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普:「我聞,故我在」

    嗅覺的地位

   南非人類學家李奧·華生在他的《雅各布森器官和嗅覺的非凡特性》一書中說:「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可以避免或迴避的。但只有一件事情,無論我們在哪裡都得面對,這就是在我們每天大約2萬多次呼吸中,我們都得去聞,無論我們想還是不想。」他認為,嗅覺對於生命的重要性可以概括為「我聞,故我在」。

   這不僅因為嗅覺是人體最早形成的器官,而且最具有感知力,它比觸覺更精細,比視覺更敏銳。在每人每天進行的2萬多次呼吸中,嗅覺一直處於工作狀態。人的大腦可分辨出數以萬計種氣味,而且能將天生的體味與其他氣味區位開來。在鼻子這個人類臉上最突出的部分里,大約有3000萬個嗅細胞,鼻黏膜上有350個感受器,每個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遺傳密碼,極為精細複雜。   但是以色列皇家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的嗅覺正在不斷退化,近2/3的氣味受體無法發揮作用,而且失活的基因在不同的人身上是不同的。這些失活的基因好比很多燈泡,有的燈泡因為缺少開關而不能發亮,能亮的燈泡所發出的亮度各不相同。所以,有的人對某些氣味很敏感,而有些人卻會對這些氣味缺乏反應。人類嗅覺逐漸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氣味在越貼近地面的位置越強烈,而人類進化到能直立行走,在視覺逐漸發達的同時,嗅覺逐漸退化了。

   獨特的體味

   人體氣味(簡稱體味)千差萬別,香味、汗味、臭味、油脂味……有的令人愉悅,有的令人反感。研究這些體味非常困難,比如要洗去汗液、皮脂等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所產生的其他氣味,需要使用無味的洗滌用品等。即使如此,也很難排除這些能干擾人體氣味的外界氣味,使得科學家至今都很難對體味進行細緻的分類和研究。

   美國莫尼爾化學感覺中心的專家通過研究發現,人的體味是由人種、遺傳基因、生活和飲食習慣及氣候環境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己的獨特味道,這種體味是構成人體氣味的「主旋律」,一生都不會改變,但不是每個人的體味都能受到其他人的喜歡。婦女在懷孕時可同時擁有胎兒的味道,但自己天生的氣味仍然不會改變。受飲食結構的影響,各國女性的體味具有群體差異性,如法國女性有偏于海洋型的冷香味,英國女性帶有藕香味,瑞士女性帶有木槿香味,德國女性散發的是木香味,美國女性是藻香味等。

    氣味好惡 誰說了算

   一半取決於先天因素。美國科學家麥克利的腦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控制著呼吸、心跳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動;第二個層面是邊緣層,控制著愉悅、恐懼、悲傷、憤怒等情緒活動;第三個層面是思維和意識層,這是人類特有的。

   上世紀90年代,一個較清晰的大腦識彆氣味模型初步建立了:空氣中的各種氣體分子隨呼吸氣流進入鼻腔,作為配體與嗅上皮感應神經元細胞膜上的特異性氣體受體結合,啟動嗅覺信號的傳導過程,產生動作電位,沿嗅神經傳導通路傳到大腦嗅區而產生嗅覺,並十分迅速地刺激邊緣層。

   由於大腦對於體味的好惡是由邊緣層決定的,並沒有上升到大腦的思維和意識層,所以,儘管我們平時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並沒有聞到特殊的味道,但實際上他人的體味信息已在大腦邊緣層進行了處理。這就是嬰兒在母親的懷抱中會停止哭泣(即通過嗅覺找到了母親而產生了安全感),也是有些人還沒有任何自覺意識就墜入了愛河的原因。當然,這種讓人們互相吸引的氣味一定是與生俱來的體味。

  一半通過後天學習而獲得。比如每個人對同一款香水所聯想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說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因為小時候能在媽媽身上聞到這種氣味。

   此外,經歷和記憶也能影響人們對氣味的好惡。例如,好吃的飯可以給人留下好的印象與記憶,而難聞的氣味(如腐敗物品的氣味)則預示著危險,人類對它們的抗拒一般是出自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如今人類仍在利用這種本能,如在無色無味的天然氣中加入人類最為敏感的難聞的氣味,以便在發生天然氣泄露時儘快察覺,防患未然。                      

   趣味閱讀  嗅覺與體味的妙用

   行為學研究對象體味和嗅覺是人類行為科學家重要的研究對象和基礎資料。例如科學家發現,人類在尋找配偶時會不知不覺地依賴自己的嗅覺,因為健康人的體味一般是令人愉悅的,而病人的體味會讓人感到不快。科學家還以此闡釋並改善人類行為。

   完善形象從古至今,人類都在利用氣味來完善自己的形象。我國唐代美人楊貴妃喜歡擦麝香或熏香,還經常口含陳香或丁香。法王路易十六更是痴迷於香味。埃及豔后則經常使用15種不同氣味的香水來洗澡,甚至用香水來浸泡她的船帆,以吸引羅馬統帥。

   調整月經研究人員從男人腋下收集氣味並與酒精混合,塗在一批月經不調的未婚女子嘴唇上。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些女性的月經恢復了正常。英國科學家正試圖研製相關的女性保健用品。

   打擊犯罪英國利用氣味製造了汽車防盜器,這種防盜器可在識別車主的體味後啟動。專家還準備將體味構成編碼輸入電腦、信用卡等其他個人識別系統,以防止識別系統被篡改。
推薦閱讀:

【科學家專訪】中科大袁嵐峰:做科普是我的幸運 | 科學傳播人
【元素家族——連載66】氟化工(二)氟利昂的前世今生
學點開關電器知識——斷路器的基本原理之2
4億光年外也有愛,萌版企鵝守護蛋寶寶

TAG:科普 | 醫學 | 學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