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德】易道同質的內涵根據
【陳水德】易道同質的內涵根據
「道」與「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幹和根脈。二者共同的本質特徵是:以自然為本源,以「推天道而明人事」為共通的思想趨向,以上古母權制時代為共同的文化起始,同是天地自然之造化,民族文化之核心。二者的主要區別是:一是道體易用。即以道為體,以易為用。道是自然萬物之本體,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老子·一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標章);而「易以道陰陽」(《莊子·天下》),著重指向人與自然各種矛盾關係中的問題預測、判斷、處理和解決的人事功用上,尤以揭示天地陰陽和諧為己任。道是涵蓋自然萬物的總體,易是運用自然機理的一種工具,故道與易天人合一,體用相通;道涵溶易,易體驗道;道為基始,易為流變;道是大本,易是橋樑;道「自本自根」,「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易「測天地之道」、「協陰陽之宜」(孔穎達《周易本義》)。二是道主自然,易主人事。二者雖均同於自然本質,但各有不同的側重點。道側重於自然本體的表達上,看輕人事的重要性,把人類的一切存在視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賦予人類凌駕於自然之上的特權。易則側重於人事把握自然之先機,指導人類取得自然權力的充分途徑。但無論如何,道易總體上同根、同脈、同體、同系、同源、同流。道易合一,共同構成中華民族萬古長青的傳統文化同質大系。以下僅就《易經》與道說、《易傳》與道家、《易學》與道教等三個層面的共同本質內涵加以探討和論述。若有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經道同源
《易經》的基本構成是卦,共有四項:卦象、卦名、卦辭和爻辭,即指《周易》的原始內容,但不排除通過「易傳」和「易學」的內容加以證實。而「道」在本文所述內容中,特指道的理論緣起和道的基本觀點的產生,即指道思想的最初來源,但也需要有道家、道教和道學等其他內容的支撐。為了便於學術表述,暫統稱《易經》與道為「經道」。
「經道」的實踐性開發與應用及其觀念性形成,均可上溯至遠古母權制時代。那個時代的我國先民在經過長期的生產、生活的社會實踐,在與自然環境發生關係的歷史過程中,逐漸產生了探索自然本質規律、揭示宇宙神秘信息、有效處理和管理各類人類事務及滿足生命需要的強烈願望。在經歷漫長的不懈努力,先民們最終掌握了占筮之易的預測手段和行無為之術的自然之道。這是「經道」產生的最初源頭。
判斷「經道」源自上古母權制時代,雖然無法找到直接的證據,但根據「經道」的主要思想及其基本傾向則不難作出肯定的推測。上古母權制時代,是天人合一最佳狀態的表現時代,萬物與人無分,人徜徉在自然環境中,能夠最充分地享受自然環境所提供的一切陽光、雨露、空氣和綠色環境,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與萬物無差別的美麗家園,人與自然共生、共養和共榮,一派和美自在的天然景象,這是母權制時代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最高驕傲。「經道」的上古文化觀念就是在如此怡然自得的環境與驕傲中產生的。
與此同時,母權制確立了以女性為自然生命的主導和生活管理的權威,女性象徵和平、慈愛、持守、博大、包容、無私、純潔、柔美、養育和生機,女性的自然品質表現的最充分,即便時隔數千年的殷周之後,在先民稚嫩的心靈記憶中,女性優越的品質也不可能被抹去,故「經道」內容在表達方面均共同體現了女性的自然品質。而民族的易道文化也正是從遠古母權制的美好回憶中得以再現,並構造了精微與宏偉的哲學殿堂,成為人類把握未來命運的依據和指南。
從「經道」產生的上古時間看,二者幾乎同時代。《易傳》中有所謂:「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繫辭下》)始作八卦的包犧氏即伏羲氏,是傳說中的太昊,五帝之一,與黃帝同時或略早些。而黃帝也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中華文化的開創者,卻與「道」有最早的淵源關係。如在道家中有「黃老思想」,在道教中有「黃老道」,在神仙系譜中有「三祖」,黃帝被道教尊稱為教理髮明的始祖[1],肯定了黃帝循自然之理,行無為之功,是民族大道觀念的歷史根源。但有趣的是,這兩位始祖作為易道文化的共同源頭,有兩件事特別值得關註:一是傳說中,人類是由伏羲氏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2]。二是「古代有些學者以為黃帝亦曾將八卦重為六十四卦,並作了新的排列,名之曰《歸藏》。」[3]42這兩件事說明了什麼呢?