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還需要詩心與詩意嗎

 

 

一、詩因無用才有味

        1、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詩生活

        A、一句詩可以迅速風靡天下的時代

        從上世紀80年代走過來的朋友,對這些詩句應該耳熟能詳——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北島);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舒婷);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

尚義街六號,法國式的黃房子,老吳的褲子晾在二樓(于堅);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汪國真)。

        80年代,不會背幾句朦朧詩,都不好意思混社會,會寫詩據說是「泡妞標配」之一。還有就是木吉它,嘴上能背幾句詩,手上能彈幾首歌,比如「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白衣飄飄的年代」「流浪歌手的情人」,高曉松說,會這兩樣,哪怕長得歪瓜裂棗,都是一泡一個準。我沒趕上這個好時代,當年太小還不懂,現在一是太老,沒那個心腸了,二是寫詩已經成罵人的話了,現在流行的是「寧可在寶馬車上哭,也不在自行車上笑」。

        B、詩可以成為江湖行走理由的時代

        唐朝,詩曾經很重要,重要到寫過「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初唐詩人宋之問,相傳曾經因詩殺人。為把他外甥劉希夷(也是個很有才華的詩人)《代悲白頭翁》中的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佔為己有而殺外甥。你看,為了詩可以殺人,當然,也有可能是黑宋之問的段子,宋的人品不好。

        上世紀80年代,詩也很重要,也有要殺人事兒。說是有詩人因詩學觀點不同,專程到昆明「提著菜刀滿城找于堅」,當然了,也有可能是段子。

        上世紀80年代,詩是全社會的敏感神經,全國各地的流浪詩人,以詩的名義,可以行走江湖,可以海侃神聊,通宵達旦,有人管吃管喝。

        C、詩作為社會情緒湍急出口的時代

        80年代,詩之所以是全社會情緒的湍急出口。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文革之後,時代轉型,有大量的社會情緒急需撫慰,詩是最便捷、最富於表現的方式,比如那首著名的詩——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

        二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家國巨變,一代人的心靈需要撫慰,直接導致了汪國真、席慕蓉的走紅,特別是汪國真的那些「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之類的句子,為全民提供了一種自我說服、自我振作的精神按摩,從社會文化心理上講,對於一代人迅速走出傷痛,起到了很好作用;

        三是那些年資訊不發達,文化信息極度稀缺,詩歌、電影、小說(如早期的傷痕文學、後期的改革文學等)、報告文學(如《哥德巴赫猜想》《強國夢》《神聖憂思錄》等),但凡有點出彩的,迅速走紅。

        上世紀80年代,從各個方面來講,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代,單純明朗,蓬勃向上,彷彿一場中國版的文藝復興就要到來。我們來欣賞兩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傳很廣的小詩——

        例詩第一首:顧城先生的《小巷》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拿把舊鑰匙

敲著厚厚的牆

        例詩第二首:汪國真先生的《致陌生的朋友》

當你向我敞開了心扉

我的心  便含滿了淚水

我那顆疲憊不堪的靈魂

更體驗到了 一股溫暖 一縷欣慰

成熟的友情像漿果

陌生的呼喚如新蕊

當我遙想你

遠方的橄欖樹

我的胸膛頓時充溢著

天空般 瑩澈的喜悅

和海洋般 深深的懺悔

        簡評:你看,好的詩,你能讀到當年的時代氣息,《小巷》里有七十年代末的苦悶,《致陌生的朋友》里,是八十年代的明快。

 

        2、全面市場化後的詩生活

        A、極度邊緣,邊緣到羞於提及

        昆滇文化界曾有人寫文章回憶90年代後期昆明街頭的一幕情景——80年代的一位詩人經商成功後回到昆明,遇到當年熟人,熟人問他「還寫詩嗎?」,前詩人勃然大怒說「你他媽才寫詩呢,你全家都寫詩」,可見,經商成功的前詩人都以當年寫詩為恥了。

        有一年在北京參加一個同學聚會,來的好幾位都混得不錯,所謂「五陵衣馬自輕肥」,其中,一同學介紹我「寫了不少詩,已經是個詩人了」,現場立即陷入尷尬,同學們誇也不是,不誇也不是。詩人已經是一個十分尷尬的存在了,當然,也可能與語境有關,換一個圈層,可能就意氣相投、腥腥相惜了。但是,這樣的語境、這樣的圈層已經很難找了,因此,從本質上看,這就不是語境的問題,不是圈層的問題,而是社會氛圍的問題。如果當時同學介紹我名下有個上市公司,或者說是某某實權部門的領導,那氣氛肯定不一樣,當然,我並沒有矯情到想收穫讚美和掌聲,而是想說明一個問題——詩和遠方被全民嚮往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結束於上世紀80年代。

        高曉松在「曉松奇談」中講到一個情景,兩個年輕人在小餐館談創業,各湊十來萬元做一個項目。曉松說,我知道,哪怕他們當時豪情萬丈,但十之八九會失敗,他們失敗之後,會留下怎樣的青春記憶呢?恐怕是一地雞毛。在這個全民談利的時代,一代青年的青春,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詩意,與我們當年音樂、詩歌相伴的青春記憶相比,他們的青春實在是太過現實,太過不堪了。畢竟全中國王思聰只有一個,在丈母娘拉動房地產剛需的時代,詩情詩心不在,困於工作、創業、買車、買房的一代中國青年,說實話,很難收穫一段值得懷念、未被辜負的青春。

        B、充滿焦慮,焦慮到心浮氣躁

        詩人一邊緣,就焦慮,一焦慮,就想博出位。梨花體、羊羔體、烏青體都出來了,節省時間,就不作名詞解讀了,大家自行百度。我們來各選一首,感受一下。

        例詩第三首:趙麗華女士的梨花體《我堅決不能容忍》

 

我堅決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場所

的衛生間

大便後

不沖刷

便池 的人

        例詩第四首:車延高先生的羊羔體《徐帆》(節選)

徐帆的漂亮是純女人的漂亮

我一直想見她  至今未了心愿

其實小時候我和她住得特近

一牆之隔

她家住在西商跑馬場那邊

我家住在西商跑馬場這邊

後來她紅了 夫唱婦隨

        例詩第五首:烏青先生的烏青體《對白雲的讚美》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

真的  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白

特別白

極其白

賊白

簡直白死了 啊

        簡評:我就不好意思點評了,大家自行品讀。

        C、非常私人,私人到自得其樂

        詩其實在私人化的圈子中已經十分鬧熱,手機點對點的傳播成為可能,這是舊體詩復興的重要理由,據說全國有140萬人寫舊體詩,2015年中鎮詩社「一年兩度遇重陽」的聯吟活動,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上千詩人聯吟,得詩一千多首。

        所謂私人到自得其樂,主要有幾個表現——

        一是成為私人表達。公號、朋友圈,在圈內互相品讀,這種形態很普遍;

        二是成為圈子雅玩。以詩社、詩協、詩賽等方式,詩成為了圈子社交載體。全國有多少詩社?一年有多少詩賽?沒統計過,不從社會關注度、不從質量上看,僅從產量、從活躍度上看,絕對的超唐邁宋。

        三是總起來講自己玩得不亦樂乎,但普遍性的社會關注度下降了,回歸本位了。

        之所以全面市場化後會出現「極度邊緣」「充滿焦慮」「非常私人」的狀況?主要原因,首先是文藝種類太多了,消遣方式太多了,悅人耳目、視聽一體、即時互動的休閑品類太多了,詩回歸本位是正常的;

        其次是作為文藝品類的詩詞,在反映時代、關注當下方面,總起來講是不夠的,原因有二——

        一是詩人們大都甘於孤芳自賞,關進小樓成一統,風花雪月,傷春悲秋,尋章摘句,自我撫摸,自我賞玩,嚴重缺乏寫實能力、寫當下的能力。G20前,國家糧食局長說「不讓一粒不安全的米、一滴不安全的油進入峰會保障基地」,曾在一個詩群里以此為題布置社課,結果詩人們大都寫不出來;但如果步韻黃仲則《綺懷》,一大串就出來了。

        二是思想落後,一事當前,看待時代、看待時事的眼光短淺、觀念陳腐,視野狹窄。表達上以老乾體為主,所以,差不多是自外於時代。你自外於時代,當然時代也會將你邊緣化。

 

        3、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寫詩

        A、做有用的事情,過無用的生活

        詩是什麼?創作意義上的詩,文學意義上的詩,體裁意義上的詩,有許多定義,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不說它了。

        今天,我想講的是生活意義上的詩。我以為,不管你寫不寫詩,詩是一種生活方式,擁有並沉醉於這種生活方式的朋友,其生命可能更有質感、更有美感、可以活得更有滋有味,可以多一種「生活在別處」的體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讓夢想照進現實」「不為無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這些流行的句子,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世上有很多有用之事,包括涮碗、洗衣、拖地、搬磚。涮不得不涮的碗,洗不得不洗的衣,拖不得不拖的地,搬不得不搬的磚,終於成為有用之人,但活得疲憊不堪。

        世上也有許多無用之事,包括詩,酒,哲學,愛情,往往無用。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於成為無用之人,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所以,有用的、功利的部分,往往是為了生存;而無用的、非功利的部分,往往有益於身心。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為了生存,都有一輩子都搬不完的磚,對老人而言,國家推遲退休,還要多搬幾年的磚;對年輕人而言,找工作不容易,還要想方設法找個搬磚的地兒,市場經濟加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就是一個為生存而戰、不戰則敗的時代。

        韓寒說,一套房子消滅了一代中國青年的理想!你看人家美國的年輕人可以開重型機車穿行整個國家,那說明他們沒有特別大的生活壓力,而我們的大學生畢業後就直接進入到可憐的房奴生涯。

        從整體的時代氛圍看,這是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年代,從國民的生活狀態看,這是一個年輕人工作不好找,中老年人要延長退休的年代,是一個不斷有人要在你耳邊勸你「現實一點」的年代,是一個「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也不在自行車上笑」的年代,是一個行動成功學一呼百應、創業網站、勵志雞湯滿天飛的年代。在這樣的年代,咱們矯枉不過正,稍微文藝一點,每天24小時,有一兩個小時「生活在別處」,我看是有好處的——畢竟,越是在這樣的高壓力快節奏年代,越是不能成為一個365天天天搬磚的機器人,越是要有無用的、非功利的部分來調節身心,來滋養生命,否則,生有何趣?當然,並不是說不讀詩、不寫詩,生活就沒趣味了,那遠遠不是,除詩之外,無用而有味的事也很多,比如音樂、書法、繪畫、電影、小說、園藝等等,只要靜得下來,鑽得進去,都會很有意思!

        B、段子安慰當前,詩歌嚮往未來。

        在無用之事上,個人喜歡段子和詩歌這兩個品種,甚至,我覺得這兩個文藝品種對於我們這個最豐富也最荒誕、最令人困惑也最生機無限的時代,特別具有形而上的象徵意義。

        段子對應的是吃瓜群眾,吃瓜群眾對應的是無力改變的現實,在無力改變的現實面前,讓我們苦笑一下吧,譬如「霾是故鄉濃」;

        詩歌對應的是遠方生活,遠方生活對應的是追求美好的不羈精神,是「讓夢想照進現實」,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讓段子安慰當前,讓詩歌嚮往未來。所以說,這是一個特別需要段子,但同時也特別需要詩歌的年代!當然,今天能夠以詩歌的名義坐到一起,相信大家都是愛詩之人,哪怕不一定寫詩,但一定是有詩意追求,希望生活能夠「別開生面」的人,這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在這個意義上,雖然我們年齡、工作、社會身份不一樣,但以詩的名義,大約可以互稱一聲「同志」!

