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真的因實行分封而失敗嗎?真實的原因並非如此

——都說項羽敗於分封,劉邦成於郡縣,其實另有真相

很多人覺得,秦亡之後的楚漢爭霸,劉邦之所以勝利,項羽之所以失敗,除了劉邦會用人,項羽不會用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劉邦順應的歷史潮流,實行郡縣制,而項羽違背歷史潮流,實現分封制,開歷史的倒車。

劉邦項羽

但歷史哪能這麼簡單呢?

首先,分封制不是項羽想不想實行的,而是無論項羽想不想,都不得不實行的。

原因很簡單,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六國故地紛紛反秦。史記記載,單單是楚地,像最早的劉邦那樣,擁有幾千人隊伍的小軍頭數以千計。經過一兩年的整合,六國故地形成了幾股比較大的勢力,燕地的臧荼、韓廣,趙地的陳余、張耳,魏地的魏咎,齊地的田儋,楚地的項梁、吳芮、英布、共敖、劉邦等勢力。

項梁死後,項羽繼承了項氏集團,地盤大體上也就是吳郡、東海郡、碭郡、薛郡一帶,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安徽北部一帶。其他勢力都有各自的地盤、獨立的軍隊和行政系統。

項羽分封十八諸侯

巨鹿之戰,項羽雖然取得了勝利,由此贏得了諸侯聯盟的盟主地位,但是依然不可能干涉其他勢力,更加談不上控制了。所以諸侯聯軍進入關中後,天下的形勢本就是各個軍頭控制著各自的地盤和軍隊,項羽不承認他們的獨立性,又能怎樣呢?所以項羽分封的十八諸侯,不是項羽的思維停留在貴族分封時代,而是不得不承認十八支勢力的合法地位,以此來換取諸侯對自己盟主地位的認同。

其次,項羽並非因為承認分封的現狀而失敗,恰恰是因為項羽試圖打破分封,幹掉其他勢力,引發了諸侯的集體圍攻而失敗的。

項羽分封,本身就是給自己留了最大的地盤。除去嶺南三郡和河套的九原郡外,秦朝原本有三十六郡,項羽一家就佔了九個郡,總數的四分之一,而且還都是中原人口密集的富庶之郡。而其他十八個諸侯,分佔剩下來的四分之三,平均一個諸侯不到兩個郡。

項羽一人獨佔九郡

如此一來,雖然秦國故地被諸侯們拆分成四份,不必擔心西方的威脅了,但是東南方卻又站出來一個更大的西楚,對諸侯的威脅不亞於秦國。這就相當於,西部的老秦國倒下去了,東南方的新秦國站起來了。項羽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架到了火上。

偏偏架到火上的項羽,還不注意掩藏自己的削藩意圖。齊國故地因為三支勢力的存在而一分為三,最終相互火拚,被田榮統一。對此項羽親率大軍攻打齊國,殺死了田榮,這一舉動讓天下諸侯非常驚恐,因為齊國被項羽吃掉,燕趙魏以及秦楚故地其他的勢力,還會遠嗎?

所以,與此同時已經打回關中的劉邦,振臂一呼,天下諸侯紛紛響應,群起圍毆項羽,直接搗了項羽的老巢彭城。但是在劉邦東出時,劉邦已經整合了秦國故地,顯然已經成長為可以與項羽匹敵的西部大國,楚漢兩極格局形成。

這一格局符合諸侯的利益,因為兩強相爭,形成均勢,最有利於諸侯維持各自的獨立性。所以在項羽反攻時,諸侯聯軍的戰鬥動機就大大降低了,劉邦單挑項羽,自然只能落荒而逃。

再後來,劉邦與項羽一直對峙在滎陽、成皋一帶,形成均勢。劉邦無法取得諸侯支持,轉而展開政治攻略,向南說服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與劉邦結盟,向北派出韓信開闢第二戰場。

韓信開闢第二戰場路線圖

韓信在第二戰場,一路攻破魏國、趙國、齊國。劉邦除了把西魏納入郡縣外,趙、齊都扶持各自的國君,趙地交給張耳,齊地交給韓信。此外,劉邦還把韓國故地交給韓王信,讓張良等韓國貴族徹底倒向劉邦;把東魏故地交給彭越(梁王),讓東魏故地的勢力傾力支持劉邦;支持英布打回淮南,幫助英布復國,讓淮南地區的勢力也徹底站到劉邦這邊。

反觀項羽,一直壓制韓王信,把韓國舊貴勢力逼向劉邦陣營。一直壓制彭越,不承認彭越的合法性,把彭越也逼向劉邦陣營。攻打九江王英布,得勝之後更是直接吞併了九江王的地盤,並沒有冊封自己的手下將領或者友好勢力主宰九江王的地盤。項羽削藩的意圖非常明顯,而且咄咄逼人。

最後,劉邦是與諸侯組團群毆項羽,滅項羽之前,把項羽的西楚故地拆分了交給彭越和韓信,建立梁國和楚國,這更是讓諸侯認為劉邦比項羽更加認同分封制。

所以,並非項羽因分封而亡,劉邦因郡縣而勝利,歷史的真相恰恰與我們傳統的觀點相反,項羽是因削藩而亡,劉邦因分封而勝。

  • 本文為寒山歷史小講堂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頭條號 寒山歷史小講堂

推薦閱讀:

都是同行襯托得好
當我們談失敗,我們談些什麼?
失敗的你,如何產生創造力
張柏芝婚姻失敗帶給女人的五點警示
如何做出一顆完美的水波蛋,零失敗!

TAG:原因 | 項羽 | 失敗 | 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