首先說明了伏羲氏還處在以女媧為代表的女性主政的母權時代,伏羲是聽命於女媧的。其次也說明了當時正處於母權時代向父權時代過渡,因為黃帝是中原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首領,可以被認為是父權時代,五帝先後出現,就是這樣的一個歷史時期。再次也說明了黃帝既是行道教理的始祖,也是演「三易」《歸藏》的發明人。由此可見,易道同源不僅在時間上基本一致,而且在人物上也基本相同。從時間上說,雖然跨越母權制與父權制相交替的歷史時期,但文化產生的源頭必在母權制時代,因為文化的積澱必定經歷很長的歷史過程,故道易文化是在母權制時代女性柔美的自然品質長期熏陶下的結果。正因為如此,道易文化的主要特點是主陰不主陽。由此使自然的陰柔文化成了風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品格,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更將成為拯救人類未來命運的理論依據和思想源泉。
在道家道教的整個文化系統中,主陰柔、尚雌母、持處下、為無為、守清靜等文化品格是非常明顯的。如老子說:「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老子·六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二十八章);「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七十六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七十三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夫唯不爭,故無尤」(八章);「清靜為天下正」(四十五章);等等,不勝枚舉。其他所有道門中人也無一例外,在此不必贅言。總之,在老莊等道家學派中,其全部的思想學說,均建立在雌柔女性的基礎上。萬物雖然有陰陽相對和變化,但陰柔之母總是萬物之本,宇宙之源,生命之門。
但在易學文化中則似乎並非如此,而是相反。如《周易·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很有陽剛之氣。在陽卦中有所謂「九五之尊」,似乎也是對陽卦的最高肯定。在卦序上,乾在前,坤在後,似乎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周易·繫辭》作者一開頭就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這種非常明確的主陽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到了宋代,更出現了一個「先天圖」,即以圖解的形式表達「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思想。那麼,在易本經中,實際情況是否確實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
理由一:傳說《周易》十翼,即《易傳》為孔子所作,但並沒有得到後來多數學者的認同。可以肯定的是,《易傳》特別是《繫辭》作者基本可以確定是儒學人物,其儒學主陽思想的傾向也相當明顯,故把主陽抑陰的尊卑思想植入到《繫辭》中,並改變了易本經的原旨主陰思想恰是儒門人物作祟所致。
理由二:在易本經中並沒有尊卑思想,更沒有主陽抑陰觀點,在整個的《易經》中都充滿了自然和順與相互聯繫的思想氛圍。無論是乾坤卦、陰陽卦,還是八卦、六十四卦等,均以卦象形式最完整地展示了宇宙自然的和諧狀態。
理由三:「先天圖」創作於宋代,為儒者邵雍所造。具體情況是,到了宋代,「儒者們立志振興儒學的時候,自然要對卦氣說進行改進,擔當這個任務的是邵雍,邵雍首先從改進卦序入手。他要用一種合理的,自然而然的方式來安排卦序,並由此產生了他的先天圖。」[4]249可見,「先天圖」完全是出於宋代儒者們的政治需要而產生的,它並不能作為易本經的原旨觀念。
理由四:實際上,北周時有衛元嵩作《元包經》反映《歸藏易》思想,該經「比《周易》卦文更古樸」,以坤為首卦[5]87,從中也可以反映易本經自然主陰的原旨觀念。
理由五:根據卦畫順序由下而上排列,與老子以「善下」處陰為大(六十五章)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說明先人的行事作風,歷來是以謙下為大。如在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從卦辭到爻辭全部是吉利的,這與道家「不爭」、「處下」、「謙下」、「虛懷若谷」的品質是一致的。
易與道除有主陰觀念的同源事實外,另有很多事實可以證明。茲舉如下數例為證:
(1)「易」的字源模仿蜥蜴,說明以善變而著稱的蜥蜴自然物是易的直接來源[6],這與「道法自然」的道理是一致的,正如取象說「認為八卦來源於對自然界中事物形象的觀察,卦象和卦名是統一的,都與該卦所模擬的事物有關。」[4]38