        當然「同志」這個詞容易聯想到堅貞不屈的「革命同志」,容易聯想到「堅守精神凈土」之類的悲情詞語,在詩歌界、紙媒界,這些年很流行這樣的悲情詞語。

        說點題外話,紙媒界一片哀鴻,到處報紙關門,連一度風靡北京的《京華時報》都停刊了,許多人都在悲情地說「堅守」,堅守什麼呢?堅守重資產?堅守高成本?我覺得應該是順應,新聞不死,但新聞紙肯定要死一批,有更先進的生產方式。羅胖說「移動互聯網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礎設施」,在這個新的基礎設施之上,新聞肯定不死。我一個朋友,原是《廣州日報》的國學版主筆,開公號「劉備我祖」,以史記體寫當下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一時風靡天下,廣告、打賞、風投都吸引來了,這是新聞的新的存在形式。

        就像當年搞傳呼機的不必堅守傳呼機一樣,可以去搞手機嘛,還都在通訊行業。所以,從行業演化的角度,我們不必談堅守,而應該是順應,是融合。

        在詩歌的事情上,也不應該是堅守,經常看到一些詩歌群,認為自己在為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堅守精神凈土,其實人人都在橫流的物慾之中,我的主業也是開公司,做經營,不必把自己過分拔高,還有說什麼鐵肩擔道義的,是不是鐵肩還兩說呢。我覺得實在是把自己看大了,詩歌雖然有美刺的功能,但你要說對時事、時代有多大的影響,還真說不上。唐朝是詩歌的巔峰時代,你要說李杜詩歌影響了唐王朝的走向?別扯了。在這個時代,沒有幾個人讀了你的詩會像莫言一樣「拍案而起」。所以,我覺得詩作為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個人愛好,能夠時不時表達一下自己,在反覆推敲中,在表達情懷時,在針砭時事時,自己樂在其中,自己得到了精神享受,足矣!

        所以說,讓段子安慰當前,讓詩歌嚮往未來,都是極其私人化的事情,我們把這個事看小而不看大,最合適!但話又說回來,能夠讓自己獲得精神樂趣,其實對個人而言,已經是很大的事情了。應該這麼說,,在影響時代上,看小,在涵養身心上,看大,詩又重要又不重要,大小也是看你以什麼為參照的,這或許算辯證法在詩歌理論上的勝利吧。

 

 

 

        好詩有許多標準,且因人而異,不同年齡、不同性情、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喜歡的詩也不一樣,同一個人,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之下,喜歡的詩也不一樣。個人年輕時喜李白,其「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何等磅礴飄逸;中年後喜歡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何等沉鬱頓銼。所以,哪些詩算好詩,這實在是個接受美學的問題,好詩似乎沒什麼標準,但,好詩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譬如,從內在品質上講,要有真情——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要有寓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從外部特徵上看,要有形象——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最好精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什麼是真正的好詩?這個話題到底怎麼講呢?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答案,我想從客體和主體兩個角度展開。任何一首詩,好不好,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它必須形成一個創作和品鑒的閉環。在這個閉環中,詩是客體,人是主體。

        從客體的角度,我們把詩分為兩類,古人的詩,今人的詩,我們從兩個方面展開講,古人的詩,哪些是好詩?今人的詩,怎樣才算好詩?

        從主體的角度,講兩個問題,怎樣才能提高對詩的品鑒能力?那就是拓展審美寬度;怎樣才有可能讀到更多適合自己性情和人格特質的好詩?那就是尋找對位作品。

1、從客體的角度

A、對於古人的詩

        這個很簡單,唯一的標準,就是流傳,流傳的廣度和深度,時間,是最公正的評判師,一首好詩,可能埋沒於一個朝代,但不可能埋沒於千秋萬代,可能埋沒於一個區域,但不可能埋沒於普天之下。

        譬如,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些詩,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成為吾國代代相傳的文化遺產,成為全球華人圈文化鄉愁的重要組成部分。你說,單是一首「床前明月光」,一千多年以來,賺了多少中國人的思鄉之淚?這是從流傳的廣度而言,凡是流傳得久、流傳得廣的詩,無疑都是好詩,這是時間和人心自然篩選的結果。

        當然,還有一個指標,我把它叫做流傳的深度——什麼意思呢?就是它也是被時間篩選留存下來的,但因為種種原因,它在流傳的廣度上,不及前邊我講到的這些詩。它在外部特徵上,要複雜一些,不是那麼易於記誦,但,它有飽滿的情感濃度,有穿越時代的思想深度,以及,趨於完美的詩歌表達藝術,譬如杜甫的《秋興八首》,富麗繁複,沉鬱頓銼。歷代的詩評詩論,汗牛充棟,歷代的詩人步韻,不計其數,是唐代七律組詩的巔峰之作。但是,如果你自己不具備一定的詩學修養,不對當時的家國天下和杜甫的人生境遇有一定的了解,你就不一定能完全欣賞到它的妙處。因此,它的傳播面會窄一些,但它在熱愛古典詩詞的人群、在專業詩歌研究者心目中,是經典一般的存在,極具流傳深度。

        所以,我說,對於古人的詩,什麼是好詩?一句話,經過時間篩選,具有流傳廣度和影響深度的那些詩,就是好詩,就是經典。從《詩經》《楚辭》以下,到《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宋詩,一路元明清下來,那些具備流傳廣度和影響深度的詩詞,是我們詩詞文化墊底的根,我們要盡量擴大對這些經典詩詞的閱讀。這個部分,大學古典文學講得很多,是通用知識,就不展開說了。

B、對於今人的詩

        今人的詩還沒有拉開時空,你沒辦法從流傳的角度推知,你找不到最大公約數。你也沒辦法作純客觀的評價,前面說了,從評價的角度,詩好詩壞,無一定之規,有時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對2014年獲得第六屆魯迅詩歌獎的周嘯天先生的作品。在評價上,就有天壤之別。我們讀兩首吧——

        例詩第六首:周嘯天先生的《鄧稼先歌》(節選)

炎黃子孫奔八億,不蒸饅頭爭口氣。

羅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蘇玩博戲。

        例詩第七首:周嘯天先生的《詠張國榮》

古詩雖雲歌者苦,如君豈傷知音稀。

陸海歌迷共垂淚,旋見光碟漲如飛。

樓頭墜絮已無語,簾外冷風繼續吹。

哥哥不復為情困,萬里雲霄一蝶衣。

        周嘯天先生的詩,王蒙先生稱其「已屬絕唱,已屬絕倫」,但許多同行並不這麼看,湖北作家方方女士表示「不知獲獎詩集如何,單看這幾首實在是不行。難怪一些詩人說,得魯迅詩歌獎只有利益,沒有榮譽感。」你看,同樣的詩,評價反差這麼大。

        再比如重慶「了體詩」。先給大家普及一下「百度百科」對「了體詩」的定義——了體詩,是指重慶詩人吳丹(筆名了人)經過長期探索後自成一體的詩歌創作式樣。它是一種簡單明了、短小精悍的白話古體詩,多以五言或七言為主,不苛求、拘泥於古典詩詞嚴謹的平仄對仗,但要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節奏感和韻律美。內容上多取材於日常生活片斷場景,接地氣,有嚼頭,深入淺出,幽默風趣,雅俗共賞,積極健康,滿含機趣及正能量。

        說得這麼厲害,我們讀兩首吧——

        例詩第八首:吳丹先生的《人在旅途》

時空迷亂有點累,機場碼頭席地睡。

能伸能屈乃丈夫,背方觸地鼾如雷。

        例詩第九首:吳丹先生的《山澗趣事》

早早辭別熱被窩,雨中登山趣事多。

兩條花狗林中配,一旁觀戰是鷯哥。

        《重慶晚報》夜雨文藝副刊開闢《了人鳥語》專欄,並且同步舉辦了體詩大獎賽。對此舉,重慶文化界也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重慶市詩詞學會會長凌澤欣表示,不是通俗是庸俗,不是民俗是粗俗,是文化垃圾。

        重慶作協名譽主席黃濟人則表示,生活情趣和盤托出,雅俗共賞,純真直率。

        你看反差多大,當然,我個人對周嘯天的詩和「了體詩」的評價是,中不溜,沒那麼差,但肯定算不上多好。所以,因為沒有經過時間篩選,今人的詩很不好評價。當然,不好評價不意味著提不出好詩的標準,那麼,今人的詩,到底怎樣才算好詩呢,我覺得,至少應該具備這麼幾個特點吧。

        一是抒真情。

        千載以下,詩總與情相連通,無論親情友情愛情,閨情豪情逸情,悲情怨情溫情,羈旅情山水情家國情,總得有真情貫注,否則,塑料花矣。唯真性情方可為詩。

        二是鑄新魂。

        無論何體,識見為先,詩詞亦不例外,視野偏狹思想陳腐,雖字字珠璣,亦華麗垃圾。沒有對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文明主流的精準把握,無論為文為詩,終乏入木透紙之力。舊體如果不代入現代意識,以現代意識觀照社會生活,關注吾國吾民,則斷難接續詩教傳統。為此,舊體詩詞,特別是時事雜詠一脈,當鑄新魂,新魂者,一言蔽之,普世價值也。詩論時事,如無新魂植入,無論句子多精妙,只好憐其才而憫其識。

        三是得意境。

        深邃思想豐沛情感,於小說當藏於故事,於詩詞宜隱於意境。簡言之,即以若干意象入情啟思。到底何為意境?花開良夜,鳥語幽林,泉枕漱石,月托東山,能造意境方為大家手段。詩論意境,似老生常談,但往往常談之事最難,景語情語,化之自然妥帖者,少之又少,這是唐詩難以超越的首要原因。當然,也與今之時政所導出的社會文化品質相關,畢竟,唐之自由風神及開放氣度,今世亦難企及。

        四是啟感。

        王國維所言「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之謂也。捕捉共感有點像捕捉靈感,虛實之間,往往「草色遙看近卻無」。一首詩,一般緣事而作,句隨事行,情動於衷,外感於物,物情相激,電光石火間,忽然精騖八極,通接今古,燭照人心,一些句子宛如天啟神諭般出現。那些跳脫本事及具體詩境,千百年來被我們反覆吟誦的千古名句,莫不具有這種共感人世人情人性人心的力量。

        為了便於理解,根據這四個特點,下面我各舉一些例子吧。

        抒真情——

        例詩第十首:馬斗全先生的《喪妻後返太原舊舍難耐物是人非之悲》

當日簾櫳當日房,此時衾枕此時床。

半邊卧我半邊空,一夜懷思幾斷腸!

        簡評:馬斗全先生懷念亡妻,寫了不下百首詩,所謂「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這一首雖直白,但飽含深情,以真情勝。

        鑄新魂——

        例詩第十一首:熊東遨先生的《廬山》

 

不識翻成趣,幽奇自可探。

亂雲飛絕壁,高鳥下寒潭。

未見心歸一,空勞日省三。

萬言書外事,真有幾人諳?

        簡評:言彭帥事,頜聯起興,頸聯在沉痛中總結歷史教訓,尾聯蘊無盡感懷。以識見勝。

        得意境——

        例詩第十二首:張慶輝先生的《山居即事》

 

一角遠塵氛,禽音竟日聞。

茶同高士飲,蘭向小盆分。

閑局容餘子,秋懷對夕曛。

窗空誰補白,時有過山雲。

        簡評:山居意境情趣自在其間。

        啟共感——

        例詩第十三首:楊逸明先生的《重訪老宅》

小街深巷漫重遊,風雨年輪幾處留?

