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英語學習

LanguageCulture has always been a long lasting topic by many linguists inthe world,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eastern cultural andthe western cultural. The thesis below is talking about the pointfrom the diversit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 are manyaspects, including natural, custom, religion, historical allusion,made of 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so on. Chinese and English areboth very rich in the vocabulary, and the cultures of them are alsobroad and profound. It needs a good knowledge to research it. Inthis article, there is only a part of it in researching this topic.It gives a simple comment on the comparing the eastern culture andthe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the language phenomenon.

文化是一個社會群體中各個成員的信仰、觀念、風俗、行為、社會習慣等的總和。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現方式。語言和文化不可分割,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依靠。從學習英語我們可以看出使用該語言的社會文化,看到西方社會的自然環境、生產勞動、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歷史典故、思維方式等。漢英語言豐富多采,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通過對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的確對語言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簡單見解:

 一、自然環境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總與酷暑炎熱聯繫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詩中卻有這樣的詩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來得可愛和照。 

詩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愛而溫煦。

"夏天" 帶給中國人和英國人的聯想竟是如此的迥異。原因就在於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國位於亞洲大陸,屬於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顯的特徵便是驕陽似火,炎熱難熬。而英國位於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天明媚溫和,令人愜意。當然還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漢語中的"東風" 使人想到溫暖和煦,西風則叫人有種寒風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則相反。原因也是一樣,兩地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帶來感覺就不同。

二、 生產勞動

英語中與水產、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錯過機會)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於英國四周環水、水產捕撈業和航海業在其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才有漁民結網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的動詞在漢語中有許多,如 "扛、荷、挑、擔、抬、背、馱、負、提、挎" 等,每個詞都有一定的負運的東西與之相應(如,挑土、擔水、提箱子),真是細密之極。在英語中卻只有--個carry 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之所以將這個動詞細加區分,大概因為中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體力勞動特別多的緣故。

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幹活" 、"氣壯如牛 " 等詞,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 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為什麼漢語用 "牛" 而英語用horse 呢?答案是中國人向來用牛來耕田種地,早期的英國人卻用馬來耕作。牛和馬在生產過程中分別分成了兩國人的好幫手,博得了人們的好感,詞語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風俗習慣

1、稱謂及稱呼:學習英語時,我們發現英語中的稱謂名稱比漢語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語中cousin一詞,對應於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們看到,漢語把表親關係區分得非常嚴格,既要說出性別,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語籠統一個詞了事。這種語言現象的產生歸因於中國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統治。這種封建社會高度重視血緣關係,特彆強調等級間的差異,提倡長幼、尊卑有序。親屬關係親疏,長幼和性別等萬面不同,權力和義務也隨著出現區別,故稱謂區分得嚴格而細密。英語中的稱謂為數不多 , 除 dad, mum,grandpa, aunt,uncle 等幾個稱謂經常使用外,其它的幾乎都不用。在英美國家,人們的相互稱呼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沒教養。比如: 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 這種做法卻是得體,親切、合乎常埋的,年輕人稱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 Mrs或 Miss。他們這些做法體現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們眼中,稱謂本身就意味著不平等。

2、敬語謙詞:像稱謂一樣,英語中的敬語謙詞也遠遠少於漢語。在英語中,不管對方年齡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 you,I 就是 I,用不著像漢語那樣用許多諸如"您、局長、工程師 "等敬語。漢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還是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們跟長輩或上級、甚至同輩說話時,要用敬語,否則就認為用詞不當而失禮, 

甚至顯得高傲;談及自己時則要用謙詞,如不使用,也會被認為沒有禮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不願突出自己,總認為"謙虛" 是一種美德。而在英語中這類詞較少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西方人喜愛追求平等,二是他們長期以來尊重個人價值,樂於表現自己,強調培養個人自信心。受以上觀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讚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明顯有很大區別。中國人聽此類話語後會說一類謙虛的話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 「Thankyou」我曾從報上看到過這樣一則笑話,在一次舞會上,一位美國人讚揚一位中國女士說:「You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這位中國女士趕忙謙虛地說:Where(哪裡 ), where(哪裡)." 而這位美國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後只好說了句:everywhere(到處)。" 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讚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裡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認同或接受對方的讚揚。又如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文獻或論文的標題。漢語文章的標題除說明文章的內容外,往往有表示謙虛的字眼。如"淺談……" 、"試論…… " 、 "、「……初探"等,而英語文章的標題常常是直截了當,不加任何修飾,如 Scienceand Linguistics (《科學與語 言》) 。