(2)泰卦,象徵天氣下降,地氣工升,天地相交則萬物叢生,是諸事亨通的氣象。這與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的意思是一致的。
(3)詹石窗教授說:「考察一下中國古代典籍,可以發現:《易》本來就與作為道教思想基礎的道家哲學有著同源關係。易曾經是一種占卜的學問,屬於巫教文化中的範圍,而道家出於史官,原先也是從巫教文化團體中分化出來的。」[3]5
(4)老子《道德經》中雖無直接論易的內容,唯莊子有「《易》以道陰陽」的高度概括,但老子及先秦道家是深通《易》之根本的,與易有直接的血緣關係[3]63。
總之,道易同源,即同於母權時代,同於自然,同於陰陽,同於天地萬物,由此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大系主幹,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二、傳道同體
《易傳》漢稱「十翼」,即指《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篇、《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是戰國以來系統解釋《易經》的論文集。《易傳》的思想深邃宏大,人們都以為《易傳》為孔子所作,是聖人之言,儒學色彩明顯。但儘管如此,作傳之人或後學易人,在多數的情況下,依然無法離開歷史主流事實的本身,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強調自然陰柔的主體地位,至少能夠認可陰陽「對待」的同等地位,未與易本經尊崇自然的主陰品質相對抗,在內涵上表現了與道同體同質與共旨的思想傾向。
1.「天人合一」思想的共同指向 《易傳》內容上通自然,下達人事,其思想指向非常明確,均是為了利用易本經的自然實用價值,以謀人事上的成功,「試圖在自然現象的變化和人事之間尋找一致性,尋找一種共同的東西,把自然界和人作為一個整體來思考。這對於以後中國哲學的特點如天人合一等有很大影響。」因此,「《周易》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推天道而明人事』之書,這當然主要就是《易傳》而言。」[4]53而在老子中也有明確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說明天、地、人三者相互緊密聯繫,相互和諧發展。在莊子中同樣有:「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與天一也」(《莊子·山木》);還說:「萬物一體」,「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旁日月,挾宇宙,為其脗合」(《莊子·齊物論》)。等等,可以說明「傳」與「道」具天人合一的共同思想指向。
2.天道圓樞啟閉的同構機理 易以揲蓍之法通神明,而揲蓍之法則有圓通啟閉的隱秘天機,唯有通神明的人才能掌握其秘要。所謂:「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繫辭上)而實際上《易傳》中的圓通啟閉之機理,與道相類。老子說:「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十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二十五章)王弼注說:「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諸子集成》本,第15頁)有關道的圓體表述,在莊子文中則有更多,所謂:「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齊物論)還提出了「天均」、「天倪」、「種」、「禪」、「倫」、「卒始」、「天德」、「一」、「和」、「全」與「圓機」等眾多的道圓概念,與《易傳》共同構成了天道圓樞啟閉的機理及其運動形式。
3.「與自然天地准」的共同本源 經道同源,共以自然為永恆不變的本質定理。《周易》從經到傳之後,雖融入了不少的儒門社會觀,使傳體的自然本質屬性受到一定的影響。但統觀《易傳》內容,依然堅持「《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繫辭上)的自然觀,並未在根本上動搖易本經的自然屬性。如《系傳》明確肯定了八卦是伏羲效法自然,摹寫天地的結果。故有朱伯崑教授說:《繫辭》「以為《周易》及其筮法出於對自然現象的摹寫,其根源在於自然界。」[4]112這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其它各傳,如《彖傳》、《說卦》、《文言傳》等的解釋同樣都依據天地自然本身的原理做出合理性的闡釋或解釋。《彖》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以卦表述天地萬物的起源和生長。尤其是《說卦》取自然之象十分豐富,認為八卦能生出無窮無盡的物象,但最基本的是八種,即八卦所代表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並藉以解釋萬物生成之原理。總之,《易傳》內容與「道法自然」(二十五章);「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莊子·馬蹄》)的道家自然觀是完全一致的。
