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師開示 | 與上師相應的修行重點,在於輕松感!

 

與上師相應的修行

重點,在於輕松感!

普明·蓮華威權事業金剛上師

袞瑟·班瑪旺欽琛麗多吉仁波切

不管妳在什麽情境,

妳要看到這個情境的本質。

大圓滿修行的核心,就是與上師相應。觀修上師瑜伽的修習重點,就是輕鬆感。什麼意思呢?就是不管你在生活當中經歷和發生了什麼樣的情境,你都要看到這個情境的本質,或者說你要看到所看到這一面的另一面。這,即是一種輕鬆的狀態。

當你憤怒的時候,能夠看到憤怒的情緒背後是一種輕鬆和安靜。當你貪慾的時候,也能夠看到貪欲的背後也是寂靜和安詳。然而,廣大的眾生由於看不到這種輕鬆感,而完全被那種嚴肅感、認真感、執著感和真實感,全然的抓進去了。有時被抓進去半個小時,就受半小時的苦,被抓進去一個小時,就受一小時的苦。總之,被抓進去越久就越苦,就越累。懂了嗎?甚至,我們都能夠被無聊抓進去。比如,本來無聊是很輕鬆的一件事情,可是當你想到「我怎麼這麼無聊?趕緊去做點兒事兒吧!」連無聊都不輕鬆,懂了嗎?

所以,去發現和保持這種輕鬆的狀態就是修行,這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到的。如此的修行,就不是你一定要拿到念珠在那裏念佛才修行,是不是?當然,有些時候我們也需要那樣去念佛。但我說的意思是,修行就不是局限在很教條的模式了。當你憤怒,你要看到輕鬆的狀態;當你貪欲,你要看到輕鬆的狀態;當你糾結與緊張,你要看到輕鬆的狀態;當你恐懼,你要看到輕鬆的狀態;當你無聊,你要看到輕鬆的狀態。這就是很好的修行!

任何事物的另一面,

非常安靜和輕鬆的狀態一直都在。

我們的修行要多一點兒禪的味道。禪,或者也叫大圓滿的東西。大圓滿的東西指的是什麼呢?當一個非常突兀,讓你恐懼、緊張、無聊,不釋然的情境和人物感受的時候,你要看到這個面向的另一面。這個事物的另一面,居然是非常安靜和輕鬆的狀態一直都在。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知道嗎?

任何一個場景出現的時候,也許你是對想法,也許你是對某個人,也許你是對某個情境,都有兩面性。一面就是緊張,嚴陣以待,拘謹、專注、焦灼、焦慮。但是,在這個境界的另一面,你要是把心稍稍往回收,也就是說你對這種介入的狀態要敏感一點。介入了以後呢,你也知道,要回歸。那怎麼回歸呢?也就是上師說過的,這個面向的背後有輕鬆。恐懼、無聊、孤獨、包括歇斯底里的背後,都有輕鬆和寂靜。只是,我們從來沒有試圖從這個面向去審視它,去感受它。

你只要把握到了任何事物的這一面的輕鬆和寂靜,你就能夠知道那種情緒的本質就是輕鬆,焦慮的本質就是輕鬆。這,很不可思議。

盡量不要讓你的心被佔據,

把你的心散開在廣大的虛空當中,

去審視任何念頭對你的影響。

很多時候,為什麼看起來我們會被很多東西在打擾,看不到那種寂靜?其實就是情緒的作用。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念念不忘的事情,然後我們被這些堵住了內心。上班想的也是它,下班想的也是它,念經念咒的時候想的還是它。所以,當你這樣去做的時候,就相當於你的心被佔據了。你的心被佔據了的時候,你哪有空間來感受那種輕鬆和寂靜呢?哪有一個靈動的心來去修行呢?沒有。因此,儘量讓你的心不被佔據。

當然,這需要技巧。這個技巧就是剛才說到的,當一個你看起來非常重要的、嚴肅的、煩惱的、孤獨的、無聊的這種狀況一出現的時候,你要把你的心完全開放。散開在廣大的宇宙當中,或者廣大的虛空當中,去審視這種影像對你的影響,審視這個念頭對你的影響。

慢慢去體會它,你就會知道一切事物的另外一個面向,也就是它的本質,對事物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說我們的心,才可能像河流一樣,一會兒興奮、一會兒貪欲、一會兒嗔恨、一會兒無聊、一會兒孤獨、一會兒愚癡,知道嗎?如果它不是空的,它就會一直被佔據。這樣的教言和智慧的真理,它對治的是什麼?是對治我們總是想參與進去的習氣。懂了嗎?老是想參與進事物中去,不自主的就被勾引走,不自

主的被推著參與進去。

當你心中提起警覺,不再用這種參與方式牽引進去,而僅僅是以看到事物另外面向的這種狀態參與進去,輕鬆感就會出現。所以,並不是說不讓你參與,而是參與方式的本質改變了。你要克服的就是那種莽撞的參與。

其實我們可以返照給任何事物另外一個資訊,

可是我們從來都沒有這樣做過,

我們總是永遠都想心裡面不要落事兒。

我要參與,我要用我的方式參與,這就叫「我見」。你一直被你的「我見」形成的成見和業力推動著。其實,你可以返照,給它這個事物的另外一個資訊,但是你不願意這樣做,甚至你從來都沒有這樣做過。所以說,我感覺到快樂的我見,是因為我的重要感得到滿足。我感受到不快樂,是因為我的安全感得不到滿足。所有一切的這種狀態的這種情緒的這種反應,都是以「我見」來形成。