3、個人隱私: 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 old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等談及年齡、收入、 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家庭情況等問題的話題屬個人隱私範疇,忌諱別人問及。西方人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如 

「It』s fine, isn』t it?「、 「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ress isdo nice!」等等。他們在初次見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從不問及有關別人隱私方面問題,以示對對方的尊敬。漢語里的寒暄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 

如 "你今天氣色不好,生病了嗎? " "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如西方人聽到你說:「You are fat」或 「You areso thin」等話語。即使彼此間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難以回答,因這是不禮貌的。而中國人見面三分熟,在半小時內,對方的家庭情況、個人狀況便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又是雙方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特別注重個人隱私。他們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願讓別人干預。而中國人千百年來住在一個村莊里,離得近,接觸得多,個人生活或私事很難不被人知道或干預。再加上中國人團結友愛,互相關心,相互幫助,認為個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體的事。故而他們很願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苫辣,別人也願坦誠相告。當然,現在在一些發達或沿海城市,人們也開始接受西方人的觀點,說話不隨便涉及對方隱私。

四 宗教信仰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目龐大,蔚為壯觀。比如,"天公"、"陰陽 " 、"菩薩" 

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辭彙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真實寫照。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 

"太極" 、"道" 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聽天由命等也可見於日常語言當中 

 。隋唐時期,大量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迴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並被消化。這樣儒、 佛、道三教在中國佔有絕對主導地位。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該教於597年傳入英國。在隨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陸續匯入英語行列。這裡既有古英語時期由拉丁語滲入英語的詞 、如angel(天使 )、monk (僧侶 )等,又有中古時期從法語借用的詞 ,如 religion (宗教)、dean(教長) 等,還有現代英語時期從其他外來語中借來的大量的詞,結果英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遠比其他語種來得多。

五、 歷史典故

用典是每個民族日常交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於各自民族文化遺產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真是馬後炮"、"原來是個空城計啊 ! " 西方人則會講 That all Greek tome.(我對此一竅不通。) 、He』s a Shylock(他是個守財奴) 

。一談用典,對對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大多感到相當費解,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以化遺產不同的緣故。中國人的典故多源於《紅樓夢》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前兩個例子一個來自中國象棋,一個來自《三國演義》。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於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後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人物或名稱、希臘、羅馬神話、《聖經》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攬球等。後兩個英文例子便來自莎士比亞戲劇。

六、思維方式

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些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

If winter comes, can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來了,春還會遠嗎?)一見到if,兩句間的邏輯關係便一目了然。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句子看上去鬆散混亂,概念、判斷、推理不嚴密,句子間的邏輯關係從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贏就走,還怕沒辦法?" 幾個句子間無連接成分,好像大量動詞雜沓堆上,句間關係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卻把他們聯繫起。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視邏輯思維。而漢民族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

七、個人主義價值觀

在西方文化中,與 " 自 我" (self) 相關的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無所不在。在英語中就有許多以自我為中心的辭彙,如「self-absorption(自我專註)、self-admiration(自我讚賞) 、self-cultivation(自我修養 ) 、 self-image (自我形象 )。故此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自由、不受外來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先國家,後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話語隨處可見。通過簡單的言語就可從中了解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通過語言對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人們會對雙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這反過來有助於我們掌握這兩種語言。我們在學習英語時,應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隨時將它與我們的母語進行對比,使自己自覺意識到不規範語言產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進而增強使用規範語言的意識。


推薦閱讀:

看伊頓公學有感-英國皇室、政界精英養成
小眼睛看大世界 | 中西文化差異隨便想想都是梗
在文化後殖民普遍化情形下強調差異性 ——讀鄭永年: 思維和思想的「被殖民」
中西文化差異之一:概念上的本質不同
你的外國同學,覺得中國什麼事最匪夷所思?

TAG:學習 | 文化差異 | 差異 | 文化 | 英語 | 英語學習 | 西方文化 | 中西方文化差異 | 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