4.共以陰陽相對為「常道」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一章),所謂「常道」的現實表現形態,主要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也是莊子「陰陽調和」(《莊子·天運》)之意。陰陽相對的內容在道家理論中普遍存在,所謂剛與柔、強與弱、雌與雄、生與死、損與益、智與愚、幼與壯等等,均是表達陰陽相對的概念。而《易》也同樣如此。如莊子說:「《易》以道陰陽」;《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說卦》說:「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文言》則以陰陽二氣說來解釋陰陽爻,認為乾坤二卦是代表了陰陽剛柔二氣,凡此等等,高度概括了《易》的主要任務就在於明陰陽之理,立陰陽之道,「陰陽是《易經》建立的基本觀念」[7]71,離開陰陽而論自然與人事,則不成其《易》。故《易傳》的作者並沒有離開陰陽而空談,而是能夠完全遵循陰陽相對之道來闡述易理。可見,陰陽相對是道傳共立的基礎。但有所不同的是,《傳》明顯有大量仁義、貴賤、尊卑、上下等儒家思想,這在《繫辭》、《彖傳》和《序卦》中有更明顯的反映,本文不作贅述。
5.重視生命價值的同旨精神 道法自然,重視生命,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出發點。老子哲學堅持生生主義,賦予生命重要的意義。《老子》通篇貫穿著生命的話題,如「攝生」、「生生」和「長生久視之道」等內容。認為道與德是生養生命的源泉(五十一章);還告誡世人,要善於把握「攝生」之道,不能「以其生生之厚」危及生命(五十章);教訓人事行為要重視「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五十九章),以護養生命為要;指出戰爭毀滅生命,是「不道」之舉(三十章);唯有道方是最大的生命之德,是養育生命的母親等等(十章、三十章)。而在《莊子》文中,則有「養生」、「重生」、「貴生」和「全生」等大量論及生命的內容,尤以《養生主》和《達生》篇為最集中,直接論述生命死生大問題,建立起道家生命智慧的完全體系。[8]與此同時,《易傳》思想也十分突出地表現了生命的價值精神。《繫辭上》說:「生生之謂易」;《繫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易」的直接目的。各《傳》在闡述乾坤二卦中均賦予了生命之源重要內涵。《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表明天地乾坤是萬物生成的前提和根源。《繫辭上傳》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乾坤大生與廣生之德,是《系傳》表達熱愛生命的十分動情的語言。《象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如此浩大的生命景觀,源於宇宙初生,是乾坤造化了生命的奇蹟,從生命之源到生命之生,賦予乾坤生生大德的偉大品質,這就是《象傳》的生命大手筆,十分感人。故作者認為:「《易》以生生為根本特點,正好揭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根本運行情態,在人類認識史上有其重要意義。」[7]61總之,《傳》與「道」同愛生命,同愛自然萬物,是永恆的大愛,比儒家思想只限於人的仁愛要博大的多。
此時,筆者十分同意
6.立身處世的共同理路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總有一種共同的反向思維和反向立世的行為作風。這在道家、儒家中均存在,在易道中更有明顯的表現。在《易》中,主要有兩卦《傳》影響至深。
一是「謙」卦《傳》。《彖傳》說:「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只要謙卑,世界光明,大地繁盛,鬼神相助,萬人景仰,終身好運。《象傳》也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二是「大壯」卦《傳》。《象傳》說:「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警告君子天上有雷,不要驕傲自滿,自以為是,做事要小心,要循規蹈矩,要以禮為準,否則會有雷劈的嚴重後果。這與老子所謂:「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三十章)的說法是基本一致的。