老宅欲尋翻似客,離懷易感更逢秋。

眼前飽覽新添景,夢裡珍藏已拆樓。

梧葉至今仍識我,飛來又拍故人頭。

        簡評:「眼前飽覽新添景,夢裡珍藏已拆樓」,寫盡這個大拆大建時代遊子回鄉之真切共感。

2、從主體的角度

A、拓展審美寬度

        第一、無詩心則無審美。要拓展審美寬度,就要學會過一種詩生活,學會用詩心感受生活,學會用詩眼觀察生活,學會用詩意提煉生活,學會用詩歌表達生活。

        詩心、詩眼、詩意都是天賦和性情決定的,「學會用詩歌表達生活」才是技術層面的。沒有前三,後者只是文字遊戲。有個現象不知大家發現沒,有些散文很有詩意,有些詩歌沒有詩味,所以,寫詩的不一定是詩人,不寫詩的不一定不是詩人,關鍵要有一顆詩心——詩心實際上就是童心,就是同情心,就是「把時間浪費在美好事物上」的閑心。

        我有一個朋友,他雖然不寫詩,但他特別熱愛田園生活和露營,是個特別性情的人,心中有無限美好,每次去山野露營,前一夜就睡不著覺,每次在山野之中,就像個孩子一樣快樂。他雖然不一定像范成大一樣寫出60首《田園四時雜興》。但我覺得從本質上講,他就是個詩人,他有詩心,只是沒寫而已。

        再比如我一個熱愛茶道的朋友,經常在山野之中設茶局,有一次還千里迢迢,專程到雨後的峨眉山上擺茶局,面對滿目青翠,漫山雲霧,衣袂飄飄,茶香裊裊。她也很有詩心,早已進入了詩一般的生活,只是沒寫而已。

        他們都是有詩心詩意詩眼的人,他們都能發現並在意生活中的美,都是廣義的詩人。

        我們常說生活中不缺少美,但缺少發現,為什麼會缺少發現,那是因為缺少詩心。有人會說,現在生存壓力這麼大,生活節奏這麼緊張,有點詩心,也被消磨得差不多了。這個不是理由,否則,什麼叫「文章憎命達」?什麼叫「詩窮而後工」?舉個例子。

        當代有一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詩心的典型詩人——聶紺駑,在流放北大荒、女兒自殺這類極端境遇中,他仍葆有詩心,寫下了不朽的作品。我們來看看他的兩首詩。

        例詩第十四首:聶紺駑先生的《削土豆傷手》

豆上無坑無有芽,手忙刀快眼昏花。

兩三點血紅誰見,六十歲人白自誇。

欲把相思栽北國,難憑赤手建中華。

狂言在口終羞說:以此微紅獻國家。

        簡評:這是聶紺駑先生流放北大荒,於勞動改造期間寫的,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依然幽了自己一默。

        例詩第十五首:聶紺駑先生的《驚聞海燕之變後贈妻》

願君越老越年輕,路越崎嶇越坦平。

膝下全虛空母愛,心中不痛豈人情。

方今世面多風雨,何止一家損罐瓶?

稀古嫗翁相慰樂,非鰥非寡且偕行。

        簡評:這是聶紺駑先生在老年喪女之後安慰妻子的詩,沉痛中依然達觀。

        所以,一定要永遠葆有一顆敏感的詩心,敏感於生活變遷,敏感於四季變化、敏感於家國命運,敏感於時代滄桑,才有可能拓展審美寬度,果能如此,不寫詩,也是詩人了。

        第二、學會欣賞不同類型的詩,不要劃地為牢,不要囿於體裁,不要只看格律。只要詩味足,都值得欣賞。

        有這樣一群人——只愛舊體,不喜歡新詩;舊體中,只愛格律體,不喜歡古體;格律詩中,最喜歡五律,不喜歡其它。這個口味就太窄了。

        還有一群人——類似於產品質檢員,一詩在手,先看平仄、對仗、押韻,但凡稍有問題,馬上判死刑,把技術當門檻,未免捨本逐末、緣木求魚。

        詩的規範和詩的味道,其實是表和里的關係,是形式和內容的關係,當然,創作時,我們要遵循一定的體裁規範,但,欣賞品鑒時,永遠是詩味第一,格律(平仄、對仗、押韻等等)次之,換言之,寧願寫(讀)一首技術上不足但詩味很濃的詩,也不願寫(讀)一首技術上無可挑剔但了無詩味的詩。還是舉例說明。

        例詩第十六、十七首:劉樹勇先生的《老樹畫畫》

閑書似看非看,俗身半倚半躺。

聽著春水流去,不禁胡思亂想。

約好公司見面,牆上有張照片。

趁著人還沒到,仔細端詳半天。

        例詩第十八、十九首:胡榮華先生的《春深讀圖》

一二三四五六,已是綠肥紅瘦。

與其讓我痴等,不如把你引誘。

七下八上濃愁,三杯兩盞淡酒。

荷塘蓮子瘋長,你來正是時候。

        簡評:這四首詩,非古非新,說是格律詩吧,不講平仄,說是新詩吧,有近體詩的外形。不管什麼體,但有味道,這就是好詩。所以一定不要劃地為牢,不要囿於體裁,而要葆有一顆純粹的詩心,才能真正拓展自己的審美寬度。

        當然,寫作時,遵循相應的技術要求,提高對不同體裁詩歌的駕馭能力,則是另一回事。

B、尋找對位作品

        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一些詩,許多人都說好,你就是不覺得有多好,你就是對它無感。這裡有兩種情況,一來,你確實還沒體會到它的妙處,二來,你們之間無緣。

        余秋雨先生在講到讀書的時候講了這樣一個道理——尋找與你在情感、精神上同構的那些書,他們才是你的終生伴侶。有些書再好,也可能不是你的菜,你跟它沒有情感、精神上的同構關係。讀書、寫詩,說到底都是在尋找和發現自己,所以,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回到內心,尋找到對位的詩歌詩友,去閱讀、去交往。

        比如我,就新詩而言,對於堅、雷平陽的詩大都無感,對劉年、張二棍的詩就喜歡;就舊體而言,對相當多當代其它大家的詩無感,但對熊東遨、陳仁德、徐長鴻幾位先生的詩就很有感。下面,分別選他們各一首,大家感受一下

        例詩第二十首:熊東遨先生的《敦和兄招飲天河分韻得山字是日湘天華青少杯詩詞大賽啟事發布》

晚來同此樂,負手看青山。

望雪顱前影,還朱酒後顏。

道從中歲悟,峰讓少年攀。

松柏重崖立,留雲不礙閑。

        簡評:高邁曠達,大家風範。尤其頸聯,師長胸襟自在其間。

        例詩第二十一首:陳仁德先生的《重陽抒懷》

風霜改盡舊容姿,一笑蕭然兩鬢絲。

此際草衰凝夜露,昨宵雨冷漲秋池。

飄零多負西窗燭,愚鈍難工上苑詩。

富貴浮雲渾不計,惟將心血鑄新詞。

        簡評:老杜風骨,沉鬱頓銼。飄零多負西窗燭,個人情;愚鈍難工上苑詩,家國憂。

        例詩第二十二首:徐長鴻先生的《少年嘗採薪閭山南麓此日重經不禁滄桑之感》

三十年前事豈忘,伐薪踏遍白雲鄉。

碧山望去松猶翠,人海歸來鬢已蒼。

樵路荒榛迷舊跡,牧童寒笛落斜陽。

卻尋故老孤村裡,枯冢聽人指北岡。

        簡評:逝者如斯,不舍晝夜,遊子還鄉,生涯浩嘆。充滿生命意識!庾信《枯樹賦》雲「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愴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科技日新月異,但人性的變化不大,生命意識古今同一。

        例詩第二十三首:劉年先生的《春風辭》

快遞員老王,突然,被寄回了老家

老婆把他平放在床上,一層一層地拆

墳地里,蕨菜紛紛鬆開了拳頭

春風,像一條巨大的舌頭,舔舐著人間

            簡評:時代鏡像,底層關注,人文情懷。

    

        例詩第二十四首:張二棍先生的《原諒》

原諒少女。原諒洗頭房裡十八歲的夏天的呻吟

就是原諒她田地間佝僂的父母

和被流水線扭斷胳膊的弟弟

原諒嫖客。原諒他的禿頂和舊皮鞋

就是原諒出租屋的一地煙頭

和被老闆斥責後的唯唯諾諾

也是原諒五金廠失業女工提前到來的

更年期。以及她在菜市場嘶啞的大嗓門

原諒窗外越擦越多的小廣告

還要原諒紙上那些潰瘍糜爛的字眼

這等於原諒一個三流大學的畢業生

在一個汗流浹背的下午

靠在城管的車裡,冷冷的顫抖

也等於原諒,凌晨的廉價旅館裡

他狠狠的撕去,一頁去年寫下的日記

原諒這條污水橫流的街道吧

原諒生活在這裡的人群

原諒殺狗的屠夫,就像原諒化緣的和尚

他們一樣,供奉著泥塑的菩薩

原諒公車上被暴打的小偷,就像

原諒腳手架上滑落的民工

他們一樣,疼痛,但無人過問

是的,請原諒他們吧

所有人。等於原諒我們的人民

哪怕我們說起人民的時候    

他們一臉茫然

哦。最後,原諒這座人民的城市吧

原諒市政大樓上嶄新的鐘錶

等於原諒古老的教堂頂,傾斜的十字架

它們一樣懷著濟世的情懷     

從不被人民懷疑

哦。原諒人民吧    

等於原諒《憲法》和《聖經》

它們,和人民一樣,被擺放在那裡

用來尊重,也用來踐踏

        簡評:當代最好的新詩,我認為沒有之一。深入骨髓的歷史眼光,哀而不怨的時代批判,悲天憫人的人道關懷。一個人在多年的寫作之後,如果還沒有成為一個人道主義者,證明他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一切從人出發,一切歸於人。政客們沒有做到的「以人為本」,這首小詩做到了。

三、哪一些詩不必讀

        先來兩組大數據——

        第一組:唐朝289年,全唐詩收詩49000首,我們取大數,300年,50000首,但真正有知曉度,算得上公認好詩的,差不多1000首,也就是說,每年留下能夠傳世的詩,也就3—4首。

        第二組:目前,全國寫舊體詩的詩人,據不完全統計140萬人,每天產量4萬—5萬首,差不多每天一部全唐詩。一年下來,365部全唐詩,但每年能不能有3—4首傳世,我看難。

        所以,哪怕是當今的名家大家,恐怕都得低調點,他們一生所寫的99.99%甚至100%的詩,恐怕都是自娛自樂,最多,在小圈子裡收穫掌聲。換句話說,我們所寫的絕大部分詩,可能是有點小亮點,但總起來講,都是比較平庸的、不太好的詩。

        好的詩首首相似,不好的詩各各不同。要得到一首絕妙好詩,需要的是感情、思想、語言等各方面的絕妙的化合作用,十分困難。但要讓一首詩不好,恐怕有一千種辦法,詞不達意,無病呻吟、語言生硬、情景分離、言多意少,等等等等。也就是說不好的詩毛病的品種太多,基本無法窮盡。

        但就我個人有限的閱讀和見識,如果要有針對性地講,當今舊體詩壇,不好的詩,或者說叫偽詩,最突出的有三類——老乾體、擬古體,窮愁體。我們一類一類地說。差的就不署名了哈。這是從整體種類上講,還有從常見病上看,有兩種——平庸病,嚼饃病。我們也講一講。

1、三類偽詩

A、空洞陳腐老乾體

        例詩第二十五首:《建黨八十周年》

滄桑巨變出堯天,日照紅旗色艷鮮。

八十春秋興百業,三個代表育千賢。

安邦治國人心順,立黨為公魚水聯。

講話精神堪讚美,承前貴在鑄新篇。

        例詩第二十六首:《江城子 廢墟中的自述》

        天災難避死何訴,主席喚,總理呼,黨疼國愛,聲聲入廢墟。十三億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

        銀鷹戰車救雛犢,左軍叔,右警姑,民族大愛,親歷死也足。只盼墳前有屏幕,看奧運,同歡呼。

        例詩第二十七首:《浣溪沙 組建新學院》

        喜氣洋洋進會堂,資源整合創新強,院旗一展掌聲長。

        好事多磨磨好事,文章難做做文章,緊隨時代共輝煌。

        什麼叫「老乾體」?顧名思義,這類詩詞如同退休老幹部的做人和講話風格一樣,觀點陳腐、套話連篇、毫無生氣。當然,有相當一部分老幹部也並非如此,但作為一個群體的大特徵確實是這樣的。老乾體的創作隊伍卻不限於這些老幹部,許多年輕的詩詞愛好者也鍾情並擅長此體。老乾體儼然成為當今詩詞創作的一大流派,從數量上來講,堪稱主流。

        記得當年在一家企業編企業報,一位退休的副局級幹部,連續20年的國慶節都要寫首詩,1999年是「風雨滄桑五十年」,2009年是「風雨滄桑六十年」,如果2019年還健在的話,估計是「風雨滄桑七十年」。

        老乾體在主題上缺乏人間情味。遣詞造句高度政治化、文件化,講究政治正確、講究宏大敘事之外,基本無真情代入,基本無獨立思想。在內容上多以反映當代國家大事為主,且對國家、政黨和領袖毫無保留地加以推崇,歌功頌德的傾向很明顯,甚至直接為國家、政黨和人民代言。

        ——比如前面這首《建黨八十周年》中的句子:八十春秋興百業,三個代表育千賢。安邦治國人心順,立黨為公魚水聯。全是宏大敘事、全是歌功頌德。

        老乾體在思想上缺乏民本意識。缺乏對普通下層人民平等深切的關懷,人民往往成為被解救、被憐憫的對象,並總是想像人民得到解救、憐憫後應該如何感恩戴德。

        ——比如前面那首《江城子 廢墟中的自述》中那些句子:主席喚,總理呼,黨疼國愛,聲聲入廢墟。十三億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為了突出「感恩戴德」的主題,連人正常的基本的情感都完全無視了。

        老乾體在表達上缺少形象思維。老乾體承接郭沫若之「新台閣體」,以周頌、漢賦為宗,多為賦體,極少比興,故缺少形象思維。而如果詩詞不按形象思維創作,缺乏想像空間,那麼即使合格律,也非詩詞。因為無形象思維,便無韻味和意境,味同嚼蠟,而沒有韻味和意境之韻文本非詩詞。

        ——比如上面那首《浣溪沙 組建新學院》中的句子:資源整合創新強,緊隨時代共輝煌。十四個字,有五個抽象詞:資源、整合、創新、時代、輝煌。這完全就是文件嘛,你怎麼去感染人?

