻冬則入水夏則火炙皆是狂相又汝言賣肉賣鹽便言失法於天祀中得牛布施即時賣之即言得法牛即是肉是狂惑人法師護汝而不說之且約行事與鈍使同晡食者字書雲申時食也又楚辭雲餔其糟糠謂進食也譎權詐也齊桓公正而不譎譎詭變異也。

 

(△三明過患)。

 

內則病害其身外則誅家滅族禍延親里現受眾苦後受地獄長夜之苦生生障道無解脫期。

 

(△次結)。

 

此乃世間現見何實可論鈍使愛論攝。

 

○次世間正法中又三先雜明次引經三結總而言之不出人天。

 

若周孔經籍治法禮法兵法醫法天文地理八卦五行世間墳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國各親其親各子其子敬上愛下仁義揖讓安於百姓霸立社稷若失此法強者陵弱天下焦遑民無聊生鳥不暇棲獸不暇伏若依此法天下太平牛馬內向當知此法乃是愛民治國而稱為實金光明雲釋提桓因種種勝論即其義也蓋十善意耳修十善上符天心諸天歡喜求天然報此法為勝故言勝論耳又大梵天王說出欲論即是修定出欲淤泥亦是愛論攝耳世又方術服藥長生練形易色飛仙隱形者稱此藥方秘要真實此亦愛論鈍使攝耳。

 

言周孔經籍者周公制禮孔子刪詩經謂五經七等九也籍謂墳籍即三墳也三墳謂三皇之書典謂五典即五帝之書古人書簡故籍篇等字皆從竹也治法謂治家治國之法在忠在孝也禮法如三禮等兵法如六韜等醫法如神農等天文者如孔子有三備卜經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八卦者東震西兌南離北坎西北干西南坤東南巽東北艮一卦生七七八五十六並八純卦合六十四卦各卦系象彖等詞非此可盡善占者以此能知一切五行如止觀第六記親謂六親謂父母兄弟妻子各有其親社謂后土稷謂后稷略如止觀第六第十記非父母無以生非師長無以成非君主無以榮人生在三事之如一國安所以家安家安所以行孝是故先須安其國也鳥不暇棲等者若准儒宗獺未祭不施網罟豺未祭不施畋獵獺二月祭豺八月祭所以去奢去泰湯除三面之羅古施四面之羅故祝者曰四方無極入吾網中故云鳥不暇棲湯除三面之羅而祝者曰犯命者入吾網中牛馬內向者若依周孔之法牛馬自歸世間之法尚有斯感況出世耶張陵為大蟒所吞嵇康為鍾會所譖而記傳雲得仙者謬矣故知此土必無仙術豈有服靈芝吞玉液令飛升耶故西土神通非禪不發故並結雲愛論屬鈍使論謂凡夫所述也。

 

○次約外簡為二初通敘不實次若此下別出相狀。

 

二就外簡者即是外道典籍也若服藥求知聦利明達推尋道理稱此藥方為勝為實者藥力薄知不能鑒遠觸葯則失葯歇則失亦非實也。

 

初如文。

 

○次為二初此方次西方初又二先明見相。

 

若此間庄老無為無欲天真虛靜息諸誇企棄聖絕智等。

 

○次直是下結。

 

直是虛無其抱尚不出單四見外何關聖法縱令出單四見外尚墮復四見中見網中行非解脫道。

 

斥中言不出單四句者計天真者仍屬有句計自然者仍屬無句所言縱者與而言之實不可出。

 

○次西方中亦二先明見相次。

 

若外國論力受梨昌募撰五百明難其一雲瞿曇為一究竟道為眾多究竟道佛言但一究竟道論力云云何諸師各各說究竟道佛指鹿頭汝識其不論力言識究竟道中其為第一佛言若其得究竟道云何自舍其道為我弟子耶論力即悟嘆佛法中獨一究竟道又如長爪雲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轉觀諸法實相於久不得一法入心釋論雲長爪執亦有亦無見又雲亦計不可說見。

 

初文言外道論力受??昌募者大論十八雲毗耶離梵志等大顧其寶令與佛論取其顧已即以其夜撰五百明難與??昌來至佛所問佛言為一究竟道為眾多究竟道佛言唯一究竟道無眾多也梵志言我法各說有究竟道佛言雖有眾多皆非究竟何者一切皆以邪著故非究竟佛言鹿頭梵志得道不答言一切道中其為第一時鹿頭比丘在佛後扇佛佛問諸梵志汝識其不梵志雲識慚愧低頭佛說偈雲各各謂究竟而若自愛著各自是非彼是皆非究竟是人入論眾明辨義理時各各相是非勝負懷憂喜勝者墮憍坑負者墜憂獄是故有智者不墮此二法論力汝當知我諸弟子法無虛亦無實汝欲何法求汝欲壞我論終無有是處一切智難勝適足自毀壞長爪緣如止觀第五記具在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及絕言見中所攝以彼外道所見巧故所攝處多。

 

○次中三先總次或時下歷諸句三引證。

 

如斯流類百千萬種虛妄戲論為惑流轉見網浩然邪智瀾漫觸境生著。

 

或時褶揲有無為有無有無無為無有非有非無為有無非有非無為無百千番揲悉皆見倒生死諸邊非真實也。

 

