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習拳隨記:單練太極起勢有感

太極龍

       自2010年5月27日開始單練太極起勢,至今已有3年時間了。

       三年練一個單式枯燥無味嗎?不,一點也不。反而加深了我對太極拳的理解,從中體會到真正的身心放鬆,培養出新的習拳興趣。

       一個看似簡單的起勢動作,在每天的套路練習中你根本體會不到它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作用,也不會收穫太極之精華的東西。

        楊澄甫大師太極拳起勢曰:此式「守我之靜,以待人之動,則內外合一,體用兼全。人皆於此勢易為忽略,殊不知練法用法,俱根本於此。」

      大師這段話所指的「忽略」,說的是:不得要領,或忽略而不行。一套拳打下來全身站直就算了事,完全不顧「守我之靜」、「內外合一」這八個字。殊不知太極拳所有內練的東西全在這簡單的一勢中體現[俱根本於此]。

      為什麼有人練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太極拳套路,卻打不出太極味,體會不到太極內里的東西?這裡面除了明師指導外,就是他們每天只是幾套拳、劍、刀,依樣葫蘆走馬燈一樣過過場了事,特別是練習楊式太極拳的拳友。  

      而單練太極起勢可以讓我們儘快地走出習練太極拳的誤區,邁進太極拳門檻第一步。

      現在社會上教太極拳的老師,其它地方怎麼教不清楚,我們麗水教學起勢,大抵都以「氣沉丹田」、「虛靈頂勁」、「兩臂上提」,加之以「全身放鬆」,就算合格。這些太極經典術語就這麼輕描淡寫被誤導。

      三年的太極起勢單練有感於此。

      那麼,太極起勢如何單練?

      大至如下:

      傳統楊式太極拳起勢口訣: 全體大用意為主,體鬆氣固神在凝 [摘之太極拳體用全書]。

      每次練習起勢前我都要默念一遍口訣。

      練此勢時以「預備勢」起,雙目似閉非閉,以神領,以氣化;慢慢吸氣分注雙足湧泉穴,腳下自然穩,身軀自然松,兩隻腳掌似吸盤,感覺如粘於地面上,這一切都是意,不在外面,貫徹始終,時間大至控制在3個慢呼吸。

      看似不動的「預備勢」,使全身內外處於穩靜鬆軟中,漸求其輕靈、虛無。而腳掌粘地、氣沉,分陰陽、開合,其實內在動。

      輕一分,則「沉勁」有一分,輕十分,「沉勁」即達十分,久而久之太極「沉勁」即生。

      每每體驗此「沉勁」,並能時時見之於行,則「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便是自然而成。

      練至一定時日,隨著氣沉,路徑會伴隨出現酸麻感。

      接下來做起勢動作:接預備勢腳掌粘地,意念從腳掌向上傳導,提肛收腹吸氣(提肛收腹是內收,是收到命門穴上,不是收到胸肺部位),雙手自然舉起,手指前伸,中指端意念上領,雙手之距稍寬於肩,雙手上升時,肩胛骨自然下落;待雙臂向前輕輕抬起距略高於肩胛的三分之二行程時,改為呼氣繼續把雙臂抬起舉至略高於肩,同時鬆開腳尖,重心移在腳跟,有自海底上拔之意。雙手指上領一下,腳掌再次粘地,再次提肛收腹吸氣,同時雙手小臂略內合。接著手掌心好象降落傘那樣準備落下來。雙手下落時,肩胛骨自然上升,同時膝微曲,把手肩忘掉,胸部放鬆,緩慢呼氣,雙手慢勻下落。意念泉水從胸流至腹,腹就松。當雙手落至丹田橫向位置時,雙掌向左右外側分開吸氣,然後當兩掌按至胯前再往下落,緩慢呼氣,意念流至大腿,大腿就松;流至膝蓋,膝蓋就松;流至小腿,小腿就松;流至踝關節,踝關節就松,此時雙手應塌腕,腕指不要跑氣,氣固在手掌之中的勞宮穴。流到腳背就鬆手腕,流到腳趾就鬆手指,一直松至腳心湧泉穴,這樣一節一節往下松,手隨勢而沉[還原到預備勢原位],人的重心松至腳掌湧泉穴後,依靠尾閭的收起擺正,命門穴要盡量飽滿,意氣自天入地,從百會穴到湧泉穴上下一氣貫通。

         從預備勢到起勢結束為一遍,每日反覆多練。

       這套起勢要領是林墨根大師傳承的楊式老架練法,看起來很噢,其實就是起手時一吸一呼一吸,意念一節節上引,關節節節貫通;下落一呼一吸一呼,意念一節節下引,關節節節放鬆,特別是肩要松透。剛開始練時可以一節節想,練過一個階段後不用去想自然就一氣貫通了。

        日子練久了,呼吸自然細長勻緩,意念的節節引導慢慢地轉變成節節摧動,培養出內勁。

      練習後的身體感覺:得氣的充盈感,十指膨脹感,起手時雙臂像浮在水裡自由上浮的感覺。

      在外人看雙手起落是手在動,其實還是內在動,在做內功,以意運臂。

      可以看出這樣的練法和現在社會上廣傳的太極拳練法有本質上的不同,同樣的套路你打的是形體動作,給別人看的。我打的是守內,內外合一,為自己用的。

      不單單是起勢的單練 ,舉一反三,太極拳套路里的任何一勢都可以拿出來單練,打出拳味來。

      回應一些拳友的要求,把自己的習拳體驗寫下來。還是那句老話:每個人的師承不同,太極練法不同,身體素質、勁路敏感度不同,本人的練法和體悟不一定適合各種人,僅供交流學習。
推薦閱讀:

太極拳搏擊練法系列
武式太極拳推手要領
三拳合一(七)讀《黃庭經解》,明孫祿堂「當中一點子」
陳式心意混元24式太極拳(六)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