        老乾體為什麼不忍卒讀,沒有真情嗎?不一定,建新學院,校長高興、興奮,也是人之常情。但為什麼就絲毫感染不了人?沒有形象詞!形象詞最感染人,滿篇抽象詞,滿篇口號,肯定是感染不了人的。表達,這兩字要分開來看,作者的創作,是「表」;讀者的感受,是「達」。

        表不到位,則達不到位——有的老乾體雖然思想陳舊,但其感情是真摯的。一位老幹部,其兄弟從台灣回來,兄弟分別幾十年,見一面,兄弟又要回去,寫了首送別詩,結尾兩句——何時你再回家來,和我共同奔小康。你不能說他感情不真摯,但同樣寫離別,為什麼達不到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感染力呢?就是因為他不會「表」,所以,表達不到位,也是老乾體的一大常見病。

        目前,老乾體雖然還有許多人在寫,但他們自己也羞於承認自己寫的是老乾體,可見老乾體雖然從數量上看仍然是主流,但名聲上,已經成為過街老鼠。這有點像網路上或者時事評論界的五毛寫手,名聲雖爛,但層出不窮,聲音很大,並且還佔據著輿論場的主流,短期內還看不到其衰敗的跡象,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詩外談詩,總之一句話「有一代之人,則有一代之文」,老乾詩詞、五毛文章雖招人反感,但依然產量巨大,必有其深層次的社會成因,就不深說了。

B、膠柱鼓瑟泥古體

        例詩第二十八首:《吳山訪古》

雨蝕山骨出,目究江影微。

閑筇隨意至,孤鳥跡人歸。

祀野神無貺,題殘燭已希。

荒唐勝朝樹,獨與世情違。

        這首詩全是古人意趣,你看不到作者生活的時代。

        所謂泥古,是指在情感模式和用詞用句上,一味地模仿古人的東西,生吞活剝。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形成某種美學風格,追求「泥古似古,修舊如舊」,泥古派夸人詩好有一句經典評價「你這首詩啊,放進古詩中足以亂真」。

        他們所謂的復古,其實並不關漢唐以前事,而是更多地對清詩作出模仿。須知,有清一代,是中國最專制、最缺乏自由思想的時代,文人士子為了逃避文字獄的危險不得不鑽進故紙堆里。清詩雖有中興之名,但所謂的乾嘉體、同光體,都只是在小圈子裡互相欣賞而已,並沒有使詩詞回歸中國文學的主流。當然,泥古派詩人曾宣稱:「詩詞本來就是小圈子裡的玩意兒。」這句話為他們崇尚模仿清詩提供了合理性,卻把國風、樂府、唐詩、宋詞等大眾喜好的豐碩成果,一棍子打入了垃圾堆。

        泥古派詩人似乎每天都會限定自己去閱讀大量古籍。這件事,聽起來很偉大,想起來卻很可笑。請注意,限定,多痛苦的辭彙呀。將讀古籍作為一種任務而非享受,在當代社會,真不免有些自虐之嫌。

        我本人古典作品、經史子集,讀得不多。首先,我不是武大郎開店,號召大家都像我一樣,其次,我也並不是倡導大家做文化上的流氓無產者。相反,有條件的情況下,要盡量多讀,打牢底子,但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即學習的方面。

        問題的另一方面,即創作或者說習作的方面,則不同,你總得是寫給今人看的,不求人人能看懂,總得要讓粗通文墨的小知識分子看得懂,否則,就只能給學者或專門的研究者看了,這範圍是不是稍微窄了點。畢竟詩歌從起源開始,就是表達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嘛。所以,對泥古體,即使是從原教旨的立場出發,也是不妥的,實在是有違詩歌起源的本義。

        讓我們來解構解構泥古體,所謂泥古體,有三碟最基本的「佐料」

        一是生僻字詞。如——

        黤黮 (yǎn dǎn)——黑暗的樣子

        綺粲(qǐ càn)——美好的意思

        罽巾(jì jīn)——毛織的頭巾

        青緡(qīng mín)——古代穿銅錢的青絲繩

        稽顙(qǐsǎng)——古代禮節,屈膝下跪,雙手朝前,以額觸地,表示虔誠。

        這些類似的生僻字詞,在今人的詩詞中不是太多,但也不太少,時不時就會冒出來,其實這些詞語,在現代漢語中,都有替代詞,但非要繞道到這兒來用,這除了掉書袋而外,到底有什麼意思呢?我覺得這純粹是在跟讀者較勁,對讀者進行所謂的文化資格審查;

 

        二是舊時物象。如——

        雲屏、綉簾、玉笛、蘭舟、錦書、清角、雕弓、羌管

        恢復舊時物像,這是修舊如舊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獲得「放進古詩中足以亂真」最高評價的重要途徑。只可惜,他筆下的那些東西他自己都未必見過,但不影響他抒情,這批泥古不化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只可惜不能天天著漢服上街!他們本能地覺得這些詞語自帶詩意,可以借借光,殊不知,古人用這些詞語是自然而然,他用這些詞語實在是扭捏作態。泥古體,一寫就是雲屏、綉簾、玉笛、蘭舟,真疑穿唐越宋,比如:寫送別提筆就是「蘭舟催發」,但是現代人多乘車,汽車火車等,很少乘船,即便乘船多是巨輪。物象既虛,究竟情真幾何?一首詩,真情實意都成了問題,還有什麼意思?

        三是歷代典故。如——

        熟典:元亮柳、紅羊劫、萊衣、修禊

        僻典:金壺墨、呼庚癸、椎布、蜮射

        泥古體中用典者,最厲害的可以一句一典,太有文化了!有的甚至到了不用典就寫不了詩的程度。最後,就今人著舊衫,亦步亦趨,不越雷池,性靈全無——性靈都弄丟了,不寫也罷。

其實,用典沒那麼神秘,就是用歷史上曾經發生的相似情景進行比喻嘛。

        先說熟典,歸隱夢必「元亮柳」,描寫文革或社會動蕩必「紅羊劫」,孝順父母必「萊衣」,文人雅集必「修禊」,實在是有審美疲勞了。相似的情景下用相似的熟典,千人一面,實在是意思不大。

        再說生典,這跟用生僻字詞差不多,把讀詩當成了文化資格審查。

        況且,許多時候,用典還有個引喻失義的問題,如果做不到絲絲入扣,對原意的表達,比喻永遠是有衰減的。當然,不是說不能用典,是說要慎重,既要忌熟,也要忌生,二忌之外,你還有能力用典,那是本事,相當於妙筆生花。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寧願不用,不用典,只要你的詩情夠充沛,詩筆夠老道,一樣能寫出好詩。

        如何才能把典用好,後邊我在第六部分「好詩你也可以寫」中會專門講,這裡就不展開了。

        泥古體的三碟基本「佐料」我們都給他解構了,技術的東西才可以解構,藝術的東西你是解構不了的,換言之,詩技可以解構,但詩意不可以被解構。再說直白點,生僻字詞、舊時物象、大量用典本身都構不成詩意,當你本來就沒有詩心詩意,這三個手段決不能為你增添一丁點詩心詩意。這些舊時的脂粉鉛華,如果用得不好,只會隔離今天的新鮮生活。只會有損通達,有損思想的通達,有損表述的通達。

        舊體詩詞特別是格律詩的獨特美學價值,其主要的穩定來源是其完備的格律,這一套格律本身已經足以形成其千百年來令人迷醉令人慾罷不能的獨特美感了,完全可以不依賴這三碟佐料來調味。並且,其格律體式是有能力容納現代生活、現代語彙的,絕不減損其表達能力,也不減損其獨特美感。迷舊體詩詞的朋友,要有這個文化自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在保守其核心美感形式的前提下,我們要敢於求正容變,而不要刻舟求劍。

        好了,解構完泥古體,我們給這三碟佐料下個鑒定結論——

        生僻字詞,完全無益,完全拋棄;

        舊時物象,基本不用,也有例外;

        歷代典故,忌熟忌生,慎重用典。

C、為賦新詞窮愁體

        例詩第二十九首:《春日登山》

春事闌珊意已灰,登臨長憶嶺頭梅。

嗟來歲月磨雙鬢,總向山川酹一杯。

        這是一位尚不滿二十歲留學生在異國思鄉的詩,實在是太蒼老灰暗了。

        富人嘆窮,青年嘆老,閑人嘆忙,是今人作舊體詩的一大特色,這種窮愁體,在今人詩中太多了,似乎窮了、老了、哭了,愁了,才好寫詩。不禁想起「舍弟江南歿,家兄塞北亡」的笑話。宋朝的李廷彥喜歡阿諛逢迎,特地寫了首詩獻給上司。詩中有「舍弟江南歿,家兄塞北亡」句,上司讀後說:「你的生活遭遇真不幸,實在叫人同情。」又問詳情,他只得賠罪道:「舍弟江南歿確有其事,下一句我寫不下去了,為了對偶工整,只好讓我健在的哥哥做替死鬼,讓他暫時死在塞北。」

        為賦新詞,悲秋傷春,強說愁苦,無論新詩舊詩,這種情形比比皆是。滿篇都是「愁、苦、恨、泣、淚、傷、嘆」等等。不好。當然,人生況味是豐富複雜的,並不是完全不能嘆窮嘆老,老杜詩中也有許多嘆窮嘆老的句子。

        但,第一,你得脫出一己之悲歡,不能老在個人的小圈子裡邊顧影自憐;第二,你得是真的,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是不是強說,全在詩裡邊,格局大小,情感真偽,在詩裡邊是藏不住的;第三,特別是男人立志、處事、抒懷、吟詩,還是主張剛健人生、曠達人生,作剛健詞,吟曠達詩。即便批評時局、針砭時事,也還是要沉雄大氣,郁而不凄、悲而賦壯。

        當然,不好的詩還有很多,但以老乾體、泥古體、窮愁體三類數量最多,好這一口的最多,流布最廣,所以印象最深。專門提出來講一講,這三類詩,可以不必讀。

 

2、兩種痼疾

        除了這三類詩我稱之為偽詩,可以直接不讀外,還有一些詩,我們稱為病詩,並且,在剔除這三類偽詩後,病詩的比例還比較高。當然,病也分很多種,特別是從技術角度、從表達角度看,詩之病不下幾十上百種,當代舊體大家熊東遨先生曾著有《詩詞醫案》一書,為幾百首詩看病,上海的楊逸明先生也是長年為舊體新手改詩,這個是可以專門開講座長期講的。

        我們今天不從技術角度表達角度講,而從更重要、更宏觀的立意的角度講。表達技術可以提高,但如果立意有問題,再完美的表達技術,也無濟於事。現今的詩,我覺得至少三分之一,在立意上是有問題的。因此,今天著重從立意角度講一講。

        從立意上看,最普遍的詩病有兩類:一是平庸病、一是嚼饃病。一首詩,但凡患上這兩種病中的一種,給讀者的感受基本上就是這麼一句話:這首詩吧,說不上多好,也說不上多差,反正就是覺得沒多大意思。