如是褶揲但是復四句耳言或時褶揲有無為有等者如止觀中直列名而已此中略解粗寄複句以示其相初句語略應雲有有有無為有此是有家之有無也雖有有無之別同屬於有故褶著有中無等三句例此可解若約具足四句則有中具四皆屬於有褶著有中無等三句准此可見百千番揲者假使一句復生無量隨其所生攝屬能生此之能所不出於見故非真實。

 

(△三引證)。

 

大經雲被無明枷系生死柱繞二十五有不能得脫即此義也。

 

○三約小簡中二初示小乘名同同有實相中道。

 

三就小簡者聲聞法中亦云離有離無名聖中道大集雲拘鄰如沙門最初獲得真實之知見。

 

○次然小乘下釋其體異又三初釋初句。

 

然小乘不運大悲不濟眾生功德力薄不求作佛不深窮實相則智慧劣弱雖雲離有離無名聖中道乃以斷常二見為二邊真諦為中道。

 

○次真無漏下釋大集經意。

 

真無漏慧名為見證涅槃法名為知雖斷見思除滅分段而住草庵非究竟理。

 

○三對前下結非真體。

 

對前生死有邊即是涅槃無邊二俱可破可壞非真實道故不名實相也。

 

○四對偏簡中二初明簡意。

 

四就偏簡者諸大乘經共二乘人帶方便說者名字既同義須分別。

 

○次如摩訶下正簡者前對小簡即三藏小乘今對偏簡即對通別二教及前四味中諸偏教故今文中仍有二乘者即通教二乘耳故云三人同斷等所以不雲三藏菩薩者義同凡故雖無邪倒未斷惑故於中又二初約教次約五時初約教中又三初空對不空簡次見不空下直就不空簡三釋論雲下約一相攝無量相簡此之三文展轉生後何者由共位菩薩中有利根者能見不空即指不空為今經體以此不空復有教道帶方便說故云但中不但中即次不次行相別故此不但中攝一切法中無中相故云一相此之一相入無量相故云相入故有第三文來意在此也初文二初引大品示相次引大經證成初文者即通教位從始至終待至法華方乃被會即其人也初文又二初正釋。

 

如摩訶衍中雲三乘之人同以無言說道斷煩惱中論雲諸法實相三人共得者二乘之人雖共稟無言說道自求出苦無大悲心得空則止鈍根菩薩亦爾利根菩薩大悲為物深求實相。

 

○次共實相下還引大品。

 

共實相者智如螢火是故非實不共實相智如日光是故為實。

 

○次引大經。

 

大經雲第一義空名為智慧二乘但空空無智慧菩薩得不但空即中道慧此慧寂而常照二乘但得其寂不得寂照故非實相菩薩得寂又得寂照即是實相。

 

言無智慧亦奪之辭非無自智慧也又雲至二乘得寂等者且據但空與寂義等以其未得即寂而照故云但寂。

 

(△次直就不空簡)。

 

見不空者復有多種一見不空次第斷結從淺至深此乃相似之實非正實也二見不空具一切法初阿字門則解一切義即中即假即空不一不異無三無一二乘但一即別教但二即圓具三即三即真實相也。

 

次文中雲二乘但一即通教二乘也別教菩薩二即者兼通別入空出假兩菩薩也以附論偈且與即名其實未即唯獨圓教方具三即今經體者但是中即假空尚簡假空即中況但空偏假寧是經體。

 

(△三約一相攝無量相簡)。

 

○三引釋論菩薩入於一相等例此可解所以前之三義皆對二乘簡者於共部中皆有二乘此空不空及一相等復在共部中明故須節節相對簡出於中又二初正對教簡。

 

釋論云何等是實相謂菩薩入於一相知無量相知無量相又入一相二乘但入一相不能知無量相別教雖入一相又入無量相不能更入一相利根菩薩即空故入一相即假故知無量相即中故更入一相。

 

○次如此下結成圓意。

 

如此菩薩深求智度大海一心即三是真實相體也。

 

○次約五時中二先正約五時次大經下更獨明一實。

 

華嚴不共二乘但約菩薩三智次第得亦非正實不次第得者是正實也若方等中四人得三智三人為虛一人為實大品三慧說三智屬三人前二不深求淺而非實後一人深求一心三智是故是實此經汝實我子無復四三之人十方諦求更無餘乘但一實相智決了聲聞法但說無上道純是一實體也。

 

初文不雲鹿苑者以鹿苑中無大可論前以對二乘人竟今文欲相對簡之故云方等三虛一實等或是略無若雲鹿苑無實唯虛亦應無爽。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三十

 

 音釋

 

 

(音位)。

 

髑髏

 

(髑徒谷切髏洛侯切髑髏頂骨也)。

 

 

(於甸切吞也)。

 

 

(博孤切歠也)。

 

 

(郎果切赤體也)。

 

誇慠

 

(誇苦瓜切大言也慠五告切慠慢也)。

 

譎詭

 

(譎古穴切詭過委切譎詭權詐也)。

 

 

(古犬切誘也)。

 

褶揲

 

(褶之涉切猶折也揲徒協切折揲也)。

 

乾隆藏 第116冊 No.1490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十八集)
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大正藏2872部)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