總之,人處高位,一定要謙虛謹慎,要自牧謙守,否則就難免不會有災難降臨。謙卑是傳道思維的共同理路,它與傳道處下、持柔、守弱與崇陰的共同本質相一致,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良品質,影響深遠。
道家與《易傳》同出於春秋戰國時代,共以上古母權制自然觀為總根源。「傳道」同體,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就註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同出於易道而不可否定的歷史事實。但從《易傳》開始,實際上也分出了道口,《易傳》儒風明顯,《周易》被歷代封建統治者尊為「五經之首」也是歷史的必然。但在《易傳》中,由於儒風不能完全取代或抹殺原始《經》脈,故又必然以自然觀為本質表現,最終與「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殊途同歸,即同歸於原始自然觀。可見,二者同歸或同體是主流,共以自然觀為價值取向,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深層最穩定的內在理念與核心。
三、學道同流
易道自原始源頭流出,歷經先秦,形成道家思想與《易傳》文化的龐大體系,共同形成民族文化的總根脈。但自從兩漢以後,兩大文化脈系又各自形成新的文化流體,自「道」而出產生了民族土生土長的道教宗教,自「易」而出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易學文化。但二者最終又是在相推相磨與互融互攝的過程中混通在一起,並行發展,形成中華民族歷史上十分壯美的文化大奇觀。
道教產生於東漢時期,以道家思想為理論依據,主要有天師道、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前二者以後成為中國道教的正宗,後者當時就已被鎮壓。[9]279自魏晉之後,道教與易學相互交錯,攜手並進。易學之肇亦始於兩漢時期,分別出現了以王弼為代表的義理學和孟京為代表的象數學。易道同流的歷史依據十分廣泛,且作如下幾方面說明。
1.天道生成萬物的共同自然觀
「道法自然」的自然觀是道家和道教永恆不變的核心理路,同時也是《易經》、《易傳》和「易學」所依據的理論根源。傳統文化的全部根底,總歸於易道共同發展的自然觀。
「易學」的自然觀表現在各個方面,但最突出的是在對經義內容作出解釋的過程中所建立的主要觀點。如「易學」對乾卦辭「乾,元亨利貞」的解釋,就完全充滿著自然思想。南北朝時期有周弘正突破《易傳·文言》限於「仁禮義干」四德的解釋,賦予春夏秋冬和木火金水的自然觀含義。同時有庄氏(佚名)以為是天道生成萬物的四個自然發展過程:「元為使萬物初生,亨為使萬物通暢成長,利為使萬物各得其宜,貞為使萬物皆得中正而成就。」唐孔穎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自然陽氣生長萬物的性能,說明人類應該效法天道,輔助萬物的成長。以後宋代的程頤、朱熹等儒學名家,雖然給予儒家內容的肯定,但依然強調陰陽二氣和萬事萬物生長收成的循環往複的自然變化過程。[4]181這種自然觀同道教在本質上「是自發的自然宗教和人為的倫理宗教的結合體」,「而且還等同於自然界本性的泛神論的『道』的信仰」相一致[9]265。在道教的歷史中,無論是丹道理論,還是靜修思想,均建立在自然模仿的基礎上,儘管他們的模仿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科學性的,但依據自然規律出發的思維選擇則是正確的。所以,道教在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和反對破壞生態等方面有突出的貢獻。
實際上,兩晉「玄學」的易道同於自然觀就已是十分可靠的例子。王弼是易學義理派的開創者,也是以老莊思想解《易》的第一人。如他註疏坤卦六二爻說:「居中得正,極於地質。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修營,而功自成、故不習焉,而無不利。」(《王弼集校釋》)上冊,第227頁)這是明顯的自然解說法。王弼注《易》廣泛遵循老子自然柔弱無為等品質。如注《易·蒙》卦六五爻辭時,提出了「童蒙」說,與老子「未孩」、「赤子」、「孩之」等概念相同,體現了自然啟蒙教育的重要性;注《易·坤》爻辭,表達了與道家一樣的「崇水」思想;注《易·謙》卦,也反映了道家自然不爭的思想。其後有嵇康「好老莊之言」,研究易學也從自然角度探求天下萬物之所以然的「道理」。再有阮籍也是一個在易學上造詣很深的人。「在《通論》中,他強調名教出於自然,故取法於自然的道理。在他看來,《周易》這本書就是講述自然之哲理。」[3]136