A、寡淡無味平庸病

        例詩第三十首:《山莊風光》

參差青山遠,天低接大荒。

流雲探峽谷,紫氣隱農莊。

阡陌層層綠,輕風陣陣香。

煩憂皆盪盡,萬物沐朝陽。

        例詩第三十一首:《新年感懷》

捷報平安好事連,雞啼報曉艷陽天。

遠方遊子歸來日,遍地春風又一年。

 

        這類詩,我們實在是見得太多了,且不說各類詩詞雜誌上,光是我加的幾個詩詞微信群,這樣的詩每天在群里都是一大堆,完全看不過來,且讀一兩首基本就疲勞了。我把這類詩的病種稱為平庸病。文從字順,也不是毫無意思,但就是覺得大路貨,不僅讀完即完,而且不想再讀。這就叫寡淡無味,這就叫平庸。詩平庸,是因為其思想浮淺,是因為其情感蒼白,既沒有思想上的深入開掘,又沒有情感上的深刻觸動,表達技巧上又稀鬆平常,但又有點手癢,想來一首,於是,就平庸了。

        這種寫作狀態,估計跟乾隆皇帝相似——乾隆皇帝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差不多以一人之力寫出了一部全唐詩。乾隆皇帝寫詩,就如同現在一些人的朋友圈,曬美食、曬旅行、曬恩愛,生活大雜燴,無所不寫,無所不包。據說乾隆皇帝寫便秘的詩都有,只是我這次沒找到。詩平庸了,靠數量是堆不出質量的,乾隆皇帝,你可以說他在寫詩上是特級勞模,但你要說他是詩人,一定會有爭議;相反,王之渙流傳下來的詩只有六首,但首首經典,其大詩人地位不可動搖。

 

        我自己也寫過許多平庸詩,在座各位估計也寫過,許多名家也寫過,可見,平庸就感冒一樣,只要你活著,感冒就不會絕跡,只要你寫,平庸就會如影隨形。事實上,如果你是一個真正有追求的詩人,你就得一生都與平庸作鬥爭,我們能夠爭取的,只是勝利的場次多一點罷了。人總是耽於輕鬆、耽於懶惰的,但詩要的是最深沉的思想、最厚重的情感、最到位的表達。我個人是不太相信妙手偶得這種說法的,可能得到某一句,但一下子妙手得到四句、八句,我不太相信。所以,要避免平庸,除了艱苦的學習、揣摩、寫作之外,沒有其它辦法。你只有悉心地揣摩、調試,才有可能找到最佳的字詞句,古人說「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都是大實話。只有這樣,可有可能避免平庸。

B、人云亦云嚼饃病

        例詩第三十二首:《詠梅》

迎風斗雪韻馳神,疏影清香朵朵新。

借取冰心存傲骨,騷人雅客賦千春。

        例詩第三十三首:《秋夜》

酒醒秋心秋夜長,無聲冷月暗飛霜。

探看湖面孤舟影,拾取風前一瓣香。

自向板橋尋舊跡,誰知雲棧隔殊方。

迷離夢到峰迴處,陡覺淵渟路已荒。

        這類詩主題老舊,都是別人說過的意思,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所以,我稱之為嚼饃病。

        在比例上,嚼饃病雖然比平庸病患者略少,但從總量上看,也不少。寫春天,必然心情愉快、明媚,寫秋天,必然萬物蕭條、凄苦。你比如說這首《秋夜》,從功底上看,作者是個熟手,但立意確實是太陳舊了,你看這些字詞——「秋心秋夜長」,「冷月飛霜」,「孤舟影」,「一瓣香」,皆詩詞中習語,若不能出以新意,完全可以不作。幾百年前的劉禹錫,就針對這類傷春悲秋的詩人寫過一首糾偏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可見當時的詩壇,也有嚼饃病。

        再說這首《詠梅》,也不僅僅詠梅了,梅蘭竹菊松柏,都是如此,無非是迎霜斗雪,堅貞高潔,無非是人格代入,托物言志,當然,現在又多了一個胡楊林,都被寫濫了。我是但凡看到詠梅蘭竹菊的,基本就跳過,反正我是沒本事寫出新意了,要在這個題材上寫出新意,即使名家大家,我估計也是個難字。

        詩緣情,當情未至此的時候,或者,當你的情感模式完全陷入古人窠臼的時候,你完全可以不寫,但許多詩友反而不是不寫,而是什麼尋菊、種菊、念菊、夢菊,學紅樓夢裡的起社,不一下子寫個十多二十首不顯本事。這個時代光怪陸離,可以寫的題材那麼多,為什麼非要去吃別人嚼過的饃呢?

        好了,綜合起來,空洞陳腐老乾體、膠柱鼓瑟泥古體、為賦新詞窮愁體、寡淡無味平庸病、人云亦云嚼饃病,凡屬於這「三體兩病」的詩不必讀。通過這樣的梳理,我覺得基本把不好的詩概括了個十之八九,這「三體兩病」是目前流傳最廣、流毒最深的劣詩,講這麼多,兩層意思,一是我們自己盡量不要寫這樣的詩,二是遇到這樣的詩,大家就不必浪費時間了。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好的詩,但我覺得可能更多是技術技巧層面的事了,大節無虧都好說,無非多讀多寫多學習,慢慢提高嘛。

四、也有好詩在當代

        前面講了,當代好詩,有一些最大公約數,那就是抒真情、鑄新魂、得意境、啟共感,當然,這種說法,或許還抽象了一點,能不能有更感性的判斷方法呢?有。那就是你不經意間願意多讀幾遍,不經意間就記住了,這一定就是好詩了。

        對於好詩的判斷,原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楊逸明先生還有個更形象的形容,他評判好詩的標準有三句話:眼前一亮、心頭一顫、喉頭一熱。眼前一亮是語言新穎,心頭一顫是情感衝擊,喉頭一熱就是想朗誦了。好詩,你都是想朗誦的。

        近年來,因學詩,想擴大視野,經常流連網路,瀏覽了不少當代詩友們的作品,幾年下來,不經意間就記住了二三十句,當然,不是全詩,只是其中最精華的句子,個人以為,這些詩句都有傳世的可能。這三十句詩,因個人十分喜歡,我都作了短評。

 

        下面,我們就打開身心,以最好的狀態一起來欣賞吧。

        例句:林子理應歸鳥雀,先生心已屬雲山。

        短評:真神來筆!寄意高曠,涵容宏深。比之燕雀鴻鵠句更仁厚豁達。噪林鳥雀,杖履先生,各有屬寄,紛紜濁世無礙超拔襟懷,如此雍容態度,足謂高風雅量。

        例句:說好不為兒女態,我回頭見你回頭。

        短評:道盡多情離別態!讀者當有會心,不獨會心,更有畫面,車站機場碼頭,街邊柳下湖畔。何故?概因「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通感叩響紅塵心弦。

        例句:群帆或遠或將遠,腳印些刪些未刪。

        短評:海濱即景,再尋常不過,但漫不經心處,詞淡意遠,隱隱竟起生涯之嘆。所謂意在言外,非高手莫辦!句內復沓,形式服從內容,一唱三嘆,已略近唏噓!

        例句:慢車自有人情味,每在深秋小鎮停。

        短評:自然清純,彷彿脫口白話,慢車,深秋,小鎮,好一幅靜美油畫。但畫非無主,「每在」背後,是歲月蒼心,是匆促人生,是一卷在手天涯孤旅的寂寞詩人。

        例句:夜笛聲傳千嶂外,秋燈影照一城中。

        短評:九十年代初,坐船回位於長江邊的小縣城,常於清晨六時抵達,萬里懷鄉,多少故夢,盡在此景。遊子,街燈,峽江,汽笛,小城,此亦通感,此亦景語情語。

        例句:枕過春山留夢跡,擔回溪水有蛙聲。

        短評:清新可感。留夢春山,似見少年情狀,隱含往憶;擔回蛙聲,雜揉新詩手法本不足奇,唯細節捕捉令人拍案,那時溪水清冽,山村孩子,或真有此生活經驗!

        例句:賊捐贓款常行善,仆享高薪正養廉。

        短評:此時代無良政商之尋常時尚。屬對工穩,妙筆辛辣!出句似為劉漢之流畫像,對句總匯「悶聲發大財」亂象。鍊字尤見功力,賊仆善廉對舉,真窮形盡相!

        例句:兩三燈火西風後,多少情懷午夜時。

        短評:落寞青春語。出句景,顯為證心之景,燈火只兩三,且在西風後,非落寞人難覺;對句情,應是無奈之情,唯青春濃稠,故耿耿不寐。語感極好,情意殊深。

        例句:歲月如傾多米諾,人生似逛迪斯尼。

        短評:不必一例長衫,亦可偶著西裝。「多米諾」妙對「迪斯尼」,不獨有形式之美,前綴「歲月」「人生」,更以意勝。西詞亦可盡意,時語無礙舊體,此聯可證。

        例句:新雪柔如乳,繁星亮似糖。

        短評:新奇卓異,無理而趣。設喻陌生感極大増強了詩意,細考,不過轉換視角,以童稚之心捕捉詩意,類同「被子有太陽味兒」,所謂孩子是天生的詩人,不由不信。

        例句:九原人骨賤,猶可化新煤。

        短評:詠挖煤工。盛世驚奇,誰為拍案?活則地下苦力,死為九原新煤,「猶可」二字,語淡意絕,靜水深流,力度斷不輸老杜「酒肉凍骨」句,而悲抑似猶過之。

        例句:獨坐三更冷,相思一豆紅。

        短評:寫深夜抽煙,有孤絕意存焉。獨坐將身三更冷,緣何?端在一豆紅。因色形相近,煙頭瞬化紅豆,紅豆轉切相思。電光石火間,因果霎時連通,真奇思也!

        例句:無聊知世味,多難識殘棋。

        短評:滄桑人語。出句可以放翁「世味年來薄似紗」參讀,俱是失意;對句尤耐品咂,多難興邦政治家語,於凡人言,多難而後乃是凋零殘棋,蒼煙夕照,無多期待。

        例句:秋涼翻舊被,母愛有餘溫。

        短評:平白語,至深憶,一瞬溫情。詩從生活來,從日常來,信不虛也。與孟郊《遊子吟》對讀,更有意味,念子思母景異時殊,情則一。人事凋零,秋涼似有深意。

        例句:響枝松布子,爭粒雀添丁。

        短評:一為聽,一為視,林中別有天地,而「我」自在其中。憑詩而畫,必有一杖履先生存焉。「響爭」前置,更見生機。「松布子」真妙喻也,先生高懷,不難想像。

        例句:大俠歸兮魂不死,已傳刀法在人間。

        短評:首句尚有詠嘆意,尾句純客觀,陡然間零度情感,但誅心之痛自在其間。人間無道,故大俠雖去而悲憤未已,「刀法」二字,意味無窮,詞簡意豐,詩眼所在。

        例句:秋雨連天池漲際,春風拂嶺燕歸前。

        短評:記得馬致遠「枯藤老樹」否?「際、前」後綴,雖時態句,但隱約有人,隱約有無盡意。應猜得出個大略吧?對,懷人詩中的兩句。何謂景語情語?此聯可范。

        例句:賦閑人自日中起,搶雨船從橋下過。

        短評:悠閑江南景緻。出句舒緩,對句急促,緩急協調。人在瓦屋內,船在小河中,中隔一扇古老木窗,十足畫面感,差比陳逸飛筆墨。「搶」字下得恰切,妙絕。

        例句:拋卻青春難為祭,將就冠蓋不由人。

        短評:平仄未諧,視為七古句。詠當日家國之變,中有巨慟,語近廢然,非過來人不能深味。不獨情感沉鬱,「將就」句更有入木之功,迅翁有言:正如煤的形成……

        例句:且從杯底留孤影,不向人前說舊歡。

        短評:不說,且留,百般塵世無奈,萬千霜天話語,盡在其間。中歲憂懷難遣,幾多蒼心自撫?小了說,青春往夢,大了看,身世家國,多種解讀,盡可各各照影。

        例句:萬戶千門深似海,十年彈指未逢卿。

        短評:「從此蕭郎是路人」之別版,但表達上似更蘊藉,「是路人」痛在眼前,故情尚耿耿,「未逢卿」夢破十年,已意近幽絕。名句新翻而筆力猶健,方家手段。

        例句:政無兩黨民非主,思不多元士是奴。

        短評:於喧嘩眾聲中盡棄陳言,一語中的直擒要害,端的勢大力沉!只此一聯,足令萬首陳腐老乾體披靡,蛇拿七寸,此新價值之功也。時事詩,終以眼界識見勝。

        例句:冢上已深三宿草,人間始重萬言書。

        短評:詠彭帥,「已深始重」筆力千鈞。本事歷歷固沉痛,然未盡於此,更深一層,世間真相真理,或掩蔽達一代甚至數代人,公義遲到,異代蕭條,能不喟然?