「我見」,就是歇斯底里的跟隨焦慮。焦慮了以後,相互的怪責。而且最後還會產生一種這個事物意猶未盡的那種遺憾,或者我渴望把這個事情一次性的解決,一勞永逸。我們永遠都想心裡面不要落事兒,知道嗎?我們心裡面不要落事兒說的是,來了事兒馬上把它幹掉就好,就叫不要落事兒,知道吧?對,如果這個事兒又很重要,我又不解決它,我就待不住了。

那剩下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如何對治這種煩惱,讓你的頭腦清醒。頭腦清醒有什麼好處?第一個,就是對治了你的我執,讓你的心胸開始開闊。第二個,能夠讓你學會傾聽,了解事情的原委。第三個,能夠開展智慧,找到問題的方法。

我們不是不參與,而是可以參與,只是正確的方式參與它。對,就是虛化這個人物,這個情境,和這個事情的重要感。然後看到這個事情不管它多麼重要,都還有輕鬆和空性的面向。在這種狀況當中,我再做出對這件事情的調整。

通過這樣的一種修行方法,你的內心就會得到一種空間。比如說,無聊過後我不要去譴責我的無聊,對,因為萬物就是這樣的,很單純的。為什麼要去譴責無聊呢?情緒過後我不要去譴責情緒,情緒就是自生自滅,自現自解脫,情緒來了它就走了,你為什麼還要追著情緒不放呢?放下這種譴責,放下這種參與的衝動。放下必須一定要怎樣,不這樣就會怎麼樣的這種可怕的自己嚇唬自己的方式。只有這樣,你腦子才理智下來。理智下來幹什麼?理智下來不是讓我們無聊的,理智下來你才看清楚人生到底什麼最重要,你才想清楚到底有沒有輪回。你才知道為什麼一個人我跟他講輪回、講生死他都聽不進去。

輕鬆一點兒,別把它當回事兒,

回到水晶一般清澈的自性。

以上所說的見地,就是想告訴我們在生活當中修行的技巧,知道嗎?比如說突兀的產生了對一個人的嫉妒心,哎,輕鬆一點,別拿它當回事兒,放下它!比如,通過懺悔的方式放下,懺悔不是說一種道德感的過失,而是指的是「誒,這小孩兒挺頑皮的,跑出去玩,讓他回家。回到一個寂靜的家,回到不傷眾生的家」指的是這種狀況。比如說,你上下班坐在公共汽車,覺得很無聊了,你也是知道原來這一切萬物形形色色看起來很焦慮、很波動、很浮躁,看起來人聲鼎沸的很混亂的場景的背後是水晶一般的清澈。只是因為你的心不感知那寂靜的一面,而只是感知它顯現的那一面。懂了嗎?那這樣的話你就了解了,原來當我對某個人產生了貪欲的時候,我也知道這個本質像水晶,嗔恨也是像水晶,然後嫉妒也是像水晶。不管是怎麼樣,它的背後的那一部分,和它顯現的那一部分,有極大的差異。

那我們說的是,通過你的修行,鍛煉你的覺知力。你如果能夠這樣做到,你的心就會逐步逐步淡定下來,就會充盈智慧,你的心就會廣大。在廣大的這種狀態當中,你再聽聞佛法,領受教法的時候就輕鬆加容易了。

所以,你要養成感受事物另外一個面向的習慣,因為當你習慣的感受這個面向的時候,也就對眼前顯現的因緣,看的十分清楚。

任何時候都牢記「不參與、不分別、無所得」的竅訣。任何一種心的流動性,比如面對繁雜的、不釋然的、拘謹的、緊張的、疑慮的、孤獨的、恐懼的、妄念的、散亂的場景時,都知道它的本質:依然是如水晶般清澈寂靜。

但這是一種見地,不是說你們聽了就馬上就開悟了,而是要去修,要在生活當中去用,用得起來才是你的功夫。用得起來才行,用不起來還不行。還得要去找到方便的方式,知道嗎?

弟子:這種生活禪,跟自己坐禪的這種禪是相互對應的嗎?

上師:對,相互對應的。禪是有一種穩定。生活中的禪,是以超越萬物顯相的方式,來看到這種顯相的本質,因而得到解脫。

 

空性 ——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被標識【關於大圓滿見地與四法印的系列開示之一】

不生、不滅、任運【關於大圓滿見地與四法印的系列開示之二】

輪回、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關於大圓滿見地與四法印的系列開示之三】

涅槃寂靜:修行就是尋找自己本心的過程,發現本有的光明【關於大圓滿見地與四法印的系列開示之四 】

上師開示|法界本智之對具緣有情忠告

上師說|痛苦?其實一切都不曾發生!

上師開示|發心,讓你發現這個世界與生命的實相!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千萬簽名

讓您的一份誓願,

成為永遠守護人類命運的力量!

 
推薦閱讀:

如何做一個有智慧的母親?
那臨行前的一念——赤精子和殷洪的故事
打坐
學佛、靈修到最後看破紅塵沒有慾望,會不會感到無聊?那種狀態的樂該如何描述?和我們日常生活比有哪些好處?
為什麼孫悟空打不過紅孩兒?

TAG:修行 |