2.共同推進和諧觀的更大發展 承傳於《易傳》與道家的原本和諧思想,道教與易學共同推進了和諧觀的更大發展。《彖傳·乾》說:「保合大和,乃利貞」。「大和」或「太和」,就是最和諧的狀態。就卦象來說,六爻皆陽,均在天上運行,與地上無關,是宇宙陽剛的一統狀態,不存在剛柔相侵,陰陽混雜的問題,故而也不存在吉凶問題。此卦象與人事目的相對應,則指風調雨順,天遂人願,節氣有常,萬物繁盛等意思。而在道家中同樣有非常豐富的和諧思想。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個「沖氣「即為陰陽協調,飽滿和諧之氣,故叫著「以為和」。老子的「不爭」、「居下」、「守柔」等思想也完全體現了和諧含義。老子還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五章)。這是為人之道的無爭和諧。「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這是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和諧。莊子的和諧觀堅持「無以人滅天」(《莊子·秋水》)的觀點,以浪漫美妙的意境描述為特色,給人展示出一幅幅美輪美奐的畫面,十分動人。
以傳道和諧觀為本,後來的易道學家皆肯定「太和」與老子「沖氣以和」為最高的和諧狀態。如王弼與孔穎達所注,最早稱「太和」為高度和諧之意。宋代張載,則以陰陽二氣「相互吸引、相互推盪、相互勝負、相互屈伸」的和諧關係稱為「太和」。朱熹著《周易本經》發揮了張載的「太和說」,以「太和」為「陰陽會合沖和之氣」,這就把易老的和諧觀直接融為一體了。清代王夫之提出「太和絪緼之氣」解釋太極本體的內涵,全面繼承了張載的氣論說。總之,「張載、王夫之宣揚太和,其主要思想是:世界上萬事萬物之間雖然存在著相反相爭的情況,但相反而相成、相滅而相生,總起來說,相資相濟是主要的,對立面的和諧是運動變化的源泉和歸宿。如張載所說:『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王夫之所說:『天地以和順為命、萬物以和順為性「(《周易外傳·說卦》)。這是易學中太和範疇所表示的根本觀點。」[4]173
在道教中,和諧思想及其表現更為豐富多彩。如《太平經》受尊卑思想影響很深,但提出了「天地中和同心」的重要思想。認為:「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王明《太平經合校》第十九頁)於是,要創造一個和諧理想的太平世界:「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國。」(《太平經·三合相通訣第六十五》)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被稱為「萬古經丹王」,作為道教內丹與外丹的重要理論根據,其關鍵的理論支點就在於運用了宇宙和諧原理到丹道冶煉的實踐中去。從字義上解釋:「參」即三,指《周易》、黃老、爐火;同即通,通為和;契即合,合即和。總之,三者和諧融會在一起,完全就是和諧之意。其煉丹過程象徵著和諧過程,其煉丹之鼎爐也象徵著和諧的小宇宙。其「煉丹的一舉一動都要遵陰陽相推之道,順四時變化之節,合五行相關之序,應晦朔隱顯之律,不得有任何錯違。」[10]故,丹藥的煉成是運用了宇宙和諧原理的結果。在魏伯陽看來,「易學中的乾坤配合之理,天道中的日月出沒盈虧之象,爐火燒煉中的采鉛伏汞五行生滅實驗,都隱藏著宇宙中陰陽交感的根本規律。」[9]525至於高度濃縮宇宙和諧的「太極圖」,更有人說是源自老子之手,而傳說周敦頤所作「太極圖」,也是宗於道士陳希夷《無極圖》的藍本[5]87-90。
3.易道同創易圖學 歷史上,易學與道教的發展相互交錯,難解難分,共同創造了許多有價值的文化成果。其中,以易圖學的創造為最突出。
易圖學是易學文化發展的傑作,源於先秦,發端於漢,形成於宋。易圖學最早起源於先秦「河圖」、「洛書」的傳說。《尚書·顧命》有「河圖」的最早記載。《論語·子罕》也記載孔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周易·繫辭上》則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說法。這些先秦經書所記載的內容就是以後易圖學產生的理論根據。漢代,談論河圖洛書的很多,並出現了早期的易圖表,如京房「卦氣說」的「八宮卦次圖」、「八卦納甲圖」和「十二消息圖」,《易緯》「卦氣說」的「九宮說」和「八卦方位說」,道教煉丹大師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卦氣說」,包括「月體納甲說」和道士彭曉根據《參同契》所謂「水火匡廓說」所畫的「水火匡郭圖」,直接成為宋代易圖學的前軀。可見,漢代易圖學的發端與漢代象數學的興起和道教煉丹的實踐性運用有密切關係。這是易道共創易圖學的早期歷史根據。