        例句:石友毎逢皆酒醉,佳人一粲便魂銷。

        短評:風人形象躍然,夫子性情十足!比之「生怕情多累美人」更見真率放達。如斯風度,石友盡興佳人怡情,雖「詩如其人」頗多反證,赤子可感,直欲為之擔保。

        例句:四海都歸三字獄,百家盡入一言堂。

        短評:吾國吾民浩劫斷語。一括十年,事理俱在,言約意豐。字面似冷靜,底里有巨慟存焉。又,兩句似斷實連,果因可循,唯百家盡廢,故四海歸獄。真警世語!

        例句:風雨正酣雲似墨,魚龍欲起浪搖天。

        短評:怒海披襟,物我相激,足礪男兒壯志。比之老杜「江間塞上」句,或少陰鬱動蕩,更增浩大壯闊。比之毛公「四海五洲」句,取象眼前,落筆賦壯,似更自然渾成。

        例句:大教授群蛇出洞,老和尚獨傘撐天。

        短評:只陳事實隻字無評,紺弩筆法淚血幽默,極具概括力。風雨如晦際,「蛇傘」之說,囂囂時語也,過來人自可意會。今典化用得好,何消僻典救場生客入座?

        例句:雲垂千戶雨,傘放一街花。

        短評:江南,煙雨江南!「一街花」或是實景,「千戶雨」當為懷想。君不聞小杜「千里鶯啼綠映紅」否?雖信有,誰親見?但無礙自然妥帖,而遠近推移更見風致。

        例句:雨巷青花傘,煙橋白璧人。

        短評:江南風致,有故事。大家取象,惜墨如金,名詞連綴,盡得風流,記否「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璧人」是詩眼,休作牆邊那人解,「璧」非「壁」也,呵呵。

        例句:一鉤彎作夢,深釣洞庭情。

        短評:弦月鄉憶,設喻本無足奇,但月、湖、夢三位一體,賦形奇警。情自夜生,憶從湖起,夢隨月彎。月下秋湖,一鉤深釣,不獨意象絕美,情感亦深沉厚重。

        一通妄解或唐突了作者,好在有古語撐腰: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是否會錯意,也就顧不得了。所以說,詩詞至三唐兩宋當然是高峰,但說詩詞在唐宋就寫完了無疑是謬判。詩不會被古人寫完,正如飯不會被古人吃完一樣,我們不必擔心。十分有限的閱讀範圍內,上面這些詩句,我以為或正圖謀傳世。

 

        以上是今人中我覺得很好的詩句,下面再結合我自己的習作實踐以及身邊兩位詩人朋友的作品談點體會,當然,下邊這些詩未必算得上好詩,但人們常說「知人論詩」,人最了解的莫過於自己,以及身邊的朋友。結合自己的習作以及身邊朋友的作品來談,可能體會更真切一些——

        例詩第三十四首:張慶輝先生的《眷村逢國軍老兵遺孀》

煙雨迷濛小巷偏,矮檐老嫗拄階前。

或因借問鄉音重,忽道夫家在四川。

        簡評:用細節展示重大歷史事實與傷痛。

        眷村是台灣一道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當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中下層軍政人員的聚居區就是眷村,許多明星像鄧麗君、林青霞、張艾嘉、伊能靜等人都是在眷村長大。大家可以去看看龍應台女士的《大江大海1949》、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那裡邊有許多關於眷村的描寫——那是一處北望故園、鄉愁籠罩之地,在這座孤懸海外、氣候潮濕、風俗陌生的島上,許多人就一生老死在眷村。現在,許多老兵都已經不在人世了,有些老兵的遺孀還在。因為有這麼深厚的家國哀愁,我到台灣時,專門去看了一下,已經十分破敗,在巷子里問路時,就遇到了這一幕,寫了這首詩。有時候,切口不要大,用形象說話,此詩應該說基本做到了用細節展示重大的歷史傷痛。

        例詩第三十五首:張慶輝先生的《丙申夏秋時事串燒》

無盡炎黃事,觀瀾興未窮。

從心傅原慧,劈腿馬難容。

一島成深綠,九州調粉紅。

倭降誰有憶,已忘奠英雄。

        簡評:時事詩可一事一詩,金剛怒目;也是數事一詩,意在言外。此詩為2016年夏天的時事串燒,包含了六條新聞及個人的感慨。融鑄今典,為一個特定時空存證。

        例詩第三十六首:張慶輝先生的《謝魏成宣苑主安排拾翠茶會》

一室勞君備,尋幽遠濁塵。

雲山誰拾翠,玉腕為分春。

論道多清氣,推心盡素人。

臨窗喜蔥鬱,猶憶有松筠。

        例詩第三十七首:張慶輝先生的《摯友寄我盤錦新米》

一袋分秋意,瑩瑩米似珠。

砂鍋煨厚朴,竹勺試清腴。

塞北風中稻,天南雨里鳧。

恍然今亦昨,漫道世情殊。

        簡評:《謝魏成宣苑主安排拾翠茶會》《摯友寄我盤錦新米》是兩首贈答詩,為點對點致謝忱。熊東遨先生說,應酬詩非不能作,作宜認真也。應酬不是應付,總要有些個性方好。以贈答為例,若一首詩如通用禮品,可以贈張三,亦可以贈李四,則此種詩大可不必勞神去做。必得贈老者以杖,贈少婦以裙,贈童子以餅,方可為之。這兩首詩大體達到了熊先生的要求。

        例詩第三十八首:張慶輝先生的《茗品田東龍鬚河峽谷》

潭深猶似舊時幽,廿五年前此俊游。

山外託身真跌宕,谷中竟日只啁啾。

霜風漸起林猶翠,塵海遲歸鬢已秋。

幸有煙霞三五侶,瀑前小煮共吟謳。

        簡評:二十五年前曾在廣西田東縣工作過兩年,經常去附近的龍鬚河峽谷遊玩,二十五年後重遊故地,許多感慨俱在其中。抒發人生況味最好做到物我兩融,景情相激,此詩或可為范。

        以上是我自己的五首詩,談不上好,只是一點心得體會。下面再舉幾首身邊朋友的詩,程皎女士的四首和胡榮華先生的四首。個人覺得在自己有限的詩友圈中,他倆的詩比較有特色。

        程皎女士的詩有兩個特點,一是寫生活時,句子清麗、詩味很足,二是詠嘆時事時,慨嘆深沉,力道強勁。

        胡榮華先生詩的特點,一是詠嘆時事,常睜新聞眼,見人所未見,嘆人所未嘆,同時,偶有警句,概括力極強,可令人品味再三;二是天馬行空,不嚴格講究格律,自謂「今體詩」,固然有爭議,我個人以為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關鍵要詩意充沛。

        舉幾首我個人覺得他們寫得較好的詩,當然,讀者以為然,作者未必然,他們自己倒不一定認同我的分析,這沒有關係。

        例詩第三十九首:程皎女士的《自況》

辭鏡朱顏感不禁,中宵萬念一樽深。

故人紛逐京塵沒,新病時因國步沉。

壁有閑書堪白首,身當怒海羨微禽。

拈成七字終無力,夜夜孤捫未死心。

        簡評:其一,未言時事,但時事如何,盡在其中,不僅時事盡在其中,而且個人生態、心態也盡在其中;其二,家國時事、個人生態盡以形象出之,無一句議論,但觀念自在其中,有大憂患存焉。

        例詩第四十首:程皎女士的《對茶有憶》

豈是新來厭酒漿,開樽暗憶採茶娘。

十年訪盡紅塵味,不及山前素手香。

        簡評:文字清麗,寄慨深沉。全詩頗有身世感。

        寫過往人生的某一個片段,可能是在某一個酒席上,突然間「一瞬出神,心在別處」,想起一段陳年記憶,這是人間的通感,許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暗」字下得非常好,眾人的熱鬧,一人的落寞,盡在這個「暗」字上。「十年訪盡紅塵味,不及山前素手香。」這兩句很有身世感,多少人間事,盡在其中。讓人想到羅隱的兩句「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都有身世感,身世感實質是對時空的概括,很是需要力道,詩能寫出身世感很不容易。

        例詩第四十一首:程皎女士的《憑窗即景》

村居向暮野煙微,手把殘編送夕暉。

門外山山青不語,隔牆呼伴小狸歸。

        簡評:充滿主人意趣的形象切換,以畫面感、以畫外意勝。

寫山居生活,遠景近景,顏色聲音、客體主體,形象意趣,盡在28字之中。鍾情古文化、沉浸大自然、特別有愛心的主人形象躍然其中。所以,亦可改個標題叫「自況」。

        例詩第四十二首:程皎女士的《觀鴻成兄寫馬》

國中不見烏騅久,華蹬雕鞍多似狗;

九日賴君醒清神,頃刻一筆重抖擻。

雪濤直落勾且塗,低頭信手淺深蹂;

紙上嘶風骨相生,眼前無馬胸中有。

電目嗔,鼻息吼;怒耳龍顱向誰剖?

長鬃獵獵骨棱嶒,不識我者謂我丑。

狂來直欲酒千斗,英物豈容枚銜口;

俯仰時作奔雷聲,試醉聽爾橫空走。

耳旁得得剩殘秋,撫卷踟躕獨負手;

嗟乎世路蹶高蹄,聊拍座駕呼龍友!

        簡評:天馬行空,豪氣干雲,從詩詞審美的角度看,筆墨酣暢,情緒飽滿,古味十足,感染力強。最重要的,是有言外意,有人格代入,從中可以看到時代背景,看到現實批判,看到高邁人格,看到言外深衷,一石數鳥。

        例詩第四十三首:胡榮華先生的《丙申季夏感王田故事》

 

情懷總把股東虧,蛇象相爭萬眾推。

種種結局皆預料,英雄老去做花肥。

        簡評:在寶能系入侵萬科的背景之下,寫王石與田朴君事,從詠嘆具體情事中,獲得了溢出效應,結句極具世相概括力,為「老而彌堅」的富貴老男人畫像。此詩還有個背景——正在王石焦頭爛額之際,田小姐站出來講「不依靠男人,實現獨立女性的自我價值」,咪蒙專門寫「獨立婊」這篇文章。呵呵,這個時代,爭當花肥的老男人太多了!

        例詩第四十四首:胡榮華先生的《己丑仲春進京謀事》

每赴京華各用心,二十年來費此身。

歲歲坎坷迫生計,環環蹉跎老皇城。

拚卻青春難為祭,將就冠蓋不由人。

眾說紛紜家國事,乍暖還寒近陽春。

        簡評:2009年,作者正處事業低谷,中年困頓,值兩會前夕,第二次赴京謀事,一個背景是此前的1989、2008兩個年份,作者都在北京,20年個人身世家國蹉跌盡在其中,頸聯極為精警。

        例詩第四十五首:胡榮華先生的《聞李烽回福州》

紙上功名起福州,拼將俠氣賭陽謀。

閩滇皆非立言地,成敗俱是逐鹿頭。

浮雲彷彿青春遠,浪子依稀歲月稠。

利義從來難取捨,最羨江湖一沙鷗。

        簡評:受贈人為原《生活新報》執行社長李烽先生。此詩一是與受贈人性情十分貼合;二是有言外意,身世蹉跌紙媒困境俱在其中。

        例詩第四十六首:胡榮華先生的《金沙江畔》

春風鄙視大山荒,白雲夢想去遠方。

黃水滔滔望不斷,有人橫渡金沙江。

        簡評:不著一字言情緒,但僻地的蒼涼與無望,已藏於字裡行間。

        這是我講的第四部分,也有好詩在當代。

 

五、新詩舊詩血脈通

        前面舉了許多例子,絕大部分都是舊體詩,這是因為自己主要寫舊體詩,當然了,更年輕的時候,新詩也寫了不少,但最後終於如同聞一多先生1925年所言「勒馬回韁作舊詩」了不。

        百年來,新詩舊詩互相攻訐、互相瞧不起的事太多了,一般而言,新詩作者會譏諷舊詩作者腐朽沒落、不與時俱進;舊詩作者會指責新詩作者數典忘祖,大白話,口水文字。但事實上,兩種體裁本身並無原罪,互相指責的,其實與文體無關,都是攻擊各自體裁中寫得不好的那一部分。舊詩中,前邊所講的老乾體、泥古體、窮愁體,可不就是腐朽沒落、不與時俱進嗎?新詩中,前邊所舉的梨花體、羊羔體、烏青體,可不就是數典忘祖,大白話,口水文字嗎?

