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十八星宿的起源說之其一
06-01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在天文學上的一項重要發現是從滿天星斗中劃分出二十八星宿,即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為此,筆者在撰寫《神秘的星宿文化與遊戲》(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一書時,在第三章「我們彼此注視著」第6節「二十八宿巡禮」,用「二十八宿一覽」、「二十八宿文化」、「二十八宿起源的爭論」3小節介紹了中國古老的二十八星宿。 古代使用二十八宿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印度、阿拉伯、埃及、伊朗、巴比倫、印第安,而最完整的則是中國和印度,其起源仍然眾說紛紜。筆者認為二十八宿最早起源於中國,然後才傳播到其它地方。理由之一,二十八宿與北斗星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而印度由於地理位置靠近赤道因此從來都不關心北斗星。其二,中國自古至今都是春夏秋冬四季,而印度古代卻劃分6個季節,即冬、春、夏、雨、秋、露(近代改為寒、暑、雨3個季節)。其它理由尚多,這裡不再重複。
二十八宿起源問題應該與其用途密不可分,目前已知二十八宿用途涉及到五個方面。一是「月站」,即月亮每天從一宿移動到下一宿。二是「鎮星年站」,即鎮星(土星)每年從一宿移動到下一宿,這是鄭文光在《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力主的。三是「日站」,即太陽每年沿著二十八星宿轉一周。四是「斗柄星座」,陳遵媯在《中國天文學史》一書中指出,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表示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五是「以齊七政」,《尚書·舜典》稱「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意思是用北斗七星調和日月五星的運行周期。
其中,「斗柄星座」之說的證據非常多,例如20世紀70年代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左右)出土的一件衣箱的漆箱蓋上,繪有一幅彩色的天文圖,畫面中央是篆書的大個「斗」字,四周寫著二十八宿的名稱;顯然,畫中的「斗」字即北斗星,它位居中央地位乃是古人崇拜北斗的表現。在二十八宿文字圈的東側繪有一龍,西側繪有一虎,這與古人所說東方蒼龍、西方白虎正好對應。這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將青龍、白虎與二十八宿、北斗配合在一起的實物,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關於二十八宿的最早文字記載。 河南省濮陽地區古為「顓頊之墟」,這裡在上古時代是五帝之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