承傳於漢易卦氣說,使宋代易圖學大興。自宋以後,主要的易圖有:黑白點河圖與洛書、先天圖、後天圖、中天圖、周氏太極圖和陰陽魚圖(即通行講的太極圖)等。其中,最有影響和最富有生命力的是陰陽魚圖,即太極圖。易圖學從總體上看,儒者們做得多,包括朱熹、周敦頤、邵雍、李光地等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但實際上有很多儒家人士是瞧不起易圖學的,認為「那些易圖,原本都是道士們的修鍊圖。」[4]599這種觀點恰好從反面證明了易圖學與道教的密切關係。而且該提法也並非毫無根據,在此我們至少可以舉四點證明:其一,認為易圖學的開創性人物是宋代名道陳摶。「就現流傳下來的著述看,北宋象數之學的倡導者,始於宋初的陳摶。他提出了許多圖式解說《周易》原理、成為圖書之學的創始人。」[4]138-139其二,認為「太極圖象傳說為宋代學者周敦頤本華表山道士陳希夷《無極圖》而繪成。那麼《無極圖》從何而來?有人推測:老子西出函谷關,關尹子留為著述,或許由此而流傳下來。」[5]87-90無論是陳希夷還是老子,均為道門中人。其三,認為「宋初陳摶所傳的先天太極圖、無極圖和周敦頤的太極圖,亦有本於《參同契》的水火匡廓說。」[4]213看來,宋代所開創的易圖學與道教重要典籍《參同契》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其四,認為明初趙撝謙首次公布陰陽魚圖,也叫「天地自然河圖」。據他自己說這張圖是蔡元定在四川青城山的一位隱士那裡得到的。清初,胡渭《易圖明辨》認定陳摶傳給邵雍的就是這張圖。最後結論是:這張圖是煉丹家的創造[4]239-242。可見,著名的陰陽魚圖,即太極圖,也是道教們的傑作。
4.符籙與易的親緣關係 符籙是道教根據古文字及神秘圖形所創造的一種法術工具,起於漢代,盛於宋,與《周易》有密切關係。如道教符法學的重要著作《三籙篇》上篇《周易內文三甲處》說:「《周易內文》具八極聖祖名上字妙行符,昔伏羲傳與神農;神農傳由知五穀之播種,辨別百葯之良得,濟生民;後籙圖得之為顓師,周公得之以明《易》道,太公得之以陰謀佐武王滅紂,孔子得之遂洞幽微,……」表明符籙在伏羲時代就已存在,此說雖然不可相信,但道教符籙學與易學同流的親緣關係卻是可信的。
比如在眾多道教的符籙中,就有部分符籙直接以易卦命名。諸如《八卦內吉凶應籙》、《東方震符》、《東方艮符》、《東方巽符》、《東方離符》、《西北乾符》、《西南坤符》、《西北兌符》等,均有易卦名號。尤其是《八卦符》直接以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命名,每卦2符,凡16符,設符召八史,佐八帝(參見《洞神八帝元變經》)。還有三籙齋醮名,「金符,上元,主天。天者乾,為天,金籙主之,故銷天災也。黃籙,下元,主地。地者坤,坤者黃,故黃籙主之。濟拔七祖,七祖恐在地府。玉籙,中元,主人。人出籙者,資於德,玉備德,故玉籙主王公。」(《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再有《召五神混合符》的服符咒所謂:「回反坎離,施氣綿綿」;「真氣內降,剝坤健乾」等之說,也是引易卦象的明顯證據。
概括起來說,可以證明,八卦的卦爻象本身就形似於符籙之象,這無疑會對道教符籙學產生啟示作用。同時,符籙形態又與象數結構相似,二者的相互啟示也是存在的。還有是,道教符籙與漢代的卦氣圖表及宋以後的易圖形均存在相似之處,至少符籙學對易圖學的產生是有啟發作用的。最後是,道教直接引入《周易》卦象內容,說明道教與易學同流並進是不可否定的內在事實。但歷史總是大度和包容的,中華易道文化也是大度和包容的。《易》本是人事願望與自然憧憬的產物,但歷經儒家的實用主義發揮以後,則逐漸淡化了其原有自然的純潔色彩。而道家的命運也不例外,尤其是道教在其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儒道合流或「三教合一」的歷史大趨勢,也必然要影響到《周易》的歷史命運。從《易傳》以後歷史命運的發展趨勢來看,儒道解《易》不分你我局面就已然說明了這一點。
道是宇宙萬事萬物無窮無盡的原始開端,是天地創造的根源,道以「無」的內源本質表達了「有」的萬種風情和無限風采;而《易》則揭示了宇宙的符號思維,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神秘天網,萬物在易理天網之中沒有什麼可以躲藏和逃避的地方。易道根脈同源、體用合一和旨趣同流,在最大限度上包容和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全部內涵,其後雖有儒釋等眾流參與其中,卻總在易道自然的裹藏之下而不可離析。儒主人事,釋主佛事,但最終無法脫離自然本根,萬般有無在自然本然之內。因此,「道法自然」與「《易》以道陰陽」是宇宙有無存在的全部內容和最終根據。本文以此為要旨,探討「易道同質」,終歸如是文化觀而已。
推薦閱讀:
※細數TVB中最有內涵的港姐女星
※這就是讓女友滿意的正確喂法?爆笑內涵囧圖
※論茶文化的定義、內涵與功能
※有氣質,有內涵的女生是什麼樣子的?
※風水理論中「氣」的內涵類型解析
TAG:內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