        其實,從形式邏輯上看,新詩有新詩的特長,舊詩有舊詩的優勢。這個要系統講的話,又是一個單獨的講座系列,今天只簡單提及一下。

        一般而言,新詩自由、靈動,不太具備形式上的外部審美特徵,主要靠內容取勝;舊詩凝鍊、齊整,更具形式上的審美價值,可以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舊詩規範多,技術上的門檻更高;新詩貌似無門檻,但寫好不容易;可說新詩更難,因為無形式美感支撐,全憑內容,著名學者石鵬飛教授說過「格律詩這個審美規範,歪瓜裂棗放進去,都還像那麼回事」;也可說舊詩更難,在表情達意的時候,必須「戴著鐐銬跳舞」,必須接受形式上的約束。

        不管新詩舊詩,是不是好詩,最後的、終極的評判標準是一樣的,那就是要有詩味。不管新詩舊詩,捕捉詩意和詩味,做到耐人尋味,都是一件難事。

        前段時間,我們做了一次實驗,四位舊詩詩人,把一位新詩詩人劉年的一百首短詩,逆譯成舊體詩,一般只是聽說把舊詩順譯成新詩,新詩逆譯為舊詩比較少見,我們先欣賞幾組後接著講。

第一組

        例詩第四十七首:劉年先生原詩《汪家莊的白楊》

起風了

水柳在搖,椿樹在搖,棣棠在搖,板栗樹也在搖

有鳥窩的白楊,搖動幅度最小。

        例詩第四十八首:程皎女士譯詩《汪家莊的白楊》

短柳高棠共一搖,風前萬物俱蕭蕭。

緣何只有楊枝定?好為新雛護小巢。

        此組特點:注重截取意象

第二組

        例詩第四十九首:劉年先生原詩《土豆絲》

兒子抱著籃球進來,說餓了

妻子抱怨他沒有換拖鞋

在這間小出租屋裡,她制定了很多法律

陽光剛好落在砧板上

我像個手藝精湛的金匠,鍛打著細細的金條

那一刻,真想寬恕這個世界

例詩第五十首:程皎女士譯詩《清平樂 土豆絲》

        一家三個,何懼茅廬破。喜看孩兒新下課,進屋連聲呼餓。

        嬌妻接下書包,泥鞋又惹嘮叨。我自笑切土豆,絲絲炸作金條。

        此組特點:注重截取意象

第三組

        例詩第五十一首:劉年先生原詩《小夜曲》

深夜,陳舊的事物會發光

鄰家的女人走上台階

邊掏鑰匙,邊跺腳

——看來,雪也深了

願深夜趕路的人,都能看到一扇桔黃的窗子

        例詩第五十二首:唐章勇先生譯詩《天凈沙 雪夜》

        深夜大雪幽光,鄰家女人還鄉,跺腳開門聲響,將燈點亮,好照他人還鄉。

        此組特點:注重營造意境

第四組

        例詩第五十三首:劉年先生原詩《萬年堡》

黃豆喝飽水後,比姐姐還肥

石磨只聽母親的話,小孩子怎麼推也不動

端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

送給劈柴的父親

雪,準確地灑進搪瓷碗

人間像豆腐一樣善良

天地像清理過後的石磨一樣安靜

        例詩第五十四首:唐章勇先生譯詩《萬年堡》

古堡飛雪漫天舞,全家上陣做豆腐。

老漢劈柴娘推磨,弟笑家姐肥如鼓。

        此組特點:注重營造意境

第五組

        例詩第五十五首:劉年先生原詩《河西走廊》

小麥收完之後,隴上的天空,高了三尺

        例詩第五十六首:胡榮華先生譯詩《河西走廊》

驕陽照河西,祁連比天低。

一夜麥割凈,隴雲高三尺。

        此組特點:注重捕捉共感

第六組

        例詩第五十七首:劉年先生原詩《西溪村的黃昏》

胭脂花準時開了

七隻白鵝,從河裡上來,整齊地向楊家走去

板栗樹下,老人們各自回家吃飯

26歲的胡三寶還站那裡,含著手指,卑怯地微笑著

他的對面,青山含著夕陽

每個美麗的村莊

都有一條小河、一棵老樹、一個胡三寶一樣的痴人

他們都是大地上的神

        例詩第五十八首:胡榮華先生譯詩《西溪村的黃昏》

白鵝搖擺胭脂開,誰咬手指人笑呆。

夕照青山小河淌,胡家三寶爽歪歪。

        此組特點:注重捕捉共感

第七組

        例詩第五十九首:劉年先生原詩《農事》

小滿是幺妹,乳房剛剛發育,還賴在床上

穀雨是懂事的大姐,早早到了田裡

每一個小豬,都有一個活潑的尾巴

每一個插秧的女人,都有一個美麗的屁股

給春耕的牛吃煮黃豆,是天經地義的事

天色暗下去的時候,路邊的油菜花,燈光一樣亮了起來

        第六十首:張慶輝先生譯詩《農事》

賴床小滿惹誰憐?穀雨催耕姐下田。

幾壟秧苗彎秀女,滿坡豬仔愛春天。

風吹四野花初放,月到中庭磨尚旋。

豆喂黃牛盼肥壯,一年農事正綿延。

        此組特點:注重交融詩畫

第八組

        例詩第六十一首:劉年先生原詩《黃河頌》

源頭的廟裡,只有一個喇嘛

每次撿牛糞,都會摟起袈裟,赤腳蹚過黃河

低頭飲水的氂牛

角,一致指向巴顏喀拉雪山

星宿海的藏女,有時,會舀起魚,有時,會舀起一些星星

魚倒回水裡,星星裝進木桶,背回帳篷

        例詩第六十二首:張慶輝先生譯詩《農事》

喇嘛赤腳過黃河,崖畔氂牛角似戈。

卓瑪水擔星宿海,一瓢清冽舀星多。

        此組特點:注重交融詩畫

        你看,劉年的這些新詩,從外部審美特徵上看,與舊詩毫無關係,但是從它的內質上看,與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是一脈相承的,四個特點——注重截取意象、注重營造意境、注重捕捉通感、注重交融詩畫。而這些全是中國舊體詩的經典內涵和創作手法。因此,結論是,好的新詩舊詩,血脈一定是相通的,一定是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的文化河流中傳承而來的,從最本土、最中國的文化沃土中生長出來的。

        好詩首首相似,壞詩各各不同。無論新詩舊詩,不管它們形式上的差別有多大,在我們這個古老的詩國,可以統一地稱之為國詩。

        國詩的三大基本功能:緣情、言志、美刺,歷經多少年,都不會變化,無論新詩舊詩,只要是好詩,一定是在這三個向度上有傑出的表現。這是從功能上講。

        從把詩寫好的方法上講,前邊講的對舊詩適用的「抒真情、鑄新魂、得意境、啟通感」,對新詩同樣適用!所以說,新詩舊詩不必在文體上打嘴仗,而應該各自按創作規律把詩寫好,因為在讀者面前,在時間的長河裡,對你是新詩或舊詩,是不太在乎的,但對你是好詩或壞詩,將十分在乎!

        新詩舊詩一脈通,這是目前詩歌界兩個重要的、基本的品種。

        我們前面說了,要放寬自己的審美口味,事實上,大體上具備詩的形式(無論是舊詩的形式或者新詩的形式),具有詩意詩味的文字組合,我們都可以將它納入廣義的詩的範疇。這裡著重說說國詩的兩個亞品種,作為我們這一部分的補充內容。

        第一個亞品種,格律體新詩。其形式介於新詩和舊詩之間,又名「新格律詩」和「現代格律詩」,在形式上,對新詩舊詩各有揚棄,有舊詩的整齊美,但沒有那麼嚴格的格律要求,有新詩的自由度,但又增添了一定的韻律之美。

        這一支流從五四時期起就一直沒有斷過流,早期的包括郭沫若、劉半農等,後來的何其芳、卞之琳、臧克家,再後來的公木、張志明等等,今天的萬龍生、王端誠等人,他們都是格律體新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1993年,還成立了專門的學會——中國現代格律詩學會,但格律體新詩一直是支流,未能成為主流。我個人認為,發展得不算太成功,主要是沒有特別出色的作品。這一品種的發展歷程,就不展開講了。

        第二個亞品種,歌詞。許多文化保守主義者、文化狹隘主義者看不起歌詞,其實宋詞、元曲都是當年的歌詞,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從藝術的角度上看,並無高下之分,你說台閣體與竹枝詞,哪個好?還真不能按體裁分高下,許多詩的詩味兒還不及寫得好的歌詞,這個經驗我估計大家都有。所以,我特別主張把歌詞也劃入廣義的詩的範疇。當然,寫得不好的歌詞也比比皆是,特別是大量的晚會歌,為了正能量,完全喪失藝術節操,如果有時間寫一本《中國晚會歌批判》,一定能成為文化熱點。這當然不是正能量的錯,當年《紅梅贊》《我的祖國》《長城長》也是所謂正能量,但寫得多好。現在好像就寫不出來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首《大中國》,有一句「還有珠穆朗瑪峰兒是最高山坡」,既然前面說是山峰了,怎麼馬上又變成山坡了呢?留下主謂賓,就成了「山峰是山坡」,實在是荒唐!

        我也不覺得歌詞中的「中國風」有多好,現在好像放一點古典詩詞的佐料進歌詞,就顯得很有文化似的,你像什麼《菊花台》中的句子——花已向晚,飄落了燦爛,凋謝的世道上,命運不堪,愁莫渡江,秋心拆兩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輩子搖晃。

        似是而非,半通不通,都是些什麼玩意?

        當然,有些歌詞非常好,可以完全不用懷疑地稱之為好詩,我們欣賞兩首——

        例詩第六十五首:方文山先生的《東風破》

 

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後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牆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歲月在牆上剝落看見小時候

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

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你沒聽過

誰在用琵琶彈奏一曲東風破

楓葉將故事染色結局我看透

籬笆外的古道我牽著你走過

荒煙漫草的年頭就連分手都很沉默

        簡評:有關於歲月、關於舊時、關於童年、關於故鄉的通感。

        第六十六首:羅大佑先生的《未來的主人翁》

你走過林立的高樓大廈

穿過那些擁擠的人

望著一個現代化的都市

泛起一片水銀燈

突然想起了遙遠的過去

未曾實現的夢

曾經一度人們告訴你說

你是未來的主人翁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

每個人在痴痴的等

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那

象徵命運的紅綠燈

在紅橙黃綠的世界裡

你這未來的主人翁

在每一張陌生的面孔里

尋找兒時的光榮

每一個今天來到世界的嬰孩

張大了眼睛摸索著一個

真心的關懷

每一個來到世界的生命在期待

因為我們改變的世界

將是他們的未來

別以為我們的孩子太小

他們什麼都不懂

我聽到無言的抗議

在他們悄悄的睡夢中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

污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

變成電腦兒童

孩子們會告訴他們的後代要守規矩

格言象玩具風箏在風裡飄來飄去

當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一些陌生的旋律

你或許會想起這首古老的歌曲

我們不要一個被科學遊戲污染的天空

我們不要一個被現實生活超越的時空

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模糊的地平線

我們不要一個越來越沉默的春天

        簡評:有人文關懷,有超前憂患,有細節,有畫面,好詩。

六、好詩你也可以寫

        好了,前面講了好詩的標準,也欣賞了這麼多好詩,那麼,到底如何寫出好詩來?這個問題,既玄乎又實在,說它玄乎吧,經常有什麼「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類可嚮往、難實操的說法;說它實在吧,我覺得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有寫詩讀詩的興趣和愛好,只要肯於學習,肯於習作,並且學習、習作的方法得當,是可以逐步把詩寫好的。

