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百惠是楊貴妃後裔?
山口百惠是楊貴妃後裔?
題記:由尤小剛執導的大型古裝電視劇《楊貴妃秘史》大膽顛覆歷史,改變楊貴妃最終結局:楊貴妃最後沒有慘死馬嵬坡,而是東渡日本,過上了平民生活,「本劇不解決歷史問題,對歷史謎團盡可以發揮想像。」
殷桃扮演的楊貴妃在劇中不但沒有被賜死,反而東渡日本,繼續生活下去。
也有傳說稱,楊貴妃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還有傳說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驛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迴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除了以上說法外,有一種傳說最為普遍,那就是貴妃東渡到了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漂至日本油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在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還建有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有一種論點是,這些傳說離開史實也愈來愈遠。這種論點認定,楊貴妃在馬嵬驛必死無疑。《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縊殺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迹》等也是如此。民間傳說楊貴妃死而復生,這更多的是反映了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
對於楊貴妃的死,唐玄宗傷心至極,「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此後,唐玄宗無論在逃跑途中還是在成都的一年多時間裡,終日鬱鬱寡歡,情意綿綿地思念著她。長安光復後,玄宗回到京城。他處處觸景生情,依然深深地思念著貴妃,還特地叫人畫了一幅貴妃肖像掛於殿中,朝夕視之。此時的唐玄宗,悔恨交加,終於在寶應元年(762年)的四月五日,懷著對貴妃的纏綿情意,鬱悶而死。正如《長恨歌》中所言:「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因此,關於貴妃東渡日本,電視劇《楊貴妃秘史》導演尤小剛認為並不是篡改歷史,至少有白居易的《長恨歌》可證。「《長恨歌》是歷史上描寫楊貴妃和唐玄宗愛情的最為著名的傳世名作,其中寫道『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很明顯馬嵬坡上並未找到楊貴妃的遺體了。」
翻開史料,有關楊貴妃東渡日本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伯也認為楊貴妃東渡了日本。因為日本不僅有楊貴妃的墳墓,還有楊貴妃的塑像,日本沿海邊有一個叫「久津」的村子,也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此外,日本著名的文學作品中,南宮博的《馬嵬事變和楊貴妃的生死之謎》和渡邊龍策的《楊貴妃復活秘史》中,也都推斷楊貴妃確實沒死而逃到了日本
推薦閱讀:
※楊貴妃的生死之謎
※楊貴妃
※楊貴妃之迷
※影壇傳奇「李麗華」離世,三段婚姻,演過楊貴妃,扮過小鳳仙
TAG:楊貴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