        玄乎的我們就不管它了,就說點實在的吧,我覺得,只要在讀寫實踐中注重好下面的五個平衡,是有可能寫出好詩來的。

 

        1、修為上,才學與膽識的平衡

        才學既包括詩歌史知識、重要詩歌理論和歷代重要詩歌作品,包括歷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同時,也要「功夫在詩外」,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是陸遊的話,陸遊初做詩時,只知道在辭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領悟到這種做法不對,詩應該注重內容、意境,應該反映時代的要求和一個時代普遍的喜怒哀樂。要去觀察、思考這個社會,詩是有美刺功能的,哪些應美?哪些應刺?不能被洗腦,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這也是才學。

        膽識,要逐步培養看穿事物真相的「識」,也要有敢於表達出來的「膽」,當然,這裡邊「識」是關鍵,「膽」與時代的氣氛、所獲得的表達空間息息相關。還是舉例吧。

        例詩第六十七首:李樹喜先生的《雙槍老太婆塑像》

遠離烽火久,世理亂成堆。

老太雙槍在,不知該打誰。

        例詩第六十八首:張慶輝先生的《乙未冬北韓行有慨》

江山錦繡鋪長卷,雪覆冰封此探詢。

謳頌滿屏皆頂禮,君王三代盡肥身。

邦困危情頻炫武,民多菜色敢逃秦。

莫將殘誼比唇齒,衣帶一江羞作鄰。

        簡評:前者,在雙槍老太婆塑像前,一般的寫法是什麼?大家可想而知。此詩短短20字,當年的愛憎分明變成今日的茫然無措,多少感嘆、思考,都在這20個字中。

        後者,思想洗腦、生活壟斷、軍警控制、外敵渲染之下的北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度,我們應該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此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頜聯較為形象、精警。

 

        2、題材上,大我與小我的平衡

        在當代詩詞的題材選擇上,有兩個現象。

        一個基本在小我圈子裡打轉轉,傷春悲秋,吃喝拉撒,牛年詠牛,馬年詠馬,你根本看不到他生活在什麼時代、什麼國度;要不就是陽春白雪玩高雅,傳統的梅蘭竹菊再加一個近些年的「胡楊林」,人格代入,網上常有「詠長白山天池」之類的聯詠,對著一張照片一詠就是好幾十首,然後互相拍馬屁,大家都很爽。

        再一個基本只關注家國大事,飛船上天,國慶黨慶,你只見得到一塊宏大的巨幅幕布,但幕布前沒有人。河北省詩詞學會副會長郭慶華先生有個標準,我覺得很有道理——一個詩人,你連續看他一個月的詩,如果連他具體的生活軌跡、真實的時代痕迹都看不到,可以不讀了。

        只寫小我只寫大我,兩者都不妥,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大我中看得見小我,才會既有骨架又有血肉,既有背影也有人物,既有社會也有生活。在題材上,大我小我,要有個平衡,我曾專門為此寫過一段話,表達「大我與小我平衡」的意思——

        詩之題材,常起駁辯,私意兩端未可偏廢。一則小我,一則大我。小我者,以七情六慾,浸身天地人倫,大漠孤煙寒江皓月,錦瑟華年渭城朝雨,觸目縈心,寧無感乎?此以性情勝。大我者,微生於世,必遇得道失道治平離亂,豈昧於家國文明之理,宜秉剛朴之志,以普世價值美刺之,此以膽識勝。

        有小我無大我,未免蝸角雕蟲;有大我無小我,或易風乾脆折。深戒之。

        總之,在大我上,不要做時代的缺席者;在小我上,不要做性情缺失者。

        大我方面,強調時代概括力。如這些句子:文章信口雌黃易,思想椎心坦白難。改良要靠中南海,搞笑全憑趙本山。六宮粉黛無顏色,三峽工程有問題。

        小我方面,強調見得到性情。如這些句子: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例詩第六十九首:陳仁德先生的《偶成》

萬派波瀾卷大江,近來新局盡高腔。

巨貪已惹神龍怒,快訊頻傳惡虎降。

細想諸侯寧有種,頗疑多難可興邦。

老夫懶聽清平曲,一卷怡然坐短窗。

        例詩第七十首:夏非先生的《論詩絕句》

民生國事兩堪哀,何必詩詩有此懷。

若使登臨皆涕淚,忍辜山水好安排。

        簡評:前者,個人、家國盡在其中,大我小我渾然相融;後者,批評二魯迅、二杜甫,強調寫詩要應景緣情而作,不要牽強附會,許多批評時事的詩,其實是老乾體的反面,也是只有大我,見不到血肉分明的小我。

 

        3、表達上,古雅與通俗的平衡

        即,如何在能夠描述今日社會、今日生活的前提下,還能保持舊體詩的古雅味道,內容上容新容變,味道上又還耐咀嚼,耐尋味。

        換言之,兩句話,一是在通俗的同時,避免直白;二是在古雅的同時,避免陳腐。

        在通俗的同時,避免直白——最重要的兩點,首先,儘可能地用形象說話,不要用概念說話,儘可能地用具象詞,少用抽象詞,就會詩有餘味,而不至於成為淡而無味的大白話。其次,儘可能地融鑄今典,記錄時代,傳達人心。讓人會意會心。

        例詩第七十一首:張慶輝先生的《讀史記體贈劉黎平兄》

時艱莫作等閑看,天步方今困郁盤。

拍案中宵誰著史,立身嶺表好觀瀾。

自澆塊壘於心底,飽蘸風雲到筆端。

盛世畫皮休畫骨,伶俜或得一枝安。

        例句:張慶輝先生的一組融鑄今典的句子

幸喜當湖無世態,莫言拍案有陽謀。

方今禹甸多魔怪,每向微屏請六神。

杞憂盡入將刪帖,槐夢都歸烏有鄉。

劍指南疆先砸店,臉丟央視為嫖娼。

        簡評:前者,劉黎平先生以史記體記錄時代風雲,風靡天下。此為我贈他的詩。澆塊壘、蘸風雲、畫皮、畫骨、一枝安,全是形象,要說的意思都說了,但沒有使用什麼批評時事、言論收緊等這些直白的語言。在通俗的同時,避免了直白。後者,每一句中均有今典,具備高度的時代概括力,讓人會心。也在通俗的同時避免了直白。

        在古雅的同時,避免陳腐——這個其實前面講泥古體的時候已經講了,避免使用已經失去當代生命力的生僻字詞;避免使用僻典,以免費解;避免大家在用法上都用爛了的熟典,以免匠氣;避免使用自己在生活中都沒有見過的物象,如雲屏、綉簾,玉笛,蘭舟等。做到這幾點,大致可以避免泥古、避免陳腐。

        那麼,如何在避免陳腐的同時獲得古雅呢?一句話,就是將已經形成國人共同文化記憶的部分,用好用准。什麼是「國人共同文化記憶」,就是通俗的典故、故事、句式、句法,已經進入現代生活有廣泛知曉度的舊時語彙,特彆強調,特指粗通文墨的小知識分子可以理解、可以會意會心的部分。

 

一組古雅易懂的句子

忍看聖主防川力,毎試英雄蹈海心。(吳金水先生)

龍蟠勝地金湯固,馬放前關邊草肥。(徐長鴻先生)

陶潛掛印終歸去,杜甫耽詩太瘦生。(徐長鴻先生)

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李夢唐先生)

        簡評:化典無痕,概括力強,形象生動,古雅而易懂。

        例詩第七十二首:張慶輝先生的《台灣歸來有慨》

依舊睽違感不禁,此間王氣已難尋。

滿街萌賣小時代,一島儒存大雅音。

碧海青天容放眼,金甌故國自縈心。

魚龍作勢風濤怒,揮劍東南慎酌斟。

        例詩第七十三首:天許先生的《端午寄傻姑》

兩鬢斑斑心未灰,要憑只手起風雷。

了卻平生多少事,伴卿再賞故園梅。

        簡評:前者,時代氣息(賣萌、小時代)與古雅氣息(王氣、大雅、金甌、魚龍)兼容,並無違和感,關鍵的關鍵,要有大眾認知。後者,第三句的句式取自辛稼軒《破陣子》「了卻君王天下事」,亦是古雅。

 

        4、審美上,精專與廣博的平衡

        前面也講過,審美的口味不能太窄,詩歌,說到底,究其本質,它就是一種表達藝術,當然,在藝術的層面,你可以鑽得很深,唐詩與宋詩的差別,豪放與婉約的差別,同時代不同流派的差別,同一流派不同詩人的差別,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差別,都可以去深入研究,探幽發微,藝不厭精,這都沒有問題。但是別忘了,詩歌是表達藝術,表達和藝術是並列詞,缺一不可,藝術上精益求精,表達內容上也要求新求厚。這就要求精專與廣博的平衡,二者不可偏廢。

        光有精專的表達,如果當代生活內容、當代時事狀態進不去,不過是古董,只有陳列展示的價值,而無當下感染力,無感同身受的貼近感;反之,當代生活內容、當代時事狀態都能包含進去,但在詩歌藝術上稀鬆平常,審美特徵上的缺陷,也將使你的詩難以打動人,行而不遠。

        在對好詩的諸多評價中,「寄慨遙深」我以為是一個最高的評價,它說明你在藝術上,極為老道精準,在內容上喚起了普遍共鳴。這就是一種精專與廣博融合的狀態。你看杜詩,秋興八首,那物候、家國、時局、身世的結合,就是藝術的精專與內容的廣博相融合的典範。

        關於精專,不多說了,真正愛詩之人,都會自覺走在逐步精專的路上。

        總體而言,當今舊體詩人在國內的文化版圖中,是一個弱勢的存在,當然,如前面所講,社會形態的變化是主因,但舊體詩人缺乏對當下發言的寫實興趣和寫實能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對舊體詩人而言,更應該強調的是與時俱進的「廣博」——

        是對日新月異的新鮮事物的了解;

        是對當下各類型藝術形式的旁通;

        是對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

        是對時局時事的獨立清醒的認識。

        例詩第七十四首:張慶輝先生的《我的白日夢》

我後居然別有天,豈因塵夢久纏綿。

將身直欲潛冰櫃,卧待奇觀二百年。

        例詩第七十五首:張慶輝先生的《美宇航局宣布發現另一個地球》

從此不傾無限情,略分眷戀到蒼冥。

遙知浩翰九天外,有我悲欣另一生。

        例詩第七十六首:張慶輝先生的《觀電影「悲情城市」嘆台島「二二八」事件》

一島零丁絕可憐,王師南渡破孤懸。

何堪歲歲中原望,贏得悲情郁海天。

        簡評:舊體詩能夠容納的,豈止農耕文明時代的趣味,豈止舊式文人士大夫的趣味,現代生活、未來想像、書評影評,等等,都可以用詩進行表達。

 

        5、生態上,點贊與挑刺的平衡

        這個主要是從詩友之間互動交流的角度而論,互動交流如果有一個積極的氛圍,可以互相提高。以怎樣一種狀態形成怎樣一個圈子最好呢,現在全國詩社林立,估計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個詩歌組織,線上線下,大量的詩詞活動,這裡邊有其樂融融,你吹我捧的,也有一言不合成死敵的。

        詩人生態圈,最重要的是珍惜詩歌這個最大公約數,兼容並包,點贊與挑刺平衡——審美的口味盡量多元一點,對寫得比自己差的,多一點善意的指點;對一個水平線上的,多一點相互的切磋與討論;對名家權威,欣賞的同時不迷信;對不同的風格,多一點兼容。總之,與人為善,文人相重,耿介相對,彈贊適度。這樣,才是一個健康的詩詞生態圈。既能夠身心愉悅,又有助詩藝提高。


推薦閱讀:

滿清軍人屠城十日,八十萬人被屠殺,這個地方被殺為空城
盜墓秘史:盜墓前為啥要燒兩次香?這個大有講究
【這個冬天不太冷】
經久不衰的情人扣圍巾,這個冬天你要不要織一條?(附教程)
奶茶妹妹的嘴巴這是怎麼了!劉亦菲、唐嫣、倪妮也逃不過這個魔咒!

TAG:時代 | 詩意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